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1.第1.2节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教育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教育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是指儿童与他人相处时的行为表现,包括分享、合作、帮助、慰问等。
这些行为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情感、语言等方面的发展,同时也是儿童建立社会关系、适应社会环境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分别从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和教育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1.亲社会行为的初级阶段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常常从简单的互动行为开始,如眼神接触、微笑和触摸等。
在这个阶段,儿童还无法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情感,他们的行为是单纯的反应自身感受的表现。
这一阶段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出来的是儿童对自身的满足和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和探索。
2.亲社会行为的中级阶段学前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逐渐理解并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他们通过分享玩具、合作游戏等形式来表现对他人的关心和热情,同时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
这一阶段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出来的是儿童的自我调控和对社会需求的适应。
3.亲社会行为的高级阶段学前儿童在这个阶段已经具备了在社会中生存所必需的社会技能和情感沟通能力。
他们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会角色,表现出共情和批判思维等高级社会能力,同时也能够通过合作、慰问、帮助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亲社会行为。
这一阶段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出来的是儿童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和表现。
二、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进行亲社会行为教育的主要场所。
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关注、鼓励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爱。
同时,家长应该教育孩子要善良、有同情心,爱护他人,学会与他人分享和合作等亲社会行为。
2.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是儿童进行亲社会行为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场所。
幼儿园应该通过游戏、活动等形式来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让他们在与同伴相处中学习分享、合作和沟通等社会技能。
同时,幼儿园也应该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的亲社会教育水平。
简述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简述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指儿童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学习和逐渐掌握各种社会交往技能的过程。
这一阶段的发展对儿童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提供有效的教育和培养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在1-2岁的阶段,儿童开始表现出对他人的兴趣,并尝试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互动。
他们通过模仿和观察来学习如何与他人交往,例如学会与人眼神接触、微笑和挥手。
在这个阶段,家庭和保育人员的陪伴和指导对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年龄的增长,2-3岁的儿童开始表现出更多的社会行为,如主动与他人打招呼、分享玩具和合作游戏等。
他们逐渐学会了与他人分享注意力和情感,学会了等待和轮流等待。
这个阶段的教育重点是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帮助他们发展出尊重和合作的态度。
3-4岁的儿童进一步发展了他们的社交技能。
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地与他人交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
他们开始发展友谊关系,与其他儿童建立起亲密的联系。
教育的重点在于帮助他们学会解决冲突,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到了4-5岁的阶段,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进一步巩固。
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并能够提供帮助和支持。
他们开始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资源和时间,表现出同理心和关心他人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儿童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帮助他们发展出积极的人际关系。
为了促进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教育者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提供一个积极、支持和鼓励的学习环境。
教育者可以给予儿童积极的反馈和认可,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其次,通过角色扮演和游戏活动,帮助儿童模仿和学习社交技能。
教育者可以引导儿童学会与他人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
另外,培养儿童的情绪管理技能也是重要的一环。
教育者可以教授儿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帮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以便更好地与他人交往。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教育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教育学前儿童是人类社会中最为活跃、最为可爱的一群人,他们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教育是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和教育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1.关注他人情绪学前儿童开始关注他人的情绪,能够感知他人的情绪变化,并表现出同情、安慰、支持等行为。
例如,当一个孩子哭泣时,另一个孩子会走过去安慰他,或者给他一些玩具来分散他的注意力。
