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流派第二讲
第二讲 美学基本问题
![第二讲 美学基本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8f4cc1aa5acfa1c7aa00ccdd.png)
•
从精神方面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客观精神方面来探讨,如柏拉图、
普罗丁、黑格尔;一是从主观精神方面来探讨,如休谟、康德。
从主观精神方面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 (1)由感觉去把握美的本质 • (2)有观念去把握美的本质 • (3)由感情去把握美的本质 • 理论基础:意识决定存在
•
柏拉图提出,美是指“美本身”,“这美
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
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
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答案, 他设定美是“单一的理念”, “理
念”实际上是人的自我意识或主观意 识的神化、绝对化。
•
中世纪宗教神秘主义的始祖、古罗马哲学家普洛丁进一步把理念神秘化,称之为神明理性
[德]莱布尼兹
精神世界 知:逻辑学 → 真
意:伦理学 →善
鲍姆嘉通
情:美 学 →美
1750年,以“埃斯特惕卡”命名《美学》第一卷 ——“美学”这一术语流行开来。
三、系统阶段——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 主要代表: •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康德、黑格尔 • 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 主要观点: • 康德建立了主观唯心主义的美学体系,黑格尔建 立了客观唯心主义的辩证的美学体系。康德、黑格 尔在他们的美学著作中沿用了“埃斯特惕卡”这一术 语,并把美学的基本概念联系起来加以系统化,赋 予美学进一步的理论形态和完整的体系,从而使美 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学科 美学同心理学
美学同心理学 区别
联系
心理学是探讨人类心理活动一般 规律的科学;美学研究人的审美 活动,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心 理活动
西方美学史第二章第二节
![西方美学史第二章第二节](https://img.taocdn.com/s3/m/7da4c309be23482fb4da4cca.png)
2、贺拉斯的《诗艺》
(1)《诗艺》的内容
在亚里士多德之后,有学者提出把主题分成三个主 要论题的模式,并且表现出了对诗歌形式进行分析 的热情。贺拉斯则是按照正统的希腊语学家的论述 秩序:第一,主题;第二,形式;第三,诗人本身。 泛论诗的题材,布局,风格,语言和音律以及其它 技巧问题;讨论诗的种类,主要讲戏剧体诗,特别 是悲剧;最后,讨论诗人的天才和艺术以及批评和 修改的重要性。
第二章 亚里斯多德的美学思想
第二节 亚里斯多德之后的美学:从古罗 马到中世纪
【授课思路】 一、古罗马时代的美学 二、中世纪的美学
一、古罗马时代的美学
1、与前代美学的差异 对于罗马时期的艺术天才来说,艺术理论与实践十 分接近,而与抽象的概念、与亚里士多德著作中的 “可然律和必然率”的关系,与柏拉图著作中的直 观要素及对神的爱,则总的来说,要疏远一些。
(2)艺术即摹仿
我们必须承认,它们[各种艺术]决非仅仅复制所看到 的事物,而是要回溯到自然界本身所赖以产生的理 念上去,而且,艺术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完全是它们 自己的事。它们是美的占有者,而且,它们增加了 自然界所缺乏的东西。
(3)艺术之美在于各部分的和谐
如同任何典雅的和谐一样,简单的特质或实体也可 能是美的;另一方面,和谐可以不必包含任何的美 而存在。
(2)词语与意义之间的关系 首先,圣奥古斯丁认为文本的真正潜在意义总是对 有很好准备的读者显现,这个读者必须有正确的精 神,有关于自然科学和修辞学知识;
其次,卡西安提出经文意义层次的四重区分,也即 文字层、寓言层(典型层)、比喻层或道德层以及 秘奥层。
最后,于格提出字面层次与其他层次之间的关联以 及字面意义的范围问题
其次,崇高风格的培养
他主张读者从具体作品中体会古人的思想的高超, 情感的深刻以及表现手段的精妙。长期地这样沉浸 在古典作品里,就会受到古人的精神气魄的潜移默 化,或则说,“得到灵感”,“在狂热中不知不觉 地分得古人的伟大” 。
2什么是美
![2什么是美](https://img.taocdn.com/s3/m/9f99690a650e52ea551898eb.png)
二、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在西方美学思想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上,美的本质问题一 直是历代哲学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倾心关注的美学的 核心问题。人们相信,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最后解决,乃 是揭开美的奥秘的关键所在。在持续不断的艰苦探索中, 人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对于美的本质问题进行了解说, 力图揭开美的奥秘所在,但每一种关于“美”的界定,却 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后代学者、哲人的质疑,时至今日, “美是什么”的问题仍然作为美学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存 在着,使无数智者、哲人为之魂牵梦绕。
