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共80页文档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1ed747cbb84ae45c3a358c60.png)
第7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本章重点】1.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及其作用;2.学习障碍的特点、症状、原因;3.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4.儿童概念的发展;5.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6.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7.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8.儿童的社会性认知;9.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10.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7.1复习笔记一、小学儿童的学习6、7岁到12、13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
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被称之为前青春发育期。
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及其作用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动物和人的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人类的广义学习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这是一种社会义务。
1.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或认知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世界,丰富自己,发展自己。
学习有下列几个基本特点:(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越过直接经验,较迅速而直接地把最基本的东西学到手。
这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的特殊本质。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
学生的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
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是为了学,学则需要教,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受教师教授活动的制约。
(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
要学会学习,就有学习策略的问题。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是认识(或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章节题库(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章节题库(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106055c169dc5022abea000e.png)
第7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研究认为()是学习障碍产生的高峰年龄。
A.1~2年级B.2~3年级C.3~4年级D.4~5年级【答案】B【解析】学习障碍是指一个异质群体在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运用上有明显的困难或障碍。
在美国,40%以上的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被认为有学习障碍,约占所有学校儿童总数的4%。
研究者认为小学二至三年级为发病的高峰年龄,一般男多于女。
2.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
A.远低于成人B.远高于成人C.略低于成人水平D.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答案】D【解析】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信息单位。
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小学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3.童年期思维的变质表现为从幼儿期的()。
A.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变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B.感觉运动思维为主变为以具体逻辑思维为主C.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变为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D.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变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答案】D【解析】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4.童年期儿童的元记忆()。
A.发展缓慢,水平有限B.发展较快,但水平有限C.发展缓慢,但水平较高D.发展较快,水平较高【答案】B【解析】元记忆是指人对自己记忆过程的认知和控制。
童年期儿童的元记忆发展较快,但水平有限。
在教育中应该教给他们记忆的知识和操作性技能,并不断地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5.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A.复述、组织、归类B.复述、经过诱导使用策略、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C.没有策略、经过诱导使用策略、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D.没有策略、组织、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答案】C【解析】儿童运用记忆策略经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被分为三个阶段:①没有策略,多为5岁以前的儿童;②过渡阶段,一般为5~7岁儿童,其特点是自己不能主动运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运用;③能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10岁以后记忆策略稳定发展。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七章至第八章【圣才出品】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七章至第八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a2f6647c360cba1aa911da35.png)
第7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本章重点】1.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及其作用;2.学习障碍的特点、症状、原因;3.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4.儿童概念的发展;5.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6.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7.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8.儿童的社会性认知;9.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10.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7.1复习笔记一、小学儿童的学习6、7岁到12、13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
