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分离工程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生物分离工程

生物分离工程

第一章绪论1.生物分离工程是指从发酵液、酶反应也活动植物培养液中分离、纯化生物产品的过程。

2.生物分离的一般流程:发酵液的预处理;提取;精制;成品加工。

第二章发酵液的预处理1.过滤和离心是最基本的单元操作。

2.凝集是指在投加的化学物质作用下,发酵液中的胶体脱稳并使粒子相互凝集成为1mm大小块状絮凝体的过程。

3.絮凝是指某些高分子絮凝剂能在悬浮粒子之间产生桥梁作用,使胶粒形成粗大絮凝团的过程。

4.调节pH法:在进行pH调节时,一般采用草酸等有机酸或某些无机酸来进行。

Ca+经常选用酸化剂为草酸;Mg+的去除是采用加入磷酸盐,如三磷酸钠;Fe+通常加入黄血盐。

5.影响发酵液过滤的因素:菌种;发酵液粘度。

6.发酵液的过滤设备形式很多,按过滤的推动力分为:重力式过滤器、压力式过滤器、针孔式过滤器和离心式过滤器。

7.目前国内外对过滤液的分离和过滤常采用的设备为:板框式压滤机;板式压滤机;自动板框式压滤机和真空过滤机。

第三章细胞分离技术1.细胞破碎的方法可分为:机械破碎发、物理破碎法、化学渗透法及酶溶法。

2.变性剂的加入,可削弱氢键的作用,使胞内产物相互之间的作用力减弱,从而易于释放。

3.包埋病毒粒子具一定形状和大小的蛋白结晶体,在相差显微镜下呈现强的折光性,由单一多肽构成。

第四章沉淀技术1.盐析:蛋白是在搞离子强度溶液中溶解度降低,以致从溶液里沉淀出来的现象称为盐析。

2. 常用脱盐处理的方法有:透析法、超滤法及凝胶过滤法。

3.有机溶剂沉淀法的原理:①传统观点认为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丙醇或乙醇等有机溶剂,水的活度程度降低,水对蛋白子表面的水化程度降低,即破坏了蛋白子表面的某水化蹭;另外,溶液的介电常数下降,蛋白子分之间的静电引力增大,从而聚集和沉淀。

②新观点认为,有机溶剂可能破坏蛋白质的某种键,使其空间结构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致使一些原来包在内部的疏水基团暴露于表面并与有机溶剂的疏水基团结合形成疏水层,从而是蛋白子沉底,而当蛋白子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形超过一定程度时,使会导致完全的变性。

生物分离工程复习资料

生物分离工程复习资料

《生物分离工程》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双电层:偏离等电点的蛋白质的净电荷或正或负,成为带电粒子,在电解质溶液中就、吸引相反电荷的离子,由于离子的热运动,反离子层并非全部整齐的排列在一个面上,而是距表面由高到低有一定的浓度分布,形成分散双电层简称双电层。

2、层(吸附层):相距胶核表面有一个离子半径的平面以内,反离子被紧密束缚在胶核表面。

3、扩散层:在平面以外,剩余的反离子则在溶液中扩散开去,距离越远,浓度越小,最后达到主体溶液的平均浓度。

4、超临界流体萃取:利用超临界流体为萃取剂的萃取操作。

5、细胞破碎:指利用外力破坏细胞膜和细胞壁,使细胞内容物包括目的产物成分释放出来8、凝聚:在化学物质(铝、铁盐等)作用下,胶体脱稳并使粒子相互聚集成1大小块状凝聚体的过程。

9、絮凝:絮凝剂(大分子量聚电解质)将胶体粒子交联成网,形成10大小絮凝团的过程。

10、错流过滤:液体的流向和滤膜相切,使得滤膜的孔隙不容易堵塞。

被过滤的发酵液在压力推动下,带着混浊的微粒,以高速在管状滤膜的内壁流动,而附着在滤膜上的残留物质很薄,其过滤阻力增加不大,因而能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不变的过滤速度。

凝聚沉淀法:,废水中悬浮固体浓度也不高,但具有凝聚的性能,在沉淀的过程中,互相粘合,结合成为较大的絮凝体,其沉淀速度是变化的。

道南()效应:离子和荷电膜之间的作用即相同电荷排斥而相反电荷吸引的作用。

电渗析:利用分子的荷电性质和分子大小的差别进行分离的膜分离法。

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是色谱法的一个重要分支,以液体为流动相,采用高压输液系统,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试样的分析电渗析:利用分子的荷电性质和分子大小的差别进行分离的膜分离法。

14、截留率:表示膜对溶质的截留能力,可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在实际膜分离过程中,由于存在浓度极化,真实截留率为R。

生物分离工程

生物分离工程

生物分离工程1、生物分离工程概念指回收生物产品分离过程的原理与方法。

2、在设计生物分离过程前,必须考虑哪些问题方能确保所设计的工艺过程最为经济、可靠?(1)产品价值;(2)产品质量;(3)产物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位置;(4)杂质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位置;(5)主要杂质独特的理化性质是什么;(6)不同分离方法的技术、经济比较。

3、生物分离工程包括哪些单元操作?固液分离过程采用过滤、离心、细胞破碎操作;浓缩阶段采用萃取、吸附、离子交换等操作;纯化环节用沉淀、色谱、电泳等操作;精制步骤采用结晶、干燥。

4、生物分离的依据根据混合物中不同组分间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差别。

5、生物分离效率分离效率从两个角度评价:分离方法和设备;分离过程和产品。

(1)分离方法和设备评价指标有分离容量、分离速度、分辨率1)分离容量:单位体积的分离设备(或分离介质)处理物料或目标产物的体积或质量。

2)分离速度:单批次分离所需要的时间,或连续分离的进料速度。

3)分辨率:目标产品的纯化效果或杂质的去除能力。

(2)分离过程和产品从具体分离过程对目标产品的浓缩程度、纯化程度和回收率来评价。

6、细胞分离方法重力沉降、离心沉降、过滤。

1)凝聚是指在电解质作用下,由于胶粒之间双电层排斥电位的降低,而使胶体体系不稳定的现象。

2)絮凝是指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基于架桥作用,使细胞聚集形成粗大的絮凝团的过程。

