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下价值的参考文献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下价值的参考文献

一、介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及意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创造和积累的文化遗产,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等。

这些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和精神追求,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不仅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来源,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社会的价值1. 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使人们更加珍惜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保持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2.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如仁爱、孝道、礼仪、忠诚等,这些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资源,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培育良好社会风气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3.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独特符号和品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通过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影响力,为国家对外交往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持。

4. 促进民族文化的多元共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可以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促进民族文化的多元共存和共同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持。

5. 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启示,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宝贵的精神资源和思想指导。

通过研究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为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事物有机联系的整体把握,是其特有的本体论和方法论。

实际上,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其早期的思想文化成果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物活论”倾向,就是把世界上各种事物理解为具有灵魂和活力的有机整体,比如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学说,等等。

近代科学出现之后,机械论世界观在西方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出现了用物理和化学规律解释生命有机特征的“还原论”,比如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笛卡儿就曾认为“动物是机器”,后来拉美特利认为“人是机器”。

尽管有些哲学家如莱布尼茨、怀特海、汉斯·尤纳斯等人一直在从不同角度研究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但对现代社会发展影响有限。

这种对事物的有机联系的忽视,与西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临界效应”之前的线性发展模式是相适应的。

“临界效应”出现后,需要调整的不仅仅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更多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因而对事物有机联系的整体把握就成为重要的理论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事物有机联系的整体把握方面有自己的特色。

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称为“相互联系的思维”。

他指出:“象征的相互联系或对应都组成了一个巨大模式的一部分。

事物以特定的方式而运行,并不必然是由于其他事物的居先作用或者推动,而是由于它们在永恒运动着的循环的宇宙之中的地位使得它们被赋予了内在的本性,这就使得那种运行对于它们成为不可避免的。

”这里的核心范畴是“位”,它决定了事物在有机联系的网络中所具有的“内在的本性”和应有的特定运行方式。

如果它追求不适当的位置,或不以应有的方式运行,就会受到有机联系的网络中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失去其现有地位。

这种对事物本性的理解,简单地说就是将对象事物放到世界的普遍联系的网络中加以认识,用事物之间各种有机联系来规定对象事物的属性和特征。

这同西方传统文化将对象事物孤立起来进行“定格”考察的逻辑分析方式是大相径庭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逐渐开始忽视中国传统文化,许多传统文化艺术形式逐渐被人们边缘化,甚至逐渐被淘汰。

但是,这些传统文化背后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却一直被人们怀念和传承。

作为一种可以跨越时空的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世界的需求,自然而然地开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解答和启示。

孔子思想、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逐渐被人们重视和研究,成为人们探索现代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1.孔子思想孔子思想强调“仁爱”和“礼仪”,提倡“君子行道,以义为先”,并强调一个人的修养与社会道德之间的联系。

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企业、政治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倡导“无为而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道可道,非常道”,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生态环保项目。

3.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讲究“仁爱”和“诚信”,尤其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中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平衡,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成为了教育、社会管理、伦理道德等一系列领域的重要资源。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

曲艺、民间音乐、戏曲、传统工艺等多种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在经济、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传统工艺中国传统工艺包括陶瓷、丝绸、织锦、剪纸、梅花香槟等多种形式,这些工艺在现代社会中能够赋予家庭、商业和城市环境以美感与艺术价值。

这些工艺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技术尤其受到了现代设计的推崇和应用。

2.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包括广泛的音乐形式,如宫廷音乐、山歌、戏曲音乐等,这些音乐形式都有着独特的曲调和音乐风格,可以为人们创造精神享受和身心舒缓的效果。

3.民间舞蹈中国的民间舞蹈有着丰富的涵义和表达方式,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例如朝鲜族的锣鼓舞、云南的民族舞蹈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孙子兵法的现代应用文献综述

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孙子兵法的现代应用文献综述

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孙子兵法的现代应用文献综述云雨雾前言孙子兵法作为举世公认的兵学经典,虽然诞生在2500多年前,但它深遂的哲理和独特的军事思想,至今仍然给我们无尽的思考和探索。

现今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与运用已经远远超越了军事策略,其理念也深刻渗透到经济发展、现代管理的问题之中,提供了穿透时空、超越国界的大智慧。

