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浅谈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竞争环境的进一步加剧,为满足管理与企业发展的需求,信息化成为了许多企业的选择。如何利用信息化管理进一步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如何应对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分析了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搞好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化问题建议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大大拉动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各企业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产品品种、质量、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在价格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产品价格竞争的加剧,生产制造环境日趋复杂,原来简单环境下的开发和管理手段越来越不适应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要求,给产品开发和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控制带来许多困难,仅靠人的积极性和常规的管理制度已很难适应,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竞争环境的进一步加剧,管理与企业发展的需求,这对矛盾将会更加突出。企业迫切需要使用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现代化手段,去适应这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对管理的要求,逐步达到市场为先、技术为重、计划合理、调度有据、反馈迅速、信息共享、协调一致,使资源获得最佳配置的目标。如何进一步提高

企业信息化建设案例分析案例

企业信息化建设案例分析案例——美高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案例青岛美高集团成立于1995 年,主要生产硅胶系列产品,是典型的制造业企业。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瓶颈问题也越来越多,企业高层仅凭主观判断和 经验决策,无疑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为此,我们必须迅速变革和创新,寻求一种新的管理模式,通过先进的管理工具和有效的管理方法解决存在的一些瓶颈问题。 一、信息化基础建设信息化建设主要包含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硬件,一方面是软件。这两方面资源的整合,加上有效的管理机制,企业的信息化平台就建立起来了。公司现在办公人员人手一机,建立了内部局域网,办公区与分厂之间全部互联,引进光纤,大大提高了网的带宽和浏览速度,保证了资源共享和文件传输的便利条件,为以后软件建设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另一方面,网络资源也要充分的拓展和有效利用。美高集团在建厂初期就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拥有了企业邮箱,并注册了顶级行业域名,提供了灵活的站内内容搜索机制和流畅的信息发布通道,还建立了公告、售后服务、论谈等栏目的动态发布机制。定期更新网站内容,并每年在、、等搜索引擎和商业平台上做了多语言的宣传推广,提高企业知名度,挖掘潜在客户提供了强有力的网络资源和途径。 二、信息化软件系统实施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企业软件的实施与管理。目前来说最典型的就是企业资源规划,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系统,它代表了制造企业在信息时代管理革命的发展趋势。其基本思想就是将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是一条供应商、企业本身、分销网络以及客户等各个环节紧密联接的供应链,企业内部又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财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质量控制、服务维护、工程技术等。 系统引入企业,通过该系统带动企业革新管理理念,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于现代大中型企业来说,适应信息时代管理革命的变革。系统的在企业的实施成功率还是比较低的,为何实施效果不尽人意呢?美高在实施的过程中,总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信息系统建设存在观念的误区 目前,主要存在四种错误倾向:一是“简单化”。认为信息化就是上马信息系统项目,完全是技术上的事情。二是“神秘化”。认为信息化太高深,需大量专业知识,自己没有能力从事。三是“模式 化”。认为信息化是解决企业管理的“灵丹妙药”,只是购买已有成熟的软件应 用,忽视基于信息的增值应用。四是“短视化”。认为信息化成本太高,没有必要,现在开展还为时过早。与此同时,大多数企业高层领导对信息化的正确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够,对员工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培养企业自己的信息化人才的力度也不够。 2、信息化建设缺乏科学的战略规划方法 企业必须根据内外部条件和企业战略,慎重实施信息化建设。如果没有从企业战略和商业利益的角度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使用对企业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去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步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的研究》课题申请书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的研究》课题申请书 一、基本情况 预期的主要成果: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以我校校本教研为平台,组织教师开展课堂教研活动,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使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指导能力有大幅度提高。 二、课题论证 1.研究目标及意义 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研究背景: 我国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沉闷的课堂凸显了生机与活力,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但深入课堂,走入讲台上课,发现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教师自我角色定位不准,其引领作用、促进作用发挥不好; 二是教师受教材的限制,教学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三是教法上只追求形式,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而无实效性; 四是教学目标出现偏离,教师不能全面准确的把握目标,只注重人文性,而忽略了工具性。课堂中只注重学科内容的价值趋向,而忽略了学科特点的实际意义。 五是重视评价结果忽视评价过程。 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策略,形成策略指南,从而解决课堂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参与课题的教师明确课改的方向,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培养研究型的教师。 研究意义:

通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的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申报、研究,对我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把握问题的实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的策略,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新课程改革,为我校教师在新课程中成长提供平台。 2.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 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新课程还处于实施阶段,应以唯物辩证的观点,求真务实的态度来研究、扶持它。要敢于面对现实,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推动新课程发展的过程。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 3、在课堂教学过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构建一种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环境,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和“动手”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发展学生问题解决的意识和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学习。这些理论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研究实施新课程以来,课堂教学的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比较科学的综合评估。 2、研究问题的表现形式及问题的归因。 3、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 课题研究的重点: 一、教师自我角色定位。

