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核舟记》

合集下载

《核舟记》教案设计

《核舟记》教案设计

《核舟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对核舟工艺的赞叹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2)能够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了解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核舟的雕刻技艺。

(2)通过观察核舟的图片或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传统工艺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的敬佩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核舟记》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情感态度。

(2)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了解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描述,如“核舟”、“雕刻技艺”等。

(2)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如线条、构图、形象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核舟记》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核舟的图片或实物,以便进行观察和欣赏。

(3)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核舟记》,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

(2)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核舟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2)简要介绍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核舟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如线条、构图、形象等。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核舟艺术特点的分析报告。

核舟记教案优秀篇

核舟记教案优秀篇

《核舟记》教案优秀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魏学洢的写作意图。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3)能够理解核舟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核舟记》。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倡导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核舟记》的主要内容及其写作背景。

2. 分析并欣赏文中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3. 理解核舟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 分析并欣赏作者独特的艺术手法。

3. 深入挖掘核舟的象征意义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核舟记》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腻描绘和独特艺术手法。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欣赏与评价:引导学生欣赏核舟的象征意义,探讨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6. 拓展延伸:联系现实生活,讨论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核舟记》的理解。

2. 搜集有关核舟的资料,了解其在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核舟的象征意义。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八年级语文上册23《核舟记》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共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23《核舟记》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共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23《核舟记》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共5篇)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23《核舟记》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23.核舟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究准确翻译课文究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教学重难点】准确翻译课文,感受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走进作者: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

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

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知识链接文体“记”:“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三篇 精品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三篇 精品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三篇《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

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

课文注重文言文的词*释,句读分析,赏析佳句。

二、教学对象本次授课对象是八年级上的学生,这部分的学生已经接触较多的古诗词和文言文,对文言文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能力目标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德育目标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四、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

板书文题设计二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

板书文题、作者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罔ǎɡ膝ī褶ě髻ì倚ǐ戌ū篆à八分有ò奇ī诎右臂支船ū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关于《核舟记》教案四篇

关于《核舟记》教案四篇

•••••••••••••••••《核舟记》教案关于《核舟记》教案四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核舟记》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核舟记》教案篇1设计思路:本文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

语言见解生动严密。

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

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扫除阅读障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体会文章的主要特色。

两课时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做好引导、点拨工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以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板书课题)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wǎng)、贻(yí)、轩敞(xuānchǎng)、箬蓬(ruòpéng)、黍(shǔ)、糁(sǎn)、髯(rán)、褶(zhě)、髻(jì)、篆(zhuàn)等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3.思考下列问题:(1)核舟大小如何?(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朗读两段。

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八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五篇】

2、学习生字,熟读全文。

3、在掌握要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课重难点1、掌握字音,熟读全文。

2、借助书下说明独立疏导文义。

教课过程一、部署预习 ? 导学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1罔不 2贻 3箬篷4 八方有奇5 石青糝之6 髯7 天启壬戌 8 篆章2、你能正确解说以下词语吗?1 罔不2 尝贻余核舟一3 绝类弥勒4 诎右臂支船5 篆章6 视端容寂7 曾不盈寸 8 桃核修狭者3、填空。

《核舟记》选自 ________朝人 ________编写的 ________,《核舟记》的作者是 ________朝人 ________。

二、指导学习 ? 商讨一情境导入稀世瑰宝明朝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信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珍藏界的一大新闻。

据专家判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朝果核雕琢品。

今日,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起走进魏学洢ī 的《核舟记》开开眼界。

板书文题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状况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合增补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3、整体感知老师范读课文。

要修业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断句。

三研读研究1、学生读课文,联合说明,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掌握文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达成正确读、正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多媒体展现要点词语奇巧以木木材 ; 为罔因具轩敞为兴徐糁比类矫诎倚楫椎髻夷了了盈题简为灵怪多媒体展现要点句子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神态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其人视端容寂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⑥技亦灵怪矣哉让学生依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导文意,能够小组内互相议论。

