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关键人物”——形与神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说“形与神俱”,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形神俱养”?

《黄帝内经》说“形与神俱”,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形神俱养”?

《黄帝内经》说“形与神俱”,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形神俱养”?在《黄帝内经》里,有一句和健康养生非常有名的话,那就是《素问.上古天真论》:“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里面有一个很清晰的条理,那就是只有做到“形与神俱”,才能“尽终其天年”。

意思就是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长寿的梦想。

但想要健康地长寿,就得“形与神俱”。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达到“形与神俱”的境界呢?或者说,我们该怎么做,才有可能实现“形与神俱”呢?在传统养生里,一贯就提倡形神共养,也就是不仅要注意形体上的养护,也不能忽视精神上的调摄。

唯有在形体健壮的同时,还有一种充沛的精神状态,两者相得益彰,才能获得健康长寿。

所以,中医养生理论虽然繁杂,但归纳起来,无非就是养神和养形两个流派。

用养生家的术语来说,一种是“守神全形”,另一种是“保形全神”。

我们先说说守神全形。

在形神这对密不可分的关系里,“神”占主要的主导作用。

中医认为“神明则形安”,养生必须充分注重对“神”的调养,才有可能“全形”。

如何守神,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1、清静养神:就像内经里所说的“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一个人唯有保持精神情志的淡泊宁静,减少对人外界名利和物欲的奢望,协调好自身的七情活动,让自己处于一种平和的状态,这就是清净养神;2、四气调神: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阴阳顺序,人也应该“顺”着四季的阴阳调变之理,才能保证精神活动、以及五脏六腑和整体阴阳的协调;3、练气养神:通过调身、调心、调息这些基本环节,练气以养神,气定则神闲;4、节欲养神:中医认为,过度贪欲无疑是耗损精神的,而节欲则可以避免伤精耗神,还能保精全神;5、修性怡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身养性”,其实也是一种养神。

如传统的琴棋书画茶,都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从而调摄神志;总而言之,所谓守神全形,就是从“调神”入手,提高机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促进形体的强健,最终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

养生的最高境界-形神合一

养生的最高境界-形神合一

养生的高境界——形神合一作者:张雪亮教授时间:2010-4-16 9:04:16形,即人之形体,包括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五官九窍、肢体以及筋、脉、肉、皮、骨等,其中主要是精与气这两个方面。

神,即神情、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二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因为一般来说,形体健壮的人,一般都精神饱满;而精神饱满健旺,反过来又能促进形体健康。

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摄,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身体和精神都能够均衡统一的和谐。

形神共养在具体运用上可分为两个方面,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前者是指从保护心理健康的基础上使心理和形体都能达到健康;后者是指通过形体锻炼、饮食调解、起居调摄等方面,使形体与精神协调发展。

与西方现代的普遍认识不同的是,传统的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精神的调养。

它要求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心境坦然,不追求名利,不妄发喜怒,也不要有贪欲和妄想,尽量能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绪波动,以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人身是一个小天地,一个小整体,不仅是指看得见的有形的脏腑血脉四肢五官等等,还包括无形的精神,这要求更高了呢,难度更大了,有形的躯体和无形的精神要看成一个整体,才称得上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真正的整体。