再次,从主体与客体关系看, 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与美的联系。
二、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2、从精神意识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这是唯心主义的美学,它又分为客观唯心主义的美学和主观唯心主义的 美学。
(2)从主观精神或心理中寻找美的根源与本质
这种探寻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确立于17、 18世纪。坚持这一求解路径的美学家,其核心的理论取 向就是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的精神或心理状态。其代 表性的学说有美在愉快和美在无意识的欲望。(休谟、康 德、弗洛伊德)
二、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2)从主观精神或心理中寻找美的根源与本质
A、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
美是一种“快乐”的感觉。
18世纪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 经济学家。他被视为是苏格兰启 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 要的人物之一。
休谟(David Hume ) 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
西方美学与艺术美与美学
![西方美学与艺术美与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fecdb779a45177232f60a2f2.png)
第四讲 目录页
第五讲 过渡页
第六讲 标题栏
温克尔曼曾说:“任何别的民族都没有像希腊人那样使美享受如此的荣誉。”
5
第一讲 美与美学
第一讲
第二讲 封面
第三讲 封底
第四讲 目录页
第五讲 过渡页
第六讲 标题栏
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对“美是什么”这个问题进行了有趣的探讨。
“柏拉图之问”
什么东西是美的? 什么是美?
第五讲 过渡页
第六讲 标题栏
3 美的辩证法
事实上,自进入现代以来,美的本质作为一个问题, 已经不再是美学探讨的核心议题。换句话说,作为一个 学科的美学,有其更为丰富的言说对象。在一个社会转 型的现代性背景之下,西方美学进入更为纷繁复杂、视 界多元的历史发展阶段。从美到美学,因此也不仅仅是 言说对象的转移或扩展,其背后还包含着复杂的学科演 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进逻辑。这是我们在宏观上把握西方美学与艺术必须有 1784),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启蒙 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 所认识的另一个基本问题。 和教育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集政治、学术、 宗教三位于一体的组织,由古希腊哲学家 毕达哥拉斯所创立。它是西方美学史上最 早探讨美的本质的学派。
12
第一讲 美与美学
第一讲
第二讲 封面
第三讲 封底
第四讲 目录页
第五讲 过渡页
第六讲 标题栏
2 美的主观性
强调美的主观性,当然是对人的主观意识在美的问题上 的主导性予以特别的肯定。其基本认识就是认为美在于“人 心”,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某种心理状态的反映。用近代思想 家斯宾诺莎的话说:“外物接于眼帘,触动我们的神经,能 使我们得舒适之感,我们便称该物为美;反之,那引起相反 的感触的对象,我们便说它丑。”对于主体的这种特殊的心 理状态或机能,英国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家有过很多讨论,其 中休谟的观点就非常有代表性。
第二讲 美学学科的诞生和发展
![第二讲 美学学科的诞生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7754032580216fc700afdf8.png)
西班牙著名壁画《受伤的野牛》
原始岩画,抽象的形式,生动生活,恰是 贝尔所说“有意味的形式”。
1879年发现的西班牙阿德塔米拉史前洞穴壁画
2、美学思想阶段 A 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
B 美学思想具有比较自觉的理论形态, 能够揭示审美现象某些内在本质的理性 认识,具有一些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 范畴。
3、美学学科阶段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的两个基本条件: 一、应当有专门的美学著作,这样,美学问题 就能在专门的著作中得到独立研究,系统阐释而不 再只是散见于哲学或文艺理论作品中;
二、是应当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
象和范围。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美学学科成立的标志应是 1750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的《美学》发表为标志 的。鲍姆嘉通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鲍姆嘉 通原作是“Aesthetic”,即“阿斯特惕克”,它的原 意就是感觉的意思,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研究人的 感觉的学问,人的心理有三个部分,一个是感觉的 “情”,一个是理智的“知”,一个是行为的 “意”,而人的审美显然不是理性的认识活动这种 高级活动,而是一种感性的低级活动,如果感性认 识符合理性的规定,是一种“感性认识的完善”, 那么这就是美,如果这种感性认识不符合理性的规 定,则是丑的。
