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质构造

合集下载

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

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

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关于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李四光(1939、1973)、黄汲清等(1977)、任纪舜(1990、1997)、程裕淇等(1994),分别从构造体系和构造域两个方面进行过概括和客观描述。

借鉴前人成果,结合此次编图所取得的资料,认为中国的地质构造格局主要是板块间相互作用与陆内构造活动的综合反映,而板块活动与陆内块体再活动总是有一定的方向、方式和涉及一定地域,从而形成一定的构造体系域。

这与构造体系和构造域的原义和范畴已不尽相同。

强调板块相互作用与板内构造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现从构造形变的综合形态、主体构造带展向、复合关系及其动力体系角度,将全国划分为古亚洲、特提斯、华夏—滨西太平洋、贺兰—康滇等4个主要的构造体系域,它们东西横亘、南北纵贯,东西约略对称,并以上扬子地块为中心构造结,构成了一幅大中华构造格架。

我国地质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所编1:250万地质图上最主要的区域断裂(表5-1)计89条(图5-2),有45条属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的活动性断裂,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构造体系域,其中包括6条板块结合带和6条重要的微板块结合带和10条地壳拼接带,多数有蛇绿岩带、构造混杂岩带发育。

不少伴有规模较大的韧性剪切带,其中有16条已发现有蓝片岩带。

而含柯石英榴辉岩的超高压变质带主要在中央造山系发现。

由于绝大部分具有较长的发育历史和复杂的力学转变过程,地质图未能区分其属性。

古亚洲构造体系域该域包括任纪舜(1997)所划分的古亚洲构造域,但范围、时限更为广泛,主要是还考虑了板块拼合后的陆内造山作用。

以李四光(1973)所划分的3条巨型纬向带为主体,还包括其间所镶嵌的东西向排列的陆块或地块。

这些构造形体总体循近东西向展布,中部约略向南弯曲或形成规模不等向南凸出的弧形弯滑构造,如淮阳弧、广西弧等,并相伴有NEE、NWW 向一对X型剪切构造。

该体系域主要发育于我国中北部,包括发育于晚元古代以来,定型于华力西期的天山—兴蒙造山系和定型于印支期的中央造山带以及其间的塔里木、华北陆块。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一、迁西运动迁西运动是发生于中国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

因XX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XX的时期。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二、阜平运动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

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

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XX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

在扬子古陆西缘XX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 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XX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

与此同时,XX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

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XX)、凤阳运动(XX)和中岳运动(XX登封)等。

中国地质构造基本格局

中国地质构造基本格局
华夏—滨西太平洋构造体系域
任纪舜等将中国东部划归由在太平洋—太平洋动力体系形成的环太平洋构造域。程裕淇等则分为由扬子、华夏两个古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古华夏构造域和燕山期以来由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滨西太平洋构造域。根据1∶250万地质图编图资料,对古太平洋构造所知尚少,故在前人划分基础上称为华夏—滨西太平洋构造体系域。华夏构造域地域限于中国东南部地区,滨西太平洋构造域则扩及整个东亚地区。华夏古板块与扬子古板块的相互作用,主要由南向北和由东向西以及由南东向北西的挤压碰撞,自四堡运动至加里东运动完成拼合。印支、燕山运动时期两个古板块又发生强烈的陆内挤压嵌合作用。加里东造山运动时期华南造山带先自南向北不均一仰冲推覆,后自东向西仰冲拼贴,奠定了该区构造轮廓。形成了总体为NE向、中段为EW向的反S状的江南地块和反S状钦—杭结合带以及反S状罗霄—北武夷—会稽山加里东期前缘褶冲带,也可能是EW向构造带在特定条件下的一个变种。除此,还发育有稍晚的近南北向叠加褶皱和一些更晚的NE向的褶皱带、断裂带。该构造体系域的NE向反S构造带与特提斯构造域的NW向反S构造带在中国南部围绕四川盆地,约略呈犄角之势,只是前者规模略小,不完全对称。
燕山运动以来,由于陆内收缩和欧亚板块与古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形成了东亚滨西太平洋构造体系域,主要包括辽阔的中国东部陆缘活化带、完达山造山带和台湾造山带以及东南海域,在东部陆区叠加改造中国东部的华夏构造体系域与古亚洲构造体系域,形成了一系列NNE向的隆起—岩浆带和松辽、华北等大型盆地,其间发育一系列的NNE向巨大的断裂带,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嫩江—青龙河、济宁—团风、镇江—广州、丽水—海丰、长乐—南澳、台东纵谷、台湾中央山脉、台西山麓等断裂带,也卷入了狼山、弥勒—师宗、抚州—遂川等NE向断裂,重要的有30条,不少断裂的一些段落并不连续,呈左行侧列排列,其性质以逆冲兼有左行走滑为主,且以自SE向NW仰冲居多。他们在晚白垩世时大部分转化为正断层,局部发生位移不大的右行走滑,其中以汾渭断裂带控制的“之”字状地堑系最为特征。台湾的一束NNE向断裂在新近纪以来作叠瓦式向西逆冲,至今仍有活动。