总之,中医追求健康的最高标准是形神合一,形是指生理,神是指心理和精神,健康就是要达到心理和生理共同的健康。

对于养生来说,也不仅仅让身体不得病,而是要让心理也健康。

一个健康的人,外在状态是阳光的、平和的,心理是非常健全的,在精神上非常愉快,情绪上没有太大的波动。

心理和生理是互相影响的,中医养生不是强调只养形不养神,也不是只养神不养形,一定要形神共养。

从嵇康的“形神”说养生

从嵇康的“形神”说养生
妙之 门”
5鼓 琴 拨 弦 。 节 情 志 。 以 艺 养 生 , . 调
-‰毋 霹震 舞 帮 l
2 1 年 5月 第 5 00 期
我 喜 欢垂 钓 . 可 以
健 身 舒 心 一 旦 渐 入 佳
境 . 似 人 中 仙 也 犹
垂 钓 之 处 . 水 波 荡
漾 , 木 葱 茏 . 时 散 发 草 随 出 氧 气 、 离 子 、 菌 素 负 杀
和 芳 香 物 质 这 非 常 有 益 于 身 体 的 健 康 . 尤 其 是 令 大 脑 活 跃
垂 钓 的姿 势 , 站 、 或
或 蹲 、 坐 、 跪 。 静 时 或 或
可 以 清 目 醒 脑 、 存 养 元
气 、 聚 精 力 : 时 可 以 积 动 活 动 筋 骨 、 摩 内脏 、 按 颐
达 。
举 . 为 二 者 不 可 或 缺 。“ 食 ” 即 指 服 认 服 ,
2 严 于 律 己 。 制 情 感 。 世 人 常 误 用 药 物 以 保 养 身 体 。嵇 康 引 《 农 本 草 》 . 克 神 认 . 一 怒 不 足 以 侵 性 . 一 哀 不 足 以 伤 “ 药 养 命 . 药 养 性 ” 理 . 明 服 食 “ 上 中 之 说 延 但 身 ” 掉 以 轻 心 , 纵 情 感 。 实 , 亡 往 得 法 可 以 辅 养 性 命 . 年 益 寿 。 所 服 。 放 其 衰
生 学 家 他 的 养 生 思 想 大 致 可 以 归 纳 为 尽 。他 们 的 欲 望 早 已 不 在 于 财 物 、 耀 、 荣
5点 :
地 位 、 势 … … . 在 于“ 之 不尽 ” 。 权 而 意 了
1 坚 定 信 念 。 之 以 恒 。 谓 要 坚 定 古 人 认 为 . 子 应 “ 以 荣 华 肆 志 . 以 . 持 所 君 不 不 信 念 . 是 不 以 自己 的成 见 来 判 断 养 生 隐 约 趋 俗 ” 以 资 财 为 尘 垢 . 名 位 为 香 就 . 视 之 是 非 正 误 , 客 观 分 析 , 于 实 践 。 饵 、 赘 瘤 , 图 名 利 , 伤 德 行 , 逝 而 要 严 重 为 贪 有 “ 在 成 效 。相 信 养 生 有 助 于 形 神 。养 生 之 不 顾 ” 。尽 管 如 此 , 人 往 往 还 是 不 以 古 今 事 . 朝 夕 之 功 , 须 持 之 以 恒 。 不 可 训 为 戒 .依 旧 重 蹈 覆 辙 。直 至 损 寿 折 非 务

“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对健康的重要性

“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对健康的重要性

“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对健康的重要性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不论哪朝哪代,过去或是未来,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愿望,养生之道也同样是经久不衰的话题。

中国的养生之道与其他地区相比更具底蕴,既有中医的理论支持,也兼具着古代先贤的哲学思想,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它汇聚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学术精华。

养生不仅仅是调整体力,抵御疾病,更多的是对“心神”上的一种调理。

生理和心理是互相依附,彼此制约的关系。

要有控制能力和自我的控制能力,做到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并保持与身体内环境的平衡。

在古代人们将精神思维活动,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统称为“神”。

在中国传统的养生思想中认为“神”是统帅这五脏六腑、五官七窍、四肢百骸的主宰。

《灵枢·天年》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素问·上古天真论》也认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神”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所以人们在健康和疾病的相互转换中,除注意生物学因素的作用外,更应注意精神因素和生理因素见的相互转换。

需要通过调养心神来达到调养整个形体。

保持身心上的健康。

们生活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工作事业、家庭生活及各种不测事件都会使人遭受挫折,进而可能引起各种心理异常。

当然七情六欲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太过或不及时,就会影响到人体的的健康。

养心的核心,就是平静心神,清心寡欲,减少各种欲望;如果杂念重生,心神动荡,这样就会消耗大量能量;气血动荡不安,心神外驰;而静心就是让气血按正常的规律而运行,自然养生中心灵释放法,放松法,就是减少各种欲望,达到内养精神,达到平心静气,养心,培充人体能量。

以德养心“积善成德”,德的核心是做善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中医认为德高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

可见,道德修养不仅是品质的要求,更是养生的手段。

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如参加义务劳动等,虽是小事,但也就实现了助人为乐,自己快乐。

