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比较重点整理
中西方待客文化对比

Guests-entertaining culture中西方待客文化中国招待客人要细致,面面俱到。
但西方招待客人重点是尊重对方,给予对方自由和空间一中国的待客之道《墨子》里有句话:“民力尽於无用,财宝虚於待客。
”这可以体现中国人对客的重视。
《楂树之恋》中,静秋的表姐美诺突然登门,静秋妈妈为了招待客人,让静秋去邻居钟萍家借来肉票,做了两个红烧狮子头。
这在当时就是非常奢侈而难得的一顿家宴了。
中国人招待客人的规格一定比自己平常要好。
登门客人,到对方家门,扣门招呼,经主人应接后入室。
若事先知有远方来客,主人应到车站、码头迎接。
客人进入房间,主人必请坐,以烟、茶招待等。
客人走时,主人要送至门外,并说道“请慢行”、“请再来”、“再见”等礼貌语。
、饭酒必强劝,以客人吃醉为好。
主人若不善饮,则请有酒量者陪客劝酒。
饭也强添,唯恐客人不饱。
往往客人碗中未尽,主人又端一碗,趁其不防从背后叩在客人碗里,直至吃不完有剩余,主人方才称心,中国人在对待客人时会一直在客人碗里添菜,唯恐客人吃不饱。
(3)Chinese people will put a lot of food on your bowl,because they are really hospitable. One day Tom invite a chinese friend of him,called WangMing .when they have launch,wangming's family are reallyhospitable.because every time a new dish arrived his parents would lean over and load my plate with tasty morsels.as soon as my plate was empty they would put more on.and well ,of course i felt duty-bound to eat that too.even horrible stuff like sea slugs.在中国,热情的主人会在客人碗里不断添加菜肴,以示盛情。
中西方文化差异模板

中西方文化差异模板如下:
1.问候语的差异:在中国,老百姓见面打招呼常说“你吃了吗?”
“干吗去?”等。
在英语中,通常以时间进行问候,如:“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或是“Hello/Hi”
简单问候。
2.隐私观念的差异:中国人初次见面常会问询对方的年龄、职业、
婚姻状况,甚至收入。
在西方,人们则认为侵犯了自己的隐私。
3.时间观的差异:在西方国家拜访某人,必须提前邀约,需要说明
拜访的时间、地点和目的。
在中国,人们无提前邀约的观念,随便串门,扰乱别人的生活秩序的行为较为常见。
4.餐饮习俗的差异:在西方,主人会提前发出邀请函,客人们会提
前答复。
在就餐时,主人不会多说劝酒话,常说“Itisreallygood,pleasetasteit”,然后转移到谈话的主题上。
在中国,人们会讲几句“招待不周”等客套话。
中西文化比较教案

中西文化比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和差异。
2. 提高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3. 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饮食文化2. 西方的饮食文化3. 中国的传统节日4. 西方的传统节日5. 中国的社交礼仪6. 西方的社交礼仪7. 中国的家庭观念8. 西方的家庭观念9. 中国的教育观念10. 西方的教育观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和差异。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
四、教学方法1. 比较法: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化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文化案例和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的文化知识,准备参与小组讨论。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兴趣。
2. 讲授中国的饮食文化: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特点,如餐桌礼仪、食材选择等。
3. 讲授西方的饮食文化:介绍西方的饮食文化特点,如分餐制、餐桌礼仪等。
4. 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引导学生分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点,如烹饪方法、饮食习惯等。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分享讨论成果。
七、课堂活动1.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案例,如春节和圣诞节,引导学生分析其差异。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分享讨论成果。
八、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兴趣。
2. 讲授中国的社交礼仪:介绍中国的社交礼仪特点,如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等。
3. 讲授西方的社交礼仪:介绍西方的社交礼仪特点,如个人主义、尊重隐私等。
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子

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子
1. 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注重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强调菜肴的口感和烹饪技巧。
而西方饮食文化则更注重营养均衡和食物的原汁原味,强调生食、沙拉和烤肉等。
2. 家庭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尊老爱幼、孝道等价值观在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较为突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独立。
3. 礼仪文化:在中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人们在社交场合非常注重礼仪,如尊老爱幼、谦虚有礼等。
而西方文化中,礼仪相对简单,更强调平等和直接的表达。
4. 教育观念:中国教育观念注重学术成绩和考试分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受较大的压力。
而西方教育观念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发展个性。
5. 时间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观念相对灵活,人们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
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较为严格,人们注重效率和准时性。
这些只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些例子,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差异。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大纲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0002019课程英文名称:China and the West culture compares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2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本课程是选修类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内容以及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全方位的、整体的了解中西方文化以及彼此的差异,找到中西方文化间沟通、交融和共同发展的途径。
