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印刷材料及工艺

合集下载

中国古籍装帧史

中国古籍装帧史

中国古籍装帧史一、古籍装帧的起源中国古籍装帧是指古代书籍在装订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一定的装帧技术。

当时的古籍装帧方式主要是以简装为主,即将书页用线或绳子穿过书脊固定,没有独立的封面和背板。

这种装帧方式简单朴素,适合保存和传播。

二、秦汉时期的装帧风格秦汉时期,由于纸张的广泛应用和印刷术的发展,古籍的装帧方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当时的装帧风格主要是以帛书为主,即将纸张用丝线缝合成册,再用绢或丝绸包裹,形成帛书的外观。

这种装帧方式让古籍更加精美,也增加了书籍的保护性能。

三、唐宋时期的装帧艺术唐宋时期是中国古籍装帧艺术的鼎盛时期。

当时的装帧方式更加讲究装饰和美观,采用了多种材料和工艺。

封面常常用木板或牛皮制成,上面雕刻或绘制各种图案,如花鸟、山水等。

封面和背板之间常常嵌有金属装饰,增加了书籍的质感。

书页上也常常加以装饰,如插图、题字等。

这种装帧方式使古籍更具艺术价值,成为中国古代装帧艺术的巅峰之作。

四、明清时期的装帧创新明清时期,古籍装帧方式有了一些创新。

当时的装帧风格更加注重实用和经济,装帧工艺也更加精细。

封面和背板常常用厚实的纸板制成,上面贴有各种图案的纸饰,如云纹、花纹等。

书页上也常常加以装饰,如扉页、题字等。

这种装帧方式既实用又美观,成为古籍装帧的主流方式。

五、现代古籍装帧的发展近代以来,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古籍装帧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的古籍装帧更加注重实用和保护,采用了更多的材料和工艺。

封面和背板常常用坚硬的纸板或塑料制成,上面印制有书名和作者等信息。

书页上也常常加以装饰,如插图、注释等。

这种装帧方式既能保护古籍,又能方便读者阅读。

六、古籍装帧的意义古籍装帧不仅是一种装饰和保护手段,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价值传递的方式。

古籍装帧通过图案、文字和材料等元素,传递着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每一本古籍都是一部历史的见证和载体,其装帧方式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审美观念。

古籍的印刷工艺版本

古籍的印刷工艺版本

古籍的印刷工艺版本我国的古籍图书总体上是以雕版印刷形式为主,多种形式(活字、石印、影印)并存的局面。

所谓雕版印刷就是把文字刻在木板上,然后用来印书的印刷工艺。

先在木板上刻出阳文反字,再在板上涂墨,蒙上纸张刷印出书页。

古人称用这种方法印出的书叫刻本或者刊本,现代人把它称为木刻本。

木刻本又根据不同情况分成原刻本、翻刻本,写刻本、套色刻本几种不同的版本系列。

接下来,小编为您介绍了古籍的印刷工艺版本,欢迎阅读!原刻本,亦称祖本。

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第一版,是一部书的原貌和“灵魂”,是后印本的源头。

原刻本问世,作者、出版者往往十分重视,精工细刻,纸墨也很讲究,印出的书版面整洁、字迹清朗。

另外,一般而言,原刻本印刷数量不会很大,所以古籍中的原刻本一直是有见识的藏家首选的藏品。

判断一部古籍是否原刻本,通常要从资料记载、书牌页出版者署名、书中的序言、跋语中的叙述去综合判断,有多个序言的,要重视最后的序言,要注意后序是否被抽毁。

此外,由于古籍雕版一经刻竣,便不会变动,所以还可用原刻本雕版的尺寸、字数去比对。

如清康熙年间编纂出版的《康熙字典》,其中的武英殿内府原刻本是清初的著名善本,是历代藏家追逐的目标,但《康熙字典》在清中期、清末、直至民国,翻刻、翻印已不知其许,原刻本与后印本价值差距甚远,从博物馆所藏康熙内府宫装本得知,原刻雕版板框19.5×14厘米,8行12字,小字按双行计。

根据这个尺寸与实物一比对,是否原刻本一目了然。

翻刻本,也称重刻本或复刻本。

存世古籍中的绝大多数都属此类。

翻刻本与原刻本相比,虽然基本相同,但往往因为政治、文化、人为的或技术的原因,有所增删、变化。

有时还会产生一些错误。

而且翻刻次数越多,错讹的地方也就越多。

因此收藏价值相对于原刻本有一段距离。

翻刻本一般从牌记、序言中可以看出,但不排除少数不良书商为获得暴利,有挖补书牌、抽毁后序、后印改前印,在印刷时间上做手脚的做法。

这就需要藏家从书品、纸张、不同时代的刻本特征去综合判断。

唐代出现的书籍装帧形式

唐代出现的书籍装帧形式

唐代出现的书籍装帧形式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以书籍为主要传播媒介,在书籍出版过程中装帧形式也曾很多次改变,特别是在唐代有很大的变化,以唐代出现的书籍装帧形式为主题,本文将着重介绍唐代的书籍装帧方式。

唐代的书籍装帧大体分为三类,即线装、简装和精装。

线装是最普及的书籍装帧形式,以绳结和线捆作为装帧的材料,用几根青丝结成棱形,绳口系在书的上端,其余的绳索绕行书页,再用两通青丝紧紧捆着,缝入线捆材料,使书籍封面与页面紧密联系,也是最平民化的装帧形式,因为此时线材价格低廉。

简装是指书籍装帧风格不高,除绳结外多用鹅黄、椐色等牛皮装帧,多用金银铜线入镶,使书籍看起来更端庄气派,书籍的上下页的翻页边缘有装裱边,它们的装帧采用的较为复杂的技艺,极大提高了书籍的质量。

精装书籍装帧形式最为精美,也是最贵的,它们的外壳由贵重的金,银,铜,铁等材料精心制作,多用玉镶嵌,金银铜线入镶,用精美细致的工艺装裱,以充分展示出书籍作者和著述者的高贵气度,更加添彩唐代书籍之美。

一般情况下,书籍装帧形式由线装、简装、精装及其他形式顺序出现,当那时的文人们有更多的倾向于书法的专业研究时,精装出现的比率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以上三类中的精装,最具有代表性。

唐代书籍装帧的发展取决于文人们的经济处境,受制于时代气息,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个重要的衍生物,书籍装帧形式的改变也是文
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总之,唐代书籍装帧形式是文化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它将书籍内容与外表紧密结合,表现了当时文人思想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而书籍装帧方式的多样性也使书籍的美学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
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有很多种,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出厂印刷的装帧:古代的正式印刷方式一般是霜刻木板,印刷出来的书籍在出厂时就已经装好了帧。