2、学生小组内通译全文。

3、找学生翻译课文,不妥之处老师实时纠正。

4、教师总结并重申要点词语。

5、齐读,整体掌握文意。

三稳固练习一、给以下加点字注音罔不贻有奇黍箬篷糁峨冠髯髻衣褶诎楫椎髻虞山篆章矫二、写出以下加线字的意思1 有奇巧人2 罔不因势象形3 尝贻余核舟一4 盖大苏泛赤壁云5高可二黍许 6 启窗而观7 箬篷覆之 8 栏杆相望焉 9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10 石青糁之 11中峨冠而多髯者12 若有所语13 其两膝对比者 14 佛印绝类弥勒 15 矫首昂视 16 神态与苏、黄不属 17 珠可历历数也 18 居右者椎髻仰面19 其人视端容寂 20 若听茶声然 21 其船背稍夷 22 钩画了了,其色墨 23 长曾不盈寸 24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三、比较以下字在句中的含义①木能以径寸之木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以致鸟兽、木石文曰初平隐士③奇明有奇巧人④有明有奇巧人长约八分有奇长约八分有奇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启窗而观为人五 ; 为窗八而计其长曾不盈寸⑦可高可二黍许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珠可历历数也局内人语云篇二教课目的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述相联合的方法。

《核舟记》教案三篇

《核舟记》教案三篇

There are many times when people are confused throughout their lives, and every time they are confused, theygrow up.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核舟记》教案三篇《核舟记》教案篇1【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词典,疏通文句,品味说明语言简洁、周密、生动的特点,读懂全文。

2.学习__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__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的特色。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思想感情。

【课文提示】1.魏学洢,明末作家。

2.__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正音正字】洢yī皿mǐn 罔wǎng 贻yí (有)奇jī黍shǔ篛ruò糁sǎn 髯rán (不)属zhǔ诎qū楫jí【积累词语】1.圈划课文注释的要点(详见课文)。

2.重点掌握实词:为、罔、贻、泛、属、许、奇、比、诎、衡、简。

【朗读课文】【结构层次】全文6段,可以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核舟。

简要交代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特点和成就,介绍核舟的来历、形制和主题,寥寥数语把说明对象的基本情况呈现出来。

第二部分(第2-5段),以空间为序,围绕“奇巧”有条理描述核舟各部分。

第一层(第2段),介绍舟身的正面结构,显示了雕刻家的巧妙构思和精巧技艺。

第二层(第3、4段)接着介绍船头,船尾部分的设计以及人物。

第三层(第5段)介绍舟的背面设计,主要介绍作品的题名和篆章。

第三部分(第6段),总体评述核舟特点,赞美和评价核舟及其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

【朗读课文】【课文分析】__介绍了明代微雕艺人王叔远创作的一件雕刻作品,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微雕艺术卓越的技巧和成就,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__最精彩的是描写人物。

写船头,着力表现苏轼、黄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核舟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核舟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核舟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文言文词汇。

1.3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2学会欣赏文言文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2培养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课文生字词和文言文词汇的学习。

2.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式和词语的用法。

2.课文结构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核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核舟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和文言文词汇,理解课文大意。

3.课堂讨论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内容。

3.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课文解析4.1教师逐句解析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句式和词语的用法。

4.2学生跟随教师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6.2预习下一课《口技》。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文解析等方式,让学生对《核舟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文言文能力。

同时,教师还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1.生字词和文言文词汇学习核:指核舟,一种小型的船。

舟:船。

记:记载,描述。

玲珑:精致,巧妙。

精致:精巧细致。

神机妙算:形容策划高明,智谋深远。

2.课文内容理解课文通过描述核舟的制作过程、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物故事,展示了核舟的精巧和技艺。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核舟的制作、核舟的特点、与核舟相关的人物故事。

3.课文结构分析4.教学反思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讨论内容较浅,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核舟记》的作者刘同、内容、背景等。