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录 中文摘要 前言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1.有利于企业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适应国际化竞争。 2. 有利于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 3.有利于抓住新世纪的良好发展机遇。 4.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开发和利用信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5.企业信息化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 6.增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快速发展。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资金短缺。 2.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3. 信息人才不足。 4. 传统观念和管理模式。 5. 企业行业分布广,需求复杂。 6. 信息化进程与企业发展不匹配问题。 7. 信息化“一揽子”解决方案问题。 8. 环境问题。 四、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的对策 1、遵循效益原则 (1)效益启动原则 (2)低成本原则 (3)渐进性原则 (4)可持续原则 2、中小企业信息化实施策略 (1)目标定位至上的策略。 (2)管理和信息化建设规划要同步。 (3)重视跨行业的协同模式。 (4)企业的应用基础。 (5)政府良好的政策扶持,相关的倾斜优惠政策,完善的奖惩执行力度。 (6)社会的大环境给他们创造有利条件。 (7)提升管理者的素质,改变原有的管理体制,完善企业的各项制度。 (8)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结语 六、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信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渠道。本文针对中小企业占我国 注册企业99%以上的实际状况,分析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的意义及目前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 前言 中小企业作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在国内大约有829万家,总产值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40%,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信息化的水平,其需求和采购意向直接影响着IT设备相关生产厂商的生产。因此,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需求特点,了解其实施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并一直是IT设备厂商关注的焦点和国家政府部门制定决策的依据。 一、业信息化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即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人机合一的系统,包括人、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通用软件、应用软件、终端设备(如数控机床等)。在如今信息化的时代,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有着无限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业务更是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1.有利于企业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适应国际化竞争。加入WTO以后,企业将更直接地面对国际竞争的挑战,在全球知识经济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特别是跨国经营的重要前提。 2.有利于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在综合运用好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的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有助于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有利于抓住新世纪的良好发展机遇。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全球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对信息的采集、共享、利用和传播,不仅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成为决定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4.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开发和利用信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只有实现信息化,企业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实现健康发展。 5.企业信息化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其中,运营自动化是基础,决策智能化是顶峰。 6.增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快速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加企业间的技术流通,总体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 中小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对内在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水平,对外要迎接日益激烈的市

检验工作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检验工作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锅炉 1、定期检验 (1)无损检测分包报告未签字确认,报告日期与分包单位出具的报告日期不一致。 (2)硬度定性表述不清,硬度检测报告与原始报告不一致。 (3)测量仪器编号与实际编号不对应(标注的测厚仪编号实际为一台绝缘电阻测试仪);测厚报告及记录中测厚仪编号不一致。 (4)报告及记录“锅炉简图”不符合AHTJ/OD-GZ01-2012《电站锅炉定期检验报告及记录填写规则》“3.2锅炉简图:应画出锅炉结构简图或用数码相机拍出锅炉总图”的规定。 (5)溶解固形物数值报告与原始记录不一致。 2、监督检验 (1)锅炉水位表汽水联管采用镀锌管,材质错误,监检未发现。(见施工原始记录表14) (2)锅炉产品安全性能监督检验证书未按规定盖监检钢印标记。 (3)维修改造质量监督检验项目表中存在空栏,对应该原始记录中工作见证/日期栏中无见证日期。 (4)安装监检无损检测分包工作未按《检验检测分包管理

程序》6.1、6.3、6.4规定,对分包结果进行确认;高温过热器管焊接接头未见1%无损检测抽查报告。 (5)更换的主要受压元件(防焦箱端盖)未见施工单位无损检测报告(监检项目表中注明有)。 二、压力容器(罐车) 1、定期检验 (1)安全状况等级评定为:1级,检验周期定为3年,未作任何附加说明。 (2)未按照《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规定(检验的方法以宏观检查、壁厚测定、表面无损检测为主,必要时……)进行表面无损检测。 (3)宏观检查报告及记录中,对外观的14、15、16、17、19等5项标注“—”,按填写说明,属于该检未见检。 (4)安全附件检验漏项,有爆破片的未进行检验;结论报告中,检验发现的缺陷位置、程度、性质及处理意见一栏(压力表未定期校验)与安全附件检验报告中的检查结果(未装设压力表)相互矛盾。 (5)检验报告中外观、无损检测,理化检测等单项检查结果未按皖质特检〔2012〕95号关于颁布2012版质体系文件第1号修改单及《定检规》的要求进行填写安全状况等级。 (6)报告与记录不一致,容器充装量未填写。如罐体内径:

企业信息化的七个关键

企业信息化的七个关键 制定信息战略、机制和体制保证、诊断咨询、慎选合作伙伴、基础数据整理与挖掘、项目治理、建立学习型组织和知识治理。 制定信息战略 IT不是万能的,没有IT是万万不能的。哪些IT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治理水平是有用的,哪些作用是有限的,这既是企业高层决策者在战略上需要思索的咨询题,也是在制定企业战略和企业信息战略时需要考虑的。 美国Kearney咨询公司曾对40家最成功的企业进行了调查,结果发觉:只有11%的公司没有企业战略打算,而70%的公司既有企业战略打算、又有企业信息系统打算,其余的公司至少有其中之一。关于成功的企业来讲,企业战略规划和企业信息战略规划几乎是同等重要的。美国Kmart公司在业绩不佳时,决定关闭其下属的几十家店铺,而列入裁员名单的第1个人确实是公司的CIO。尽管他为公司做出过专门大奉献,然而,因为企业信息战略的失误导致了企业业绩大幅度下滑,他便不得不为此承担责任。 从企业战略的角度来看,第一应当明确企业的任务、使命以及长远的进展目标。其次,要定义企业与外部经营环境的关系,明确差不多的对待外部竞争势力的方法。例如:企业的资金从哪里获得,企业的客户是谁?合作伙伴是谁?另外,企业还应当明确实现以上目标的指导性原则、政策,能够起到统一各种意见的作用,成为企业内部众人作决策的指针。这也包括了企业专门的治理政策,资金政策,聘请职员的政策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进展和普及,新世纪企业战略的实现差不多离不开信息技术。美国治理战略专家、哈佛大学教授波特曾经指出:一个企业所面临的差不多竞争势力有5种:来自于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来自于客户的竞价能力;来自于供应商的竞价能力;来自于潜在的竞争者;来自于替代商品。而信息技术正能够在企业与这些外部环境因素的竞争活动中能够发挥作用。正因为信息技术对企业战略的阻碍关系重大,因此企业应当有明确的信息战略。 企业信息战略能够以企业战略为基础来制定,也能够和企业战略的某些重要部分整合起来,或者完全与企业战略合为一体。这要按照具体的业务内容和信息技术运用的程度来确定。 和企业战略类似,企业信息战略也应当有其进展目标和远景,同时有对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以及近期的工作目标、信息部门的职责、企业的信息政策等。 为了做好企业的信息战略规划,企业应当由CIO负责,组织相应的人力,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细致的调查和深入的讨论。也能够先制定几个不同的方案,按照企业的进展目标和资源投入的打算,最终选出合适的方案。在此过程中,能够从方案所需要的成本、实现时刻、所需要的资源,以及参考行业内基准信息,考虑企业战略进展目标等方面进行论证,最后确定并实施。

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

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 案例Ⅰ沃尔玛:“信息技术始于战略,而不是系统。” 1991年,沃尔玛年销售额突破400亿美元,成为全球大型零售企业之一。据1994年5月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美服务行业分类排行榜,沃尔玛1993年销售额高达673.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18亿多,超过了1992年排名第一位的西尔斯(Sears),雄居全美零售业榜首。1995年沃尔玛销售额持续增长,并创造了零售业的一项世界纪录,实现年销售额936亿美元,在《财富》杂志1995年美国最大企业排行榜上名列第四。此后一路高歌猛进,分别在2006、2007、2008、2010年4度跃居世界500强榜首。 一、沃尔玛的信息化理念和战略 沃尔玛创始人早年服役于美国陆军情报部队,所以他特别重视信息的沟通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公司开始进入规模化市场扩张及发展阶段后,沃尔玛公司率先在行业内使用各种先进技术的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化管理模式。沃尔玛的信息化管理是贯穿于整个价值链,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通过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和全球用户资源,实现零库存、零营运资本与用户的零距离的目标。信息化管理不应仅是一个系统,而被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不是将其投入到大量低价值的维护与运作事宜中。正如沃尔顿所坚持的:“信息技术始于战略,而不是系统。” 将信息化提到战略高度正是沃尔玛迈向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沃尔玛通过供应链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全球统一采购及供货商自己管理上架商品,使得产品进价比竞争对手降低10%之多;