同时通过学习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能力及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在讲授时围绕本大纲,结合教材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去讲授,紧扣各部分的主题。
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教学,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无(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在重点章节安排一次作业,作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考核目标:考核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的掌握情况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占40%,期末论文成绩占60%。
(七)参考书目《中西文化比较》,周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二、中文摘要本课程是一门选修类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的内容包括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内容以及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摘要:本文从中西方建筑文化重点在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空间布局、建筑造型四方面两者之间的差异出发,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对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差异浅析,明确中西建筑的基本差异,加强各种文化范畴之间的交流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西建筑文化、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空间布局、建筑造型、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差异浅析正文:中国文化重人,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且讲究并存与一体性。
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西方文化重物,西方则较重视科学与宗教,西方则重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
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从文化形成的过程来看,建筑是多种矛盾的综合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建筑是历代文化的积累和延续,它是一种凝固了的文化,是能够让当代的人亲眼看到,长期保存的一种文化状态;另一方面,建筑是一种超前的文化,它要求建筑师要有预见性,有超前的眼光,各种具体的规划设计都要留有余地,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如果缺乏远见会造成严重后果。
所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文化的广阔角度探索建筑,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水平,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范畴间的交流。
接下来主要针对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空间布局、建筑造型四方面来介绍两者之间差异!对建筑材料的影响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
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
中西文化比较语法差异

中西文化比较语法差异摘要:由于中西方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中西方语言应用和语法的差异也较大。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语言结构、交际模式和修辞原则等,即中西方文化语法具有不同的规律。
本文主要从文化比较的角度对中西方文化语法差异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中西文化语法表意、结构、思维和表述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进一步明确中西文化的本质差异,体现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比较;汉语语法;西方语言语法汉语最初没有所谓的基本框架,直到西方相关语言理论传输到中国后,才逐渐有了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框架。
虽然汉语语法是基于西方理论而逐渐形成,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性,如传达意义、思维方式、历史背景等,因此汉语与西方语言的语法特征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为了能够进一步明确中西方文化语法的差异,本文从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角度探讨了汉语与西方语言的语法差异,以期使人们更进一步明确汉语和西方语言的语言性质,了解两种语言的本质。
1中西文化语法表意差异世界上很多语言都分有阴性、阳性、中性、单数、复数等,但汉语与这些语言不同,汉语在被创造时,没有固定的语法规则,即对过去式、未来式、单数、复数等规则没有要求,主张对称性和公正性。
语言作为人类传达和表达意义的重要方式,汉语和西方语言对形式的依赖方式存在较大的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西方语言具有客观性,主张以客观明确的态度认识世界,因此西方语言表达的意义对形式的依赖程度较为深刻,语法表达也更为精确。
而在中国文化中,汉语具有主体性和综合性,主张将主体与世界联合在一起认识世界,更加注重表达个体内心的领悟,因此汉语表达的意义对形式的依赖程度较小。
人们可以发现汉语表达常常有很多言外之意,与西方语言明确的表达方式存在不同,汉语语法相对而言更为灵活。
我国古文学家、教育家钱基博曾经表示"我国文章尤有不同于欧美者,盖欧美重形式而我国文章重精神也。
";这句话表明西方语法过于注重形式,虽然表达更加精确,但缺乏灵活性,而灵活性则正是汉语的显著特征。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本源一、 xx 差异表现1、思想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爱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虑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虑,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虑。