2. 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并理解其中的主题思想。

3. 能够感受到文学作品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和文化。

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 让学生谈谈他们最近读过的一本小说,询问他们能否介绍一下这本小说的主题思想。

2. 你们对古代的船运有什么了解?有哪些故事传说是关于船运的?3. 引入本课文:这堂课我们将要学习《核舟记》,这个篇章讲述了什么内容呢?小说中的主人公们经历了什么?第二步:阅读1. 大致浏览一遍全文,整理出小说的基本内容及主要人物,建议可将主要的事件和情节按照时间顺序画成时序图。

2. 细读,解决生词和短语,理解生词的词义、构词法和使用方法。

3. 对难点的句子和段落进行分析和理解,理解段落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用意。

第三步:分析1. 对于小说中的寓意和主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通过对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的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小说中的细节和情感。

3. 画地图,体会小说中的环境和空间背景。

第四步:归纳1. 小组探讨,总结小说的核心思想和主题,并在班级或思政大课上进行分享交流。

2. 用一些重要的语句来表达小说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3. 可以与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相应的文化和历史事件进行联系,探讨相关的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谱系。

第五步:拓展1. 推荐相关的小说,包括其它的经典名著或当代的优秀作品。

2. 可以通过文学朗诵、文艺比赛、文化讲座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3. 也可以通过阅读与文学相关的诗歌、散文、报刊、杂志等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和阅读能力。

【教学评价】1. 学生通过阅读《核舟记》,了解中国船运史,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并理解其中的主题思想。

2. 经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学作品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和文化,提高了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2.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2. 难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问答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展示核舟图片,引发学生对微雕艺术的兴趣。

2. 知识讲解:
介绍作者魏学洢和《核舟记》的创作背景。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分析文章结构,理清说明顺序。

3. 小组讨论: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绘,展示出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

4.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我国其他的微雕艺术作品,如象牙微雕、竹雕等。

5. 课堂总结:总结本文的主旨,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6. 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核舟的示意图。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对古代艺术的欣赏能力。

同时,要让学生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核舟记》语文教案优秀

《核舟记》语文教案优秀

《核舟记》语文教案优秀《核舟记》语文教案优秀1教学要求(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说明结构。

2、学习本文生动细致的说明语言。

(二)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说明结构。

2、学习本文生动细致的说明语言。

(三)教学难点借助丰富的想像,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我们能领略到古代微雕艺术的精湛技艺,归功于作者魏学的说明。

他是怎样成功地介绍核舟的呢?这是我们这堂课要探讨的内容。

[老师出示核舟的挂图]给学生设置操作情境,有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提升至理性的思考。

新鲜的活动方式,让学生有了更大的参与热情。

本文的写作特点较清晰,让学生自主查找阅读、思考,并进行阐释、归纳出结论,学生完全有这样的能力。

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1)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课堂充满生命力。

(2)鼓励学生对课文自我理解、自我解读,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过程,培养学生一种探索科学的习惯。

现在,你们每人扛着一台摄像机,要把这枚绝世珍品拍摄下来。

你们的眼睛就是镜头,请跟随作者的介绍,转移变换镜头,去追踪、发现作者成功写作的原因,同时注意,哪些语句是镜头无法实拍的?这些语句是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老师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交流讨论,找出依据,归纳出你们的结论。

……(写作特点参考归纳及说明)1、总——分——总的结构,按空间顺序转换,主次分明。

2、扣住特点,细致观察,描写生动。

在总长不到一寸的核舟上,经过雕刻家的多方开拓,容纳了很多人、物的雕像,不经过细致周详、烛微调幽的观察,极容易把核舟上雕刻者匠心之处忽略过去。

作者没有辜负雕刻家的一番心血,尽目力之所极,辨精析微,深刻领会雕刻家的奇巧构思,抓住每一个易被忽视的细节。

对人、物雕像的刻画,摹影传神,细致入微,从神态、动作、方位、形状、颜色等多方面描摹,各具情态。

《核舟记》教学设计(7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7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7篇)核舟记教案篇一《核舟记》教案单元教学目的要求:1、能正确并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和默写重点段落。