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被称之为前青春发育期。
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及其作用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动物和人的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人类的广义学习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这是一种社会义务。
1.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或认知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世界,丰富自己,发展自己。
学习有下列几个基本特点:(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越过直接经验,较迅速而直接地把最基本的东西学到手。
这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的特殊本质。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
学生的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
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是为了学,学则需要教,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受教师教授活动的制约。
(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
要学会学习,就有学习策略的问题。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是认识(或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儿童发展心理学学习教案课件
![儿童发展心理学学习教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8a7d630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81.png)
学龄期儿童与同伴和成人之间的交往 更加复杂,逐渐形成更丰富的人际关 系网络。
自我意识发展
学龄期儿童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思考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人生目 标。
青少年期心理发展
认知发展
青少年具备更强的信息处理能力 和创造力,能够进行更为深入的
学习和研究。
情感和情绪发展
青少年开始体验更丰富和复杂的情 感和情绪,对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 有更高的需求。
03
情绪与认知发展
情绪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有重要影响,如积极情绪有助于儿童更主动地探
索和学习。
儿童社会性发展
1 2 3
亲子关系
儿童与父母的关系是他们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 这种关系对儿童的人格和行为发展有深远影响。
同伴关系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会与同龄伙伴建立关系,这 种关系对儿童的社交技巧和心理适应能力有重要 作用。
评估和反馈
通过观察和评估儿童的行为表现,教育者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 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
家庭中的应用
亲子关系
了解儿童发展阶段的特点有助于家长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和交流, 建立更紧密的亲子关系。
家庭教育策略
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家长可以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 策略,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解决家庭矛盾
社会认知能力
儿童逐渐理解并适应社会规则和人际关系,形成社会认知能力。
04
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
儿童情绪发展
01 02
情绪识别与表达
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对情绪的识别和表达能力是不同的,如新生儿只会 哭,而随着年龄增长,他们能表达更多复杂的情绪,如快乐、悲伤、愤 怒等。
情绪调节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如通过转移注意力或 寻求帮助来平复情绪。
《发展心理学》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1)
![《发展心理学》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1)](https://img.taocdn.com/s3/m/2aa8fcfd910ef12d2af9e72b.png)
小学儿童的阅读兴趣 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童话故事 文艺作品 科技读物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
• 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四)小学儿童的学习态度 对教师的态度(低年级、高年级) 对集体的态度(初入学、中年级后) 对作业的态度(初入学、中高年级后) 对评分的态度(初入学、中年级后)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
•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
一、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生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生理属性的感知和评价, 生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生理属性的感知和评价,如 对身高、体重、容貌的意识和评价。 对身高、体重、容貌的意识和评价。 心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和评价。包 心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和评价。 括对自己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 括对自己的心理过程、 征的认知和评价。 征的认知和评价。 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社会属性的意识。 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 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 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 利、义务等的认知、情感和评价。 义务等的认知、情感和评价。
* * * * * *
小学儿童学习障碍的测查 语言的表达和接受 说话喋喋不休,内容重复,无组织力, 说话喋喋不休,内容重复,无组织力,对 因果顺序表达欠佳 语言发声、语速和轻重度与同龄儿童有异 语言发声、 不爱说话, 不爱说话,答非所问 对口头交代的事情常常弄不清 不能专心听讲, 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短暂 记不住一连串的声音或语言
第二节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 二、小学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一)概括能力的发展 小学儿童数学概括能力可以分为5 小学儿童数学概括能力可以分为5个等级 直观概括水平 具体形象概括的运算水平( 具体形象概括的运算水平(7-8岁) 形象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 10岁 形象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8-10岁) 初步的本质抽象概括运算水平(10-12岁 初步的本质抽象概括运算水平(10-12岁) 代数命题概括水平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ef13f1607fd5360cba1adbc1.png)
