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资源差异与分工协作理论
从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到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综述
从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到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综述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是指不同地区由于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差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特定的产业分工模式,从而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这一理论的起始点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他提出了地域分工的概念,并强调了国际贸易对劳动地域分工的影响。
随后,大卫·李嘉图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劳动地域分工的认识。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在经济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它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和产业结构,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在实际应用中,不同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发展方向。
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资源加工产业,劳动力密集型的地区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通过不同地区间的合作和协作,实现各自产业的互补和优势互补,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差异,一些地区可能会出现资源枯竭和经济不平衡的问题。
劳动地域分工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地区的劳动力失业,造成社会不公平和社会不稳定。
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也给劳动地域分工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变革。
为了解决劳动地域分工所面临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
区域协调发展强调了地区间的合作与协调,旨在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
具体而言,区域协调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和规则,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管理。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调整资源配置,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加强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和协作。
各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协调、资源整合和经济合作等方式,促进地区间的互利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的互补。
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
通过提高教育水平和加强人才培养,可以提高地区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地区的协调发展。
区域分工理论
内生比较优势(内生因 素)
由于选择不同的专业化 方向的决策而造成事后 的生产率的差别
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 学;克鲁格曼的新贸易 理论
二、区域利益与区域竞争
1.区域利益 区域经济利益就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空间
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所得到的经济利益。 区域利益的特点: 首先,区域经济利益是区域分工产生的
决定区域竞争力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区位优势 制度供给优势 聚集优势 产业结构优势 社会发展环境优势
第四节 区域分工理论
一、绝对成本理论 1.提出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国富论》 1)从利己角度出发 2)绝对成本(人*时) 3)国家拥有的优势有两个:自然优势、获得性
第二节 区域分工的经济性与外部性
一、区域分工的经济性 1.分工的经济性
直接提高劳动生产率 复杂劳动被分解,提高管理效率 引起生产工具的变革,促进迂回生产
方式的发展
2.区域分工的经济性特点
比较优势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 水平,增加福利
产生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效益 有助于范围经济的形成
二、区域分工的外部性
生产
相关产业
需求 政府
Cluster 企业集群
1)概念 2)根据产业性质可分为三类 3)集群的竞争优势有两方面 4)企业集群对促进区域经济发
展的重要意义
1)概念
2)根据产业性质可分为三类
高科技企业集群 传统产业集群 一般资本与技术结合型的产业
集群
3)集群的竞争优势有两方面
(1)直接经济因素的竞争优势 主要由垂直和水平联系的企业
优势
2.内容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绝对有利的适宜于某
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
• 首先,存在着人口流动的经济阻碍。即人口迁移的成本较 高。
• 其次,存在着人口迁移的结构性阻碍,即落后地区希望迁 出处于贫困且无技能的人,尽量留住素质较高的人。发达 地区需要的是有技能、素质高的人而非无一技之长者。这 样在迁出和迁入愿望之间产生了结构性困难。
• 最后,存在着人口流动的非经济性阻碍。主要包括两个方 面,即安土观念、户籍制度制约、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等。 (陕北文化、农民工为例)
