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利之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义利之辩——先秦先贤们如是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孔子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 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 而已矣。”
——摘自《孟子﹒梁惠王上》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
二、义利之辩——先秦先贤们如是说:
“大道废,有仁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 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使 乃圣人之治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 老子 “不利货财,不近富贵;……万物一府,死生同 状” 。 “绝圣弃智”,“攘弃仁义”
—— 庄子
二、义利之辩——先秦先贤们如是说:
——潘佳铭《义利之辩的反思》
材料五:如果我们空谈道德性命,政治觉悟,或将 道德原则同个人福利对立起来,抽象的宣扬存理 去欲,就会挫伤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市场 经济的发展。如果只求个人福利,不顾社会正义, 置公共利益于脑后,将功利主义引向个人利己主 义,甚至不择手段地牟取暴利,势必造成市场经济 的混乱,危害社会和谐与安定。
结合儒家“义利之辨”的发展及相关材料,谈 谈你对儒家的义利观的认识(看法),并在其 基础上,结合现实谈谈该如何处理好“义利之 辩” 。
材料一:儒家的重义轻利思想,是与中国古代的小 农经济相联系的。那时的社会财富总量始终不能 充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如若提倡一己之利,必然 导致人们相互争夺的加剧,造成社会机制失衡,所以 重义轻利思想对当时的公私关系起了一定的平衡 作用。 ——吕明灼《义利之辨:一个纵贯古今的永恒主题》
三、儒家“义利之辨”的发展演变
儒家自汉朝开始,便成为中国的统治思想并不断 发展,其“义利之辨”也一直相伴并随其始终, 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义利观。并对中国 社会产生了及其深刻的影响。
(一)儒家“义利之辨”发展中的“变”与“不变”
时代
人物
“变”
“不变”
春秋 西汉
孔子 董仲舒
两宋
朱熹
明末清初 顾炎武
来自百度文库
材料二: 重义轻利”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陶冶了一代代富
有自我牺牲精神而名不见经传的勤劳、善良的百姓,又培 育了一批批志士仁人 。儒家的以义为上、为民谋利等这 些思想不乏合理之处,在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和思想价值。 当然,“重义轻利”这个命题又有缺陷。“利”作为物质 利益,它能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也是人类社会不断 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人的正当的利欲不但不应当“轻”, 相反,应当加以肯定并给予满足。而孟子、董仲舒以及朱 熹出于维护他们所处的时代统治阶级利益的需要,将“重 义轻利”的消极或不足方面加以引伸、发挥,引向了极端。
严刑峻法、奖励耕战、主张加强 中央集权、主张“不期修古、不
法常可”“事变则备变”。
墨子: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一起温习先贤的智慧
老子:
“道”是万物的本源、朴素 的辨证法、无 为 而 治、
小国寡民
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 庄子: 崇尚自然、鄙视富贵利禄、主张
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
思考1
——王雾《中西传统义利观之试比较》
对儒家的义利观的认识(参考答案)
1.基础(原因):与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一致(农耕宗 法制度);商品经济发展不够充分。 2.目的: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2.作用 积极:调整了公私关系、一定程度促进了社会和谐;塑 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重视道德和精神,其义为质, 信义为上等思想针对物欲横流的社会有相当的价值。 消极:过多强调精神力量,相对忽视物质,对商品经济 发展不利;其在后期与重农抑商政策相结合,阻碍了中 国社会的发展;忽视个体;影响中国思想发展的方向。 (重精神、忽视物质,重视整体,忽视个体)
(四)课后作业
请你搜集法家“义利之辨”在中国的发展演变 相关史实,对法家“义利之辨”思想进行反思 ,并谈谈其对目前“义利之辨”的借鉴之处。
——荀子
二、义利之辩——先秦先贤们如是说:
“利者,义之本也。”“贵法不贵义”。 ——商鞅
“好利恶害人之情也”。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 以治国也”。
——韩非子
二、义利之辩——先秦先贤们如是说:
“兼相爱,交相利” “义,天下之良宝也”
“义,利也”
——《墨子》 ——《墨子》 ——《墨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与诚信教育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一、“义利之辨”的概念界定
1.“义”和“利”的概念 “义”和“利”主要是指道德行为和物质利益 而言。 利有公利与私利之分,为国家、民族、大 众谋利则为公利, 思想家们所说的公利实际上说 的是`义’本身的内涵, 为一家、一身、私己求利 则为私利。凡与义相对的利,皆指个人之利。
历史反思(总结)
包括儒学义利观在内的中国传统的义利观,我们都要 进行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建立起新的适应民族发展需要 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和义利观,不讲 “利”,社会发展就失去了原始动力;不讲“义”,社会发 展就失去了正确的思想指导。只有义利并重,义利统 一才是正确的义利观。我们一方面要鼓励人们对物质 利益的正当追求,大力发展经济,同时在发展经济过 程中不能忽视诚信等道德方面的建设,而是要建立起 合乎精神文明的市场经济伦理体和法律制度,以法治 国。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 的“义利之辨”?
