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1空气占据空间吗整个思路我是这样设计:理解两个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而恰恰这也是最重要的,要让学生明白空气与其它物质一样是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也是一种物质。

要实现这一目标这节课主要安排: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达到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针对这节课的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空气占据空间吗?二、杯中的纸会湿吗?三、空气占据空间有变化吗?三个环节都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验证,动口解释。

一、空气占据空间吗?用同学们都熟悉的童话故事“乌鸦喝水”引入,通过操作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让学生利用桌上的材料进行充分的实验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同时还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

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使学生初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老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接下来让学生小组实验,交流实验情况重点让学生解释: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进一步明确空气占据空间。

学生有了这两个充分实验对空气也象水、石头一样是占据空间的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第三个问题:空气占据空间有变化吗?我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注射器对比实验法,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得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三班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空气占据空间》这节课教材对于学校三班级的同学来说,既生疏又难于理解。

由于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需让同学通过详细形象的事物,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试验,去体会、去探究发觉问题,提出问题。

再集体争论、相互沟通、开展探究活动,最终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从而培育同学动手试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整堂课中有两个重要的结论:1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

2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变化的。

为了使同学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让同学通过自己亲自试验来验证。

在试验前先给先给同学简洁的讲解了空间的定义,前一个试验是在老师的演示试验"杯中的纸会湿吗?'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紧接着比较空气和水都占据空间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了?同学操作比较分别装有40ml空气和水的注射器发觉它们之间的不同,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然后拓展学问,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最终一个环节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要同学通过今日所学习的学问关心乌鸦喝到水。

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育同学通过所学的科学学问关心到其他人,让同学学会如何敏捷的运用学问体验到胜利的味道。

学会将所学的学问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使同学更好的熟悉到学问的价值,增加了学习的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

课后学校的领导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评课,总的来说这节课课堂结构是比较完整,过程清晰,板书设计有心,各个环节紧扣,问题设计好,同学主动活跃。

不过也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语言平淡,激情不够,节奏太快应当留意细节。

在同学操作试验中,应当讲明试验要求,课堂组织方面有待加强,问题提出以后要给同学充分的思索和回答时间,对同学的表扬应多样,评价要有价值。

2023年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精选8篇)

2023年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精选8篇)

2023年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精选8篇)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1《空气占据空间》这节课教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生疏又难于理解。

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需让学生通过详细形象的事物,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试验,去体会、去探究发觉问题,提出问题。

再集体探讨、沟通、开展探究活动,最终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从而培育学生动手试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

整堂课中有两个重要的结论:1、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

2、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改变的。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自试验来验证。

在试验前先给先给学生简洁的讲解了空间的定义,前一个试验是在老师的演示试验“杯中的纸会湿吗?”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紧接着比较空气和水都占据空间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了?学生操作比较分别装有40ml空气和水的注射器发觉它们之间的不同,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

然后拓展学问,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最终一个环节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要学生通过今日所学习的学问帮助乌鸦喝到水。

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育学生通过所学的科学学问帮助到其他人,让学生学会如何敏捷的运用学问体验到胜利的味道。

学会将所学的学问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相识到学问的价值,增加了学习的欲,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

课后学校的领导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评课,总的来说这节课课堂结构是比较完整,过程清晰,板书设计有心,各个环节紧扣,问题设计好,学生主动活跃。

不过也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语言平淡,激情不够,节奏太快应当留意细微环节。

在学生操作试验中,应当讲明试验要求,课堂组织方面有待加强,问题提出以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索和回答时间,对学生的表扬应多样,评价要有价值。

最终领导对我的工作做了确定,让作为新老师的我起先对以后的教学充溢信念。

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3篇)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3篇)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1)在完成了《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这一小学科学三年级课程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旨在总结教学经验,发现不足,并探索未来改进的方向。

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几点反思: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探究来验证这一科学现象。

从课堂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能通过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通过分步实验的设计,学生不仅观察到了水的变化、空气的变化以及纸巾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将这些现象与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建立起逻辑联系,达到了科学概念目标的要求。

二、教学过程的亮点1.激发兴趣,引入主题:通过提问“纸团在杯子底部,杯子倒扣入水后纸团会不会湿?”这一问题,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实验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实验设计合理:实验步骤清晰,材料准备充分,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实验。