席勒提出“感伤的诗”与“素朴的诗”、“美 育”、“审美的人”、“游戏冲动”等概念,把美 学与人的生存境界联系起来,使得美的研究深入到 了一个新的高度。
可以说德国古典美学是美学学科的完善与美学 学科古典形态的最完美的体现。
三 美学的现状与未来
1、被压抑的“感性学”
在西方两千多年的思想史上,到十八世纪之前, 一直都只有理性的学问,没有感性的学问。人们一 直追求理性的可靠的知识,感性一直被认为是不可 靠的,一直是受轻视和排斥的。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
05美学原理 讲义第02讲 美是什么
![05美学原理 讲义第02讲 美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08c3d6d54028915f814dc214.png)
第二讲“美”是什么那么今天我们讲第二讲,“美”是什么。
这个是美学的一个中心问题,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直到今天大家还在争论的问题。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对美的概念作两个区分:一个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的美的概念,和美学学科领域的“美”的概念要加以区分。
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美的概念比较随便,譬如说夏天我吃一根冰棍,一根冰棍一吃,哎呀,你说多美呀!再譬如说你肚子饿了,你就说我现在就希望美美地吃上一顿。
这个美字跟我们美学学科的美它不是一个东西,要加以区分。
还有一个是广义的美的概念和狭义的美的概念的区分。
狭义的美,我们一般就是指比如一朵花很美。
狭义的美就是古希腊的那种美,所谓古希腊的美,以后我们会讲了。
它就是一种单纯的、完整的、和谐的美,没有任何不和谐,非常单纯,非常完整。
像莫扎特的音乐,就是这种美。
像还有谁呀?像普希金的诗,就是这种美。
这种优美,这种我们讲的优美。
而广义的美,我们讲的是广义的美,是包括一切审美对象。
那么不仅是优美,譬如崇高、悲剧、喜剧、荒诞,还有我们中国的一些美,这个以后我还会讲。
比如是沉郁,杜甫;飘逸,李白;空灵,王维。
这些都是审美对象,都是美。
但是这个跟我们刚才讲的优美它就不完全一样。
所以我们现在讨论的美,是一个广义的美,就是包括一切审美对象,我们讨论美是什么,就讲广义的美是什么,而不是讨论古希腊的那种优美。
那个是一个比较狭义的美。
这是我们开始要作这么一个区分。
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在西方美学史上,比较早像毕达哥拉斯就对“美”的问题有所论述,但真正在理论上讨论美的问题的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门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
在这篇对话里,柏拉图区分了“什么东西是美的”与“美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他认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
从柏拉图以来的几千年中,西方学术界一直延续着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和争论。
分为两大类:1. 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身体美确实存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
第二讲 美和真、善、丑的关系
![第二讲 美和真、善、丑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8cd79670b1c59eef8c7b4e0.png)
其分地被意象表现出来。表现的失败,就效 果来说是痛感,就价值来说是丑。 描写艺术创作过程:某甲感到或预感到一个 印象(即感受、情感,引者注)要设法表现 它。……他试图用文字组合m,但是觉得它不 恰当,没有表现力,不完善,丑,就把它丢 掉了。……(如太阳的红和“红太阳”)
4、罗森克兰兹的观点
丑和美是对立和并列的,丑虽不在美的范围
2、丑的历史学考察(粗略)——以 西方为例
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丑并不是一个抽象的
概念,而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具 体内涵,不同时代的人眼中的丑是不同的。 如古希腊人把“适度”、“匀称”、“比例” 等看作是美,反之就是丑。
随着西方现代社会的发展,丑在审
美中所获得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 如在绘画领域,美已经多不是传统 意义上的美,而是一定程度上对丑 进行审视的结果。
1、艺术丑表现的两方面:内容(如 虚假、腐朽等)和技巧(如拙劣)
罗丹:虚假、做作的东西,没有灵魂、没有道 理。 如某些艺术流派(见书) /v_show/id_XNzg3ODA4N A==.html。 技巧的失败,如中国书法。
2、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
以内,但是属于美学理论的范围。 存在丑的美学,丑并不是作为衬托美而被纳 入艺术中,在艺术表现丑时,必须使丑服从 美的一般原则,如对称、和谐、比例和富于 个性的表现力量等等法则,以便使之理想化。
(三)、艺术丑
何谓艺术丑?
