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贝聿铭的建筑风格特点

合集下载

贝聿铭建筑作品赏析

贝聿铭建筑作品赏析

贝聿铭建筑作品赏析贝聿铭是中国现代建筑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杰出的建筑作品赢得了全球的赞誉。

本文将深入探讨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从外观设计、空间布局、材料运用等方面进行赏析。

首先,贝聿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中国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也被称为鸟巢。

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创新的结构设计而闻名于世。

整座建筑呈现出一个巨大的鸟巢形状,外观采用了大量的钢结构和玻璃幕墙,给人一种现代感十足的视觉冲击力。

不仅如此,其内部空间的布局也非常精妙,根据舞台的需求安排了合理的观众席和舞台设施,既满足了观众的观赏需求,又为演员提供了宽敞舒适的表演空间。

整体而言,国家大剧院展现了贝聿铭对现代建筑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思维。

其次,贝聿铭还设计了台湾台北的故宫博物院。

这座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

故宫博物院的外观呈现出典型的中国宫殿风格,建筑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和琉璃瓦屋顶,给人一种古朴庄重的感觉。

同时,建筑内部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化的展览空间和设施,使游客既能欣赏到珍贵的文物,又能享受到舒适便捷的观展体验。

贝聿铭以其细腻入微的设计理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为故宫博物院注入了新生命。

此外,贝聿铭还设计了美国洛杉矶的华尔滋艺术中心。

这是一座综合艺术场所,包括音乐厅、剧院、博物馆等多个功能。

华尔滋艺术中心建筑的外观简洁大方,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使整座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和谐融合。

而内部的各个功能区域则运用了多种材料和布局手法,营造出不同的艺术氛围。

贝聿铭在设计华尔滋艺术中心时注重了空间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使之成为一个容纳不同艺术形式和活动的综合性艺术空间。

最后,贝聿铭的另一部作品是巴黎卢浮宫新增部分的设计。

他以其独特的建筑理念和对历史建筑的尊重,为卢浮宫注入了现代元素。

新部分的外观设计简洁而现代,与卢浮宫的古老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建筑内部则设计了多个展览空间和设施,使博物馆能够更好地展示和保护珍贵的艺术品。

贝聿铭通过对现代和传统的结合,成功地将卢浮宫打造成一个具有时代感和功能性的艺术殿堂。

浅 谈 贝 聿 铭 及 其 建 筑 思 想

浅 谈 贝 聿 铭 及 其 建 筑 思 想

浅谈贝聿铭及其建筑思想————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在诸多国际上享有声誉的建筑大师中,我最先接触,也最喜欢的就是贝聿铭,或许是他那东方人的面空和华人的身份让我感觉到亲切吧。

在为其建筑作品倾倒的同时,不禁心下暗自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建筑创作思想和理念指导他设计出如斯精品呢?本文以其代表建筑作品——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为例对其建筑思想进行简单分析。

这座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宽三十米,耸立在庭院中央。

它的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

总平面面积约有二千平方米。

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其中玻璃净重一百零五吨,金属支架仅有九十五吨。

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

因此,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

人们不但不再指责他,而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本文将以以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视角对其加以简单的分析和总结,对他的建筑思想和观念进行简要分析。

一、环境坐落于法国瑰宝卢浮宫入口广场,这个位置具有极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对坐落其中的建筑产生了许多约束与极高要求。

二、场所金字塔本身就如同是卢浮宫的藏品一般,与古老巍峨的建筑相辉映,既存在感强烈,又不喧宾夺主,透明的体量更使得卢浮宫本身有了别样的风情。

金子塔位于卢浮宫中轴线上,强调了入口的位置,对游人产生明确的指标。

三、典型空间效果从下图的模型中可以看到金字塔的埋于地下的使用空间。

这个空间的构成具有对称、均致、平衡、几何感强烈的美感,其中轴线与卢浮宫中轴相合,呼应了主体建筑的中心对称的形制。

对光影效果的运用是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四、平面分析有了这座“金字塔”,观众的参观线路显得更为合理。

观众在这里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欢的展厅,而不必像过去那样去一个展厅而要穿过其他几个展厅,有时甚至要绕行七八百米。

贝聿铭部分经典作品分析

贝聿铭部分经典作品分析

贝聿铭部分经典作品分析一、艺术特点贝聿铭光线特点光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在他的作品中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巴黎卢浮宫金字塔的入口把大量的光线引入死气沉沉的博物馆,让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太阳。

透过透明的玻璃,投射在空间与墙体、地面上,形成光的庭院。

“光很重要。

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

”光是贝聿铭在开始一项建筑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贝聿铭玻璃钢材由于玻璃自身的特性——透明、反射,并且玻璃透明不至于遮挡减损原建筑物的立面,不仅符合贝氏对阳光的追求,更能够从视觉上以及空间原理上使得原有的建筑群不会被削弱,并且能使设计者的建筑思想得到充分表现,加上光线和人的运动,整个空间被赋予了活力。

自然光线穿过透明的玻璃材料倾泻到室内,给室内的一切带来温暖和灵动之感,网状钢材不仅起到了支撑、承载的作用。

贝聿铭巧用混凝贝氏注重于混凝土的研究, 挖掘它的受力特征与视觉表现力, 在建筑设计中将结构与装饰融为一体, 忠实于材料的质感表现力, 从而将对混凝土的应用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作品中, 时常可以看到其充分利用混凝土可塑性的特点, 做出富有雕塑感的螺旋楼梯。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伊弗森美术馆内庭的螺旋梯,我们完全可以将之视为一座可以供人上下行走的雕塑。

贝还在埃佛森美术馆、达拉斯市政厅建筑中充分展示了混凝土适于悬挑的力学性能。

贝聿铭几何构造贝聿铭在发展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构成上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如果说密斯、柯布西耶在提炼几何性上作出了成绩的话, 那么贝聿铭则在继承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础上丰富了几何构成, 从而为流于僵化的现代主义建筑开拓了新的道路。

贝以他丰富多彩的建筑作品, 向人们表明, 现代主义仍是有活力的, 它决不是一种机械主义, 而是同样可以呈现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贝聿铭的设计的建筑介绍

贝聿铭的设计的建筑介绍

贝聿铭的设计的建筑介绍
贝聿铭(Ieoh Ming Pei)是一位著名的现代建筑师,他的设计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和美国纽约市的摩天大楼——帝国大厦。