特别是通过三次不同的实验(不倒扣、打孔后倒扣、打气后倒扣),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3.注重科学态度培养:在实验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合作探究,乐于交流表达,并用实验现象做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种基于事实的推理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也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措施1.时间分配需优化:在实验环节,部分小组由于操作不熟练或观察不仔细,导致实验时间延长,影响了后续的教学进度。

未来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时间管理,提前预设好每个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流程的顺畅进行。

2.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在小组合作中,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内向或兴趣不浓,参与度不高。

针对这一问题,我应更加关注这些学生的需求,通过提问、鼓励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实验现象解释需深入: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观察到实验现象,但在解释这些现象与空气占据空间的关系时,部分学生仍显得较为模糊。

未来在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建立更加清晰、科学的认知。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由于空气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只是平时我们没有注意观察它。

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拘束于教材上的内容,选择了一些材料容易找到的、现象比较明显的、易于学生操作的探究活动,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对空气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在探究空气占据空间时,我是由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进行导入的。

然后在探究活动的环节,我共设计了两个演示实验和一个分组实验,这两个演示实验演示的很成功,学生们观察实验现象很仔细,并且都准确的描述出了实验现象,并揭示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个道理。

本节课的分组实验是让学生利用两根吸管和一个橡皮泥,将瓶子里的水从吸管中流出来,这就需要在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基础上,积极动脑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还要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做到不挤压瓶子,不倾斜瓶子,不用嘴吸。

学生们在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我巡视的时候发现,有的小组用嘴吸了,没有按照实验要求来做。

还有的小组没有利用橡皮泥。

所以大家都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

然后在我和听课教师的提示下,慢慢有小组找到了改进措施。

并且实验取得了成功。

这节课下课之后,教研员给了我一些建议,提到了这个小组实验可以给更多的提示。

这也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把这个实验想的过于简单,毕竟三年级的孩子年龄还是比较小,已有的知识水平比较有限。

其实这节课在未改版之前,在书上是有插图的,就是组装好的插图,那样学生们更容易理解。

而改版之后,也不能说不够好,因为改版之后,这个实验是在教材最后的拓展模块。

也是有意的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解决更难的问题。

本节课的另外的两点不足是实验纪律和实验报告单。

在填写实验报告单的这个环节,把它完全交给学生,这样给三年级的学生增加了很多难度。

所以报告单填写的'效果不好。

另一方面,平时针对学生们上实验课的纪律问题应该加以强调。

虽然孩子们在实验课,小组实验环节真的是特别兴奋,就很难保持纪律。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与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与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与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与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单元(或主题)名称
认识空气
1.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
空气是一种常见的混合物。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它还与水的循环、天气的变化、地球的保护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空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可以助燃、可以传播声音、可以改善环境等。日常生活中的空气锤、气垫船、热气球、风车等产品,让我们感受到空气在工程技术领域中的独特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用各种证据证明空气占据空间、有质量。
通过压缩、加热、测量等方法,概括空气的性质。
能结合模型图,解释大自然中的风是由于空气的循环流动形成的。
能够列举空气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运用的实例。
1.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本单元从儿童概念发展的角度出发,遵循概念的形成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低年段,学生感知到空气的真实存在,会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本单元以“认识空气”为主题,选取了多个简单易行、生动有趣、螺旋上升的经典活动,以激发学生研究空气的兴趣,学习探究方法,并掌握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热空气上升等科学知识。这里体现了教材“进阶”的特点。本单元除了探究空气的性质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科学地解释风形成的原因,让学生从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发展到因果性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对空气概念的理解水平,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为四年级认识“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六年级建构“空气是一种混合物”等知识做好铺垫。
生:将杯子慢慢倾斜,会看到气泡,松开手以后纸就会湿。
5.师:是不是像我们同学猜的这样呢,我们再来试一试。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这节课教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于理解。

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再集体讨论、交流、开展探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整堂课中有两个重要的结论:1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

2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变化的。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实验来验证。

在实验前先给先给学生简单的讲解了空间的定义,前一个实验是在老师的演示实验“杯中的纸会湿吗?”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紧接着比较空气和水都占据空间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了?学生操作比较分别装有40ml空气和水的注射器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然后拓展知识,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最后一个环节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要学生通过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帮助乌鸦喝到水。