西方人着重于逻辑思想或许理性思想;中国人属于抽象思想或许感性思想。
而西方人更着重于从物质世界下手,去探究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含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念,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豪主义,常常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同,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以为假如连个体利益都没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后推进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看法的异同中国人着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当作是君主显贵的恩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盼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以为,政出于民,全部的政权不过人民授与,让政府来履行的一种公权益。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祖先的经验和威望,相信先人甚至超出相信今人,迷信威望,缺少创新和探究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议理性思想。
经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就进行普及和推行,极大的促使了科学的发展,也最后成立了完好的科学系统 ;5、中西方的 xx 是截然不一样的西方重申个体本位,而中国人倡议集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一样,使中西方的伦理系统和道德规范拥有了不一样的特色: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着重于中庸、和睦;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重申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看法出发,重申个体的道德涵养。
6、法制看法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拘束,经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升自己的涵养,讲究克己复礼,致使了人品的缺点,丧失了独立的人品;而西方人以为人的原欲是不该当被压制的,关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经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拘束限制,道德则处于附属的地位。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西方礼仪的差异,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1、称谓称呼方面在西方,称呼是比较笼统的,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很多称呼。
例如,西方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国“先生”第一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
随着改革开放,先生已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西方人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婶婶,伯母,姨。
他们对这些方面的关系也不如中国分明,中国父亲那边的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亲方为舅,姨,表兄妹。
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
而在中国,人们喜欢加上职位,xx经理,xx总裁等。
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西方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头衔用于法官。
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高级宗教人士等。
2、交际语言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点头致意,握手或行拱手礼,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认为欠身显得自卑,拥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与吻手礼也较为常见。
在我国除了见面和告辞时使用,在表示祝贺、感谢或互相鼓励时也使用。
发展到现在,被简单的“你好”,“再见”所取代。
可是西方的贴面礼、亲吻礼、吻身礼,让国人仍很不习惯接受。
中国在见面时喜欢客套的问去哪了?有没有吃饭?西方则认为这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感到奇怪。
送客离开时,中国人习惯挽留,说“走好”“慢走”,而西方仅微笑作再见就可。
3,宴请方面酒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被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或缺的。
酒杯不空茶水不满。
在西方,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
在中国,宴会喜欢共桌共菜,西方则认为不合卫生,实行分餐制。
中国人宴请时,觥筹交错,歌舞升平。
西方则要求少声响少动作,用餐程序较多。
4,禁忌习俗中国人不喜欢说4,因为与“死”同音,认为8、6吉利,偏向于双数,追求成双成对。
西方人不喜欢13。
缘起基督中的故事最后的晚餐,犹大出卖耶稣,有13个人。
三年级语文上册重点复习中外文化

三年级语文上册重点复习中外文化在三年级的语文课程中,学生们将会接触到许多关于中外文化的内容。
这个阶段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下面是三年级语文上册重点复习中外文化的内容。
一、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生们需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以及中国的传统习俗(拜年、舞龙、赏月等)。
通过学习中华文化,学生们能够增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二、西方文化学生们也需要了解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化,以拓宽视野。
他们可以学习英国的皇家文化,如英国的皇室家族以及他们的传统仪式和规矩。
此外,学生们还可以了解到美国的民主制度和自由精神,以及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化等。
通过了解西方文化,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多元化,培养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三、中外文化比较通过中外文化的比较,学生们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的文化,并与其他文化进行对比。
比如我们可以对比中国和美国的饮食习惯,或者中国和日本的传统节日等。