贝聿铭的建筑风格以简洁、现代为主要特点,建筑结构设计精密,外形简约而富有力量感。

他尤其善于利用钢筋混凝土、玻璃等新材料进行设计,这样的特点在他的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上述两个著名的建筑外,贝聿铭还设计了很多世界著名建筑,其中包括香港的银河中心、卡塔尔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等等。

银河中心是一座由4栋高楼组成的建筑群,是贝聿铭为香港规划的中心之一。

在这里,他把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现代建筑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建筑中间的一个高大的玻璃矩形体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周围的几栋高楼则则以不同的形态向外扩张,富有层次感。

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则是一座结合了穆斯林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的建筑。

建筑中使用了很多穆斯林传统的建筑手法,如天窗、白色穆斯林拱门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现代的建筑和材料,如倒悬的钢板、金属丝网等等。

整个建筑的结构和造型不仅赢得了建筑业内的赞
誉,也成为了周边景观之一。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风格虽然简约、现代,但其实是极其复杂、精密的。

他将现代材料与传统元素相结合,使得建筑更富有人性化的特点,也
是他一直受到建筑界欢迎的原因之一。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是一座充满艺术气息和现代感的建筑,其设计理念体现了贝
聿铭先生对艺术和建筑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这座美术馆不仅是一个展示艺术品的空间,更是一种对美学和文化的探索和传承。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简约、流畅和融合。

首先,简约体现在建筑外观和内部空间的设计上。

整个建筑采用了简洁的线条和几何形状,没有过多的装饰和繁杂的结构,给人一种清新、简约的美感。

其次,流畅体现在建筑的整体造型和空间布局上。

建筑外观呈现出流畅的曲线和优美的比例,内部空间则呈现出通透、流畅的设计,让人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空间的流动和变化。

最后,融合体现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及传统与现代艺术的融合上。

建筑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和开放式空间设计,使自然光线和景观成为了展览的一部分,同时也让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此外,美术馆内展示的艺术品既有传统的中国艺术,也有当代的国际艺术,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和交流。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不仅仅是为了展示艺术品,更是为了营造一个与
艺术对话、与自然对话、与传统与现代对话的空间。

它通过简约、流畅和融合的设计理念,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体验和思考空间,让人们在这里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魅力。

这座建筑不仅是一座美术馆,更是一种对美学和文化的探索和传承,是贝聿铭先生对艺术和建筑的独特贡献。

浅议贝聿铭的建筑风格特点

浅议贝聿铭的建筑风格特点

浅议贝聿铭的建筑风格特点摘要:通过对贝聿铭的代表性建筑进行解析,从而总结其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并进行阐述。

最后对其中国特色建筑的理解加以分析。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风格、中国特色建筑一、生平简介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

1917年在中国广东出生,1935年去美留学,1955年创办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

1985年获得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联合膺研究院院士的称号。

曾获里根总统授予的美国“国家艺术奖”、密特朗总统授予的“光荣勋章”、布什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二、代表性建筑贝聿铭的作品以公共建筑为主,表现出浓郁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并以其对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等材料完美的运用闻名于世。

代表作品有中国香山饭店、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三、建筑风格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①1、强烈的几何构图在贝氏建筑中,最为让人耳熟能详的建筑诸如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都具有强烈的集合特征,例如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和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两个三角形构图。

这体现出贝聿铭作为现代建筑大师思维的严谨性。

在构思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平面的过程中,他尊重所有现有的条件,首先沿着宾州大道画了一条平行线,顺着西馆的建筑线在南侧定下另一条线。

因为西厅呈对称性,为了呼应此古典主义的基本美学,同时延续西馆的中轴特性,乃将原轴线向东延伸,轴线与北侧边线相交,如此决定了建筑物的基本轮廓为一个顺应环境的梯形。

然后为了使主入口对称,将梯成对称等腰梯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并采用玻璃幕墙将两者相连接,削弱了直角三角形对等腰三角形对称性的破坏。

从功能上讲,等腰三角形作为艺廊属于对外开放的空间,而直角三角形作为研究中心作为对内的空间,从而动静区分,内外分明。

贝聿铭建筑艺术赏析

贝聿铭建筑艺术赏析

贝聿铭建筑艺术赏析贝聿铭(Ieoh Ming Pei),一位享誉全球的华裔建筑师,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创新的建筑理念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融合了东方与西方的元素,具有独特的审美和艺术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贝聿铭的建筑艺术进行赏析。

贝聿铭的作品以其简洁而富有力量感的设计风格而著称。

他善于利用几何形状和线条,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形态。

例如,他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座玻璃金字塔以其简约的外观和优雅的线条,将传统的卢浮宫与现代的建筑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它不仅成为卢浮宫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贝聿铭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还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融合。

他尊重自然和文化的特点,并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周边环境的要素。

例如,他设计的香港文化中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座建筑坐落在香港维多利亚港的海滨地区,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海浪的起伏和流动。

建筑外观的曲线和光滑的表面与周围的海洋景观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和谐而舒适的氛围。

在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对材料的巧妙运用。

他善于使用混凝土、钢铁和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将其与传统建筑元素结合起来。

例如,他设计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座建筑的外观犹如一对倒置的“V”字形,由两座巨大的钢铁框架构成。

这种独特的设计不仅赋予建筑独特的外观,也展现了贝聿铭对材料的创新运用。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还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他的建筑设计不仅追求美感,也注重建筑的实际使用效果。

例如,他设计的德国柏林银行总部大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座建筑结合了银行的功能需求和当地的城市规划,创造出一个既实用又具有艺术价值的建筑。

贝聿铭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和创新的设计,将建筑与周围的城市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总的来说,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创新的建筑理念。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美感和艺术价值,也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融合和功能性的实用性。

通过赏析贝聿铭的建筑艺术,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他对建筑的独特贡献,同时也能够启发我们对建筑艺术的思考和理解。

贝聿铭 设计理念

贝聿铭 设计理念

贝聿铭设计理念贝聿铭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他的设计理念在建筑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他的设计理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贝聿铭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他认为,建筑应该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而不是与之对立。

他在设计中常常利用地形、自然光线以及自然元素,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他的设计中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次,贝聿铭注重建筑与历史文化的传承。

他认为,建筑不应该是孤立存在的,而应该与其所在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

他常常在设计中采用传统的建筑手法和元素,以传承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他的设计中既有创新性的现代化元素,也有承袭传统的历史文化元素,使建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