我国地质构造的五种类型

我国地质构造的五种类型

我国地质构造的五种类型我国地质构造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华北克拉通、华南克拉通、西南隆起、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台。

华北克拉通是中国最大的地质构造型构造,大体范围是长城以北,渤海以南,东至山东半岛,西至内蒙古自治区。

它是由于古老的岩石层在地壳运动中被抬升形成的,是我国的基础地质构造。

华北克拉通地区的地形多平和盆地,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是中国的粮仓之一。

华南克拉通是指长江以南、南海以北的地区,牵涉到多个省份和地区。

由于华南克拉通地区受到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不规则的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

华南克拉通地区地形的多变和地貌的多样化使其成为中国的旅游胜地,如云南、贵州等。

西南隆起指的是地球历史上发生的最近的构造运动之一,它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

作为青藏高原的前身,西南隆起地区在构造上不仅与喜马拉雅山形成一体,还形成了特殊的地貌和地质特征,如“世外桃源”美誉的九寨沟、黄龙、长江三峡等。

青藏高原是一个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高山巨峰地区。

它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高原之一,也是文化上的一个重要地带。

青藏高原是中国多民族、多文化和多神话的聚集地,有许多自然和文化景观,如珠穆朗玛峰、布达拉宫等。

东北地台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种大地构造型式。

由于古生代末期的构造运动,东北地区被前兆沉积岩层埋没,构成了一些低矮的山丘和起伏的丘陵,东北地台以其温暖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而闻名。

综上所述,我国地质构造的五种类型在形成、地貌、地貌类型等方面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同时也对研究我国地质演化和资源开发利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地质构造..

中国地质构造..

中国现今大地构造格局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缘、印度板块和太平洋(菲律宾)板块交汇位置(图1),地表起伏巨大,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是地球上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之一。

区内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中珠穆朗玛峰全球海拔最高,同时全球海拔最低点也十分靠近中国大陆(陆上海拔最低贝加尔湖,海底海拔最低马里亚纳海沟)。

中国大陆同时又受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影响,地震等地质灾害频发(最近如2008年8.0级四川大地震和2010年7.2级玉树地震)。

中国大陆板块内部构造变形复杂,使之成为世界著名的板内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

另外,西北太平洋板块在东亚(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深俯冲作用,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沟-弧-盆(trend-arc-basin)体系,是研究火山活动、板块俯冲、中深源地震等极好的地区。

因此,了解和认识现今中国大地构造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1. 中国及临区主要的构造单元(Zhao et al.,2011). 说明:彩色指示地形的起伏变化,白线指示板块边界,灰色线指示大断裂以及区内主要的构造板块边界,黑色三角指示主要的火山。

相类似的图如下图(Huang and Zhao,2006)常用术语:临区板块:Pacific Plate 太平洋板块Philippine Sea Plate 菲律宾板块Indian Plate 印度板块Kazak Shield 哈萨克地盾West Siberia Plain 西西伯利亚平原Sino-Korean Craton 中朝板块North China Craton(NCC) 华北克拉通Yangtze (para-)Platform(Block) 扬子(准)地台(板块) Cathaysia Block 华夏板块(注:对于华夏板块的认识目前比较有争议,这里暂且以“华夏板块”称呼) 临区海洋:the Pacific (ocean) 太平洋Sea of Okhotsk 鄂霍次克海Japan Sea 日本海Bohai Bay 渤海湾Yellow Sea 黄海East China Sea 东海South China Sea 南海平原盆地:North China (rift)Basin(HBB) 华北(裂谷)盆地(平原) Sichuan Basin 四川盆地Jungger Basin 准葛尔盆地Tarim Basin 塔里木盆地Qiadam Basin柴达木盆地Ordos Basin 鄂尔多斯盆地山脉(系):Himalaya Mountains 喜马拉雅山Pamir 帕米尔Tian Shan 天山Kunlun Mountains 昆仑山Altay Mountains 阿尔泰山Qilian Mountains 祁连山Qinling-Dabie-Sulu Orogens 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青藏高原:Himalaya Block 喜马拉雅地块Lhasa Block 拉萨地块Qiangtang Block 羌塘地块Songpan Ganzi Fold Belt 松潘甘孜褶皱带火山活动:Japan islands 日本诸岛Wudalianchi 五大连池Changbai Mountains 长白山Tengchong 腾冲中国大陆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克拉通(中朝、塔里木、扬子)以及三大构造域(特提斯、古亚洲、环太平洋),这是对中国大地构造格局的总体概括。