可见,“这个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有一定的伸缩 性,是可以变化的。以辩证的,发展的或“动态” 的观点加以分析,这个关键年龄可以提前或挪后, 可以加快或延缓。
3、小学儿童思维“过渡” 的不平衡性
(1)不同思维主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2)不同思维对象(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的不平衡 性。 小学教学实验中发现的这种不平衡性。同样标准和要求: 算术教材的学习,有的学生已达到了较高的概括水平, 而在语文、历史教材的学习中,学生仍旧停留在比较 具体的形象水平。 小学儿童的思维研究发现的这种不平衡性。
1.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
儿童的学习内部动机可分为四类:
(1) 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为了得到表扬
和奖励而学习; (2) 为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 光而学习; (3)为了个人的前途而学习; (4)为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利益而学习。
2.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
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
视知觉学习障碍的行为表现
精细动作差,不善于 手工和美术 仿绘能力差 动作不协调 视觉追踪能力落后 写字经常将左右偏旁 颠倒 经常将数字写反
经常将加号看成是 减号 忘记计算中进位, 竖式计算困难 写字慢,需要看一 下,写一下 经常搞混形近字 经常漏题
诊断与训练
一般通过视动统合测验来确定 儿童易从事的活动有: 练习画画儿、剪纸、手工等精细动作 练习篮球、羽毛球、乒乓球 练习视觉记忆 练习眼动
有些学习障碍儿童是由于行为问题所造成, 而有些学习障碍儿童却由于学习障碍而表现 出一定的行为问题。
第二节 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 第七章第三节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发展心理学 第七章第三节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3e90233b90d6c85ec3ac6fe.png)
自我概念的相关其他因素
• 再婚家庭 • 同伴关系 • 学习不良儿童(自我调节能力总体差,自 我意识发展,女生好于男生)
自我评价发展特点
以前 顺从 笼统的评价 内心品质初步有 具体,外显的 稳定性初步有 后来 有独立性,减轻依赖,独 立能力发展 个别方面或者多个方面 抽象性的,内心品质描述 抽象的,内心的 稳定性加强
小学儿童社会认知发展趋势
• 外部特征注意到内部特征 • 看问题从简单到复杂,看问题多方面,维 度 • 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 • 从对个人利益的关心到对他人利益和长远 利益 • 弥散性,间断性想法到系统有组织综合性 思想
儿童社会性的分类
• 角色采择技能(儿童采取他人观点来理解 他人思想感情的一种认知技能,采择技能 的5个阶段,张文新和林崇德关于幼儿园社 会性研究) • 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对他人认识,他人行 为归因,儿童友谊,儿童权威关系)
• 总的变:对父母安全性恋减少,但是仍然 恋母超过恋父,对父母的信赖降低 • 主要的表现:父母和儿童交往时间变化 (时间减少,注意儿童的时间也减少); 父母与儿童处理的问题变化(以前是孩子 气,打架,现在是做家务,儿童学习,友 谊,个体交往等);儿童与父母冲突减少
亲子关系变化(二)
• 在纪律和控制中,父母认为比学前期儿童 容易控制 • 父母对儿童控制力的变化: • 6岁前大部分决定父母做; (6·12)岁父母有3个责任:监督与引导儿童, 与儿童交流,加强儿童自我监督和何时寻 求父母指导 12岁以后大部分决定自己做
小学儿童的师生关系(综述)
• 师生关系比较:与幼儿园相比,要求更严, 引导学习,监督行为,与初中比教师权威 性强,体贴细致 • 师生关系三特点:亲密性,反应性,冲突 性 • 小学生的年纪,性别学业表现影响师生关 系,女生师生关系比男的积极,成绩好的 比差儿童对教师的态度:刚刚开始是崇拜 和敬畏,后来三年级以后独立性和评价能 力发展起来,儿童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 • 教师评价对于儿童的影响:对喜欢的老师 积极的反应,重视其评价,不喜欢的则反 之 • 教师期望:著名的罗森塔尔的教师期望实 验,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小学教育本科2017年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小学教育本科2017年](https://img.taocdn.com/s3/m/9c34bb90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ad.png)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5011008 课程名称:儿童发展心理学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课。
课程内容以儿童心理发展特征为主。
在先修《心理学概论》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全面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 特征,同时对儿童心理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加深理解,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以及将来从事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该课程涉及的内容多,条理性差,在教学中应突出重点,要求学生结合见习,加深对儿 童心理各个领域发展及特点的认识。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 .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2 .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 .掌握儿童认知过程、情绪、语言及个性的基本特点和规律;4 .掌握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相关理论,熟悉重要的几个理论问题及争论。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师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要求先修《心理学概论》。
四、学时分配本课程学分为2学分,建议开设32学时。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学 分:2五、教材与参考书教材: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主要参考书: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鲁道夫•谢弗著、王莉译《儿童心理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
4.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年。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地位。
通过本课程理论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儿童心理发展基本特点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提升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上要求借助多媒体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七、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闭卷考试。
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4a89169580216fc700afd78.png)
第7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1.小学生的学习有何特点?为什么说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答:(1)小学生的学习有下列几个基本特点: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