就是指艺术作品的丑,和艺术美相对。
衡量艺术作品之美丑的标准 艺术中丑的概念的含义(四种):
3、丑作为审美形态的形成
古希腊人开创的关于美的认识,对美学学科
西方美学史第2讲 柏拉图美学
![西方美学史第2讲 柏拉图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bc7479c955270722182ef755.png)
永恒的是“相”的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相”的 世界的模仿或“分有”。
存在的事物分为四个层次:
最高级:“相”,拥有绝对的静止性、纯粹性、永恒性, 最真实;
其次:数学对象,即数字和几何图形等; 再次:个体事物,即个体的“活物”,也就是自然中不 断流变的动物、植物、人工制品等; 最次:肖像,“指的首先是影子,其次是水面和光滑体 表面上的映像,以及其他类似的东西。”
由于追求不朽,人就要爱,爱美或爱智慧、爱善。爱与 真、善、美被内在地连接在一起。
塔塔凯维奇:“著名的‘美、智、善’三位一体说正是起 源于柏拉图,它体现着人类的最高价值。柏拉图把美置于其他 最高(supreme)价值同等的地位,但不在它们之上。”
真、善与美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美与善本身都是一 种“相”,都是本体,都是真。然而,美与善本身之间是同一 的,还是异质的?在“相”的世界中是并列的还是从属的?
追求美,是能够接近善本身的。追求美是与善、与永恒相 关:
这种美本身的观照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
柏拉图把爱、美、善等,最终都还原到人的生活本身中, 与不朽相关,也可以说,不朽是人的最终目的。
美的概念不仅仅与审美和艺术相关,更主要的是一种人的 生活方式和理想,是一种哲学的最高境界之一。从对于荷马史 诗《伊利亚特》的阅读和欣赏中,我们从希腊人的生活和精神 世界,就可以对柏拉图的这个思想产生深切的领悟和体验。
3.艺术的功能问题
理性可以达到的美的本体。艺术作品只是对个别事物的模 仿,属于肖像一类,它只与猜测的心理状态相应。所以,艺术 不是理性所把握的对象。通过艺术,我们不能达到至善。柏拉 图因此提出反艺术的主张。
第一,从知识的角度说,艺术是对感性事物的模仿,是 “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
【精品文献】西方美学流派
![【精品文献】西方美学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6c24befb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d1.png)
西方美学流派形式主义美学一种强词美在线条、形体、色彩、声音、文字等组合关系中或艺术作品结构中的美学观。
与美学中强调美在于模仿或逼真再现自然物体之形态的自然主义相对立。
形式主义一直是西方美学史上的主要思潮之一,而现代带有科学倾向的结构主义、格式塔美学、符号主义和现象学等美学思潮,以及文学理论中的"新批评运动",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形式主义的色彩。
如结构主义和现象学美学坚持作品的美学价值存在于作品本身之中的主张,格式塔美学对“完形”之特性的心理学阐释,符号美学提出只有作品的外在形式才是人们把握其内在含义的唯一科学根据和可靠信息的见解等等,就是这样。
形式主义美学是某些现代美学流派的先导。
在文学领域中的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在文学领域中,主要指语言的声响模式或暗喻的意象,与之相对立的则是内容、意义、观念、思想等等。
文学领域中的形式主义主张最早由古希腊的诡辩派提出。
形式与内容比较,形式起主要作用。
19~20世纪以来,这种文学上的形式与内容二分的理论便与上述音乐和造型艺术领域中形式主义合流,形成一股极端的形式主义思潮极端形式主义这种形式主义认为,形式是艺术之唯一重要的东西,内容则无关紧要。
即艺术的题材、记事、思想、再现的事物甚至感情表现等,统统都是无关宏旨的。
H.弗西伦提出,真正的形式不能称为符号和意象,因为它不指向或表达自身之外的任何东西,而这种形式才是艺术唯一需要的。
.康德则明确指出,“在所有美的艺术中,最本质的东西无疑是形式”。
康德极力强调形式美使以后的一大批美学家认识到,过分强调模仿和再现,就会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艺术品再现的事物,而不是艺术品本身,这样一来,艺术品就会失去本身的价值。
康德之后,形式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是德国美学家J.F.赫尔巴特(1776~1841)及其门徒奥地利哲学家R.齐默尔曼(1824~1898)。
赫尔巴特主张,美只能从形式来检验,而形式则产生于作品各组成要素的关联中。
西方美学
