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二)

合集下载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上下)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上下)
要素主义关于学习人类文化“共同要素”的思想尚缺乏科学依据和哲学基础,对 如何科学地界定出学校所需传授的“共同要素”没有提出明确的原则。
二、 永恒主义教育
(一) 永恒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
1. 发展人的理性是教育永恒不变的原则 2. 自由教育应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二、 永恒主义教育
(二) 永恒主义教育评析
与此同时,要素主义、存在主义和永恒主义等也开始活跃。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转移了人们的视线,一些教育家感到教育的当务之急是维 持社会秩序而不是改造社会,改造主义教育思潮随之沉寂。
一、 改造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衰
(二) 20世纪50年代改造主义教育思潮的复兴
1955年进步教育协会解散,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刊,标志着进步主义教 育思潮辉煌时代的结束。
一、 要素主义教育
(三) 要素主义教育理论评析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南特、贝斯特和里科夫等要素主义者对美国教育实践的影 响较大,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实行天才教育等思想被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所采纳。
科南特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进行的两次大规模的教育调查的基础上写成的 《今日美国中学》和《美国师范教育》,是改革的指导性文献之一,对公共中等教育 和师范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影响。
改造主义教育还和进步主义教育一样都夸大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带有浓厚的乌托 邦色彩,忽视学生的系统知识学习,受到了新传统主义的批评。
第二节
新传统教育
新传统教育是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的力主恢复西方教育传统的教育思潮, 由几个相互区别又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流派构成,包括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和新托马 斯主义等,其中以要素主义为主要代表。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过分低估甚至否定学校教育。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和督促学生对所读、所听到的每一种 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从中找到影响个人发展的意义。

外国教育史- 第二章 古希腊(城邦)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 第二章   古希腊(城邦)的教育

二、古典时期的教育
(一)智者: (重点) 荷马时代有智慧、有能力、技艺超 群的人。公元前5世纪的后半叶,“智者”一词才获得了特 殊的含义, 1.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一部分人的专有名称。 2.智者是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 3.七艺中的前三艺是由智者确立的。
思想特征:相对主义(本质主义的对立面)、个人主义、感觉 主义和怀疑主义。 人是万物的尺度---以人为中心 人是追求真善美的主体,教育由德育、体育和缪斯(智育和美 育)教育构成
第二节 古风时代的教育 (前800——前500)
一、古风时代社会状况: 氏族制度 奴隶制度(城邦国家)
斯巴达:奴隶主军事专制。
雅 典: 奴隶主民主制。
斯巴达的教育制度
城邦性质 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 教育对象 缺陷
公元前8世纪建立的军事专制城邦 由国家统一管理
培养勇敢忠诚的战士 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 投标枪)秘密服役 集体教育,体罚,实战演习 女子接受与男子同样的教育内容 不重视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不重视个 人的智慧和个性
黑格尔把毕达哥拉斯称做希腊“第一个民众教师”, (
重点)
第三节 古典时代的教育 前5世纪-4世纪
一、古典时代的社会状况(文化教育的繁荣时期)
希波战争 雅典强盛 奴隶主民主制成熟 经济发展
文化繁荣和价值观转:
思想启蒙,个性解放; 关注自然转向关注社会,道德和人的自身研究; 产生了大批哲学家,思想家和智者(教育目的个人本位 论的代表人物)

„„在任何情形下,在任何时代,对这样一种特性(即希腊特性)的研
究对人的发展肯定都是有益的,因为这种特性组成了人类普遍特性的
基础。但最为重要的是,由于一系列情况的共同作用,我们这个时代 关注的是物质而不是人,是群体而非个人,是外在的价值和实用性而

外国教育史第二章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第二章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第二章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第一节中世纪黑暗时代的教育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外族入侵和奴隶起义的打击下灭亡。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外族入侵和连年战争使古希腊、罗马帝国的文明遭到严重的破坏,他们从原始状态发展,把古代文明、哲学、法律、政治一扫而光,代这以中世纪世俗和宗教育势力的高压。

一、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5世纪~9世纪)1、社会背景1)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会的概况中世纪基督教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10世纪末,基督教逐步与统治阶级相结合。

最早接受基督教的是法兰克洛维,查理大帝为维持其不稳定的帝国,与教皇结为联盟,他以武力保护教皇利奥三世,教皇为他加冕。

第二阶段:11~13世纪末,基督教全盛时期,教会逐步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

1075年教皇格利哥里七世颁布《教皇敕令》。

13世纪教皇英诺森三世废黜二个德国皇帝,迫使英王、波兰、凶牙利、丹麦、葡萄牙诸王归属于他。

第三阶段:14~15世纪,封建制度与基督教会同时衰弱。

14世纪农民运动和宗教异端运动给基督教会以沉重打击。

它与城市反僧俗封建领主的压迫相联系。

其中以12世纪中叶法国南部的阿尔比派所发动的反教会斗争最为剧烈,为此,英诺森三世组织了十字军进行东征。

1233年在各教区建立了宗教裁判所。

2)西欧封建社会的社会阶层世俗:国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教会:教皇-----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神甫-----修士(女)教会不仅是宗教机构,还拥有大量土地,通过征收什一税剥削农民,并享有政治特权。