• 2、技术差距理论
• 技术差距理论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都相当重视技术要素对 区域分工的影响。一个技术要素丰富的区域总是在技术创 新和技术产业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技术密集型产品生 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 技术差距理论由波斯勒于1961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一个区 域在某项技术上进行创新,那么在这技术未在其他区域使 用之前,这个区域将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并因此获得生产 和出口优势,甚至处于市场垄断地位。但技术总是要传播 到其他区域。但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两个阶 段:一是需求滞后期;另一是仿造滞后期。由于有诸如专 利法等限制,仿造等途径的传播也并非完全。技术高的区 域往往能保持越来越大的新产品创新能力。
呢绒(1 酒(1单 单位) 位)
90天 80天
英 国 100天 120天
• 3、要素禀赋论(H—O理论) • 区域比较优势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区域比较利益理论不
能说明为什么各个区域在某种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 赋理论,又叫要素比例理论。
• 他们认为各国或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即生产要素的供 给状况不同,是产生国际或区际分工和国际或区际贸易的 基本原因。
• 缺陷:
• 首先,它不能对形成比较优势的原理提出合理解释。认为 唯一的原因是生产率或技术差异。
区域分工理论
区域分工理论一、区域分工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一)区域分工的内涵和实质1.分工的内涵分工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或者说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时的行为方式,是指将原来由一个经济活动或一个经济活动中所包含的不同操作分解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行为主体承担。
分工和专业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专业化则指的是一个人或组织减少其生产活动中的不同职能的操作的种类;或者说,将生产活动集中于较少的不同职能的操作上。
专业化和分工越是发展,一个人或组织的生产活动越集中于更少的不同职能操作上。
通常意义的分工与专业化,往往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分工与专业化的程度或状态;二是指分工与专业化的趋向或过程。
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分工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因素,而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在生产领域中的集中反映。
斯密在论述分工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也揭示了分工对于促进发明创造、扩大交易规模与市场范围、改善社会福利的作用。
分工的深化不仅促进了生产制度的创新,而且推动交易制度的规范与完善,由此带来收益递增,构成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
马克思将分工分为企业内分工和社会内分工。
企业内分工是指在企业这样一个组织内的个人之间的分工。
社会内分工是指在一个社会内,微观经济单位之间形成的分工与专业化。
马克思在对这两者进行区别的大量分析中,十分深刻地揭示了分工的制度内涵。
首先,分工不仅是单个企业的生产组织制度,而且是整个经济活动的生产组织制度。
其次,分工不是没有历史背景的生产要素组织,而是以特定的经济制度,尤其是最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前提的,是所有制在具体生产组织上的反映。
最后,社会分工与企业内部分工有统一的一面,但也有冲突的一面,即企业内部分工的有组织有比例与市场经济下社会分工的无组织无规则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而这个矛盾正是私有制市场经济中必然存在的根本矛盾在分工制度上的集中体现。
自给自足、局部分工和完全分工,并用图形对分工及其演进作了直观的示意。
如图3-1所示。
(a)自给自足(b)部分分工(c)专业化分工分工的演进。
6.区域分工与合作
不同区域之间在自然资源、环境条件、 不同区域之间在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各种生产 要素禀赋和制度方面的差异。 要素禀赋和制度方面的差异。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决定地区经济增长与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 发展诸因素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发展诸因素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种 天赋资源相对地位下降, 天赋资源相对地位下降,而各种后天获得性资源 的地位相对上升。 的地位相对上升。 如地方文化特性与大众观念、制度创新与机制、 如地方文化特性与大众观念、制度创新与机制、 信息网络、智力资源、企业家的素质,等等。 信息网络、智力资源、企业家的素质,等等。总 地区优势”的内涵是随时代而变迁的。 之,“地区优势”的内涵是随时代而变迁的。
第二节 区域分工
一、生产分工 1、生产分工 、 (1)最原始分工是自然分工,性别和年龄。 最原始分工是自然分工, 最原始分工是自然分工 性别和年龄。 (2)三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农业 三次社会大分工: 三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 和手工业的分离,商业和物质生产部门的分离。 和手工业的分离,商业和物质生产部门的分离。 (3)生产流程的分工。 生产流程的分工。 生产流程的分工 (4)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区域分工。 区域分工。 国际分工 区域分工
第八章 区域分工、合作与联合
第八章区域分工、合作与联合区域经济学不仅研究区域内的经济活动,而且还要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
而区域差异与区域分工是区域经济关系的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际经济关系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两个核心问题,区域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际经济关系是否协调。