2.合作意识增强学前儿童开始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一些任务,例如,一起搭积木、一起画画、一起玩游戏等。
在合作中,他们开始学会分享、等待、尊重他人等行为。
3.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学前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逐渐提高,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例如,不再随意打闹、不再随意哭闹等。
同时,他们也开始学会等待、分享、尊重他人等行为。
4.友谊关系开始形成学前儿童开始形成友谊关系,能够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并表现出关心、支持、帮助等行为。
例如,当一个孩子生病时,另一个孩子会去探望他,或者给他一些小礼物来表达关心。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教育1.家庭教育家庭是学前儿童最早接触社会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合作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和友谊关系,例如,鼓励孩子与他人分享、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等。
2.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是学前儿童接触社会的重要场所,幼儿园教育对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幼儿园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合作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和友谊关系,例如,组织孩子进行合作游戏、鼓励孩子参与公益活动、引导孩子学会分享等。
3.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学前儿童接触社会的重要途径,社会教育对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合作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和友谊关系,例如,组织孩子参观社会公益机构、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引导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等。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教育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教育作者:娄颖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7年第09期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218-01如今全社会的家长都非常注重对孩子智商的培养,却而往往忽视"良好品德"以及"健康心理"对于孩子的重要作用。
当今的孩子很多是独生子女,特别是学前儿童常常以自我为中心,非常的自私,针对这种问题,如何引导家长们走出误区,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积极培养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就十分关键。
1.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内涵1.1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界定。
所谓的亲社会行为也可叫做积极的社会行为,是社会性行为大范畴中的概念,是个人社会化发展的主要指标之一。
教育部在2012年发布的《学前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中把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看作学前儿童交往与社会适应所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
亲社会行为指的是人在社会交往的时候所表现的对社会有益抑或是有正面影响的行为,《指南》对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进行了描述性规定,主要包括诸如帮助、同情、分享、合作以及其他与学前儿童的相适应的行为。
1.2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价值。
对学前儿童来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可以帮助他们融入周边的环境。
人和人之间的团结是友善以及联盟的信号,可以引发所交往对象的情感,可帮助在交往的时候形成非常密切的人际关系。
学前儿童所表现的合作、分享和帮助等多种亲社会行为,可以帮助其在社交过程中活动成功。
学前儿童因由于帮助等亲社会行为而得到其他人的感激与赞美,能够使其在能力和价值感上得到满足感,进而可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
2.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趋势及特点2.1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趋势。
调查表明,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总体上表现出逐步上升的发展趋势,例如5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表现的要明显比4岁儿童的高。
通过对100名3~6岁之间学前儿童进行为一段时间的观察,结果可看出不同年龄的学前儿童其亲社会行为有着明显的差异,也就是说,学前儿童亲社会的行为会伴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多。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教育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教育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是指儿童与他人互动时所表现出的社会行为,包括情感表达、合作、分享、争取注意和解决冲突等。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如下:1. 情感表达能力逐渐增强:学前儿童开始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包括开心、生气、害怕等。
他们能够用词语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表情和行为来理解他人的情感。
2. 合作能力逐步形成:学前儿童逐渐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他们开始能够遵循规则、分工合作和分享资源,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尊重他人的权益。
3. 分享意识逐渐形成:学前儿童开始懂得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和经验。
他们能够主动与他人分享玩具、食物等,同时也能够理解他人的需求并主动帮助他人。
4. 争取注意和关注的行为增多:学前儿童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赞许,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如大声说话、做出夸张的动作等。
他们开始懂得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5. 解决冲突的能力逐渐提升:学前儿童在与他人互动中经常会遇到冲突,他们开始学会通过言语和行动来解决冲突。