另外,贝聿铭注重建筑与人的需求的结合。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其美感,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他的设计中常常考虑到人们的使用需求和心理感受,以提供尽可能舒适和实用的建筑空间。

他的建筑被人们视为“人类智慧的结晶”。

此外,贝聿铭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

他坚信建筑应该是可持续的,能够对环境友好,并且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在他的设计中,常常采用被动式设计和可再生能源,以实现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最后,贝聿铭注重空间的体验和情感的表达。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一个能够激起人们情感和体验的空间。

他的设计中注重空间的流动性和变化性,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空间体验。

他通过使用光线、材料和形式等元素,使建筑充满了人性化的情感。

综上所述,贝聿铭的设计理念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人的需求的结合、可持续发展和空间的体验与情感的表达。

他的设计理念对建筑界有着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广泛认可和推崇。

建筑师贝聿铭

建筑师贝聿铭

建筑师贝聿铭建筑师贝聿铭:永恒的建筑艺术当谈及世界上最杰出的建筑师时,无法不提到贝聿铭(I.M. Pei)。

他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享誉世界。

贝聿铭的作品不仅造型现代,和谐美观,更富有文化内涵和永恒价值。

从他创造的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细节的追求,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关怀和思考。

贝聿铭出生在中国广东一个富有的家庭,早年的成长经历为他日后成为建筑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接受了西方教育,并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了建筑学。

这使得他的设计作品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的元素,并表现出特殊的独创性。

贝聿铭在他的作品中注重细节的美感。

无论是材料的选择还是空间的布局,他都精心雕琢,使建筑物呈现出独特的质感和品质。

他的建筑既有现代的线条和形式,又融入了传统的元素,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建筑语言。

例如,他设计的中国香港博物馆,融合了传统的中式庭院和现代的建筑手法,呈现出东西方文化的汇聚。

贝聿铭的作品中还展现了他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他研究并吸收了各种文化中的精华,并将其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去。

例如,他建造了位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使得传统的建筑与现代的建筑风格相得益彰。

这座金字塔具有几何美、轻盈感和透明度,赋予了卢浮宫新的灵魂。

贝聿铭的作品还体现了对人类生活的关怀和思考。

他深入研究人类的需求和行为模式,在设计中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他的建筑为人们带来了舒适的居住环境和愉悦的空间体验。

例如,他设计的华盛顿特区的国家艺术博物馆,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和照明设计,使人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艺术品,增强了人与艺术的互动。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

他的作品不仅满足当代的需求,也能留下来,经受时间的考验。

无论是20世纪的建筑还是21世纪的建筑,贝聿铭的作品仍然令人赞叹。

他以其独特的设计语言和永恒的美感,为后代的建筑师树立了榜样。

对于建筑师而言,贝聿铭是一个可敬的前辈。

他不仅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示了建筑艺术的魅力,也通过教育和支持年轻一代的建筑师来传承和推进建筑事业的发展。

贝聿铭建筑的美学风格及成因探析

贝聿铭建筑的美学风格及成因探析

贝聿铭建筑的美学风格及成因探析作者:李想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年第07期摘要:贝聿铭是杰出的华裔建筑师,是世界最具代表性的“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他的作品自然而简洁,庄重而大气,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典范。

那么,这种风格是怎样的表现形态?这种风格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文章力图通过对贝聿铭的代表作进行分析,找到形成这种美学风格的奥秘。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美学风格2019年5月16日世界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在家中逝世,享年102岁。

这位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的一生留下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建筑,成为当代世界建筑的典范,谱写了人类建筑发展上的新篇章。

认真研究贝聿铭建筑的结构特点和美学风格,对我们传承及发展中华民族的建筑传统,提高大众的生活质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力图探明贝聿铭建筑作品的美学风格及其成因,以期弄清包含在这位艺术大师建筑中的“活的灵魂”。

风格是成熟的艺术特色,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建筑师成熟的标志,贝聿铭建筑风格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他一生漫长的探索中逐步形成的,特别是他中年以后的建筑,艺术特色更加成熟,日趋稳定,贝氏特色日益鲜明,哪怕掩盖住设计师的名字,只要看了建筑的内外观,人们马上会脱口而出:这是贝聿铭先生的大作。

之所以人们会有这种认知,是因为贝聿铭的建筑风格已经深入人心了。

一、贝聿铭建筑的美学风格仔细审阅贝聿铭先生的建筑,会发现贝聿铭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自然而简洁。

(一)自然這一特点,随着贝聿铭建筑设计的发展而日益凸显。

美国大气研究中心(位于科罗拉多博尔德)最知名的建筑梅萨实验室是贝聿铭早期的作品,建筑伟岸而挺拔,令人赞不绝口,可是刚刚拿到项目时,他却犯难了,让他为难的是这一片一望无垠的土地,研究中心选址位于落基山脉的熨斗山的山颠上,无论怎样处理,都会有一种孤零零的边缘感,为了克服这一短处,他把高大的建筑外立面设计成为一个整体,建筑材料则采用当地采石场找来的砂石,将它们拌入混凝土中,再用凿石锤进行加工,让表面露出深粉色。

贝聿铭建筑

贝聿铭建筑

贝氏建筑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贝氏设计过程是将基本几何学手法精致化。

逐步形成这种富有几何感的雕塑外形为特征的风格。

中国儒家特有的庄重老成与美国所赋予的摆脱历史重荷解放自己的创新意识,他的建筑作品显得端庄、谦和、精美而且耐人寻味。

卢浮宫vs 金字塔5贝幸铭先生的建筑审美观带有浓郁的理性主义倾向,他的作品形象清晰,简练,看得出他创作时的稳健思路.没有“神来之笔”的惊奇。

8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建筑坐落右日本滋贺县信乐山脉的自然保护区,被原始森林环抱美术馆在兴建之初,便受到方方面面的严格限制,首先必须遵守有关的建筑法则和自然环境保护法原则上只能建公益性的建筑,限高13米以内!利用对面山上的现成道路,开挖一隧道,再造吊桥跨越山谷连接通过隧道渡过吊桥,美术馆豁然出现在眼前,确实有着桃源再现的感觉,贝先生在现实世界中,草庵深藏在景观的幽静处,实现了桃花源的意境不用急于登上那三重台阶,而是先观赏造型传统,且全部用玻璃镶成的屋顶,以及光影交错之下的月亮门。