通过比较,学生们将能够深入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培养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在学习中外文化的过程中,学生们也应该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他们可以思考传统文化如何影响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比如艺术、音乐、建筑等。
同时,学生们也可以思考传统文化是否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并找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新发展方向。
五、文化体验活动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体验中外文化,教师和家长还可以组织一些文化体验活动。
比如可以带学生们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或者参加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展示、民族音乐会等。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中外文化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总结:三年级语文上册重点复习中外文化,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机会,通过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比较,他们能够拓宽眼界,培养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文化差异知识点汇总

文化差异知识点汇总
本文为大家总结了在个人或商业交流中会遇到的一些文化差异知识点,以便更好地跨越不同的文化大礼堂,促进交流和合作。
礼节
- 不同国家的问候方式和称呼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在中国惯称呼对方为“先生”或者“女士”,而在美国则更多使用名字。
- 餐桌礼仪也存在差异,比如在西方国家,应该用刀子和叉子来吃饭,而在中国使用筷子。
- 在一些亚洲国家,如韩国和日本,不同颜色的礼物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因此在送礼时应当特别注意。
时间观念
- 在一些国家,如瑞士,准时非常重要,而在一些其他国家则存在“迟到文化”,约定时间并不一定会准时到达。
- 在西方国家,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很准确,但在一些东亚国家,工作时间会更加灵活,甚至可能需要在晚上加班。
- 不同国家存在着不同的宗教,比如在国家,会按照穆斯林的教义进行日常生活,而在印度则更多信奉。
- 同样,在一些国家,宗教节日和传统节日非常重要,需要在此期间注意礼仪和文化差异。
语言
- 单词在不同语言中可能有不同的意思和发音,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注意翻译和发音的准确性。
- 在某些国家,如中国,会使用一些俚语和口头语,这可能令外国人感到困惑,因此在交流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文化差异知识点,希望大家可以在跨文化交流时有所帮助。
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
1. 中西方观念的差异东方文化崇尚集体和团体精神,人们的倚赖性较强。
而西方文化崇尚独立和个性自由。
比如,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品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人品是建立在关心国家,热爱集体,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之上。
如果只考虑个人的利益,你的人品则大大的折扣。
而在西方人们法制观念较强。
在此前提下,他们崇尚个人自由,不愿受到来自政府,教会或其他组织的干涉,喜欢我行我素。
在家庭中,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自立自强的观念。
青年人总是希望自己能尽量早独立,摆脱父母的管束,他们不希望过分的倚赖家庭,倚赖父母,否则,他们将失去自由,失去别人对他们的尊重。
再这一点上,中国文化则有所不同。
家庭是中国人最重视的生活集体。
父母对孩子倍加珍惜,恨不能一切都为孩子想到,以致于当孩子长大成人,结婚时要给孩子大操大办,当孩子有了孩子后,还要牺牲自己的晚年来照顾自己的孙子,即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又过分的照顾孩子,结果使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甚至于在中国今天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职工极不情愿丢掉铁饭碗,这种倚赖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中西方观念很大的差异,以至于中西方礼仪从根本上有很大的差异。
2、中西方见面的礼仪的差异西方人见面时,不一定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而中国人则视握手为一个基本礼节。
但在中国握手并没有太多的限定,而西方人握手是有一定礼节的。
例如男女之间,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由长辈先伸出手;上下级之间,由上级先伸出手;宾主之间由主人先伸出手。
而且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摘下手套,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
2.1 中西方称呼的差异在西方,称呼是比较笼统的,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很多称呼。
文化比较:中西方礼仪与习俗的异同

文化比较:中西方礼仪与习俗的异同1. 引言1.1 概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礼仪和习俗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的行为规范、社交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异同。
本篇长文将着重探讨中西方礼仪与习俗的异同,并对其中共通的地方进行分析和比较。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文章的目的和结构。
接下来,第二部分将重点讨论中西方礼仪与习俗之间存在的差异,包括礼仪观念、行为方式以及节庆活动等方面。
第三部分将探讨中西方礼仪与习俗之间的相似点,包括尊重敬意、交往方式和家庭价值观念等方面。
紧接着,在第四部分将对影响这些差异和相似性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各个层面上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前文的异同点,并强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成长和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1.3 目的本篇长文旨在比较中西方礼仪与习俗之间的异同,并通过分析不同因素对这些差异产生的影响,增进读者对于跨文化交流中的困惑和误解的理解。
同时,通过对共通点的探讨,鼓励并促进中西方之间更加深入和有效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2. 中西方礼仪与习俗的异同2.1 礼仪观念的差异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中,礼仪观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首先,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是一种普遍认可和强调的价值观,个人权利和个人独立性被重视。