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所[标签:内容]。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六课。

本课希望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然后和水作比较,通过实验发现用同样大的力量压缩空气和水,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不会发生变化。

在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充分探究中,大胆探索,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深入探究,张扬个性;让学生运用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延伸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点燃学生探究的火把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边讲边演示的方式给同学们曾现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进而提出问题:瓶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水面为什么会上升?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什么叫占据空间,是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

紧接着我又出示了另外一个瓶子,让学生去积极思考,能不能也把这个瓶子里的水挤出来,用什么方法。

一系列情境的设置,学生的兴致越来越高,而让学生上来试一试,则把学生的热情推向高潮,进而引导学生提出了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二、充分探究,给足学生动手的机会《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器材,并且能保证两个同学一个小组,进行充分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去感受实验的过程,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当学生充满好奇地将一团纸塞入杯底,倒扣入水中,那种期待,那种新鲜感,那份激动的心情,写满在学生的脸上,我们的纸没湿!学生实验后的惊讶与兴奋,和我们的纸怎么湿了?一脸的疑惑与不甘,那都是学生能够亲手实验,能够充分探究后的宝贵发现。

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精选5篇)

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精选5篇)

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1《空气占据空间》这节课教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于理解。

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再集体讨论、交流、开展探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整堂课中有两个重要的结论:1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

2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变化的。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实验来验证。

在实验前先给先给学生简单的讲解了空间的定义,前一个实验是在老师的演示实验“杯中的纸会湿吗?”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紧接着比较空气和水都占据空间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了?学生操作比较分别装有40ml空气和水的注射器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然后拓展知识,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最后一个环节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要学生通过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帮助乌鸦喝到水。

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所学的科学知识帮助到其他人,让学生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知识体验到成功的滋味。

学会将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欲,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学校的领导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评课,总的来说这节课课堂结构是比较完整,过程清楚,板书设计有心,各个环节紧扣,问题设计好,学生积极活跃。

不过也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语言平淡,激情不够,节奏太快应该注意细节。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1《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和反思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1《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和反思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1《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和反思一. 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实验,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旨在让学生初步认识空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进而引导学生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教材内容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现象充满好奇。

但是,学生对空气的概念以及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和探究空气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空气,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空气,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2.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空气是无色无味的,以及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让学生观察实验,自己动手操作,发现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3.讨论空气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且占据空间。

4.空气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空气作用的理解。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空气的认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空气的概念2.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3.空气的应用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观察、实验、讨论等方面进行。

《空气占据空间吗》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反思

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空气占据空间吗》这节课实验比较多,我采用了学生独立完成第一个实验,第三个实验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师生合作、另一部分生生合作,第二个实验以小魔术的形式出现。

通过改变形式,学生兴趣浓厚。

上课一开始用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童话故事,引出水和石头占据空间的事实,为后面的空间问题做了铺垫。

紧接着通过学生自主选择方法进行探究,让小组间比较出实验中“水能流出来”和“不能流出来”的不同,从而体会到“空气也占据空间,把水给挤出来了”。

然后学生在上一步实验初步得出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验证实验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再一次感受“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从而通过不同的现象归纳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

在学生获得空气占据空间的基础上,提出和水比较有什么不同的问题,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强化学生对空气所占据的空间可以改变的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更加认识到,《科学》作为一门新学科,要有本学科独特的教法。

1、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实验教学,我们要培养好学生实验的习惯。

比如,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要相当充分,实验过程要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并且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的环节,每一个小的环节都不要放过。

实验过程中小组同学要有各自不同的分工,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在实验中还要注意安全,以及每一个实验要注意仪器的使用要求。

2、认真钻研每一篇教材,明白教材编写的意图,设计好每一个环节的教学。

3、精心准备每一项实验的仪器和实验所需要的材料。

4、教育学生实验过程中要做好必要的记录。

5、精心设计好每一个课堂问题。

问题要设计的简单而且准确,要与自己的环节教学密切相关。

6、活用教材,有的地方不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地处理。

7、认真听取每个学生回答的每个问题,给与肯定或否定的答复。

8、及时鼓励每个学生。

小学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与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与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是三年级的课文,是在学生认识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没有一定形状的气体的基础上再来认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