![西方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e8399d75f46527d3240ce0d3.png)
第二讲西方美学众所周知,美学并不是人类思想的普遍现象,而是西方历史的产物。
所谓西方是与东方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相对的。
但西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也是一个文化和思想的概念。
同时它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具有不同的意义。
西方首先指古希腊,其次指古罗马帝国,再次指以英国、法国和德国为主的近现代欧洲,最后也包括了不同于欧洲大陆的美国。
在此我们看到了西方的历史表现出时代的区分。
时代意味着时间的中断。
通过如此,某一阶段和另一阶段相分离而形成自身。
西方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古希腊、中世纪、近代、现代和后现代。
每一个时代的思想主题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美学也是如此。
1 古希腊古希腊是西方精神的开端,是其源泉和摇篮。
从严格意义上讲,古希腊并没有近代意义的美学,但一些哲学思考中却有大量的关于美、美感和艺术的论述。
同时他们还建立了具有独立意义的诗学,即关于创造的理论。
诗歌包括了抒情诗、叙事诗和戏剧诗三种类型。
但主要是后两者成为了古希腊诗学所探讨的主题,因此所谓的诗学就是关于叙事诗和戏剧诗的理论,尤其是关于史诗和悲剧的理论。
这在于古希腊人将科学分为理论、实践和诗意三类,其中理论科学是最高的。
所谓理论就是看、观点和洞见,不同与盲目和意见。
悲喜剧作为戏剧的本性就是看和被看的。
由此它在诗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古希腊是从与“混沌”不同的“秩序”来探讨问题的,“秩序”也就是宇宙、世界和整体。
这规定了他们认为美的本质在于整体的和谐。
从总体上说,古希腊美学经历了前苏格拉底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的发展阶段。
首先是前苏格拉底时期。
这一时期的美学可概括为宇宙论美学,其代表人物有阿拉克西曼德、毕达哥拉斯与赫拉克利特等。
他们分别从整体、和谐和对立的统一等来探讨美。
阿拉克西曼德认为美是整体。
整体与非整体相对,同时整体是存在者的整体。
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和谐。
这对整体进行了区分,即把整体分为和谐的和不和谐的。
和谐在于比例和平衡。
从这种理论出发,毕达哥拉斯认为最美的平面是圆形,最美的形体是球形。
西方美学史复习提纲
![西方美学史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6d84a513a76e58fafab0038c.png)
西方美学史复习提纲第一讲导论—美学是什么第一节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一、人类有三种终极关怀•真: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善:伦理学、宗教•美:美学、艺术美不同于真。
小说不同于报告就在于它是“虚构”(fiction,也可译为小说)。
人们之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更喜欢小说,而非报告,就是因为前者的“虚构”。
音乐更加不代表或再现实在中的任何东西了。
许多反映神话的绘画非常美,但它们在现实中找不到任何对应物。
因此,看起来,使得一个对象成为艺术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它是人为的,而不是因为它是实在的或真实的。
美也不同于善或好(goodness)。
古希腊的哲学家将美看成是一种价值,一种好的(good)东西。
这样美似乎也是善的或好的东西的一部分。
他们也将善的,好的东西看成是美的东西。
因此,善的,好的东西也是美的东西。
如此,善和美就是一回事了。
然而,美和善并非总是一致的。
那么美和研究美的学问到底是什么,这也正是这门课程要讨论的核心问题。
二、人类对美的认识与理解的追求•两个层面(感性体验与理性思索)(一)感性体验:人类和我们自己对美的理解与追求,并将之运用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比如吃、穿、住、行,这样的美可以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人类自古就已经存在着的追求。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几张图片来加深我们的理解。