2. 竹简装帧:古代在官方场合使用的书籍一般是用竹简编写的,它们一般不装帧,而是在两端打上木簪,方便读者插取。

3. 手抄本的装帧:古代文人骚客手抄的书籍一般自行装帧,有的是用绢或者布扎起来,有的是用盒子装起来。

4. 签押装帧:古代文人骚客在举行答谢、庆贺等仪式时,常常赠送签押书,这些书一般是用珍贵的纸张装帧,帧内龙凤麟麒或者诗文图案相间。

5. 崇祯以后的装帧:明代崇祯时期,官方印制的书籍开始采用糯米纸、良纸和宣纸等优雅资料而人造花卉或雕镂浮雕等形象装帧,这样的书籍非常精致美观。

古书制作的几种方法

古书制作的几种方法

古书制作的几种方法
古书制作主要涉及到书籍的装帧形式和印刷形式。

在装帧形式方面,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主要有简策、卷轴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

这些装帧形式随着书籍制作材料的变化、制作工艺的发展,不断演变,更加有利于人们的阅读和图书的保存保护。

以其中的几种为例:
1. 简策:将单个竹木简编连成册,这种形式在商周至魏晋之间长期使用。

竹木简册在作为书写材料之前,要经过一定的整治过程,包括片解、烘干、抛光和涂胶等步骤。

2. 卷轴装:粘结幅度相等的若干幅纸成一长条,承袭简册帛书的存放方式,左端安一轴,以轴为中心,从左向右卷成一卷。

这种装帧形式盛行于南北朝至唐代。

3. 经折装:由卷轴装过渡而来,即将一长条纸按一定行数左右折叠成长方形,前后加封面。

4. 蝴蝶装:将印好的一整叶纸以有字的一面对折,数叶为一叠,将若干叠的版心处粘于用作前后封面的硬纸上。

这种装帧形式唐末五代即出现,盛行于宋元。

5. 包背装:将书叶无字的一面对折,数叶为一叠,右边版框空白处打眼订捻,前后封面是一整张纸,书脊被包裹起来。

这种装帧形式在元代和明代前期最流行。

6. 线装:折叠方法与包背装一样,只是打眼处改用线装订,前后封面各用一纸。

这种装帧形式出现于明代中期,是中国古籍最后的,也是最通行的装帧形式。

在印刷形式方面,中国古籍的印刷形式主要有雕版印刷等。

以上仅是简要介绍,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古书制作的方法和流程,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中国古代图书的装帧艺术

中国古代图书的装帧艺术

封面,成一册书。打开书时,书页向两边张开,
像蝴蝶展翅,故称。
蝴蝶装
包背装
• 包背装起始于南宋后期,沿用到明代中叶。书页 正折(有字的一面向外对折),版心向外,而将 书页的两边粘在脊上,外加书衣绕背包裹,称包 背装。和蝴蝶装比起来,页页相连,便于阅读, 但版心容易损坏。
包背装
线装
• 线装出现于明代中页,和包背装一样,仍是正折, 文字向外,版心为书口,但把包背装的整封面换 成两张半页的软封面,分置书前、书后,然后连 同书身一起打孔穿线装订起来。一般有四孔,称 四眼书。一般装成后再加以裁切,不裁切者为毛 装本。线装书古朴典雅、庄重大方,是中国古籍 的集大成者,是最进步的。
册页制度
• 从唐末至宋初,随着印本书取代了写本书,册页 制也取代了卷轴制。
• 册页制就是将单页装订成册,因雕版印刷一版恰
好是一页,所以册页制适合印刷术的要求。册页
制有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形式。
蝴蝶装
• 蝴蝶装是宋代书籍的主要形式,将一版纸向内对
折(即有字的一面相对折起来),然后将每页书 页后面的中缝粘在一张裹背纸上,再装上硬纸做
古书的版式
• 雕版印刷都是单面印刷,为了便于装订,每一页 都有一定的格式,称版式。它包括:
• 版面:一块版所占的面积。
• 版框:版面四周的黑线,也叫“边栏”、“栏 线”。有双边和单边的。 • 界行:版面内分行的直线,不分界行的称“白 文”。
• 天头、地脚:版面以外的部分,上面称天头, 下面称地角。 • 版心:版面中间较窄的一行,亦称“版口”。 • 鱼尾:版心上方鱼尾样的图形,有时下方相对 也有一人鱼尾,就是双鱼尾。 • 象鼻:版框到鱼尾之间的部分称象鼻,象鼻之 中的黑线叫黑口,没有黑线称白口。黑线和鱼 尾都是折叠用的标号。

中国古典装帧形式

中国古典装帧形式

中国古典装帧形式古籍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这其中的装订方式大有讲究。

首先,什么是古籍?一般而言,古籍是指成书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古籍装订,便是将写就或印刷后的书籍的单页,用不同的方式连接起来,成为书或册,以供阅读。

根据书籍材料、用途的不同,古籍装订的形式也不同。

今天就带大家一起解锁古籍装订的几种方式。

▲宋佚名十八学士图局部| 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旋风装旋风装是一张张单独书页,按照不同的形式粘合在一起的。

书页逐次相错约一到二厘米的距离粘合,展卷时形如鳞次,故而又称“龙鳞装”。

宋朝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形容其:“逐页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

唐代诗歌多运用这种装订方式。

唐朝女书法家吴彩鸾手写的《唐韵》,就是典型的龙鳞装。

南宋张邦基在自著《墨庄漫录》卷三中说:“……今世间所传《唐韵》犹有,皆旋风叶。

字画清劲,人家往往有之。

”▲龙鳞装作品| 来源:宝山区图书馆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刊谬补缺切韵》传为吴彩鸾写本,是唯一留世古代旋风装的书册,堪称稀世珍宝。

▲《刊谬补缺切韵》5卷唐吴彩鸾写本| 来源:故宫博物院唐朝佛教盛行,僧尼们针对卷轴装诵经的不便,发明了“经折装”(也称“旋风叶子”)。

元吾衍在《闲居录》记载:“古书皆卷轴,以舒卷之难,因而为折。

”▲“卷舒自如”经折装古代经书展| 来源:净慈寺美术馆经折装,顾名思义,便是将长卷纸沿着文字的间隙,一前一后反复折叠成长方形,再将头部和尾部分别粘裱硬纸板或木板作为封面。