他们逐渐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并学会妥协、合作解决问题。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教育是培养儿童良好社会行为习惯和社交技能的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学前儿童最主要的社会化场所,家长应该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尊重和倾听儿童的意见,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2. 建立良好的社交模型: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模仿身边的大人和同伴,家长和教师应该成为他们良好社交行为的榜样,展示积极的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合作、尊重他人等。
3. 提供适当的社交机会:学前儿童需要与其他儿童一起玩耍和学习,这样可以促进他们的社交能力发展。
可以通过参加幼儿园和社区组织的活动,让儿童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儿童互动。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
a
பைடு நூலகம் 目
录
01. 学 前 儿 童 亲 社 会 行 为 的 发 展 02. 学 前 儿 童 攻 击 性 行 为 的 发 展
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 发展
(一)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 作、谦让、援助等。 分享是指儿童与同伴分享玩具、事物等; 合作是指与同伴协同完成某一活动; 谦让是指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够先满足对方; 援助是指在他人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
分析嘉嘉攻击性行为的类型?并谈一谈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应对
谢谢欣赏
(四)促进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策略
1.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是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形成的基础 (1)给幼儿丰富的表情。 (2)让幼儿看自己的表情。 (3)看图识表情。 2.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 (1)表情表演。 (2)表情模仿。 (3)说出自己的感受。 (4)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 3.引导换位思考及联想,是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 (1)让幼儿扮演“他人”。 (2)引导家长重视和幼儿的沟通。 (3)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他人感受。 (4)榜样的力量。
应避免对儿童的体罚和减少观看暴力镜头的机会,或在接 触到暴力镜头后成人能及时进行引导。
2.经验累积与强化
1.尽可能地不要让攻击者从攻击性行为中得到任何好处, 否则就是鼓励其攻击性行为。 2.对于被攻击后 一味忍让的幼儿,要教会他们通过报告 老师等有效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对他自己以及对攻 击者心理的健康发展都是有益的。
亲社会行为发展与教育
亲社会行为发展与教育一、亲社会行为定义与分类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积极、友善、合作的行为,如帮助他人、分享、合作、安慰等。
这些行为有助于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亲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利他行为、助人行为、分享行为等。
二、亲社会行为发展阶段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儿童在早期发展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关注和关心。
2.他人导向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感受,表现出一些基本的亲社会行为。
3.亲社会规则内化阶段:儿童逐渐将亲社会规则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表现出更加稳定和自觉的亲社会行为。
三、影响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影响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等。
其中,教育因素对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榜样、培养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等方式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四、亲社会行为的教育策略为了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教育策略:1.提供良好的榜样: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表现出积极的亲社会行为,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
2.培养积极的情感:教育者应该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态度,如关爱、同情、友善等。
3.教授亲社会技能:教育者应该教授儿童一些基本的亲社会技能,如倾听、表达、协商等,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他人交往。
4.鼓励实践:教育者应该为儿童提供实践亲社会行为的机会,如组织小组活动、志愿服务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五、培养亲社会行为的实践方法在实践中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1.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儿童体验不同的角色和情境,从而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合作精神。
2.小组活动:组织小组活动,让儿童在小组中合作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志愿服务:鼓励儿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培养他们的利他精神和责任感。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3岁以前)
2岁左右亲社会行为的萌芽
(3~6、7岁)
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 出现明显个别差异
eg: 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看; 送玩具给他人动
eg: 合作行为发展迅速;
分享行为受物品的特点、数量、 分享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出现明显的个性差异
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
01
02
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的根本的、内 在的因素。
移情能力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1.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亲 社会行为? 2.观察生活中的幼儿的分享行 为,是否符合所述特点?