教会的基本理论是教父学,包括上帝创业说、三位一体说和原罪说。

3)政体:教会和世俗封建主联合专政。

2、学校类型1)教会学校①僧院学校僧院学校是基于修道院修行制度而产生的一种教会学校。

最初僧院只是对自幼入院的修行者进行识字、读经和书写方面的简单训练,为终身修道作准备。

在这个基础上,后来产生了专门培养僧侣子弟的僧院学校,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贫穷三种品质,分为内学和外学。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下)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下)

二、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三) 重视儿童早期认知能力的发展
布鲁纳提出过一个著名假设:“任何学科都能够以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 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布鲁纳坚信,只要把知识结构“翻译”成各年龄儿童的认识结构都能理解的程度, 早期教育就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布鲁纳将教学任务的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即智力上,认为智力发展是 掌握知识结构的保证。他对教学过程中发展智力的要求超过了对基本知识的要求。
一、 终身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方面,科技生产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呼唤教育改革。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的参与、社交意识的增强,就必须掌握和了解有关知识,接 受教育和训练,以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 传统的学校教育制度的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多种类、多层次人才培养规格 的需要。形势的发展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各级教育制度的结构、职能、方法和内容。 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终身教育学习提供了物质条件,使人们可以突破时空 限制,超越时空去获取新的知识,并且可以使人们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学习特点自由 选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二、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四) 提倡活动教学法、同伴影响法和发现法
① 他根据其智力结构发展理论,将儿童在学习中是否积极活动看作儿童学习主 动与否的关键,认为教学中的活动法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
② 他所强调的教育中的个体活动是与集体活动相结合的,儿童在这个过程中从 自我中心趋向社会化,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对儿童人格的形成有重要作 用。同伴影响法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主要的理论基础,吸收了存在主义哲 学的一些思想,追求人的存在,把人的存在看成是人的潜能得到实现的一种能动的、 贯穿一生的过程。

外国文学史2笔记

外国文学史2笔记

外国文学史2名词解释:1、什么叫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大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以前。

内容上大体可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

是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的反应,是氏族社会基本特征的表现。

在古希腊神话中,神人同形同性,英雄是半神半人式的英雄。

2、什么叫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一般认为是吟颂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

这两部史诗描写发生于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亚战争,各分二十四卷,反映了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广泛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成就。

《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两部史诗,取材于公元前12世纪发生的特洛亚战争的历史事件,有相当长的民间传唱和吟诵过程。

公元前9世纪左右,相传由行吟诗人荷马编订完成,故名荷马史诗。

公元前6世纪由学者用文字写定。

《伊利亚特》的主题是赞美古代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讴歌他们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奥德修纪》讴歌了古代英雄在同自然力的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机智勇敢和坚强意志,表达了主人公对部落集体和乡土的眷恋之情。

两部史诗结构巧妙、形象鲜明、语言质朴、比喻奇特,并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荷马史诗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社会风貌,是认识希腊史前社会的重要文献。

补: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塞》两部分,各有24卷,均以特洛依战争为背景。

《伊利亚特》写战争本身,描写阿喀琉斯的愤怒及战争最后51天内发生的事件;《奥德塞》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回返家乡的经历。

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族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德,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

荷马史诗充满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成为神与神之间斗争的缩影。

荷马史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结构巧妙,布局完整,比喻丰富。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txt生活,是用来经营的,而不是用来计较的。

感情,是用来维系的,而不是用来考验的。

爱人,是用来疼爱的,而不是用来伤害的。

金钱,是用来享受的,而不是用来衡量的。

谎言,是用来击破的,而不是用来装饰的。

信任,是用来沉淀的,而不是用来挑战的。

外国教育史笔记(一)1、绪论一、《外国教育史》学科性质、特点及内容概述所谓教育史就是人们在从古代至今对教育的认识过程中,不断地重建教育观念和教育机构的历史;同时也是人们按照自己的设想,做出种种努力和尝试,去塑造下一代人的历史。

教育史的研究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观念的演变,二是教育机构的演变。

1.《外国教育史》的学科性质《外国教育史》课程具有通史的性质。

同教育史研究一样,外国教育史主要是研究外国教育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具体的说,这门课程是研究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外国教育观念和教育机构发展、以及二者相互影响的一门课程。

2.《外国教育史》学科的特点首先,作为一门历史类学科,它在结构上具有连续性的特点。

也就是说,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史实、问题、观念和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其次,它也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尽管教育历史的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但在不同时期,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发展又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3.《外国教育史》课程的内容本课程一共有21章的内容,分古代、近代和现代教育史三个部分。

古代部分从第一章到第五章,一共有五章的内容。

其中第一章主要介绍史前教育和东方古国的教育;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介绍古代希腊的教育制度的教育思想;第四章主要介绍罗马时期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

第五章主要介绍西欧中世纪和阿拉伯的教育。

二、学习《外国教育史》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设置《外国教育史》课程的目的设置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我们学习和了解外国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了解教育历史上的遗产,认识外国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或矛盾中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总结的教训。

外国教育史详细整理版笔记

外国教育史详细整理版笔记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巴比伦的教育1.巴比伦的学校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