完成了至馆前广场的前奏。

被高度抽象概括的玻璃歇山屋顶建筑稳坐于三层台基之上,推开凹入的玻璃门,玻璃厅内,一片光亮,壮美的山谷景色一览无余行进路线中的第二次高潮。

屋顶中腰边,向两边延伸,就自然与台阶两边的围墙斜边相连接,这时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稳定的正三角,这便是贝聿铭的妙笔所在。

主入口圆形大门,和隧道的入口相呼应,在整体为三角形细部构图的建筑物中显得格外纯净而圆润。

步入正厅,屋顶几何形的天窗,透明而光亮,温暖的照在参观者的身上,也使大厅充满迷离的光影效果,幻境。

大厅的正对面是一组巨大的玻璃落地门,视野开阔,将外面的蓝天、白云、远山、青松尽收眼底,宛如一幅大屏风的风景画,真是美极了!平面和贝聿铭其他作品有一定区别形式更加的自由更加舒展回眸屋顶和顶窗出于气候上的需要,日本传统建筑的坡屋顶形成了日本特有的原景观美术馆采用了日本传统的神社和农舍的入母屋造(歇山式),将其进行抽象化设计,构成有特色的侧面细部Thanks!。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
贝聿铭(Ieoh Ming Pei)是现代建筑界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他的设计理念以古典与现代相融合,追求简洁、纯粹、坚实的空间形态。

以下将重点介绍贝聿铭的设计理念。

首先,贝聿铭强调建筑师必须了解并尊重建筑所处的环境和文化背景。

他认为建筑不应该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而是应该与之和谐共存。

在设计中,他会深入研究当地的历史、社会、地理等因素,以此为基础创造出既具现代感又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建筑。

其次,贝聿铭注重建筑的空间感。

他认为建筑应该为人们创造出舒适、温馨的空间,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房屋结构。

他常常运用大尺度的几何形状和直线来创造出开放、宽敞的室内空间,使人们感受到空间的流动性和连续性。

同时,他使用玻璃幕墙等材料来增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联系,让人们在室内也能享受到户外的美景。

第三,贝聿铭强调建筑的结构和功能。

他认为建筑的结构应该直观、坚实并且符合逻辑,不应隐藏在装饰物的背后。

他将建筑的功能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设计出能够满足使用者需求的空间布局和设施配备。

他也认为建筑设计应与时间相适应,注重功能的持久性和灵活性。

最后,贝聿铭的设计追求简约、纯粹的美感。

他追求清晰的几何形状和简洁的线条,通过光线、材料和空间组合来创造出引人注目的建筑。

他注重材料的质感和细节的处理,将建筑呈现
出卓越的工艺和艺术性。

总结来说,贝聿铭的设计理念强调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存,注重空间感、结构与功能以及简约、纯粹的美感。

通过将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他创造出一系列具有独特魅力的建筑,在现代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
贝聿铭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师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在建筑艺术上得到了高度肯定,更在文化传承和人类文明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贝聿铭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东西方文化,既有传统又有未来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贝聿铭秉承了东方文化中对传统经验的尊重和珍视,他认为传统的建筑元素是不可或
缺的,同时,他也赞同西方建筑中对立面、对称和几何形式的运用。

在他的设计中,传统
和现代这两个文化因素既独立存在,又相互融合。

例如他在罗浮宫,融合了现代建筑和中
国传统文化元素,使得这个西方博物馆中不仅显示出东方文化的美,同时也在西方文化中
独树一帜。

贝聿铭的建筑风格还具有未来感,他在设计中注重创新性、使用新科技和新材料,大
胆探索未来的建筑发展方向。

例如,在北京“鸟巢”的设计中,他利用了未来主义的设计
元素,把人类创新力的极限体现出来,成为一座极具未来感的体育建筑。

同样在卡塔尔的“奥林匹克体育场”中,贝聿铭利用灰泥和陶瓷瓦,达到了借助自然环境而精致而舒适的
效果。

这种新科技和新材料的应用,为未来的建筑设计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不仅是功能性的,也是艺术性的。

他注重城市化中文化传承,他的
设计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尊重景观自然。

为人类文明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总之,贝聿铭将西方现代与东方传统融为一体,以尊重传统为指导思想,并在应用新
科技、新材料的同时,更专注于文化传承和人类文明的继承。

他的作品展现了一种独特的
文化创新和艺术风格,为建筑界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启示和引领。

贝聿铭的建筑文化观

贝聿铭的建筑文化观

贝聿铭的建筑文化观
贝聿铭,一位享有盛誉的建筑大师,以其独特的建筑文化观而闻名于世。

他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存,注重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以及追求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统一。

贝聿铭认为,建筑不仅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更是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体现。

他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存,这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他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将传统园林建筑与现代几何线条完美结合,既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元素,成为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的佳作。

贝聿铭注重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他认为这是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

他的作品往往汲取传统建筑的精华,结合现代科技与材料,呈现出现代与传统交融的特色。

例如,他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将传统四合院建筑风格与现代简约设计相结合,既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底蕴,又体现了现代设计的时尚感。

贝聿铭追求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统一。

他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源于功能的需求,而不是单纯的装饰或象征。

他的作品往往以实用为主导,注重建筑的功能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

例如,他设计的广州中银大厦,以几何线条和玻璃幕墙为特点,既体现了现代建筑的轻盈与通透,又保证了内部空间的实用与舒适。

贝聿铭的建筑文化观体现了他的卓越才华和深厚底蕴。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和对未来的
思考。

他的建筑理念将继续影响和启迪着后世,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居住环境。

贝聿铭建筑的符号学特征 工作总结

贝聿铭建筑的符号学特征  工作总结

贝聿铭建筑的符号学特征工作总结摘要:贝聿铭是一代建筑大师,他每一个建筑作品都是艺术的典范。

贝聿铭建筑中对符号的运用达到了极致,简单的符号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因素。

他所运用的几何符合不仅具有现代性还十分具有民族特色,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简约而不简单。

贝聿铭符号学天人合一贝聿铭的作品以公共建筑为主,表现出浓郁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并以其对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等材料完美的运用闻名于世。

代表作品有中国香山饭店、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XX国家美术馆东馆。

一、建筑风格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贝聿铭先生的设计独特的风格体现在强烈的几何构图、对光的重视、对环境的重视以及对细节把握严格。