分享行为受分享物品特点、数 量、对象的影响
“均分”观念占主要地位
n 分享水平受分享物品数量的影响: n 当物品在人手一份之外有多余的时候,更倾向于将多余的那份
分给需要的幼儿; n 分享对象不同,幼儿分享反应也不同; n 与玩具相比,幼儿更注重食物的均匀;
05
出现明显的个性 差异
影响因素
社会生活环境
✓ 社会文化 ✓ 电视媒介
儿童日常生活环境
✓ 家庭 ✓ 同伴
观点采择、移情
(根本因素)
观点采择
观点采择:
指儿童推断别人内部心理活动的能力,即能设身 处地理解别人的思想、愿望、情感等。观点采择Βιβλιοθήκη 力被认为是亲社会行为的首要 认知条件。
移情
移情:
指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 即指个体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 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动的能力,即设身 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
概念
亲社会行为
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 为及倾向。 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等。
简述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简述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指儿童在与他人交往和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行为和技能。
这些亲社会行为包括分享、合作、互助、友谊和尊重等,是儿童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对于儿童的学习、适应、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相关的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
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早期,儿童主要表现出自我中心和自私的行为特征,往往难以与他人分享和合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儿童逐渐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并能够表现出更多的分享和合作行为。
在幼儿园阶段,儿童开始与同伴进行更多的互动,建立友谊关系,并逐渐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益。
这一阶段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是儿童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密切相关。
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环境都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首先,家庭作为儿童最初的社会化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行为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家长应该给予儿童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培养他们的分享和合作意识,引导他们学会与他人相处和解决冲突。
其次,幼儿园作为儿童社交化的重要场所,教师应该创设积极的互动环境,培养儿童的友谊和合作精神,帮助他们学会与同伴相处和分享资源。
同时,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社交活动和文化传统也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产生影响,社会应该提供良好的亲社会行为范例和支持,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提供积极的激励和引导。
针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教育者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教育措施来促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
首先,教育者可以通过榜样示范的方式来影响儿童的行为,积极引导儿童学习和模仿他人的亲社会行为。
其次,教育者应该创设积极的互动环境,为儿童提供分享和合作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同时,教育者还应该关注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有效解决冲突和问题。
简述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简述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是指儿童在学前阶段逐渐形成社会交往和合作能力,以及为他人考虑和帮助他人的行为倾向。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和教育对于儿童的整体发展、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从早期的自我中心到逐渐关注他人的过程。
在早期阶段,儿童主要关注自己的需要和欲望,自私地满足自己的欲望。
随着儿童社会经验的积累和发展,他们逐渐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和感受,并开始展现出一些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合作和帮助等。
这一过程的发展离不开儿童对他人的包容、理解和接纳。
儿童通过模仿、经验和教育的方式逐渐学会感受他人的需求和情绪,并能够通过合作和沟通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亲社会行为的教育是指通过适当的教育措施和方法来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教育应该从儿童的早期开始,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相适应,注重培养儿童的合作、分享和关心他人的意识和能力。