大约在公元前3500 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

考古家断定这一时期,苏美尔人已经发明了“泥板书”和文字。

最初是图画文字,以后又演进为楔形文字。

在巴比伦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建筑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苏美尔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

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由于泥板是主要的书写工具,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管理十分严格。

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已有两级: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

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

元3世纪后,巴比伦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逐渐衰落。

后人了解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主要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研究。

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从考古的材料来看,这一时期的学校主要是培养文士为主的学校。

文士教育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教授读写;第二阶段是将志向不同的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寺庙或国家较高一级的机构接受教育。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1.古代埃及的学校与巴比伦一样,古代埃及很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字,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有了自己的学校。

(1)宫廷学校,主要由法老设立。

(2)职官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

(3)僧侣学校,也称寺庙学校,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机构,主要设在寺庙。

(4)文士学校,主要培养文士。

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在埃及的学校教育中,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

(2)练习书写。

(3)练习词令。

(4)重视数学和计算。

在教学方法上,古埃及的学校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1)以机械教学为主。

(2)教师多利用问答方法,但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重视体罚。

三、古代印度的教育1.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印度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就逐步形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考研重点笔记和课后题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考研重点笔记和课后题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考研重点笔记和课后题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内容简介
本资料是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本书参考了该教材的国内外配套资料和其他教材的相关知识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试看部分内容
古代教育史
第1章教育的起源与史前的教育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教育的起源
表1-1 关于教育起源的代表性观点及简要分析
考点二、史前教育概况
1史前各个时期的教育概况
表1-2 史前各个时期的教育概况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表1-3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近代教育理论(下)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近代教育理论(下)

四、 教学心理学化和要素教育论
(二) 要素教育
德育、智育和体育的要素教育如下: ① 德育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应从在家庭中培养亲子之爱开始,逐步扩展 到爱兄弟、爱邻人、爱全人类及至爱上帝。 ② 体育的要素是儿童身体各关节的活动,应从锻炼关节活动开始,逐渐发展站、 行、跑、跳、掷、摇和角力等各种活动能力,使儿童身体健康并受到初步劳动能力 的训练。 ③ 智力的要素是整个要素教育的核心,包括对事物的数目、形状和名称的认识。
一、 生平与教育著作
裴斯泰洛齐生于苏黎世的一个医生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加洛林学院学习法律, 在此期间受到卢梭的深刻影响。
1768年,他在家乡涅伊霍夫开办了“新庄”,进行新的耕作方法的实验,试图帮 助农民摆脱贫困。
1774—1780年,他在新庄创办孤儿院。 1780—1798年,裴斯泰洛齐陆续出版了《隐士的黄昏》、《林哈德和葛笃德》 和《我对人类发展中自然进程的追踪考察》。 1798—1825年的主要教育作品是《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孩子》、《早期教育通 信》和《天鹅之歌》。
五、 初等教育分科教学法
(一) 国语教学法
裴斯泰洛齐把国语教学分为三个部分:发音、扩大语汇和学习文法。 ① 在发音方面有“拼音识字教学法”,即儿童先学发音,再学拼音节,然后学 单词。 ② 在扩大语汇方面采取直观教学,使之与周围环境、地理和自然等基础知识相 结合,以丰富儿童的语汇,扩大儿童的知识范围。 ③ 学习文法是在学习语汇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先教“粉笔”这个词,然后在这 个词上加形容词“白”,即“白粉笔”,再加上动词而成为“我用这支白粉笔写 字”。
六、 论家庭教育
(三) 从家庭教育中寻找教育科学的出发点
裴斯泰洛齐甚至设想是否慢慢地取消学校,把孩子的教育权完全交到父母, 尤其是母亲手中。但后来的教育经验使他认识到学校的必要性。学校不可能包括 对人教育的全部内容,不能替代父母、起居室和家庭生活的地位。学校永远无法 代替家庭教育。学校只能作为家庭教育的辅助手段而为世界服务。学校教育必须 与家庭生活相一致。

外国教育史笔记(重要学习资料)

外国教育史笔记(重要学习资料)

外国教育史笔记(重要学习资料)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巴比伦的教育(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一)巴比伦学校1、泥板书舍、泥板书、楔形文字2、寺庙学校:初级教育、高级教育(二)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主要是语言和书法2、教学方法:师徒传授、常用体罚二、古代埃及的教育(公元前3000年左右)(一)古代埃及的学校的类型1、宫廷学校2、僧侣学校3、职官学校4、文士学校(二)古代埃及学校教学内容和方法1、宫廷学校—无法考证2、僧侣学校—着重科学教育3、职官学校—4、文士学校—教授书写、计算,有关律令的知识三、古代硬度的教育(一)波罗门教育1、古代印度等级制2、婆罗门的学校(古儒学校)家庭教育3、教学内容:《吠陀》经4、教学方法:背诵、体罚、导生制(二)佛教教育1、寺庙学校2、教学内容:佛经3、教学方法:教授、讲解及个人钻研经典相结合(三)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的异同:同:其教育目的与人生目的的同一,主要是一种道德陶冶;其内容大多是消极的、遁世的。

