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制定时间:2020年 1月

目录

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3)

二、课程目标 (3)

三、课程设计思路 (4)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4)

五、考核标准及成绩评定办法 (7)

六、实施建议 (9)

七、其他必要说明 (10)

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运用电工和电子电路的基础知识,对电路进行检测和分析的基本操作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电工和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概况,为提高学生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等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与前导、后续课程关系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电学知识,能认识和理解电路中的基本元器件的功能作用,能分析理解电路中的基本单元电路和简单的系统电路功能作用,会正确地使用仪器仪表进行简单的对元器件和电路进行简单检测和判别操作。

(二)具体目标

1、能力目标

(1)能够识别和识读常用电子元器的标称值,掌握常用元器件的功能及电气特性;

(2)能识别直流电路的主要物理量和主要的电气符号,掌握分析直流电路的方法;

(3)能够识别交流电路的主要物理量和主要的电气符号,掌握交析直流电路的方法;

(4)能利用逻辑门电路设计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并能分析简单时序逻辑电路的功能;

(5)能进行简单的电子电路的焊接及简单电子电路故障的排除,能根据电路图对电路进行故障分析。

2、知识目标

(1)掌握电工与电子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

(2)掌握直流和交流电路的基本分析和测试方法,熟悉基本电路图的识读方法,能对简单电路进行分析;

(3)熟悉常见的电子器件如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的基本工作原理、特性、参数与检测方法;

(4)理解数字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3、素质目标

(1)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电学问题;

(2)享受快乐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3)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具有团队精神;

(4)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5)培养编写规划设计文档和阅读技术资料、查找技术规范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能够胜任电子设备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一般电子设备的装配、调试、检测和维修工作,以及电子产品、元器件的采购和销售工作。也可以从事一些电工相关的行业。分析岗位群对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相关内容的要求确立课程的内容知识点。

本课程设计主要分模块以多媒体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根据各模块内容的特点施教,启发式教学贯穿始终。本课程理论性较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课堂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面对一个电系统的整体角度下手分析问题并解决,引导学生能够解决应用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结合起来,通过各项目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课程结构、主要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五、考核标准及成绩评定办法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考核方式

六、实施建议

1.推荐教材

[1]《电工电子技术》姜献忠清华大学出版社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注重电工电子实训课程的开发和应用;

2)建立电工电子实训基地

3)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突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为此,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论文工作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育教学论文经验和成果,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与广大同行交流和分享;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

4)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实物、图片资料、动画、计算机仿真,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准确的物理概念,化解教学难点。

3.教师要求

担任本课程的主讲教师需要具有扎实的电工电子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电路实验能力,具备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组织能力方面,本课程的主讲教师应具备基本的设计能力,即根据本课程标准制订详细的课程授课计划,对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做出详细、具体的安排;还应具备较强的施教能力,即掌握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并能够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具备一定的课程控制能力和应变能力。

4.教学条件要求

七、其他必要说明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