2、借助工具书与解释,能比较精准的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能比较精准的说出课文重点段落的意思。

3、理解和把握课文中部分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了解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课文的出处、适时代背景。

二十六核舟记教学要点:1、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依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实在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了解文章语言的精准、简明。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才能和杰出技艺。

课时布置:4课时第一课时新授课教学目的:1、检查预习情况,简介及相关学问。

2、学习生字,熟读全文。

3、在把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1、把握字音,熟读全文。

2、借助书下解释独立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同学熟悉的一些雕刻素材导入,激发爱好。

二、题解1、: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知名散文作家。

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文体及内容:(p.250)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面实在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诚称赞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才能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三、范读全文四、检查重点字词理解情况,引导同学自读理解课文。

1、生字注音:yīmǐnwǎngyíyujīxuānrusǎnrán洢皿罔贻有奇轩箬糁髯zhětǎnjiǎozhǔqūjìrénxūyúfǔ褶袒矫属诎髻壬戌虞甫2、重点词:罔贻泛相望类不属诎衡了了墨又盈简灵怪五、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1)罔不/因势象形(2)盖/大苏泛赤壁云(3)楫左右/舟子各一人(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六、作业:1、生字2、朗读全文第二课时理解分析课教学目的及要求:1、疏通文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三篇

【导语】《核⾈记》是明朝⽂学家魏学洢创作的⼀篇说明⽂。

此⽂细致地描写了⼀件微雕⼯艺品——“核⾈”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民的勤劳与智慧的⾼度赞扬。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简介: 本课件针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年级上册《核⾈记》⽽设计,该课⽂是侧重于中华名族传统的⼯艺品,以及⼈⽂性的课⽂。

课⽂注重⽂⾔⽂的词*释,句读分析,赏析佳句。

⼆、教学对象: 本次授课对象是⼋年级上的学⽣,这部分的学⽣已经接触较多的古诗词和⽂⾔⽂,对⽂⾔⽂的知识有⼀定的基础。

三、教学⽬标: 知识⽬标 1.积累⼀些⽂⾔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超的雕刻技艺。

能⼒⽬标 1.学习掌握本⽂运⽤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德育⽬标 ⽂章⽣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王叔远⾼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的艺术成就。

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热爱祖国博⼤精深的传统⽂化的感情 四、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设计(⼀)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苏东坡夜游⾚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物界、收藏界的⼀⼤新闻。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这⼀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27⽇《⽂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睹尊容,⼀同⾛进魏学洢(yī)的《核⾈记》开开眼界。

(板书⽂题) 设计(⼆)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家介绍⼀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个长不盈⼨的桃核雕刻成⾈,⽣动再现了历⼀个的⽂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记》。

(板书⽂题、作者) ⼆、朗读课⽂,疏通⽂句,把握⽂意 1.教师播放⽰范朗读磁带,学⽣听读课⽂,⼒求读准字⾳,读顺句⼦。

教师提⽰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 (1)注意以下字的读⾳: 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倚(yǐ) 戌(xū)篆(zhuàn)⼋分有(yòu)奇(jī) 诎右臂⽀船(qū) (2)注意以下句⼦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王叔远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 虞⼭/王毅/叔远甫/刻 2.学⽣读课⽂,结合注释,借助⼯具书,理解⽂句,把握⽂意。

核舟记教案xx篇

核舟记教案xx篇

核舟记教案优秀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掌握核舟的制作过程及艺术价值。

(2)学会文言文阅读,提高古文翻译能力。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繁荣和发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核舟的艺术特点和工艺技术。

(2)学会欣赏古代工艺美术,培养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

(3)培养学生关爱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核舟记》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价值。