中国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中国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地区的火山区。
火山地貌
火山构造和熔岩流动在地表形成 了许多火山地貌形态,如火山锥、 熔岩台地、熔岩隧道等。这些地 貌形态常常成为旅游景点和自然
保护区。
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分布
岩岩
是指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在中国,岩浆岩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东北 地区的岩浆岩带和华南地区的花岗岩带等地。
变质岩
是指由其他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在中国,变质 岩分布也很广泛,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的变质岩带和华南地区的变质岩区等地。
些褶曲常常呈线状或雁行状排列。
03
褶皱地貌
褶皱构造在地表形成了许多地貌形态,如山地、丘陵、高原等。同时,
褶皱构造还控制着地下矿产资源的分布,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
是指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岩层受到地应力作用而发生断裂,形成各种断裂面的地质构造。 在中国,断裂构造也十分发育。
断裂类型
根据断裂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断裂构造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等类型。正断层 是指上盘下降、下盘上升的断层;逆断层是指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断层;平移断层则是 指断层两盘沿水平方向移动的断层。
地质灾害分布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中国分布广 泛,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西北地区、 中南地区等山区地带。
VS
地质灾害规律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地形地貌、 地质构造等多种因素相关。在强降雨、冰 雪融化等条件下,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同时,人类工程活动也加剧 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05
中国地质构造的研究现状 和展望
断裂地貌
断裂构造常常形成各种地貌形态,如裂谷、断层崖、断陷盆地等。同时,断裂构造也是地 震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中国地质构造

中国地质构造

中国地壳的演化历史可分成五个巨阶段:陆核形成阶段(距今约3.6~2.5Ga)原地台形成阶段(距今约2.5~1.85Ga)—新太古代克拉通、陆核群地台生成阶段(距今约1.85~0.82Ga)潘基亚—古亚洲大陆形成阶段(距今约820~210Ma)陆内变形阶段(距今210Ma~现在)发生革命性变动的两期造山是蔚县、晋宁(武陵)运动(距今约1000~820Ma)和印支运动(距今约230~210Ma)。

蔚县、晋宁(武陵)造山运动的结束可能见证了中国各地台和地块是新元古宙罗迪尼亚超大陆(距今850Ma)的一部分;印支造山运动结束以后,古亚洲大陆形成,中国的构造格局从南北向差异改变成东西向差异。

因此中国地壳演化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前晋宁和晋宁期(古太宙到新元古代早期,>800Ma)后晋宁到海西—印支期(南华纪到三叠纪)后印支期(侏罗纪到第四纪)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四堡—晋宁期1 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

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

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

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 680 Ma~1 775 Ma。

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

华夏克拉通北缘及闽中的陈蔡岩群,马面山岩群发育双峰式火山岩,也形成于被动陆缘或裂谷环境。

2 青白口纪晚期中国古陆块的聚合与裂解这一时期发生的四堡(晋宁Ⅰ)运动使扬子陆块固结并与塔里木、华北陆块相联,扬子陆块东南缘与华夏陆块碰撞,从而拼为一体的中国古大陆基本形成,并很可能成为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成员(陆松年,2001)。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全文)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全文)

Word文档格式样板胡经国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原稿)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中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以及任纪舜先生等,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矿产研究所编制的1∶10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成果,在《地质学报》1977年第2期发表了《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一文。

该文对于中国大地构造研究来说,是一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值得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年轻学子认真阅读和研究。

为了比较具体清晰地了解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和特征,现将该文的有关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一、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1、中朝准地台中朝准地台包括整个华北、东北南部以及朝鲜北部等地,总体上呈三角形,以深大断裂与相邻构造单元分界。

中朝准地台是中国境内时代最老的地台。

其基底中的最老部分的同位素年龄为31~34亿年。

该地台主体最终形成于距今17亿年前的中条运动;而阿拉善等边部地区则固结于元古代末的扬子旋回。

在该地台主体的基底中存在三个重要的不整合面,代表基底形成发展的三个阶段:①、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的不整合面太古界阜平群与下元古界五台群之间的不整合面:阜平运动,距今23.5~25.5亿年;②、五台群与滹沱群之间的不整合面五台群与滹沱群之间的不整合面:五台运动,距今20亿年左右;③、滹沱群与上元古界之间的不整合面滹沱群及其相当地层与上元古界(震旦亚界)之间的不整合面。