道家养生心要--形神相守形神合一--谈传统养生

道家养生心要--形神相守形神合一--谈传统养生

道家养生心要--形神相守形神合一--谈传统养生道家养生心要——形神相守道家有诗云: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可怜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

道法核心,究竟何在?前贤有“丹经万卷,不如在宥一篇”之说。

道法要枢就在庄子《在宥》中广成子向黄帝开示的要道——形神相守。

兹录此节如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至道。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行将至正。

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

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

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

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

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

”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下面还引用二位近代道家之大师级人物对此的评述。

中国前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夫子评论:这段文章,把长生不死的道理,和盘托出,玄妙无伦。

凡后世丹经所言,炼己筑基,周天火候之说,无不在此。

黄帝为道家之祖,而广成子又是黄帝之师,其言如此显露,如此切实。

奈何后世学道者,不于此寻一个出路,反去东摸西撞,七扯八拉,真所谓盲人骑瞎马,愈来愈错,越弄越糟。

(摘自《口诀钩玄录(初集)、第四章口诀之来源》)清末民初修道大家海印山人徐颂尧评注:此篇妙文,语虽短,而药物、火候、真土、采取、温养之功,长生久视之理,罔不兼赅。

明·陆西星著《南华副墨》谓:“看千卷丹书,不如读《在宥》一段”,洵属知音。

此道家养生之要素,长生久视之玄枢也。

(摘自《天乐集》)如何“形神相守”?形神相守的次第如何?分述如下。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神?从现象界的生活来看(在此的论述当然不是佛陀的心物一元的究竟见地,只是就一般人现实生活的经验来加以说明),人同时生活在二个世界——客观的世界与主观的世界(或称为心理世界)。

【形神合一话养生】 形神合一

【形神合一话养生】 形神合一

【形神合一话养生】形神合一【形神合一话养生】形神合一中医养生萌芽于商周时期,漫漫长河几千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归根到底,既调形又养神,重视“形神合一”,是主要特色。

“形神合一”是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也是反映中医学整体观念特点的一个方面。

形,指形体,包括人体的脏腑、皮肉、筋骨、脉络及充盈其间的精血。

形是一切生命活动之宅;神,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神、魂、意、志、思、虑、智等。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形神观认为:神是形的产物,形是神的物质基础,两者既对立又统一。

中医学提出“形神合一”,乃是强调形与神的密切联系的辩证关系。

正如范缜《神灭论》所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张景岳在《类经》中也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

《内经》认为,只有“形与神俱”,“形体不蔽(坏),精神不散”,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故历代养生家均十分重视形神的保养,形神共养是延年益寿的重要法则。

养形形体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有形体才有生命,并产生精神活动和生理功能。

形乃神之宅,保养形体则为养生之首要。

如张景岳曰:“吾之所赖者,唯形耳,无形则无吾矣,谓非人生之首务哉”;“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善治病者,可不先治此形以为兴复之基乎”。

养形的方法虽多,但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顺应自然利其形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能更好地维持生命活动。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阐明人是受天地之间变化规律支配的,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云:“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因此,人体必须“顺应自然”四时气候的变化,适应周围外界环境,使机体与自然相协调,藉以保全生命,以增进人体的健康。

春季养生修身第一讲:形与神俱与修之于身

春季养生修身第一讲:形与神俱与修之于身

春季养生修身第一讲:形与神俱与修之于身编者按:己亥冬-庚子春,荆楚大疫,万人染疾,蔓延四方,举国联防。

消毒、艾熏,抗生素、汤药……传统与现代,中医与西医,在战疫中各显身手。

疫情牵动着人心,也促使大家反思生命。

对待健康,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临阵抱佛脚的做法都为时已晚。

而提升自己的自愈力和正气,则是根本出路。

文化传统平台开办养生修身系列课程已第三个年头,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我们会向大家讲授这个节氣、这个季度的养生修身纲要。

笔者体会这个课是常听常新的,一方面是围绕着时间的节律在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受众,老师会讲出不同的味道;另外一个是随着我们身体的变化和心境的提升,我们听老师的讲授会听出不同的境界和层次。