而在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是更为突出的价值观,强调社会群体和共同利益的重要性。
此外,在对待长辈和上级等权威人物时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尊敬和听从权威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注重平等和合作,并将民主决策视为基本原则。
2.2 礼节行为的差异中西方礼节行为也有明显差异。
举例来说,在问候方式上,中国人通常以握手、问好或鞠躬表示尊重和友好;而在西方国家,习惯使用握手并进行简短寒暄。
另外,在进餐过程中,中国人注重使用筷子,并避免小声说话;而在西方国家则使用刀、叉、勺,并且对于谈话的音量没有特别的要求。
中外文化20个差异

中外文化20个差异
1. 中国人重视团体,西方人重视个人。
2. 中国人崇尚权威,西方人崇尚实践。
3. 中国人崇尚谦虚,西方人崇尚自信。
4. 中国人以“家”为中心,西方人以“个体”为中心。
5. 中国人重“义”,西方人重“利”。
6. 中国人重“情”,西方人重“法”。
7. 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西方人偏好抽象思维。
8. 中国人偏好感性思维,西方人偏好理性思维。
9. 中国人崇尚礼仪,西方人崇尚平等。
10. 中国人喜好含蓄,西方人喜好直白。
11. 中国人讲究等级,西方人讲究平等。
12. 中国人安土重迁,西方人四海为家。
13. 中国文化崇尚和谐,西方文化崇尚自由。
14. 中国人饮食丰富,西方人饮食简洁。
15. 中国人餐具以筷子为主,西方人餐具以刀叉为主。
16. 中国人送礼讲究成双成对,西方人送礼讲究实用。
17. 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吉祥、喜庆,西方人认为红色代表血腥、暴力。
18. 中国人注重人情关系,西方人注重独立自主。
19. 中国人对年龄比较敏感,西方人对年龄不太在意。
20. 中国人喜欢热闹,西方人喜欢安静。
以上只是部分差异,实际上,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非常广泛,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在进行对比分析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即中西方文化的概念是广泛而抽象的,无法覆盖所有的细节和特例。
因此,本文将着重讨论中西方文化的一些主要差异。
首先,宗教信仰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西方文化主要基于基督教的价值体系,信仰上帝和耶稣基督是西方社会的普遍信仰。
相比之下,中国的主要宗教是佛教、道教和儒教,这些宗教更注重道德、修身养性和社会和谐。
宗教信仰的不同也导致了在价值观、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差异。
其次,中西方在礼仪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以礼仪文化著称,强调尊重长辈和重视家庭关系。
例如,在家庭聚餐中,中国人通常会按年龄和地位的顺序就座,并倒茶、夹菜等行为来表达对长辈的尊重。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比较突出,尊重个人权利和个体自由更重要,因此礼仪行为的约束相对较少。
再次,中西方的音乐、艺术和文学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古典音乐以其儒雅内敛、充满哲学意味而闻名,注重表达情感和内涵。
而西方古典音乐更注重技巧和乐理的完善。
在艺术和文学方面,中国注重意境和隽永,追求形式的美感和审美感受;而西方艺术和文学更注重个人创造力和个体表达。
此外,中西方在食物文化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烹饪技巧和传统食材的搭配,追求食物的味道和色彩的协调。
中餐以米饭和面食为主食,强调菜肴的多样性和口味的层次感。
而西方饮食相对简单,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和新鲜度,通常以面包、肉和蔬菜为主食。
最后,中西方在时间观念和生活方式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时间是相对灵活和弹性的,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强调时间的准确性和效率,看重时间的价值和利用效果。
在生活方式上,西方更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体权益,注重自我实现;而中国则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注重群体价值和集体利益。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在宗教信仰、礼仪、音乐艺术、食物文化、时间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
中西教育差异对比专题报告(一)

内部资料,请勿外传六盘水市钟山区栖凤双语小学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差异比较专题2013年11月27日资料1:中西教育差异分析一.感受中西教育理念差异1.中国教育理念的表现形式(1)以说教为主,轻视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读书,连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都由父母包办,导致许多中国孩子学了许多知识都没用,走上社会后就什么也不会。
(2)户外活动少,因为中国孩子从早到晚有学不完的功课未找到目录项。
做不完的作业,被功课压得喘不过气来;有时即使想活动一下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时间。
(3)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
孩子在家没有发言权,是一种专制教育,而专制的教育方式表现为一种管束教育,压抑创造性,束缚了个性的发展。
(4)社交上的“过度保护”。
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而限制孩子与外界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袒护自己孩子而指责对方的态度,由此常常发展成家长间的争端或摩擦,对孩子产生了负面作用。
(5)生活上的“包办代替”。
中国的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在生活上以包揽孩子衣、食、住、行为快,怕孩子脏着、累着而不让他们沾家务劳动的边。
总之,这样从横向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纵向一直延伸到孩子成人,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要亲自把孩子“从脚跟武装到牙齿”。
(6)经济上的放任。
为数不少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经济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
且不说经济宽余的家庭,就连经济拮据的家庭,家长也要勒紧腰带,甚至东挪西借来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和欲望,以适应互相攀比的消费风气2.美国教育理念的表现形式(1)宁苦而不娇。
美国的儿童少年,从小就从事送报、打工等劳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
(2)家富而不奢。
西方国家的家庭平均收入比中国多几十倍,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绝不作为奖励孩子的手段,目的是教育孩子懂得,他们努力学习完全是为了自己将来成为有用之才。
(3)对孩子严教而不袒。