所以,该地台基本上是一个早元古代末形成的地台。

中朝准地台的沉积盖层包括:震旦亚代、寒武纪、奥陶纪的浅海相沉积;石炭纪、二叠纪的陆相夹海相沉积;中、新生代的陆相沉积。

大部分地区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

中生代在燕山、辽宁、山东等地有大规模陆相火山喷发及花岗岩侵入;新生代玄武岩分布广泛。

中朝准地台盖层构造变动以燕山旋回为主,但是内蒙、燕辽等地的印支运动也甚为重要。

2、扬子准地台扬子准地台包括从云南东部至江苏的几乎整个长江流域和南黄海。

它是一个在晚元古代末扬子旋回形成的中国第二个重要地台。

地理中国地形知识点总结

地理中国地形知识点总结

地理中国地形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地形复杂多样。

从东部的平原到西部的高原和山脉,中国的地形变化丰富多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中国地形的知识点,包括主要的地形类型和其特点。

1. 中国的地理分区中国的地理可以分为东部和西部两大区域。

东部是以平原为主,西部则是以高原和山地为主。

东部地势平坦,西部地形复杂,这两个地理分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地形特点和气候分布。

2. 中国的平原中国东部的平原地形主要包括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等。

这些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生产。

其中,华北平原和长江平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也是人口密集的地区。

3. 中国的高原中国西部的地形主要包括青藏高原、新疆天山、云贵高原等。

其中,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其地势崎岖,气候寒冷,植被稀疏,是中国乃至全球的重要生态屏障。

4. 中国的山脉中国境内有许多著名的山脉,包括长江中下游的武陵山、秦岭山脉、祁连山脉、大雪山等。

这些山脉地势陡峭,植被茂盛,属于中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区。

5. 中国的河流中国境内有许多著名的河流,包括黄河、长江、珠江等。

这些河流形成了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包括黄河三角洲、长江三峡等。

这些河流在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6. 中国的湖泊中国的湖泊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包括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

这些湖泊是中国重要的淡水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环境。

7. 中国的岛屿中国周围有许多著名的岛屿,包括台湾、海南岛、南海诸岛等。

这些岛屿在中国的海洋发展和国防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8. 中国的地质构造中国地质构造复杂多样,有许多著名的构造带,包括太行山-泰山断裂带、秦巴山-大巴山断裂带、红水江断裂带等。

这些构造带在地质演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结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不平,自然资源丰富。

地形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国的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中国大地构造的概念

中国大地构造的概念

中国大地构造的概念中国大地构造是指中国地壳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

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外壳,由岩石和土壤组成,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基础。

中国大地构造的形成和演化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密切相关,是地壳运动、岩石圈演化和地震地质活动的基础。

中国大地构造的特点之一是复杂性。

中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是活动边界带,板块碰撞带多、断层密集。

山西太原至四川成都线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构造线,也是板块碰撞的产物。

中国的构造线较多,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

中国大地构造的特点之二是多样性。

中国地域辽阔,地质结构复杂多样,柔性板块与刚性板块相互作用,横断山地、喜马拉雅山脉等构造地形形成独特的地貌景观。

中国不仅有高山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和昆仑山脉,还有陇西平原和华北平原等大片平原地区。

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过程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的前寒武纪。

中国大陆的演化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前寒武纪,包括两个主要事件:珠江边界分裂和西南地区的快速隆升;第二阶段是中生代,标志着中国大陆内陆地区的扩张和断裂,形成了长江和黄河流域等大型盆地;第三阶段是新生代,即现代,是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最后一个阶段。

新生代的主要构造特征是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和东亚陆块的挤压。

在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过程中,地震活动是一个重要的地质现象。

中国位于全球最活动的地震带,地震频发。

地震的发生与中国大地构造的特点紧密相关。

板块的相互碰撞和运动导致地壳的变形和应力积累,随着应力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地震。

总的来说,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过程是一个相对复杂和多样的过程。

中国地壳的构造特征和演化历程与板块构造、地震活动和地貌形成等密切相关,对于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球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了解中国大地构造不仅有助于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还能为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大地构造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构造、演化及其运动变形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的学科,是研究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不仅对深入认识地球发展史和地壳、岩石圈运动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研究成矿条件、地表成因及预测矿产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特提斯构造带的丁字接合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地构造特征。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地质力学”、“多旋回构造”、“地洼说”和“断块构造说”是老一辈地质学家对我国大地构造特征的总结,被称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创始人伯声院士生平简介:伯声院士,1903年6月23日出生于省荥阳县乔楼村,1994年4月4日下午5时在逝世。

1926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赴美留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习,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后又在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地质系研究部攻读地质学。

1930年回国,先后在工学院、交通大学、工学院、大学和北洋工学院任地质学和岩矿学教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伯声教授随同北洋工学院从天津迁到,先后在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和西北大学任教。