今将庚子年春季养生修身课的分享录音整理成文,分三期连载发布,分别是“形与神俱与修之于身”,“四氣调神与君子枢机”,“节律嵌套与把握原则”,以供有缘人士参读体悟。

为了便于大家领会,我们这次分享的文本,是老师在群里交流的文字版,几乎保留了口语讲授的原貌,不是书面文章,就是交流分享,也建议屏幕那端的读者朋友们,最好是放松下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留出一段时间,能够静心的阅读体会,去心领神会老师所要传达给我们的意象和状态,这样的话大家就会获得一种切身的生命感受,上学以神听。

祝君安康。

文传君2020年3月4日庚子春季养生修身第一讲同学们好,各位老师好,大家好:很荣幸,今天我跟大家来分享咱们四季养生修身课庚子年的第一课。

中华文化传统最核心的是氣化论,在氣化论里面强调要有一个时间节律、生命节律的认识。

所以我们这个四季养生修身,我们这个养生修身群用四季来命名。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我想分三个部分来谈(编者按:文化传统平台将分三次连载发布)。

第一个部分还是要来谈谈我们中华文明的传统的这个核心认识,它对生命的基本认识,就是《黄帝内经》里说的叫做“形与神俱”,此处这个神,指的是精氣神的神,那么也就是文化的传统里对生命的认识,认为生命是有两层存在并存一体的,包括了精氣神这一层叫做氣化存在的无形无相的东西,还有一层就是我们的肉体,就是现代科学,现代医学所研究的。

什么是“形神合一”养生

什么是“形神合一”养生

什么是“形神合一”养生什么是“形神合一”养生提要:形神合一主要在于说明心理与生理的对立统一、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本质与现象的对立统一等。

所谓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是物质基础;所谓神,是指情志、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功能作用。

二者的辨证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

一、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念(一)神为生命之主:“形神合一”构成了人的生命,神是生命的主宰。

人的生命活动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即以物质、能量代谢为主的生理性活动;另一类是精神性活动。

在人体统一整体中,起统帅和协调作用的是心神。

只有在心神的统帅调节下,生命活动才表现出各脏器组织的整体特性、整体功能、整体行为、整体规律,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也正如张景岳说:“神虽由精气化生,但统权精气而为运用之者,又在吾心之神”。

人体不但自身各部分之间保持着密切的相互协调关系,而且与外界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协调,也是靠“神”来实现的,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神动则气行,神注则气往,以意领气,驱邪防病,又是气功健身的道理所在。

如《灵枢·本脏》所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寒温和则六腑化谷,凤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神在机体卫外抗邪中起着主导作用。

人类的精神活动是相当复杂的,中医用“五神”(神魂魄意志)、“五志”(怒喜思忧恐)等概念加以概括,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基础上,用“五行学说”与五脏联系起来,认为这些精神活动是脏腑的功能表现,而且都是在“心神”的主宰下进行的,所以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人身之神,唯心所主,……此即吾身之元神也。

养生原理--形神共养,顺应自然

养生原理--形神共养,顺应自然

养生原理--形神共养,顺应自然【注纯属个人爱好,中医基础学习的笔记】杏林明师学社--张景明教授零基础学中医《不生病的智慧》1:形神共养,顺应自然--跟着自然节奏去养生01—养生目的--度天年而去同志们好!这节课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最后一部分内容就是养生。

养生最早源自于道家,又叫做摄生。

养生的目的无外乎延年益寿,也就是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周期更长,如何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用今天常说的一句话:健康的、有质量的生活,这就是养生的目的。

人到底能活多少岁,这可能是大家都关心的话题。

那么从人类生命的三种计算方法上,任何一种计算方法都得出来的结论是,人都可以活到120岁以上。

比如在《黄帝内经》中,把人的寿命叫天年,天年就是上天赋予人类的寿命,天指的是上苍,上苍指的是自然界,也就是人本身应该活多长时间。

《内经》中有两种解释,一个叫做100岁,一个叫做120岁。

回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张教授认为中国人能活多长时间就是100岁。

为什么这样讲?比如在黄河流域,当一个人咕咕落地时,首先12天的时候,亲戚们要来过来闹一闹,叫做过12天;到一个月的时候,叫做过满月;到100天的时候,叫做过百日。

在中国老年人,比如有个老同志今年是99岁了,问他“老人家贵庚几何?”他说“99岁”;明年见了面再问他“老人家,贵庚几何?”他还是说:“99岁”;再过上5年,再问他还是“99岁”,他永远不叫做百岁的。

