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氢氧化钠变质的实验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氢氧化钠变质的实验探究》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氢氧化钠的性质是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的内容,碳酸钠的性质是第十一单元课题1的内容。物质检验又是复分解反应应用的知识。氢氧化钠变质的实验探究是在学习了酸、碱、盐性质后,对酸、碱、盐三类物质性质的综合运用。也为后面复习氯离子、硫酸根离子、氢离子的鉴定提供了思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考查了学生设计实验、做实验、分析实验的实验探究能力。可以说容量大、方式活,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实验探究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写出NaOH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2.能说出检验氢氧化钠变质及程度的简单方法。

3.逐步学会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探究、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氢氧化钠变质与否、变质程度的讨论和实验探究,提高运用酸碱盐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科学合理的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激发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和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创新实践过程中的乐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 重点、难点:

重点:1、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

2、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及其变质程度的检验方法;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探究、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二、说学情:

知识基础

1.学生已经具备了氢氧化钠以及酸碱盐的一些简单的化学性质。

2.对酸碱盐物质的转化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能力分析

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障碍分析

在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和变质的程度中涉及较多的酸碱盐的反应,不易吃透,知识迁移和综合应用上还比较缺乏。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1、多媒体辅助法:增加课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2、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法

观察学习法、分析归纳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生了怀疑,该溶液是否变质及变质程度等问题充满了疑问。如何知道氢氧化钠是否已变质呢?要探究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是要探究什么的存在?

等待学生给出讨论结果,学生在进行假设和猜想时教师要做一些有意识的引导,给学生确定一个大致的方向,避免盲目性。

给出几种药品供选择:

盐酸、石灰水、氯化钙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等

【分析】对学生的几种方案请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提问】既然已变质,那么是完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探究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是探究什么物质的存在?

2、直接用酚酞检验行不行?

【收获共分享】

【巩固练习】以砸金蛋形式是检验生成物碳酸钠是否存在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学生方案(1):取少量久置的氢

氧化溶液,向其中滴加酚酞(石

蕊),观察溶液是否变红(蓝)

学生方案(2):取少量久置的氢

氧化钠溶液,向其中滴入过量稀

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则氢氧

化钠已变质。

学生方案(3):取少量久置氢氧

化钠溶液,向其中滴入氢氧化钙

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则

氢氧化钠已变质。

学生方案(4):取少量久置氢氧

化钠溶液,向其中滴入氯化钙溶

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氢

氧化钠已变质生讨论:

方案(1)不可行,因为碳酸钠与

氢氧化钠溶液一样呈碱性,都能

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方案(2)、(3)(4)可行

此时学生很迷茫,因为据以前所

学题型均为一步鉴别氢氧化钠,

学生讨论方案,经讨论,所以第

一步必先除去碳酸根离子。选择

的试剂,应选择能除碳酸根离子。

第二步,证明是否还有OH-存在

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学习体会

学生积极性高,抢答。

的实验和细致

地观察,为自己

的假设和猜想

提供佐证或者

做出合理的解

释。教师不要过

多干预和修改

学生的方案

激发学生通过

互相纠错来提

高探究兴趣和

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

言表达能力及

实事求是的科

学态度。要对探

究全过程进行

考虑,了解物质

间的转化及影

选择近几年中

考题练习,巩固

本节所学知识,

强化重点,让学

生觉得学有所

用,增强自信

心。

生互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

2、学习方式“探究化”——实验探究、科学求证,趣味盎然。

3、学生助学的引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增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授课后我在不断的反思: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探究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学生认知还存在哪些问题等,以便今后改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