应用现状孙子兵法在我国经济领域的应用由来已久。

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最早将《孙子兵法》引入经营管理的是战国魏文侯时的白圭。

他将孙吴兵法和商鞅之法的原理,用于生产经营,善观时变,采取“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等策略,取得了成功。

目前,有许多企业家和经济学家对孙子兵法的商战应用价值有深刻的体会。

北京大学北大国际MBA中方院长胡大源说:“《孙子兵法》是对两千多年前大量战争实例的精辟总结。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徐二明说:“在国外学习战略是将《孙子兵法》作为经典的参考书,他们认为战略中的许多思维方式早在2000多年前就解决了。

其实外国人喜欢看的书,反而是我们的《孙子兵法》,他们觉得很有用。

近年来,很多管理学学者发现企业竞争与战争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已经将《孙子兵法》的理念应用于管理运作上。

”20世纪60年代,日本将《孙子兵法》引进了企业管理。

日本学者村山孚说:“日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两个支柱,一个是美国的现代管理制度,一个是《孙子兵法》的战略和策略。

”现代战略管理孙子兵法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战略指导。

我们只有将孙子兵法提升到战略层面上来应用,才能够真正用好用精。

从战略层面上应用孙子兵法,就是要从战略所要求的更高的理性和更深的道义内涵去认识和应用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从哲学的深层上释阐了力量对抗的普遍规律,提出了从宏观整体上运用力量达成胜利目标的基本原则。

今天我们应当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发展?这,一定要上升到战略的层面,一定要注重战略谋划和运筹,一定要运用战略管理!战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对长期性、全局性、关键性问题的总体构想及其实施的方法和策略。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文献综述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思想、价值观、道德观念以及艺术形式等。

这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明,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这一主题。

首先,必须提到的是《论语》。

这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论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道德准则和社会伦理,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学者将《论语》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为它包含了丰富的道德和伦理观念,如仁、义、礼、智等。

其次,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性。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作品。

这些诗歌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根”。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史书,记录了自传说时代到汉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境况,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

此外,中国的书法艺术也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一篇书法作品,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

它以其卓越的审美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经典代表之一、此外,《千字文》是一篇古代初学者学习字母、词汇和语法的基本读本,它是中国古代书法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之一最后,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不可忽视的是中国的音乐和舞蹈。

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乐器演奏方式而闻名,如古琴、二胡和笛子等。

同时,中国传统舞蹈也为观众呈现了丰富多样的节奏和动作,如京剧、花鼓戏和唐装舞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艺术造诣,也传达了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价值观。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民智慧和文明的集中体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者们通过对《论语》、《诗经》、《史记》、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千字文》以及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等文献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设计文献综述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设计文献综述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设计文献综述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设计是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综述相关文献,探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设计原则和实施效果。

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1.1 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观基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设计应该以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如仁爱、诚信、孝道等。

这些价值观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教育活动的设计,可以使青少年在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2 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基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设计应该注重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让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学习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内容。

同时,还要引导青少年运用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智慧,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2.1 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设计应该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要将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设计者应该在活动中设计多个环节,通过讲座、展览、手工制作等方式,全面展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2 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设计应该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让青少年亲身参与其中,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体验,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设计者可以组织传统文化表演、传统手工制作等活动,让青少年亲手制作、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2.3 引入现代元素和科技手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设计应该引入现代元素和科技手段,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设计者可以运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形式,提升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

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设计的实施效果3.1 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设计,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培养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便是中国传统文化。

尽管这个文化已经有着漫长的历史,但是它在现代社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代价值。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以期帮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1. 文化自信当前,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国际社会变得更加紧密。

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每个国家都在与其他国家不断进行交流和融合。

对于中国而言,如何在这个日益紧密的国际社会中保持文化自信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代价值。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在艺术、哲学、文学、历史、科学等领域都有着众多独特的见解和贡献。

这样的文化自信是中国可以在国际交流中展现自己的自信和实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2. 探讨人性和伦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了道德和伦理价值观。

它强调了“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提倡人际和睦、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理念。

这样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一个越来越多元化、分化和难以把握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并且相对严谨的伦理标准体系,有助于建立和维护现代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伦理标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人性和伦理,并为社会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3. 学习智慧和历史中国历史和文化丰富多彩,它承载着深厚的智慧,可以为人们提供重要的历史和思考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哲学、社会秩序等方面都有着丰富和独特的思考,并且这些思考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中国的历史。