缺乏积极的因素。

异:婆罗门教育史一种私立教育,而佛教教育是依傍于寺院的教育。

四、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一)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二)教育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相适应,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及等级性(三)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四)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五)教育方法简单,盛行体罚,实行个别施教(六)知识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七)文化教育甚为古老,源远而流不长第二章古希腊教育一、古风时代的教育(一)巴斯达教育1、教育为国家所控制2、教育目的是:培养体格强壮的战士3、教育过程:0- 7岁—母亲抚育7-18岁—军营教育18-30岁—军事训练4、教育内容:五项训练、军事训练5、教育特点:重视女子教育(二)雅典教育1、教育由国家和私人共同管理2、教育目的: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3、教育过程:0-7岁—家庭教育7-13岁—进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学习13-15、16岁—进体操学校学习15、16岁接授职业教育18—20岁—接受军事教育4、教育内容:文法、音乐、体操、军事5、不重视女子教育二、时代的教育(前5世纪—前3世纪)(一)“智者派”的教育实践1、智者的含义:专指收费收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2、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等3、共同思想特征: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怀疑主义(二)“智者派”的教育贡献1、扩大了教育对象,推动了文化的传播2、确立了西方的教学科目(“三艺”—文法、修辞法和辩证法)3、智者把道德和政治问题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4、智者的出现标志着教师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5、智者的教育思想包含了全部希腊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与方向三、希腊化时期的教育(一)希腊学校教育的变化1、初等学校发生了蜕变2、中等教育面临衰微3、高等教育得到了明显的发展(二)东西文化教育的融合1、雅典文化教育对广大地区的教育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文化和教育中心从雅典转移到亚历山大利亚城四、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一)教育目的论、德育论、智育论1、教育目的论:教育培养治国人才(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备各种实际知识)2、德育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是要教人学会做人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四种美德(正义、勇敢、节制、智慧)道德教育的途径:知识教育3、智育论:掌握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二)“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的方法又叫“问答法”,有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现代各国教育(下)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现代各国教育(下)

二、 战后美国教育
(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
2. 《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案》
① 各州必须在12年内(即在2014年前)使所有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成绩达 到熟练水平。
② 各州必须为所有中小学学生制定具有挑战性的学术标准。 ③ 对所有3—8年级的学生进行年度数学和阅读考试。 ④ 实行严厉的奖惩制度。
二、 战后美国教育
(一) 《国防教育法》与中小学课程改革
战后美国大致经历了三次教育改革:第一次教育改革是20世纪60年代的中小学课 程改革,把高、难、新的科学知识充实到教材中;第二次教育改革是1976年的“回 到基础”教育运动,旨在恢复传统学校的基础学科教学;第三次教育改革是20世纪 80年代以来进行的以小政府、大市场为主导理念,为减少财政开支和提高教育质量 而进行的教育改革。
二、 战后美国教育
(二) “生计教育”和“回到基础”
2. “回到基础”教育运动
① 小学阶段强调读、写、算的基本技能训练。中学阶段集中学习英语、自然科 学、数学和历史。
② 强调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③ 成绩卡要用传统的等第评分法或百分制记分法并定期发给学生,经过考试证 明学生确已掌握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后方可升级或毕业。 ④ 取消选修课,增加必修课;取消点缀性课程,如泥塑、编织和做布娃娃等; 取缔新数学、新科学和电子玩艺教学等;取消学校的社会服务性项目。 ⑤ 重新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等。
二、 战后美国教育
(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
4. 美国新课程标准运动
由于美国教育的分权体制,美国新课程标准运动是两种不同的学校改革运动的暂 时和松散的联合,一种是绩效改革运动,一种是课程改革运动。
新课程标准推动下的12条相互联系的教学原则: ① 学校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育的最佳起点是学生的兴趣、关注的焦点 和存在的问题。 ② 学校要反复强调体验性的学习。 ③ 所有学科的学习都必须是整体性的。 ④ 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是真实性的。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古代希腊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古代希腊的教育
(一) 数目哲学
1. 数是万物的本原
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擅长数学研究,当其从哲学上探讨万物本原时,便发现了数 量关系乃是事物的共同属性,因而将这种不具形体的、普遍的和抽象的“数”看作万 物的本原,并以此说明宇宙万物的生成过程: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 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水、火、土、气四大元素,产生出一 切物体。
公元前11—前9世纪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荷马时期,因这个时期的资料主要来自 《荷马史诗》(Homer’s Epic),因而得名。《荷马史诗》相传为生活在公元前8世纪 的盲诗人荷马(Homer)所作,包括《伊里亚特》(Iliad)和《奥德塞》(Odyssey) 两部史诗,保存了希腊青铜时代后期和黑暗时代(指迈锡尼文化消失后的300年)的丰 富信息,在教育、宗教和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荷马时期的希腊处于从氏族制度向奴 隶制度的过渡时期,尚未出现学校。公元前9世纪初,希腊人建立了许多城邦,斯巴达 (Sparta)和雅典(Athens)的教育具有代表性。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文化在后世欧洲 的文化发展史上打下了深刻烙印。
二、 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一) 希腊本土教育的变化
第一,雅典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不同了。过去的培养身心和谐发展和英勇善战的公 民的教育宗旨到这时已不明显了。
第二,埃弗比团的训练发生变化。公元前338年,希腊失去政治独立以后,埃弗 比团的训练由单纯的军事体育训练改为军事与学园教学相结合的教育,强制改为自愿。
第二节
古代希腊的教育理论
一般将希腊教育思想的发展分为三个发展阶段:① 萌芽阶段:《荷马史诗》 中有关于英雄人物阿喀琉斯(Achilles)教育情况的记载;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提 出了较为丰富的教育主张;塞诺芬尼(Xenophanes,鼎盛年约公元前540—前 537)进一步发展了理性主义的观念。