2. 古代工艺美术的特点和工艺技术。

三、教学难点1. 核舟的制作过程及工艺技术。

2. 古文翻译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3. 关爱文物、保护文物意识的树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核舟实物或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简介核舟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核舟记》,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总结核舟的制作过程及艺术价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核舟的艺术特点和工艺技术。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拓展:(1)介绍我国古代其他工艺美术品。

(2)学生欣赏并进行评价。

5. 课后作业:(1)翻译课文,巩固古文阅读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核舟记》的内容理解和古文阅读能力。

2. 学生对古代工艺美术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3. 学生关爱文物、保护文物的行动和意识。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核舟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对核舟形象的认识。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核舟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

3. 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核舟的制作过程、艺术价值及其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总结核舟的制作工艺。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3.了解我国古代微雕艺术和核舟的制作技艺,体会古代匠人的智慧和技艺。

4.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顺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核舟的空间结构,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核舟的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

2.《核舟记》原文及相关注释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3.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核舟的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对微雕艺术和核舟制作技艺的兴趣,引出课题《核舟记》。

4.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方面的指导。

5.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6.讲解重点词句结合注释和上下文,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和表达技巧。

第二课时1.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可以通过绘制核舟的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核舟的空间结构和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特点让学生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可以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

3.拓展延伸介绍我国古代微雕艺术和核舟制作技艺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匠人的智慧和技艺。

可以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学习。

4.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难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3.搜集我国古代微雕艺术和核舟制作技艺的相关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教材分析《核舟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的一篇阅读文章,篇幅适中,全文共有两部分:一是以谈论核武器与和平为主题的一则轻松幽默的小故事,二是谈论核武器与和平的文字描述。

通过阅读本文,学生能够了解到核武器的可怕之处,这对于形成不重视武器,维护和平的思想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其内容也与现代世界的大环境联系紧密,具有较好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和掌握核武器和和平等相关词汇和知识;2.理解《核舟记》的内容和故事,了解其中阐述的中心观点;3.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分析,创新思维并做出理性评价的能力。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对于和平的珍视和反思无谓的冲突与战争;3.培养学生意识到核武器的危险性和对和平的威胁。

情感目标1.强化学生保护和平的观念和意识;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争取和平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和掌握《核舟记》的主要情节;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观点;3.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认识到核武器对于人类的危害和对和平的威胁。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寻找中心思想和阐述观点;2.如何通过互动让学生思考,把握文章内涵,理解阐释深层次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入话题,如和平、武器等,让学生对于这些概念进行简单讨论,同时简单了解核武器的形成和特点。

2.分享一个小故事,如美国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的一则寓言“三根木棍”。

通过此寓言,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在人类文明中的作用,并思考人类如何保持和平。

二、阅读1.向学生介绍文章标题,并简单阐述文章的主题和观点;2.分段展示文章,逐段讲解文章内容并引导学生互动思考,并针对重点内容进行重点讲解。

三、讨论1.对于文章中引出的中心思想进行阐述,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2.制作课前调查表,带领学生展开热烈讨论;3.集中全班进行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有关《核舟记》教案《核舟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4、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教学方法自学点拨。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在《活板》这一课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其实,在我国古代,像毕昇这样有才智的人很多,明朝的雕刻家王叔远也是其中一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介绍他雕刻技艺的课文。

二、板书课题三、简介作者及作品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著有《茅檐集》。

四、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和文言语句的停顿。

五、自学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

将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解决。

六、集体解疑七、检查自学情况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魏学洢( ) 器皿( )罔不因势象形( )尝贻余核舟一( )长约八分有奇( )( )二黍许( ) 篛蓬( )石青糁之( )多髯( )手卷( )衣褶( )矫首( )不属( )诎右臂( )舟楫( )椎髻( )叔远甫( )篆章( )2、解释加点词语:明有奇巧人罔不因势象形尝贻余核舟一八分有奇中轩敞者为舱峨冠而多髯者其两膝相比者佛印绝类弥勒神情与苏、黄不属题名其上又用篆章一其船背稍夷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辨析词义:罔不因势象形孔子云:“何陋之有?”无案牍之劳形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每一字皆有数印珠可粒粒数也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左手抚鲁直背佛印居右左手抚炉启窗而观其两膝相比者中峨冠而多髯者而竖其左膝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其人视端容寂而竖其左膝其船背稍夷计其长曾不盈寸4、划分停顿: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核舟记》教案范文