与其它先进国家的历史学科相比较,中国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了他们的历史,同时还包括了关于他们文化的一切。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对于提升人们的智慧和认识历史的深度和宽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当代价值。

4. 传承文化智慧传统文化的未来依赖于它的传承。

我们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积极、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以期既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感和价值,同时也能够传承和发扬它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价值文献综述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价值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系别: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班级: 08基地姓名:吴思稣学号:08375024指导教师:欧阳永忠(一)引言●撰写原因:对自己所知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复习和总结。

期末作业。

●撰写意义:熟悉现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的进展与困境;提供后续研究者的思考:未来研究是否可以找出更有意义与更显著的结果;改进与批判现有研究的不足,推出另类研究,发掘新的研究方法与途径,验证其他相关研究。

●文献范围:《试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共时性》《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综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谈传统文化对接现代传播》《中国幸福学研究》《社会学教程》“百度百科”●正文标题: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价值●基本内容提要:文化的定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

文化断层的历史原因。

中西文化比较。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前景。

(二)正文(a)文化概念的界定文化就是人们关注、探讨感兴趣事物的现象和氛围。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由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这个定义揭示了几个方面的内容:(1)文化是人类群体整个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

主要成分是符号、价值和意义、社会规范。

符号是指能够传递事物信息的一种标志,它在生活中代表一定的信息或意义。

文化的存在取决于人类创造、使用符号的能力。

价值观是人们评判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与行为的标准,决定着社会中人们共有的区分是非的判断力。

社会规范是特定环境下的行动指南,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行动。

(2)文化的内敛部分为价值观和意义系统,其外显形态为各种符号,这些符号主要体现为物质实体和行为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文献综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文献综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文献综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深刻影响着中国当代青年的思想和行为,多年来在思政课中受到了高度重视。

然而,大量文献显示,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中的应用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有些课堂采用的是简单的概念讲义、无深入思维和有效互动,缺乏实践课程设计,而且有着深沉的文化思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学校里的思政课充斥着大量的讲义,这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和促进学生的思想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高等教育思想主流,在思政课中大力弘扬,具有鲜明的思想色彩,而且学生可以通过它们了解中国优秀文化,激发他们有效的思考,提高他们的理解力和思想推理能力。

文化的融入也会促进学生的自觉性,使学生能够通过个人思考发掘对国家和民族的真谛。

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应用,在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有了显著的不同。

首先,要紧扣当代社会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把优秀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的内容,因地制宜,激发学生的思想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认识和道德处事。

此外,在课程设计上,还应注重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探索、学习和实践中学习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现代文化,实践优秀文化的能力。

同时,应扩大实验研究的范畴,进行有关中国优秀文化的实验,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活动,在实践中完善认识,增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无价的精神财富,是学生思想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融入思政课的内容,可以加深学生的文化观念,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时代、坚定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实现高效的思想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综上所述,在中国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当代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当代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当代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文化德性与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为世界文明贡献了一片独特的璀璨;而当代社会,则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不断挖掘其当代应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1、文化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中国的智慧与灵魂,包括了“仁、义、诚、信、礼、智、勇、启、谦、恭”等诸多人文精神,形成了中国社会的与世不争、兼容并包、和谐相处等伦理道德和行为准则,并回馈于中国人民。

在今天的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成为为中国人民精神生活提供的一个重要渠道。

2、艺术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从古至今,表现出深厚的艺术价值。

从宋代的青花瓷到元代的红木家具,从明代的瓷器到清代的宫廷纺织品一直到当代的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创作品制作,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走在时代前列。

早在唐代,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乐器舞蹈等艺术品种就已经日臻完善。

历史古迹,民间艺术…这一切都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品种,刻画了祖辈们的历史沧桑与生活情感,也启迪了我们的内在审美精神。

3、文化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全球影响。

古代的中国哲学思想、文化传承,不断为其他文化的发展和世界进程做出独特贡献。

如将道家思想发展到世界哲学的绝佳诠释《道德经》,墨家思想中倡导的爱人与和平的思想成为以后中国文化中较为重要的一环。

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但能够激发我们自己内在的文化自信,还能与其他文化相互融合,创造出更加独特的文化价值,展示中国与世界的多样性。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应用“走转改,转而走之。