另一方面,沃尔玛还通过卫星监控全国各地的销售网络,对商品进行及时的进货管理和库存分配。当凯玛特(美国第三大折扣零售连锁公司)也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并效仿前者开始起步时,沃尔玛早已在全球4000个零售店配备了包括卫星监测系统、客户信息管理系统、配送中心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多种技术手段在内的信息化系统。 二、沃尔玛公司信息化过程的一些关键事件 购买第一台计算机用于支持日常业务(1969); 存货管理系统(1969); 电子收款机(Point of Sells,POS)系统(1973); 商店与总部之间相联结的卫星网络(1979),?初期投入1600万及60万/年通信费?占当年利润总额超过55%节省电话费1000万/年; 统一产品标识码(1980); 1983年,与休斯公司合作的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与供应商建立电子数据交换(1985); 通过Retail Link系统与供应商共享预测方法等(1991,1993),总投入成本是当年利润的3倍; 启动电子商务网(1996); 店内的广告采用沃尔玛的视频网络(2000); 第二次启动电子商务网(1999); 在Sam’s Club测试RFID系统(2001); 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系统(2001); 实施高级销售规划系统部件和财务报告系统(2001); 与供应商之间的数据交换采用因特网数据标准(2002)。

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反思无论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对教学成果的提高都有看举足轻重的作用。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送,思新、思新则,师只有反思自己已的学行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和自我监控能力,オ能不断主富自我素、提升自我友展能力,步完善学芝术、以期现目找价值。 教学反思是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没有反思的经验,就只能是面、肤浅的经验:不会反思的被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能停留在经验的积累上有经常不断地反思,教师的教育智慧才会随着岁月不断增长。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款师从日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间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促进师不断学会教学。 一、教学反思过程中的问题 近来,教学反思的提写已逐渐成为各个学校评价、考核教师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写教学反思是迫于学校的压力,所以对教学反思在认识上和操作上还有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间题一,认识上有偏,坚持开展数学反思的教师比率偏低。农村学校教师的课业负想重没有时间写数学反思,即使部分师写了教学反思,也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写,有些教师的思只不到位。 问题二,教师缺少相关方法,反思能力差。有些教师想写教学反

思,但不知怎样去写。有些教师虽然谢了,但没有质量,也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写。 问题三,优势方面写的多,缺点方面写的少。一些教师写教学反思时,尽量少写或不写不足之处,担心反思写出来,怕别人笑话。 问题四,写作形式单一,千人一面。 问题五,重教学方法,轻教育观念。教师根本素质在育人,教学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因此,教师的反思是否全面深刻,不能单看教学问题的反思,还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是否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教师教学反思的对策 要解决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明确教学反思的内涵,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地把自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活动数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纠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 1.要提高思想认识,勤于反思。 (1)教师的自身发展离不开教学反思。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钠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十反思=成长,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地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被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任间一名理性而成

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有哪些

检测机构作为质检战线的排头兵,其检验结果是人们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检验结果科学性、公正性、准确性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有些检验机构的检验结果已被国际经济组织认可,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检测机构自身的风险防范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风险: 超能力范围检验 按照《计量法》规定,对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试验室必须经过试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和/或CNAS认可,而资质认定和/或CNAS 认可是限定试验室能力范围的,试验室只能在能力范围限定的产品(参数)范围内出具带相应标识的检验报告,检验使用的标准不在能力范围者,我们称之为超范围检验。超范围检验主要有三种形式: 1、故意超能力范围检验 试验室或试验室中个别人员为满足客户要求,为试验室争取经济利益,对不在能力范围内的产品开展检验工作,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或试验室人员以为采用标准中的个别标准在能力范围内,误将产品进行检验并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 2、标准变更后未及时进行能力确认 近年来,不管是产品标准还是方法标准,标准的变更非常频繁。按照试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规定,试验室使用的文件必须是现行有效的,因此,试验室不能使用作废标准开展检测工作。试验室采用新标准开展工作,则必须及时到试验室资质认定和/或CNAS认可的发证机构进行标准变

更。目前,有的试验室怕麻烦,往往等到复评审或监督评审时才进行标准变更。在新标准开始实施到通过试验室复评审或监督评审之间如果按新标准开展检验工作,则是超范围检验。 还有一种隐性超能力范围的情形。试验室通过的检验能力范围时,实际隐含的意思是包括产品标准中引用标准也通过试验室评审。当其引用标准出现标准变更尤其是检验方法、环境设施有实际变化的情况下,其产品检验的实际检验能力有可能出现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试验室不能按现行有效标准正常开展检验工作。我们把这种变化称之为“隐性的”超范围检验。 由于标准变更后需要重新进行能力确认,个别试验室怕麻烦,往往会等到监督评审或复评审时才进行确认,从而导致超能力范围检验。因此,试验室应关注和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能力未确认前,不得使用新标准开展检验。对于产品标准中引用标准的变更,试验室更应关注,以免采用作废标准开展检验而造成检验结果的误判和可能带来的检验风险。 3、乱用CNAS、CMA、CAL标识 很多试验室通过了CNAS认可,也通过了试验室资质认定,而这两个认可不在同一时间进行认可,当申请扩项或标准变更时,往往是一个通过了,而另一个还要过段时间才认可。有部分试验室尤其是部分中小试验室,取得能力范围以CMA和CAL为主,CNAS的能力范围很小,而检验报告的封面一般是将几个检测标识均直接印在封面上,这使得试验室误用标识。因此,试验室应按通过的能力范围分别印制检验封面,按规定使用。 设备及环境设施不能满足标准要求