抗战胜利后,原北洋工学院的教师纷纷返回天津,但他则认为,秦岭需要他,西北需要他,毅然跟随西北大学迁回,出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

解放后,伯声院士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956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任西北大学副校长。

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11月调任地质学院长。

伯声院士为地质教育和地质科学研究工作整整奋斗了64年之久,献出了他的毕生精力,为党、为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

伯声教授被公认为省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

他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他一贯的教育思想。

1951年,国家亟需一批石油地质人才,拟在3年连续招生2000名专修科大学生,伯声教授急国家所急,决然接受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中国地质特征

中国地质特征

中国地质特征中国位于东亚,地处欧亚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是一个地理特征多样的国家。

中国地理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其地质特征上。

中国地质特征以四大地质构造带和多样的地貌景观为主,这些地质特征对中国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和文化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华北平原华北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之一,地理位置处于华北地区,北接内蒙古高原,西邻晋陕高原,南界太行山,东南濒临渤海湾。

华北平原地处中国北方,地势较为平坦,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基地。

该地区气候较为干旱,农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等耐旱农作物为主。

二、西南喀斯特地貌中国的西南地区以山地和喀斯特地貌为主,该地区包括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和西南山地。

西南地区的地质特征主要是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成众多的岩溶洞穴、地下河流和悬空地貌。

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地势起伏,拥有丰富的水源和丰富的森林资源,也是中国的重要生态区域。

三、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中国地势最高的地区。

该地区地理位置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中国主要的水源地之一。

青藏高原地貌多样,包括高山峰、冰川、湖泊和河流等自然景观。

高原主要由岩石和冰川构成,气候寒冷干燥,植被稀疏。

青藏高原对中国的水资源和气候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四、华南岩溶地貌华南地区主要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省,以其独特的岩溶地貌而闻名。

华南地区地势较低,地理环境多样,地下水资源丰富。

岩溶地貌是由溶蚀过程形成的地貌,地表常见溶洞、地下河流和石灰岩山地等景观。

华南地区气候湿润,热带和亚热带植被丰富。

该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景点。

中国地质特征的多样性为国家的发展和保护提供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

在经济发展方面,地质特征为中国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地震、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也给中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风险。

此外,中国地质特征也为旅游业和生态保护提供了独特的资源。

中国地质构造总结

中国地质构造总结

中国地质构造总结1. 引言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拥有丰富的地质构造类型和多样性的岩石组成。

这些地质构造对于理解中国地质演化历史和资源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地质构造进行总结,阐述主要的地质构造类型、特征以及其对中国的意义。

2. 阻隔构造阻隔构造是指能够阻止岩石走向延伸的地质构造。

中国的主要阻隔构造包括柴达木阻隔带、昆仑山断裂和滇黔断裂等。

2.1 柴达木阻隔带柴达木阻隔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中国的一条重要阻隔带。

它由东西走向的多个断裂构造组成,阻止了从青海高原向东的岩石走向延伸,形成了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明显界限。

2.2 昆仑山断裂昆仑山断裂是中国北部一条重要的断裂带,起源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了包括昆仑山褶皱带在内的一系列地质构造。

该断裂带对中国北部的地形、地貌和地震活动有重要影响。

2.3 滇黔断裂滇黔断裂是中国西南地区一条重要的断裂带,是滇西、黔北地区的主要界线。

该断裂带呈南北走向,阻隔了中国西南的构造和地貌,对滇西、黔北的地质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3. 剪切构造剪切构造是指岩石中存在的断裂或滑动带,形成了岩石层内的相对位移。

中国主要的剪切构造有三叠纪剪切构造和武当山剪切构造。

3.1 三叠纪剪切构造三叠纪剪切构造是中国东部一条重要的剪切构造带,主要影响了三叠纪的沉积和构造演化。

该剪切构造带以山东半岛为中心,向东北和西南延伸。

3.2 武当山剪切构造武当山剪切构造位于中国中部湖北省,是一条相对年轻的剪切构造带。

该构造带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地质景观和岩石形态。

4. 层状构造层状构造是指由不同岩石层组成的重叠或平行堆状结构。

中国的层状构造主要有岩溶、地层和火山构造。

4.1 岩溶构造岩溶构造是中国地表特有的一种层状构造,由溶蚀作用形成的洞穴、溶洞等特殊地貌组成。

中国的喀斯特地貌就是岩溶构造的典型代表。

4.2 地层构造地层构造是指地壳中分层次的岩石组合,包括岩层倾向、岩层倾角和岩层断层等。

中国大地构造简介

中国大地构造简介

中国大地构造简介黄汲清认为,按主要构造型式、形成时间和机制的不同,划分出古亚洲式、太平洋式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式。