”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探索着新的应用方法,呈现出了独特的价值。

1、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从一个时代传承到另一个时代。

现代社会虽然已经追逐新潮的文化风尚,但是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深植于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

因此,为了文化传承,我们需要采用新的方式和方式,让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发扬。

例如举办以传统文化为主旋律的文化活动,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又结合起来,发挥出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研究一、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发展出来的、具有文化独特性和历史传承性的各种文化形态。

它包括传统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文学作品、艺术品以及传统礼仪、习俗和风俗等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根源,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呈现出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二、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近些年来,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探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发现,在当代社会和现代生活中,中国传统文化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分几个方面展开讨论:1. 传统文化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重视身心健康,注重平衡身心,这种理念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例如饮食方面,中国人更重视中药食疗,平衡膳食以保有益人体健康,饮茶和吸氧也被视为稳定心态的一种方式。

2. 传统文化对人际关系的调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讲究“以诚待人”,“人无信不立”等信念,更重视人际关系和相处之道,这种传统“和谐”思想,更好地促进行业中个人和组织之间的沟通合作,更有助于社会发展。

3. 传统文化传承中改革创新尽管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古老的物质和观念束缚,但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社会已经逐渐接纳并创新传统文化。

例如,在伦理管理和企业经营方面,很多企业已经融合了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他们的企业文化中来。

4. 传统文化对时代价值的守卫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依然挥之不去的光辉。

例如,在目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中,我们恍然发现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可行和理性的解决途径。

5. 传统文化对民族气质的保护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许多文化杂糅,容易走向同质性。

但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保护民族气质,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这可以用来鼓舞我们重拾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个性。

6. 传统文化增强国家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有“大家族”的观念,推崇“爱国主义”,强调“举国同心,公手救国”等。

在国家发展阶段,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献综述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综述

文献综述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综述
中国风元素一:结构分割
简单的结构线能打破整体装扮的单调和沉闷感觉,同时还体现出中国风的古典韵味,选择有结构线的款式自然拥有了优雅的品味。如下图2-3
图2-3
中国风元素二:典雅蓝色
蓝色在中式服装中运用的最多,不仅是因为蓝色是传统服饰的代表颜色,蓝色还能吸收肤色中的黄,让皮肤看起来更加白皙。如下图2-4
[18] Pibool Waijittragum. The Design Concepts of Islamic Graphic Design[J]. 2012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年月日
专业教研室审查意见
负责人:
年月日
其次它也具有历史性,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文化知识,流传久远。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在对传统文化艺术表现方式的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更富有时代的特色。
2、传统文化元素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一)传统文化元素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文杰在2009年的《试论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中写道“标志设计作为现代视觉传达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将具体的事物、事件、场景和抽象的精神、理念通过特殊的图形表达出来。”[3]在现代标志设计中,中国的造型艺术承袭了中国传统美术观,它不重“写实”重“传神”,在意境上追求“大巧著拙”的浪漫飘逸境界,它是具体的、绘形的、确定的,又是抽象的、入神的、未定的。近年来,设计师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于现代标志设计中,使作品的意趣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审美效果。如图2-1所示:
[10]倪洁诚钱欣著.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元素对欧洲品牌服装的渗透[J].纺织学报.2006第7期.
[11]周颖著.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C].美术学. 2010.

关于茶文化的文献综述

关于茶文化的文献综述

关于茶文化的文献综述茶,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饮品,一直以来都是世界范围内广受喜爱的。

茶文化涵盖了茶叶的历史、种类、制作工艺、品茗礼仪等方面,每个细节都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本文将通过综述已有的相关文献,对茶文化进行一个全面的介绍。

一、茶的历史与传播茶起源于中国,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的夏朝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种植和饮用茶叶。

宋代的茶文化达到了巅峰,从中国传播至世界各地。

随着茶叶的传播,各个地方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如日本的茶道、韩国的釜煮茶等。

二、茶叶的种类与特点茶叶根据发酵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等。

每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特点。

例如,绿茶口感清淡爽口,带有丰富的植物香气;红茶则醇厚浓香,适合与牛奶、糖等调料混合饮用。

三、制茶工艺的演进茶叶的制作过程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环节,每一步都需要讲究技术和工艺。

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制茶工艺逐渐被机械化和自动化所取代,但仍有许多地方坚持传统手工制茶,以保留其独特风味和文化价值。

