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
“数学生活化”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数学教育工作者用“数学生活化”一词加以概括,并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应用。数学教学生活化,其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学生理解数量的抽象及应用过程,并体验数学的价值,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因此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教师要用一颗智慧的心,从数学的需要出发,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发展智力,培养实践能力。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体验学有所趣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每一位教师都要深刻理解“理念”和“建议”的内涵,把教学植根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1、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教学时要紧密联系生活,让
教育与生活“亲密接触”。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间长5米,宽4米的客厅,爸爸妈妈准备花800元铺地砖。假如你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店挑选材料。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
①: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9元
②: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7元
③: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元
你能为你父母做参谋,买到适合你家的地砖吗?
买地砖,关键是要搞清楚所买的地砖应符合题中条件:(1)价格适中,总价在800元以内。(2)质量较好。那么,究竟哪一种地砖符合条件呢?只有尽快地算一算才是。首先算出客厅铺①、②、③三种地砖分别需要几块:用房间面积÷①(或②、③)地砖面积。再分别算出铺三种地砖各需要的费用,分别为720元、560元、1000元。最后通过比较知道,③种价值太贵,①、②规格相同,价格均在800元以内,但②的价钱太便宜,可能质量不够好,所以选择①地砖最合适。这样,不仅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教学,学生兴趣盎然,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2、捕捉生活素材。教师可将教材例题、习题的情节作适当的改编,成为学生感兴趣的、有生活气息的学习内容。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把附近一幢大家
所熟悉的楼房拍照下来,并且制做成课件。在课堂中,我把充满数学知识的事物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们发现原来平常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应用。又如:在学习“角”时,我让学生课前自学书本,并且找出生活上有角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交换物品,互相观察,找出角的特点。
3、再现生活情景。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生活化。如教学“a-b-c=a-(b+c)”时,我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生活“原型”。小明同学拿200元钱,想为自己的好朋友各买一件礼物,明明到了商店看中了四件物品:书包56元、铅笔盒14元、足球54元、球拍36元。同学们猜一猜明明会买哪两件礼物?如果有余钱,还剩多少元?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如此再现了自己平时购物付钱的情景,学生感兴趣,学习自然积极主动。
二、教学策略个性化,体验学有所得
《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导致优、中、差学生的存在。教师应正视这一现实,在教学中要深刻领悟《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的“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重要理念,实现课堂教学个性化。
1、学习方式个性化。以往教学总是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走”,而今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自己
最爱的方式学数学。如“教学每辆车可最多坐8人,50个同学需租几辆车?”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拿手的方法,结果出现了如下新思路:①8×6=48(人),6辆车最多可坐48人,多2个人,需租7辆车;②8个8个地加,加6次余2人,所以要7辆车;③从50人里依次减去8人,减6次后余2人,要7辆车;④用小棒代表人,用小方块代表船,摆后得出要7辆车;⑤画示意图得出要7辆车。学生用自己的长处学数学,满足需求,各有所获,积极性高涨。
2、教学方法个性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能力水平不等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路,施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教学“求未知数X”一课。()×6=48,学生会这样想:求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因此求 X×6=48和6×X=48时学生会很快的求出来,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过程,教师没有作任何的干预,而是让他们在研究中自己作出判断、选择,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动力。
3、教学评价个性化。评价应以《课标》所指出的:“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指导,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同学点评、教师总评等。运用不同的评价内容,如评价后进生:“你进步了,老师为你祝贺!”评价中等生:“你快追上指优生了。”评价优生:“好上加好,才是最好。”通过评价达到融洽关系、沟通情感、促进交流的目的,让学生各有体验,从而增强学习信心。
三、练习设计实践化,体验学有所用
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练习就不应只停留在巩固知识上,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体现数学的生命活力。
1、调查型。作业练习一般以问题形式出现,让学生根据问题,到生活中摄取信息。在学习“统计一课”时,可让学生研究如下问题:①调查自己班级生数情况,男生几人?女生几人?出席几人?各组有几人?等等。②调查家中近两个月来的各项开支情况,从各项开支中想想有哪些数学问题?
2、操作型。小学数学中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简便运算”这一内容时,我以“购物”的方法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办起了“数学商店”。因此,我就设计了模拟生活中购物的情境:把教台当成了柜台,上面摆有篮球、足球、羽毛球拍等体育用品,再由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观察分析,探索出解题的方法,轻松突破“多加要减去,多减要加上”这一难点的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实践的支持,具体的实践生活也以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而且,整节课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
3、研究型。开展小型的生活研究活动是当前教学的需求,也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如我在四年级学生中搞了这样一份关于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研究,课后要求对用“液化气”和“电”哪个便宜进行分析研究,学生先了解:电热水器的功率为1500瓦,每小时用电为1.5度,每度电0.61元;液化气每瓶80元,一瓶大约可连续烧55小时。再通过实践:电热水器每次烧水需30分钟(0.5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