大家都知道的一种经折装,莫过于奏折。

▲清佚名奏折合集二十五页| 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卷轴装卷轴装,又称卷子装,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就已出现,盛行于隋唐时期。

唐代韩愈《送诸葛亮觉往随州读书》诗称:“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可见,当时卷轴装十分流行。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古人们主要将文章写在缣帛(丝绸织物)或者纸张上。

所谓的卷轴装,就是将每一页书写好的帛或纸,按顺序粘在长卷上。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中国传统书籍装帧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类型有:简策装、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

简策是中国最早的书籍装订形式。

“简策”是由写或刻有文字的一根根长条形竹片或木片,用绳连结起来,形成一篇著作的竹木书籍。

其中单根竹片称之为“简”;用绳编连起来的简称为“策”;编简成策的绳子称为“编”。

卷轴装始于帛书,是由卷、轴、飘、带四部分组成的,类似于简策卷成一束的装订形式。

在其一长卷文章的末端设一较幅面宽度长出少许的轴,以轴为轴心,将书卷卷在轴上。

缣帛的书,文章直接写在缣帛之上;纸写本书则是将一张张写有文字的纸依次粘在长卷之上。

飘是指粘在卷首的质地坚韧不易写字的纸或丝织品,用以保护书籍。

带是指飘头的丝带,方便阅完后捆缚书籍。

旋风装由卷轴装演化而来,形同卷轴,内装书页,鳞次相积,逐页翻飞。

放在插架上的旋风装书籍,外观上与卷轴装是完全一样的。

一般卷轴装的书卷,是用一张张粘连起来、外观上是一整张的长条纸书写文章的;而旋风装则是把一张张写好的书页,按照先后顺序逐次粘在同一张带有卷轴的整纸上面。

翻阅时,犹如旋风旋转一般。

旋风装是中国书籍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早期过渡形式。

经折装是将一幅长卷,沿书文版面间隙,一反一正地折叠起来,形成长方形的一叠,首末二页各加以硬纸的装订形式。

据说这种形式始于唐朝末年。

可能是受印度“贝叶经”的影响而产生。

蝴蝶装是把书页依照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再以中缝为准,将全书各页对齐,用糨糊粘附在另一包装纸上,最后裁齐成册的装订形式。

包背装是在蝴蝶装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装订形式。

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对折书页时字面朝外,背面相对,书页呈双页状。

线装是用线将书页连同前后书皮装订在一起的装订形式。

这种形式产生于明朝中期,是由包背装演化而来的。

与包背装的主要区别是:改纸捻穿孔订为线订;改整张包背纸为前后两个单张封皮;改包背为露背。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对现代书籍装帧有何借鉴作用?我认为,中国传统书籍装帧与时俱进,永不固步自封,值得现代书籍装帧设计者学习。

古代国内书籍装帧形式

古代国内书籍装帧形式

古代国内书籍装帧形式
古代国内书籍一般采用绳结装帧形式。

当时,书籍基本上采用绳结装帧,绳结装帧有两种:一种是折叠式,也称为平装式,具体指将书本内部
各页折叠组成,此时书本的封底和封面各叠四页,即把书本各页折痕处摩
擦平,成为一个折叠式的状态,然后在书脊的外表面系上绳结,用来绑住
书本,但只能有一种绳结;另一种是线装式,具体指将书本内部各页用线
绑住,成为绞衣服时的状态,封面和封底的四页不需要折叠,用线穿行在
书中穿行多种绑住,其次是用绳结来绑住整个书本,以保护书本,起到装
帧作用。

这种装帧方法比较粗糙,虽然使用方便,但却不能有效保护书籍,特别是书本面积比较大的情况下,容易损坏。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和演变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和演变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和演变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和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最早的竹简和帛书到后来的纸质书籍,装帧形式和材料也逐渐改变。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古代文化的发展,还展示了书籍制作技术的进步。

古代中国最早的书籍形式是竹简和帛书。

竹简是利用细竹片或者木片制作的书籍载体。

每根竹片或木片上都刻上文字,再用绳子穿过孔洞将它们连在一起,形成一本书。

竹简的制作简单粗糙,便于携带和保存。

帛书则是将文字刻在薄绢上,再以线缝合成册,多卷构成一本书。

由于帛书制作复杂,成本较高,所以很少被普通人所拥有。

随着纸的发明和普及,书籍装帧形式逐渐改变。

最早的纸质书籍多以轴形形式制作。

将纸张连在木轴上,形成卷轴式的书籍。

卷轴易于阅读,内容延续性好,可以含有大量信息。

但使用不便,必须卷起来才能携带和存放,查找也不太方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将书籍分成多个小册子,形成部册形式。

每个小册子都加上封面,形成了册形书籍。

到了宋代,生成了现在我们常见的册页式书籍。

册页式书籍主要由多页纸张叠合而成,通过线缝合或背胶的方式固定在一起。

书籍与轴形书籍相比,结构更加稳固,易于翻阅,方便携带和存放。

由于纸的制作工艺逐渐提高,纸张变得越来越薄,使得书籍也更加轻便。

明代以后,装帧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出现了糨糊装和包背装等形式。

糨糊装是将书页用糨糊黏合在书脊上,形成一个整体。

这种装订形式制作简便,但无法更换或更动书页。

包背装则是将书脊和封皮一起裹在布或纸上,使其更加美观大方。

这种装订形式结实耐用,方便修补和更换内页。

近代以后,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书籍的装帧形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现代书籍多采用平装、硬皮装和精装等形式。

平装是将书籍的内页与封面直接用胶粘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书籍。

硬皮装则是在封面外面加上一层硬质纸板,增强书籍的耐用性。

精装则是在硬皮装的基础上,增加了装饰和装饰手法上的精细处理。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经历了从竹简和帛书到纸质书籍的转变,并逐渐演变成现代书籍的装帧形式。

古代书籍装帧演变过程

古代书籍装帧演变过程

古代书籍装帧演变过程我国古代就有书籍,相应地书籍装帧技术有出现了,那么你想知道关于古代书籍装帧演变过程是怎么样的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推荐古代书籍装帧演变过程介绍,希望你喜欢。

书籍装帧介绍我国的古典书籍中的线装书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随意,但从总体上考察,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的,从色彩调赋、材料应用,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韵。

而现代装帧设计,因为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未免能够达到这种效果。

那么,我们现在对古典书籍进行装帧设计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味道呢? 一味地追求古典,将使整个设计缺乏现代的审美情趣; 一味地追求现代,又将使古典文学书籍的装帧缺少古典文学的“气韵”,也会偏离现代人对古典文学作品装帧美的需要。