企业信息化建设应重视的几方面问题-2019年文档

企业信息化建设应重视的几方面问题 2095-3283 (2012) 08-0107- 03 、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误区 (一)期望值过高 有的企业盲目追求“大而全”、“先进性”,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步到位”;有的企业片面夸大信息化的作用,以为建设了信息系统,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基于这样的认识来选择软件,造成信息系统脱离企业实际,应用效果不佳。不仅信息化成本高,无法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而且也令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备受质疑。 (二)信息系统与软件混为一谈 信息系统由软件、硬件与人员三部分组成。其中对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员,即能熟练操作信息系统、深刻理解软件所蕴含的管理思想的人员。如果存在不端正认识,以为购买了先进版本的软件,信息系统就先进完善了,对实践工作的指导思想就会发生严重偏离。 (三)管理规范和流程与信息化无关 真正实施信息化成功的企业都有这样的体会:企业的企业文化、组织架构、权责体系、管理规范、流程和审批权限等,表面上与信息化建设联系不大,实质对信息化建设成败影响重大,甚至是事关成败。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和固化了企业的管理 规范与流程,反之,管理规范与流程是否理顺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必要前提。 四)将信息化视为单纯的IT 项目 信息系统的应用主体在管理领域,其包含了特定的管理理念,将这些管理理念同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经营业务进行整合是实施信息系统的关键。因此,信息系统实施特别强调技术、管理与人的集成。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规划的典型表现

一)缺乏量化的信息化战略和具体实施步骤 我国许多企业制定的信息化战略中,概念多、目标多、定性的内容多;责权分工少、具体实施措施少、定量的内容少。缺乏量化的规划、具体实施步骤、权责分工和奖惩考核制度,“战略” 就成了“空中楼阁”,结果自然大打折扣。 二)缺乏预留空间,无法支撑新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扩展 信息系统建设需耗费大量资金和人力,对企业管理理念及流程将会带来重大变革。由于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业务模式、组织架构、管理流程也会随之发生较大变化,如果不为这种变化预留充分的拓展空间,将来就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因此,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对于保证信息化长期成功意义重大。 三)信息化目标未与企业战略结合 企业战略包括业务发展战略和管理战略。信息化目标既要结合业务实际,有适度的前瞻性,又要体现企业的管理理念、管控 战略,使之系统化、流程化。 (四)孤立的财务信息系统,而非企业整体信息系统的孤岛 模式 这是信息化建设初级阶段的典型特征。而且财务系统更偏重 于会计核算系统,更多地把信息系统视为节省人工的工具。 当企 业的内外部经营形势日益复杂,管理者对信息的需求更加多样化、深度化,孤立的财务系统,甚至会计核算系统就难以满足管理要求。 三、企业信息化规划层面与方向 (一)信息化规划层面 1战略层面。包括明确公司的战略目标、所处的竞争环境 及信息化在公司战略中的定位。 2-技术层面。包括评估公司的IT基础设施和人员能力;IT 架构,包括