这四点在他所有的建筑中都可以找到踪影。

贝聿铭先生的作品在强调新材料、新技术和时代感的同时加入了装饰和人文因素,如何在抽象形式的现代建筑风格中注入人文和个性因素,是贝聿铭在建筑创作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二、贝聿铭作品中的设计符号贝聿铭先生的作品中最典型的就是各种几个符号的运用,尤以菱形、三角形、圆形最为突出,通过简洁几何图形概括体现建筑中所蕴含的人文因素。

(一)菱形符号菱形符号在贝聿铭先生的建筑作品中十分常见,如香山饭店的内墙上,菱形的窗格均匀分布。

贝聿铭先生所运用的菱形符号于我国传统的“方胜纹”。

辞海中对于“方胜”的解释为:“形状像由两个菱形部分重叠相连而成的一种首饰。

后借指这种形状。

”方胜纹是我国运用十分广泛的传统祥瑞纹样,它是由两个菱形压角相叠后组成的图案或纹样。

“方胜”之“方”可为“正”、“合而为一”之意。

而“方胜”中的“胜”则为簪头的饰物。

古人借“胜”驱邪保平安,它是人们企望平安、幸福等心愿的物化表现。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方胜纹的同心相连、延续不断,表达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美满婚姻的渴求和希冀,同时也传达着人类自始至终对生命无限的崇拜和对吉祥的恒久祈盼。

贝聿铭建筑大师的设计与传奇

贝聿铭建筑大师的设计与传奇

贝聿铭建筑大师的设计与传奇贝聿铭(Ieoh Ming Pei),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他的设计作品以其独具匠心和创新精神而闻名于世。

贝聿铭在其长达七十多年的建筑生涯中留下了许多经典和标志性的建筑。

本文将围绕他的设计风格、代表作品以及对建筑设计界的影响展开探讨。

1. 设计风格贝聿铭的设计风格融合了现代主义和传统元素,追求简约与实用的结合。

他注重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

例如,贝聿铭设计的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以其独特的三角锥形结构而闻名,它在谷垣街和李普西大道之间创造出了一个宽广的游乐场,使博物馆与环境相得益彰。

2. 代表作品贝聿铭建筑师的许多作品都成为了当地、乃至世界的地标性建筑。

以下是几个代表作品的介绍。

2.1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位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是贝聿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座金字塔是卢浮宫的入口,将地下展览空间与博物馆的各个楼层相连,并为游客提供了清晰直接的导览路线。

玻璃金字塔的设计既充分尊重了卢浮宫原有的古老建筑,又为其注入现代化的元素。

2.2 中国香港的香港大会堂贝聿铭也给中国香港留下了珍贵的设计遗产,香港大会堂便是其中之一。

这座建筑以其简洁的线条和华丽的欧式风格而闻名,成为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它不仅是政府机构的重要场所,也举办过许多重要的文化活动和婚礼。

2.3 卡尔顿酒店塔楼位于美国纽约市的卡尔顿酒店塔楼是贝聿铭为该城市设计的一座摩天大楼。

其独特的外观和创新的空间布局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风貌,并成为了纽约的地标之一。

几十年过去了,这座塔楼依然是城市天际线中最令人瞩目的建筑之一。

3. 影响与传奇贝聿铭的设计风格和建筑作品广受赞誉,并对整个建筑设计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的作品展示了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典范。

他注重将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中,以保护和尊重自然的美。

这种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次,贝聿铭的设计作品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创新的结构闻名。

