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

合集下载

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中国宗教文化的交融

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中国宗教文化的交融

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中国宗教文化的交融
佛教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宗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与本土宗教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这种跨文化交融,不仅丰富了中国宗教文化,也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传入历程
佛教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汉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文化逐渐传入中原。

最早传入的是小乘佛教,后来随着大乘佛教的传入,佛教在中国逐渐扎根并融入当地宗教氛围。

本土化发展
在中国,佛教与道教、儒家等本土宗教文化相互交融。

佛教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禅宗的发展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密宗法门融合了道教的元素,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传统。

文化交流
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传播,更是文化的交流。

佛教艺术、建筑、文学等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符号,影响了中国的艺术与文学发展。

教义传承
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并非简单的接受与套用,而是在传承佛教教义的基础上,融入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弘扬了普世慈悲、舍己为人的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爱之道相得益彰。

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是一场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过程,既展现了佛教的包容性与普世价值,也丰富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多样性。

这种跨文化交融与融合,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推动了中国宗教文化的繁荣与传承。

结: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是中国宗教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文化的多元交流与融合,为中华文明的繁荣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情况佛教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传播于世界各国,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有力地推动着世界宗教的发展。

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以来,不断吸收西域和印度新兴学说和学派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充分结合和发展,形成了汉语、藏语和巴利语三大系统的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佛教,同时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

可以说它是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传布范围最广,影响深远,包罗万象的思想运动和文化运动。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历程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它既是佛教史上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件大事。

佛教在中国大地上的广泛传播、流行并最终中国化,对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对佛教的义理和组织形式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这一历史过程,有学者称之为“佛教征服中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说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佛教征服中国”还有一个佛教的中国化的问题。

接下来主要阐述佛教东传中国及其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历史。

(一)汉晋:佛教的输入及其广泛传播1、佛教初传中国内地的时间与汉代佛教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内地的?这一度成为佛教学术界研究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目前,有关佛教初传中国内地的纪年,主要有两种论点:第一,“伊存授经说”(汉哀帝元寿元年,即西元前2年),第二,“永平求法说”(汉明帝永平十年,即西元67年),二说相距69年,大约有三代人的时间。

1998年,由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国宗教学会共同确认1998年为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的纪念年。

近年来的一些考古研究表明,中国佛教还应有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另一系,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汉代,传入中国的佛教被视为道术之一种(方术),它与汉代流传的黄老道家学说搅合在一起的。

如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佛教的贵族——楚王刘英,就是“学为浮屠”,且“更喜黄老”。

另外,汉代佛教僧人,皆为西土人士,他们食酒肉,蓄妻子,无统一制度。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影响一、介绍佛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的传入佛教是在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的,当时中国正在经历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繁荣时期。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迅速在中国传播开来,并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

二、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1. 基于慈悲与智慧的价值观佛教强调慈悲与智慧的价值观,倡导人们心存慈悲、追求智慧,尊重生命,避免伤害他人。

这种价值观对古代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促进社会和谐与和平佛教强调无我、舍己为人、消除烦恼,崇尚和谐与平静。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佛教起到了促进社会稳定、减少争端和冲突的作用。

佛教教义中的“戒杀”、与众相处的修养等观念,对于社会的和平与稳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 传播文化与智慧佛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积极推崇知识和智慧。

佛教寺庙成为文化中心,通过经书的翻译和传播,激发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佛教文化中的艺术创作、雕刻技艺以及印刷术等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影响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佛教所宣扬的禅宗、修行等观念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僧侣成为社会的一部分,佛教寺庙成为边远地区的文化中心,对于地方政治和社会组织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佛教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 提倡心灵健康和内心平静在现代社会,佛教文化对于提倡心灵健康和内心平静产生了重要影响。

诸如冥想、静心的修炼方法,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心理疗法。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学习佛教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法来缓解压力和寻求内心的平静。

2. 促进社会和谐与关爱佛教文化中所倡导的慈悲和关爱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佛教教义中的“众生平等”观念可以激励人们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关爱。

3. 丰富文化多样性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现代的文化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

佛教的厚重文化底蕴、经文的阐释、佛教艺术等都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太虚人间佛教思想与中国佛教的现代化

太虚人间佛教思想与中国佛教的现代化

太虚“人间佛教”思想与中国佛教的现代化刘延刚通观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历史上有一特殊现象,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和思想激荡时期,是中国文化的真正复兴时期,而这些时期恰恰是中国的乱世而不是治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道、释的会合与争执,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各种文化思潮的风云际会,都是这样。

中国学术与社会的治乱兴衰紧密关联,天下大乱,人们就思天下大治,被社会搞乱了的人心,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想重新来一次拨乱反正,于是各种文化思潮就风起云涌,针对时代文化的变迁而给以相应的学术应对,于是文化重构问题就摆在了中国知识精英们的面前。

佛教自印度传入而本土化,隋唐以来成为中国文化的三大骨干,自宋明理学的兴起渐趋衰落,而鸦片战争以来又显日薄西山之势,但在上层的文化界内,复兴佛学的思潮则薪火相传,代不乏人。

清末以来佛学研究之风已启其端,在这方面有两股力量为之作出不懈努力:一股力量来自世俗的思想家,如龚自珍、魏源、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杨度、章太炎等人皆有一定建树。