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 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 迅速发展
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 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 跃
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 间 ,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的文士
• 大变革时代,社会失去原有的秩序和规范,利
益和道德的冲突愈演愈烈。争权夺利的斗争必 然触及原有的道德规范,于是义与利的关系问 题提了出来,思想家们便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 出了不同的义利之辨。
思考2 如何看待先秦思想家们的这些“义利之辨”?
参考答案
1.都是形成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要素。 2.任何一种义利观,受时代和阶级立场的影响,也 都有其局限性,所以要放到特定的历史中去正确 认识。 3.我们学习及反思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的“义 利之辨”,必须兼收并蓄,取其所长,避其所短,要用 辩证的眼光看待义利关系。
--------张锡金《“重义轻利”辨析》
材料三:儒家的义利观,把义利关系对立起来并使 其绝对化,走向了以义为唯一要求的极端,极其轻视 功利与财富,只强调精神生活,鄙视物质利益,否定人 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并和法家的“重农抑商” 相结合,这必将大大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影响了 中国二千年历史的思想走向;不讲“利”,“义”也 失去了物质基础的保证,变成了一句空话。儒家义 利观的要害是只讲精神不讲物质,违背了物质利益 为先的原则。 ——吕明灼《义利之辨:一个纵贯古今的永恒主题》
一起温习先贤的智慧
孔子:
“仁”、“礼”、“以德治国, 反对苛政”、“中庸” 、“有教 无类” “因材施教”
孟子: “性本善”、“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君舟民水”
一起温习先贤的智慧
严刑峻法、重农抑商、奖 商鞅: 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
度、加强中央集权。
韩非子:
材料四:在我国,由于长期的农耕宗法制度,商品经 济从来没有象西方那样发达过,因而长期崇尚德治, 以为以义就可以治利。义制不了利,只有法才能 治利,因为利是法律存在的根基。在一个存在私利 的社会中,只有通过法律合理设定权利以分配社会 合作所产生的利益,才能造成一个和谐的利益分配 和保障体系,从而鼓励人们通过享有法律权利去追 求自身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完善市场 经济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强调“以法治国”
一、“义利之辨”的概念界定
2.义利之辨”(义利观)的概念 思想家们所讨论的义利之辨,在内涵上指的是义与 利之间的关系。 义和利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大致可归为三个方 面的内容: 第一,义与利两者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第二,个人对待义与利应持什么态度; 第三,国家应以义还是以利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和 引导人民发展经济的动力。
重义轻利
把“义”上升为“道”,主张“以 重
义制利”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 道不计其功”, 进一步把重义轻利
义
观点神圣化、绝对化与普遍化
轻
主张“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
天理灭” ,重义轻利观念发展到 利
了极致
“以义主利,以利佐义,合而相 成,通为一脉”,较好地将义与利 统一起来。
(二)历史认识与历史反思
“人人不拔一毛,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丰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于 处?---忠不足以安君, ……义不足以利物 。”
——杨朱
先秦思想家们的“义利之辨”
人物
义利之辨(义利观)
孔子、孟子、荀 子
商鞅、韩非子
墨子
庄子、老子
杨朱
极端自利,享乐主义,不讲道义 (为我、重生)
考考你
除了这些“义利之辩”思想,上面材料中的 这些先贤(除杨朱外)还有哪些其他方面的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