外国史学史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工程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写作笔记

外国史学史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工程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写作笔记

第二章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写作第一节古代希腊史学一、从史诗到纪事1、史诗与抒情诗《荷马史诗》:包含着诸多真实的历史成分赫西俄德:《田工农时》(《工作与时日》)、《神谱》2、纪事家——希腊史学人起源赫卡泰乌斯:《系谱志》(约前490)弗瑞西德斯:著有10卷本的《历史》赫兰尼库斯:《阿提卡志》3、纪事家著作的类型:1)神话论文,试图理性解释希腊神话并使之系统化,追寻神抵或英雄后裔的谱系。

2)地理著作,记载航海过程中所遇到的民族与地区以及内陆地区近邻情况。

3)蛮族记载,对蛮族风俗与历史的记载。

4)地方历史,特别是建城的历史。

5)编年作品,包括在国王名录、祭司名录等名录基础上的年表。

二、希罗多德1、生平2、《历史》的主要内容3、《历史》的成就:1)他所创立的以史事为中心的记叙体裁,把历史的真实性和艺术性恰当地结合起来,构思宽广,结构统一,成为后来西方传统史学的正统体裁。

2)就《历史》所涉及的范围,可以说它是有关当时西亚、北非和希腊的一部通史。

3)《历史》一书内容丰富,客观叙述;独立批判,追求历史的真实性。

4)希罗多德不偏不倚叙述异族文化,对东方文化一视同仁。

5)希罗多德有着良好的判断力,运用批判方法,探寻历史知识。

希罗多德的《历史》是西方史学起源的标志,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记录了战争的起源、经过以及对参战各方的影响。

后世学者把该书分为8卷,第1卷表明作者所记述的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战争”及记述历史的目的与方法;第2一5卷记述的是公元前431年战争爆发后十年间的战事;第6一7卷通过史实揭示雅典人的野心、傲慢与好战,终遭失败的命运;第8卷为未竟之作,讲述雅典海军的局部胜利、雅典内政,但只写到公元前411年戛然停止了,最后一句话也不是完整的,还有六年战争史没有写。

评价:1)修昔底德的著作不是以辞藻华丽著称,而是以叙事可信见长,而且他将希腊哲学的逻辑方法应用于历史研究之中,对后世史学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外国教育史_2

外国教育史_2

18 世纪90 年代,教会人士贝尔在印度,兰卡 斯特在伦敦分别创立了“导生制”学校,也称“相
互教学制“。“导生制”学校的基本方法是先将学
生编成小组,每组 10 人,再选定一个年龄较大且 成绩突出者为“导生”,教师先教“导生”,“导 生”再对小组进行教学。由于“导生制”学校教学 内容过于简单,教学方法过于机械,19 世纪中期以


恢复了体育教育。中世纪教会学校从 “肉体是灵魂的监狱”的思想出发,废 除了体育。而人文主义教育家非常重视 发展人的身体力量,主张通过各项体育 活动,使人具有健康、协调、敏捷的身 体。 人文主义教育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 学校中设置音乐、图画等科目,加强了 美育的实施。

(4)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人文主义教育家提倡尊重 爱护儿童、反对体罚。提倡注意儿童身心发展的年 龄特征,照顾儿童的个别差异。主张教学要启发儿 童的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反对机械地、枯燥无味 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提倡多运用直观方法,学生应 理解所学的知识,反对一味强调死记硬背。主张对 有关学科的学习,应结合运用参观、访问和旅行之 类的方法等等。此外,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还提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和终身教育的思想, 这在教育史上是巨大的进步。

英国有9所著名的公学。最早的温切斯特 公学于1382年建立。最著名的伊顿公学 成立于1440年。圣保罗公学、什鲁斯伯 里公学、威斯敏斯特公学、拉格比公学、 商业缝纫公学和哈罗公学,都是在15~ 16世纪创办的。切尔特豪斯公学到17世 纪才创立。

1974年英国共有250所公学,直到现在, 公学在英国国民教育制度中仍然自成系 统。一般只招收其预备学校的学生,办 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牛津、剑桥等大学输 送新生,故公学又是大学预科性质。

外国教育史第二章奴隶社会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第二章奴隶社会的教育

• •

(3)经济发展 海外贸易日益繁荣; 本地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发达: 制陶业、采矿、冶铁、造船业都得到不同 程度的发展; 城市发达:祭坛、神庙、集市、集会 广场、半圆形露天剧场等城市设施逐渐成 熟。
• (4)文化事业 • “东方化时期”:古希腊人从古埃及和 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的文化中汲取营养, 丰富和发展了自身的文化,提高了希腊的 文明程度。 • 古风时代也是古希腊哲学、艺术、科学 发展的萌芽时期,如泰勒斯斯(Thales,约 前625一前545)就被誉为“古希腊第一位哲 学家。” •