在学习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他们往往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越过直接经验这一阶段,较迅速而直接地把从人类极为丰富的知识宝藏中提炼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学到手。
②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教师的教主要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根据社会的需要传授给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受到教师的教授活动的制约。
③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是认识(或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④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
整个动机系统所引起的心理因素主要是需要及其表现形态,诸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等,其次是情感因素等。
除此之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
它们共同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
⑤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品质水平的过程。
(2)学习是小学儿童主导活动的原因儿童进入学校以后,从小学时期开始,学习活动就逐步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并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
之所以说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其主要原因如下:①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与学前儿童的游戏相比,学生的学习不但具有更大的社会性、目的性和系统性,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儿童必须明确认识学习的目的,使自己的活动服从这一目的,并对这一目的的实现情况进行检查。
学习是社会对儿童提出的要求,是儿童必须完成的社会义务,因此,儿童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或兴趣行事。
儿童在这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责任感和义务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儿童的意志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第七章童年期的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课件(林崇德版本)】
![第七章童年期的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课件(林崇德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88059efa910ef12d2af9e789.png)
(四)小学儿童推理的发展 小学儿童推理的发展
(一)直接推理 研究表明, 小学儿童直接推理能力的发展表现 研究表明 , 出如下趋势: 出如下趋势: 第一, 第一 , 小学儿童直接推理能力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 段: 一二年级为第一阶段; 一二年级为第一阶段; 三四年级为第二阶段; 三四年级为第二阶段; 五年级为第三阶段。 五年级为第三阶段。 发展的加速期在四五年级之间。 发展的加速期在四五年级之间。 第二, 第二 , 童年期儿童掌握不同形式的直接推理是不同 步的。 步的。
(三)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 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 记忆策略
1、复述 是注意指向输入信息, 是注意指向输入信息,不断重复记忆材料的过 程,也是为了达到识记目的而主动进行的意识活 动。(实验证明5岁儿童有10%.7岁60%.10岁85%的 实验证明5岁儿童有10%.7岁60%.10岁85%的 10%.7 复述行为) 复述行为) 2、组织策略(按记忆内容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帮 组织策略( 助记忆的策略称组织策略) 助记忆的策略称组织策略) (1)归类:苹果 香蕉 归类: 系列化: (2)系列化: 动物 桌子 哺乳动物 椅子 马 电视 大象
(四)学习障碍的预防和矫治 第一, 第一,避免在胎儿期和婴儿期出现各种脑 损伤。 损伤。 第二,及时提供帮助。 第二,及时提供帮助。 第三,提供特殊教育。 第三,提供特殊教育。 第四,进行有效的行为矫正。 第四,进行有效的行为矫正。
第二节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容量的增加 小学儿童的数字记忆的广度和成人接近 小学儿童的数字记忆的广度和成人接近 数字记忆的广度 (二)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 1、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主要方式 2、意义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3、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超过形象记忆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819258fb6529647d2628520e.png)
7.2 课后习题详解1.小学生的学习有何特点?为什么说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答:(1)小学生学习的特点①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在学习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越过直接经验这一阶段,较迅速而直接地把最基本的东西学到手。
这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的特殊本质。
②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学生的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
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是为了学,学则需要教,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受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影响。
③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
要学会学习,就要学会使用学习策略。
(2)学习是小学儿童主导活动的原因儿童进入学校以后,从小学时期开始,学习活动就逐步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并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
之所以说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其主要原因如下:①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与学前儿童的游戏相比,学生的学习不但具有更大的社会性、目的性和系统性,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儿童必须明确认识学习的目的,使自己的活动服从这一目的,并对这一目的的实现情况进行检查。
学习是社会对儿童提出的要求,是儿童必须完成的社会义务,因此,儿童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或兴趣行事。
儿童在这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责任感和义务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儿童的意志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②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小学儿童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为进一步掌握人类的知识打下最初的基础。
在掌握这些知识经验的过程中,儿童不但心理活动的内容有了改变,而且各种心理过程也起了变化。