当今对古典文学书籍进行装帧设计,应充分吸收古今中外对书籍装帧设计的精华,使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韵,与现代的美学要求有机地融合。

在整个总体设计上,既不失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含蕴和意境,又能融合现代人对书籍装帧的审美要求。

古今装帧审美学方式的统一,是当代对中国古典文学书籍进行装帧设计的需要。

书籍从人类文明产生至今,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的传播工具,越来越发挥着它自身的作用。

人类从最早的刻骨、刻竹的记事,到现代印刷技术、书籍的装帧,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并形成了专门的学科。

一个国家对书籍装帧水平的高低,书籍品种的多少,出版发行量的大小,已成为衡量社会进步和发达的一个标志。

书籍装帧走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道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它由简单到复杂,从单纯的书籍加工到当今艺术创作。

现在,书籍装帧已不再只是简单地一页页纸的装订,而是装帧设计者对书籍的二度艺术创作,是装帧艺术家思想和智慧的结晶。

书籍装帧设计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综合的艺术门类,它是绘画、摄影、书法、金石等艺术形式的综合应用,需要设计者具备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对书籍的装帧设计,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还应赋予装帧设计的商业性。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印刷材料及工艺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印刷材料及工艺

古代书籍装帧和印刷材料及工艺中国的书籍出版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籍的装帧形式,也是随着书籍的生产工艺和和所用材料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演变着。

一印刷材料毛笔与印刷毛笔可分为三部分,即笔管、笔尖、笔套。

笔管通常以竹管制成,间亦有用木枝者。

笔头通常用兔毛、鹿毛或羊毛,一端束一丝线或麻绳,涂以油漆使之牢固,然后塞入笔管。

为了保护笔毛,外面再套以笔套。

历代毛笔汉晋时期:人们将将毛笔的末端削成尖状,将其插入头发里以备随时取下来使用。

唐宋时期:以“宣笔”最为盛名。

种类繁多,性能各异。

宋代以“湖笔”最后著名。

明清时期:受个性鲜明的文人影响,文房工具研造、收藏盛况空前。

崇学尚艺,直逼工艺出类拔萃,良笔颇多。

毛笔与印刷1 毛笔的出现,推动了字体的发展。

毛笔使转,使线条粗细均匀,产生小篆;强调波磔,出现隶书;要求规整,产生楷书;为了适合阅读,产生适于印刷的宋体。

毛笔不仅与字体的变化发展息息相关,而且,它使文字的表达更写意,不拘一格,传达了文字的精神内涵,是文人墨士艺术精神的表现工具。

也有助于体现文字对书籍的重要作用。

2 雕版印刷的版,未雕刻前,毛笔起到书写工具的作用。

3 用毛笔组成的刷子,将墨转移到印版上实行印。

毛笔在中国雕版印刷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印刷术发明的必备条件之一。

中国书法、绘画,源远流长,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已遗留在中国人的遗传密码中,并将得到继承和发展,毛笔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将永生。

墨与印刷墨是古代印刷的主要材料之一,墨的品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印刷品的质量。

墨还有它的艺术价值,并将长久存在。

早在先秦时期末就已出现,早期甲骨文在刻好之后,还统统用朱砂、黑墨涂在字画里,称之为土著或涂黑,简策书、帛书上的字都是用墨书写的。

中国秦至南北朝时期的墨有石墨、油烟墨、松烟墨之分。

印刷用墨不同于一般用墨,常用松木烧成的烟炱加入动、植物胶炼制而成,普通印刷多用颗粒最粗、质量最次的粗烟为料。

印刷用墨是加胶做成久贮的墨膏,用水搅拌充分混合后用筛子过滤后再用。

书籍装帧发展历史

书籍装帧发展历史

书籍装帧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装帧方式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创新。

以下是书籍装帧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古代手抄本:在古代,书籍是手工制作的,通常是用纸、羊皮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卷轴或羊皮卷。

这些卷轴通常没有特定的装帧方式,而是简单地卷起来存放。

出版革命:15世纪的印刷术发明和出版革命使书籍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在这个时期,书籍开始采用木质封面,称为木板装帧。

这种装帧方式使书籍更加耐用,也更容易存储和传播。

革面装帧: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革面装帧成为流行的书籍装帧方式。

这种方式使用皮革覆盖书籍的封面,通常在革面上加上金属或皮革工艺装饰,使书籍更加精美。

纸包装带:19世纪,随着纸张的广泛使用,一种被称为纸包装带(paperback)的新装帧方式出现了。

这种方式以简单的纸封面为特征,通常用于廉价出版物,如小说、期刊等。

精装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精装书变得流行,它们采用坚固的硬封面,内部通常有装饰性的扉页和带有插图的内页。

这种方式使书籍更加持久和有价值感。

现代装帧: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印刷技术和设计的进步,书籍的装帧方式变得多样化。

现代书籍装帧不仅注重功能性,还强调美学和设计,涵盖了各种不同的装帧方式,如精装、平装、软封面、硬封面、线装、胶订等。

电子书籍: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子书籍也成为了一种新的装帧方式。

它们不再以纸质封面和页码存在,而是以数字形式存储在电子设备上,如电子书阅读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上。

总的来说,书籍装帧的发展历史反映了印刷技术、材料科学和文化趋势的演变。

不同时期的装帧方式反映了社会、经济和审美价值的变化,同时也影响了读者对书籍的感知和体验。

古籍装帧知识点归纳总结

古籍装帧知识点归纳总结

古籍装帧知识点归纳总结古籍装帧是指对古籍进行整理、修复和装饰的过程,它是古籍研究的重要部分。

下面将对古籍装帧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装帧材料古籍装帧的材料主要包括封皮、书脊和内页的制作材料。