本章主要分析介绍区域分工与合作,及如何实现区域间利益的协调。
区域间的联合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区域经济联合建立在劳动地域分工和各个地区扬长避短的基础之上,是区域间的经济职能互补并借此来发挥集聚效益和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
区域利益协调是区域经济联合的运作条件和实施规则,目的在于谋求各个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和优化组合。
第一节区域分工与合作区域分工与合作是区际经济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区域经济利益增长要求在空间的具体体现,是突破单个区域资源与生产率限制的一种有效途径。
因此,完善区域分工合作是区际经济关系合理化的关键。
一、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涵义及分类区域分工与合作是指不同区域间的劳动分工与合作。
按照分工所处的水平不同可以分为水平型分工、垂直型分工和混合型分工。
1、水平型分工水平型分工指生产水平基本相近的区域间的分工,可分为部门内的水平分工和部门间的水平分工两种。
其中部门内的水平分工表现为制成品在产品、零部件以及工艺方面的专业化分工过程。
产品专业化分工是指不同区域在生产同一种类但不同品种、不同规格产品上形成的分工;零部件专业化是指不同区域分别生产某一产品的部门零部件,最终完成整个生产过程的分工;工艺专业化水平是指不同区域在同一生产工艺流程的各道工序上的分工。
水平分工的形成有以下几个渠道:(1)初级产品加工与复杂加工业之间的分工。
(2)劳动密集型工业与资本密集型工业、技术密集型工业之间的分工。
(3)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工业之间工序与零部件生产上的分工(4)高技术产品工序与零部件生产之间的分工。
2、垂直型分工垂直型分工表现为不同生产阶段和不同生产水平之间的分工。
第6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分工与合作理论
4、新贸易理论克鲁格曼
新贸易理论的基本观点
(1)基本假定:a 存在规模经济; b 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2 )贸易的原因不仅仅是比较优势,还有递 增规模收益。 ( 3)比较优势决定产业间贸易,而规模经济 决定产业内部的国际或区际贸易。
(4)产业内贸易问题:在不完全竞争的市 场结构中,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即使 各国的偏好、技术和要素禀赋都一致的 情况下,也会产生相异产品之间的产业 内贸易,并且国家间差异越大,产业间 贸易量就越大,国家间差异越小,产业 内的贸易量就越大。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一书中对区域经 济协调发展的含义作了解释: 第一,先富后富,共同富裕。 第二,公平竞争,特别强调发展机会的公平。 第三,承认市场机制作用下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性,但是政府要扶持欠发达区域的发展,消 灭绝对贫困。 第四,实施空间一体化战略。既要发挥市场机 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对 区域经济的干预。
Hale Waihona Puke 斯 密:将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 接比较,认为在某种产品上所需成本绝对 的低,就称为具有绝对优势,只要有这种 绝对成本优势,就应发展这种产品的专业 生产,并出口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占优势 的产品,贸易双方都从交易中获益,这就 是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按此理论,一个 无任何绝对优势产品的地区就不能从贸易 中获利。 然而现实的地域分工与贸易并非如此。
(简称H—O定理——资源禀赋理论) 认为地域分工、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各国各地生 产要素禀赋上的差异,而不是古典学派认为的劳动 生产率的差异产生的。 其基本观点如: 1、每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禀赋各不相同,利用自己 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 利的地位。 2、地域分工与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生产要素供 给不同,它决定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产品中较多 利用低价生产要素,产品成本就会低一些。
第3章 区域规划基础理论体系
● 网络开发理论 在经济布局框架已形成,点轴系统比较完善的地区,进
一步开发就可以构造现代区域的空间结构并形成网络开发 系统。
·网络开发系统应具有下列要素: “节点”——增长极的各类中心城镇; “域面”——沿轴线两侧“节点”吸引的范围; “网络”——由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 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组成。
最大城市)其规模往往比其他城市大得多 首位度:S=P1/P2 四城市首位度:S=P1/(P2+P3+P4)
4、区域空间结构演变阶段和类型分异理论 ● 区域空间结构演变阶段理论
·低水平的均衡阶段 ·极核式集聚发展阶段 ·由极核扩散发展阶段 ·高水平的均衡阶段
● 点轴开发理论
运用网络分析方法,把国民经济看做由点、轴组 成的空间组织形式,即“点”和“轴”两个要素结合 在同一空间。点即增长极,轴线即交通干线。
·点轴开发模式的基本思路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选择若干资源较好的具有开发潜力 的重要交通干线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在各发展轴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镇(增长极),确 定其发展方向和功能。
确定中心城镇(增长极)和发展轴的等级体系,首先集 中力量重点开发较高级的中心城市(增长极)和发展轴,随 着区域经济实力增强,开发重点逐步转移扩散到级别较低的 发展轴和中心城镇。
第五节 空间扩散理论和现代区域相互作用理论
一、空间引力理论和潜力理论
空间扩散和区域相互作用理论早期发展主要集中在“如何 确定扩散影响空间可达性的空间引力理论和潜力理论” 1931年,赖利(美国):断裂点理论(break-point)
二、核心边缘理论(关于扩散机理的研究)
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集聚必然在区域中形成一定的核心区 (结节区),每个核心区都有其影响区(边缘区)。