这三种构造型式分布于三个地区,显示为不同的三大地质块体。

他认为,在华力西期西伯利亚地台向南推进,作用于蒙古地槽,以及塔里木地块与中亚地槽相互作用,使蒙古地槽产生弧形褶皱,中亚地槽产生以东西向构造占优势的褶皱,因而形成古亚洲大陆,即古亚洲式。

他指出:“在中生代时期,当古亚洲大陆向太平洋推进时,太平洋以强大的推力回击,因而产生太平洋式褶皱”,“它的构造线主要为东北—西南”方向。

至于喜马拉雅式的形成,他解释:“向南推进的古亚洲大陆遭遇到向北移动的冈瓦纳大陆的巨大抵抗,由此而产生的强大水平压力,把深厚的特提斯沉积变成特提斯喜马拉雅式的褶皱”。

不仅如此,他还指出:“阿萨密弧束的生成和帕米尔喜马拉雅弧束一样,可解释为系受一种强大的下插作用的结果,这一作用来自冈瓦纳大陆的喜龙突出带,而在滇缅结晶杂岩带之下进行着。

”对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他也强调了冈瓦纳大陆向北运动和向欧亚大陆之下运动的这种地球动力学机制。

总体上看,从全球动力学角度看中国大地构造中国大地构造主要可以分出古亚洲、特提斯和环太平洋三大构造域。

古亚洲构造域是在古亚洲洋动力体系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一个构造区域, 特提斯和环太平洋构造域是在特提斯-古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 2 个前后相继的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 2 个构造区域。

由于几个全球性动力体系的依次作用以及它们在中国的叠加、复合, 使同一地带在不同构造阶段经受不同的动力体系的作用, 从而使中国大地构造显示出十分复杂的多旋回分阶段演化过程, 造成中国及邻区地壳十分醒目的镶嵌式结构和地壳-上地幔不同层次间的非耦合关系, 即立交桥式结构, 使中国成为全球大陆构造中最复杂的一个区域。

早元古代,中条旋回之后,中朝准地台形成;晚元古代扬子旋回之后,古中国地台形成;古生代初兴凯旋回之后,古中国地台解体,中国古生代构造格局逐步建立;晚古生代,华力西旋回之后,古亚洲大陆(古亚洲构造域)形成;中新生代,印支旋回以来,滨(环)太平洋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逐步形成。

中国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中国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中 国 区
期有强烈的挤压,晚期有明显的张性,最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出现挤压特征;沿 断裂分布了一系列白垩-第三纪红色断陷盆地。









硅镁层断裂主要是张性断裂,它控制着华北、苏北、江汉等
断 地一系列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的发生和发展。重要的有沧州深断
裂 裂带、聊城-兰考深断裂带以及汾渭地堑深断裂系等。其共同特 简 点:平面上呈“之”字形折线,追索现象十分明显;剖面上为一 述 系列阶梯式正断层与盆地同步发展,往往形成箕状凹陷的边界, ) 普遍有玄武岩流。
第二章 中国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2.1.1.
第一节 中国地势基本特征
中 一、中国地势的基本特征
国 1.中国东西部有完全不同的地貌景观:

势 以贺兰山、
基 六盘山、龙
本 门山和横断
特 征
山为界






2.阶梯式地形:
2.1.1.











4500m以上

征 2000~1000m

500m以下
地 质 基 本 特
罗霍洛-中天山深断裂系, ④中朝准地台北侧深断裂 系,⑤达拉布特深断裂系, ⑥哈里克套-博格达深断
征 裂系,⑦阿尔金-北山深
( 断裂系,⑧狼山深断系,
深 ⑨西昆仑深断裂系,⑩北
断 祁连-北淮阳深断裂系,

简 述 11柴达木北缘-北淮阳深断裂系,12东昆仑-南秦岭深断裂, ) 13龙门山-大巴山深断裂系。

名 词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大地构造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构造、演化及其运动变形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的学科,是研究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不仅对深入认识地球发展史和地壳、岩石圈运动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研究成矿条件、地表成因及预测矿产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特提斯构造带的丁字接合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地构造特征。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地质力学”、“多旋回构造”、“地洼说”和“断块构造说”是老一辈地质学家对我国大地构造特征的总结,被称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创始人张伯声院士生平简介:张伯声院士,1903年6月23日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乔楼村,1994年4月4日下午5时在西安逝世。

1926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赴美留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习,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后又在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地质系研究部攻读地质学。

1930年回国,先后在焦作工学院、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河南大学和北洋工学院任地质学和岩矿学教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伯声教授随同北洋工学院从天津迁到陕西,先后在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和西北大学任教。

