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二知识整理

【第一章人口】

一、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

(1)“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它可分为①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②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2)“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3)“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二、人口移动

1、人口迁移

(1)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

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

较高。

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2)人口迁移的影响(效应)

总体来看:有利于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对迁出地:缓解人口的压力;改善生态环境;带动经济、文化发展。但是也造成人才流失。对迁入地:解决了劳动力不足;加速城市化进程;改变了整体环境。但也带来交通拥挤、居住因难、治安混乱、生态环境压力等问题。

2、人口流动

(1)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2)新中国~1984人口迁移

特点:(1)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流动数量较少

(2)自发的迁移少,以国家有组织、有计划迁移为主。

方向:沿海向内地、边疆

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民进城。

80年代以后的人口迁移

特点: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迁移主要目的是务工和经商。

方向: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原因:(1)大批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

(2)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

(3)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最根本原因。

三、人口数量与环境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城市】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

(1)中心商务区

①城市中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之地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⑤交通便利、通信发达

(2)商业区

①面积:占用地面很小一部分

②形状:点状或条状分布

③位置: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3)工业区

①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成本、环保)

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4)住宅区——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①在建筑质量上,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②在位置上,出现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的的状况

2.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1)历史因素:①早期土地利用对城市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②昔日的土地利用,现在也可能完全改变

(2)经济因素:①城市功能用地类型取决于付租能力高低②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因素交通通达度(正相关)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反相关)

A 区为城市中心,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商业支付的地租最高,所以为商业区。

B 区靠近市中心,对商业的吸引力下降,但是住宅区选择这个区位,既有利于上班,又方便购物。

C 区远离市中心,面积大,成本低,有利保护环境,交通便利,工业出的租金最高。(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收入是影响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知名度对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影响

种族或者宗教因素对住宅区也有明显影响

(4)行政因素:如:我国许多城市新兴工业园区的建设

(1)城市化的概念:

①人口城市化: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

②区域城市化:变农村地区为城市地区

(2)城市化指标(注意是相伴共同发生的)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主要指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特点: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许多国家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一些大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现象;部分商业和制造业向边缘区迁移,形成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发展不合理。一部分国家出现了“虚假城市化”的特点,即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比如南美洲;另一部分出现了“滞后城市化”,即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

(4)城市化产生的问题有

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社会问题突出、城市生态环境下降、地面沉降等等。(5)城市化带来的有利影响是

①城市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②城乡居民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