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
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区域分工是指在一个大区域范围内,根据不同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差异,将不同的产业和经济活动在各个区域中进行专业化分工,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发展和竞争力。
本文将探讨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
一、区域分工的特点1. 目标明确:区域分工的首要特点就是确定明确的目标。
各个地区会根据其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特点,确定不同的产业发展目标。
有些地区可能注重农业生产,有的则注重工业发展,还有的可能发展服务业。
因此,区域分工的特点是因地制宜,目标明确。
2. 资源禀赋差异: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有的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的地区适宜农业生产,有的则以旅游资源为主等等。
基于这些资源禀赋的差异,区域分工会因地制宜,使得每个地区都能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
3. 产业链配套:区域分工不仅仅简单地将一个产业放在某个地区,而是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在各地区进行配套发展。
不同地区的产业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产业上下游的关系。
比如,在制造业领域,一个地区可以专注于零部件的生产,另一个地区则专注于最终产品的组装,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4. 市场需求差异:区域分工的另一个特点是根据各地区的市场需求差异来进行产业定位。
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有所不同,有的地区的消费水平较高,偏向于高端产品,而有的地区则对中低端产品有更多需求。
因此,区域分工可以根据这些差异来进行产业定位,满足各地区市场需求。
5. 经济增长互补:区域分工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增长和互补发展。
各地区通过形成互补的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整个大区域的综合竞争力,也可以推动各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
二、区域分工的模式1. 地域式分工:地域式分工是指将一个地区的特定产业在该地区进行发展。
这种模式通常是根据地区特有的资源禀赋和优势来进行产业定位,形成地域上的产业集群。
管理职责中的资源分配和协作管理
管理职责中的资源分配和协作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管理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团队的工作,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管理职责中,资源分配和协作管理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探讨这两个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资源分配和协作管理。
资源分配是管理者的核心职责之一。
无论是人力资源、财务资源还是物质资源,都需要进行合理的分配。
管理者需要评估团队的需求和目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资源的分配。
例如,在一个项目中,管理者需要根据团队成员的技能和经验,合理分配任务和责任。
如果一个团队成员擅长沟通和协调工作,那么管理者可以委派他负责与其他团队合作,促进信息的流动和协作的顺利进行。
而对于一个需要大量资金的项目,管理者需要合理分配财务资源,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资源分配的关键在于平衡。
管理者需要在不同的需求和限制之间找到平衡点。
例如,一个团队可能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来完成任务,但是财务预算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需要寻找其他解决方案,如外包或者合作伙伴关系,以实现任务的完成。
管理者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团队成员的需求和能力,合理分配任务,确保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协作管理是管理职责中的另一个关键方面。
在一个团队中,成员之间的协作和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管理者需要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例如,管理者可以组织团队会议,让成员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管理者还可以建立一个开放的沟通渠道,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协作管理,团队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协作管理还包括解决冲突和处理问题。
在一个团队中,难免会出现意见不合和冲突。
管理者需要及时介入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例如,管理者可以组织一个讨论会,让团队成员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寻找共同的解决方案。
管理者还可以采用调解的方式,帮助团队成员解决冲突,以促进团队的和谐和合作。
综上所述,资源分配和协作管理是管理职责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乡村振兴战略的区域差异与协调
乡村振兴战略的区域差异与协调一、引言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当前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旨在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然而,不同地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区域协调,推动全国乡村经济的共同发展。