因为“度百岁而去”在《内经》里的语言,就是人到100岁的时候就百年了,所以有句俗语常常这样讲,说百年以后如何如何。

所以中国人永远活不过100岁,最大的年龄就是99。

当然按照实际的年龄来讲,人的正常寿命都在120岁以上,按照生物学的标准来计算。

但人的寿命是120多岁,很少有人能够活到这么大的年龄。

比如说这是人体的寿命120多岁,这地方叫咕咕落地的第1天,从咕咕落地开始,地球转一圈就少了一天,转了365圈,就少了一年,这是不被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另一个问题比如说今天生了一场气,少活了3秒钟;明天喝酒喝醉了,少活了5秒钟;后天没睡觉,熬了一晚上,又少活了2秒钟。

中医学“养生的基本原则”——形神共养

中医学“养生的基本原则”——形神共养

中医学“养生的基本原则”——形神共养中医养生学认为,衰老是长期的阴阳失调、脏腑精气虚衰以及痰瘀毒侵害的结果。

善于养生者,为防止衰老,健康生存,尽享天年,应当掌握顺应自然、形神共养、保精护肾、调养脾胃的原则和方法,以达到健身延年之目的。

一、“形神共养”指形体与精神的协调统一,身心和谐的养生原则,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要注意精神的调摄,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协调发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

二、中医学认为,人的形体与精神活动具有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

这种“形神合一”或称“形与神俱”的生命观,是“形神共养”养生原则的理论依据。

中医养生的方法很多,总而言之,不外“静神”与“动形”两端,即所谓“守神全形”和“养形全神”。

形神共养,神为首务,神明则形安。

神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静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

通过清静养神、四气调神、积精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以保持神气的清静,加强精神修养,使寿命得以延长。

三、形体是生命的基础,神依存于形,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方能产生精神活动,并具有生理功能。

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形谢则神灭。

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兴衰存亡。

四、中医养生学主张动以养形,以形劳而不倦为度。

通过劳动、舞蹈、散步、导引、按摩等,以运动形体、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健身延年。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只有形神共养,刚柔相济,达到调神与强身的统一,才符合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国医大师王自立:形神兼养,饮食有节

国医大师王自立:形神兼养,饮食有节

国医大师王自立:
形神兼养,饮食有节
◎ 王 煜、郑访江 甘肃省中医院
《黄帝内经·素问》在第一篇即指出人的寿命与后天的调养密切相关,如“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并且在本篇的最后一节指出,根据养生水平的不同,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之分,其寿命也不同。

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如此细致的划分,但通过养生可以延长人的寿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却是
不争的事实。

2022.12
23祝您健康冰地坼,阳气闭藏,人亦远离寒冷,顾护阳气,不可饮冷少衣、深居寒室,使阳气受损,折寿而不彰。

第三,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冬季万物蛰伏、阳气内敛,得以蓄养,如若妄动使腠理开泄,
王自立主任医师在养生保健方面更是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其认为“进补”不是第一要素,而应注意饮食起居规律及情志的调畅,方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

2022.12
24祝您健康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只有保持精神愉悦,情志调畅,使脏腑功能协调,正气旺盛,则邪不易侵,如《黄帝内经》所云:“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不能满足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不能保障人体的能量供应而出现营养缺乏,久之可致早衰。

反之,“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饮食过量也会损害人体健康。

第二,进餐的时间。

养生常识:什么是“形神共养”?

养生常识:什么是“形神共养”?

养生常识:什么是“形神共养”?
形,指的是形体,如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神,是指情志、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

在人的生命中形和神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医养生非常强调形神共养。

神是生命的主宰。

神,包括了精神、思维、意志、情感等,以及人的各种生命活动现象,如眼睛炯炯有神,面部气血红润,神智清楚,语言声音清亮等,都是有神的表现。

可见,神是人的生命力的具体表现,生命活动蓬勃旺盛,为有神;生命活动衰退、低下,如面色淡白,说话声音低微,神志不清都是失神的表现。

所以神的有无决定了人生命的生与死,为生命的主宰。

在整个人生命活动中,担任统帅和协调作用的是心神,只有在心神的统帅调节下,各脏腑组织才能够齐心协力、有条不紊地发挥各种生理效应,生命才表现出协调统一的功能活动。

神不但承担着协调内部脏腑功能、调摄情志的任务,还起到调节机体适应外环境变化,防止外邪入侵,保持健康的重要使命。

所以说神是生命之主。

形是生命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人的形体结构,才能产生精神活动。

中医养生要注意形与神

中医养生要注意形与神

中医养生要注意形与神形与神是生命活动整体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形,是人体一切有形之质的概括,又称形体;神,是指人的精神活动及功用。