企业信息化案例分析案例及分析教学文稿

企业信息化案例分析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量身定制的工程,行业不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的重点也不同。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需要与之相配套的业务流程,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与流程重组任务都很艰巨,都需要一把手的决心、信心与魄力,才能有效地、扎实地推进企业信息化。 案例一:联想集团企业信息化 联想集团ERP项目成功实施经验与教训 1联想集团实施 ERP简介 联想集团于1998年11月9日正式启动实施 ERP项目。联想ERP项目,采用的是国际知名的SAP 公司的R/3产品。联想集团ERP项目组与由SAP公司的咨询顾问和德勤公司共同组成的咨询组,从"摸着石头过河 "到"铺路架桥,让大部队、正规军、重武器通过",在联想全体员工的参与下,克服 了对项目实施规律与关键要素认识不清、公司的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的冲突、团队建设、归属感与员工价值认同等一系列尖锐复杂的矛盾风险,终于达到成功的彼岸。2000 年 1 月 5日,联想 ERP 正式上线并行;2月14日,新系统独立运行;5月8日,ERP项目再造成功,联想 ERP项目正式实施成功!2. 联想实施ERP的原因分析 第一,集团业务高速增长,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公司发展的瓶颈。联想从 1984年20万元、 1 1人起家至 1997年步入高速发展期,从 1994年到 1998年,公司的销售额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43% 以上。联想原来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 (MIS) 已经不能适应业务高速增长的需求。 第二,国内外竞争加剧,实施ERP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第三,联想的整体战略需要管理信息系统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按照联想集团规划的目标:联想2000 年要完成 30 亿美元营业额,到 2005 年要完成 100 亿美元营业额,进军世界 500 强。加强企业管理的内部管理,使其尽快实现规范化和现代化,早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唯一途径。 3. 成功实施ERP合联想带来什么? 联想集团认为:实施ERP项目,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首先,通过ERP的实施,培养了一批具有典型着想精神的人。 (2)其次,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看,对市场反应速度加快,联想ERP系统增强了企业的动态应变能力。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009-10-10 16:40:10) 转载▼ 标签: 杂谈 1.教学理念转变不到位 有一些教师先入为主的引导,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可谓“穿新鞋,走老路,老路愈走愈不通”,或是编花环让学生钻,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课堂上老师常按自己的见解来解释问题中的知识和现象,唯恐学生不懂,面面俱到,忽略了学生的感悟体验或认识。根本就没有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所以也就谈不上学生对这一学科有特别的 兴趣了。(在座谈时说,学生配合不好)这是教学观念转变不到位所造成的教学现状。 2.师生互动只停留在形式上 有的课堂“互动”只停留在形式上,假互动,无效热闹充斥课堂。为了将课程的教学理念落 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开创了诸如表演法、讨论法、合作法、演讲法 等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这些探索本无可厚非,问题是因为教师理解的歪曲或把握不到位,使得这些方法的落实、操作存在很多弊端。尽管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利用这个环节解决一些 教学难点,突破重点,可是发现一些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做的比较牵强或是形式或是无病呻吟;个别的把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也作为讨论的问题,看起来课堂比较活跃,实际上浪费 了时间,浪费了精力,实效性差。有的问题结论不是学生的内心的真实体验。学生思考过 程变成了标准化的答案,对答如流,有的问题(或片段练习)不到一分钟都完成了(或1、2百字的片段),这都是教师预设好的(或课前预备好的),不是引导这学生去研究去分 析得出自身的结论和体验。这样的课不真实,是表演性的。 3.“问答”成了课堂的点缀或满堂问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 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问没有新意,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3)、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时,问题设置过大,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针对性差,造成学生思维的障碍,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4)、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5)、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读课文也是这样),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 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培养思维能力了。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计、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 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要注意生成性的问题;还有的满堂问,大都是齐答,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随声附和。 4.主体性被忽视 课标和课改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成为教学改革的中心。然而,还有一部分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视的现象。还有的教 师在学生自学或活动时,提示过来提示过去,这样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甚至打断 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思路。 5.教学的对象不是全体学生 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把眼光落到前几排或一少部分学生身上,不肯把精力施舍给坐在后 面的学生,这样将造成差生更差的恶性循环,后面的学生爬在桌子上睡觉或说话或吵闹, 没有象“洋思、杜朗口”那样在课堂上让学生都活动起来,让学生的学习在不同的程度上都 有所提高。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企业的信息化有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数据的信息化,第二个层面是流程的信息化,第三个层面是决策的信息化。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企业中实现上网的只占所有企业的20-30%,全部实现CAD、OA、MIS系统的企业不足10%,作为企业电子商务最核心的ERP 系统,目前已实现的企业仅占2.9%。我国加入WTO,如何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科技部徐冠华部长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十五”期间科技部将拿出8亿元资金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并在去年对宝钢、一汽等19项大企业信息化项目安排国债贴息支持的基础上,继续把企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国债贴息重点支持的专项,力争用5年时间在国家重点企业中基本实现信息化。 长期以来,政府十分重视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将此作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中的重大举措,大力推动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企业,积极采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和客户关系管理(CRM)等先进信息化管理系统。为指导该项工作的健康发展,2001年我们在江苏省计划发展委员会的支持和参与下,对省内100多家大中型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现状和今后打算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重点企业进行了深入地实地考察。现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的措施和途径作简要介绍。 一、当前企业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相当数量企业对实施先进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施此类系统的主动性不强,系统实施仍然处于自发状态,存在一定盲目性。 2.企业改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程比较缓慢,企业的落后管理模式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相冲突,观念更新、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重组的任务非常繁重。 3.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软件市场较为混乱,市场制度建设滞后;软件价格高,对环境要求高,超出相当数量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管理基础环境;软件商的服务与企业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在实施过程中,企业需要依赖于软件商提供更全面和完善的服务,但大多数软件商提供的服务仍然停留在“以我为主”的理念,缺乏实施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专业咨询机构。这样,在系统实施过程中企业缺少可依赖和可靠的指导者、权益维护者和风险分担者,不利于系统的推广应用。此外,还缺乏软件开发人才和应用人才。调查中,有60%的企业认为缺乏相关技术人才和人才流失是制约系统应用的关键因素;软件开发人才的缺乏,同样制约了管理系统软件的“本土化”进程。 5.政府对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的引导和支持不够系统、不够有力。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计委、经贸委、科技管理部门等都分别有自己的鼓励和扶持政策,相互协调不够。 二、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措施和途径 针对上述情况,为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应进一步明确推动先进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政府的推动应侧重于营造有利于系统应用的行业和社会环境,这是设计政策措施的总体思路。