二、现状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情况因地区而异,东部地区的乡村经济发展相对较好,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区域政策的差异所致。
三、资源禀赋和优势资源禀赋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不同地区在资源禀赋方面存在差异。
有些地区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可以发展农村产业;有些地区则拥有独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可以发展乡村旅游。
四、经济基础和产业布局地区经济的基础和产业布局也会对乡村振兴产生影响。
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成熟。
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
五、区域政策和支持力度地方政府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力度也不同,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政策支持力度相对较大。
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资金和人才流动,促进乡村振兴。
六、差异因素导致的不均衡以上因素的差异导致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不均衡,一些地区发展较快,而一些地区发展滞后。
这种不均衡会进一步加剧地区之间的差距,也给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了挑战。
七、区域协调的重要性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区域协调是解决上述差异和不均衡问题的关键所在。
只有各地区之间的发展趋势趋于均衡,才能推动乡村振兴取得全面进步。
八、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中央政府应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和人才支持,激发地方的发展潜力。
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制定差异化的政策,因地制宜地推动乡村振兴。
九、加强产业转型升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应当加大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乡村产业,提高乡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十、加强人才流动和知识传递中央政府应当鼓励和引导人才流动,加强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与东部地区的人才交流与合作,促进知识的传递和创新,提升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能力。
实施方案中的资源分配与团队协同
实施方案中的资源分配与团队协同资源分配和团队协同是实施任何方案的重要环节,它们对于方案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资源分配和团队协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实施。
一、资源分配的重要性资源分配是指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给不同的任务或项目。
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
合理的资源分配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1.1 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任何方案实施的核心,团队成员的专业能力、经验和意愿直接关系到方案的成功。
在资源分配时,应考虑到每个成员的特长和兴趣,合理安排任务,将其优势发挥到最大。
1.2 合理配置物力资源物力资源是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基础条件,如设备、场地、材料等。
在分配物力资源时,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评估,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科学配置。
1.3 合理分配财力资源财力资源是实施方案的重要保障。
合理分配财力资源可以使方案的实施更有保障,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取得预期效果。
二、团队协同的重要性团队协同是指各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通过协同工作达到共同目标。
团队协同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凝聚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1 有效沟通与协作在团队协同中,成员之间的沟通是非常关键的。
沟通可以促进信息的传递和共享,避免任务的重复或遗漏。
同时,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也是团队协同的重要方面,通过协作可以实现合力,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提高工作效率。
2.2 建立良好的团队文化良好的团队文化可以帮助团队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通过共同的信任、尊重和合作,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协同工作,提高团队整体的绩效。
三、资源分配与团队协同的关系资源分配与团队协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合理的资源分配才能为团队协同提供前提和保障,同时,团队协同也能够促进资源的更有效利用。
3.1 资源分配促进团队协同合理的资源分配可以确保团队成员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和工作目标,从而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和有效协同。
工作计划中的资源分布与协同管理
工作计划中的资源分布与协同管理一、概述在现代社会中,各种各样的项目需要进行有效的资源分布和协同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果。
本文将对工作计划中的资源分布与协同管理进行探讨,分析其重要性和具体操作。
二、资源分布的重要性资源分布是指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使其得到最佳的利用。
在工作计划中,资源分布至关重要。