一股力量来自于对佛教抱有信仰的居士,如郑学川、杨文会、欧阳渐、韩清静等人,这两股力量对佛学的研究和提倡,势必影响到佛教界内部,所以从清末开始,佛教诸宗内部开始出现一些起较有思想的人,到民国年间,相继活跃在社会舞台上,形成佛教的“复兴”之势,其中一代诗僧,以割肉燃灯供佛而舍身为法的“八指头陀”敬安和尚影响很大;曾先后于上海的哈同花园和杭州海潮寺创办华严大学(后迁到常熟福兴寺)的贤首宗代表月霞法师贡献不小;天台宗的代表谛闲法师,清末民初净土宗的一代名师省元和印光两位法师;特别是在民国年间十分活跃,不局限于一宗一派,而对各家学说融会贯通,成为“台、贤并治”,“禅、净兼修”的一代高僧的圆瑛大师和才艺超群,以“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而声名远播的弘一大师,这些近现代史上的佛门弟子都为佛教的现代化作出过一定的贡献。

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佛教在民国年间开始了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他们建立现代佛教组织,兴办佛教学校,整理出版佛教典籍,开展佛学研究,发行佛学刊物,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为佛教文化的现代转型作出了不懈努力,其中尤以提出“人间佛教”思想,并为之建立起体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现代佛教改革大家太虚法师为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佛教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它自古以来一直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与融合。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融合过程,并分析佛教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人民苦不堪言,佛教以其独特的理念和修行方式吸引了一部分人的注意。

佛教的传入与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丝绸之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逐渐扎根并传播开来。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演变佛教传入中国后,开始在中国社会中传播和被接受。

佛陀的教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初期传播与汉传佛教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主要以译经和传教为主。

早期的译经活动使得中国人能够了解佛教的教义与修行方法。

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对于佛教在中国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由于佛教与中国传统的道教、儒家思想等有着相似之处,佛教与中国文化形成了某种程度的融合。

2.中期传播与民间佛教随着佛教的传播逐渐深入,几个不同宗派的佛教逐渐兴起。

民间佛教在佛寺和庙宇中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普通人民虔诚信仰的对象。

这一时期,佛教的仪式和礼节也逐渐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风格。

3.后期传播与地方宗教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继续传播并在地方上产生了更多的变化。

不同地域和民族具有不同的宗教习俗和信仰方式,佛教也在这种环境下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地方宗教。

地方宗教将佛教与当地的信仰体系结合起来,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国佛教文化。

三、佛教在中国的融合与影响佛教在中国传播与融合的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精神寄托与心灵寄托佛教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寄托。

在个人遭受困境或者社会动荡时,佛教教义的内化与修行,给予了人们一种寻找内心平静和希望的力量,成为人们渡过难关的精神支持。

中国古代佛教的传统和现代

中国古代佛教的传统和现代

中国古代佛教的传统和现代中国古代佛教是一种深受人们崇拜的宗教信仰,这种信仰自东汉时期开始显现,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对中国社会、文化和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虽然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仍然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当时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佛教便开始在中国传播。

在宋代,佛教发展达到了其巅峰,每个城市都有许多寺庙和僧侣,这些寺庙不仅提供了宗教服务,也成为了文化、哲学和艺术交流的中心。

中国古代佛教有着许多独特的传统和习俗。

例如,佛教寺庙中的五福铃,分别代表着长寿、富贵、贞节、好音和好色,人们在拜神时会敲响这些铃声以祈求神灵保佑自己的生活和事业。

此外,佛教寺庙中的经堂、罗汉堂、戒律堂等建筑,也表现了佛教在中国文化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在现代社会中,佛教仍然是引领人们从精神层面上寻求平静和宁静的一种方式。

许多人会选择到禅寺或佛教寺庙中去静修、打坐或听经,以缓解现代快节奏生活所带来的压力。

此外,佛教中许多过去的传统和习俗也被保留了下来,例如庙会、祈福等活动,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佛教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有些人甚至放弃了现代社会的繁华和纷扰,选择加入到佛教僧侣的行列中,成为了一个清净、禁欲的人。

这些人以礼佛、念经、禅修等方式,追求身心的净化和超脱,以此达到超越世俗的目的。

佛教之所以在中国得以传承和发展,是因为它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内涵。

佛教所传授的不仅仅是一些作为信仰者应该遵守的规矩和条例,更是从人性的本质出发,探讨常人人生的各种难题,并试图寻找解决之道。

佛教强调的关注内心的平静、解脱世俗的烦恼,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脱离消费主义、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中国古代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传承和发展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佛教的核心理念与现代社会中强调的人本主义和精神自由不谋而合,也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作为一个东方哲学体系,源于印度,经过长时间的影响和变革,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于东汉时期,历经了风雨、变化,到现在仍然在中国生根发芽。

一、佛教的传入和传播传说中,汉代初年,西域僧人佛陀跋摩来中国传教。

但是最早确凿的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是公元 148 年。

当时,汉朝武帝派遣张骞前往西域,张骞顺道将一位佛教高僧带回了中国,并献给了武帝。

佛教的传入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同时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和接纳。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始终不是一帆风顺的。

早期,由于佛教经文语言不通,加之中国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导致了佛教的传播十分困难。