总结:感性层面的美•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可以说,人类对美的感性层面的追求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说明,人们的内心深处非常需要美的滋养与润泽。
发现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过程本身就带给我们巨大的快乐。
(二)对美的理性思索所谓理性思索:就是在感性层面的发现、体验与创造的基础之上,人们开始思索美与审美的本质特征,对美的理性思索,大大滞后于人们对美的感性体验,而且进入到对美的理性思索层面之后,美变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变成哲学家和美学家以至于专家的权利之后,美变得深刻,同时也玄妙了起来。
第二讲中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第二讲中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本质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884efe6baeaad1f347933f27.png)
其次,墨子所处的时代,战乱频繁,灾祸迭起,是 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站在小生产者狭隘的功利主义立 场,希望统治阶级把精力、时间用在兴利废弊、消除祸 患的事业上,而不应沉溺于丝竹管弦之乐上,因而否定 其美,颇得下层人民的拥护。
第二节 道家美学
2.道家美学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
道家音乐主要是在老子提出的“大音希声”和庄子 提出的聆听“天籁”、“地籁”、“人籁”的天道音乐。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大音希声”是中国古 代音乐理论的一个著名论点。他认为,美好的音乐应使 人内心和谐平静,而这种平静又能够使人的内在精神在 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得到升华。
第三节 儒家美学
第三节 儒家美学
4.提出中国最早的关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的理 论“智者乐水,仁者爱山”的观点。 5.孔子做人的态度:建立独立的诚实守信的人格之美。
对君子人格上、精神上的美的形成,孔子以“仁”为核心,做 了这样的概括:“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 之。”(《论语·卫灵公》)其中“义”是最本质的精神;在实行 这种“义”的时候,需要符合“礼”的要求;在与别人的交往中, 则应当表现出谦逊的态度,而诚实守信则是他成熟的标志,也是 做人的准则。
多愁。
第二节 道家美学
3.道家美学对人生态度的影响。
提出“不以物挫志”,而“以物为春”的人生态度。 这是一种超功利的态度,达到的完全是一种纯粹的审美 境界 。
4.道家美学另一个突出的特征是承认美的 相对性。
在老子眼中,美与丑相比较才存在,两者没有不可 超越的鸿沟。运用辩证的观点于审美实践,不仅在中国 美学史上,就是在世界美学史上也具有开山的性质。
修改版 美学第2讲 古希腊美在整体的和谐
![修改版 美学第2讲 古希腊美在整体的和谐](https://img.taocdn.com/s3/m/eb5f0efe3186bceb19e8bbc6.png)
5、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2)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a.美在理式
美是难的
“美是难的”,不仅表明希 庇阿斯未能回答“美是什 么”,也表明苏格拉底未能 回答“美是什么”,还表明 柏拉图当时也未能回答“美 是什么”。直到柏拉图“理 式”思想的提出,柏拉图才 作出了回答:“美是理式”。
5、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2)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a.美在理式 理式论(相论/理念论)
人是万物的尺度
3.普罗泰戈拉的美学思想
普罗泰戈拉对美学思想的启迪: 如果“人是万物的尺度”,那么,人也是美的尺度。(毕达哥拉斯那里, 美的尺度在事物自身的比例。)
4.苏格拉底的美学思想
苏格拉底(Sokrates 前 469—前399),古希腊著名唯 心主义哲学家。 苏格拉第早年继承父业,从事 雕刻艺术,后专门研究哲学。 最后被雅典奴隶主民主派指控 犯有敌视传统宗教、传播异端 邪说、反对民主政体罪,判处 死刑。他的美学观点体现在他 的弟子色诺芬的《回忆录》和 柏拉图的《对话集》当中。
Socrates S 美 是 什 么 ?