《核舟记》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1. 科目:语文2. 年级:八年级3. 教材版本:人教版4. 课文名称:《核舟记》5. 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和艺术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代文化艺术,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核舟的制作过程。

(2)欣赏古代文化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体会作者对核舟艺术的赞美之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核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核舟的艺术价值。

(2)简介核舟的来历和制作过程,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僻词语和句式做好笔记。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式的问题。

(2)分析课文结构,总结核舟的制作过程。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详细解析核舟的制作过程,阐述艺术价值。

5.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谈谈对核舟艺术的欣赏和感悟。

(2)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魅力。

6. 小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核舟的艺术价值。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核舟记》。

2. 收集有关核舟的资料,了解其制作工艺和历史背景。

3. 写一篇关于核舟艺术的小论文,阐述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3. 知识测试:通过书面测试或口头提问的方式,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包括核舟的制作过程、艺术价值以及相关文化知识。

人教版核舟记教案语文教案-核舟记

人教版核舟记教案语文教案-核舟记

人教版核舟记教案语文教案-核舟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核舟记》的作者和背景;(2)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和意义;(3)熟练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核舟记》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真善美,培养学生的感恩、乐观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核舟记》的主要情节和意义;(2)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

2.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寓意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以及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创设通过介绍《核舟记》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小说的情境。

2. 情节理解(1)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组讨论:请学生就小说中的几个关键情节进行交流,理清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

(3)教师引导学生对小说的主题进行总结与分析。

3. 词语解析(1)学习生字:根据学生年级和课程要求,选择适当的词语进行教学,如“核舟”、“禾苗”等。

(2)词语运用:通过例句的变换,帮助学生掌握词语的用法和表达方式。

4. 句式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句式特点,如主谓宾结构和名词修饰从句等。

(2)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熟练运用课文中的句式。

四、教学延伸1. 观看动画片:为了更好地理解《核舟记》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可以观看相关的动画片或视频。

2.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创作一篇《核舟记》的同人故事或者夹叙夹议的文章。

3. 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核舟记》主题相关的作品,扩大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教学反思《核舟记》是一篇情节丰富、寓意深刻的小说,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真善美,培养学生的感恩、乐观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通过讲解、讨论、朗读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核舟记》
一、教学目标
1.课程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核舟记》的故事内容,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词汇、句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2.知识、技能和态度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本篇课文,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核舟记》的故事内容,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词汇、句子。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3.教学关键点:通过讲解、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重点和难点,掌握所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
1.课程引言:通过展示一些与核舟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进入《核舟记》的学习情境。

2.课程主体
(1)讲解生字词和背景知识:讲解生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通过讨论疏通文意,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互动:针对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句子进行深入讲解,并进行课堂互
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

(4)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与《核舟记》类似的文言文作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课程结尾:对本篇课文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知识,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课堂互动法等。

2.教学手段:PPT演示、板书板演等。

3.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授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
1.课堂练习: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翻译课文中的某些句子,并对某些词语进行解释和用法辨析。

2.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核舟记》中的部分段落,并在课后进行默写和翻译练习。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平时成绩可包括课堂互动、小组合作、练习册完成情况等;考试成绩主要指期中或期末考试的成绩。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
1.多媒体教学资源:PPT演示文稿、图片资料、音频资料等。

2.工具的使用:白板、笔、纸张等教学用具。

七、结论
本次教学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的结合,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了《核舟记》这篇
文言文作品。

通过学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了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部分难懂词汇和句子的讲解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不够高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

八、教学反思
在本次《核舟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讲解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课堂互动法等,通过PPT演示、板书板演等手段辅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同时,教师也注意到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