• 希腊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过程通常被划分为 四个阶段:(1)荷马时代(公元前1100一前 800 年); (2)古风时代(公元前800一前500 年);(3)古典时代(公元前500一前330年); (4)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30一前30年)。(详 见教材)
• (一)荷马时代的教育 • 这个时期的资料因为主要来自《荷马史 诗》所以称为“荷马时代”。 在荷马时代, 希腊处于从氏族制度向奴隶制度的过渡时 期。从社会组织的基本状况看,荷马时代 的希腊社会正处于恩格斯所说的“军事民 主制”时期。
• 时期的社会形态、文化和教育也逐渐成熟 为其后古典时代古希腊文明的高度发展奠 定了基石。 • 1、社会状况 • 古风时代希腊社会最重大的变化就是完 成了从“军事民主制”的氏族社社会向 “城邦”为代表的奴隶制社会的转变。所 谓城邦(polis),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的主权国 家,这种国家形式在古希腊得到普遍采用。
• 希腊人最为重视的道德品质是智慧、勇敢、 节制和正义,这就是以后希腊思想家所概 括的“四大德。” • 荷马时代的教育为后来希腊教育的发展 奠定了深刻的历史基础。
• •
(二)古风时代的教育 公元前800年左右,古希腊进入古风时 代。“古风”原是考古学和美术史学等 学科对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建筑与雕刻艺 术发展特征的概括,后被历史学界借指 荷马时代和古典时代之间的特定时期。 与古风时代希腊建筑和雕刻由简单、、 粗犷走向复杂、精致的发展趋势类似, 这一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外国文学史全套笔记(下)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外国文学史全套笔记(下)

第十二章东方古代文学第一节古代文学概述一、古埃及文学。

古埃及最著名的宗教哲理诗是《失望者和自己灵魂的谈话》。

古埃及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篇故事是《魔术师的故事》。

古埃及的《亡灵书》是人类最早的书面文学。

1.《亡灵书》——《亡灵书》是古埃及一部庞大的宗教性诗文集。

⑴古埃及人十分重视尸体的保存和死后生活的指导,把死者的尸体制成木乃伊,并在古埃及所特有的纸草上,写下许多诗歌,置于石棺和陵墓中,指导死者对付地下王国的种种磨难。

后人从金字塔和其他墓穴中,把这些指导死者生活的诗歌编辑成集,题名为《亡灵书》。

⑵《亡灵书》汇入了大量的宗教性诗文,是古代埃及文学的汇编,有利于后人了解与研究古埃及人民的生活习俗、思想意识、世界观及宗教信仰。

2.纸草卷文字——古代埃及最初的书面文字,始于公元前3300年,古代埃及人将文学作品书写在纸草制成的纸草卷上。

3.古埃及劳动歌谣——古代埃及产生最早的世俗诗,盛行于公元前3000多年,大多民间创作,口头传唱,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奴隶们的生活、劳动和思想感情。

如《庄稼人的歌谣》、《打谷人的歌谣》等。

二、古巴比伦文学。

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完整的英雄史诗。

三、古印度文学。

印度奴隶制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种姓制度和宗教制度。

种姓制度将人分成4等:婆罗门(宗教)、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首陀罗(贱民)。

1.《吠陀》——⑴《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文学遗产,"吠陀"一词原为"知识"和"学问"的意思,后经婆罗门解释,逐渐被印度人视作宗教"圣典"。

⑵《吠陀》是印度最古的诗歌总集,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包括《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

《梨俱吠陀》主要是祭祀时用来朗读的颂神诗,尽管带有浓重的宗教或迷信色彩,但表现了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的情绪,也收入一些劳动歌谣和民间情歌。

《阿闼婆吠陀》主要是巫术咒语诗。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二、 骑士教育
(一) 骑士制度与骑士精神
封君和封臣所奉行的一整套道德规范和培养后代的制度构成骑士制度的主要内容。 骑士的品格应是忠诚和勇敢,严守效忠誓言,不背叛封君,竭尽全力为他服务,甚至 不惜为他付出生命。“在贵族阶层内部,对骑士精神和优雅行为的重视逐渐增强了对 较高道德标准和文雅举止的期望,这促使骑士们成为社会有教养的领导者。
第一节
基督教与教育
中世纪早期文明反映了三重遗产:日耳曼的习俗和制度、罗马人的文化和制度以 及基督教的信仰和制度。
基督教教育成为西欧中世纪教育的主干。西欧中世纪沿用古代罗马基督教会的 教阶制,作为组织原则,大主教和主教分别管辖大主教区和主教区。教会的基层组织 是乡镇的教区,由教区神父管理。西欧中世纪的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与这种体制密切 相关。在各级教区以外,教会还有另一种组织形态,即修道院,其在基督教会传播和 重建中世纪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西欧中世纪的教育和学术中心。
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只负责教授和指导那些水平较高的学生,再由其转教给其他 学生。大教堂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基本上是“七艺”,也包含一些宗教经典。
从大教堂学校出来的学生一般成为教会的各级管理人员。教区学校设在牧师所在 的村落,学校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只教授基督教教义和一般读、写式的,却被广泛认可的适合于贵族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在骑士 品质中,军人品质指勇敢、忠心和慷慨;宗教品质指服从教会、顺从和贞洁;社会交 际品质包括礼貌、谦逊和仁慈。
二、 骑士教育
(二) 骑士教育的阶段与内容
① 在家庭教育阶段主要由母亲负责对幼童加以养护。 ② 在侍童教育阶段,7—8岁的儿童被送到比自己家庭高一级的封君家里充当侍 童,学习各种礼仪和弈棋、弹琴、唱歌、识字和吟诗等,并养成对宗教的虔诚。 ③ 侍从教育阶段的起始年龄是12—14岁,主要负责照料领主的日常生活。年龄 再大一些可在比武场和疆场观摩和锻炼,学习使用各种武器和战斗技能。 ④ 到21岁,经过一定仪式便可正式成为骑士。 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骑士七技”,包括骑马、游泳、投枪、击剑、 打猎、弈棋和吟诗。