在古代,常用的封皮材料有牛皮、羊皮、鹿皮等,这些皮革质地坚韧,耐久性好。

书脊的制作材料则多为棉花,用以保护书脊。

二、装帧工艺1. 封皮制作:封皮的制作是古籍装帧的重要环节。

封皮制作的主要步骤包括剪纸、贴饰、缝纫和粘贴等。

剪纸是指根据古籍尺寸剪裁合适大小的纸张,贴饰则是在纸张上加入装饰元素,如金、银、丝绸等。

缝纫是指将封皮与书脊进行缝合,粘贴则是将封皮贴在内页上。

2. 平装与包背装:古籍装帧主要有平装和包背装两种形式。

平装是指将内页折叠后,用线缝合成册,再加上封皮和书脊装订在一起。

包背装则是将内页折叠后,用纸或布将书脊包裹起来。

三、装饰元素1. 铜钱:在古代,铜钱常被用作古籍装饰的元素。

铜钱有着独特的形状和纹路,可以增加古籍的观赏性和价值。

2. 彩绘:古籍装帧中常采用的一种装饰方式是彩绘。

彩绘可以在封皮和内页上绘制各种形式的图案、文字和图画,使古籍更加生动。

3. 刻印:刻印是古籍装饰中常用的一种技术。

通过刀刻在封皮和内页上雕刻出各种凹凸有致的图案和文字,给古籍增添了艺术气息。

四、修复与保护古籍装帧也包括对古籍进行修复和保护。

古籍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容易受到湿气、虫蛀等自然因素的损害,因此需要进行修复和保护。

修复一般包括纸张修复、折页修复等,保护则包括制作封套、存放在合适的环境中等。

五、古籍装帧的意义古籍装帧不仅仅是对古籍的修复和保护,更是对古籍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通过装饰和修复,古籍装帧可以使古籍更加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古籍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总结:古籍装帧是对古籍进行整理、修复和装饰的过程,包括封皮制作、装帧工艺、装饰元素、修复与保护等。

古籍装帧不仅仅是对古籍的修复和保护,更是对古籍文化的传承和展示,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一、背景介绍古代中国的书籍装帧形式在历史长河中发展出丰富多样的风格,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魅力。

本文将从手抄本、巨著、宗教经典等不同类型梳理古代书籍装帧的演变过程与特点。

二、手抄本的装帧形式手抄本是古代书籍的主要载体,其装帧形式多样,既有简约而实用的形式,也有华美而奢侈的形式。

以下是手抄本的常见装帧形式:1. 纸面装帧纸面装帧是手抄本最简单、常见的装帧形式之一。

这种装帧形式通常使用纸板作为封面,并使用各种绳索或线固定书页。

纸面装帧的特点是简洁、轻便,适合书籍的传播和保存。

2. 绢面装帧绢面装帧是手抄本的一种高级装帧形式。

以绢布作为封面的手抄本,通常配以装饰性的线固定书页。

绢面装帧的特点是精致、典雅,封面常常有精美的刺绣和金色或彩色的装饰图案。

3. 皮面装帧皮面装帧是手抄本中的一种豪华装帧形式。

通常使用动物皮革或人工合成材料作为封面,配以金属或贵重石饰物作为装饰品。

皮面装帧的特点是耐久、高贵,常常被贵族或富有人士所青睐。

三、巨著的装帧形式中国古代的巨著在装帧形式上注重庄重、雄伟的设计,力求彰显书籍的重要性。

以下是巨著的常见装帧形式:1. 出版印刷品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巨著逐渐采用印刷的方法制作。

这种装帧形式通常使用硬板作为封面,并使用线固定书页。

印刷品的特点是大量生产、易于传播,也便于保存和使用。

2. 卷轴装帧卷轴装帧是巨著装帧的一种传统形式。

以硬纸或绢布为材料,书页连续贴合制作而成,能够展现巨著的长篇连续性。

卷轴装帧的特点是适合书法、绘画等艺术表现,并且具有收纳方便的优势。

3. 木刻版装帧木刻版装帧是古代巨著的一种精美装帧形式。

将图案或文字刻于木版上,然后使用木印技术印制而成。

木刻版装帧的特点是图案清晰、层次丰富,适合装饰性强的巨著。

四、宗教经典的装帧形式中国古代的宗教经典多以卷轴形式保存,其装帧形式也与巨著的卷轴装帧类似。

但在宗教经典的装帧形式中,常常体现了宗教信仰的特点和精神内涵。

传统书籍装帧方法

传统书籍装帧方法

传统书籍装帧方法书籍装帧在古代就出现了,那么你想知道关于传统书籍装帧方法有哪些吗?下面由店铺向你推荐传统书籍装帧方法介绍,希望你满意。

传统书籍装帧方法书籍装帧是书籍造型设计的总称。

一般包括选择纸张、封面材料、确定开本、字体、字号,设计版式,决定装订方法以及印刷和制作方法等。

书籍装订是书籍从配页到上封成型的整体作业过程。

包括把印好的书页按先后顺序整理、连接、缝合、装背、上封等加工程序。

装订所采用的方式称为装订形式或装帧形式。

早在3000多年以前的商朝,人们将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为了便于保存,就将内容相关的几片甲骨打孔并用绳串联起来,就成为最早的“书籍”。

这种“书籍”似有装订之意,其实只能算作“书籍”装订的雏形。

而真正意义上的书籍装订,当以简册装为始。

我国书籍装帧的形式大致经历了简册装(周代),卷轴装(汉代),经折装(唐代),旋风装(唐代),蝴蝶装(宋代),包背装(元代),最后发展成线装(明代)。

现代书刊的装帧形式,则可分为简装和精装两大类。

现分述如下:1.简册装简册装是竹木简的装帧形式。

在造纸技术发明以前,中国古代书籍主要是用墨写在竹木简上。

人们将竹木劈成狭长的细条,经过刮削整治后在上面写字,单独的竹木片叫做“简”,若干简用绳编连起来就叫做“册” 或“策”,这是现在称 1本书为1册书的起源。

编简成册之后,以尾简为轴心,朝前卷起,装入帙内,以便收藏。

2.卷轴装卷轴装始于帛书,是由卷、轴、镖、带四部分组成的、类似于简策卷成一束的装订形式。

卷轴装型制,在其一长卷文章的末端设一较幅面宽度长出少许的轴,以轴为轴心,将书卷卷在轴上。

缣帛的书,文章是直接书写在缣帛之上的;纸写本书,则是将一张张写有文字的纸,依次粘连在长卷之上。

卷的左端卷入轴内,右端在卷外,卷首一般装裱有一段纸或丝绸,叫做镖。

镖头再系上丝带,用以保护和捆缚书卷。

阅读时,将长卷打开,随着阅读进度逐渐舒展。

阅毕,将书卷随轴卷起,用卷首丝带捆缚。

卷轴装发展到今天,虽然已不被书籍装帧形式所采用,但在书画装裱中仍在应用。

中国古代图书装订方式大全

中国古代图书装订方式大全

中国古代图书装订方式大全装订是书刊印刷的最后一道工序,书刊印刷在印刷完毕后,仍是半成品,只有将这些半成品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连接起来,再采用不同的装帧方式,使书刊杂志加工成便于阅读、便于保存的印刷品,才能成为书籍、画册等,供读者阅读。