7、细胞破碎方法机械破碎法、非机械破碎法(物理破碎、化学破碎、酶促破碎法)8、选择破碎方法的依据1)细胞处理量;2)细胞壁强度和结构(高聚物交联程度、种类和壁厚度);3)目标产物对破碎条件的敏感性;4)破碎程度;5)目标产物的选择性释放。

9、沉淀法基本原理就是采用适当的措施改变溶液的理化参数,控制溶液中各种成分的溶解度,根据不同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10、沉淀法应用范围不仅用于实验室中,因其不需专门设备,且易于放大,也广泛用于生产的制备过程,是分离纯化生物大分子,特别是制备蛋白质和酶时最常用的方法。

生物分离

生物分离

一、名词解释:生物分离工程:是从微生物、动植物细胞及其生物化学产物中提取有用物质的技术。

过滤:是指在某一种支撑物上放置过滤介质,注入含固体颗粒的溶液,是液体通过固体颗粒留下,是固液分离的常用方法之一。

凝集:是指在某些电解质作用下,使扩散双电层的排斥电位降低,破坏胶体系统的分散状态,而使胶体粒子聚集的过程。

絮凝:是指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在悬浮粒子之间产生架桥作用而使胶粒形成粗大的絮凝团的过程。

离心分离:离心分离是基于固体颗粒和周围液体密度存在差异,在离心场中使不同密度的固体颗粒加速沉降的分离过程,当静置悬浮液时,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在重力作用下逐渐下沉,这一过程也称为沉降。

离心过滤:是将料液送入有孔的转鼓并利用离心力场进行过滤的过程,以离心力为推动力完成过滤作业,兼有离心和过滤的双重作用。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之间分配系数的不同而使溶质得到纯化或浓缩的方法。

至少有一相为液相。

吸附:一种物质从一相移动到另外一相的现象称为吸附。

如果吸附仅仅发生在表面上,就称为表面吸附;如果被吸附的物质遍及整个相中,则称为吸收。

吸附等温线:固体吸附剂从溶液中吸附溶质达到平衡时,其吸附量与溶质浓度和温度有关。

当温度一定时,吸附量与浓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膜:在一种流体相间有一层薄的凝聚相物质,把流体相分隔开来成为两部分,这一薄层物质称为膜。

膜本身是均一的一相或由两相以上凝聚物构成的复合体。

膜污染:原料液中的微粒或大分子与膜有理、化或机械作用而引起的在膜表面或孔内吸附、沉积造成膜孔径变小甚至堵塞的不可逆现象。

浓差极化:膜表面的浓度高于主体浓度的现象。

(是可逆的)蒸发:使含有不挥发性溶质的溶液沸腾汽化并移出蒸气,从而使溶液中溶质浓度提高的单元操作称为蒸发。

结晶:是从液相或气相生成形状一定、分子(或原子、离子)有规则排列的晶体的现象。

是新相生成的过程;是利用溶质之间溶解度的差别进行的一种分离操作。

重结晶:利用杂质和结晶物质在不同溶剂和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将晶体用合适得溶剂溶解再次结晶,从而使其纯度提高。

生物分离工程

生物分离工程

绪论1、生物分离工程的定义:从发酵液或酶反应液或动植物细胞培养液中分离、纯化生物产品的过程。

2、生物分离工程特点:1 发酵液或培养液是产物浓度很低的水溶液;2 培养液是多组分的混合物;3生化产品的稳定性差;4 对最终产品的质量要求高。

3、生物分离工程可分为几大部分,分别包括哪些单元操作?答:1、发酵液的预处理与固液分离,过滤(filtration) 、离心(centrifugation) 2、初步纯化,沉淀(precipitation) 、萃取(extraction) 、吸附( adsorption )、膜分离(membraneseparation) 3 、高度纯化,色谱 ( chromatography )、电泳(electrophoresis) 4、成品加工,结晶(crystallization) 、干燥(drying) 。

4、在设计下游分离过程前,必须考虑哪些问题方能确保我们所设计的工艺过程最为经济、可靠?答:1、产品价值2、产品质量3、产物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位置4、杂质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位置。

5、产品和主要杂质独特的物化性质6、不同分离方法的技术经济比较。

5、阐述生物分离工程的发展动向。

答、1、基础理论研究2、提高分离过程的选择性3、开发分离介质4、提高分离纯化技术5、清洁生产6 、规模化、工程化研究6、分离效率的评价:目标产物的浓缩程度、分离纯化程度、回收率第二章细胞分离与破碎Cell isolation and disruption1 如何预处理发酵液?答:1. 高价无机离子的去除方法去除钙离子:通常使用草酸。

去除镁离子:加入三聚磷酸钠,与镁离子形成络合物。

用磷酸盐处理,也能大大降低钙离子和镁离子的浓度。

去除铁离子: 加入黄血盐,使其形成普鲁士蓝沉淀而除去。

2、杂蛋白质的除去:沉淀、吸附法、变性法、凝聚Coagulation 和絮凝flocculation 3. 有色物质的去除及其他:使用吸附剂去除有色物质(离子交换剂、离子交换纤维、活性炭等) 、用工业酶制剂可净化发酵产物,除去干扰性浑浊物、使用惰性助滤剂、加入反应剂2 凝聚和絮凝的区别答:凝聚:向胶体悬浮液中加入电解质,由于双电层电位降低,使胶体体系不稳定,胶体粒子间因相互碰撞而产生凝集( 1mm 左右)的现象。

生物分离工程

生物分离工程

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分离工程是指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将生物体或其组成部分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并纯化得到目标物质的一种工程领域。

该领域涉及到许多专业知识,包括生物学、生化学、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广泛。

生物分离工程的目的是将生物体中的目标物分离出来,以便进行药物发现、分析化学以及生命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生物分离工程包括生物分离过程、分离器设备及工艺控制等多个方面。