P.K.
Hippias
H:美是漂亮的小姐、母马、竖琴、汤罐 H:美是黄金 H:美是适宜,有用 S: 美是难 的。
5、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2)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a.美在理式
《大希庇阿斯篇》的美学史意义: ——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是美的”这两 个问题。柏拉图对美本身的追问被称作为天才的 追问,正是有了这个追问,西方才产生了美学。 ——针对苏格拉底的美学思想,《大希庇阿斯篇》 强化了的相对性(物-人-神),修正了“美即效用” (对善的目的的效用)。
荷马史诗
《伊利亚特》《奥德赛》
“我的生命是不能贱卖的, 我宁可战斗而死去, 不要走上不光荣的结局, 让显赫的功勋传到来世。” ——《伊利亚特》
2第二讲 美的本质与特性
![2第二讲 美的本质与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0c71430683d049649b6658e1.png)
精神阶段
自然阶段
逻辑阶段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命题 的意义在它包含了三个统一:
其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其二,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其三,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其三:从主观精神意识探讨美
夏夫兹博里:“内在的眼睛”
哈奇生:美在观念
休 谟:美即快感
休谟说:“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
一、高尔泰、吕荧:美是观念、美是自由的象征
二、蔡仪:美是典型
三、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四、李泽厚: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第一派,主观论尔太。吕荧认为,美是人的一种观
美的本质并不等于人的本质,而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于人 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美是以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现出对人的本质力 量的肯定和确证。
所谓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就是指人 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展开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特性以及具体表现这一特 性的人的创造才能、智慧、勇敢、思想、情感等本质力量,通过社会实 践(首先是生产劳动,还包括社会斗争、科学实验、艺术活动等等), 在人类的实践对象(自然和社会)、人类创造的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 产品)上体现出来。
3、对美的本质的理解还面临着美的日常语义和科 学语义之间的矛盾(日常形容词,哲学名词)
4、美的本质问题,美学史上历来解答纷纭歧出, 迄无定说
第二节 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西方美学史对美本质的探讨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形形色色,归 纳起来主要有4条途径:
1、从对象的自然属性上探讨美 2、从主体精神心理探讨美:主观心理、客观精神 3、从关系角度探讨美:美在生活、美在关系 4、否认美的本质问题
美在生活:
A 、“美是生活(Жизнь)”:“任何事 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 当如此的生活(这里指“社会美”),就是 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生活或使我们想 起生活的(这里指“自然美”,自然美是生 活、生命的象征),就是美的。”
西方美术流派ppt课件
![西方美术流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df73e6fa8114431b80dd874.png)
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修拉 法国
34
后印象主义
后印象主义“不是“印象主义”和“新印 象主义” 风格的延续,而是对印象主义 的突破和叛逆。
所谓“后印象主义”并不是一个艺术团体, 他们没有宣言,也未举办过作品联展,只 不过他们与印象主义有密切联系,但创作 倾向又与印象主义不同,后来的美术家为 了将他们与印象主义区别开来,冠之以 “后印象主义”名称。
B、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 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 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
C、画面色彩热烈,笔触奔 放,富有运动感
D、浪漫主义作品偏重理性, 题材取自圣经故事
59
6、(2008年高考)某些画家根据光色原理 对绘画色彩进行了大胆革新,打破了传统 绘画的褐色调子,并直接面对自然风景写 生,将光色瞬间变幻的效果记录下来。这 一绘画流派是( )
51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 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
