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第12课《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一、认识固体(一)(PPT 展示)石头、螺帽、玻璃、橡皮等固体。
(二)教师分别从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等方面帮助学生区分以上固体的性 质。
并帮助学生共同界定固定的性质。
二、区分固体和液体(一)固体:文具盒、彩笔、格尺、小刀、石头(二)液体:钢笔水、胶水、生鸡蛋三、固体的共同性质师:刚刚同学们观察了不同固体的特征和性质,通过观察,你发现固体有哪些共同的性质?(讨论)结论: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四、提出问题师:既然大家已经了解了固定的性质,老师这有一个问题,想让同学们帮助老师判断一下.判断:沙漏中的沙子也能流动,所以沙漏中的沙子是液体.(错)对比分析:(做实验 准备的道具:沙子 水)没有形状 有形状滑滑的 硬硬的 有流动性 没有流动性捏不住 捏到一个个小颗粒结论:因此水是液体,而沙子不是液体,所有的性质表明,它是固体。
五、找一找教室里的固体有哪些?六、思考题:你知道那些固体混合或分离的例子吗?(PPT 展示)固体混合:在水泥中混合黄沙和水固体分离:把石子从黄沙中分离出来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实例属于固体的混合或分离?实例1:生活中生产砖头时,煤渣和泥土混合在一起是固体的混合.实例2:用筛子筛出大豆中的沙子是固体的分离。
实例3:用筛子筛出稻谷中的沙子也是固体的分离.七、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八、结束语在科学王国里有很多的奥秘,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一定会有更多新奇的发现。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处处是科学。
认识固体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潘文超2014011020。
《认识固体》教案
《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化学基础》教材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固体”。
详细内容包括:固体概念、固体分类、固体性质以及固体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的基本概念,掌握固体分类及性质。
2. 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固体相关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固体性质的掌握及运用。
教学重点:固体概念、分类及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固体样品、实验器材、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固体物品,引发学生对固体现象的兴趣,提出问题:“固体有什么特点?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 新课导入:(1)介绍固体的概念、分类及性质。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固体性质,如颜色、硬度、溶解性等。
3. 例题讲解:(1)讲解固体分类的判断题,如:“冰属于哪一类固体?”(2)讲解固体性质的填空题,如:“固体具有________、________等性质。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生活中常见固体的分类。
(2)让学生举例说明固体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5. 实践活动:(1)分组实验,观察固体样品的颜色、硬度、溶解性等性质。
(2)讨论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调固体概念、分类及性质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板书内容:(1)固体概念(2)固体分类(3)固体性质(4)固体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5种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2. 答案:(1)略(2)因为盐的分子结构使其能够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溶液;而沙子的颗粒较大,无法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因此不能溶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概念、分类及性质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1)研究固体在工业中的应用,如:“固体材料在制造电子产品中的作用。
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精彩教案
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三章《物体的性质》第一节《认识固体》。
内容主要包括:固体概念、固体的特征、常见固体的识别和分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固体的概念,掌握固体的基本特征,能够识别和分类常见的固体。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固体物质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固体概念、固体的特征、常见固体的识别和分类。
难点:固体特征的深入理解,实验操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固体样品(如石头、木头、金属等)、实验器材(如天平、尺子等)。
学具:固体观察记录表、固体分类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固体物品,引发学生对固体物质的关注,提出问题:“什么是固体?固体有什么特征?”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固体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固体是一种物质状态。
(2)分析固体特征,如形状、体积、质量等。
(3)讲解常见固体的识别和分类。
4. 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固体特征。
(2)进行固体分类游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5.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板书内容:(1)固体概念(2)固体特征(3)固体分类(4)常见固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三种固体,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将下列固体进行分类:石头、木头、金属、水、空气。
答案:(1)略(2)固体:石头、木头、金属;液体:水;气体:空气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的概念和特征有了初步了解,但仍需加强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2. 拓展延伸:(1)收集更多固体样品,进行观察和分类。
2024年小学科学3《认识固体》精彩教案及反思
2024年小学科学3《认识固体》精彩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固体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合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固体的基本特征,如形状、体积、质量等。
2.教学难点: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固体物品,如石头、木头、塑料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各种固体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固体物品的印象。
(二)新课教学1.教师通过PPT展示固体的基本特征,如形状、体积、质量等。
a.形状:固体有一定的形状,不易改变。
b.体积:固体占有一定的空间。
c.质量:固体有质量,可以用手感受。
2.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a.固体不易流动,液体和气体可以流动。