我国书籍装订形式,自古至于有许多形式:1.【简和策】简和策是我国最早的读物。

公元前,把文字写在狭长的木片上,称为木简,写在竹片上称为竹简,统称为简,如现今的“页”。

把文字写在较宽的竹茎,木板上,称为牍。

将简或牍用丝、草或藤编排串连起来,就成为一篇文章,称为策,策的含意与现今的“册”相似。

策便成为我国最早的书籍装订形式。

2.【卷轴装】以前写在丝绸织物上的书,称为缣帛或“帛书”,帛书上可以依文章的长短剪载下来。

卷成一卷,称为卷装,或把上下两边粘在木轴的表面,卷成一卷,就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或图面,称为卷轴装,收藏时卷起来,阅读时可将挂线扣在墙上,轴拉着帛书摊平。

如文章很长,可以分成多卷,现在有的书籍称“上卷”、“第一卷”等是由卷轴装延伸出来的,卷轴装具有我国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

3.【经折装】以卷子长幅改作折叠,成为书本形式,前后粘以书面,佛教经典多用此式。

它是从卷轴装演变而来的,因卷轴装展开和卷起,都很费时,改用经折装后,较为方便。

凡经折装的书本。

都称"折本"。

中国书籍法帖装裱形式之一。

来源斯坦因《郭煌取书记》载:“又有一册佛经,印刷简陋,然颇足见自旧型转移以至新式书籍之迹。

书非卷子本,而为折叠而成,盖此种形式之第一部也。

……折叠本书籍,长幅接连不断,加以折叠,最后将其它一端悉行粘稳。

于是展开之后,甚似近世书籍。

”可见经折装唐朝已经出现。

特点在单面书写,收展便利。

发展与演变经折装是在卷轴装的形式上改造而来的。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阅读书籍的需求增多,卷轴装的许多弊端逐步暴露出来,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如果看阅卷轴装书籍的中后部分时也要从头打开,看完后还要再卷起,十分麻烦。

中国传统图书装帧形制

中国传统图书装帧形制

中国传统图书装帧形制中国传统图书从装帧形制角度划分为两大类十四种装帧方式。

包括装订类的:线装、包背装、和合装、粘叶装、缝缋装、西装和装裱类的:龙鳞装、旋风装、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贝叶装、笺、框装。

一、装订类所有经过缝线、书背施胶工艺生产的,并且呈现书叶堆叠后呈现上下对齐的图书产品都是装订类产品,包括:(一)线装——典雅含蓄,馨香隽永线装书出现在包背装盛行的公元14世纪的明朝中叶,是我国装订技术史上第一次将零散页张集中起来,用订线方式穿联成册的装订方法。

它的出现表明了我国的装订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书多卷的线装书还用纸板青布糊制成“函”收装,配以象牙别子。

这种装帧,便于翻阅,不易破散,在我国书籍传统装帧技术上是最进步的,它一直流行了几百年。

“线装书”也成了我国古籍的别称。

这是由这种装帧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实用性决定的。

装书一般用宣纸或毛边纸采用特殊方式印刷,用这种传统的印刷装帧形式能够别具一格地体现学术、艺术价值和书籍装帧印刷的特色。

正因为线装书装帧形式传递着古色古香、浓厚典雅的文化气息,所以在现代依然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二)包背装——包藏万象,背负经籍包背装是册页制的一种装订形式。

大约兴起于南宋后期,延用到明朝中叶。

包背装把书叶背对背地正折起来,使文字面向外,把版口作为书口,将书页的两边粘在脊上,再用纸捻穿订,外加书衣绕背包裹。

特点是版心向外,使每叶文字相连,便于阅读。

这种装帧主要是包裹书背,由此称为包背装。

包背装的书籍,除了文字页是单面印刷,且又每两页书口处是相连的以外,其它特征均与今天的书籍相似。

包背装克服了蝴蝶装的缺点,翻阅方便,一目了然。

但由于其书背是纸捻固定,浆糊粘背,故经不起经常翻阅,极易散落,最终为线装所代替。

然自宋至满清,几乎所有的官修大规模图书集成工程,如明《永乐大典》,满清《四库全书》使用的都是包背装。

(三)和合装——和合万物,刚柔相济和合装是继蝴蝶装之后一种少量而简单且书芯与书封可以随进分开的装订形式,因为外表呈盒或半盒状,故称和合装。

古籍的装帧形式

古籍的装帧形式

古籍的装帧形式古籍装帧形式《尚书》曰:惟有殷人,有册有典。

典籍和书册是最早的古籍装帧形制。

这也能从侧面表明,远在殷商甲骨文的时代,已经有在竹木片简牍上刻汉字了。

甲骨文为证:“册”的甲骨文就是一片片竹简拿绳子串起来;“典”是“册大”,重要的“(书)册”就是“典(籍)”。

最早的书籍就是从竹简而来的。

在纸张发明之前,书用简帛制成。

竹简缀连在一起,成为一卷。

称为简策装。

纸张发明后,仍然延续了简帛的风格。

最早出现的装帧形式是“卷轴装”。

这种装帧大家一定不会陌生,现在的书法和绘画有时候也使用这种装帧方法。

卷轴装的内容含量小,所以不见于后来的一般书籍,而它装帧精美,更多用于内容少又追求精致的书法、绘画、抄经,等等。

至今,书籍的章节单位“卷”仍受装帧卷轴装影响。

对于僧侣来讲,正襟危坐念经时翻阅卷轴很困难,于是,流行的卷轴装改革,首先从佛教经卷上发生了。

唐朝开始,逐渐繁盛。

大家看《西游记》中唐僧的通关文牒,就是经折装装帧。

直到今天,绝大多数佛教典籍仍然是经折装形制。

也许佛教典籍赋予经折装庄重的内涵,大臣给皇帝奏书也采用经折装,故称奏折。

清宣统端方奏折梵夹装最早是将经书写在贝多罗叶上,然后码好,用两块木板夹住,中间穿孔订成。

也有像卷轴装那样连续的页面,比卷轴装携带方便。

这是一种从古印度传来的一种对佛教经典的装帧形式,在我国少数民族的典籍中也有用贝叶写经的。

贝多罗叶后来经过唐代的改造,将贝叶改换为仿贝叶纸张,形成纸书梵夹装。

再到后来,梵夹装有了进一步变化。

国家图书馆藏有五代时期用回鹘文字书写的梵夹装《玄奘传》,没有穿绳的圆孔,但两端各画有一个红圈,这显然是钻孔的位置,钻孔成了一种象征意义。

后来的蒙文大藏经以及清宫所藏泥金书写的佛经,都是长条仿贝叶纸片,上下装有厚重木夹,都决无钻孔,采用黄绫绕捆。

成了变了态的梵夹装。

唐代是诗歌的黄金发展时期,诗人写诗需要经常参看韵书。

传统流行装帧形式——卷轴装书籍,由于其特性只能单面书写,不能方便查阅韵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书籍装帧和印刷材料及工艺中国的书籍出版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籍的装帧形式,也是随着书籍的生产工艺和和所用材料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演变着。