首先,教育者应该成为儿童的榜样,展示亲社会行为的典范。
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语,教育者可以向儿童展示合作、分享和关怀他人的行为模式。
其次,教育者可以通过游戏和活动来促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例如,教育者可以组织一些合作的团队游戏,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协调和互相帮助。
同时,教育者还可以引导儿童参与一些社区服务活动,如植树造林、捐款等,让他们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
此外,教育者还应该培养儿童的情商和共情能力,以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他人的需求和情感。
情商包括情绪认知、情绪管理和情绪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教育儿童情商,可以提高他们与他人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共情能力指的是儿童能够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
教育者可以通过故事讲解、情感教育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培养儿童的共情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应该注重个体差异性和发展水平的适应。
不同儿童在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育者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和策略,帮助每个儿童发展其个体潜能。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教育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教育学前儿童是社会化的起点,他们所经历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有助于家长和教师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成长环境和教育。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单向互动阶段(1岁-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还未能真正理解“分享”或“合作”的意义,他们的亲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对成人的回应和单向请求。
例如,1岁的孩子会表现出对成人的依赖和亲近,2岁的孩子会发现他们可以通过哭闹或请求获取到想要的东西。
教育建议: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响应孩子的请求和表现来建立信任和依赖关系。
同时,也可以鼓励孩子与其他人互动,例如和其他孩子玩耍,与其他成人互动。
第二阶段:双向互动阶段(2岁-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理解与其他人的互动是双向的,他们可以理解分享和合作的意义。
因此,他们开始表现出更多的合作和互惠行为,例如分享食物或玩具。
教育建议: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师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合作游戏,例如拼图或建造积木。
同时,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分享和合作。
第三阶段:合作行为阶段(3岁-6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表现为更加复杂和成熟。
他们不仅能够理解和表现出分享和合作,还能够理解和表现出同理心和关心别人的情感。
教育建议: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师可以提供更加复杂的玩具和游戏,例如角色扮演和团队游戏,以鼓励孩子更多地参与合作。
同时,也可以鼓励孩子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
总之,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关注和教育。
通过合适的教育和环境,我们可以帮助孩子顺利地走过这个发展阶段,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社交技能的人。
学前儿童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2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 前道德阶段(四五岁之前)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2 他律道德阶段(四五岁到八九岁)
3
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3 自律道德阶段(九岁以后)
4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判断理论
5 道德行为发展的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 观察和模仿 2 替代强化 3 交互决定论
一、学前儿童道德发展 3 影响学前儿童道德发展的因素
3
疏导原则
4
针对性道德教育原则
u 平等地爱护、尊重、信任每一位学前儿童。热爱、
尊重学前儿童是教师的天职,是对学前儿童的基
本态度和情感。
u 严格要求学前儿童。教育者对学前儿童的要求应
u
当是正确的、简明的、有计划和严格的。 一致性和一贯性囊括了对不同教育者、不同时间场
合的教育行为的要求,也就是说不同教育者对于
然年龄小,但积极、主动,有自尊心、荣誉感。
u 在对学前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根据学前儿童 的不同个性,进行针对性教育,促使学前儿童的 个性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u 在对集体开展道德教育活动的同时,要进行个别 行为矫正,帮助学前儿童用好的行为替代其不良 行为。