b.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
3.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固体的特性。
a.将石头放入水中,观察石头的形状和体积是否改变。
b.将木头放入水中,观察木头的形状和体积是否改变。
4.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固体物品的形状、体积、质量等特征。
(三)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固体基本特征。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固体物品,记录它们的形状、体积、质量等特征。
2.家长协助孩子完成观察记录,并进行签字确认。
六、教学反思1.优点:a.教学内容丰富,涵盖了固体的基本特征。
b.教学方法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c.实验环节让学生直观感受固体的特性。
2.不足:a.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课堂小结环节较为仓促。
b.部分学生实验操作不够规范,需要加强引导。
3.改进措施:a.优化教学时间安排,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
b.加强实验环节的指导,确保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2024年小学科学12《认识固体》教案
2024年小学科学12《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12册第三章《物体的状态》第一节“认识固体”。
详细内容包括:固体概念的学习,固体特点的探究,以及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固体的概念,了解固体的基本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固体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固体概念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固体样品(如木头、石头、金属等),多媒体课件。
学具:固体观察记录表,固体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不同种类的固体,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被称为固体?2. 新课导入(2)讲解固体的基本特点。
3. 例题讲解(1)展示固体模型,分析其特点。
(2)讲解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固体,并记录下来。
(2)对比固体、液体、气体,说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5. 小组讨论(1)讨论固体的应用,了解固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探讨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拓展固体废物处理的相关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内容:(1)固体概念(2)固体特点(3)固体应用(4)固体废物处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出生活中的固体,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2)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是什么?2. 答案:(1)生活中的固体:木头、石头、金属、塑料等。
特点: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变形。
(2)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体具有固定的体积但无固定形状,气体无固定形状和体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掌握了固体的概念和特点。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固体知识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固体废物处理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小学科学12《认识固体》教案
小学科学12《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12册,具体内容为第一章第三节“认识固体”。
详细内容包括:1. 固体的基本概念;2. 固体的特性;3. 固体与液态、气态的区别;4. 固体的分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固体的基本概念,掌握固体的特性,了解固体与液态、气态的区别,知道固体的分类。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生活中固体现象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固体与液态、气态的区别;固体的分类。
教学重点:固体的特性;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固体样品(如木块、石块、金属块等),实验器材(如天平、量筒等)。
学具:学习单,固体样品(与教具相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固体样品,引导学生观察、触摸,提问:“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我们之前学过的液态、气态有什么不同?”2. 例题讲解讲解固体的基本概念、特性、分类及与液态、气态的区别。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描述周围生活中的固体现象,分析其特点。
4. 小组讨论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板书内容:1)固体的基本概念2)固体的特性3)固体与液态、气态的区别4)固体的分类5)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固体的例子,并描述其特点。
2)简述固体与液态、气态的区别。
3)举例说明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例如:木头、石头、金属。
特点:不易变形,有一定的体积和重量。
2)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变形;液态有固定的体积,无固定形状;气态无固定形状和体积。
3)例如:建筑、家具、电子设备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发现固体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
《认识固体》教案
《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物理》第一章第四节,详细内容为“固体的基本概念、特性以及固体分类”。
主要包括固体的定义、固体的微观结构、固体的物理性质、固体的分类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固体的基本概念,掌握固体的特性和分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固体现象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固体物理性质的研究兴趣,为后续学习固体物理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固体的定义、特性、分类。
难点:固体微观结构的理解,固体物理性质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固体样品(如金属、塑料、木材等)、显微镜、投影仪。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固体样品(自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固体物品,引导学生思考固体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固体的定义,讲解固体的微观结构,阐述固体的特性。
4. 例题讲解:讲解固体分类的依据,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固体。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固体分类知识,判断给定样品的类型。