但是,随着汉朝多数难民来到中国内地后,佛教有了一定的发展,并渐渐产生了自己的影响力。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兴盛和富强,民族精神重新复苏,加强了对佛教的传播和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达到了巅峰。

二、佛教在中国的演化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不断地融合、渗透和变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佛教在中国的演化与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译经期译经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最早阶段。

当时,主要的活动是将佛经翻译成汉语,这一时期不能称之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十分困难,大部分佛经虽然翻译成了汉语,但是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2. 敦煌壁画时期敦煌壁画时期是佛教在中国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敦煌壁画成为佛教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佛教文化的宝库。

敦煌莫高窟所绘的佛像、佛事与佛经故事,色彩明丽、生动逼真,展现了佛教艺术的高度和独特性。

敦煌壁画时期,佛教渐渐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开启了佛教在中国的新纪元。

3. 涅槃思想融合时期涅槃是佛教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涅槃思想融合时期,涅槃思想成为佛教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时期,许多涅槃思想的代表人物被人们传诵和崇拜,如法然、道炬等人。

这一时期,佛教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中国目前有四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其中以佛教为首。

佛教无论从历史影响力,还是于中国文化,中国国民的关系上,都远非其他教派可与之比拟的。

可以说佛家文化已经早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长河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篇文章通过回顾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探讨宗教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对佛教这一东方大教有一个更深跟全面认识的目的。

1,佛法东传,白马西来佛教兴起于公元前五到六世纪,起源地在今尼泊尔,创始人释迦牟尼。

大约在公元前后在中国流传,所谓佛法东传,白马西来。

关于中国佛教起源的说法有多种,其中比较古老而最富盛名者,当推汉明帝的感梦求法说,据晋袁宏后汉书的记录:初,明帝遇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笔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象焉。

此一说法被视为中国佛教的起源。

汉明帝十年,有印度僧人用白马驮着经书到达洛阳,在明帝的首肯下,佛教文化得以在中国传播。

而当时兴建的白马寺也成为中国佛寺的雏形。

其实,佛教传入中国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能早在秦始皇时代,借着往来于西域的商人,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了一些佛教的事物,至于中国人开始信仰佛教,应该是从后汉时代开始的。

时间进入到三国时期,在此期间内,佛教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北方的魏国和南方的吴国。

由于曹魏建都于洛阳,所以说魏国佛教是汉代佛教的延续。

在这个时期,仍有不少印度和西域的僧人来华,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

这些带着信仰,不远万里来华弘法的僧人大都收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欢迎与支持。

上层对佛教事业的肯,定必然会带动民间佛教的发展。

在魏朝出现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本土僧人——朱士行,他也是第一个到西域取经的汉人,作为求佛的先行者,他比玄奘大师早了约四百年,只可惜后来客死西域。

从汉末到三国这段时期,从中国佛教的发展来看,尚属启蒙阶段,佛教活动主要围绕译经展开,中国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佛教体系。

但是,经过这数十年的发展,佛教典籍大量涌入中国内地,佛教的主旨经意也开始逐渐扩散传播,为以后佛事活动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论佛教的中国本土化及其现代意义

论佛教的中国本土化及其现代意义

论佛教的中国本土化及其现代意义作者:于丹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07期摘要: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自传入中国至今已有漫长的历史可以追溯。

一种异域文化能够在中国传承千年,不仅需要自身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更重要的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借鉴与充实本土文化,佛教中国化正是异域文化在交流碰撞中与本土文化完美融合的成功典范。

研究佛教的中国化进程对中国思想文化史和世界文化传播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宗教;佛教;本土化;现代意义在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儒释道三家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与儒、道两家本土出生的宗教流派不同,佛教自遥远的印度而来,起初并没有和中国本土文化较高的契合度,但它发展至今,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不得不归功于其漫长的本土化过程。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背景、中国化特征分析及其蕴含的普世价值观等角度来探析佛教的中国化进程及其现代意义。

一、佛教的传入佛教得以传入中国是时代需求和政治策略综合作用的结果。

佛教在东汉末从西域传入中国,当时社会黑暗,帝王软弱无能,宦官外戚专权,政治局面混乱,再加上连年大旱,平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统治者却碌碌无为。

此时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学社会控制力逐渐衰颓,亦不能控制住局面。

这就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选取一种能够与儒学相融合的思想,从而削弱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恰好佛教思想符合社会上层的诉求,因此,它得以有机会传入中国,这可以说是社会上层与佛教之间相互选择的结果。

[1]除了政治因素外,佛教早期传入地也为佛教的中国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敦煌便是我国早期传入佛教思想的地区之一,它与广袤的西域接壤,位于西域与中原文化的交接地带,是中西丝绸之路中的重要一站,被当作国门。

当时的敦煌商业繁荣,且距离中原地区较远,各种政治势力和战乱以及中原地区的儒家和道教思想对该地区影响较小。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佛教文化才在中国得以初步发展,并最终由此传至其他地区。

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之后,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力宣扬,得到了较突出的发展,并从此走上“中国化”的道路,至隋唐走向繁荣鼎盛,随后佛教进入漫长的衰退期,但是佛教始终没有泯灭,一直在民间得以流传。