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到底有哪些

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到底有哪些 检测机构作为质检战线的排头兵,其检验结果是人们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检验结果科学性、公正性、准确性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有些检验机构的检验结果已被国际经济组织认可,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检测机构自身的风险防范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超能力范围检验 按照《计量法》规定,对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实验室必须经过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和(或)CNAS认可,而资质认定和(或)CNAS认可是限定实验室能力范围的,实验室只能在能力范围限定的产品(参数)范围内出具带相应标识的检验报告,检验使用的标准不在能力范围者,我们称之为超范围检验。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执行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工作质量分类监管办法》以及其他规定中也都明确规定实验室不得超能力范围开展检测工作,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个别检验机构超能力范围检测情况时有发生,超范围检验主要有三种形式: 1.故意超能力范围检验 实验室或实验室中个别人员为满足客户要求,为实验室争取经济利益,对不在能力范围内的产品开展检验工作,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或实验室人员以为采用标准中的个别标准在能力范围内,误将产品进行检验并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近年来,质检总局、认监委、省市质监局对超能力范围检测的处罚都非常严厉,甚至停止个别实验室的检测活动。因此,实验室应将超能力范围检测的后果向每一位员工宣传,不能为经济利益或所谓的为企业着想而故意超能力范围检测;同时实验室还应认真梳理实验室的能力范围,对确实有设备、具备检验能力而不在能力范围内的标准,应尽快进行扩项,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 2.标准变更后未及时进行能力确认 近年来,不管是产品标准还是方法标准,标准的变更非常频繁。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规定,实验室使用的文件必须是现行有效的,因此,实验室不能使用作废标准开展检测工作。实验室采用新标准开展工作,则必须及时到实验室资质认定和/或CNAS认可的发证机构进行标准变更。目前,有的实验室怕麻烦,往往等到复评审或监督评审时才进行标准变更。在新标准开始实施到通过实验室复评审或监督评审之间如果按新标准开展检验工作,则是超范围检验。 还有一种隐性超能力范围情形。实验室通过的检验能力范围时,实际隐含的意思是包括:产品标准中引用标准也通过实验室评审。当其引用标准出现标准变更尤其是检验方法、环境设施有实际变化的情况下,其产品检验的实际检验能力有可能出现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

浅析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困难及策略

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其核心就是降低成本和改善管理水平。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企业在生产当中广泛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如生产设计自动化(CAD)、自动化控制等。第二层是企业数据的自动化、信息化,用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销售、财务等数据进行处理。第三层是更高层次的辅助管理、辅助决策系统MRPⅡ、CIMS、OA 等。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与企业原有的产权结构、组织形式、运作方式、利益格局等诸多方面的根本性变革互为基础和条件的,应用信息技术改进企业管理,实质上是一个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过程。即通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促使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给企业管理国际化提供相应对策,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的提高,使企业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最优化。 每当我们讲企业信息化,人们的眼光更多地是投向大企业、大机构,因为它们有很诱人的采购额度,很广阔的市场,使得IT厂商们愿意专门为某个行业某些企业而定制行业解决方案、成立专门的服务队伍。然而,在我国经济构成中,中小企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小企业数占全部企业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左右;在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还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在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中76.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目前,食品、造纸和印刷行业产值的70%以上,服装、皮革、文体用品、塑料制品和金属制品行业产值的80%以上,木材和家具行业产值的9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的天下。所以我们分析和研究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困难及策略,对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举足轻重的作用。 信息化建设通过企业基础数据的信息化、企业基本业务流程和事务处理的信息化、企业内部控制及实施控制过程的信息化、人的行为规范管理等企业基础管理信息化工程,确保企业在规模不断扩大和业务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坚实的管理基础和繁殖内核,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