生物分离过程是将混合物中的目标物通过特定的工艺流程进行分离,得到纯化的目标物质。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前处理:对样品进行初步处理,如细胞破碎、离心、过滤等。

(2)初步分离:将混合溶液通过某些技术方法进行初步分离,如各种色谱技术、电泳分离、凝胶柱分离等。

(3)中间分离:在初步分离的基础上,对样品进一步处理,如双向电泳、反渗透膜分离、超重力分离等。

(4)终极分离:最后通过某些技术,将目标物质从混合物中完全分离出来,如聚集素层析、反转移层析、凝胶电泳等。

分离器设备是指在生物分离过程中使用的各种设备,根据不同的分离过程,分离器设备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分离蛋白质时,最常用的分离器设备是各种色谱技术和电泳分离设备,而在分离细胞时,采用的设备则主要是离心机、过滤器等。

工艺控制是指对生物分离工程中各个步骤进行控制和调节,以确保分离工艺的有效性和纯化度的提高。

常用的工艺控制手段包括调节温度、压力、流量等系列参数的控制,并且可以采用自动化操作,进一步提高生物分离工程的自动化程度。

生物分离工程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生命科学研究、药物研发、食品工业以及纯化工程、环境保护等方面。

例如,在药物研发中,生物分离工程用于分离制备药物,提高药物纯度和效果;在食品工业中,生物分离工程用于提高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在环境保护中,生物分离工程可用于处理污水和有害气体等。

总之,生物分离工程是一项复杂、细致的研究领域,在各个行业都有广泛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生物分离工程将会越来越得到关注和重视,为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生物分离工程名词解释

生物分离工程名词解释

生物分离工程:,从生物产品的生产技术来看:指生物产品的下游加工过程(Down stream processing)。

➢从生物工程的新技术看,主要指工程菌和动植物细胞产品的分离与纯化。

➢从研究对象看,主要指生物大分子产品的分离与纯化。

➢➢➢包涵体(inclusion body):外源蛋白质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时常形成不可溶、无生物活性的聚集体。

➢初级分离是指从发酵液、细胞培养液、胞内抽提液(细胞破碎液)及其他各种生物原料初步提取目标产物,使目标产物得到浓缩和初步分离的下游加工过程。

➢胶体是一种尺寸在1~100 nm以至1000 nm的分散体。

它既非大块固体,又不是分子分散的液体,而是具有两相的微不均匀分散体系。

➢沉淀定义:物理环境的变化引起溶质溶解度降低,生成固体凝聚物(aggregrates)的现象➢盐析:蛋白质在高离子强度的溶液中溶解度降低、发生沉淀的现象称为盐析。

➢利用蛋白质在pH值等于其等电点的溶液中溶解度下降的原理进行沉淀分级的方法称为等电点沉淀法➢泡沫分离:根据表面吸附的原理,利用通气鼓泡在液相中形成的气泡为载体对液相中的溶质和颗粒进行分离,又称泡沫吸附分离,泡沫分级或鼓泡分级。

➢在一种流体相间内或者两种流体相间,有一层薄的凝聚相物质,其把流体相分隔开来成为两部分,并在两部分之间进行传质作用,这一薄层物质称为膜。

➢膜分离技术➢利用膜的选择性(孔径大小),以膜的两侧存在的能量差作为推动力,由于溶液中各组分透过膜的迁移率不同而实现分离的一种技术。

➢微滤( Microfiltration ,MF):以多孔细小薄膜为过滤介质,压力差为推动力,使不溶性物质得以分离的操作,孔径分布范围在0.025~14μm之间;➢超滤( Ultrafiltration ,UF):分离介质同上,但孔径更小,为0.001~0.02 μm,分离推动力仍为压力差,适合于分离酶、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物质;➢反渗透(Reverse osmosis, RO):是一种以压力差为推动力,从溶液中分离出溶剂的膜分离操作,孔径范围在0.0001~0.001 μm之间;(由于分离的溶剂分子往往很小,不能忽略渗透压的作用,故而成为反渗透);➢纳滤(Nanofiltration,NF ):以压力差为推动力,从溶液中分离300~1000小分子量的膜分离过程,孔径分布在平均2nm;➢电渗析(Electrodialysis,ED):以电位差为推动力,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从溶液中脱除或富集电解质的膜分离操作;➢超滤:根据高分子溶质之间或高分子与小分子溶质之间分子量的差别进行分离的方法。

生物分离工程

生物分离工程

生物分离工程名词解释1、错流过流:料液流动方向与过滤介质平行的过滤属于错流过滤。

其常用的过滤介质为微孔滤膜或超滤膜。

2生物分离工程:指从发酵液、动植物细胞培养液、酶反应液中分离、纯化生物产品的过程。

3. 盐析:蛋白质在高离子强度的溶液中溶解度降低、发生沉淀的现象4、沉淀:是指在溶液中加入沉淀剂使溶质溶解度降低,生成无定形固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5、等电点沉淀:指利用蛋白质在PH等于其等电点的溶液中溶解度下降的原理进行沉淀分离的方法。

6、萃取: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原料)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7、带溶剂:是指易溶于溶剂中并能够和溶质形成复合物且此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又容易分解的物质,也称为化学萃取剂。

8、细胞破碎:是指利用各种方法去破坏细胞壁和细胞膜,使胞内产物有效的释放出来。

9、包含体:包含体是聚集蛋白形成的浓密颗粒,呈无定形或类晶体。

10、乳化现象:是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不相混合的液体中的现象。

11、超临界流体:是温度和压力同时高于临界值的流体,亦即压缩到具有接近液体密度的气体。

12、超临界流体萃取:是指利用超临界流体作为萃取剂,从固体或液体中萃取出某种高沸点或热敏性成分,以达到分离和纯化的目的。

13、蒸发浓缩:是利用加热的方法使溶液中的一部分溶剂(通常为水)汽化后除去,得到含较高浓度溶质的一种操作过程。

14、结晶:是溶液中的溶质在一定条件下因分子有规则的排列而结合成晶体的过程。

15、双水相萃取: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水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来进行萃取的方法。