中国的佛教文化与现代宗教发展

中国的佛教文化与现代宗教发展

中国的佛教文化与现代宗教发展中国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渊源深厚。

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初的东汉时期,到唐代盛世的大兴佛教;从五台山、少林寺,到江南的开元寺、灵隐寺等名刹;从庄严的宫殿式建筑,到大雄宝殿、罗汉殿等各具特色的寺庙建筑,中国佛教文化可以说是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各种变迁,《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再次更新,添加了“自由、平等、博爱、和谐”四个字眼,正是佛教文化不断强调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内心精神需求的变化,佛教文化也在不断地适应和与时俱进。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史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那就是同盟会的兴起。

这一时期,中国的宗教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思想、新思潮、新政权等对传统文化冲击日益增加。

因此,佛教也在此期间经历了一次较为深刻的变革,逐渐从宗教结构向社会结构转移。

此后,佛教逐渐以社会化形态展现,表现出更为庄严正统、更具现代性的特征。

在现代,佛教正在发生一种新的变化。

佛教的文化传承不仅包括佛教所具有的宗教性质,还包括集文化、科学、哲学、艺术、道德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体系。

佛教文化在各个方面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成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文化要素之一。

在现代社会,佛教教义被不断地演绎成更加直观的意蕴,以应对不同生命阶段和各类社会需求,如思维模式的转换、压力管理、身心健康等。

如今,在经营带着佛教文化的茶馆、书店等地的同时,佛教文化也延伸到人们的生活和创意表达之中,从创意点缀到新兴文化产业,从艺术品到VR等数字与佛教文化融合之后的产物,造着我们信仰和认识的深度对话。

总之,中国的佛教文化已然成为了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它的传承和发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

在关注佛教文化传承的同时,我们应该以更加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从而推动佛教文化融入社会文化的进程,创造新的文化可能性,也为人类的文明进程做出贡献。

中国佛教的发展和传播

中国佛教的发展和传播

中国佛教的发展和传播佛教是一种富有智慧的宗教,自从它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长达数千年的漫长历史。

作为中国四大宗教之一,佛教对于中国文化的繁荣和文明的进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与现状两个角度探讨中国佛教的发展和传播。

一、历史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到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

那个时候,汉朝政府加强对西部领土的控制,大量的汉族移民和商人也开始进入西域。

这使得印度和中原地区之间建立了一个沟通的桥梁。

通过这个桥梁,佛教先后传入了中国。

早期佛教在中国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

但随着唐代的到来,佛教传播到达了高潮。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佛教的影响力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唐代最杰出的佛教学者是玄奘大师,他曾经赴印度7年,学习了印度佛教的经典。

回到中国之后,玄奘大师将他所学的佛教思想翻译成中文,成为了翻译三藏。

作为佛教传播的重要开拓者,玄奘大师不仅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使汉传佛教和印度佛教之间达成了更深层次的交流。

二、现状佛教在中国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经过了多年经历后,如今的佛教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佛教在现代中国的传播可以说是既有进展,也有不足。

佛教的发展在一部分地区得到了积极的推广。

例如,四川的峨眉山、云南的普达措国际禅修中心、山西的五台山,这些地方的寺庙现在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宗教旅游胜地。

此外,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民信仰自由权益的不断宣扬,许多人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许多寺庙也开始重视醒觉教育的力量,提高佛教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力度。

当然,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许多人只是受佛教情怀的影响,而没有真正理解和接受佛教的精髓。

另外,商业化、利益化的趋势也开始对佛教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佛教核心价值观的支配下,佛教应该注重的是实践和证悟,而非盲目地追求名利。

然而,现实中不少寺庙的运营管理开始呈现出娱乐化、售卖化的倾向,这就让佛教信仰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种商品、一种娱乐方式,从而褪去了它应有的庄严、神圣气息。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一、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现在我们先谈第一点,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

我们知道佛教诞生在2500年前的印度,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大体上在2千年前方面进入了中国。

关于佛教进入中国的说法有很多说法,最常用的是两条史料,一个是在公元前2年,西汉末年的汉明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还有佛教界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在公元后65年,就东汉明帝的《永平求法》到现在已经2千多年了,有2千年历史了。

佛教为什么传入中国呢?我们刚才讲过,我们曾经引述过《法华经》里面的一段话,佛是为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也就是说为了使我们中国人也能开启佛的智慧成为一个有觉悟的人。

曾经有人在全国政协,当时赵朴初会长曾经请了一位离休干部当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他到全国政协去讲课的时候曾经说过,他说世界三大宗教进入中国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他说佛教是中国的皇帝请进来的,基督教是洋枪洋炮打进来,而伊斯兰教是做买卖买进来的,所以佛教是中国人请进来的这一个事实,表明中国社会需要佛教,而且重智慧、重解脱实践的那个出事情的佛教,恰恰能够弥补我们中国思想、中国宗教的不足。

我们知道中国的宗教,中国固有的宗教是儒教与道教,我们看儒教的教主孔夫子有一句名言叫,“不知生焉知死,不知人焉知鬼”,所以他强调做人世间的工作,强调的是宗法制社会的现实的伦理。

但是人跟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有思想,而思想的本质是在于它的永不满足的追求,他要探索他所不知道的一个无知不可知的世界。