一印刷材料毛笔与印刷毛笔可分为三部分,即笔管、笔尖、笔套。

笔管通常以竹管制成,间亦有用木枝者。

笔头通常用兔毛、鹿毛或羊毛,一端束一丝线或麻绳,涂以油漆使之牢固,然后塞入笔管。

为了保护笔毛,外面再套以笔套。

历代毛笔汉晋时期:人们将将毛笔的末端削成尖状,将其插入头发里以备随时取下来使用。

唐宋时期:以“宣笔”最为盛名。

种类繁多,性能各异。

宋代以“湖笔”最后著名。

明清时期:受个性鲜明的文人影响,文房工具研造、收藏盛况空前。

崇学尚艺,直逼工艺出类拔萃,良笔颇多。

毛笔与印刷1 毛笔的出现,推动了字体的发展。

毛笔使转,使线条粗细均匀,产生小篆;强调波磔,出现隶书;要求规整,产生楷书;为了适合阅读,产生适于印刷的宋体。

毛笔不仅与字体的变化发展息息相关,而且,它使文字的表达更写意,不拘一格,传达了文字的精神内涵,是文人墨士艺术精神的表现工具。

也有助于体现文字对书籍的重要作用。

2 雕版印刷的版,未雕刻前,毛笔起到书写工具的作用。

3 用毛笔组成的刷子,将墨转移到印版上实行印。

毛笔在中国雕版印刷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印刷术发明的必备条件之一。

中国书法、绘画,源远流长,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已遗留在中国人的遗传密码中,并将得到继承和发展,毛笔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将永生。

墨与印刷墨是古代印刷的主要材料之一,墨的品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印刷品的质量。

墨还有它的艺术价值,并将长久存在。

早在先秦时期末就已出现,早期甲骨文在刻好之后,还统统用朱砂、黑墨涂在字画里,称之为土著或涂黑,简策书、帛书上的字都是用墨书写的。

中国秦至南北朝时期的墨有石墨、油烟墨、松烟墨之分。

印刷用墨不同于一般用墨,常用松木烧成的烟炱加入动、植物胶炼制而成,普通印刷多用颗粒最粗、质量最次的粗烟为料。

印刷用墨是加胶做成久贮的墨膏,用水搅拌充分混合后用筛子过滤后再用。

宋代墨也很发达,产来稿质量高,为宋板书的印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光洁如新,墨如点漆,醉心悦目”是其特点。

但并不适用于南宋出现的锡活字。

明代套版印刷用墨的主要原料为松烟炱、油烟炱。

颜色墨配好后应尽快用完,以免胶质腐败、色素氧化,因此不常用于印刷。

纸与印刷因纸张轻便、灵活和便于装订成册的诸多优点,使得书籍才真正谓之为书,大大提高了书籍品质和数量。

纸带动了印刷和书籍装帧的发展,保存了人类思想和文化,是增加知识传播和交流的媒介。

两汉时期:西汉麻纸是中国最早期的纸,质薄而软,纸面滑而平,麻纸上已经开始绘图和写字。

东汉“蔡侯纸”较西汉更为优良,滑度、白度也更为提高,在纸上写字得到推广,后来改进的“佐伯纸”则更易于书写。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写材料由简策、木牍、缣帛转为纸。

这段时期,书法异常发达,和纸质的进步不可分割,并且晋代已开始用纸作为载体绘画了。

此期间职业发展兴隆,晋代用黄檗染成的黄纸可防蛀,并受到书法家的喜爱,而且,民间宗教用纸也多用黄纸,尤其是佛经、道经写本用纸。

隋唐五代:纸制品在日常生活中广为应用。

隋唐盛行的卷轴装书,多是卷轴装得纸写本,也有雕版印刷的纸写本;新出现的经折装书,也是用纸做文字的载体。

此时期的许多日用品也都采用纸制品或纸制代用品。

唐代还发明了水纹纸,唐代造纸业如此发达,与雕版印刷的出现和大量拥着密切相关。

五代时出现的“澄心堂纸”送情都有模仿和传承。

宋元时期:宋代的竹纸很快取代麻纸和藤纸,米芾、王羲之的作品多用此纸品。

宋元时期的书画、刻本书、公私、契约中多用皮纸,如苏轼的《人来得书贴》等。

此期还出现了“还魂纸”,如《救诸众生苦难经》等都采用此纸,除此之外,只得花样还有很多。

在艺术加工纸中,唐代传下来的泥金彩笺,在宋代进一步发展,黄纸仍备受重视。

大量用纸作画出现在宋,此时的纸质高价廉,促进了美术和书法的迅猛发展,同时,金石拓片和碑帖用纸也促进了职业的发展与提高。

宋元时期还发行了纸币“交子”,也促进了纸业的发展,当然纸业的兴盛也离不开宋代发达的印刷技术。

明清时期:造纸业十分发达,归纳制种基本有开化纸、毛边纸、棉连纸、中夹纸、奏本纸、油纸、藤皮质、玉版纸、勘合纸等以及各种色纸。

明清时期还流行壁纸,促进了多色雕版印刷的发展。

清代还出现了价值连城的“羊脑笺”成为了奢侈品,而且,历代名著一时的纸在明清两代都得到恢复生产,造纸业中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指文明传播的重要工具,也是书籍构成的基本特征。

二雕版印刷古籍装祯与雕版印书有直接关系。

统一定型的文字和高度的社会文化,熟练的文字、图像雕刻技术;轻便、广有、廉价的承印材料(纸张)和印刷色料(墨),是印刷发明的基本条件。

在古籍和一部分论述中国古代印刷史、书记史的文章中,叙述雕版印刷时用的是“板”字,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印版用的是木制材料。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年代应在雕版印书之前,雕版印书的出现说明雕版印刷术的成熟。