16、分离: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通过适当的装置和方法,使各组分分配至不同的空间区域或者在不同的时间依次分配至同一区域的过程。

17、亲和沉淀:亲和沉淀是利用蛋白质与特定分子(配基、基质、辅酶)之间高度专一作用而设计的一种特殊选择性的分离技术。

18、重结晶:第一章1、生物分离工程主要目标产品类型:直接产物,即由发酵直接生产,分离过程从发酵罐流出物开始间接产物:即由发酵过程得到细胞或酶,再经转化和修饰得到产品。

生物分离工程

生物分离工程

绪论1、生物分离工程的定义:从发酵液或酶反应液或动植物细胞培养液中分离、纯化生物产品的过程。

2、生物分离工程特点:1发酵液或培养液是产物浓度很低的水溶液;2培养液是多组分的混合物;3生化产品的稳定性差;4对最终产品的质量要求高。

3、生物分离工程可分为几大部分,分别包括哪些单元操作?答:1、发酵液的预处理与固液分离,过滤(filtration) 、离心(centrifugation) 2、初步纯化,沉淀(precipitation) 、萃取(extraction) 、吸附(adsorption )、膜分离(membrane separation) 3、高度纯化,色谱(chromatography )、电泳(electrophoresis) 4、成品加工,结晶(crystallization) 、干燥(drying)。

4、在设计下游分离过程前,必须考虑哪些问题方能确保我们所设计的工艺过程最为经济、可靠?答:1、产品价值2、产品质量3、产物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位置4、杂质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位置。

5、产品和主要杂质独特的物化性质6、不同分离方法的技术经济比较。

5、阐述生物分离工程的发展动向。

答、1、基础理论研究2、提高分离过程的选择性3、开发分离介质4、提高分离纯化技术5、清洁生产6、规模化、工程化研究6、分离效率的评价:目标产物的浓缩程度、分离纯化程度、回收率第二章细胞分离与破碎Cell isolation and disruption1 如何预处理发酵液?答:1.高价无机离子的去除方法去除钙离子:通常使用草酸。

去除镁离子:加入三聚磷酸钠,与镁离子形成络合物。

用磷酸盐处理,也能大大降低钙离子和镁离子的浓度。

去除铁离子:加入黄血盐,使其形成普鲁士蓝沉淀而除去。

2、杂蛋白质的除去:沉淀、吸附法、变性法、凝聚Coagulation和絮凝flocculation 3.有色物质的去除及其他:使用吸附剂去除有色物质(离子交换剂、离子交换纤维、活性炭等) 、用工业酶制剂可净化发酵产物,除去干扰性浑浊物、使用惰性助滤剂、加入反应剂2 凝聚和絮凝的区别答:凝聚:向胶体悬浮液中加入电解质,由于双电层电位降低,使胶体体系不稳定,胶体粒子间因相互碰撞而产生凝集(1mm左右)的现象。

生物分离工程kaosi

生物分离工程kaosi

生物分离工程:是指从发酵液、酶反应液或动植物细胞培养液中分离、纯化生物产品的过程。

凝集:指在投加的化学物质(如水解的凝集剂、铝、铁的盐类或石灰等)作用下,发酵液中的胶体脱稳并使粒子相互凝集成为1mm大小块状絮凝体的过程。

絮凝:指某些高分子絮凝剂能在悬浮粒子之间产生桥梁作用,使胶粒形成粗大絮凝团的过程。

蛋白质复性:又称再折叠,是指变性蛋白质在变性剂去除或浓度降低后,就会自发地从变性的热不稳定状态向热稳定状态转变,形成具有生物学功能的天然结构沉淀:又称为沉析,是指在溶液中加入沉淀剂使溶质溶解度降低,生成无定形固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原料)中提取出来的方法盐析:蛋白质在高离子强度溶液中溶解度降低,以致从溶液里沉淀出来的现象。

分配定律:在恒温恒压条件下,溶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中分配时,达到分配平衡后,如果其在两相中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则其在两相中的平衡浓度之比为一常数,此常数称为分配常数A,A=c1/c2浓差极化:较高的压力和料液浓度以及缓慢的膜面流速可造成膜表面溶质浓度高于主体浓度,形成高浓度边界层,使料液侧膜面的渗透压升高,有效压差减小的现象。

凝胶极化:是指在膜分离的过程中,由于溶质受到膜的截留作用,不能完全通过膜,溶质在膜表面附近浓度升高,导致膜两侧的有效压差减少,膜的通透量降低,当膜表面附近的浓度超过溶质的溶解度时,溶质析出,并在膜的表面形成凝胶层的过程。

阻滞因素:又称迁移率,是指一定条件下,在相同的时间内某一组分在固定相移动的距离与流动相本身移动的距离之比值,常用Rf(Rf≤1)表示。

正向色谱:是指固定相的极性高于流动相的极性,在这种色谱过程中,非极性分子或极性小的分子比极性大的分子移动速度快,先从柱中流出来;反向色谱:是指固定相的极性低于流动相的极性,在这种色谱过程中,极性大的分子比极性小的分子移动的速度快,而先从柱中流出。

天津农学院分离工程名词解释

天津农学院分离工程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生物分离工程:又称生物工业下游技术。

是指对于由生物界自然产生的或微生物菌体发酵的、动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的、酶反应等各种生物工业生产过程获得的生物原料,经提取分离、加工并精制目的成分,最终使生物原料成为产品的技术。

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凝聚:指在电解质作用下,由于胶粒之间双电层电排斥作用降低,电位下降,而使胶体体系不稳定的现象絮凝:指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基于桥架作用,使胶粒形成较大絮凝团的过程。

助滤剂:是一种不可压缩的多孔微粒,它能使滤饼疏松,滤速增大。

溶剂萃取:把目标物质从第一个液相中依靠更强大的溶解力抽提到第二个液相中的过程。

分离因素(分离系数):若在同一体系中有两种溶质A和B,它们在相同条件下的分配常数分别为K A、K B,则分离系数β的定义为:β=K A/K B乳化:一种液体(分散相)分散在另一种不相混溶的液体(连续相)中的现象。

