中国哲学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

引论:“中国哲学”辨析

1.中国哲学的“中国”

中国既是一个渐次扩展的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概念。讲的是以地理为基础的文化概念的“中国”。

“中国”哲学,可以指“中国人”的哲学,也可以指“中国系”的哲学。讲的主要是“中国系”的哲学。

中国哲学,可以指中国的一般哲学,也可以指中国的特殊哲学。讲的是中国的一般哲学。

2.现代的“哲学”概念

哲学是西方的概念。据赫拉克利特所言,毕达戈拉斯第一个使用了philosophia

的名称,并自称philosophos。又,苏格拉底前,有智者(sophia),苏格拉底不

喜欢普罗泰戈拉等人自称为智者,加了“爱”(philem),成了philosophia。

19世纪,日本人西周将Philosophy译为“哲学”;1896年前后,黄遵宪将其介

绍到中国。

“中国古来并无与今所谓哲学意义完全相同的名称。”(张岱年)

德里达论“哲学”:

(1)哲学本质上不是一般的思想,哲学与一种有限的历史相联系,与一种语言、一种古希腊的发明相联:它首先是一种古希腊的发明,其次经历了拉丁语与德语的“翻译”转化等等。

(2)当人们试图从严格的意义上去思考什么是哲学时,……从哲学中看到对所谓希腊语中的那个大写逻各斯的承认与臣服,这个逻各斯既是理性、话语、比例关系,又是计算和语言--逻各斯意谓的是这一切--它也指“聚集”:legein,也就是使聚集者。(《书写与差异》,三联书店,2001,10页)

罗素的定义

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它又象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63年,11页)

中译名“哲学”的问题

没有求真就不可能有科学,但是“真”本身并不是任何科学的对象,唯有一种智慧才研究它,那就是希腊人特别地创造出来的那种对于智慧的追求。它的中译名“哲学”虽然也指明了这是一门关于智慧的大学问,却未能表达出在原文里显示的唯

有希腊哲学才具有的那个对真理的热爱之意。(杨适《古希腊哲学探本》,商务,2003,2页)

3.“哲学”学科

哲学是西方的学科,无论是作为知识类型还是作为大学的学术建制。

1912年北京大学设立哲学门,1914年开始招生,1919年改为哲学系。

中国传统的学术分类中没有哲学一类。中国传统的义理之学也与所谓的哲学不同。义理之学

义理:最早见于《礼记、礼器》“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经义名理,《汉书·刘歆传》:“及歆治《左氏》,……由是章句义理备焉。”

学术种类: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辞章、考据之分。”(姚鼐《复秦小岘书》)“义理存乎识,辞章存乎才,徵实存乎学。”(章学诚《文史通义·说林》)

理学的别称:宋以后。

与西方哲学的区别

知识依据:经学之一部分,而非知识之知识;

思想旨趣:以人生的意义和社会规范为要务,而不是普遍规律和终极原因;

知识形态:从圣人和经典中寻求实践的规范和程序,而非用抽象范畴、逻辑规则描述和解释世界的概念体系;

现实指向:经世致用而非为知识而知识

4.西方范式主导下的中国哲学研究

五四以来的中国哲学研究实际是借用西方的哲学范式来研究中国传统思想中与“哲学”相近的部分。

胡适、冯友兰、侯外庐、任继愈基本建立了现代中国哲学的研究范式。到21世纪仍然没有被打破,或者说新的研究范式至今没有建立起来。

胡、冯、侯、任的贡献

⏹胡:《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1919),依傍西洋人的哲学史,中国哲学

学科的奠基著作。

⏹冯:《中国哲学史》(1931),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

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理论性更强。

⏹侯:《中国思想通史》(1947),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写成的思想史著作。

⏹任:《中国哲学史》(1963),唯物与唯心、辩证法与形上学的斗争,宇宙

观、人性论、历史观和知行论四大块。

5.突破中国哲学研究的西方中心论

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与发展情况与西方不同。

中国传统思想的范畴与话语系统与西方不同,如“天”、“道”、“性”。

中国传统哲学所关注的基本问题与西方不同,如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并不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

我们所讲的是古代哲人对宇宙、社会、人生之根本问题的理论认识,即中国传统的基本观念系统。

6.学习中国哲学的基础

章太炎论治国学的方法:辨书籍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辨文学应用。

知晓书籍的真伪;

明白概念的涵义;

了解思想流派;

知道古今人情的变迁;

清楚思想变化的大势。

第一讲中国哲学史

一、前哲学时期的思想文化

春秋(前772-前476)末期,社会动荡不宁,旧的社会组织形式和制度濒于崩溃,社会伦理规范受到强烈冲击,人们对此前的制度、思想、道德、文化产生了强烈的怀疑,哲学思想遂于此际出现。

先秦诸子实现了中国文化与学术的“超越的突破”(Karl Jaspers语)或“哲学的突破”(Talcott Parsons语),而“古代文化的某些因素进入了轴心期,并成为新开

端的组成部分” 。

1.多元文明

⏹文化圈:

六大考古学文化区系: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36-37页。

其他的分类形式

按民族:东夷、苗蛮与华夏(徐旭生),江汉、河洛、海岱(蒙文通),东夷与西夏(傅斯年)。

按生产方式: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山居游耕。

按战国时期的国家构成:邹鲁、燕齐、三晋、荆楚(任继愈)。

按地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走向融合

在河南龙山的基础上,夏人建立了在中原的优势地位。夏代似是中国每个超越村落界限的国家,能够动员成万的劳力建筑二里头那样的宫殿(或宗庙),但是夏代可能只是若干部族中较强大的一个。(许倬云:《西周史》,三联书店,2001年,第17页)

商代继夏代成为中原主要的政治力量后,文化上有不少继承,而内容越来越丰富,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时代,大体上离开了新石器时代。……更重要者,商人由夏人

继承了中原的霸权,而又扩大了领域,充实其组织。至西周从商人手上接下中原主义的地位时,古代的中国已不仅有相当整合的文化,而且已有了相当充实的政治权力,以为更进一步凝聚的基础。(同上,第18、27页)

2.巫史文化

⏹巫史文化,简言之,就是巫政合一即政教合一的宗教文化。如陈梦家先生

所言,“由巫而史而为王者的行政官吏,王者自己虽为政治领袖,同时仍

为群巫之长。”

⏹巫史文化在阶级分化和职业分工初步成形的酋邦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形成。重黎绝地天通

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知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神明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祭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其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国语·楚语》

解读

上述故事的解读有多种方式:民事与宗教的分离(王治心);通天为统治者所独占(张光直);职官的产生(李零);大小传统的分离(陈来),等等。

观念解读:秩序化和神人分野,即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神灵与人的相分。

从巫史文化到礼乐文明

巫的地位在殷商末期开始下降,巫史的职能分化为专门官职,巫卜等活动逐渐从上层退落到下层和民间。同时,卜筮内容的减少和祭祀中礼仪性内容的增加,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