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中说: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

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

形与神,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形健神旺是正气充沛、身体健康的标志,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把这种关系称为形与神俱,并提出了要达到这种健康状态的许多具体法则。

首先,养神全形。

神对人体功能起着主宰和调节的作用,精神活动的异常变化会影响人体功能,使气机发生紊乱,从而造成精神和躯体的疾病,因此,养生要特别重视精神的调养。

《素问上古天真论》就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养神的具体方法,是要做到恬淡虚无,无恚嗔之心、以恬愉为务,即减少过度的欲求,保持精神愉快,情绪乐观,从而达到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的目的。

另外,还要志闲而少欲,增强抵御外界不良刺激的自控能力。

不良的精神刺激会危害形体健康,甚至会导致五脏空虚,血气离守的严重后果。

只有不惧于物,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精神情志少受外界扰动,才能促进形体的健康。

其次,养形安神。

形健则神旺,在这方面,中医养生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一,慎起居,适劳逸。

起居关系到形神的调节,起居有常才能保证健康,精力充沛,精神旺盛。

常除了指注意作息有规律外,养生尤其不能忽视人体的作息时间对四时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调整,做到内外环境相统一。

养生的劳逸结合,要做到的是形劳而不倦,就是适当劳动或运动而不至疲倦,不超过常度地劳心、劳力。

所以,起居有规律和劳逸适度是保持精充气足神旺的不可缺少要素。

其二,注意饮食调节,尤其注意防范饮食不节、五味偏嗜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近年来,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饮食结构、饮食搭配、合理膳食等已为人们所熟知。

甚至可以说,人人都是家庭的饮食保健师,这是生活在这个时代养生者的幸运。

其三,节欲保精。

古人说皓齿蛾眉,伐性之斧,这句话虽然有些偏颇,但也是前人对我们的忠告。

“形与神俱”话养生

“形与神俱”话养生

“形与神俱”话养生作者:李明辉来源:《中国慈善家》2013年第07期中医养生强调形神共养,养形以全神,调神以全形,最终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的目的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中航工业沈飞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罗阳在去年年底猝死,曾一度引发了人们对精英人群健康的关注,但仅靠关注,就能够预防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吗?端午节前,我拿到一位客人的体检报告,该客人4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身体多项指数超标。

与客人见面后,刚聊几句,就不断有电话打进来,从他间断的叙述中我了解到,目前他正在服用药物治疗,因为事情比较多,服药不规律,平时也不注意检测血压。

我试图告诉他,他目前的血压控制很不好,未来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很高,应该做进一步检查。

他说公司正在准备进军欧洲市场,下周去德国考察,目前没有时间。

我建议他从生活方式、饮食、运动、药物、监测等方面全面控制血压、血脂,延缓高血压并发症的进展,但他目前能做到的只是尽量规律服药。

送走了该客人后,我反复思考,针对这样的情况,如何防止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呢?专业医疗机构的健康管理的确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但更重要的是自身的重视和关注。

《黄帝内经》中提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一方面,形体为生命的基础,形具而神生,五脏及其所藏的精气是产生“五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神乃形之主,为生命的主宰。

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气血津液的运行,都受心神的主宰和影响。

正由于形神统一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故中医养生强调形神共养,养形以全神,调神以全形,最终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的目的。

上述两个人,都是形神分离的典型例子,一个是已经发生了急性事件,一个是目前没有发生,但是有极高的危险。

人体是一个非常奇妙复杂的机体,正常情况下,我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心跳,听不到自己的血流,感受不到胃肠的蠕动,更无法关注到自己的肺、脾、肾、胃等器官或组织。