6. 知识拓展:介绍固体在科技、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8.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固体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解答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板书内容:(1)固体的定义(2)固体的微观结构(3)固体的特性(4)固体的分类(5)固体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固体的定义,并举例说明。
(2)简述固体的微观结构。
(3)列举三种固体的物理性质,并说明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a. 导电性能良好,硬度大,熔点高。
b. 不导电,透明或半透明,熔点低。
c. 冬天,北方河流结冰。
d. 玻璃破碎后,碎片边缘尖锐。
2. 答案:(1)略。
(2)固体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组成,粒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强,排列紧密,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3)略。
(4)a. 金属;b. 塑料;c. 河流结冰涉及固体的凝固现象,与固体的熔点有关;d. 玻璃破碎涉及固体的硬度,碎片边缘尖锐与固体的断裂韧性有关。
《认识固体》公开课教案
《认识固体》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固体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固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固体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 常见固体的性质和用途3. 固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固体的基本特征、常见固体的性质和用途、固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2. 教学难点:固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固体的性质和相互作用力。
3. 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固体样品(如木块、金属、塑料等)、实验器材(如磁铁、测力计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记本、画笔。
3. 教学资源:课件、视频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固体样品,引导学生关注固体的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固体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固体样品,总结固体的基本特征。
3. 学习常见固体的性质和用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固体的性质和用途。
4. 探究固体间的相互作用力:通过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让学生理解固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固体的基本特征和相互作用力的重要性。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固体的基本特征,判断给定的样品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
2. 分析常见固体的性质和用途,举例说明。
3. 运用相互作用力的知识,解释固体间的吸附、磁铁吸附等现象。
八、拓展与延伸:1. 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固体材料,了解其性质和用途,进行课堂分享。
2. 探究固体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变化,如温度、压力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固体材料的创新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认识固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认识到固体是物体存在的一种形式。
2.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3.理解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也是固体。
4. 尝试用不同方法比较物体的学会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体积。
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认识身边的固体物质。
2.探究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是否是固体。
3.探究比较两个体积接近的物体的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乐于尝试用多种方法来完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2.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事物。
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愿意分享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观察固体物质的共同特点,即有确定的形状、有体积、有质量。
教学难点:学生尝试用具体、统一的标准比较物品体积的大小。
【教学材料】教师材料:纱巾、羽毛、食盐、面粉学生材料:每组3份拼搭积木;托盘,黑芝麻、白芝麻、直尺、两个塑料杯;小鸭、小熊玩偶。
【教学过程】一、猜一猜,初步认识固体,并寻找教室内的固体物品1.谈话:这里有两个瓶子(不透明),瓶子里分别装着什么呢?不可以打开看,可以摇晃瓶子,你能猜出来吗?(学生通过摇晃发现了区别,能猜出部分特征。
)2.问:打开盖子,把手伸进去摸一摸是什么感觉,能抓起来吗?它们有什么区别?请你描述一下。
(学生体验,发现一个瓶子里的像是水,湿湿的,抓不起来;而另一个瓶子里的是球形的东西,硬硬的能抓起来。
)3.谈话:把它们分别倒出来,倒在准备好的透明的容器里。
(师生共同揭开真相:一个是流下来的水,一个是滚出来的玻璃球。
)4.小结:关于水,我们很熟悉,像水这一类物体,我们称之为液体;像玻璃球这一类物体,我们则称之为固体。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来一起认识固体。
(出示课题)5.寻找教室内的固体物品。
那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固体呢?(PPT出示图片)(学生一一列举,说明理由,有疑义的暂时保留)二、通过判断纱巾,羽毛,面粉,食盐是否是固体,揭示固体的共同特征。
小学科学12《认识固体》教案
小学科学12《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12册,主要围绕第二章《物质的状态》展开,具体内容为第三节《认识固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固体的基本概念、特征以及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固体的定义,了解固体的基本特征,并能区分固体与其他物质状态。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固体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关爱自然、关注环保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固体特征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重点:固体的定义、特征及固体与其他物质状态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固体样品(如石块、木头、糖等)、教学课件、实验器材。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固体样品(如橡皮、铅笔、书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物质状态知识。
(2)出示固体样品,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其特征,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1)教师出示教学课件,讲解固体的定义、特征。