首先,资源分布能够使项目的进度得到合理安排,避免因资源不足或浪费导致的延误。
其次,资源分布可以优化团队成员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
最后,资源分布还可以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效果,确保项目能够按时高质量地完成。
三、资源分布的原则在进行资源分布时,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根据项目的需求和目标来确定资源的类型和数量。
其次,根据团队成员的能力和特长来合理分配资源。
再次,考虑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可利用性,避免资源短缺或浪费。
最后,及时调整资源的分布,使其与项目进展相匹配。
四、资源分布的具体操作资源分布需要遵循一系列的具体操作步骤。
首先,明确项目的需求和目标,确定所需的资源类型和数量。
其次,评估团队成员的能力和特长,确定其在项目中的角色和任务。
再次,调查和分析现有的可用资源,包括时间、人力、物资等,进行合理的分配。
最后,建立资源分配的跟踪和反馈机制,确保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五、协同管理的重要性协同管理是指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各个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沟通。
在工作计划中,协同管理是确保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
首先,协同管理可以促进信息的流动和知识的共享,避免信息孤岛和重复劳动。
其次,协同管理可以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工作效率和项目质量。
最后,协同管理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中的问题,确保项目按照预期目标进行。
六、协同管理的原则协同管理也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机制,确保信息的畅通和及时交流。
其次,明确团队成员的角色和责任,建立清晰的工作分工和流程。
再次,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支持和合作,培养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
北部湾资源分布差异与分工协作43页PPT
时间反复无常,鼓着翅膀飞逝
资源差异与分工协作
广西北部湾经济特区
组长:李国托 3140511226 组员:刘荣凯 3140511233
周小惠 3140511208 韦 安 3140511218
刘荣凯—————
基本思路梳理 资料收集,包括文字、 图片
韦 安—————
数据分析、制作图表
南宁市 玉林市 崇左市 钦州市 北海市 防城港市 4%
7%
31% 14%
资源分布差异
普通高校数量
0 21 2 3
19% 33
25% 南宁市 北海市 钦州市 崇左市 玉林市 防城港市
1-2社会经济基础
资源分布情况
南宁经济体量最为突出,玉林 次之 下图为南宁的产业比重
1-2社会资源(人力和经济基础)
李国托—————
资料整理与分析
周小惠—————
ppt制作与讲解
一.北部湾经济特区概述
二.北部湾资源分布差异
-----------资源分布情况 -----------城市特色资源
三.资源优势与产业分工
----------各类产业分布 ----------贸易合作 ----------园区分布
一、北部湾经济特区概述
城市特色资源
2-1钦州市
钦州市位于南华准地台 的南端,地质构造复 杂,地层发育较全。位 于北回归线以南,在亚 洲东南部季风区内,太 阳辐射强,季风环流明 显。有30多处,4A级景 区多处。是中国大蚝之 乡、中国香蕉之乡、中 国荔枝之乡和中国奶水 牛之乡。
城市特色资源
2-1北海市
2013年,北海已形成了以石 油化工、电子信息、临港新 材料三大千亿元产业为核 心、轻重兼备的产业发展体 系。
区域经济第十章:区域分工
(2)农产品资源
目前,中国轻工业原料约70%来源于农产品。从空间分布看,一些具有专 目前,中国轻工业原料约70%来源于农产品。从空间分布看,一些具有专 业化意义的主要农产品相对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轻工业生产能力主要偏 集于沿海地区。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空间布局与农产品原料地之间存 在相当程度的脱节现象。
(二)我国的分工格局
⒈ 改革开放以前的我国区域分工 ⒉ 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区域分工
(一)我国的区域差异
构成区域差异的因素很多,如自然资源、农产品资源、劳动力、资本、 技术、区域经济产权结构、文化等等。
(1)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
总体上看,我国工业生产能力60%以上集中在沿海地区,而水资源、 能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则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例如西南4省区水资 源总量约占中国36.7%,加上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6省, 水资源总量共占全国71.4% 。北方特别是西北和北部沿海地区存在严重的工 业用水不足问题,它使北部耗水量大的工业发展受到限制。 从自然资源的分布及空间组合看,中部和西部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有优 越性,是中西部参加区域分工的有利条件。
小结: 归纳而言,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在自然资 源、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甚至区际产权 结构的实现形式差异方面有较大的不同,存在很大 的互补性。东部地区位置优越,工农业生产发达, 资金供给相对充裕,劳动力素质和技术管理水平较 高,但资源缺乏,能源紧缺,其北部沿海少数城市 面临着用水不足的问题,中西部能源矿产资源丰富, 资金短缺,技术管理水平较低,但廉价劳动力供给 充足。各地区生产要素的这种互补特征,是中国区 际之间产业合理分工的基础。
主要内容:
一、区域差异与分工格局 二、区域分工的客观基础与形成机制 三、区域要素流动的动因与基本类型 四、区域合作内涵、原则与组织形式 区域合作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学派理论
比较利益说
例如:现有A国与B 例如:现有A国与B国 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 一定量的葡萄酒与一定 量的毛呢是等值的,两 个国家的生产成本以劳 动单位计,见下表所示. 若按绝对优势论,显然 A国垄断生产而B国什 国垄断生产而B 么都不生产.若按比较 成本论,应A 成本论,应A国生产葡 萄酒而B 萄酒而B国生产毛呢, 互相交换后对各自比前 一种方式更有利.