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都明显地发展起来,其思维活动也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发展心理学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ppt课件
![发展心理学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118c8f028ea81c758f578c4.png)
5
再次,学习活动是以班集体为单位的, 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儿童相互交流、相 互帮助,不仅发展了社会交往的技能,提 高了社会认知的水平,培养了合作、互助 的集体精神,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发展起来 ,儿童逐步形成了班集体和各种同伴团体 ,掌握了各种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形成 并发展了各种良好的品德。
6
(三) 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1.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 儿童的学习内部动机可分为四类: (1) 为 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为了得到表扬和 奖励而学习;(2)为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 务,或为集体争光而学习;(3)为了个人的 前途而学习;(4)为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利 益而学习。
2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还具有明显 的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小学高年 级儿童则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渐 步入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往往被称 之为前青春发育期。在教育的影响下 ,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都 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其发展过程表现 出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3
9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
尽管学习障碍的定义还有许多 分歧,但许多人都同意学习障 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差异性; 2.缺陷性; 3.集中性; 4.排除性; 5.可逆性; 6.贯穿性;
10
(一)学生障碍的分类 美国联邦教育署特殊教育处将学习障碍 归为三类:(1)语言接受和表达方面的学习 障碍;(2)阅读和书写方面的障碍;(3)算 术方面的学习障碍。 柯克(1983)则将学习障碍分为发育性学 习障碍和学业性学习障碍。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
(二)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首先,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 、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 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其次,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 的,小学儿童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掌握读 、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为进一步 掌握人类的知识打下最初的基础。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67ed057d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49.png)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标题:儿童发展心理学引言概述: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及相关因素的学科。
在这个领域中,心理学家们关注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以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并提供更有效的教育和支持。
一、儿童认知发展1.1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包括感知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1.2 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儿童认知发展受到遗传、环境、社会互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3 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儿童认知发展对其学习、社会适应和情绪调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儿童情感发展2.1 情感发展的特点儿童情感发展表现为情绪的多样性、情感的表达方式逐渐丰富等特点。
2.2 家庭环境对儿童情感发展的影响家庭环境中的情感表达方式、亲子关系等因素对儿童情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3 情感发展的重要性良好的情感发展有助于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社交技能和心理健康。
三、儿童社会交往3.1 社会交往的发展阶段儿童的社会交往发展经历了单向互动、互惠互动和互为理解等阶段。
3.2 家庭和学校对儿童社会交往的影响家庭和学校是儿童社会交往的主要场所,对其社会技能和人际关系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3 社会交往的益处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够促进儿童的自信心、合作能力和情感连结。
四、儿童发展心理障碍4.1 儿童发展心理障碍的种类儿童发展心理障碍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自闭症、学习障碍等多种类型。
4.2 早期发现和干预的重要性早期发现和干预对于儿童发展心理障碍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4.3 家长和教育者的支持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关注儿童的行为和情绪变化,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五、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应用5.1 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家长可以通过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更好地引导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5.2 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原理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儿童发展心理学学习教案课件ppt
![儿童发展心理学学习教案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f2796a96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8.png)
学习困难
总结词
学习困难是指儿童在接受学校教育时面临的各种学习障碍, 包括注意力缺陷、记忆力差等。
详细描述
学习困难的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学习进度慢 等。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采用多种 教学方法和工具来帮助孩子克服学习困难。
人际关系问题
总结词