(2)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做好笔记。
(3)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固体与其他物质状态的区分。
(4)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实践:(1)学生分组,每组挑选一种固体样品进行观察、分析。
(3)教师点评,强调重点知识。
4.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2)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做好笔记。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认识固体2. 内容:(1)固体的定义(2)固体的特征(3)固体与其他物质状态的区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固体的定义及其特征。
(2)请举例说明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固体的定义:固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压缩。
固体的特征: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压缩;分子间距离较小,相互作用力较大。
(2)示例:石头、木头、金属、塑料等都是固体,在建筑、家具、交通工具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的定义和特征掌握较好,但在区分固体与其他物质状态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
三年级科学《认识固体》教学设计(5篇)
三年级科学《认识固体》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三年级科学《认识固体》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评价材料: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一课第1课时《认识固体》学校宁兴学校姓名高小梅年级三年级科目科学课题第三单元第一课《认识固体》第1课时编号《认识固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认识固体》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
2、能够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
2、知道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教学重、难点: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牙膏、学生实验记录单学生分组研究材料:水槽(石头、玻璃、螺帽、橡皮)、玻璃棒、烧杯、沙子、水、面粉、药勺、小刀、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2.揭题:同学们头脑中有这么多问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共同研究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将物体分类。
(1)课件出示水、橡皮、布、水杯、面粉、文具盒、钢笔、牛奶。
(2)提问:你们能把这些物体按照固体和液体分类吗?(3)学生分类并回答。
(4)教师出示牙膏。
提问:牙膏是固体吗?(5)学生讨论,产生疑问。
(6)出示面粉和水,学生实践“和面”活动。
提问:和出的面糊是固体吗?(7)学生争论,教师讲解中间物质。
牙膏和面糊都是混合体,称为“流体”。
(8)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呢?2.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认识固体的性质。
(1)提问:你们的水槽里都有哪些固体?(2)小组讨论选用那种方法研究这些固体的性质。
(3)教师提示学生要用各种方法观察(用眼看、用手摸、用工具研究),提示学生从各方面观察(如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第12课《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2课《认识固体》教学设计《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2课《认识固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第一课,本课安排了“摆棋子”和“和固体有什么特征”两个探究活动进行教学。
活动一是通过摆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军棋的棋子和棋盒的形状,尝试用不同的摆法将棋子全部放进棋盒里。
活动二是指导学生对身边常见的一些固体,如:铅笔、橡皮、杯子等物体通过用尺测量、用手掂量、用简易天平称量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固体是有一定形状、体积和质量的。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物体都很熟悉了,但物体可细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等,学生去没有明确的区分方法,也就是对什么样的物体被称为固体,固体有什么样的特征没有明确的认识,所以,也不会区分出许多物体中哪一些才是固体。
所以本课的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摆棋子”和“固体有什么特征”这两个活动来认识什么固体是怎样的,固体都有一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等特征。
三、教学策略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用不同的摆法将棋子全部放进棋盒里。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军棋的棋盒和棋子的形状,让其思考怎样用不同的方法把棋子全部放入棋盒中。
并通过自己亲手尝试把棋子全部摆放入棋盒中。
2.指导学生用手和不同的工具。
通过掂量、测量、称量等方式认识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大小和质量的特征。
四、教学目标1.知道固体具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固体的特征。
3、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兴趣。
4、认识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固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选用什么方法来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固体的特征。
六、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小组用学具一套、课件、相关图片学具准备:每小组准备军棋一盒、铅笔长短各一支,橡皮一块、塑料杯一只,塑料、积木、石头、泡沫块、塑料尺和软尺各一把,简易天平一台。
七、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军棋一盒,让学生认识。
小学科学12《认识固体》教案
小学科学12《认识固体》教案教案:认识固体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固体;2.能够列举一些固体的特征;3.能够理解固体的分子运动和密度;4.能够观察不同固体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1.了解什么是固体;2.能够列举一些固体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能够理解固体的分子运动和密度。
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不同固体样本,放大镜,显微镜;教学辅助材料:图表、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识(5分钟)1.引入问题: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哪些物质?它们是什么样子的?2.复习:请给出液体和气体的特点,并和同学们分享一下你们的答案。
1.引入固体: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固体。
固体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物质。