四、茶文化中的品茗礼仪茶文化强调的不仅仅是茶叶本身,还包括品茶的过程和礼仪。

例如,在中国传统茶道中,品茶需要遵循一定的仪式和规矩,如洗茶具、倒水、注茶、观色、闻香、品味等,每一步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讲究。

这些礼仪使茶的品饮过程变得更加庄重和有品味。

五、茶文化的影响与传承茶文化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的影响力已经延伸至世界各个角落。

茶叶的传播不仅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也推动了茶叶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茶文化已经在历史长河中发挥了深远的影响力,并一直传承至今。

六、茶文化的现代创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茶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茶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媒体等领域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茶文化形式和产品,如茶礼表演、茶具设计、茶文化节等。

这些创新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结: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参考文献

一、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影响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对我国现代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和变革的阶段,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文化自信、社会道德、价值观念、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探讨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影响。

二、文化自信1.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立德立言",尊崇品德高尚的人物,倡导诚实守信、敬业乐裙的精神。

这种文化传统使得我国人在面对国际竞争时更具信心,可以更好地展现自身的文化魅力。

2.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礼仪和仁爱之道,弘扬"和为贵"的价值观,对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社会道德1.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孝道,弘扬"民以食为天,民以孝为本"的思想,影响了我国人的行为举止和社会风气,对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忠诚"和"孝道",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对管理和企业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价值观念1.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这种价值观念对我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协调与发展。

2. 我国传统文化注重素质教育,追求"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境界,这种价值观念对我国的教育体系和学生的人格养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传统文化教育1. 我国传统文化注重师德师风,倡导"以德为师",这对于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2. 我国传统文化注重家风家教,重视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这种传统对培养下一代我国人的综合素质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结语我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发展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对我国现代化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也在逐步与现代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相融合,为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精神支持和文化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文献综述范文概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面对时代变革的新要求,推动文化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

本文将综述一些相关研究文献,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发展历程、核心价值观以及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意义。

通过阅读本文,您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正是通过文化创新,我们能够调动社会创造力、凝聚人心、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并为实现中国梦建设提供精神力量。

二、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始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文化建设都被强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精神在文化领域涌现,先后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文化创作作品,推动了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

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倡导富有中国特色的思想道德观念。

核心价值观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等核心内容,以这些价值观为指引,引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积极意义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文化影响力得到增强。

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创新更加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获得感。

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结论通过阅读上述研究文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承相辅相成,为中华民族进行中国梦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力量保障。

在下一个发展阶段,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研究,提高文化创新水平,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文化的瑰宝,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而且也蕴含着现代价值。

本文将从道德伦理、艺术美学、科技创新和文化交流等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一、道德伦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讲究德行,不仅重视个体的德行,更注重社会的道德准则。

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是对人类精神层面的高度概括,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所积累的智慧,是一把道德伦理的创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技能的发展让人们更加注重价值观的更新和道德伦理的恢复。

面对当前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更具现代意义,它可以引导人们遏制肆意扩张的欲望,推进文明和谐的发展进程,让我们认识到在全球化的时代里要增强道德素质,让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成为现代化时代的新风尚。

二、艺术美学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美学是独树一帜的,极具代表性。

道教、佛教、儒家等思想在艺术美学中的融入,提升了传统文化在艺术美学方面的地位。

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是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和赞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现代社会,技术的迅猛发展造就了各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在传统文化中积淀的艺术美学思想和手法,仍然具有现代化的独特魅力和美学价值。

人们可以通过学习,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美学,感受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审美主题,以此为创作灵感,创作出极具特色的作品。

三、科技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既是对人自身精神世界的归纳总结,也是对人与自然、人与共同体的关系处理的一种思想传统。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在经济、文化、环境、社会等各个领域持续快速发展,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与命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借鉴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兼顾研究和开发,推动科技创新,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文化交流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各国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源头。

在全球化的时代里,文化逐渐成为影响国家和地区演变的重要因素。

传统文化自信文献综述

传统文化自信文献综述

传统文化自信文献综述引言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的多样性日益凸显,各国文化自信的问题备受关注。

其中,中国传统文化自信问题,作为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众多学者和专家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梳理和综述关于传统文化自信的相关文献,从定义与内涵、历史演变、影响因素、建设路径、实证研究、前景展望和结论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定义与内涵传统文化自信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涉及到个体、群体和国家等多个层面。