人死后到底会变成什么样?会到哪一种世界,这在哲学上有很多很多种说法,所以死后的世界和人死后的存在,虽然是我们讲不清楚,但是恰恰是我们人所要探索的最终的神秘。

所以这个佛教它比较圆满地解释了用它的三世因果论圆满地解说了我们人从何来、死到何去,所以他能够弥补我们中国宗教、中国思想的不足。

这也就是佛教为什么在中国2千年发展历史中能够传播、能够发展起来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他能弥补我们中国思想的不足,而且在2千年发展过程当中,佛教从一个外来的宗教最后成为一个中国的本土中国,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变迁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变迁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变迁作为一种源于印度的宗教,佛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历史变迁。

在中国广大地域范围内,佛教不仅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在中国历代政治、文化生活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和中国文化的融合中,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变迁。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作为一种营源于印度的宗教,公元1世纪就传至中国,随着汉武帝时期中印度传教士东渡、汉朝使者西行,佛教得以在中国广为传播。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的寺庙、庵堂、佛堂、道观、天主教堂、伊斯兰清真寺等宗教场所,佛教约占60%。

其地位之高,可见其在中国宗教领域的巨大影响。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是一种不断探索人生意义与禅宗哲学的宗教。

由于全球化的影响,现代中国佛教得以发展和传播,形成了佛教新儒家。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不仅对中国文化领域和社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而且也使中国文化和佛教产生了深层次的交流融合。

1、佛教在文化领域的影响佛教的入侵对中国文化领域的影响极其重要。

在思想方面,佛教的理念像一条甘泉,为中国思想的发展镶上了重要的一笔。

比如“人生苦短,唯有因缘作事”等思想已成为了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另外,佛教的哲学思想,尤其是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感染的普及和共鸣作出了很大贡献。

而且佛教向中国文化输送的另外一个方面是美学和视觉艺术,比如佛教造像、壁画等艺术形式,在中国艺术界广受褒奖,无论是对中国美术史还是世界美术史,都有着很大的意义。

2、佛教在社会领域的影响在中国古代,佛教对社会形态的影响尤为深远。

佛教的传入维系了中央集权的秩序,同时佛教组织机构的建立要求社会上所有人都必须服从中央的指挥与调控,这被孙中山称为““卡车会”组合”。

另外,佛教的论疆政策和佛教的经济规律也被秉承了几千年时间。

三、佛教和中国文化的融合尽管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曾遭遇过政治、文化上的挫折,但从总体上看,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佛教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层次的融合。

第三节佛教的中国化

第三节佛教的中国化
宋以后禅宗与净土宗合流,并对中国思想文化 产生巨大影响。
34
三.中国化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 部分
1、佛教对哲学的影响: 2、佛教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1)文学:佛经故事丰富了文学的题材、
体裁、典故、辞汇、表现方法、文体与语 言风格。 变文 目连戏
35
佛教词语:“自由”、“平等”,“绝 对”、“相对”、“有限”、“无限”世 界、刹那、
6
六道轮回
随着自己的善恶行为,一切众生永远升沉 于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牲六 道中,犹如车轮没有始终的转着,所以叫 轮回。
7
大足六道轮回
“无常鬼”怒目獠齿死咬轮盘,两臂 紧钳轮盘,象征业力不可逆转,业 力所致的报应、遭遇不以众生意志 为转移
从里至外分四圈: 中心圈:坐着一修行者,从其心际飞出 六道佛光,把整个轮盘划分为六个部分。 第二圈:在轮回中共有六种转生的趋向, 分别为“天道”、“阿修罗道”、“人 道”、“饿鬼道”、“地狱道” 、“畜 生道” 。
第三节 佛教的中国化 与中国化佛教
1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及佛教的东传
1、佛教的产生: 前六至五世纪的印度,创始人:悉达多·乔
达摩 释迦牟尼悟到的真理是:世间一切都是因
缘而起的假象、幻影、都是空的。因此人 们对世间的一切都不必刻意追求。对一切 都无所追求、执着,就没有烦恼了。
2
缘起说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中心理论叫做“缘起 说”
莫使惹尘埃。 注意心性修养,摈弃世俗杂念,做到一尘
不染。 渐修成佛
31
惠能佛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静, 何处有尘埃?
32
自心就是佛,而自心的本相是空无一物的, 独立于自心之外的物质世界也是不存在的, 只要领悟到这一点就可以成佛,根本谈不 上世俗杂念的 影响,也用不着那样修行。

佛教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

佛教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

佛教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印度,自公元前一世纪传入中国后,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在中国扎根生长,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佛教哲学作为佛教的核心思想体系,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佛教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历史、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探究佛教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的特点和意义。

一、佛教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历史佛教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

随着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和壮大,佛教也逐渐传入中国各地,得到了当时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达到了高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佛教传播者和翻译家,如鸠摩罗什、玄奘等。

他们不仅翻译了大量佛典经典,还将佛教的教义和哲学思想传播给中国人民,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传播的鼎盛时期,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皇室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佛教寺院和佛塔遍布全国各地。

在这一时期,佛教哲学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形成了以禅宗、律宗、密宗为代表的各种宗派。