二、学前儿童道德教育 3 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规律
三、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 2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类型
亲社会行为的八种类型
1
按发生的情境分类
2
从动机和目的分类
按动机和目的对亲社会行为的分类
3
根据亲社会行为的不同形式分类
4
根据亲社会行为的利他性分类
三、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 3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过程
一 注意阶段 二 意图确定阶段 三 意图与行为建立联系阶段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教育
01
成果一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如合作游戏、角色扮演等,激发学前儿
童的亲社会行为。在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互
助,还培养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02
成果二
借助故事、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向学前儿童传递亲社会行为的正面价值
观。孩子们通过观看和讨论,逐渐认识到亲社会行为对于个人成长和社
跨文化比较研究的缺乏:本研究主要基于中国文 化背景进行探讨,未来研究可以开展跨文化比较 研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 的发展特点与教育。
谢谢聆听
会和谐的重要性。
03
成果三
家园共育,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通过家长会
、家访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交流,提供教育建议和指导,共同促进孩子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教育反思与改进
• 反思一:在教育实践中,应更加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和需求。针对不同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发展水平,制定个性 化的教育方案,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亲社会行为方面得到进步。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样本的局限性:本研究样本仅来自某一地区 或某一幼儿园,未来研究可以扩大样本范围,提 高研究的代表性和普适性。
教育干预的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主 要关注教育干预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短期效 果,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教育干预的长期效 果,以及不同干预措施的效果比较。
研究方法的单一性: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 观察法收集数据,未来研究可以采用更多元的研 究方法,如实验法、个案研究等,以更深入地探 讨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教育。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 的发展特点与教育
汇报人:XXX 2024-01-27
目录
• 引言 •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 •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教育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教育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教育
针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特点:①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②类型分布不均,以合作行为为主,③更多地指向同性同伴,④大多未得到及时强化,建议采取多种教育措施,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早期发展,如提供亲社会行为榜样,加强社会技能训练,提高结果预期能力和及时强化等。
作者:王美芳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刊名:山东师范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TEACHER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 2000 45(4) 分类号: B844.1 关键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特点教育。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第三节 幼儿亲社会行为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三 幼儿安慰行为的教育
首先,要为儿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儿童 充分考虑他人的想法和情感,并想象自己在类 似情境中的三节 幼儿亲社会行为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四 幼儿助人行为的教育
①
增强幼儿互相帮 助的意识
②
教会幼儿助人的 行为方式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花花活泼开朗,很愿意帮助小朋友。有一 次,班上睿睿的衣服没有塞好,花花站在 一边看看老师又看看睿睿,仿佛在问: “我 能帮他吗?”这时,老师走到花花身边轻轻 地说: “你看,睿睿皱着眉头那么着急,怎 么了?是不是有困难呀?”花花说: “我去 问问他吧!”“你怎么了?”“我不会塞衣 服。”花花便蹲下身帮睿睿塞好了裤子。睿 睿高兴地说: “谢谢花花。”花花不好意思 地说: “不用谢。”