外国教育史(笔记)

外国教育史(笔记)

基础夸美纽斯:一、教育目的:双重性,即信仰的目的与世俗的目的相统一。

(一)这两个目的的关系:1)在夸美纽斯看来,信仰的目的是最终的目的,也就是教育 的最终目标是超越于现实的人生,皈依于上帝,步入天堂, 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和来世的永生。

2)世俗的目的有三个方面:世俗的目的有三个方面:包括学问的目的,包括学问的目的,包括学问的目的,道德的目的和道德的目的和 虔信的目的。

通过教育,使人认识和研究世界上的一切事 物,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德行和信仰,德行和信仰,德行和信仰,以便学生以便学生 能够享受现实的幸福,也为永生做准备。

(二)夸美纽斯充分肯定了教育的作用,他对教育的作用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他对教育的作用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首先,他认为教育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通过教育,他认为通过教育,他认为通过教育,能使国家独立、能使国家独立、和谐,能够使社会繁荣发展,能够使人类得救。

其次,他从教育对于享受宗教生活的作用。

通过教育,能够培养学问、道德和虔信的种子,从而使人能够步入天堂。

这反映了夸美纽斯肯定了人的价值、地位和能力的思想,以及教育思想上所具有的宗教色彩。

最后,教育对人间生活的作用。

通过泛智的教育,人学习对现实生活有益的、各种各样的、包罗万象的科学知识,包罗万象的科学知识,那么就可以发展其无限的智慧,那么就可以发展其无限的智慧,那么就可以发展其无限的智慧,从而成为德智体、从而成为德智体、信仰等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夸美纽斯所说的“自然”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指自然界和普 遍法则。

教育应该以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为根据,从自然中找到 教育的普遍规律。

教育的秩序应该以自然为界限。

教育要模仿自 然。

这样,教育的进行就同自然一样容易自然;教育的进行就同自然一样容易自然;其二是指人的与其二是指人的与 生俱来的天性。

外国教育史 第2章 古罗马教育 笔记考研笔记-精品

外国教育史 第2章 古罗马教育 笔记考研笔记-精品

第二章古罗马教育第二章古罗马教育第一节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一、修辞学校(相当于高等学校)[名词蟠]18中央民族(1)罗马共和后期的学校,这类学校招收16120岁的男性:主要进行演说雄辩的训练:以培养未来的政治家。

(2)在当时,从事政治活动,需要以演说争取群众。

因此,有无演说雄辩才能,也是衡量一个罗马人有无教养的重要标志。

这种学校教育目的主要培养学生的雄辩、演说才能,准备将来担任国家高级职务。

第二节古罗马的教育思想一,西塞罗的教育思想[简答题][记忆]此处可以出的题有:名词解释:西塞罗、雄辩家、论雄辩家简答:简述西塞罗的教育思想西塞罗是共和后期的政治家、雄辩家、文学家、哲学家。

教育著作《论雄辩家》中论证了培养雄辩政治家的教育思想。

(一)关于雄辩家的定义古罗马时期西塞罗认为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雄辩家。

他在《论雄辩家》一书中,给雄辩家下了定义,认为雄辩家应当是一个能就目前需要运用语言艺术阐述任何问题,以规定的模式,脱离讲稿,伴以恰当的姿势,得体而审慎地进行演讲的人。

(二)雄辩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西塞罗认为,要想达到雄辩家的要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广博的学识雄辩家要有全部自由艺术和各种重要的知识。

全部自由艺术是指文法、修辞、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学科;各种重要知识则是指政治,各国政治制度、法律、军事和哲学等。

②在修辞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修养决定演讲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是遣词造句以及整个演说词的文体结构。

所以在修辞方面要求表达正确,通俗易懂,优美生动,语言与主题相称。

③优美的举止与文雅的风度(三)雄辩家的培养方法西塞罗强调练习和模仿在雄辩家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他主张要进行经常的模拟演说,同时要勤于写作,用写作来磨练演说。

他认为写作可以训练人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种能力可以转移到演说能力中去。

(四)关于“人道”的教育思想西塞罗还提出〃人道"的教育主张。

他认为要尽为人之道,必须具备三个主要的条件:①必须充分发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第十七章(第三节)
第三节民主主义教育
民主主义是杜威的社会政治观。

同时,杜威把教育看作实现其民主社会改理想的首要工具,认为民主主义与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重要的和有机的联系,是实现民主主义的第一工具和最重要的工具。