你们平常见过哪些固体物质呢?(学生回答)2.理解固体的特征:请你们观察一下桌子上的课本,它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课本是坚硬的、有形状的,而且它的体积是一成不变的。
这些都是固体的特征。
3.探究固体分子运动: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固体,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实验。
首先,每个人都拿起一盒糖块,仔细观察它的形状和颜色。
然后,你们可以用手指轻轻摩擦糖块,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进行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没错,糖块没有变形,仍然保持原来的形状。
这是因为固体分子运动非常小,它们只是在原地微微震动而已。
4.探究固体的密度:再来一个实验,大家拿起砖块和棉花,仔细观察它们的质感和颜色。
然后,你们可以用手轻轻地压在砖块和棉花上,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进行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没错,砖块比棉花更重,它的密度更大。
第三步:巩固知识(25分钟)1.观察其他固体:现在请你们拿起手中的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一下其他固体样本,并将你们的观察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这些固体的颜色、形状和质感等特征。
2.分享观察结果:请一些同学将他们观察到的固体样本和观察结果分享给大家。
3.概括固体的特征:根据大家的分享,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固体的特征是什么。
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固体》教学设计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固体》教学设计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固体》教学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在此基础上会给物体分类;●会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出来。
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物体的常见特征;●会借助简单工具进行观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工具使用的方便有效;●共享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过程设计一、出示一杯水、一瓶油、一碗面粉和一块麦饼1、讲解:这些物体中有的是固体,有的是液体,请小朋友把他们分成两类。
2、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分?理由是什么?3、提示:老师一共出示了几种物体?4、学生仔细观察以后回答。
【评析】这里主要是想让学生发现装液体的碗和杯子也是固体。
这样安排可以直接进行"和面"的活动,使整堂课的探究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把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培养、情感的体验渗透在活动中。
5、提问:谁知道麦饼是怎么做出来的?谁来告诉大家?也可以相互补充。
6、师生共同讨论以后动手和面,每组一份材料,小组合作完成做一个麦饼。
7、提示:在和面的过程中,什么时候既像固体又像液体?和面时容器里的水不要太多,面粉要一点一点地放,面粉放入水中后,要用筷子不停地搅拌8、告诉学生麦饼做好后,要进行烘烤才会熟,才会像我们一开始看见的饼一样,属于固体。
二、引导学生研究固体的性质1、这个饼是什么样的?你能用哪些方法进行观察呢?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2、可以看一看,可以闻一闻,可以尝一尝,还可以掰开看看里面是什么样的┅┅3、教师评价:你们真会动脑筋,确实要全面观察一样物体,要运用多种方法观察,教案《《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但是,不可以随便乱尝,要安全卫生的才能用舌头去尝。
要观察硬的物体里面是怎样的,也可以借助一些工具。
4、固体在我们周围到处可见,请你们仔细找一找。
小学科学12《认识固体》教案
小学科学12《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12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固体》。
详细内容包括:固体物质的定义、特性、分类及日常生活中的固体物质。
重点掌握固体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了解不同类型的固体,并学会观察和描述固体。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固体的定义和特性,掌握固体的分类方法,学会观察和描述固体。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固体物质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固体特性的理解,固体分类的掌握。
2. 教学重点:固体概念的学习,观察和描述固体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固体样品(如铁块、木块、塑料块等),显微镜,投影仪。
2. 学具:固体观察记录表,彩笔,固体分类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固体,引发学生对固体物质的好奇心,提出问题:“什么是固体?固体有哪些特性?”3. 实践情景:分组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固体样品,记录观察结果,讨论固体的分类方法。
4. 例题讲解:分析固体分类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分类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固体分类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认识固体2. 内容:固体的定义: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压缩的物质。
固体的特性:不易变形、不易流动、有一定的硬度和脆性。
固体的分类:晶体、非晶体;金属、非金属;有机、无机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生活中的固体物质,并对其进行分类。
2. 答案:铁锅(金属、晶体)、塑料杯(非金属、非晶体)、木桌(非金属、有机、非晶体)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的定义、特性和分类掌握程度较好,但部分学生在观察和描述固体时仍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更多固体物质,深入了解其性质和用途,提高学生对固体的认识。
(新教材)粤教粤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 3.12 认识固体 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固体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习
目标
1.了解固体具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固体的特征。
3.培养仔细观察、分析的科学探究精神。
重点
了解固体具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固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将棋子全部摆放在棋盒里。
2.尝试棋子摆放的方向。
3.记录摆放的过程。
摆放情况
摆放根据
按一定方向摆
乱摆(不按一定方向)
结论:棋子、棋盒都有一定的形状(固体有形状),摆放时要注意观察它们的摆放方向。
(二)活动2:固体有什么特征
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由金属、塑料、木材和石头制成,像棋子一样,它们都是固体。
出示课题。(齐读)
看图片
思考
谈摸的感受
齐读课题。
通过生活实例,用摸一摸的感知固体与液体的不同,进而激发学生兴趣,进入学习状态,导入课题。
讲授新课
(一)活动1:摆棋子
我们都知道常见的军棋、飞行棋、象棋等一般都存放在专用的棋盒里。
实践活动: 观察军棋的棋子和棋盒的形状,尝试用不同的摆法将棋子全部放进棋盒里。
我们的身边像石子、木块都有一定的重量。我们应该测量,了解它的质量呢?