这些宗派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明清时期,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一段低谷期,但在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佛教得到了重新振兴和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佛教在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佛教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层次化的特点,为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文化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佛教哲学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佛教哲学作为一种宗教哲学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深厚的渊源。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哲学与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哲学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哲学体系。

佛教强调“空”、“无我”、“因缘”等核心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相互融合,为中国哲学思想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10佛教的中国化进程

10佛教的中国化进程

10.佛教中国化进程
汉哀帝元寿元年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中国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印度佛学在中国的发展,二是印度佛学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而形成的新佛学。

佛教的中国化
1.汉代:佛教的方术(道教)化
佛教初传入中国,由于传入和翻译的佛经有限,时人对佛教缺乏认识,因此多数人以本国原有宗教思想来解释佛教。

汉代黄老方术思想盛行,所以人们就用其中的神仙思想来理解佛教,把佛教当作为黄老道术的一种,称佛教为“佛道”。

2.魏晋:佛教的玄学化与儒学化
魏晋玄学的兴起,在思想领域为佛学特别是般若(智慧)学的阐释所利用,因而表现出佛学的玄学化倾向,但佛学又极力保持着佛教独立的地位。

同时,佛教与儒家思想的冲突与融合也在交替的显现。

3.南北朝:佛教的普及与盛行北朝:
甘肃敦煌莫高窟(前秦)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北魏)是佛教艺术在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4.隋唐:佛教的宗派化
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而继往开来的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最强盛的朝代,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经典翻译、宗派竞立的巅峰时期,其影响不仅深入中国各阶层,而且远播至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开启各国佛教的灿烂新页。

禅宗完全是中国化的佛教。

而在慧能之后,禅宗才真正有着和其他派别不同的教义,自成一派。

慧能是禅宗真正意义上的创始人。

慧能之后,禅宗又分五宗,将禅宗发扬光大,名扬海外。

隋唐佛教心性论的确立,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5宋元明清:佛教的由盛而衰
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佛教对中国文学、风俗、艺术有极大的影响,佛教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唐代佛教社会思想本土化路径及其现代价值

唐代佛教社会思想本土化路径及其现代价值

唐代佛教社会思想本土化路径及其现代价值唐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尤其在佛教方面的影响深远。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宋等时期的推广,成为中国五大宗教之一。

在唐代,佛教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导致佛教思想的本地化。

这篇文章将探讨唐代佛教社会思想的本土化路径及其现代价值。

一、传播方式的本地化佛教自古代印度传入中国,先是通过中亚、西域等地,到达中国的边疆地区,最后才进入中原地区。

进入中国后,佛教逐渐适应了中国社会的各种条件,才最终融入中国宗教文化体系之中。

在唐朝时期,佛教宣传传统的“舍利子”信仰已经与中国宗教文化发展的趋势融为一体。

在唐代,佛教的普及渠道不仅仅限于神殿,在民间宫观、道院、寺庙等也开展了宣扬普及活动。

这种“佛狱耳目”,使得中国人认为佛是可亲可近的,也就是在思想上与中国的本土文化形成了一种共鸣,呈现出了对中国化的趋势。

这对唐代佛教社会思想的本土化路径及其现代价值影响深远。

二、佛教竞相本土化佛教在中国发扬光大,不仅仅是由于佛教本文化的融入,更是因为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

例如,佛教开发了一系列的菩萨信仰形象,如观音、弥勒、地藏等,他们的表情、姿态、衣被、神通、品行等均与中国地域文化密切相关。

佛教教义的核心思想也逐渐融入了中国,佛家认为“人有佛性”,这种内心的感性体验和中华文化中的人皆有真善美之性的相似性很大。

三、出土文物的本土化在唐代,出土了许多佛教艺术品,比如当时的佛像、浮雕、壁画等等。

这些艺术品在表现形式,对比度,光影的处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中国人的审美引发了他们的认可与追捧,成为了佛教教典的佐证。

四、佛教籍上的本地化唐代佛教翻译的经典在书写格式、字义、语调、词语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本地化处理。

这些翻译著作,使佛教典籍用汉字取代了原来的梵文和印度语,同时为中国读者教导佛教的精神,和思考佛教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的扩散和本土化。

五、教育的本地化在唐朝时期,佛教成为了中国主流的信仰之一,学习佛教经典也成为了很多人的重要任务。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

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

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

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5.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一、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现在我们先谈第一点,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

我们知道佛教诞生在2500年前的印度,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大体上在2千年前方面进入了中国。

关于佛教进入中国的说法有很多说法,最常用的是两条史料,一个是在公元前2年,西汉末年的汉明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还有佛教界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在公元后65年,就东汉明帝的《永平求法》到现在已经2千多年了,有2千年历史了。

佛教为什么传入中国呢?我们刚才讲过,我们曾经引述过《法华经》里面的一段话,佛是为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也就是说为了使我们中国人也能开启佛的智慧成为一个有觉悟的人。

曾经有人在全国政协,当时赵朴初会长曾经请了一位离休干部当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他到全国政协去讲课的时候曾经说过,他说世界三大宗教进入中国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他说佛教是中国的皇帝请进来的,基督教是洋枪洋炮打进来,而伊斯兰教是做买卖买进来的,所以佛教是中国人请进来的这一个事实,表明中国社会需要佛教,而且重智慧、重解脱实践的那个出事情的佛教,恰恰能够弥补我们中国思想、中国宗教的不足。