思考与练习
1. 请简述儿童不同的亲社会行为会表现出怎样的年龄 特征。 2. 请结合实践阐述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主要类型。 3. 案例分析。
5—6岁幼儿自发的合作行为较多,合作的内 容和范围不断扩大。
第二节 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年龄特征
二 幼儿分享行为发展的年龄特征
12—24个月婴儿的分享行为随年龄增加加快, 24—36个月婴儿的分享行为则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3—4岁儿童的分享处于“自我”和“不会”的水 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二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主要类型
按发生的情境 分类
按动机分类
紧急情境下的 亲社会行为
利他动机
一般情境下的 亲社会行为
互惠动机
第一节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概述
三 亲社会行为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1
2
3
具有亲社会行为的儿童 可以从对他人的帮助中 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明的烦恼
我爸爸做生意,家里很有钱。我同桌家庭困难,
我十分想帮助他,可他从来不领情。就拿上次来说吧:
我见他橡皮快用完了,想送他一块,我说:“瞧你那
穷酸样儿,橡皮这么小了还用,新的---拿去吧。”他
不但扔回了橡皮,还送给了我一个大大的白眼儿。我
这招谁热谁了呀?!
前天放学路上,几个初三生拦住小鹏要钱,我大
活动准备:
1.每位幼片各2份。
2.录像片段
(1)在拼红心游戏叶,一幼儿站在旁边不敢和问伴交往, 没有找到朋友。
(2)—幼儿用蛮横无理的态度占和别人拼人红心做朋友, 没有成功
3.在日常生活中开展一些有关幼儿商量、协作方面 的游戏活动。
。 自己撞倒
如果是您的话,您是扶还是不扶? 为什么?
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概述
(一)亲社会行为的涵义 根据社会性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可以将个体的
社会性行为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
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 的行为。 反社会行为: 指违法或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 是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在学前儿童中最具有 代表性、最突出的是攻击性行为)。
1.学前儿童安同情心的发展 学前儿童普遍具有同情心 由同情引发的关心和安慰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
而增加
2.学前儿童同情心的教育 (1)对各种事物的经验
饲养小动物 种植花草树木
(2)丰富的想象
案例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礼貌用语和商量的口吻与同伴交 往。 2.能在不同的情境下用适当的方式说服别人。 3.在交往中体验被拒绝、被接纳的感受,以 积极的态度、友好的方式与人合作
4.幼儿根据游戏规则找朋友,听音乐开汽车、轮船、三 轮车去公园。
5.提问:你乘的是什么交通工具,你说了什么话,你是 怎么找朋友的?(我们乘的是汽车,我们在找朋友时,先问他 们:你们想乘什么?你们愿意和我们一起乘汽车吗?然后他 们就同意了……)
6.小结:和别人一起做事时,不仅要态度友好、有礼貌, 而且和别人商量时,应该先了解别人的想法,然后再勇敢地 说出自己的原望,征询别人的意见,取得别人的同意,这样, 别人就会喜欢你,愿意和你一起做游戏。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主要类型 助人与分享、合作、安慰与保护是学前儿童亲
社会行为的主要类型。
亲社会行为按发生的情境可以分为: 紧急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例如“见义勇为”。 一般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例如“让座”、
“主动捡地上的废纸”等行为。
亲社会行为按动机可以分为: 利他动机:无私、不求回报。 互惠动机:利己倾向、期望得到奖赏。
结果发现,进行过开锁训练的儿童都主动提供 了帮助,而控制组的儿童由于没有接受过训练, 年幼儿童大多未能提供帮助。说明儿童是否受 过亲社会行为的训练会影响其亲社会行为的事 实。
(五)学前儿童同情心的发展与教育
同情心:是适应社会和群体合作的道德基础,是 一种对他人的处境、遭遇在感情上能激起共鸣, 能分担他人的苦难忧愁,并发自内心地在行动 上给予应有的慰藉、关心和帮助的道德情感。
尽管巨大危险笼罩着她自己和她的家庭, Balwina还是掩护了这个犹太男孩,教他装成一 个基督徒,然后安排他到几英里以外的农场做帮 工。Samuel的家人被残杀了,但在那个他几乎 不认识的、勇敢而无私的妇女的帮助下,这个男 孩活了下来。
(三)亲社会行为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1.亲社会行为的儿童可以从对他人的帮助中获 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第 章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概述
第二节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第三节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无偿献血 关爱他人
救助 爱心捐助
Page 5
三小孩扶起摔倒老太婆,反被诬陷索 赔
蒋婆婆摔倒后,手里死死抓住一位9岁小朋友的手。小朋友家人 表示,3个孩子当时是去搀扶老人,却被诬陷。蒋婆婆则称是小孩将
活动过程:
一、游戏“拼红心,找朋友”,引起幼儿交往兴趣。 1.教师提出游戏要求:今天我们要去公园,请你找一个 好朋友手拉手。 2.教师介绍游戏规则:每名幼儿手拿半个红心去和别人 拼,如果能拼成一个红心,就可以成为好朋友。提示:你 应该怎么说,才能让人家愿意和你拼红心? 3.幼儿合作操作,找朋友。 4.游戏小结 (1)提问:小朋友都找到好朋友了吗,你怎么找到的? 你怎么说的? (2)小结:跟人家——起做事时态度要友好,要有礼 貌,这样,人家会觉得你很客气,然后就愿意和你一起做 事。
2.学前儿童合作行为的教育 (1)为儿童创设同伴交往与合作的机会 (2)教给儿童合作的方法
榜样、强化、表扬等方法来指导儿童共同合作。
(二)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分享行为:指个人拿出自己拥有的物品让他人共享, 而使他人受益的行为。
1.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
12-24个月的婴儿分享行为随年龄增加很快;24-36个月的分享 行为则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3—4岁的分享处于自我和不会分 享阶段,随年龄增长而下降;4—6岁的分享处于均分和慷慨阶 段,随年龄增长而增长。
二、观看录像片段,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愿望,学习 协商性语言 1.幼儿观看录像片段1,观看后提问: (1)他们为什么没和他一起玩?(他胆子太小了,不 敢和大家讲话……) (2)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我勇敢地说:我们可以 一起玩吗;我参加你们的游戏好吗;我主动和他们打招 呼…) 2.观看录像片段2,观看后提问: (1)他们为什么也没和他一起玩?(他很凶,他没有礼 貌;他态度不好…) (2)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说话时态度要友好,有 礼貌;我轻轻地对他们说;笑嘻嘻地说……) 3.小结:当我们和大家一起玩时,要态度友好,有礼貌; 要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试着和人家商量一下,说一些 “行吗”、“好吗”、“行不行”这样好听的话,取得人 家的同意,这样你才会玩得开心。
(2)让儿童学会安慰他人的方法(口头语言的表 达、肢体语言)。
(四)学前儿童助人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1.学前儿童助人行为的发展
学前儿童助人行为呈增长趋势;在小学中期逐渐达到 最高峰;到青少年早起呈下降趋势,到成年早期又有 所增加。
2.学前儿童助人行为的教育
(1)增强学前儿童互相帮助的意识 (2)教会学前儿童助人的行为方式 (3)为学前儿童提供助人为乐的好榜样
2.亲社会行为可以成为儿童学习的范例,促进 儿童对自我行为的调节;
3.亲社会行为可以帮助 儿童形成积极的群体意识。
第二节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一)学前儿童合作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二)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三)学前儿童安慰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四)学前儿童助人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五)学前儿童同情心的发展与教育
活动延伸:
在活动区角为幼儿提供合作的机会。
户外体育活动时,小朋友们正在进行“小推车”比赛, 突然有一个小朋友要小便,告诉老师后他就往厕所冲, 走到小朋友的“接力区”时他突然刹住脚步,绕道去 厕所了,于是老师就抓住这一闪光的举动,等他回来 后,不失时机地问他:“你刚才去厕所怎样走的?” 并让他重新走了一遍,展示给同伴看。“为什么要这 样走?”“小朋友在玩游戏,如果我直直地走过去, 很可能撞倒他们,还有他们就不能得第一名了。”老 师鼓掌以示赞赏,孩子们也跟着热烈地鼓起了掌。
(实录二)过生日的当天,明明的爸爸特意买了一个蛋糕 和糖果送到幼儿园。大家一起为明明唱生日歌,一起搂着 肩膀照合影,我请明明给每一个孩子亲手送出蛋糕和糖果, 并要求他对每一个人说:“请你吃蛋糕(糖)”孩子们纷 纷回说:“谢谢明明。”明明很快乐。
(三)学前儿童安慰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安慰行为:指个体觉察到他人的消极情绪状态, 并试图通过语言或行动使他人消除情绪状态, 变得高兴起来的亲社会行为。
喊一声冲上前去,结果我和小鹏都被打得鼻青脸肿,
事后,老师和家长埋怨我不该那么冲动,应该给家长
老师打个电话或报警。我真是又伤身又伤心啊!
实验被试为4、7、12岁的儿童,将被试按年 龄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的被试都 进行“开一把有机关的锁”的训练,控制组被 试没有进行训练。然后实验者借机离开实验室, 随后另一位实验者进来,假装急于打开带锁的 箱子,却怎么也打不开,观察两组儿童的反应。
辛德勒是纳粹统治下欧洲犹太人的营救者。二战时,希特 勒政府有计划地杀害了上百万的犹太人。
对一些人来说,这场大屠杀象征了人类本质最丑恶的一面, 不仅仅是刽子手们凶残的行为和纳粹有计划的谋杀,还包 括国际社会的无动于衷。
然而在大屠杀中也涌现了一些伟大的利他主义英雄,一些 冒着生命危险庇护犹太人的英雄。
三、找朋友去公园。 1.出示三种交通工具,提问: 请小朋友商量一下,你们准备乘什么去公园? 你们是
怎么商量的? 2.出示相应的数字,提出要求:三轮车满4人能走,汽车
满6人能开,轮船满8人能开。问:一对好朋友只有两个人, 不满人数怎么办?(再去找朋友和我们一起乘……)
3.提出活动要求:在要求别人时,你应该怎么说,才会 让更多的朋友和你一起玩?
2.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教育
(1)进行分享教育,帮助克服自我中心,了解他人情感和需求 (2)及时表扬、赞赏和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
(实录一)班里的来了一个新的拼图玩具,早晨,我把玩 具给了第一个到园的孩子玩。随后孩子们陆续来园,都被 这个新玩具所吸引,大家聚在一起你拿一块我拿一块开始 尝试拼图。明明来了,他也很想试一试,他挤进人堆也摆 弄起来。可是他觉得自己的拼图不够用,开始阻止别人拿 拼图,后来发展到用双手盖住拼图不让别人动,最后连身 体也压到了上面。他的举动引起了大家的抗议,我让他暂 时离开,他气呼呼地走到了一边。
1942年夏天,12岁的Samuel Oliner和他的家人 被迫搬进了肮脏的、被围起来的波兰.Bobowa 犹太人社区。一天,Samuel一家都被逮捕装进 了卡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