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分子和原子(20201018133752)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篇1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是九班级化学课标试验教科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探究点.本课题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中,我按如下特点进行设计.1、体现课改理念,把培育同学的科学探究力量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探究氨分子集中试验时,留给同学宽阔的思维空间,让同学大胆猜想。
设计试验方案并进行试验。
让同学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培育同学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品质。
2、创设问题情景,设计试验奇妙,预备充分的资料。
在介绍分子的性质时,给出了鲜活、真实的情景资料。
达到了质疑激趣的目的,增补了直观、明显的试验。
3、设计比较紧凑,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从而培育同学思维的规律性和严密性。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篇2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第一课时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走在花园能闻到花香、湿衣服能晾干、常温下敞口容器中的水会越来越少等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同学身边的事例着手,利用同学的奇怪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学问,并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爱好。
其次,引导同学依据现象大胆猜想,并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探究分子的性质。
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同学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以品红的集中为演示试验和氨分子集中试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用"1+1'是否等于2、注射器抽压试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膈,并且分子间的间隔可以转变。
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进展同学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
既加深了同学对学问的理解,培育了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想象力和分析、推理力量,又使同学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胜利后的喜悦,从而使同学产生亲近化学、喜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念。
2、其次课时教学反思鉴于分子和原子这个课题是关于微观粒子的纯理论学问,同学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力量,假如按正常的理论性的讲解,会让同学产生枯燥的感觉。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一:《 分子和原子》
课题一:《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课题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
本课题的学习能把前面内容(如物理、化学变化,纯净物、混合物等)从微观结构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等内容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工具(指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它在本单元中能帮我们深切体会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常识;学好本课题是学好化学重要基础。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的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
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涉及的一些微观概念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能熟练掌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三态及热胀冷缩。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生活实例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探究;分子、原子基本概念的形成;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难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6.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安排意图(引入)一、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激趣)教师在衣服上洒香水,绕课堂转一圈。
让学生观察,闻气味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提问)你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回答:闻到了香味,但看不见。
通过生活中常见事物引出问题(设问)这是为什么呢?你能解释吗?思考带有疑问,启迪思维(分组实验)品红的扩散(组织讨论)为什么会这样?1、带着问题观看,思考;动手实验;2、讨论得出假设:物质由许多看不见的东西构成由更多实例激发兴趣,进一步思考。
(讲解)科学技术证明物质就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讨论结果得到肯定引出课题(新课)二、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阅读)教材P48-49页播放幻灯苯分子的放大倍数及水分子与水滴的大小比喻(看图)世界上最小的汉字阅读、观察、对比理解分子很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分子的运动(提问)从品红的扩散、水的蒸干、闻到香味等现象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精选6篇)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精选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
《分子和原子》人教九年级化学 优秀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两课时)从容说课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开始。
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的结论,并利用这一结论对一些现象作出具体解释。
另外课本上还介绍了有关分子间间隔的内容,紧接着通过两个讨论题,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由于本课题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的开始,一些观点和结论不像认识宏观世界那佯容易理解,所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便成了学好本课题的关键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难点进行突破。
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
2.采取更为开放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休验科学过程。
3.多提供一些日常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变化现象,力求把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结合起来。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小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用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人教版上册九年级化学第3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
人教版上册九年级化学第3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课题1分子和原子【知识与技艺】(1)看法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看法分子是坚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运用微粒的观念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罕见现象。
【进程与方法】(1)经过对先生熟习的日常现象提出效果,引发先生思索,来探求微观世界,看法分子和原子。
(2)经过对微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求引向深化,引导先生用分子、原子的观念剖析比拟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看法分子与原子的特征,构成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先生对微观世界的猎奇心和探求欲,激起先生学习化学的兴味。
(2)培育先生的笼统思想的才干、想象力和剖析、推理才干。
【重点】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掌握分子的性质。