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
中西文化比较教案

中西文化比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特点。
2. 提高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3.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中文的礼貌用语如“您”、“请问”、“谢谢”等西方的礼貌用语如“Hello”、“Please”、“Thank you”等2.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的饮食文化注重食材的多样性、烹饪技法和餐桌礼仪西方的饮食文化注重食物的分量、简单烹饪和分享食物3. 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中国家庭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孝顺和和谐西方家庭注重个人独立、自由和尊重个人选择4. 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考试成绩和竞争压力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5. 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中国社交礼仪注重尊老爱幼、谦虚礼貌和面子文化西方社交礼仪注重直接表达、个人空间和尊重他人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看法。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场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提出的观点。
3. 角色扮演表演: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和运用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西文化比较教材或相关阅读材料。
2. 课件:用于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图片、视频和图表等。
3. 网络资源:用于查找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相关案例和资料。
4. 角色扮演道具:用于模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场景。
六、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授:讲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供相关背景知识。
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

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从最早的原始音乐到现代音乐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形成了不同的音乐文化,其中包括东方和西方的音乐文化。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重点探讨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音乐风格方面的异同从音乐风格方面来比较,中西音乐文化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音乐风格比较多样化,包括流行音乐、摇滚、古典音乐、爵士乐、电子音乐等多种形式,而且每种风格都有比较明显的风格特点。
例如,古典音乐以其高雅、优美的旋律和细腻、严谨的结构风格而著名;摇滚音乐则以强烈的节奏、结实的和声和激情四溢的表现力而闻名;电子音乐则有其独特的声音、合成技术和舞蹈元素等。
总之,西方音乐风格比较多元化,每种风格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相比之下,中方音乐文化的风格比较统一,主要包括民乐和宫廷音乐、戏曲音乐等几种类型,其中每种音乐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民乐以其优美的旋律、传统乐器和舞蹈等元素而著名;宫廷音乐则以其庄重、古典和神秘的风格而备受赞誉,如京剧、昆曲、豫剧等;戏曲音乐则以其富有表现力的唱腔和各类音效等元素而知名。
二、音乐理论方面的异同在音乐理论方面,中西方的音乐文化也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在西方音乐理论中,音乐创作者注重的是音乐结构的完整性,即将整个曲子分解为不同的段落,再通过不同的和声技巧,将各个段落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曲子。
而在中国音乐学中,强调的是五声音阶的完整性和指法技术,没有像西方音乐一样过多的关注和声结构。
其次,在西方音乐中,调性和和声结构是发展至高点,八度音阶和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理论体系成为了西方音乐的中心。
而在中国音乐学中,强调的则是五声音阶的完整性和指法技术,没有像西方音乐一样过多的关注和声结构。
总而言之,中西方音乐理论的重点不同,各自强调的方面也不一样。
三、音乐演奏方式方面的异同音乐的演奏方式也是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一大不同之处。
西方音乐注重演奏技术和乐器的选择,如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等乐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演奏技术和标准,同时在演奏过程中也会受到非常严格的要求。
为什么要学习中西文化?

为什么要学习中西文化?在全球化的时代,学习多元文化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西方文化,代表着东方和西方文明的两大主体,各自拥有独特的文化特点,值得我们探究和学习。
本文就为大家介绍为什么要学习中西文化,并重点阐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互补。
一、了解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中西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通过学习中西文化,可以了解两个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中西方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点,深入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对世界和人类历史的认知,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外来文化,交流和融合。
1.中华文化中国是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家之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自干支纪年开始的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便是文化的不断传承。
2.西方文化西方文化起源于希腊罗马文明,包括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等,在哲学、艺术、科学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贡献。