方法:先用手掂一掂,再利用简易天平测量:把天平调节平衡,在一端放上被测物体,一端放上砝码,达到平衡,砝码数就是物体的质量。
小结:什么是固体?具有一定的 体积和形状的物体,如石头、橡皮、玻璃、塑料等。
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三年级科学上册《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认识固体》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建立物质概念和物质意识的基础上,以“固体和液体”为主题,从物质的“状态”、“变化”和“分离”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物质概念,形成“世界是物质的”这一基本科学观念,也为学生将来认识“物质的微观世界”奠定基础。
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为研究对象,共安排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辨认教室里的物品是否是固体,并延伸对柔软、细颗粒状固体的辨认,充分感知固体。
第二部分在了解固体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实践想办法比较不同固体的体积大小。
第三部分判断固体形状、大小变化后是否还是固体,性质是否会改变。
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中固体形状或大小的变化、自然界岩石的变化,知道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低年级研究典型具象物质“石头”“水”和“空气”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的“物质概念”和“物质意识”,但他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固体还是液体时,往往是把自己熟悉的、具体的某一固体或液体作为标准,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固体概念。
所以本课在判断诸如纱巾、羽毛、面粉、食盐等物体属于什么状态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固体特征的认识不足,对“固体”概念比较模糊。
当明确固体是有确定形状、体积和质量的,学生自然就比较容易区分出到底哪些物体是固体。
通过动手实践也能想办法比较出不同固体体积的大小。
三、学习目标●能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认识固体的性质;●能用多种方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知道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固体的性质。
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五、教学准备:纱巾、羽毛(羽毛枕)、面粉、食盐、三组积木块、带刻度的小尺、透明杯子、玉米淀粉、大小不一的两个小玩偶,量杯、锤子、粉笔、剪刀、纸张、蜡烛、小刀六、教学过程(一)辨认教室里的物品是否是固体1.谈话:同学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大家研究过石头、空气和水,这些物体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
《认识固体》 教学设计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辨别常见的固体,并能描述固体的特征。
理解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学会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固体,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固体的特征,如形状、体积和质量的确定性。
能够区分固体和液体。
2、教学难点理解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化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各种固体材料,如木块、石块、玻璃、塑料、面粉等。
实验器材,如天平、量杯、筛子等。
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收集身边的固体物品。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书本、铅笔、玩具等,提问学生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出固体的概念。
2、新课讲授(1)认识固体的特征展示不同的固体,如木块、石块、玻璃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引导学生发现固体具有确定的形状。
用量杯测量固体的体积,让学生理解固体的体积是固定的。
用天平称固体的质量,使学生明白固体的质量也是确定的。
(2)区分固体和液体对比固体和液体,如将水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中,观察水的形状变化,与固体的形状进行对比。
讨论固体和液体在形状、体积和流动性方面的差异。
(3)固体的混合与分离进行固体混合实验,将不同的固体,如沙子和豆子混合在一起,观察混合后的情况。
用筛子分离混合的固体,让学生思考混合前后固体的质量和占据空间的变化。
3、小组实验(1)分组实验:让学生分组选择不同的固体进行观察和测量,记录固体的特征。
(2)实验汇报:每个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4、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固体的特征和与液体的区别。
(2)强调固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5、布置作业(1)让学生回家观察身边更多的固体物品,记录它们的特征。
最新粤教粤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2课《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2课《认识固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第一课,本课安排了“摆棋子”和“和固体有什么特征”两个探究活动进行教学。
活动一是通过摆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军棋的棋子和棋盒的形状,尝试用不同的摆法将棋子全部放进棋盒里。
活动二是指导学生对身边常见的一些固体,如:铅笔、橡皮、杯子等物体通过用尺测量、用手掂量、用简易天平称量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固体是有一定形状、体积和质量的。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物体都很熟悉了,但物体可细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等,学生去没有明确的区分方法,也就是对什么样的物体被称为固体,固体有什么样的特征没有明确的认识,所以,也不会区分出许多物体中哪一些才是固体。
所以本课的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摆棋子”和“固体有什么特征”这两个活动来认识什么固体是怎样的,固体都有一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等特征。