【难点】树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微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络。
知识点一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性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48~49页,并分组停止实验活动,然后完成以下填空:1.物质都是由庞大的粒子——__分子__、__原子__等构成的。
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__小__。
3.填写〝探求〞实验报告:结论:分子总是在__不时地运动__,且温度越__高__,分子运动越__猛烈__。
4.分子之间存在__距离__。
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时的分子距离是不同的,普通状况下,__气体__分子间的距离>__液体__分子间的距离>__固体__分子间的距离。
【教员点拨】1.温度改动,物质的体积改动,是由于分子间的距离改动,但分子自身的大小不变。
如热胀冷缩现象、瘪的乒乓球置于热水中鼓起等。
2.分子的性质能用来解释微观现象,不能用来解释微观现象。
【跟进训练】1.以下各项中不能证明分子之间有距离的是(C)A.红墨水滴入水中,过一会水全部变成白色B.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时体积会增大C.1体积黄豆和1体积小米掺在一同后,总量少于2体积D.100 mL酒精和100 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 mL2.以下观念你以为不正确的选项是(AD)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B.微观上看运动形状的物质从微观上看那么是永久运动的C.分子虽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D.夏天雨后天晴,路面上的水渍很快变干,这时水就不存在了3.用分子的观念解释以下现象,不合理的是(B)A.水受热蒸发——水分子自身不发作变化B .汽油挥发——分子大小发作了变化C .热胀冷缩——分子间距离改动D .花香四溢——分子做分散运动知识点二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50~51页,完成以下填空:(1)分子的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坚持其__化学性质__的最小粒子。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 教案 (1)
课题1分子和原子知识与能力目标:1、结合生活现象、掌握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2、能用分子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理解和掌握分子、原子的概念;4、能从微观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实质。
情感与态度价值:1、科学、准确的化学语言叙述;2、将微观世界形象化;3、学习用微观理论分析宏观物质,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分析、归纳教学重点:1、粒子的基本性质;2、用粒子的性质解释生活现象;3、分子、原子的概念教学难点:用微观粒子解释宏观物质变化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咏梅》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二、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一)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1、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都在不断运动;3、粒子之间都有间隔。
(二)质量和体积都很小:P48数字、水能从纸的一边渗透到另一边。
(三)粒子都在不断运动:1、生活中的现象:扩散现象(现象叫扩散现象,性质是在运动);湿衣服晒干;能闻到气味。
2、影响粒子运动速度的因素:(1)温度越高,粒子运动速度越快;(2)空气流动越快,粒子运动速度越快(洗头发后,用电吹风吹头发要干得快得多:热风升高温度;吹风加快空气流动)。
3、(P49图3-4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无色酚酞溶液是一种酸碱指示剂,特点是遇到碱性溶液变红。
氨水是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装酚酞溶液的烧杯变红,装氨水溶液的烧杯没有变红,说明氨水分子运动的速度比酚酞分子运动的速度快得多,如果放足够长的时间,也会看到装氨水的烧杯变红。
(四)粒子之间有间隔:1、影响粒子之间间隔的因素:温度越高,粒子之间间隔越大(热胀冷缩);压强越大,粒子之间间隔越小(压缩)。
2、生活中常见现象:热胀冷缩(热胀冷缩是粒子之间的间隔在胀或缩,而粒子本身的大小不变)、气态物质容易被压缩(气态物质粒子之间的间隔最大,最容易被压缩)、不同的物质混合,总体积会变小(10ml 水和10ml 酒精混合,总体积会小于20ml )(不同物质的粒子互相挤占对方粒子之间的间隔)。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
一、教案内容1.1 课程背景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元,而分子和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学生可以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本质。
1.2 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的定义和特点;(2)了解原子的定义和特点;(3)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关系;(4)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分子的定义和特点,原子的定义和特点,分子和原子的关系;(2)难点:分子和原子的运动规律,分子间的作用力。
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
1.5 教学准备(1)教材或教学资源;(2)多媒体设备;(3)实验器材。
1.6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水的沸腾、气体的扩散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微观结构;(2)讲解:介绍分子的定义、特点以及分子间的运动规律;讲解原子的定义、特点以及原子间的结构;(3)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如分子间的吸引作用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间的相互作用;(4)讨论:分组讨论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化学、药品制造等;(5)总结:概括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强调其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1.7 作业布置(1)复习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总结其特点;(2)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来解释。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但在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方面,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引导。
2.2 教学改进(1)在实验环节,增加实验教师的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来;(2)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3)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应用。
三、教学评价3.1 学生评价3.2 教师评价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有了加深。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资料信息,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2、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有价值的猜想进行科学探究,能对实验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知道微观粒子的性质。
3、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4、通过引导,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2.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性质——利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教育功能:本节内容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在促进学生科学物质观、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4.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由前一段的学习,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好奇心,对物质的构成、组成提出了问题。
本节课对学生所提问题从化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知,建立起微观现象的理性认识。
对分子、原子等基本概念的认识与理解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大多数学生将初中化学知识融会贯通打下重要的基础。
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对分子、原子有了一定的了解。
学生对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有了一定的判别能力,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通过一段时间对化学的学习,学生通过观察身边一些常见的物质,认识到了它们所发生的奇妙变化,对化学产生了好奇心,对物质的组成、构成等产生了兴趣。