液固萃取:又称浸取或提取,是一种分离和富集某些天然产物、生化试剂和添加剂的有效手段。

由于溶剂渗入固体试样内部是比较缓慢的过程,因此液固萃取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需要连续萃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以超临界流体作萃取剂,利用它对溶质具有特异增加的溶解能力的特性,将其从液体或固体中萃取到超临界流体中,然后通过降压或升温析出产物的分离过程。

双水相:当两种聚合物或一种聚合物与一种无机盐溶于同一溶剂时,由于聚合物之间或聚合物与无机盐之间的不相容性,当他们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分成不互溶的两相。

反胶团:是表面活性剂分子溶于非极性溶剂中,当表面活性剂达到一定的浓度时,自发形成的极性头朝内而非极性头朝外的内含微小水滴的聚集体膜:膜在一种流体相间有一层薄的凝聚相物质,把流体相分隔开来成为两部分,这一薄层物质称为膜。

浓差极化:在膜分离过程中,一部分溶质被截留,在膜表面及靠近膜表面区域的浓度越来越高,造成从膜表面到本体溶液之间产生浓度梯度,这一现象称为“浓差极化”。

生物分离工程名词解释

生物分离工程名词解释

膜分离的概念:利用膜的选择性(孔径大小),以膜的两侧存在的能量差作为推动力,由于溶液中各组分透过膜的迁移率不同而实现分离的一种技术。

或者:利用具有一定选择性透过特性的过滤介质进行物质的分离纯化。

离子交换: 在吸附剂与溶液间发生离子交换,即吸附剂吸附离子后,它同时要放出等当量的离子于溶液中。

亲和层析:是利用生物分子对之间所具有的专一而又可逆的亲和力使生物分子分离纯化的技术。

过滤:是在外力作用下,利用过滤介质使悬浮液中的液体通过,而固体颗粒被截留在介质上,从而实现固液分离的一种单元操作。

或者:利用薄片形多孔性介质(如滤布)截留固液悬浮液中的固体粒子,进行固液分离的方法。

重结晶:是利用杂质和结晶物质在不同溶剂和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将晶体用合适的溶剂再次结晶,以获得高纯度的晶体的操作。

分辨率:也称分离度。

它是指相邻两色谱保留值之差与两峰底宽平均值之比。

晶体:形成新相(固体)需要一定的表面自由能。

因此,溶液浓度达到饱和溶解度时,晶体尚不能析出,只有当溶质浓度超过饱和溶解度后,才可能有晶体析出。

溶液达到过饱和状态是结晶的前提;过饱和度是结晶的推动力。

初级分离:指从菌体发酵液、细胞培养液、胞内抽提液(细胞破碎液)及其他各种生物原料初步提取目标产物,使目标产物得到浓缩和初步分离的下游加工过程。

截留率:表示膜对溶质的截留能力,可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真实截留率和表观截留率)自溶:通过调节温度、PH值或添加有机溶剂,诱使细胞产生溶解自身的酶的方法,也是一种酶溶法。

:指从进样开始到被测组份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点时所通过的流动相保留体积VR体积。

:指色谱柱内固定相颗粒间所剩留的空间、色谱仪中管路和连接头间的死体积VM空间以及检测器的空间的总和,当后两项很小而可忽略不计时,V M可由t m与流动相体积流速F0(ml/min)的乘积计算。

理论塔板高度:单位理论塔板的长度称为理论塔板高度。

它等于色谱柱长度除以理论塔板数。

用理论塔板数与板高表示柱效率时是等价的。

生物分离工程重点

生物分离工程重点

1.生物分离工程:是指从发酵液、酶反应液或动植物细胞培养液中分离、纯化生物产品的过程。

它描述了生物产品分类里、纯化过程的原理、方法和设备。

因为它处于整个生物产品过程的后端,所以也称为生物工程下游技术。

2.生物分离工程的一般流程:(1)发酵液的预处理:主要采用凝聚和絮凝等技术来加速固相、液相分离,提高过滤速度。

过滤和离心是发酵液预处理最基本的单元操作。

(2)产物的提取:可采用沉淀、吸附、萃取、超滤等单元操作。

(3)产物的精制:(高度纯化)主要是除去与目标物性质相近的杂质。

这一阶段的单元操作涉及色谱分离技术有层析(包括柱层析和薄层层析)、离子交换、亲和色谱、吸附色谱、电色谱。

(4)成品的加工处理:单元操作主要由浓缩、结晶和干燥。

3.生物分离过程的体系特殊:(1)原料液的特点:生物分离与纯化处理的原料液体系十分复杂,含有为生物细胞、菌体、代谢产物、未耗用的培养基以及各种降解目标产物的杂质;原料液中常存在与目标分子在结构等理化性质上及其相似的分子及异构体,形成用普通方法难于分离的混合物;除少数特定的生化反应系统,原料液是产物浓度很低的水溶液;原料液低于环境变化(热、pH药物等)的能力差,溶液发生活性降低甚至丧失(变性失活)。

(2)对产物的要求:在分离纯化过程中必须保持目标物的生物活性;粗产物的纯度较低,而最终产品要求的纯度却极高;用作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的生物产物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要求最终产品的质量必须符合药典、试剂标准和食品规范等国家标准。

4.发酵液预处理的方法:按预处理的目的分为:提高过滤速度的方法(凝集和絮凝)、改变发酵液性质的方法(调节pH法)和杂质去除的方法三类。

其具体的方法有凝集和絮凝、加热法、调节pH法、加水稀释法、加入助滤剂法、加吸附剂法或加盐法、高价态无机离子去除的方法、可溶性杂蛋白质去除的方法、色素及其他杂质去除的方法等。