相互依存程度更加密切."东莞塞车,世界缺货" 相互依存程度更加密切."东莞塞车,世界缺货"
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
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的影响
对区域城镇体系和职能的影响
城市等级系统取决于各城市参加全球经济社会活动 的地位与程度以及占有,处理,支配资本和信息的 能力. 城市职能结构以各城市在国际经济活动组织中的地 位分工为依据. 在全球化时代,评价一个城市的地位与作用,不在 于人口规模的大小,而在于参加国际经济社会活动 人口规模的大小,而在于参加国际经济社会活动 的程度以及调控和支配资本的能力.——弗里德曼 的程度以及调控和支配资本的能力.——弗里德曼 (Friedmann) Friedmann)
现代学派理论
普雷维什,辛格的贸易"中心-外围" 普雷维什,辛格的贸易"中心-外围"论
从区际贸易条件出发,认为贸易条件的不均等会产生贸易利益分 配上的不均等. 当今国际经济体制由于技术成果利益分配不均和初级产品与制成 品的收入弹性差异,事实上存在着发展中地区和初级产品出口地 区贸易条件恶化,从而形成由发达国家为中心控制着发展中国家 组成的外围地带的"中心-外围" 组成的外围地带的"中心-外围"结构.(初级产品出口策略) 区际分工和贸易对外围地区而言,不但难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 机,反而成为他们的贫困化加剧的主要原因. 主张发展中国家采用非初级产品出口的进口替代策略. 进口关税,限额壁垒-保护本国市场 引进外资,本国制造-发展本国企业 偏激,实践效果不佳 出口替代策略: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
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的内涵
传统:
以国家为主体的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体制,即把某个国家 独立制成品与其他国家产业的独立制成品进行交换. 按照产业部门分类,形成专业化城市.如:钢铁城-匹兹堡, 汽车城-底特律,石油城-克拉玛依,大庆 实质上是一种水平分工
新的: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国际分工被称为新国际分工.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国际分工被称为新国际分工. 以产业组织(研究/开发-制造/装配-管理/ 以产业组织(研究/开发-制造/装配-管理/控制)为基础的 全球性网络生产. 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Foreign Investment) 实质上是一种垂直分工.
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的影响
对区域城镇体系和职能的影响
管理/ 管理/控制-空间集聚
管理/ 管理/控制层面集聚的城市占据主导地位
制造/ 制造/装配-空间扩散
制造/ 制造/装配层面集聚的城市处于从属地位
研究/ 研究/开发-向特定区位集中.
如硅谷和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两极分化特征更加明显
少数城市成为全球和区域的经济中心城市.如:纽约,东京,伦敦 多数城市和地区成为跨国公司的制造/ 多数城市和地区成为跨国公司的制造/装配基地.如:长三角,珠三 角地区 某些城市和地区成为研究/ 某些城市和地区成为研究/开发中心.如:北京(微软亚洲研究院)
现代学派理论
迈因特"剩余的出路" 迈因特"剩余的出路"理论
不同区域都不同程度存在剩余的生产能力,通过区际 贸易刺激剩余能力的出路,其作用不仅得到区际比较 利益,且通过区际间的技术,文化,创新的交流和竞 争,起到全方位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的 积极作用. 贡献:为发展中地区经济赶超提出了出口替代增长的 全新思路.
古典学派理论
比较利益说
由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由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 出. 他认为即使在一个国家(或区域)各个产业的产品成 本都优于另外一个国家的条件下,通过合理分工生产 各自比较优势的产品,国家(或区际)分工和贸易仍 能使双方得到好处. 贡献:揭示了区域分工协作和自由贸易的积极意义, 提出了依据各自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成本的差异进行互 利发展的基本思路,成为经典的区域分工和贸易理论 的源泉.
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
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的影响
对区域城镇体系和职能的影响
区域规划必须考虑区域及中心城市在全球产业链中 的合理地位与分工,并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全球范 围的生产要素在区域集聚,努力提高区域在全球分 工中的层级和地位.
�
加快自主创新
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
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的影响
品牌的力量:品牌-市场-垄断竞争(苹果, 索尼)
可口可乐的例子-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 可口可乐前总裁罗伯特 可口可乐前总裁罗伯特伍德罗夫曾说过,就算 可口可乐的全部工厂在一夜之间烧毁,他也可 以在第二天重现辉煌. 在2004年世界商标价值排位中,可口可乐品牌位 2004年世界商标价值排位中,可口可乐品牌位 列第一,价值是690多亿美元,将近700亿美元, 列第一,价值是690多亿美元,将近700亿美元, 相当于5600亿人民币,大致相当于湖南省2004年 相当于5600亿人民币,大致相当于湖南省2004年 全省的国民生产总值,即6000多万人口一年创造 全省的国民生产总值,即6000多万人口一年创造 的价值.
古典学派理论
绝对利益说
各个国家和地区应该按其在气候,土质,自然资源, 地理位置和民族素质等方面的优越条件,各自选择生 产在生产成本上占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互相交换,从而 对各方都有利. 如果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按照绝对优势进行生产, 则必定形成一种国际分工; 由于互通有无,则必定出现国际贸易; 参加贸易的各方可比闭关自守,完全自力更生时获 得更多,更廉价和更优质的产品; 整体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得到最充分,最合理的 应用,全社会的效率最高.