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 案例Ⅰxx: “信息技术始于战略,而不是系统。”1991年,沃尔玛年销售额突破400亿美元,成为全球大型零售企业之一。据 1994年5月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美服务行业分类排行榜,沃尔玛1993年销售额高达 673.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18亿多,超过了1992年排名第一位的西尔斯(Sears),雄居全美零售业榜首。1995年沃尔玛销售额持续增长,并创造了零售业的一项世界纪录,实现年销售额936亿美元,在《财富》杂志1995年美国最大企业排行榜上名列第四。此后一路高歌猛进,分别在 2006、2007、 2008、2010年4度跃居世界500强榜首。 一、xx的信息化理念和战略 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早年服役于美国陆军情报部队,所以他特别重视信息的沟通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公司开始进入规模化市场扩张及发展阶段后,沃尔玛公司率先在行业内使用各种先进技术的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化管理模式。沃尔玛的信息化管理是贯穿于整个价值链,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通过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和全球用户资源,实现零库存、零营运资本与用户的零距离的目标。信息化管理不应仅是一个系统,而被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不是将其投入到大量低价值的维护与运作事宜中。 正如xx所坚持的: “信息技术始于战略,而不是系统。” 将信息化提到战略高度正是沃尔玛迈向成功的重要原因之

一。一方面,沃尔玛通过供应链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全球统一采购及供货商自己管理上架商品,使得产品进价比竞争对手降低10%之多;另一方面,沃尔玛还通过卫星监控全国各地的销售网络,对商品进行及时的进货管理和库存分配。当凯玛特(美国第三大折扣零售连锁公司)也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并效仿前者开始起步时,沃尔玛早已在全球4000个零售店配备了包括卫星监测系统、客户信息管理系统、配送中心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多种技术手段在内的信息化系统。 二、xx公司信息化过程的一些关键事件 购买第一台计算机用于支持日常业务 (1969); 存货管理系统 (1969); 电子收款机(Point of Sells,POS)系统 (1973);商店与总部之间相联结的卫星网络 (1979),初期投入1600万及60万/年通信费占当年利润总额超过55%节省电话费1000万/年; 统一产品标识码 (1980); 1983年,与休斯公司合作的人造卫星发射升空;与供应商建立电子数据交换 (1985); 通过Retail Link系统与供应商共享预测方法等(1991,1993),总投入成本是当年利润的3倍; 启动电子商务网

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校是一所成立时间不到三年的县城初中,教师是分三年在全县公开招考的有三年以上教学经验的教师,教师们的学科知识是过硬的、扎实的,教师们的敬业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通过多次学深入课堂的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是与新课改要求相悖的,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必须在以后的课堂中改进,方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全面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 一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少。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是提教师们经常用说到的课改理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确并没有有效贯彻,许多教师在上课时还是满堂灌,一讲到底。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自主的学习,就必须保证学生有学习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可这种方式课堂基本被教师霸占,学和理被动的接受,要本就不能主动的学习。洋思中学的实践证明,课本上的知识有百分之八十是学生通过自学能学会的,根本就不需要教师多讲,并对课堂教学作出了规定,一节课教师纯讲时间不超过10分钟。我校也曾要求教师不能满堂讲,把讲授时间控制在25分钟,提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但效果不明显。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就必须从引导学生预习、鼓励课堂展示、保证当堂训练时间和进行课堂检测这几个环节上多下功夫。在课堂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核心的问题,讲学生思路和方法,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会了的不讲,学生能自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二是教师问得多,学生问得少。 新课改要求师生互动,可很多老师把互动简单理解为教师问和学生答。甚至于有的课老师满堂都在提问,我就曾听个一名教师的课,一堂课发出的125个问题,试问解决了几个问题呢?所提的问题又有几个是有效的问题呢?在课堂提问时,有的是教师问学生统一答;有的是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有的是教师自问自答;有的是教师问后,就引着学生问答。学生根本没有思考,没有生成新的问题。看似热闹,但无实效。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摆在当前教师身上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在课前备课时就要充分对本堂课的教师的提问作好充分的思考,对问什么问题、怎样问、问的目的是什么、学生会怎样回答等作好预设。 三是教师作业布置多,学生独立完成少。 我曾对学生课后作业量及完成情况作过调查,我校学生的作业量普遍偏多,有一部分学生有拖欠或抄袭现象。这也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没有安排时间进行练习,就把大量作业留在了课外,这样做是适得其反的,师生俱废时废力不讨好,效果不佳。我们一定要在课堂上安排必要的练习,让学生训练并及时反馈处理。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要遵循三布置三不布置的原则,即布置发展思维的作业,布置发现规律和总结方法的作业,布置拓宽视野、引导探究、提升能力的作业;不布置重复性作业,不布置惩罚性作业,不布置用时太多的作业。还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个性化的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