三、教学策略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用不同的摆法将棋子全部放进棋盒里。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军棋的棋盒和棋子的形状,让其思考怎样用不同的方法把棋子全部放入棋盒中。
并通过自己亲手尝试把棋子全部摆放入棋盒中。
2.指导学生用手和不同的工具。
通过掂量、测量、称量等方式认识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大小和质量的特征。
四、教学目标1.知道固体具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固体的特征。
3、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兴趣。
4、认识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固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选用什么方法来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固体的特征。
六、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小组用学具一套、课件、相关图片学具准备:每小组准备军棋一盒、铅笔长短各一支,橡皮一块、塑料杯一只,塑料、积木、石头、泡沫块、塑料尺和软尺各一把,简易天平一台。
七、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军棋一盒,让学生认识。
问题:这是什么?谁会玩军棋?(二)活动探究1.活动1:摆棋子问题:请你观察军棋的棋子和棋盒的形状是怎的?你们能尝试用不同的摆法将棋子全部放进棋盒里吗?交流:学生观察棋盒和棋子的形状,分别描述自己的观察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12课《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第一课,本课安排了“摆棋子”和“和固体有什么特征”两个探究活动进行教学。
活动一是通过摆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军棋的棋子和棋盒的形状,尝试用不同的摆法将棋子全部放进棋盒里。
活动二是指导学生对身边常见的一些固体,如:铅笔、橡皮、杯子等物体通过用尺测量、用手掂量、用简易天平称量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固体是有一定形状、体积和质量的。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物体都很熟悉了,但物体可细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等,学生去没有明确的区分方法,也就是对什么样的物体被称为固体,固体有什么样的特征没有明确的认识,所以,也不会区分出许多物体中哪一些才是固体。
所以本课的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摆棋子”和“固体有什么特征”这两个活动来认识什么固体是怎样的,固体都有一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等特征。
三、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用不同的摆法将棋子全部放进棋盒里。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军棋的棋盒和棋子的形状,让其思考怎样用不同的方法把棋子全部放入棋盒中。
并通过自己亲手尝试把棋子全部摆放入棋盒中。
2.指导学生用手和不同的工具。
通过掂量、测量、称量等方式认识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大小和质量的特征。
四、教学目标
1.知道固体具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固体的特征。
3、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兴趣。
4、认识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固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选用什么方法来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固体的特征。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小组用学具一套、课件、相关图片
学具准备:每小组准备军棋一盒、铅笔长短各一支,橡皮一块、塑料杯一只,塑料、积木、石头、泡沫块、塑料尺和软尺各一把,简易天平一台。
七、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出示军棋一盒,让学生认识。
问题:这是什么?谁会玩军棋?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摆棋子
问题:请你观察军棋的棋子和棋盒的形状是怎的?你们能尝试用不同的摆法将棋子全部放进棋盒里吗?
交流:学生观察棋盒和棋子的形状,分别描述自己的观察发现。
教师归纳板书。
讨论:怎样把长方体且大小一样的棋子用不同的摆法全部放入长方体的棋盒里呢?
任务:把棋子摆放入棋盒中。
活动:学生动手操作把棋子放入棋盒中。
要求:①以小组为单位把桌面上的棋子全部摆放入棋盒中。
②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至少一种棋子的摆法。
③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进行记录1中。
交流:各小组展示并阐述自己摆棋子的方法。
小结:棋子盒棋盒都是有一定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是长方体的,所以摆放时要注意观察它们摆放的方向。
2.活动2:固体有什么特征
问题: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由金属、塑料、木材和石头制成,像棋子一样,它们都是固体。
这些固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讨论:固体都有一定的形状吗?固体都有一定的质量吗?用什么方法测量呢?交流:猜想固体应有的特征,交流测量不同固体的特征可以选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
任务:找出固体有哪些特征。
活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找到固体具有的特征。
要求:①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用塑料尺和软尺、手、简易天平等测量铅笔、橡皮、军棋、杯子、塑料小方块、石头、泡沫块的长度和质量的大小。
②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出固体有什么特征。
③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进行记录2、3中。
小结:固体的特征是有一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等特征。
八、板书设计
第12课认识固体
棋子
摆棋子
棋盒
形状
固体的特征大小
重量
(设计者:萧顺欢、巫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