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和动能定理》实验教学设计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能和动能定理》实验教学设计稿
一、使用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7节。 二、实验教学内容
定量探究动能和动能定理。 三、实验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知道动能的定义式,知道动能是标量。知道动能定理的表达式,理解动能定理的意义。
科学探究:培养发现问题、设计方案、验证猜想的探究能力。
科学思维:运用演绎思维、类比和倍增思维,利用功和能的一般关系,参照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变化,推导动能定理。掌握运用动能定理求解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数学推导得出动能定理,体验逻辑思维之美。体验科学探究的严谨、曲折、艰辛和喜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勤于思考的良好品质,以及善于交流、乐于承担和分享的团队精神。
“理论推导动能定理的思维引导和动能定理的实验验证”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实验器材
自制教具:动能定理演示仪(图1),游标卡尺,力传感器等
六、实验创新
图1 动能定理演示仪
频闪光源 感光涂料板(正反两面)
弹簧支架 螺丝
弹簧支架
重垂线
力传感器
小车
用弹簧和自制的光影计时器改进传统实验。支架上可以安装5根弹簧,利用倍增法证明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弹簧的抗疲劳性和线性都要好于橡皮筋,操作也更加方便。
利用自制的光影平面计时器可以显示小车的运动轨迹,突破传统打点计时器和频闪摄影技术的纸带牵阻和操作麻烦等缺点。光影计时器有短时和长时留迹两种功能,分别用来辅助平衡摩擦和测量速度。(演示)只要量出两点的距离,除以相应的时间就可以得到小车的速度。速度的测量还可以采用平抛法,也可以利用光电门。
六、实验原理与应用
在不知道什么是动能的情况下,探究功与动能的变化关系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验证动能定理之前,首先需要证明动能2
12
k E mv
,然后证明W 合=∆E K 。 (一)利用弹簧的推力对小车做功。如图2所示,支架上可以安装5根同规格弹簧,可以利用倍增法证明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二) 利用自制光影平面计时器辅助平衡摩擦和测量小车的速度
如图3所示,感光涂料板的正反两面涂有不同感光涂料,分别具有短时和长时留迹两种功能,短时留迹(在黑暗的环境中留迹3分钟左右,明亮环境中只能留迹几秒钟)适用于辅助平衡摩擦,长时留迹(能在明亮的环境中留迹1分钟左右)适用于测量小车的速度。
如图4和5所示,自制频闪光源可以发出紫光,频率由单片机控制,可以充电、调焦和调频。
图2 弹簧支架
钢柱 双面胶 (布基)
图3 短时和长时留迹
(1) 短时留迹(辅助平衡摩擦) (2) 长时留迹(测量小车速度)
当做光源经过感光涂料时会留下一串反映物体运动规律的点迹,只要量出两点的距离,除以相应的时间就可以得到小车的速度。
(三) 验证合外力(弹力)做功与动能的变化(初速度为零)
先再称出小车的质量。如图6所示,测量弹簧的压缩量x ∆ ,用力传感器测量出弹力的大小。
将每次实验“弹力所做的功(1
2
W F x =
∆ )
”和“小车的速度”记录表1。小车的动能由弹性势能转化而来,只要证明W=212mv ,就证明了E K =2
12
mv 和W 合=∆E K 。绘制2W v - 图像,对图像
进行线性拟合,证明图像的斜率(即功与速度平方的比值)是否等于小车质量的一半。
图4 频闪光源电路图
计算机
图5 频闪光源实物图
3D 打印:盒盖
实物图
┼
3D 打印:盒子
开关 激光 模组
充电 插口
图6 测量弹力的大小
(四)验证合外力(重力)做功与动能的变化(初速度不为零)
把感光板粘在黑板上,让频闪光源做自由落体运动。任意选择两个位置,求出
2112mv 和2
212
mv ,证明这两个量是否代表物体的真实动能,在此基础上证明合外力(即重力)做功
22
211122
mg h mv mv ∆=-。
七、实验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W =∆E K
学生已经知道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知道重力势能变化用重力做功来量度,弹性势能变化用弹力做功来量度。但不知道动能的变化用什么力做功能来量度。 (二)意义分析
更为全面的认知物理问题,找到功和动能的定量关系,能够从能量的角度分析力学问题…… (三)猜想和推理
首先引导学生猜想,动能可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可以设计一些定性的小实验和生活中
图6 绘制W-v 2
图像
表1.实验数据分析(弹簧压缩量x ∆= 2.00cm ,弹力F=2.54N ,小车质量m=0.316kg 。表中x 表示小车在5个时间段内的位移,即对应的时间t=0.1s ,v 表示小车的速度)
的例子,这里就不展开了。如图7所示,动能的变化一定会引起速度大小的变化,会产生加速度,而合外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所以动能的变化可能与合外力做功有关。通过推理得到W
合
22211122
mv mv =-,可以把定义重力势能的方法迁移到这里,把212mv 这个状态量定义为动能,整
个式子W 合=∆E K 称为动能定理。
(四)实验的可行性研究
证明W 与2v 的定性关系(初速度为零),上一节已经证明过。本节需要进一步证明动能
212k E mv =
,或W 与2v 的比值等于1
2
m 。用打点计时器和橡皮筋等材料做实验很不方便,而且误差大,所以我们自制的动能定理演示仪。 (五)实验验证 1. 证明2
12
k E mv =
,或初速度为零时W 合=∆E K 这里要引导学生重点考虑两个问题:如何高效、精确地测量速度(合理的选择x ∆ 和t ∆ ),如何计算W 和2v 的比值(拟合W -2v 图像,求斜率)。最后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到结论。 2. 证明初速度不为零时W 合=∆E K
把感光板粘在黑板上,让频闪光源做自由落体运动。任意选择两个位置,求出2112mv 和2
212
mv ,根据能量守恒两个位置的运动大小分别等于mgh 1和mgh 2,进一步证明2
12
mv 是否代表动能。在此基础上证明合外力(即重力)做功22
211122
mg h mv mv ∆=-。 (六)课外拓展性实验研究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些课外实验探究:组织了学生制作频闪光源,开展“自由落体、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牛顿第二定律、弹性势能、机械能守恒和动量守恒”等实验的研究。
八、实验效果与评价
图7 猜想和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