二、理解不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不同的文化会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对于日常生活、社交和商业交往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和对比,我们可以理解不同文化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融入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
1.中方思考方式中国文化强调“仁爱”、“不争”,注重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倡导“和而不同”的思想。
2.西方思考方式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注重个体的自主决策和行为,倡导“人人平等”的思想。
三、增强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中西文化还可以增强我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实,尤其是在国际交往时,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对于成功交往至关重要。
掌握中西文化的知识和技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参与国际交流,并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
1.增强国际视野了解中西文化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国际社会的复杂性,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和发展全球化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的界定——文化含义第一个层次:1、常识理解的文化:学文化文化补习班文化宫文化俱乐部文化局文化部第二个层次:2、知识所理解的文化:中国功夫、太极拳京剧针灸推拿新石器文化河姆渡文化第三个层次:3、国民性格民族精神中华智慧华夏神韵文化的两个定义:就过程而言,文化就是人话或子人接的人类化,也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
就结果而言,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文化残在于各种内蕴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于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文化的核心是传统思想观念与价值。
文化结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
显性文化:表层——器物(用途:衣食住行。
材料:玉石、金银、陶、青铜、铁、瓷)、中层——制度(成文制度:政治、法律、教育。
不成文制度:风俗礼仪、家族制度)、深层——精神(思想:学术思想、哲学。
信仰:宗教信仰、文化艺术)。
隐性文化:心理潜意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审美情趣。
符号——言语符号、非言语符号文化的要素:1、物质产品:人类通过利用、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一些物品2、社会关系:人在共同的生活中彼此构成的关系,生产关系是各种关系的基础3、规范体系:指社会规范,即人们行为的准则,包括成文的法律规章制度和不成文的规定4、认知体系:包括心理感知、思维方式、价值趋向、终极关怀、审美情趣等5、符号体现: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文化的分类:1、形式分类(时空分类)。
文化层:文化的历时态。
文化的历史发展上存在不同层次,每一个层次反应不同时代文化各要素所积累的平面分布:蒙昧---野蛮----文明原始----古代----中世纪----现代文化鱼猎---农业---工业---后工业文明文化圈:文化的共时态在一定区域,在特定的某一地带和环境下居民所创造的共同生活方式,其心理,行为具有一定的空间特色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埃及----巴伦比---印度---中国2、群体分类:文化从:文化的社群态按照社会群体和组织划分的属于不同种族、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特征大群文化(民族种族,阶级,阶层)小群文化(制度性,非制度性)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3.对象的分类。
信仰的对象:佛陀、上帝、玉皇大帝。
学问的对象:儒家、道家、释家。
生产的对象:稻作、小米、麦子。
消费的对象:茶、酒、豆腐。
制器的对象:青铜、陶瓷、竹木文化的特征:1、文化是人类的创造2、文化是人们后天习得的3、文化是一个体系4、文化在某一个群体中具有共享性5、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积极性6、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是可以传递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1.文化产生根源:自然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文化特征和社会心理前资本主义社会,各国的经济结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农业经济:中国2、游牧经济:亚历山大帝国,蒙古帝国3、农牧混合经济:欧洲。
三种不同经济结构的特点:农业社会经济结构稳定性最强,因此这些国家的进化速度也就最慢;游牧经济结构的稳定性最差,这些国家多是暂时不巩固的军事行政联合,分和多变;农牧混合经济既有一定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可变性,稳定性来自种植业,可变性源于游牧业2.中西方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从根本上讲,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首先是由其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因为自然环境不仅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也由此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心理。
例欧洲地形和欧洲气候中国地形和中国气候3.中国与欧洲不同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一、农业经济的技术结构对农业劳动生率的高低和农业商品化生产发展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1.生产对象本身需要的工时不同2.不同的耕作方式对自然资源的保持有不同的后果。
二、农业经济对生产分工和商品化进程的影响也大不相同:1.中国单一的农业经济,以家庭为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只能进行简单的再生产,这样繁重的体力劳动一方面造就了以勤劳节俭著称于世的美德,另一方面也生产了狭隘自私的意识,形成了排斥写作的小生产传统2.欧洲农牧猎林混合经营的庄园经济结构,生产活动有天然分工。
三、对商品的需求与社会体制上的差异:1.农牧混合经济限制了统治者聚敛的程度2.牧业经济不能够完全自给,于是产生了对外贸易的迫切需求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和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文化功能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1、记录功能2、认知功能3、传播功能4、教化功能5、凝聚功能6调控功能中国与欧洲的经济差异:在资本主义社会,各国的经济结构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见前面中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异:一、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文化强调征服,战胜自然——1、人是站在自然之外的,有统治自然的权利2、人与自然是敌对的3、人要在征服自然的艰苦斗争中才能求生存。