但是,慢性胃炎会让你感受胃的蠕动、阑尾炎会让人知道阑尾的存在、颈椎病才会让我们想起还有颈椎在支撑着头颅,这是机体向我们发出预警—当某些器官或组织出现功能异常或形态改变时,要求我们要注意这些异常情况。

道医学堂丨形与精气神

道医学堂丨形与精气神

道医学堂丨形与精气神养于气的通生理论人们可以一日无食,但不可一时无气。

无食一日人可话,无气一时人多逝。

可以说,气对人的生命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不仅人们知道气的重要性,就是一些猫科动物也同样明白气的重婴性,所以它们在捕食猎物的时候,往往会死死地咬住猎物的咽喉,直至断气。

也许正由于气的重要性,气在古人的养生智慧中赋予了许多神秘的思想内涵,使气变得“奇”起来。

俗话说“人是一一口气,神是一炉香” ,这道出了人对气的依赖和气对人的重要。

在《管子,枢言》中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

”又如《元道真经》日:“生可冀也,死可畏也。

草木根生,去土则死,鱼鳖沉生,去水则死;人以形生,去气则死。

故圣人知气之所在,以为身宝。

”由于气的重要,在道教的修炼中特别强调气的不可或缺,认为人活气行,人死气绝。

人离不开气的这种观点在《庄子》也有提到,其说:“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虽然人的生是离不开气的,但气却有清浊之分,或者说有好坏之别。

如果气清则神畅,气浊则神昏,气乱则神劳,气衰则神去。

任何动物都离不开气而存在如在《太上隐书>日:”天地以清浊为质,非气不足以运阴阳:日月以明暗分形,非气不足以交魂魄。

以橐籥之用,呼吸之理,是气使之热也,食一冲而制在气,履空如实:鱼一跃而制在水,穿水如无。

众植凋残,独松相而常茂者,气畅通无阻也:群动灭寂,惟龟鹤之不悴者,气任也。

形为留气之舍,气为保形之符。

欲留形住世,必先养气。

至大至刚,充塞乎天地之间。

气聚神灵,邀游风尘之外。

善养生者养其形,善养形者养其气”。

飞禽如果没有气自然也就难以飞起来。

既然气如此重要那我们如何养气?古人对养气的理解各有见的,如在《西山会仙记》中说:“古今养气之士,不免于疾病死亡者,不知其道也。

昔人以志士不语为养气。

此保气也,失之昏。

以人清出油为养气,此换气也,失之虚昏者,气散神狂,真灵日厌,终无所归矣。

虚者,丹田无实,徒劳而吐纳,终不能住矣。

多人少出,攻病可也,认为胎息,误实。

国医大师张灿玾谈养生:形神兼养,顺其自然

国医大师张灿玾谈养生:形神兼养,顺其自然

国医大师张灿玾谈养生:形神兼养,顺其自然养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它包括养形与养神两个方面,而养神尤为重要。

神虽寄于形,然形常随神而动。

故神伤者,形难健。

故必寓养于生活、工作、学习之中,凡事顺其自然,衣食温饱而足,适寒暑,节哀乐,劳逸适度,动静结合,再辅之以必要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则长生虽不可及,而长寿亦能有望。

——摘自国医大师张灿玾《养生琐谈》国医释读张灿玾教授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将其融入生活、工作、学习各个方面,不能专门为了养生而养生,换句话说,既是“无养生”,又是“随处养生”,这主要体现在一种生活态度与习惯上。

就张教授本人来讲,他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践了自己的生活养生法:1 勤于读书能养神张教授认为,读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也是智慧的源泉,同时,也是养神的良策。

作为一个现实的人,要想解除诸般烦恼,莫过于求知,而读书是求知的重要途径之一。

有了知识,就可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能够妥善解决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各种矛盾,减少思想上一些不必要的烦恼,精神上自能得到一定的宽松和安慰,起到不养而养的作用。

2多多培养爱好张教授爱看戏,爱听音乐,并且学京胡、二胡、笙管、笛子、唢呐、小提琴、口琴以及锣鼓等多种乐器。

除此之外,他还不断发展了多种爱好,如书法、绘画、诗词、篆刻等,均有涉猎。

他不断利用这些爱好,使精神负担得到缓解,减少疲劳,使大脑得到适当休息。

3顺应气候的变化张教授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注意气候变化,随时调整衣着,尤其注意保暖,如遇感冒,立即服药。