在个体层面,传统文化自信表现为个体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和自豪感;在群体层面,传统文化自信表现为群体对共同文化传统的认同和维护;在国家层面,传统文化自信则表现为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软实力的肯定和弘扬。

传统文化自信的内涵包括文化认知、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豪等方面,这些方面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传统文化自信的完整体系。

历史演变传统文化自信的历史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自信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例如,在古代,传统文化自信表现为对自身文化的自豪和崇拜;在现代,传统文化自信则更加注重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传统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和内涵也会有所差异。

影响因素传统文化自信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文化因素是影响传统文化自信的核心因素,包括文化传统、文化价值观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经济因素也是影响传统文化自信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对传统文化自信的影响不容忽视。

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也对传统文化自信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建设路径建设传统文化自信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措施。

首先,要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其次,要推动文化创新,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此外,还要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最后,要强化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文献综述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文献综述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文献综述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五千年历史沉淀流传至今的文化,它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内在精神到外在行为,潜移默化,如丝丝细雨。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现代社会,应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促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创新;评述说起中国传统文化,一般人想到的总是“过去的,过时的”文化,显然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误解。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价值观,兼顾佛家、道家等文化的文化形态。

近年来,理论界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本文主要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的概念及其构建,选取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梳理。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理念相继提出,人民对文化的认识进入了全面发掘的阶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应运而生。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梁丽(2005)对现代社会中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研究中的两种观点“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进行比较,指出明这两种观点无论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错误的,她从两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类:中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带有中华民族特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就形式而言, 可分为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原始社会, 繁荣和成熟于封建社会。

经历了史前文化、奴隶文化、封建文化和近代文化。

它有着辉煌的历史, 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由于孕育传统文化土壤的特殊性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的自身个性特征, 使得她独成一系, 以其独特的风姿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曾繁仁(2005)支持2004的《甲申文化宣言》提出的“为了弘扬中华文化而不懈的努力”的宣言。

对某些学者的“构筑民族文化自我封闭的堡垒”进行了反驳,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并且在新世纪现代化进程中还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取得了巨大成就,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世界,其产生的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

如果在衡量传统文化时,我们以当代价值为标准,那么就有优秀和糟粕之分。

因此,要弘扬传统文化的积极成分,抛弃消极成分,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及特点入手,分析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体现,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有力参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人文精神一、引言当代中国对传统文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理解,有的认为所有传统的文化元素都是好的,都应该保留,也有的认为一些传统元素都落后于时代,都应该抛弃。

基于此,我们应该客观理性的分析传统文化的元素,在保留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对传统元素中的不足也要有正确的认识。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所以要给予现代物质文明高度重视,也要保留很多农业文化元素。

在考查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时,应该运用综合创新性理念,促使传统与当代能够有机融合,积极的面向未来。

不仅如此,还需要全面发挥我国的文化产业,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进行创新性的建构,促进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保持一致的步伐,由此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及特点(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民族特色鲜明的、内涵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在原始社会产生,在封建社会繁荣、成熟。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基本的人类问题一直在理性地探究。

“仁”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类本性和人与人之间关系最一般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回答是最理性、最智慧又最有民族色彩。

2、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人类性基点上建立的。

所谓人类性,是指文化深层结构中同人类共存亡共始终,能反映出人类根本性质和精神的部分。

我们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将文化分为不同的层次,而每层都有人类性的一面,而包含最多动物性内容的是文化的最表层,并且由表入里逐层减弱动物性,逐渐在增强人类性。

茶文化现代价值研究的文献综述报告

茶文化现代价值研究的文献综述报告

茶文化现代价值研究的文献综述报告摘要: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包容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人生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中国的哲学、社会学、文艺学、宗教学等多门类的学科。

茶文化在中国曾闪耀过耀眼的光芒,然而它在现代中国却似乎受到了冷遇,为常人所不了解。

但是茶文化的现代意义不容置疑,其基本精神更是饱含哲理。

在查阅许多关于茶文化现代价值研究的文献后,本文就此对十余篇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文献综合整理,并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总结评价。