贝聿铭建筑风格的解读

贝聿铭建筑风格的解读

贝聿铭建筑风格的解读贝聿铭是美国华裔著名建筑设计师,他的设计的建筑独特且赋予灵魂.出生于苏州园林的贝聿铭自小就表现出卓越的建筑才能,风华正茂时就已香山饭店等精美绝伦的设计闻名于世.贝聿铭设计的建筑达到了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无论从形式、造型、色彩、材料、尺度上来看,他的设计都是令人敬佩和羡慕的.他也非常善于运用综合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为建筑所用,尤其是几何形态的应用和材料的大胆尝试.使他的建筑具有完全不同的灵感和灵性,不单是个性的展现.使建筑这个没有生命的物体变得和人一样有了灵魂、有了智慧,让它赋予了生命的价值,成为了一个城市标志性的建筑.在设计卢浮宫时解决了基本的功能问题的同时也使建筑富于了不同的个性.这期间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设计师都坚强的处理和认真的思考这些问题,尤其是想放弃的时候,那种表现出来的坚持.所以一个赋予价值的建筑与设计师有着同样的让人敬佩的精神.有特点、有灵魂、与众不同永远是建筑师追求并乐此不疲的事.在建筑设计中,建筑的形式最为活跃,同时也是最容易出奇制胜的元素.它离不开科学技术,建筑材料,经济条件的支持.玻璃金字塔就是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从古到今,建筑都是为人服务的,提供人们进行各种活动,为人的生活创造了学习、工作、休息等多种多样的环境.一个建筑物包括了很多内部空间,同时又被一个大的外部环境所围绕.任何一个物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建筑也是.必定与周围环境互为一体,相互呼应. 建筑像一面镜子,反应着这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人文、科学和一定层面的综合反应与流变.建筑艺术与其他艺术最大的不同点是:它总会受到建筑的实地材料和形体结构的制约.正好反映了一点,就是建筑所展现的造型美通过建筑的实地材料和一定的科学技术共同建立起来的.建筑有他独特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像体型、比例、尺度、色彩、质感等.同时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色相互照应,传达了这个时代风貌和精神.表现了社会审美需要的一种理想.例如世界著名的建筑悉尼歌剧院,设计者丹麦建筑师伍重,建筑极富诗情画意造型如白矾临海,被人誉为不是极端荒谬,就是非凡杰作.金字塔的设计何尝不是一样呢?任何经典的设计都是边缘的设计,要不发展起来成为实品,要不被扼杀,从此消失.经典的作品过程都是艰难的,结果却是出乎意料的.因为有了常人不敢想的,有了常人不敢做的信念和意识.又坚定了这种信念和出乎人的勇气.卢浮宫金字塔的设计成为著名的建筑,它的设计与建造过程,极富有利的表现了建筑艺术的成功与否,在未来的时间的考验中获得了认可与成功.任何脱离了技术与现实的艺术,都是纸上谈兵或是海市蜃楼.巴黎卢浮宫在满足了基本的功能要求后,通过先进的物质技术条件如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建筑结构和施工过程的实际情况的调配,达到了让世人满意的建筑整体形象. 1材料设计卢浮宫以丰富的收藏闻名于世,它的前身是一座监狱,后成为皇宫,再后来成为博物馆.历尽沧桑,已经高龄八百多岁,当初的设计功能与变化后的使用用途无法为博物馆使用.法国人把卢浮宫叫做没有后台的剧院,所以卢浮宫没有现代美术馆应具备的设施,它先天的条件并不好,如何使前人留下的城市框架中体验并更适合于我们的生活空间和功能需求,是贝聿铭与玻璃金字塔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实体形象、符号以及形态和材料的设计达到与之呼应的应用.他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难题.金字塔采用的现代的材料(玻璃和金属结构),新旧对比使卢浮宫的建筑更加清晰明朗.现代的与传统的(石材)从质量、性质、质感与过去大相径庭.从美学法则来看,随着时间、空间的转换,组成了完美的对比. 贝聿铭的建筑是以光、影和运动为闪光点.因为玻璃自身最大的特点就是透明与反射.来自自然的光线穿过透明的玻璃材料流淌到室内,带给室内温暖和灵动之感,网状钢结构不仅起到了支撑、承载的作用,也赋予了玻璃一种力量与特别的艺术美.玻璃透明不遮挡原建筑的立面,从视觉上、空间原理上使原有建筑群的感觉不被削弱,同时设计者的建筑思想还能充分体现,加上人的运动与光线的变化,整个空间充满了活力. 事实上,开始时候,许多建筑学人看到金字塔也会觉得它与周围环境不太协调,尤其对环境质感的冲击很大,但是贝聿铭很能把握建筑环境,并且创造了一些指示标,塑造出他对环境赋予的独特的景观认识.贝聿铭说过:"金字塔的构思不是形式的表现,而是分析的结果,即仔细研究过建筑计划,拿破伦庭院显然需要一些堂皇耀眼的东西来吸引人.否则,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这座宫殿就要变成‘化石‘了." 在新与旧、现代与古老之间,贝聿铭沿用卢浮宫原有的法国本土的石材材料作为金字塔地下大厅的建材,他的创作手法使它们和谐融合在一起并且相辅相成.它们是最现代与最原始的结合,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是无限的,也是它的魅力所在.金字塔的形象象征的古埃及与未来的结合,在人们心目中是高深的,又是伟大的. 2造型设计如何减少体量是贝聿铭设计的关键问题.在其他几何体,同等底边的条件下,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或是很大面积的体量,只有椎体的表面体积最小,能覆盖较大的建筑面积.考虑当地的地貌特征,为避免地下水的问题,挖掘深度以九公尺极限,采用金字塔造型,结构支撑减少,对地下影响不大,不必下到很深. 贝聿铭在美术馆的入口建造了一个玻璃金字塔,在停车场到拿破仑厅途中,也设计了一个倒置的玻璃金字塔.它原来是没有任何自然光线进入的.这么设计以来,引进了光线还沟通了户外,在进入美术馆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次亲近自然的美感,在空间与造型方面,它与广场处的金字塔大门有了对白,正是贝聿铭设计之巧妙.了解历史和文化,对建筑师来说很重要,然而,择善而从,守善坚持,是作为大师更高的品质,这一品质将追随大师风格,融入到他的作品中.建筑符号——————金字塔造型的引用,贝聿铭很大胆并赋予想象,他把最古老的建筑符号,以最现代的材质进行加工,处理.将崭新的玻璃金字塔与陈旧的宫廷建筑融为一体,不仅是法兰西建筑风格和埃及建筑风格的有机结合,也是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风格的有机统一.贝聿铭说:"我尝试对各种不同形式做探索,如今选用金字塔的形状,只因其单纯又富逻辑."他用三角形构图,就力学结构原理,这种几何构图是一个合理的方法,玲珑剔透的玻璃金字塔利用对比创造出力的表现,它像一颗闪烁的宝石.非常的漂亮同时具有视觉冲击.#p#分页标题#e# 拿破仑庭院中心有一座高二十公尺,边长三十二公尺的玻璃金字塔,表面呈半透明状,自然阳光的反射玻璃照亮一个大型的地下厅空间,此大厅设在大博物馆中心地带,大概低于地面九公分,各个展厅入口呈散状分散开来,在主要的金字塔周围点缀着三个小型的玻璃金字塔和一个倒置的玻璃金字塔,它们之间由三角形水池与喷水池相接.人们对金字塔的印象是:夜景更漂亮,室内更精彩,进口大厅有足够多的自然光线是它脱离地下室的感觉,将一个大型的三围空间聚合在阳光普照下,显示出其创作的大胆、巧妙与神奇.这里又是他一大成功的手笔就是从大厅可以饱览室外景观、建筑物的水中倒影与流动的人群等.多少个性,多少有灵性的设计,因为妥协与平庸合流;又有多少美轮美奂的设计因为坚持,而被夭折.贝聿铭既认定坚持,又懂得如何去坚持,这是艺术之外的艺术.类似双重艺术,风格才流溢大美,创造方能流芳百世. 当金字塔在拿破仑庭院中心傲立之时,世人为之惊叹,古代、现代与未来似乎已经相通,贝聿铭征服了巴黎. 3总结新世纪的建筑设计呈现一个多元化的特点,注重文化与艺术的结合,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情况下,更加注重精神的满足.任何一个建筑的建造不单是满足基本的空间需要,还有更加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比如美感和独特的外形.让人能与共鸣,身临其境与之混为一体.达到完美的共识.正真达到由内到外的心灵美,让人过目不忘的境界.建筑师的思考、情绪、感动与理想,应与社会公众的愿望、追求、好恶等密切联系,息息相关,不应是艺术家一己私情的宣泄或浮躁中乖张生僻的发现.建筑师用自己的作品与社会公众直接对话是有益的直接影响. 在今后的建筑设计要合理结合当地的人文和地理以及风俗特点,恰到好处的使用建筑材料来表达设计者的想法.在众多设计的因素中,门窗、楼梯、各种附属设施、墙面、楼面还有材料等,其中建筑的形式尤为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建筑材料的应用.如果材料没有新意,没有用到恰到好处.再好的形式也是枉然.玻璃金字塔,应用材料本身的特性——————玻璃反射和透明,在能够满足自然光线的情况下,对建筑产生愉悦灵动,给人以美的感受.将建筑艺术与最新科技结合,建筑与艺术完美结合,要多多创造,少些模仿,就会创造出为世人所钦佩与赞扬的建筑.这是我们追求的,也是艺术的最高理想.。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是被誉为“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建筑师,他的作品代表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巅峰之作。