人际关系问题是指儿童在与人交往中 出现的困难,如社交焦虑、孤独等。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背景
社会文化背景是影响儿童心理发 展的外部因素,不同的社会文化 背景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
响。
社会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 关键因素,不同的社会价值观会对 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 要因素,不同的教育制度会对儿童 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详细描述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家庭、学校和社区在儿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化环境,对儿童的 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学校则提供系统的教育和指导,促进儿童的认知和社会化发展;社区则为儿 童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机会,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03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与 特点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详细描述
儿童焦虑症的症状包括害怕独处、对陌生环境或新事物产生强烈抵触、身体紧 张等。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渐进式暴露、放松训练和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来帮 助孩子应对焦虑情绪。
儿童抑郁症
总结词
儿童抑郁症是指儿童在持续一段时间内出现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活力等症状的 心理障碍。
详细描述
儿童抑郁症的症状包括长期悲伤、易怒、失去兴趣、食欲和睡眠障碍等。家长和 教师需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如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279ea8e110a6f524cdbf856b.png)
发展(fāzhǎn)的关键期
• 发展心理学的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 发展有一定的最佳时间,如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 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 (zǔ ài)其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展到高峰,然 后慢慢消退。
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 的路
鸭子出生后的10~16个小时,
不先让它们看到母鸭,而首先
看到劳伦兹自己,于是,有趣的
事情发生(fāshēng)了。
• 见右图---尾随反应
第三十三页,共45页。
• 关键期的最基本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yī ɡè)固 定的短暂时期。如小鸭的追随行为典型地出现在出生后的 24小时内,超过这一时间,“印刻”现象就不再明显。
第十二页,共45页。
• 小虎,今年一岁零七个月 了,还是不能独立行走 (xíngzǒu),妈妈好着急。请 你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 并找一找解决办法。
第十三页,共45页。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yánjiū)的基本 问题 •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要么是遗传,要么是
环境,究竟哪一个决定了个体的发展? • 心理(xīnlǐ)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 发展是连续的还是分阶段的? • 发展的过程是否存在关键期? • (P20)
第三十五页,共45页。
一些心理(xīnlǐ)发展的关键期
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 的路
第三十六页,共45页。
第三节、 儿童发展(fāzhǎn) 心理学
的历史回顾
第三十七页,共45页。
(一)儿童观的进展
1、西方早期的儿童观:儿童是成 人的雏形,是“缩小了的成人”。
在古希腊、古罗马社会,儿童被 认为是未来的公民,接受成人式 的任务训练。人们甚至从未想过, 作为儿童,他们有自己的天性。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17380bd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f2.png)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儿童心理素 质,预防心理问题,促进儿童全面发 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包括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心理 治疗等多种方法,应根据儿童实际情 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THANKS
感谢观看
02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助 于更好地进行教育、培养和指导 。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处于身心发 展的关键时期,具有 独特的心理特点。
个性、社会性和品德 发展也是小学儿童心 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学习和思维发展是小 学儿童心理发展的重 要方面。
02
小学儿童的学习
学习方式与特点
机械记忆与理解记忆
01
02
03
04
树立榜样
通过家长、教师、同伴等榜样 的示范作用,引导小学儿童形
成良好的品德。
情境教育
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小学 儿童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社会
规范和道德准则。
奖惩措施
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手段,对小 学儿童的良好行为进行强化和
不良行为进行纠正。
家校合作
通过家长和学校的密切合作, 共同促进小学儿童的品德发展
思维品质
小学儿童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等方面。
培养方法
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培养和提高小学儿童的思维品质,如鼓励孩子 多思考、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引导孩子进行讨论和辩论等。同时,也要 注意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避免过度压力和强制学习。
04
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 发展
学校教育
教师的教育方式、学校氛围等都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积极、鼓励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
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c77c3f0bb68a98270fefa83.png)
第一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述发展心理学把儿童定义为0—18岁的发展中的人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指从发展的角度研究心理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心理科学,包括三个分支:儿童发展心理学只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部分,但却是核心的部分.原因:由此年龄段在人发展中的重要性决定-—儿童期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对人影响最大,可塑性最强的时期。