印刷三种基本形式:凸版、凹版、平版雕版印刷出现的条件:(一)文字的产生、统一及规范我们谈到书籍不能不谈到文字,文字是书籍的第一要素。

人们以字来纪事,一行字变为一段字,一段字变为几段字,再增至几百段便产生了书籍。

从文字产生与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字经历了结绳记事、契刻记事,图画文,随后逐渐出现了符号性的陶文,而真正具有一定的体系并有较严格规律的文字要算甲骨文了。

中国自商代就已出现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从甲骨文的规模和分类上看,那时已出现了书籍的萌芽。

为了便于保存,将内容相关的几片甲骨用绳串起来,这就是早期书籍的装帧形式。

甲骨文所形成的单个方块字、甲骨文书写由上到下的竖写直行规律、甲骨文书从右向左的阅读方法……都在直接影响着后来的中国古籍,无论从字体结构上,从版面特点上都和甲骨文书有着“血缘”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甲骨文时期,人们将文字刻在龟的背壳和腹壳上,龟的背壳是圆形,腹壳是方形,而背壳正好覆盖在腹壳上,体现了天圆地方的哲学观念,人们以此来占卜,以求风调雨顺。

书籍的这种天人合一、天圆地方的书籍版式大概就此产生。

从商代后期开始,出现了青铜器铭文,统治者将重要文书铸于青铜器上。

特别是到了西周,铭文可以容载较多的文字。

西周的毛公鼎的铭文达五百字,因人们多把古代这种铸之铜器上的铭文看作“原始书籍”形式之一,故多数书史家认为它也是古代书籍装帧的一种形式。

到周代,中国文化进入第一次勃兴时期,各种流派和学说层出不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作为文字载体的书籍,已经出现很多。

周代时,甲骨文已经向金文、石鼓文发展,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逐步发展,后又完成了古文、大篆、小篆(六国统一文字)、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文字体的演变,书籍的材质和形式也逐渐完善。

隶书把篆书逐渐方正平直化,把汉字在小篆中残存的一点象形遗意也逐渐泯灭了。

李书从构造上看,冲破造字的“六书”本意。

从书写笔画看,有了标准的波磔,其在作为平弯,逆而不顺,在凯书中变为撇;在又称为燕尾的磔,在楷书中变为捺或勾挑;“左右分别,若相背然”,成为“八分”。

从体势上看,由纵势长方的小篆渐次变为正方,在变为横势扁方。

隶书,上承篆书古隶,下启楷书,用笔则通于行草。

中国古代字体发展到楷书阶段,可以说是最规范、定向的字体,为雕版印刷用字作了文字方面的准备。

随着字体的不断演变,隋末、唐初出现了雕版印书,宋朝时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开始出现后人称为“宋体字”的一些特点的字,经元代发展,定型于明代。

新生宋体的产生都是适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需要的。

字体的演化并不是为了印刷的产生而主动创造条件,但印刷确实需要规整的字体,文字的演化促进印刷术的产生,印刷术又促进字体的进一步发展。

字体发展到一定程度,统一、规整、定型,这是印刷术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汉字是宇宙的文字,是天圆地方理念的结晶,外形虽方方正正,但它却被赋予圆的灵魂,所以,有些人说汉字是圆的。

现在,“汉字排版没有英文排版漂亮、容易”几乎成为所有设计师的共识,但事实并非如此,看看中国传统书籍,我们可以了解很多祖辈们的设计思想与方法,他们把汉字的精神体现无余。

我们没有感受到汉字的本质,或照搬祖宗的成果或过分追求西方式的美丽版式,又怎么会成功呢!(二)雕刻术1石制工具:人们打制石器时已出现砍、砸荷划的痕迹,这虽然还不是刻,但却是刻的萌芽。

值得肯定的石雕刻技术在此时期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这是的雕刻师现在的圆雕或浮雕,还不是雕刻文字。

丹雕刻工具和基本原理、金本技巧,为“雕”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2陶器刻画:陶器的出现也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

陶器上的蓖点纹饰用利器刻画出来的,但刻画不同于雕刻,画有托的意思,雕有镂的意思。

然而,瓷器的刻画向线条的雕刻迈进了一大步。

3陶文刻画:陶文符号的线条简单,刻画单纯,是一种初刻方法,刻画的符号是阴文正字。

它不但从形状的规律上,而且从雕刻的集市上,都为甲骨文的出现作了准备。

4甲骨文刻画与雕刻:结构多为象形,多数字呈长形,少数略扁,为阴文正字;用刀方圆结合,方画具多,圆转处亦婉转有力、细劲美观、端庄灵动、古朴清新,其雕刻技术比陶文刻画要高超许多、复杂许多。

甲骨文带有雕刻性的刻画是由刻画到雕刻的过渡。

大量甲骨文的出土说明了雕刻技术在甲骨文时代得到长足发展,为金文和印章的雕刻奠定了基础。

5金文范:范上的字是阳文反体,因为范上的字要转到青铜器上再供人看,雕刻的字比刻甲骨文要复杂很多。

这是雕刻技术的一次巨大飞跃,对后来的刻印章、雕版都有很大的启发。

战国中期以后,青铜器上的铭文直接用青铜刀雕刻,并已是阴文正体字了。

6织物的雕版凸印和漏印:凸版印花技术在春秋战国时后得到发展,到西汉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印版的雕刻,说明当时雕刻技术已很发达;通过印版上的颜色转印到织物上,这实际上是最早的在织物上的雕版印刷。

7印章:即为“玺”,古文玺字,或从“金”旁或从“土”旁,即以陶土等为材料制作印章。

印章的出现有很多传说,或微祭祀或为印族徽,范母演变为玺在于它脱离了翻刻铜器名闻而被独立使用,以示凭证并具有一定的“信”的作用。

就雕刻技术来说,他们比较接近于雕版印刷的雕刻。

8刻石:石鼓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字刻石,,为阴文正体,雕刻得气势雄浑、内涵丰富。

可见秦朝石雕刻技术已相当成熟了。

汉代为了减少手抄书错误而大力发展石刻书,这对雕版印书也很有启发。

南北朝时期人们已掌握了用反字取得正体文字的方法。

除此之外,;梁武帝时的扫拓法对雕版印刷的产生有更明显的启迪作用。

9木刻入山符和督摄万机印:东晋时期印在泥土上的“入山佩带符”和两晋时期像大印章的“督摄万机印”,雕刻方法已与雕版印刷的雕刻方法一样了。

(三)转印有了雕刻技术,转印的出现成就了印刷。

转印技术虽雕刻技术的发展而发展,随其成熟而成熟。

转印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印纹陶、印花、盖印章以及拓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