国 家 葡萄酒的 生产成本 毛呢的生 产成本 贸易后的 成本节约
A 国
80个 80个 90个 90个 10个 10个 劳动单位 劳动单位 劳动单位
B 国
1 劳动单位
现代学派理论
资源禀赋说(赫克歇尔-俄林)-成本
区际贸易和分工协作的首要条件是各项商品由于生产 要素的禀赋差异,能在某地区比其它地区更经济地生 产出来; 根据这些商品所含生产要素程度种类不同.可把各类 商品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及技 术密集型等几类; 区际贸易的流向以要素禀赋的密集度为重心,向稀缺 要素地区倾斜,由此形成最佳的区际分工协作格局.
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
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的影响
研发的力量:技术-专利保护-垄断竞争
鼠标的例子-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 美国市场售价40美元 美国市场售价40美元 8美元-美国的技术专利费 29美元-加工原材料以及营销的费用 29美元-加工原材料以及营销的费用 3美元-中国厂商的利润 DVD机的例子-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 DVD机的例子-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 央主席成思危 20美元-专利费 20美元-专利费 1.5美元-中国厂商的纯利润 1.5美元-中国厂商的纯利润
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
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的影响
"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 微笑曲线" Curve) 理论
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 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 制造附加值最低. 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 属于全球性的竞争;右边是营销, 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 当前制造产生的利润低,全球制造 也已供过于求,但是研发与营销的 附加价值高,因此产业未来应朝微 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也就是在左边 加强研发,在右边加强客户导向的 营销与服务.
打造民族品牌(联想,海尔)
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
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的影响
对区域城镇体系和职能的影响
水平结构-城市之间经济活动的差异在于部类不同. 垂直结构-城市之间经济活动的差异在于层面不同. 头脑国家:产生知识,输出知识 躯干国家:接受知识,应用知识
对职业生涯的启发(市场-竞争-分工-方向)
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
古典学派理论
绝对利益说
缺陷: 如果把这个理论完全付诸实施,很可能产生这样一种 极端情况——某些国家或地区由于在生产成本上拥有 极端情况——某些国家或地区由于在生产成本上拥有 绝对优势,因此将独占生产领域;其他国家或地区由 于在成本上处于劣势,因此将退出生产领域而沦为原 料供应地,或干脆被摈弃在国际分工之外,只能成为 单向贸易的接受者.
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
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的影响
对区域城镇体系和职能的影响
创造符合国际资本要求的区域发展的支撑条件,成为区域发展 的重要战略.
义乌 义乌机场是全国第二个县( 义乌机场是全国第二个县(市)级中型航空港.能起降波音 级中型航空港. 707,麦道82等大中型客机,先后开通的航线有广州,北京, 707,麦道82等大中型客机,先后开通的航线有广州,北京, 汕头,厦门,深圳等十多条. 义乌机场距义乌市区5.5公里, 义乌机场距义乌市区5.5公里, 距金华市区51公里,已达到4C级机场规模,机场配套设施完 距金华市区51公里,已达到4C级机场规模,机场配套设施完 善,具备全天候起降的条件. 苏州 台湾《工商时报》将苏州连续3年评为投资环境A 台湾《工商时报》将苏州连续3年评为投资环境A类最佳城市 第一名. 美国《新闻周刊》2001年将苏州评为全球九大新兴科技城市. 美国《新闻周刊》2001年将苏州评为全球九大新兴科技城市.
现代学派理论
林德尔的偏好相似理论
现代区际贸易的定向和资源禀赋论的结论不尽等同, 其表现是经济条件相似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机会实际上 并不低于那些生产要素互补性的国家之间的机会. 区际贸易不能只偏重供应能力,即偏重成本优势来说 明贸易的起因. 林德尔认为,出口产品的生产推动力首先来自国内市 场,是技术创新领先和国内市场饱和的结果. 区域需求结构是区域收入水平高低的反映, 区域需求结构是区域收入水平高低的反映,相同需求结 构的区域之间贸易机会和数量会更为突出. 贡献:从需求方面补充了资源禀赋理论的不足,并揭 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赶超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