5.凝集:是指在投加的化学物质(如水解的凝集剂,铝、铁的盐类或石灰等)作用下,发酵液中的胶体脱稳并使粒子相互凝集成为1mm大小块状絮凝体的过程。

生物分离工程名词解释

生物分离工程名词解释

2、Cell isolation and disruption差速离心differential centrifugation:大小差别区带离心zonal ~:差速S;平衡ρ滤饼的重量比阻r B:表示单位滤饼厚度的阻力系数,是衡量过滤特性的主要指标。

随操作压力差的提高而增大。

终端过滤Dead-end filtration:即料液流向与膜面垂直。

膜表面滤饼阻力大,透过通量很低。

错流过滤Cross-flow filtration:固体悬浮液流动方向与过滤介质平行。

能连续清除过滤介质表面的滞留物,使滤饼不能形成,整个过滤中能保持较高的滤速。

3、初级分离沉降系数:颗粒在单位离心场中粒子的速度。

沉淀Precipitation:物理环境的变化引起溶质溶解度降低,生成固体凝聚物的现象。

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等分离。

盐析Salting-out:蛋白质在高离子强度溶液中溶解度降低,发生沉淀的现象。

β—盐浓度为0时,蛋白质溶解度的对数值。

与蛋白质种类、温度、pH值有关,与盐无关;盐析常数Ks:,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种类有关,与温度、pH值无关。

等电点沉淀:蛋白质在pH值为其等电点的溶液中净电荷为零,蛋白质之间静电排斥力最小,溶解度最低。

利用蛋白质在pH值为其等电点的溶液中溶解度下降的原理进行沉淀分级的方法。

热沉淀thermal precipitation:利用在较高温度下,热稳定性差的蛋白质发生变性沉淀的现象。

用于分离纯化热稳定性高的目标蛋白。

非离子型聚合物nonionic polymers聚乙二醇(PEG)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是指加入少量能使其溶液体系的界面状态发生明显变化的物质。

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

泡沫分离foam separation:是以气泡为介质,利用组分的表面活性差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

/根据表面吸附原理,利用同期鼓泡在液相中形成的气泡为载体对溶质或颗粒进行分离。

临界胶团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浓度到达一定值,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聚集成胶团后,溶液的表面张力不再随c增大而降低,表活在水溶液中形成胶团的最低浓度称为CMC。

生物分离工程

生物分离工程

生物分离工程
生物分离工程,也称为生物酶工程,是一项技术,用于从生物体中分离和分离生物分子,特别是酶类的分离。

生物分离工程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技术,它利用了自然界中生物体之间,分子之间的某种化学和物理联系,从而实现了生物体和生物体之间,因而也实现了分子与分子之间的分离,有时甚至可以实现不同基因组的物质的分离。

生物分离工程涉及到2个主要工作步骤:1)通过化学和物理方法,将原始样品中的分子分离出来;2)经过精细的技术,对得到的分子进行细解,进一步提取出有价值的酶及其仿生物体。

体外分离的原则包括化学组分改变,细菌分离,细胞分离,离心分离和膜分离等。

化学组分改变是最常用的原理之一,它通过改变样品的pH值或离子强度,实现分子的有效分离。

细菌分离可以通过替代培养基,修饰培养基或培养环境,从而实现细菌新陈代谢物的有效提取。

细胞分离则将不同种类的细胞从一起混和的物质中,单独分离出来。

离心分离是利用离心力将成分分离出来,它可以提取出细胞及细胞含量高的混合物,从而为进一步细胞分离提供前提。

膜分离是将非常细胞分子从其他颗粒分离出来的一种技术,它的实现原理是利用膜的渗透性将分子分离出来,从而达到分离的效果。

生物分离工程在医药、农业等多个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它可以帮助科学家获取有益的酶及其仿生物体,使用它们开发新型药物,优化农作物营养素,生产生物催化剂,等等,从而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好处。

总之,生物分离工程是一项非常有益的技术,其应用已经深入到了多个领域,为研究者们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可以使科学家获取具有良好抗病及其他特性的巨大机会,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取得新的进展。

生物分离工程总结

生物分离工程总结

1,生物分离工程:是指从发酵液,酶反应液或动植物细胞培养液中分离,纯化生物产品的过程。

它描述了生物产品的分离,纯化过程的原理,方法和设备,因为它处于整个生物产品生产过程的后端,所以也称为生物工程下游技术。

2,凝集:通过加入无机盐,在无机盐作用下,发酵液中的胶体脱稳并使粒子相互凝集成块状絮凝体的过程。

3,絮凝:指某些高分子絮凝剂能在悬浮粒子之间产生桥梁作用,使胶粒形成粗大絮凝团的过程。

4,离心分离:是指在离心场的作用下,将悬浮液中的固相和液相加以分离的方法。

5,过滤:发酵液通过一种多孔介质,固体颗粒被截留的过程。

6,滤饼过滤:固体颗粒沉积于过滤介质表面形成滤渣层。

7,深层过滤:固体颗粒进入并沉积于多孔孔道内,溶液经孔道缝隙流过滤渣。

8,细胞破碎: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细胞壁和细胞膜,使细胞内容物包括目的产物成分释放出来的技术,是分离纯化细胞内合成的非分泌型生化物质的基础。

9,机械破碎法:通过机械运动产生的剪切力使组织细胞破碎。

10,物理破碎法:通过各种物理因素作用,使组织细胞的外层结构破坏,使细胞破碎。

生物分离工程(下游加工过程)11,化学破碎法:通过各种化学试剂对细胞膜的作用,使组织细胞的外层结构破坏,使细胞破碎。

12,通过细胞本身酶系或外加酶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使外层结构破坏。

13,超声破碎法:在超声波作用下,液体发生空化作用,空穴的形成,增大和闭合产生极大的冲击波和剪切力,使细胞破碎。

14,空化作用:指存在于液体中的微气核空化泡在声波作用下发生变化,声压达到一定值,在声波纵向传插负压区,空泡化增大,在声波传播的正压区,空泡闭合,在反复增大,闭合中,空泡化崩溃,崩溃的瞬间,产生巨大的剪切力。