对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是学好这段知识的关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对实验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知道微观粒子的性质。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分子和原子》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能列举出常见的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
知道水、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氧化汞是分子、构成的,知道汞、硅由原子构成的。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能用分子、原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在不断运动着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化学变化前后,存在于物质中的'原子的种类不变。
4、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生没有变化,分子发生了变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教学工具多媒体演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见闻:1)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2)路过化妆品店就闻到香味?3)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实验3–2:品红的扩散: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同步加做加热水中品红)[过渡]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用于解释以上现象。
那么,他们的论断是否正确呢?展示图片:教材P48图3-6、3-7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二、[提问]分子有何特点呢?(阅读)分子很小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活动与探究]做氨水的扩散实验请同学们猜想:为什么A杯中的溶液很快变红了?而B杯中的溶液过很久才变红呢?小结: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
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提问]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怎样?能否举例子电脑:①1000ml酒精与100ml水的混合,思考为什么混合后体积不为200ml呢?②一碗黄豆与一碗绿豆混合是否等于两碗?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思考题:用分子的观点分析: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3、物质为何有三态变化?三、作业与练习《分子和原子》教案2【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案
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等微观粒子的主要特征。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从宏观现象认识微观粒子的存在及运动,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分析探讨→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兴趣【教学流程】第1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1、在教室内喷一些香水,我们为什么会闻到香味?2、对于无色无味的物质,我们如何感知它们的存在?【引入】我们为什么会闻到香水味,为什么手背皮肤会感受到有冲击力,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内容息息相关。
【板书】3-1分子和原子科学家在近代就得出了结论:物质是由微小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板书】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过渡】物质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那这些微小的分子原子有什么样的性质呢?【提问】课堂开始时,我们为什么能闻到香水味?【演示实验】1、浓氨水滴加到有酚酞溶液的试管中。
2、P49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在玻璃片上分别放三团棉花,其中两个滴加酚酞,一个滴加浓氨水,然后将滴加浓氨水和酚酞的一个棉花用烧杯罩在一起,另一个酚酞棉花在烧杯外。
3、对比实验:将少量品红分别加入到放有冷水和热水的两只小烧杯中,观察现象。
【板书】二、分子的性质1、分子(原子)是不停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原子)运动速率越快。
【过渡】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因此我们可以闻到香水味,可以感受皮肤被风冲击,那么为何我们只闻到气味,却看不见香水分子呢?【板书】2、分子(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1·能举例说出分子是真实存在的;2·能通过实验探究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能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不再保持原分子的化学性质。
2、分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活动2】化学变化本质【教师】PPT呈现资料,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归纳总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活动3】原子【教师】PPT呈现资料,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归纳总结】1、原子性质:(1)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原子也是在不断的运动的;(3)原子之间也有间隔。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1)金属:Mg,Fe,Cu;(2)稀有气体:He,Ne,Ar;(3)非金属固体P,S,C,Si【活动4】混合物和纯净物【教师】PPT呈现资料,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归纳总结】用微观观点(分子观点)解释:纯净物和混合物1、纯净物:由同种(或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不同种(或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跟踪练习2】1·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分子、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B.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C.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D.任何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答案】C【解析】A、分子、原子都在不断的运动,说法正确,所以A不合题意;B、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说法正确,所以B 不合题意;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但在其他变化中还能再分,故说法错误,所以C是正确的;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说法正确,所以D不合题意。
故选C。
2·下列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
(1)表示混合物的有(填字母序号,下同);(2)表示纯净物的有。
【答案】(1)B;(2)A C D;【解答】(1)B由两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2)A、D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组成,纯净物。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设计下载(天津市省级优课)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上课时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问题为中心,重点强调学生的学,组织学生大胆尝试,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有如下几个特点:
1.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日常生活实例的紧密联系,展开想象力,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2.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3、在介绍分子的性质时,结合鲜活的、真实的情景材料,达到了质疑激趣的目的。
实验直观性强,现象明显,穿插的也很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1)
【学习目标】
1 •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原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会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
原子
(2 )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问题情景】投影三幅Flash动画画面
1、小明站在阳台上想: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2、路过花店时,小丸子对小英子说:我闻见了花香,你闻见了吗?