中国天人合一思想——1、人是自然界得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2、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要服从普遍规律二、人与人的关系1、中国文化以家庭为本,注意个人的职责与义务2、西方文化以个人为主,注重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强调个人自由,个人权利,个人独立性,而缺乏个人对象家庭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三、民族关系1、中国文化的传统就是维护民族的独立,不向外扩张,理想的关系模式就是通过道德教化去“协和万邦”2、西方在民族方面讲究竞争,讲究斗争,许多思想家主张征服别的民族甚至统治世界。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通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中西神话的共同主题:一、关于创世的传说1、盘古开天辟地2、《圣经创世纪》3、希腊神话有关创世之说二、关于造人的传说1、中国女娲造人传说2、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造人传说3、《圣经创世纪》上帝造人传说三、关于英雄的传说1.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伊阿宋、赫克拉克斯、阿基琉斯2.中国神话中的英雄:后羿、夸父四、关于人类与自然斗争的故事1.关于洪水2.关于其他自然灾害五、解释自然现象中西神话差异:1、希腊神话体现追求个性,崇尚个人荣誉,充分肯定现实的人生,强调个体生命之美。
而中国神话群体意识,注重个人对整体的服从。
2、中国神话是宗族式多元制,古希腊神话是家庭式一元制3、希腊神话中人神同形同性,中国神话中的神都强调人与神或者人与英雄间的差异。
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一、“天人合一”与“二元对立”二、直觉形象与逻辑推理三、实践理性与抽象理性人类任何自觉的行为,都是以认知为基础的。
所以说,思维方式是文化的基础,也是文化的核心内容。
♦中国的“天人合一” ——重和谐西方的“二元对立” ——重对立♦“天人合一”认识论1、“天”是指认识对象、客体,“人”指认识主体。
天人合一:主客体合一。
2、把天地人我、人身人心、万事万物都处在一个系统之中,肯定各子系统合要素的内外依存,密切联系。
3、如以“道”、“一”、“太和”表明整体,以阴阳为两面,认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形成一个整体综合。
强调了宇宙一元论、世界的一体化,是一种古朴的系统论。
而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又体现了一种朴素的辨证思维。
自然观1、“天”是指自然。
天人合一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有机的联系。
2、中国文化从来不认为自然是外界、是彼岸,是人身外的知识活动对象,而是与人自身融为一体的统一有机体。
3、“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道家)文化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应、协调和感恩,以人与自然的亲和作为其文化的价值基础。
4、这种思想受到现代环境保护人士、绿色和平组织的推崇。
社会观1、“天”是道德之天,儒家将天道、天理视为社会伦理价值的最高来源。
2、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社会观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统一观念表现于政治领域,是春秋大一统的观念;在伦理上表现为顾全大局,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宗教观1、“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命”、“命数”、“命运”。
2、天人合一:天主宰着人事的成败,而人能以至诚求得神助。
3、由此,它引导中国文化理性趋于实用,它指导了一个较少宗教情结的乐观坚定的民族,一个关注热爱现实生活的文化。
“二元对立”认识论1、物我二分在认识论上表现为主客体的对立二分。
2、因为发现了人在认识活动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将认识主体从自然万物中分离出来,把自然界看作一个课题,这样才有了科学研究,才有可能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3、这种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就成了西方哲学思维的基本前提,构成了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二元对立的哲学范畴。
自然观1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一开始就表现出控制与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
2、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是整个西方文化突出的特征。
3、征服自然必以认识自然为基础,于是科学理论作为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备受西方文化重视社会观1个人是自由独立的,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而群体(社会)则注重共同目标。
从这种意义上讲,社会共同利益的原则对个人个性原则毫无疑问是一种限定、制约、压制。
2、西方文化不仅关注社会与个人的对立,也承认每个个体之间存在利益的冲突。
3、承认对立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社会中每个个人的独立权利。
宗教观1、人的存在有理性与动物性,心与物或灵与肉的二元对立。
2、宗教徒把人生当作皈依上帝的旅程,将肉体与灵魂、此岸与彼岸、天堂与地狱作绝对的分割。
直觉形象与逻辑推理中国式的直觉形象1、重形象、重体验、重直觉。
2、从语言、宗教开始,中国人认识事物习惯借助具体的、形象的符号,用形象来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本质。
评价之一:优点:体现中国式智慧。
所谓中国式的智慧,是指这种思维拒绝任何规则的限制,包括逻辑和语言规则,因而灵活,有创造力。
缺点:造成“无法无天”的对外在约束,对法律的蔑视。
评级之二:优点:为认知者留下了广大自由的主观空间,有极强的主观性,因而,在那些对主观创造力有极大依赖的文学、艺术、工艺、实用技术领域,中国人都有极好的创造成就。
缺点:给思想的理解、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传授带来一定的障碍。
评价之三:优点:直觉思维具有立体有机联系的特征。
缺点:由于不受科学方法的束缚,这种联系有时达到荒唐的程度。
西方式的逻辑推理1、优点:逻辑思维具有严密性和清晰性的特点。
便于人们理解和掌握,使经验和技能转化为可以交流和传承的知识。
2、缺点:限制了主观创造性的发挥。
这也包括牺牲思维的自主性以保障遵守逻辑的法则。
有时表现为刻板地不近人情,不会灵活变通。
实践理性与抽象理性中国——实践理性1、实践理性:“正德、利用、厚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人生头等大事。
2、在正德的基础上讲利用、厚生。
重视实用技术的开发创造,只关心理论的实用价值而不作纯粹认知,从而使纯粹科学得不到重视与发展。
3、实用目标不仅存在轻理论的问题,而且实用目标的理性近视还会模糊我们对终极目标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