我们知道中国的宗教,中国固有的宗教是儒教与道教,我们看儒教的教主孔夫子有一句名言叫,“不知生焉知死,不知人焉知鬼”,所以他强调做人世间的工作,强调的是宗法制社会的现实的伦理。

但是人跟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有思想,而思想的本质是在于它的永不满足的追求,他要探索他所不知道的一个无知不可知的世界。

人死后到底会变成什么样?会到哪一种世界,这在哲学上有很多很多种说法,所以死后的世界和人死后的存在,虽然是我们讲不清楚,但是恰恰是我们人所要探索的最终的神秘。

所以这个佛教它比较圆满地解释了用它的三世因果论圆满地解说了我们人从何来、死到何去,所以他能够弥补我们中国宗教、中国思想的不足。

这也就是佛教为什么在中国2千年发展历史中能够传播、能够发展起来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他能弥补我们中国思想的不足,而且在2千年发展过程当中,佛教从一个外来的宗教最后成为一个中国的本土中国,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我们今天讲中国的思想,我们都是讲儒、道、佛三家,所以佛教也是中国文化有机的组成中国。

(一)佛教自身的理论优势和弘法动力那么佛教在中国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佛教的传播主体,就是佛教本身以及传播的客体就是中国的社会和中国的事项各方面的因素。

作为一个传播主体就取决于佛教自身的理论优势和它弘法的动力,这个理论优势刚才讲过它能够弥补中国思想的不足。

庄子在天下篇里面曾经这么评价孔夫子,他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这个六合就是东西南北上下,在我们可知的宇宙之外,孔夫子这个圣人他是存而不论的,而这六合之外恰恰是我们形上,是哲学和宗教所要讨论的问题。

佛教在这一点上,在六合之外的探求方面,佛教有比儒、道两家思想远远高的理论优势。

而且作为宗教它有着把上法向一切传播的弘法的动力,这是来自于传播主体。

传播的客体就是传播的环境,就是中国,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对这个佛教外来宗教它有排斥、有制约,也有相互的欣赏和吸收,最后把它容纳到中国文化的结构之中。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异己的宗教,它在适应中国社会、适应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佛教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比方说去除了一些不适合中国发展的一些因素。

比方说中国只讲以孝治国的,那么佛教的思想它是讲众生平等的,所以印度社会里面的一些人伦准则凡是不符合中国社会的,在传播过程当中就逐渐逐渐改变了,所以它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终于在中国社会中站稳了脚跟,从此,佛教作为中国宗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超越了中国本土的儒教和道教,克服了他们各自的弱点,而承担起发展、深化中国宗教的历史使命。

那么佛教它在中国的发展,它有着一种开放的、含容的气度和性质。

什么叫佛教中国化呢?就是佛教在它的传播过程中,那个“契时应机”的方式。

“契时”就是你要符合时代精神,“应机”就是你要适应这个接收者它的根气,以他们能够接受程度,承受对接说法。

那么佛教的性空智慧和慈悲精神也就导致了传播过程中独特的方法论,就建立在真俗二谛基础上的真谛论和方法论。

所以佛教中国化的表现方式在我看来可以体现为这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本土化,因为印度的宗教进入到中国的文化圈里面,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一个异质的文化圈,是进到中国一定要适应中国本土化的过程,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它要体现时代精神,也就是现代化,所以汉代有汉代的现代化、唐代有唐代的现代化,二十世纪有工业化以后的现代化的过程。

第三个呢?就是三根普被的大众化,三根就是上根、中根和下根。

也就是大草、中草、小草;大树、小树的关系,所以也使得老少咸宜、雅俗共赏、三根普被,所以佛教一定要让最广泛的人群能够理解这个是大众化。

所以我们从这么一个角度去观察两千年中国的佛教史,这个过程首先佛是以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它也是以大事姻缘而进入中国,就是要使中国人能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所以中国佛教史首先是佛法在中国弘传的历史,它要使中国人开启智慧,所以这个是灵与肉、精神与物欲、法性与无明此消彼长的心路历程。

然后呢?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它一定要适应中国人的根气,要符合中国人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是在世俗层面的中国文化演进的历史。

这个两者关系把握好,需要高度的中道智慧,否则的话就会陷于两难的一种困境,那就是“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

什么叫谈真呢?你光讲最高真理,讲纯粹的佛法,宗教的原理,很多人都听不懂、无法接受,你就逆俗,你就违背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没人欣赏你,终极真理也无法传播,这叫谈真则逆俗。

而顺俗则为真,你过多地迎合了世俗的要求结果你就背离了佛教的精神,使佛教变成不是佛教了,所以我们说中国整个佛教史它就经常会陷入到这种两难困境,要么曲高和寡,要么就同流合污。

(二)佛教中国化标志那我们怎么来看中国化?在这2千年的历史当中,佛法形而上的终级真理,经过同中国本土文化的冲突、磨合、调和,再借助儒教这一中间环节,终于登陆到中国的宗法制社会。

原来讲求了生脱死的出世性的佛法,最终还是落实到形而下的“担水砍柴”、“事父事君”的入世事功。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里面曾经提到,他说禅宗,禅宗最后把行而上的“理”跟行而下的世君世亲这个入世的事功,把它结合起来,最终还是落实到“担水砍柴”、“事父事君”人世间的事物。