一、对六种传统教育观的批判、“教育即准备”说“教育即准备”观点产生的不良后果有:
()使教育丧失动力。

()延缓教育的进行。

()用传统一般的期望和要求代替受教育者个人的特殊能力的标准,会使个人的特殊才能受到漠视。

()它使人不得不极大地求助于利用外来的快乐和痛苦的动机进行教育。

、“教育即展开”说从逻辑上看,它是预备说的变种。

它主要指教育是展开儿童天性的学说。

展开说也强调发展,但发展本身无意义,发展只是看作离开现在指导实现目标时才有意义。

、“教育即形式训练”说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心灵具有某些心理官能和能力,教育就是直接以训练这些能力为目的。

杜威指出,形式训练说的基本错误是它的二元论。

、“教育即塑造”说强调对发展智力和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

杜威认为这个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忽视生物具有许多主动的改造材料的机能。

、“教育即复演”说向终极目标发展和从外进行塑造,这两种思想的结合产生了教育上的复演理论。

杜威认为,这种理论的基础是错误的。

、“教育即自然发展”说自然发展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卢梭。

杜威认为,自然发展说的主要缺陷在于,它在强调生长的内在条件的同时,忽视了外在条件。

从对这六种教育学说的批判,可以看出,杜威反对外在的、静止的、遥远的、强制性的教育,而强调一种内外结合、在每个阶段上都有进步的教育。

二、对历史上三个教育理论的考察、对古代柏拉图教育理论的考察杜威首先考察了柏拉图的教育理论。

()积极见解。

他认为,柏拉图关于理想国的教育思考有二。

()局限性。

但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在于他没有认识到个人和社会群体的活动的无限的多元性。

、对近代“个人主义教育理想”的考察近代的个人主义的理想,主要指世纪的“自然主义教育”的理想。

杜威认为,世纪的个人主义运动主要兴趣是注重个人进步。

它是从反社会开始,要走向更广泛、更自由的社会,走向世界大同。

这种思想认为,自然的教育是确保这种更有社会精神的社会的第一步。

、对近代“国家教育和学校教育”理论的考察自然主义教育的弱点:
()否定教育的意义;()忽视组织的作用。

德国国家主义教育出现的原因:第一,德国是法国的战败国,国家需要复兴;第二,教育是复兴国家、统一国家的最好手段;第三,这种教育应适应公共教育的制度。

三、杜威民主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民主与教育的关系民主主义教育的特点第一,民主的教育应当是所有人的教育。

第二,民主社会教育是与强制的、权威的教育相对立的;第三,
民主社会的教育重视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重视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

第四,学校在训练儿童时,应当尽可能多给儿童自由,并且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独立性等品质。

、民主教育应当重视儿童的生长这是杜威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

杜威认为用“生长”概念来说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杜威明确提出“教育即生长”。

杜威指出,教育即生长,除它自身以外,并没有别的目的。

、民主教育应当重视学校的生活这一主张是“教育即生长”的具体化。

这是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角度进行论述的。

为了使儿童尽早接触现实的社会生活,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主张。

、民主教育应当重视儿童个人经验的改造和发展杜威从经验论出发,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个人亲身获得经验且不断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吸收前人经验的过程。

总之,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一种交互作用的过程。

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总体评价总的说来,杜威的教育思想所涉及的教育基本问题不仅范围广阔,且意义深远,是现代教育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外国教育史经典教程第十八章(第一节)
第一节世纪末世纪前期教育发展特点概述
一、形成民主化和民族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调、教育改革的背景从世纪末到世纪前期,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是在一些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教育思潮影响下进行的。

、教育的民主化世纪前期的民主主义教育就是以批判传统的等级教育,强调教育的民主化、扩大国民的受教育权为主要内容的。

、教育的民族化各国的民主化教育与各国教育民族化的推进有一定的联系。

民族主义是推动国家统一和团结的重要力量。

二、以中等教育改革为核心,探索国民教育一体化格局中等教育改革三个方面的内容和问题:
.加强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的联系。

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由全面的分离变为部分的联系。

()由部分的联系变为全面的联系。

.加强中等教育结构和中等教育课程的改革。

在这方面,欧洲国家的改革与美国的改革是有差异的。

.重视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关系的研究。

这主要是在美国。

三、教育改革目标由注重个体的发展到注重个体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教育改革的重要影响因素。

世纪前期,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的改革是在许多重要因素影响下进行的。

、新教育对旧教育的批判。

澳大利亚教育家康内尔在评价世纪欧美教育革新运动的内容时指出,新教育家是从个方面反对旧教育的。

.教育研究对教育改革的影响:世纪末到世纪初期,儿童教育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是从儿童教育研究开始的,儿童教育的研究又为教育心理和教育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世纪初期的儿童研究、教育心理和教育科学的研究,对各国教育改革的影响是深远的。

四、各国初步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改革模式世纪前期,各国在教育改革中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联系问题。

.美国教育改革模式美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如何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美国民主社会的需求,并充分发挥其社会效能。

其主要特点有:
()确立教育改革的目标。

()从重组学制入手,使教育面向所有学生。

()从改革课程和教学组织入手,使教育适应所有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