3、冲糖水时,小刚感到迷惑,把白砂糖放入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有了甜
味。
【引入课题】以上三种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相信我们一起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以后,你一定会解释以上现象。
一.物质的构成
【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
【想一想】你看见了什么?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过渡】
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
【结论】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一一分子、原子构成的。
【设问】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吗?
【投影】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照片
1、苯分子的照片2 、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二、分子
(1)分子的性质
【讨论】一滴水中约含 1.67 x 1021个水分子,20滴水为1ml.说明分子的什么?
结论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活动与探究】
在烧杯A 中装入20ml 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得到无色溶液。
在烧杯 B 中装
入10ml 浓氨水。
用一只大烧杯把 A B 两烧杯罩在一起,几分钟后,观察到小烧杯
A 中 的溶液变成了红色。
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
结论2 :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活动与探究】
50ml 水与50ml 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 100ml ,上述现象说明了分子的什么?
结论3:分子之间有间隔。
气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大,
固态、液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小。
【随堂训练】
1•“桂子花开,十里飘香”这一现象说明了
分子分裂成原子 分子之间有间隔 水分子的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1) .为什么蔗糖放入水中时,蔗糖不见了,水却变甜了?
(2) 、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⑶、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
(4)、物质为何有三态变化?
4. 何洁同学学习化学后,对装修新房的爸爸说:“如果厨房不装抽油烟机家具将会沾满油 渍。
”何洁同学这样说的科学依据是
分子之间有间隙 C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5•将有关分子特征的编号,填写在下列叙述后的横线上:
A 分子很小
B 分子之间有间隔
C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 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1)将大量氧气压缩在钢瓶中 ____________ (2)糖放到水中,水变甜了 __________________ (3 )进饭店闻到饭菜的香味 _____________ ( 4)湿衣服能晒干 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1) 一、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 分子的性质
1、 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课后反思】本课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初学化学的学生比较难学。
因此,在教学中用实验、 比喻等方法增强直观性, 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开展想象思维,使学生能形成对分子的大小和 运动状态的认识。
宁阳中学 化学
科教师备课电子教案活页 教研组长签名处: 郑卓志 学科备科组长签名处: ____________
课题:分子和原子(2)主备人: 郑卓志 时间:2012年9月20日
【学习目标】
1. 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2 •认识分子、原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A 分子很大
C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 水结成冰是由于
A 水分子的运动停止了
C 水分子变小了
3. 用分子的观点分B D B D A 分子很大
3•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会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
1•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氧化汞的分子模型。
2、水的蒸发与过氧化氢的分解模型
3、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模型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三•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
【问题情景】投影
1、从分子角度看,水的蒸发与过氧化氢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2、观察P50氢气与氯气的反应的示意图,仔细分析在此变化过程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小组讨论】1、教师也参与讨论 2 、小组交流观点
【模型演示】
1、水的蒸发与过氧化氢的分解(一人演示一人解说)
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同上)
【分析】
水的蒸发:水分子未变,分子间隔增大... 物理变化
二氧化锰
过氧化氢分解:过氧化氢水+ 氧气……化学变化
(过氧化氢分子)(水分子)(氧分子)
【获得结论】
1 、化学变化前后,分子发生改变。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质疑探究】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
【投影】
1、过氧化氢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
2、氧化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
【获得结论】
1、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新的分子。
2、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 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练习】
1. 下列物质中几乎不含氧分子的是
A 氧气
B 液态氧
C 蒸馏水
D 空气
2. 若用“匸”表示氢原子,用“”表示氧原子,则保持水化学性质的粒
子可表示为 ________________
O ° 0
8
A B CD 3. 国家游泳中心一“水立方”的设计灵感于一个“方盆子”,许多“水泡泡”、许
多“水分子”。
下列关于水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水分子是极小的水滴
B1个水分子由1个氢分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C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D 水分子不能再分
4. 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大圆圈表示汞原子,小圆圈表示氧
A 氧化汞受热分解成汞和氧气
B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D 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5. 有下列物质:①氮气②液态空气③氧化汞④矿泉水⑤高锰酸钾⑥二氧化锰⑦铁
1)属于纯净物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于混合物的是 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氧化物的是 _______________
(4)属于单质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_________ (6)由分子直接构成的气态物质是 _______
三、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变了,原子不变。
2、 混合物和纯净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的
四、分子、原子的概念
1、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抽象,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宏观想象微 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原子) 据图得出的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Q Q Q QI QQQQ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