所以我们这里,我这里列举了几个关键词来说明什么叫中国化?也就是传译讲习当中的“格义”,把印度的佛经传到中国首先就要经过翻译,翻成中文,用中国固有的概念去解说佛教里面的概念,它的明向概念。

比如说“空”。

空是佛教一个最基本的一个观念,如果我们所说用一个字去描述什么叫佛教的话,就一个字那叫“空”,所以我们说当和尚我们叫遁入空门,但这个“空”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哲学概念,中国的空就是空空如也,就是天空的天空,什么都没有的空,所以一开始中国人无法理解这个空这个概念,它一定要有中国的老庄思想,用老庄的思想去近似地去解说那一个空字,那就找到了,老子里面的孔、无,用无去说明这个空,所以东京时候的人以无为本,寓意叫做本无,那么这个才是最终结的概念,一个最终结的本体,而我们现象界就叫有,它是末,本体是叫本,那么现象是末,相对于本无,我们现象界的一般叫末有。

老庄的无跟佛家的空是有差异的,有一个很大的差异,因为大成佛学的空它是涵盖了世间和出世间,把现象界和本体界统统把它融为一体,所以第一层通过传译讲习当中的“格义”就逐渐逐渐用中国人的理解方式,用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去理解佛经,它已经走了,这个是文化交流史上不可避免的一个转折,这个是第一层,在思想的嫁接当中,在思想的交流当中,印度的佛教被中国人是有一个中国式的理解。

第二个关键词是“叛教”,印度传来的宗教,传来的佛教,大乘、小乘,空中有中,进入中国,中国人的理解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它重新打散、打乱,重新把它组装起来,用中国人的理解方式把它的组织成一个一个秩序井然的体系,这个叫判教,叫判色教下,所以不同的宗叛他们有不同的叛教体系,天台宗有天台宗的体系,天台宗的《法华经》是最高经典,所以《法华经》是放在最高的层次上,一路看下来是五四八教的叛教体系,华严宗是把华严经作为最高经典,所以华严宗的叛教体系,禅宗有禅宗的叛教体系,唯识宗也有唯识棕的叛教体系,所以“叛教”是中国人用自己的理解方式,把万籁宗教把它组织成一个一个的思想体系,在这个叛教过程当中,印度宗教就变成了中国的佛教。

第三个关键词是在组织制度中,印度的戒律到中国就转换成了中国的清规,就是“丛林清规”。

而“丛林清规”它是跟中国的宗法制社会,跟整个宗法制社会底下的忠孝的概念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那么印度的出家人是不从事生产的,它是以乞食为生,到了中国的土地上,他一定要走,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地农禅并重道路,所以中国的佛教徒是自己从事生产劳动的。

在农禅并重的宗教生活观当中,必然改变了原来的印度的戒律。

所以说如果印度的戒律是根本法的话,当中国的出家人所执行的主要是中国的协管法,就是“丛林清规”,这是组织制度上的改变。

在佛教跟政府的关系,在政教关系中就有了僧官制和度牒制,什么叫僧官制呢?就是政府设立了宗教管理机构,由政府指定俗人或者出家人担任宗教官员来管理佛教事务。

度牒制,这个度就度人出家,牒就是政府的文书,所以这个出家当和尚,在印度是自由的,在中国是由政府管辖的,比较经过政府考核,有政府发给你出家的文书(叫度牒)你才能出家做和尚,像这种管理制度在世界上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这个僧官制和度牒制进一步地在组织制度、政教关系方面改变了佛教的心态,成为中国式的佛教。

另外在宗教关系上,中国的佛教从原来的佛道佛三教鼎立、三教冲突、三教鼎立到宋以后就变成了三教一致,那么这样的话,大量的沦落到了中国本土的思想和宗教之中。

所以在这个上面我们所说的格义,叛教、清规、度牒和三教一致,这么一个过程之中,佛教获得了中国的表现形式,而中国的宗教由于佛教的家满也丰富了自己的内涵。

这个是我们简单地跟大家说一下什么叫中国化,我们列举了几个标志。

二、中国佛学的特点与消极面(一)中国佛学的特点下面我们来讲第二点,谈谈中国佛学的特色和它的消极面。

如果我们也讲中国佛教有一句太虚大师,在1947年,他在当时抗战胜利之后他要整顿全国佛教,要培训一些佛教的基本干部,他亲自讲课,其中有一门课叫《中国佛学》,它就是给整个中国佛学的特点下了一句判断,“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这个“禅”就是指的是佛教独特的修行和由这个修行所开发的独特的智慧。

在这么一个总的标题底下他用两句话,概述了2千年中国佛教发展的大事,提纲挈领地把中国佛教的脉络把它隔了出来,哪两句话呢?“禅观行演为台贤教”、“禅台贤流归净土门”,我们再重温一下,佛教的特征是什么?佛教的特征是一种自内于真的宗教,就是来自于内心的觉悟,而这个内心的觉悟又来源于依赖于特殊的禅观修行,在禅定状态中发挥我们独特的智慧,所以中国的各个宗派的祖师首先就是禅师,由他们的禅观修行创立了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两个宗派,就是天台宗和华严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