一、茶文化的定义、体系及核心思想(一)茶文化的定义目前,许多有关茶文化的概念存在一些分歧,模糊甚至混乱的现象,如到底什么是茶文化问题,什么是茶道问题,什么是茶艺问题,茶道和茶艺的关系问题,都存在误区。

而王泽农先生认为,文化一词,汉文定义有三:一是以仁义礼教教育人民,这是精神领域的范畴,也是意识形态的范畴;二是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专指精神财富;三是指个人的一般知识和教养,特别指个人的教育文化程度。

这里根据第二个定义,茶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流,是茶技艺的发展。

其内涵应该是茶学有关的全部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也就是包括中国历史迄今的所有茶学论文和专著。

[1]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陈文华先生在《茶艺.茶道.茶文化》一文谈到,按文化学的定义,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同时也包括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

因此,茶文化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

[2](二)茶文化的体系构成茶文化体系主要包括茶史学、茶文化社会学、饮茶民俗学、茶的美学、茶文化交流学、茶文化功能学等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文献综述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五千年历史沉淀流传至今的文化,它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内在精神到外在行为,潜移默化,如丝丝细雨。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现代社会,应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促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创新;评述说起中国传统文化,一般人想到的总是“过去的,过时的”文化,显然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误解。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价值观,兼顾佛家、道家等文化的文化形态。

近年来,理论界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本文主要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的概念及其构建,选取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梳理。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理念相继提出,人民对文化的认识进入了全面发掘的阶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应运而生。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梁丽(2005)对现代社会中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研究中的两种观点“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进行比较,指出明这两种观点无论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错误的,她从两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类:中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带有中华民族特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就形式而言, 可分为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原始社会, 繁荣和成熟于封建社会。

经历了史前文化、奴隶文化、封建文化和近代文化。

它有着辉煌的历史, 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由于孕育传统文化土壤的特殊性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的自身个性特征, 使得她独成一系, 以其独特的风姿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曾繁仁(2005)支持2004的《甲申文化宣言》提出的“为了弘扬中华文化而不懈的努力”的宣言。

对某些学者的“构筑民族文化自我封闭的堡垒”进行了反驳,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并且在新世纪现代化进程中还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刘梦溪(2007)通过对国学和传统文化的比较指出,国学则指的是中国固有的学术是一个领域的学问,是学者长期致力培养研究的事情。

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其精神学术层面,应该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

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概括为,产生于原始社会, 繁荣和成熟于封建社会,经历了史前文化、奴隶文化、封建文化和近代文化的有辉煌历史、强大民族凝聚力的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独成一系的文化形态。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的研究现状学术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做了很多的深入研究,本文就当今主流性的观点做出如下综述:(一)人与自然。

何怀宏(2003)从"行为规范"、"支持精神"和"相关思想"三个方面来分析和阐述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指出在"行为规范"方面,儒家所主张的规范可以简略地归纳为主要是一种“时禁”,《礼记》“祭义”记载说: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

”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又《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亦记载孔子说:“开蛰不杀当天道也,方长不折则恕也,恕当仁也?”在“支持精神”方面支持儒家生态伦理的精神主要是一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这种精神并非儒家所专有,而是古代中国人一种悠久的生活智慧和对宇宙和自身认识的凝结。

“相关思想”一个是涉及对经济及物欲的看法,即限度和节欲的观念;一个是涉及对人和事物的一种基本态度,即一种中和、宽容、不走极端,"不为己甚"的态度。

刘固盛(2010)指出,自然概念是道家思想的一大特色,对自然的崇尚体现了道家思想对宇宙本源的关注。

道学强调的是对自然的推崇和顺应,也就是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指的是天地不分,一片混沌的状态;“二”指的是阴阳二气;“三”指的是阴阳交融,一派和谐的状态,由此产生了天地万物。

同时道家还有老子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人与自然相处的观念,“道法自然”有三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顺应自然,按照客观法则发展。

二是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三是人文自然。

张海山(2010)对佛教文化中蕴涵着生态文明理念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佛教提出”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之差别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其本质乃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

以消除”分别心“是佛家最根本的原则之一。

西方净土是理想的生态王国,众生平等是佛教生命伦理的思想核心,戒律之首--不杀生是佛教生命伦理内蕴的实践精神,慈悲护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和谐相生是生态文明内涵所在,心灵环保是生态文明的至高境界。