抗战胜利后,原北洋工学院的教师纷纷返回天津,但他则认为,秦岭需要他,西北需要他,毅然跟随西北大学迁回西安,出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

解放后,张伯声院士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956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任西北大学副校长。

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11月调任西安地质学院长。

张伯声院士为地质教育和地质科学研究工作整整奋斗了64年之久,献出了他的毕生精力,为党、为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

张伯声教授被公认为陕西省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

他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他一贯的教育思想。

我国地质构造的五种类型

我国地质构造的五种类型

我国地质构造的五种类型1. 折叠构造折叠构造是地壳中最常见的一种构造类型,它主要由岩石层的弯曲和变形所形成。

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多样,折叠构造广泛分布于各个地区。

这种构造类型通常出现在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区域,如青藏高原、秦岭山脉等。

折叠构造可以分为对称折叠和不对称折叠两种形式。

对称折叠是指岩石层两侧相互对称的弯曲形态,而不对称折叠则是指岩石层两侧不对称的弯曲形态。

这些折叠结构在地质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壳演化过程以及资源分布规律。

2. 断裂构造断裂构造是指岩石层之间发生断裂并产生位移或滑动的现象。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碰撞带上,断裂活动频繁。

其中最著名的断裂带是中国地壳运动最活跃的东南沿海地区的中国东南沿海断裂带。

断裂构造可以分为正断裂和逆断裂两种类型。

正断裂是指岩石层之间产生拉伸力而发生的断裂,逆断裂则是指岩石层之间产生压缩力而发生的断裂。

这些断裂构造对地质灾害、矿产资源形成等具有重要影响。

3. 地块构造地块构造是指由不同性质和年代的岩石组成的地壳碎片,它们在长期地壳运动中相对稳定,并形成了明显的界限。

我国地块构造非常复杂,以青藏高原为代表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链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地块构造。

在地块构造中,各个地块之间存在着相对稳定的边界,这些边界通常由大规模的断层或剪切带所控制。

这种构造类型对于理解板块运动、大陆演化以及山脉形成等有着重要意义。

4. 山脉构造山脉构造是指由岩石层的隆升和挤压所形成的山地地形。

我国是世界上山脉最多、最密集的国家之一,拥有众多著名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等。

山脉构造通常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它们在地壳运动过程中承受了巨大的挤压力和剪切力。

这些构造对于研究地壳演化、构造变形以及资源分布等具有重要意义。

5. 盆地构造盆地构造是指由岩石层的下沉和堆积所形成的凹陷地形。

我国拥有许多大型盆地,如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珠江三角洲等。

任美锷中国自然地理纲要

任美锷中国自然地理纲要

任美锷中国自然地理纲要
中国自然地理纲要
一、地质特点
中国属于南岛性世界,西部地质构造大多是新生代火山及构造活动地带。

其特点是地壳变形程度大、构造运动活跃,山体多、山脉纵横,
高原分布广泛,山峦发育新陈代谢,分布不均匀,自然环境复杂,是
世界上新生代构造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二、植被特点
中国植被分布较为自然,以常绿阔叶林为主要植被类型。

森林覆盖率
较高,但由于气候类型多样,在不同地区和地形之间存在明显的植被
差异。

其中以金黄色的落叶阔叶林最为普遍,其分布区域和扩大中原
地区以南,以及东南亚地区。

乔木、灌木及灌草层丰富,多数乔木为
落叶乔木,灌木以套层状灌木植物分布最频繁。

三、气候特点
中国的气候具有多样性,分布有大陆性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寒
带季风气候、西北大陆性气候、南亚热带气候、热带湿润气候、湿润
温带气候等,其季节特征分为温暖多雨和凉爽干燥两大类。

四、水文特点
中国水文特征主要以河流为主,山前平原河网集中,全国河流总数量
较多,其中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松花江和湄洲江等,流域面积之大,河口宽而深,水质大部分为黑色小混合营养物,水体富营养物质,且比欧洲及美国河流水质应更加优良。

五、土壤特点
中国土壤性质丰富多样,土壤分类以森林类、草原类、农田类为主,
中国大多数地区的土壤属于有机质较低的暗色土壤或红壤,无论是深度、pH值还是有机质含量均以中国红壤最好,而棕壤以其有机质含量
和pH值较高而著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地质构造
中国的地质构造
中国地域广阔,地质构造复杂表现形式多样。

经历了晋宁阶段、印支阶段等五个构造阶段。

从而形成了由九个构造域在不同时期拼合成的复杂大陆。

从总体上看,中国构造地貌受新生代构造控制,仍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分布——地势东高西低,发育阶梯状的四级地势面。