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 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 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 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 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 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 响。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或简称为超 现实。
C、作品属于西方表现主义风格,表达了作者 对于农民的真挚同情。
D 、作品采用横向构图,让人物出现在前景的 原野上,强化了观者的视觉感受
58
5、反映1830年法国革命的
《自由引导人民》是德拉
克洛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
彩的作品之一。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
A、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 了以工人、小资产阶级和 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
西方美学流派第二讲
![西方美学流派第二讲](https://img.taocdn.com/s3/m/20d575be9b89680203d825a0.png)
• 2 研究了崇高、美和丑等等审美范畴。
•
六 法国启蒙运动
以 Voltaire、Rousseau、Diderot为代表。主
要研究审美趣味、艺术特征和艺术创作等
问题。
七 德国启蒙运动
以Leibniz、Gottsched、Baumgarten、 Winckelmann、Lessing、Herder为代表
容高雅化、形式精致化、情感平淡化;典 型)、古今之争。
• 价值与意义:
• 1 从理性这一核心原则出发,古典主义美学 主张制定严格的、永恒不变的艺术法则, 使艺术永远服从理性的制约。
• 2 在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上,强调艺术模仿自 然,但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模仿说”不同。 古典主义美学的“自然”是抽象化了的人 性和受过封建文化洗礼的自然。
• 俄国美学基本上以唯物论为哲学基础,其 主要来源是德国古典美学和Feuerbach的美 学思想
• 重要特征:
• 1 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认为现实是 第一性存在,美是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 泉,现实美高于艺术美。
• 2 认为艺术应当具有人民性,与现实斗争相 结合,体现时代精神。
• 3 主张思想性、真实性和艺术性三者统一。
俄国realismaesthetics19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以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为代表的俄国美学流派其奠定了现实主义艺术的美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以前唯物主义美学的最高学
第一 Descartes的理性主义 第二 Pierre Gorneille的净化说和三一律。 第三 Nicolas Boileau的新古典主义原则(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 重视形式而轻视内容,提倡“风雅”、 “高尚”,排斥国经验主义美学
• 17、18世纪以Bacon、Hobbes、Locke、 Shaftesbury、Hume、Burke等为代表的美 学流派。此派的思想基础是Bacon经验主义 哲学和Hobbes经验派心理学。
• 九 俄国 Realism Aesthetics
• 19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以革命民主主义者 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 夫为代表的俄国美学流派,其奠定了现实 主义艺术的美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美学 产生以前唯物主义美学的最高成就。
• 俄国美学基本上以唯物论为哲学基础,其 主要来源是德国古典美学和Feuerbach的美 学思想
以Leibniz、Gottsched、Baumgarten、 Winckelmann、Lessing、Herder为代表
•
八 德国古典美学
•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以Kant、Fichte、 Schelling、Goethe、Schiller、Hegel等为 代表的德国美学流派,这是比较完整、体 系明确、影响较深的美学流派。
西方美学流派(二)
四 法国新古典主义美学
第一 Descartes的理性主义 第二 Pierre Gorneille的净化说和三一律。 第三 Nicolas Boileau的新古典主义原则(内
容高雅化、形式精致化、情感平淡化;典 型)、古今之争。
• 价值与意义:
• 1 从理性这一核心原则出发,古典主义美学 主张制定严格的、永恒不变的艺术法则, 使艺术永远服从理性的制约。
• 重要特征:
• 1 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认为现实是 第一性存在,美是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 泉,现实美高于艺术美。
• 2 认为艺术应当具有人民性,与现实斗争相 结合,体现时代精神。
• 3 主张思想性、真实性和艺术性三者统一。
• 价值和意义:
• 1 在美的本质问题上,重视心理和情感,反 对美在形式或者美在比例的观点。用效用 说和同情说解释美感的来源。
• 2 研究了崇高、美和丑等等审美范畴。
•
六 法国启蒙运动
以 Voltaire、Rousseau、Diderot为代表。主
要研究审美趣味、艺术特征和艺术创作等
问题。
七 德国启蒙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