贝聿铭于1920年出生在中国广东,他曾在美国接受建筑学的教育,并在世界各地建筑事务所工作。

他的建筑作品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和传统,展现出独特而充满艺术感的个人风格。

贝聿铭的作品多样而广泛,从宏伟的国家剧院到博物馆、图书馆、教堂和住宅等,无一不展现出他对于建筑的深入思考和创造力。

他善于利用空间和光线,创造出具有戏剧性和情感的建筑作品。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他尊重现有的自然和城市环境,并通过建筑来提升和改善它们。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法国巴黎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贝聿铭在1983年设计了这座标志性建筑,它将卢浮宫的主入口从面朝塞纳河的侧门转移到了光线充足的广场上。

这座金字塔的设计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但最终它成为了法国的象征性建筑之一,吸引了全世界的游客。

贝聿铭的作品不仅仅是建筑的外观,他注重建筑与人的互动和使用体验。

他的设计强调人们在建筑中的感官体验和情感共鸣。

他将建筑视为一个与周围环境和人们互动的艺术作品,而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结构。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旨在创造出舒适、引人入胜的空间,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贝聿铭不仅在设计上独树一帜,他也对于传统建筑和文化保护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致力于保护和重建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如北京颐和园和德国柏林的柏林大教堂。

他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家,同时也是一个历史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倡导者。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建筑界,他的设计理念和创造力同样也影响了未来的建筑师们。

他坚持独立思考和创新,并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示了建筑与艺术、文化的紧密联系。

他的建筑作品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更是通过创造美和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来影响人们的心灵。

贝聿铭在2019年离世,他的离去让建筑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先驱者和创造者。

他的建筑遗产将继续影响和启发着后人。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原名贝显廉,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之一,被誉为“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他出生于中国广东佛山,后随家人迁至香港,后又移居美国。

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为世人留下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作品。

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注重“人本主义”,他认为建筑设计应该以人的需求为中心,并通过建筑来创造有利于人类生活和发展的环境。

他倡导使用自然材料和形式简洁的设计语言,力求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空间、光线和材料的独特理解和处理,给人以宽广、舒适和和谐的感受。

贝聿铭设计的作品遍布全球,涵盖了不同类型的建筑,包括博物馆、剧院、体育场馆、商业综合体等。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中轴线上,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中国国家大剧院由三个巨大的曲面钢结构组成,整体呈现出流线型的外形,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一致。

建筑内部则有一个巨大的音乐厅和一个歌剧院,提供了良好的音响效果和观赏体验。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他被誉为“现代建筑宗师”,也是孜孜不倦地为人类环境提供更美好空间的弘扬者。

他的设计充满了对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思考和关爱,从而使得他的作品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贝聿铭的辞世令全球建筑界感到十分惋惜。

2019年5月16日,贝聿铭因年迈离世,享年102岁,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建筑大师。

他留下了众多的建筑继承人,他们将继续贝聿铭的使命,通过建筑设计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纵使贝聿铭已经离去,他的建筑作品将永远熠熠生辉,成为世人学习和崇敬的楷模。

贝聿铭建筑风格品读

贝聿铭建筑风格品读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他的作品中极力追求光线、透明、形状。

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 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

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

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在贝聿铭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 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 贝聿铭采用混凝土, 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 镇心广场住宅区, 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

到了中期, 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 贝聿铭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 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 其中当以全国大气研究中心, 达拉斯市政厅, 等皆属此方面的经典之作。

贝聿铭摆脱密斯风格当属甘乃迪纪念图书馆为滥觞, 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 蜕变出雕塑性的造型。

后来有机会贝聿铭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 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 贝聿铭从这些开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 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 更关切环境提陹到都市设计的层面, 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 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 而他们所接受的案子以办公大楼与集合住宅为主, 贝聿铭后来取得齐氏集团的协议于1955年将建筑部门改组为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开始独立执业, 事务所共从事过114件设计案, 其中66件是贝聿铭负责。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 主导著贝聿铭一生的作品, 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 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

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 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 使自然融于建筑。

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聿铭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帷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 使内庭成为光庭, 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厅, 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 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 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贝聿铭的建筑风格特点
发表时间:2016-03-23T15:31:35.5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27期供稿作者:陈峥嵘
[导读] 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通过对贝聿铭的代表性建筑进行解析,从而总结其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并进行阐述。

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 528312
摘要:通过对贝聿铭的代表性建筑进行解析,从而总结其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并进行阐述。

最后对其中国特色建筑的理解加以分析。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风格、中国特色建筑
一、生平简介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

1917年在中国广东出生,1935年去美留学,1955年创办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

1985年获得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联合膺研究院院士的称号。

曾获里根总统授予的美国“国家艺术奖”、密特朗总统授予的“光荣勋章”、布什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二、代表性建筑
贝聿铭的作品以公共建筑为主,表现出浓郁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并以其对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等材料完美的运用闻名于世。

代表作品有中国香山饭店、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三、建筑风格
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①
1、强烈的几何构图
在贝氏建筑中,最为让人耳熟能详的建筑诸如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都具有强烈的集合特征,例如法国巴黎
卢浮宫扩建工程和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两个三角形构图。

这体现出贝聿铭作为现代建筑大师思维的严谨性。

在构思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平面的过程中,他尊重所有现有的条件,首先沿着宾州大道画了一条平行线,顺着西馆的建筑线在南侧定下另一条线。

因为西厅呈对称性,为了呼应此古典主义的基本美学,同时延续西馆的中轴特性,乃将原轴线向东延伸,轴线与北侧边线相交,如此决定了建筑物的基本轮廓为一个顺应环境的梯形。

然后为了使主入口对称,将梯成对称等腰梯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并采用玻璃幕墙将两者相连接,削弱了直角三角形对等腰三角形对称性的破坏。

从功能上讲,等腰三角形作为艺廊属于对外开放的空间,而直角三角形作为研究中心作为对内的空间,从而动静区分,内外分明。

东馆的设计在许多地方若明若暗的隐喻西馆,而手法风格各异,两者妙在似与不似、像与不像之间。

在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这座法国最重要的文化纪念碑应该被现代化,扩建和更好的与城市相结合,但又不能危及整座历史建筑的完整性。