以上几位学者的观点中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例子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教训,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他们把人放在高于自然的位置,这样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损害是难以估量的,同时治理环境的代价是巨大的。

这些教训告诉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则是把人与自然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准则,事实也证明不尊重自然的人终将会受到自然疯狂的报复。

(二)人与社会。

郑志宝(2009)对自由主义与群体主义争论中的儒家视角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指出儒家对于人的认识是多向度的,仅从儒家自由主义次传统来看,儒家的自我观包含着内在的德性、个人的尊严、道德的自主性、由己及人的平等、和而不同、内在于人心的天、由人格尊严、人格平等而引申出来的普遍性等颇具普世价值的思想。

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即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大家所共有的。

孔子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这里叙述了财富分配的问题,中国现代经济发展中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如何加强社会稳定成为国家的长治久安的一个重要课题。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学派的的推己及人的观点为现代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儒家主张“和而不同”,反对“同而不和”。

这与我们今天提出的“和谐社会是多元的社会”的命题是一致的。

和谐社会不是要进入无差别境界。

之所以提出和谐社会,其前提是中国已从单一走向多样、多元,假如没有多样、多元,就没有必要讲和谐。

因此,提出和谐社会的目的也是为实现更高层次的多样、多元。

“和而不同”一语,较早的记载见于《国语郑语》,西周太史史伯认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史伯在这里区分了“和”与“同”的不同内涵对事物生成发展的不同作用。

而春秋战国后期著名政治家晏婴继承了史伯有思想,晏婴在回答齐侯“和与同异乎”这一问题时说:“异。

和如羹焉,”“和羹备五味,”(《春秋左传》)要烹制出美味的羹汤,必须具备多种原料;乐师要融合不同的音乐元素,协同不同特色的声音,才能创造出美妙的音乐。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

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同流,以相继也,”“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左传-昭公二十年》)这一思想后来被孔子所吸收,并在《论语子路》中指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著名论断。

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充分尊重创造性,差异性。

认为只有善于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广泛参考借鉴学习不同意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和谐。

一种声音谈不上动听,一种颜色够不成五彩,一种味道够不成美味,一种事物则无法比较。

只有承认不同,才能“相成”“相继”。

儒家的这一思想瑰宝,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儒家“和”文化中的和谐既是多样化中的和谐,也是差异化中的和谐。

在不同制度下和不同发展阶段上,社会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形式都是不同的,从而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问题,社会和谐所能达到的程度,它的表现形式,以及达到和谐社会的途径、手段,都是不同的。

因此我们就要尊重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尊重创造性和差异性,从而,创新出具有中国科特色的和谐社会之道。

真正使得“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崔维成,康伯霖(2008)对佛学在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在任何时代,和谐都是社会发展、人类文明、幸福的基础。

而一切的不安定因素都来自于人们的对立、冷漠和自私自利。

佛学找到了人类最根本的敌人,那就是“无明和我执”,即由无明烦恼而引发的贪、嗔、痴,是一切人类社会斗争、冲突的根源。

而佛学中教人们用戒、定、慧予以对治。

佛学倡导人们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慈悲济世,普渡众生,也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三)人与人,人与人的关系,是讲人要知人,最终目标是实现人际和谐,解决人文危机。

在对待人与人关系的问题上,中国和人生智慧主张“修己以安人”,通过自我完善,和谐处世,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最终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更大价值。

汤一介(2010)在对儒家文化中人与人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提出儒家的“仁学”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宝贵的有价值的资源。

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

这种“爱人”的思想从何而有呢?《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仁爱”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爱自己的亲人最根本。

但是“仁”的精神不能只停止于此,《郭店竹简》中说:“亲而笃之,爱也;爱父,其继之爱人,仁也。

”非常爱自己的亲人,这只是爱,爱自己的父亲,再扩大到爱别人,这才叫作“仁”。

“孝之放,爱天下之民”。

对父母的孝顺要放大到爱天下的老百姓。

这就是说,孔子的“仁学”是要由“亲亲”扩大到“仁民”,也就是说要“推己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叫作“仁”。

作到“推己及人”并不容易,必须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

如果要把“仁”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已,其由人乎?”自古以来把“克己”和“复礼”解释为两个平行的方面,我认为这不是对“克己复礼”的好的解释。

所谓“克己复礼曰仁”是说,只有在“克己”的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作“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