15,酶解法:利用溶解细胞壁的酶处理菌体细胞,使细胞壁受到破坏后,再利用渗透压冲击等方法破坏细胞膜。

16,酶解—自溶作用:利用生物体自身产生的酶来溶胞,而不需要外加其他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聚:指在投加的化学物质(铝、铁的盐类或石灰等)作用下,胶体脱稳并使粒子相互聚集成1mm 大小块状凝聚体的过程。

PPT电泳:荷电的胶体粒子在电场中的移动。

PPT或者:荷电溶质(电解质)或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发生定向泳动的现象P362电泳迁移率(mobility):在电位梯度E的影响下,带电颗粒在时间t中的迁移距离d。

PPT或者:单位电场强度下的电泳速度。

P363膜分离的概念:利用膜的选择性(孔径大小),以膜的两侧存在的能量差作为推动力,由于溶液中各组分透过膜的迁移率不同而实现分离的一种技术。

PPT 或者:利用具有一定选择性透过特性的过滤介质进行物质的分离纯化。

P56离子交换: 在吸附剂与溶液间发生离子交换,即吸附剂吸附离子后,它同时要放出等当量的离子于溶液中。

PPT亲和层析:是利用生物分子对之间所具有的专一而又可逆的亲和力使生物分子分离纯化的技术。

PPT过滤:是在外力作用下,利用过滤介质使悬浮液中的液体通过,而固体颗粒被截留在介质上,从而实现固液分离的一种单元操作。

PPT或者:利用薄片形多孔性介质(如滤布)截留固液悬浮液中的固体粒子,进行固液分离的方法。

P20沉降:离心分离是基于固体颗粒和周围液体密度存在差异,在离心场中使不同密度的固体颗粒加速沉降的分离过程,当静置悬浮液时,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在重力作用下逐渐下沉,这一过程称为沉降。

PPT重结晶:是利用杂质和结晶物质在不同溶剂和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将晶体用合适的溶剂再次结晶,以获得高纯度的晶体的操作。

PPT分辨率:也称分离度。

它是指相邻两色谱保留值之差与两峰底宽平均值之比。

PPT晶体:形成新相(固体)需要一定的表面自由能。

因此,溶液浓度达到饱和溶解度时,晶体尚不能析出,只有当溶质浓度超过饱和溶解度后,才可能有晶体析出。

溶液达到过饱和状态是结晶的前提;过饱和度是结晶的推动力。

PPT分子伴侣:是一种热休克蛋白质,在体内和体外都具有抑制蛋白质伸展肽链错误折叠和聚集、促进肽链折叠成天然活性肽的作用。

P394对流干燥:对流干燥过程中载热体对对流方式与湿物料颗粒(或液滴)直接接触,向湿物料对流传热,故对流干燥又称直接加热干燥。

P440初级分离:指从菌体发酵液、细胞培养液、胞内抽提液(细胞破碎液)及其他各种生物原料初步提取目标产物,使目标产物得到浓缩和初步分离的下游加工过程。

P35双水相系统:某些亲水性高分子聚合物的水溶液超过一定浓度后可形成两相,并且在两相中水分均占很大比例,即形成双水相系统。

P116双结点线:双结点线以下的区域为均相区,以上的区域为两相区。

P117反胶团:表面活性剂在有机溶剂中形成的胶团。

P149泡沫分离:根据表面吸附的原理,利用通气鼓泡在液相中形成的气泡为载体对液相中的溶质或颗粒进行分离,又称泡沫吸附分离,或泡沫分级,或鼓泡分级。

P46双向电泳:是等电聚焦电泳和SDS-PAGE的组合,即先进行等电聚焦电泳(按照pI分离),然后再进行SDS-PAGE(按照分子大小),经染色得到的电泳图是个二维分布的蛋白质图。

网上找的截留率:表示膜对溶质的截留能力,可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P71 (真实截留率和表观截留率)自溶:通过调节温度、PH值或添加有机溶剂,诱使细胞产生溶解自身的酶的方法,也是一种酶溶法。

P31盐析:蛋白质在高离子强度的溶液中溶解度降低、发生沉淀的现象。

P36硫酸铵饱和度:P39临界点:物质均具有其固有的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在压力—温度相图上称为临界点。

P170交换容量(exchange capacity) 指单位质量的干燥离子交换剂或单位体积的湿离子交换剂所能吸附的一价离子的毫摩尔数(mmol),是表征交换剂离子交换能力的主要参数之一。

PPT工作(有效)交换容量:实测值,与实验条件有关。

网上找的分离因数:离心设备所能达到的离心力与重力的比值。

P14带溶剂:由于萃取剂与抗生素形成的复合物分子的疏水性比抗生素分子本身高的多,从而在有机相中有很高的溶解度。

因此,在抗生素萃取中萃取剂又称带溶剂。

P100物理萃取:溶质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在两相间达到分配平衡,萃取剂与溶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

例如,用乙酸丁酯萃取青霉素。

(物理萃取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抗生素及天然植物中有效成分的提取过程) P92/PPT化学萃取:用脂溶性萃取剂与溶质之间的化学反应生成脂溶性复合分子实现溶质向有机相的分配。

萃取剂与溶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包括离子交换和络合反应等。

如用萃取剂季铵盐(氯化三辛基甲铵,R+Cl-)萃取氨基酸A-。

P92/PPT盐溶:向蛋白质的水溶液逐渐加入电解质是,开始阶段蛋白质的活度系数降低,并且蛋白质吸附盐离子后,带电表层使蛋白质分子间相互排斥,而蛋白质分子与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却加强,因而蛋白质的溶解度增大,这种现象称为盐溶。

P37沉析:利用沉析剂使所需提取的生化物质或杂质在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而形成无定形固体沉淀的过程。

了解:特定:操作简单、经济、浓缩倍数高;种类:盐析、有机溶剂沉析、等电点沉析等;缺点:针对复杂体系而言,分离度不高、选择性不强)一般沉析操作过程:1、在经过滤或离心后的样品中加入沉析剂;2、沉淀物的陈化,促进晶体生长;3、离心或过滤,收集沉淀物。