这项挑战被一个事实给扩大了,那是有着800年历史的卢浮宫一直都是作为一座皇宫来建立和使用,根本上不适合作为一座博物馆。

②而贝聿铭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建造了一个环绕着中心庭院的U形建筑物和在中间建立一座有70英尺高的玻璃金字塔。

这在当时法国建筑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法国很多建筑师认为贝聿铭所采用的玻璃四棱锥是一个玻璃金字塔的造型,而这个造型应属于埃及的特有建筑风格。

但贝聿铭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四棱锥的造型,是一个最纯粹的几何造型,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建和地区的特有风格。

按贝聿铭自己的解释说:四棱锥既不模仿过去,也不压倒现在,它预示着将来,从而使卢浮宫更加完美。

选取四棱锥造型是因为这个造型是对整个卢浮宫整体性破坏最小的几何形式,它弱化了扩建建筑对原有建筑的改造行和破坏性。

最终改造工程顺利进行,并受到世界人民的广大认可。

2、对光的重视
勒・柯布西埃说过“建筑是对阳光下的各种体量的精确的、正确的和卓越的处理”。

光是世间万物表现自身和反映相互关系的先决条件,建筑与光历来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

贝聿铭是一个非常善于运用光线的建筑师,这其中包括了自然光和灯光的运用,在贝氏建筑中,光的运用被展示的淋漓尽致,这让人们都会对贝聿铭在建筑中用光的设计意匠和娴熟技术叹为观止,让人感叹其鬼斧神工。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贝聿铭对建筑与光的关系有着自己的系统观点和主张。

他认为,光使物体的实存成为可能。

“建筑空间之中一束独立的光线停留在物体的表面,在背景中施下阴影。

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中,贝聿铭将三角形作为重要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光作为传递的媒介表现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之中。

在中央大厅和许多展厅中,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板互相交错,给人以奇妙的视觉感受。

新馆建筑群几何形坡顶体现了错落有致的传统江南斜坡屋顶建筑特色,并与周边历史建筑相融合。


3、对环境的重视
作为第二代建筑大师,贝聿铭增强了建筑与环境的连续性,这使得他的建筑和空间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在他的作品中建筑不再是“居住的机器”,而作为环境的一体,更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和心里特征。

在达拉斯市政厅的设计过程中,贝聿铭花了很大力气说服政府增加了一个供人们聚集的广场,而把主楼做成一个具有强烈向地性质的建筑。

这样的建筑设计手法增强了建筑与广场的亲和力,同时考虑到当地气候炎热,向地的坡度正好为广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阴影,为广场的使用者提供了栖息地。

再如在日本建造的美秀博物馆,为了使自然环境不受破坏,博物馆建筑物的80%深埋于地下,因此很难感觉到建筑物的实际体量。

该建筑物看上去就像是一系列散落在地面上的四坡顶天窗。

垂直立面基本上通过对面的西墙表现出来,为了呼应地形轮廓,其露出地面的高度均不超过13米。

4、对细节的把握
贝聿铭对细节要求非常严格,有时到了苛求的程度。

一个和他打过交道的营造商回忆:“那个八分之一寸的人,因为即使在17层楼上,那里差了那么点八分之一村,他也马上就能指出。

”在建造香山饭店时,为了找到理想中的材料,他下了很大的功夫,据说每一块砖都是经过他的精心挑选。

这对于一个世界闻名,工程业务量巨大的设计师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同时贝聿铭注重建筑的结构和构造做法,在1954年台湾的一次座谈会上贝聿铭回答记者有关建筑教育的重点的提问时,曾把结构和构造放在首位(原文:结构或构造等工程科学式建筑有密切向关系的,理应彻底了解,不过建筑师本身并不一定要算,但一定要懂得怎样算,因为先会算你才知道从中间求变化。

)这在他设计香港中银大厦时体现的很清楚。

在接到香港中银大厦的设计任务时,贝聿铭考察完现场后,决定从抗风性能着手,以应对当地风量、风速较大的现状。

因此选定了抗风性能好,自重轻的刚才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

在当时设计时原本保留了外漏的横向刚才连接,但贝聿铭经过反复的推敲不断地改进,决定将其隐藏起来,不但满足了结构的要求,同时增强了其美观性,这才有了现在的如钻石般菱形的香港中银大厦。

四、贝聿铭的中国风格
在这个所有的建筑师都在向西方看齐的时代,贝聿铭想通过他的设计提醒人们:中国的传统中还有如此宝贵的建筑风格与技艺,需要被我们保存和延续。

在贝氏建筑中最能体现中国风格特色的建筑当属北京的香山饭店。

按贝聿铭的说法,香山饭店在贝聿铭的职业生涯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同时也花费了他很大的心血,他在营造中国特色的氛围上注入了大量的心血,也成为该建筑最具特色的地方。

贝聿铭将350个房间的酒店以中国庭院式风格建成。

他摒弃了中国传统的大屋顶做法,而是致力于营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上,这使得其空间特色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香山饭店,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营造手法巧妙地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

贝聿铭将建筑的层次逐渐展开,非常引人入胜。

而最据中国特色的是“四季庭院”,在那里种植了竹子,疏影婆娑,人们可以一边品茗一边欣赏竹丛和金鱼。

这非常符合中国人所熟悉的意境。

以这座阳光灿烂的庭院为出发点,各条走廊蜿蜒伸展,通过借景、障景的手法,从厢房看到四周园林的景色似透非透,似露非露,继承了中国建筑中巧于因借的设计手法。

贝聿铭说:“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要放进阳光和新鲜空气。

但对中国人来说,窗户是镜框。

那里总有园林。


相比较于中国大量大屋顶似的形式上追求中国特色的建筑,贝氏中国特色建筑无论从手法上还是已经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平和可参考性,这也为我国日后寻求一条中国化的建设道路指明了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阅读贝聿铭》黄建敏中国计划出版社
[2]浅析贝聿铭建筑设计中光环境与空间营谢勇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12
[3]浅析贝聿铭与几何构成吴振东,艾小群理论研究.设计
[4]ttp:///view/57cd3b63783e0912a2162aee.html
[5]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徐宁、倪晓英、高福民古吴轩出版社(2007-04出版)
[6]贝聿铭王天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08出版)
注释:
①ttp:///view/57cd3b63783e0912a2162aee.html
②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与贝聿铭
③浅析贝聿铭建筑设计中光环境与空间营谢勇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