儿童发展的基本内容: 1、认知的发展2、情绪和意志的发展3、个性的发展4、生理和动作的发展通常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发展二是社会认知发展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是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动机、信念等。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内容: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指导和帮助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1、帮助人们正确了解儿童2、为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3、为与儿童有关的其他工作提供指导4、丰富心理学的理论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一)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二)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四)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从中世纪开始,大致经历了三种模式.1、主要效应模式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遗传决定论)高尔顿霍尔的复演说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环境决定论)华生2、相互作用模式皮亚杰心理图式通过同化与顺应的机制3、交互作用模式萨莫夫和山德勒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连续论强调发展上的量变强调发展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阶段论强调发展上的质变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发展是量变、质变的统一体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儿童生来就能积极地探索周围世界,主动与他人交往,认为发展的原动力来源于机体的内部。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劳伦兹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有两大因素起直接的推动作用:自然主义教育运动和进化论的影响.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编写《世界图解》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尔--论教育》进化论的影响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0f5631c6edb6f1aff001fd0.png)
小学儿童能否进行抽象的命题思维
小学儿童进行抽象的命题思维的能力是有限的。例 如,他们极难从那些与现实或自己的信念相矛盾的 前提出发进行推理。考虑以下这个论断:“如果老 鼠比狗大,狗比大象大,那么,老鼠就比大象 大。” 10 岁以下的孩子会认为这个论断是错误的, 因为其中描绘的所有具体关系在真实生活中都不存 在(Moshman & Franks, 1986)。他们还不能理 解命题推理的逻辑必然性——从前提推出的结论的 有效性依赖于逻辑规则,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证据 (感性经验,事物的具体形象)。
学习准备;
1. 小学生学校学习活动的特征
( 1)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活动要越过直 接经验阶段。 ( 2)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认 知和认识活动 。 ( 3)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 动。 ( 4)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或认识活动的 内在动力。 (5) 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 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维品质水平的过程。
1、小学儿童言语发展的特征
( 1) 由口头语言向文字语言,外部语言向内部 语言,自然语言向词语概念转化的关键期。 (2) 学习第二语言的理想时间是9岁以前,在大 脑皮质单侧化前,存在两个语言区,左半球是母 语功能区,右半球是外语功能区。 ( 3) 文字语言导致小学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发 展。然而,语言文字,逻辑思维替代了游戏,情 感和创造性心灵,文字语言的符号规范束缚、压 抑儿童天赋的创造性。
第一节 小学儿童身体的发育
1、身高与体重的变化 2、体内机能的发展 3、神经系统的发展
1、身高与体重的变化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36a7edb71fe910ef12df859.png)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童年期是指个体6、7岁到12、13岁的阶段,也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
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案系统地掌握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
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以学习知识为基础而展开的,其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详尽运算性,是从详尽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而转向朋友志向,突出地重视伙伴关系。
与此同时,留意以同伴的评价为依据形成自我评价,在同伴交往中,促进社会化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表现出协调性的特点。
成人与儿童简易沟通,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简易融洽,言与行、动机与行为比较一致,个性、社会性和品德易于培养。
⑷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⑸记忆策略的运用:儿童运用记忆策略经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被分为三个阶段:没有策略,多为5岁以前的儿童;过渡阶段,大凡为5—7岁儿童,其特点是自己不能主动运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运用;能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10岁以后记忆策略安定发展。
小学儿童采用的几种主要策略包括:①复述(背诵);②组织:包括归类和系列化。
③精致加工策略。
2、概括能力和概念的发展⑴概括能力的发展:小学儿童逐渐从对事物外部的感性特点的概括,越来越多地转为对本质属性的概括。
小学儿童时期,儿童概括水平的发展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
②第二阶段: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1、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①学校学习是一种社会义务,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②能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如:读、写、算等)。
③利于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③第三阶段:初步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
⑵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表现为概念的逐步深刻化、丰富化、系统化。
2、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⑴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儿童的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详尽,其学习动机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或为学习兴趣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