网上找的吸附等温线:当吸附剂与溶液中的溶质达到平衡时,其吸附量q*同溶液中溶质的平衡应与温度有关。

当温度一定时,吸附量只和浓度有关,q* = f(c) 。

PPT保留体积V R :指从进样开始到被测组份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点时所通过的流动相体积。

色谱PPT死体积V M :指色谱柱内固定相颗粒间所剩留的空间、色谱仪中管路和连接头间的空间以及检测器的空间的总和,当后两项很小而可忽略不计时,V M 可由 t m 与流动相体积流速F 0(ml/min)的乘积计算。

色谱PPT理论塔板高度:单位理论塔板的长度称为理论塔板高度。

它等于色谱柱长度除以理论塔板数。

用理论塔板数与板高表示柱效率时是等价的。

网上找的。

估计是计算题。

色谱PPT过饱和溶液:溶质浓度超过饱和溶解度时,该溶液称之为过饱和溶液;溶质只有在过饱和溶液中才能析出。

结晶PPT介电常数:是一个化合物摩尔极化程度的量度,物质的介电常数ε可表示为ε=C/C 0 (C 为物质在电容器中的静电容量值(F);C 0为无介质时,同一电容器中的静电容量值(F))。

根据溶质的介电常数选择极性相近的溶剂作为萃取剂,这是溶剂选择的重要方法之一。

网上找的,在有机溶剂萃取里分子筛层析法:又称凝胶过滤层析法,是以各种多孔凝胶为固定相,利用溶液中各组分的分子量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技术。

色谱PPT溶解度参数:溶质对聚合物的溶胀能力可用溶解度参数δ或内聚能密度(cohesive energy density,CED)来表征。

CED=δ2=E/V(E—摩尔内能;V—摩尔体积)分子结构越相似,δ就越接近;两个物质溶解度参数δ的数值接近时,有利于互相溶解。

大孔树脂吸附PPT阻滞因数:是在色谱系统中溶质的移动速度和一理想标准物质(通常是和固定相没有亲和力的流动相)的移动速度之比,即R=溶质的移动速度/ 流动相在色谱系统中的移动速度网上找的分离因子:某一瞬间被吸附溶质量占总量的分数,又称质量分布比。

即α=q / C t (C t为溶质总浓度,包括游离和被结合)。

网上找的解离常数:有效结合位子浓度与溶质在液相的浓度乘积与溶质在固相中的浓度比值。

即K p=m*C / q 。

通常应用解离常数K p 来讨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网上找的膜组件:由膜、固定膜的支撑体、间隔物以及收纳这些部件的容器构成的一个单元,又称膜装置。

P67膨胀度:离子交换树脂含有大量亲水基团,与水接触即吸水膨胀。

当树脂中的离子变换时,如阳离子树脂由H+转为Na+、阴离子树脂由Cr转为OH,都因离子直径增大而发生膨胀,增大树脂的体积。

通常,交联度低的树脂的膨胀度较大。

在设计离子交换装置时,必须考虑树脂的膨胀度,以适应生产运行时树脂中的离子转换发生的树脂体积变化。

(网上找的)吸附层:指离子导体颗粒表面的密度较大的正离子层。

离子导电体颗粒和溶液接触时,由于固体表面吸附力场的作用,岩石和土壤中的颗粒都吸附负离子,溶液中则出现过剩的正离子,表面则形成电偶层。

靠近颗粒表面密度较大的—层就是吸附层。

其厚度d=10-8米。

吸附层外正离子密度逐渐减小的部分叫散漫层,其厚度因条件不同而变化。

一般其厚度δ=10.7—10.6米。

亲和吸附:是利用溶质和吸附剂之间特殊的化学作用,从而实现分离. 网上找的扩散层:在胶粒周围的一部分阳离子由吸附层表面分布至胶粒阴电荷不能吸引的最小距离所形成的非牢固结合层。

网上找的SDS-PAGE: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是一种阴离子去污剂,作为变性剂和助溶性试剂,能断裂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氢键,使分子去折叠,破坏雨林木风第 4 页2013-3-28蛋白质分子的二级、三级结构;而强还原剂,如二硫苏糖醇、β-巯基乙醇能使半胱氨酸残基之间的二硫键断裂。

因此,在样品和凝胶中加入SDS和还原剂后,蛋白质分子被解聚为组成它们的多肽链,解聚后的氨基酸侧链与SDS结合后,形成带负电的蛋白质-SDS胶束,所带电荷远远超过了蛋白质原有的电荷量,消除了不同分子间的电荷差异;同时,蛋白质-SDS聚合体的形状也基本相同,这就消除了在电泳过程中分子形状对迁移率的影响。

主要用于测定蛋白质亚基分子量以及未知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PPT体积浓缩倍数:即料液体积与溶剂体积的比值。

网上找的比较微滤、超滤、反渗透的区别和共同点?网上找的答:超滤(UF)和微滤(MF)都是利用膜的筛分性质,以压差为传质推动力。

UF膜和MF膜具有明显的孔道结构,主要用于截留高分子溶质或固体微粒。

UF膜的孔径较MF膜小,主要用于处理不含固形成的料液,其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溶质和水分透过膜,而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溶质被截留。

因此,超滤是根据高分子溶质之间或高分子与小分子溶质之间相对分子质量的差别进行分离的方法。

微滤过程中,膜两侧渗透压差较小,所以操作压力比反渗透操作低,一般为0.1~1.0MPa。

微滤一般用于悬浮液(粒子粒径为0.1~10μ)的过滤,在生物分离中,广泛用于菌体细胞的分离和浓缩。

微滤过程中膜两侧的渗透压差可忽略不计,由于膜孔径较大,操作压力比超滤更低,一般为0.05~0.5MPa。

反渗透:溶质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

如果欲使高浓度溶质一侧溶液B中的溶剂(水)渗透到纯水侧A,在B侧所施加的压力必须大于此渗透压,这种操作称为反渗透。

传质推动力是压差;分离原理为筛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