山脉与盆地相间分布、定向排列。

地貌单元与构造单元具有良好的对比性。

根据黄汲清教授在1960年发表的《中国地质构造基本特征的初步总结》一文来看。

中国地质构造大致是由东部和西部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构造休系组成:西部是活动性比较大的、古生代的、经过中新生代又复活了的、地槽型强烈褶皱地带,褶皱带之间往往夹着大小不等的“中周地块,’;东部是基本上活动性比较小的、以前震旦纪结晶片岩和轻变质岩系作基底、以古生代浅海相沉积和中新生代陆相沉积作盖层的地台型断裂褶皱地区。

这样可以将东部划分为四个可作为一级构造的地台构造单元;而西部则是几个巨大的褶皱体系。

它们的名称如下:东部地台(也作中国地台)——东北准地台、中朝准地台、杨子准地台和南华准地台。

西部褶皱带——天山蒙古褶皱系、阿尔泰褶皱系、天山褶皱系、内蒙大兴安岭褶皱系、塔里木地块、昆仑秦岭褶皱系、昆仑褶皱系、祁连褶皱系、秦岭褶皱系、松潘甘孜褶皱系、西藏汉西准地台、西藏准地台(这是以加里东褶皱作基底的古生代地台)、汉西褶皱系、喜马拉雅褶皱系及台湾褶皱系。

下面分别介绍各地质构造的区域
中朝准地台,他包括整个华北和辽东地区,么及朝解、渤海和黄海的大部分地区,它属于主要由硬化程度较深的前震旦祀拮晶片岩所粗成,未受变质,褶皱很轻微,往往平铺在基底之上。

由阿拉善隆起区(阿拉善地块)、西接阿拉善东至辽河流域的、近于东西走向的大型隆起区,主要由拮品片一岩相.成的内蒙地轴、稳定的鄂尔多斯中部坳陷区(鄂尔多斯地台)、鄂尔多斯西褶皱断带、山西中部隆起区、燕山褶皱
带、辽东隆起区、鲁东隆起区、鲁西隆起区、华北坳陷区、秦岭地轴、淮阳地质和豫西褶断带等第二构造单元组成。

扬子准地台,它占有秦岭以南、康淇地翰以东、江南古陆以北的广大区撼,还包括有长江下游狭长形的下揭子坳陷区(即“南京坳陷”)。

它是一个此较稳定的、握过燕山运动又复杂化了的前震旦耙地台地区。

由广汉地轴、汉黔褶断区、地台北沿坳陷摺断带、四川
中拗陷区、八面山褶皱带、江汉新坳陷区、下扬子褶皱带和苏北拗
陷区第二构造单元组成。

南华准地台,它占有江南古陆及其以南的中国东南部,以及整个
广西和云南东南部。

是以砂夏岩系为主的下古生代构造层。

由扛南
地轴(郎江南古陆)、挂湘赣褶皱带(包括钱塘江褶断带)、华夏褶皱
带(即华夏古陆)和右江断褶区第二构造单元组成。

东北准地台,包括大兴安岭褶皱带以东、辽东隆起区以北地带,
是一个以前震旦耙拮晶片岩作基底、以海相古生代和陆相中生代沉
积作盖层的准地台型褶撇断裂地区。

面积较小。

二极构造单元为松
辽中那拗陷区、小兴安岭张广宁花阔岩、吉林褶皱带、越边褶皱带、佳木斯跌隆起、同江新拗陷区和那丹哈达褶皱区。

天山蒙古地槽褶皱系,这是一个巨大的、构造复杂的古生代褶皱
休系,它包括整个天山、阿尔泰山、内蒙北部以及大兴安岭地区;
(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大部分地区也应包括在内。


塔里木地块,是一个四周以深断裂和大断裂而与地槽摺披带为界的,稳定的煎震旦耙地块,不过它的盖层很厚;
昆仑秦岭地槽褶皱系,这是一个古代地槽褶皱系,可分为昆仑祁
连系和秦岭甘孜孜系。

包括昆仑秦岭地带。

西藏汉西准地台,包括西藏的大部分和整个汉西及汉南地区:它又
可分为西藏准地台及汉西褶皱断裂带两大部分。

喜马拉雅褶皱系,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主。

台湾褶皱系,属台湾地区,是以晚期第三纪褶皱系为主的地槽型。

中国形成这样的地质构造主要是板块间相互作用与陆内构造活动
的综合反映。

各个地带的形成都经历了数百万年的地质的运动。


过各时期的地壳不断地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经过水平构造、倾斜
构造、褶皱构造及断裂构造,在张应力和拉应力的作用下形成。

参考文献:
黄汲清教授的《中国地鬓构造基本特征的初步总结》
王红帧,莫宣学《中国地质构造术要》李四光教授《中国地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