所以,每当外出时,他必随身带着足够的衣物和防治感冒的药。

4生活适度不贪求张教授饮食以清淡为主,五谷杂粮皆用,饮食以蔬菜为主。

他青年时期虽饮酒,但不成癖。

很少饮茶,以凉白开为主。

不偏食,不贪食,不吃零食。

衣着不求华美,只求四时可更换为足。

在市内一般不搭车,坚持骑自行车,既可锻炼身体,又可以活动关节。

住处不求豪华,只在工作方便。

保持简朴,唯行俭约,既不丧志,又可养形。

体质辨证论养生——人的元气与形神

体质辨证论养生——人的元气与形神

体质辨证论养生——人的元气与形神中医体质文化,为《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之精髓。

体质是每一个人所禀受自然之赐,内涵父母之精相搏于某一时空位点所聚之先天真元,奠定特异卦气特征,呈现性格、事业、婚姻、疾病、寿命诸象。

体质是人体的生命密码,是开启健康之门的钥匙,是中医“治未病”的灵魂。

辨清体质,就能把握养生治病的正确方向。

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就是不折不扣的“气文化”。

国人把这个“气”字演绎得可以说是出神入化、登峰造极!我们平常说话办事,都离不开这个气字,比如不高兴叫生气、话说得痛快叫解气、希望破灭叫泄气等等。

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有三千多处说这个气,我总结了一下,大约有42种气。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元气。

元气就是《黄帝内经》中的真气,整部书里,共有五处讲到这个真气,真气就是道家所说的“真一之气”,是国学文化“气一元论”的核心,也是中医“重养生、求长寿、不生病、治未病”的核心。

元气,老子称为道。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与老子并称老庄之学的庄子,一语道破了元气的天机。

《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通天一气耳。

”通天下一气之耳!即是说元气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人之形体、生命都是元气凝聚的结果,人的生死都是元气变化的结果。

在庄子的思想中,道即是元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元气之凝聚便构成了万物的形体,万物的离散又返归到气的原始状态。

元气为先天精气神之主宰,后天精气神之根本,所以道家有修道的四重境界,一重是炼精化气,二重是炼气化神,三重是炼神还虚,四重是炼虚合道。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里有句话,叫“甜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生“关键人物”——形与神
形神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形是神存在的基础,而神是形的主宰,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它们中的一方出现问题,都会使另一方出现异常,而且,人的健康状况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养生者应注意形神共养,最终达到“形与神俱,而尽享其天年”的养生功效。

“形与神俱,而尽享天年”。

形与神都是生命能够维持延续的关键因素,它们都是中医养生的“关键人物”。

若要通过养生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首先,应孩对于形、神以及形神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形指的是人的形体,包括人的五脏六腑、经络、骨骼、肌肉、皮肤、四肢等,是人体进行各项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神指的是精神、意识、知觉等心理活动,以及人的生命活动外在的表现。

(1)形
形是人体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神存在的物质保证,正如《荀子·天论》中说:“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

”人体只有具备形体,才能产生各种精神活动。

①五脏六腑与神的关系。

《灵枢·本神》中云,“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

”可见,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与神息息相关,五脏六腑可以通过藏精化气产生神。

②精、气、血、津液等与神的关系。

《脾胃论》中云,“气
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

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

积气可以生精,积精可以产生生命活动,由此可见,精、气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平人绝谷》中云,“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只有血脉运行通畅,精神才能旺盛,精神活动才能趋于稳定。

由此可见,只有有了形体,才有生命的存在。

养生者在养生时应注意保养形体,通过合理饮食、锻炼身体、抵御外邪、劳逸结合、作息规律等养生方法增强体质。

(2)神
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神虽由精气化生,但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者,又在吾心之神”,《灵枢·本脏》中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它协调着人体中的各项生命活动;不仅如此,神还使得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协调均衡。

养生者在养生时应注意调神,通过四气调神、气功练神、清静养神等方式对神进行调养。

形神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形是神存在的基础,而神是形的主宰,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它们中的一方出现问题,都会使另一方出现异常,而且,人的健康状况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养生者应注意形神共养,最终达到“形与
神俱,而尽享其天年”的养生功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