通过上节课捉空气的游戏,学生已经知道瓶子、杯子里面都有空气,但是对于“占据”的概念理解起来就有一定难度,本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有结构材料的观察、实验和研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相互启发和交流,使学生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教材安排了三个实验,实验一是杯子塞纸不湿的实验;实验二是将充满空气的塑料袋压入水中,观察水位的变化;实验三是杯子和漏斗的实验,我认为实验二的设计不够科学,也缺乏趣味性和变通性,不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我用瓶子和小球的实验代替实验二,将实验三作为机动的内容。

本课内容既是上节课空气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又是对空气性质的新的认识与掌握。

学情分析我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要通过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研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独立思考、积极动脑的学习习惯;善于倾听和交流的习惯;渗透正确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证精神;启发学生的思维,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不断揭示事物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兴趣,体验合作研究的快乐和兴趣。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2、通过本课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研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独立思考、积极动脑,善于倾听和交流的习惯3/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体验合作研究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渗透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思维活跃、积极动脑思考,提升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使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认识逐渐清晰。

教学过程一、空气占据空间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

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4、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了《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为更好地改进今后的教学,现对本课的教学情况反思如下:
1.用童话故事导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并使同学们更容易地理解了什么叫占据空间。

在导课环节,我引导同学们回忆已学过的乌鸦喝水的童话故事,假如乌鸦不用小石子而改用小树枝,还能喝到水吗?同学们展开了讨论,然后我让一名同学用小树枝实验一下,小树枝都快放满瓶子了,水面只上升了一点点。

这样使同学们更容易地理解了什么叫占据空间。

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能将水挤出来。

对同学们来说,占据空间可以意味着排挤原来的物质,这其实就是对物质粒子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的初步理解。

2.通过实验,使同学们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

我引导同学们做杯子入水、杯底纸巾不湿实验,先请同学们预测杯底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打湿,并说出理由。

我从中了解到多数同学认识到了空气会占据空间。

这个实验现象明显,使同学们更全面地理解了占据空间其实就是挤占空间或防止空间被挤占,同一空间不会被两种物质同时占据。

本课的不足之处:本课有三个教学活动: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比较水和空气,因为活动较多,因此给同学们自主探究的时间不够充足,在今后教学时可分两课时进行教学,以便更好地提高同学们的科学素养。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精选7篇)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精选7篇)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精选7篇)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精选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1本课希望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然后和水作比较,通过实验发现用同样大的力量压缩空气和水,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不会发生变化。

在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充分探究中,大胆探索,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深入探究,张扬个性;让学生运用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延伸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点燃学生探究的火把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边讲边演示的方式给同学们曾现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进而提出问题:“瓶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水面为什么会上升?”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什么叫占据空间,是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

紧接着我又出示了另外一个瓶子,让学生去积极思考,能不能也把这个瓶子里的水挤出来,用什么方法。

一系列情境的设置,学生的兴致越来越高,而让学生上来试一试,则把学生的热情推向高潮,进而引导学生提出了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二、充分探究,给足学生动手的机会《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器材,并且能保证两个同学一个小组,进行充分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去感受实验的过程,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引言在物理学中,《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这个问题常常被提出。

在实验课堂中,我们会使用测量气体体积的实验装置来验证这个问题。

尽管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它却具有一定的教学难度,需要教师注意多个方面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

因此,本篇文章将反思这个问题的教学实践,挖掘其中的教学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空气占据空间这个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获得证明,但是在理解气体分子运动的过程方面,很多学生对其仍然存在疑惑。

许多学生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气体不存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而认为气体的体积不占据实际的空间。

但是,气体分子的确存在相互作用力,并占据实际的空间,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气体分子的运动状态、相互作用力等,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难点。

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对于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为了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气体的体积占据了实际的空间,我们首先会从简单的实验切入,使用测量气体体积的实验装置,观察气体体积与压强的变化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气体体积确实占据了一定的空间。

在进行实验时,考虑到学生可能对实验装置不熟悉,可能会出现误操作或操作步骤不规范等情况,我们需要对操作步骤进行详细讲解,并进行演示。

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的原理,需要充分介绍气体的分子模型,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探究气体分子运动状态的变化。

在实验中,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

比如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更积极参与到实验学习中,我们可以采用抽问、分组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在实验中互相协助、学习、交流,从而巩固自己的知识点。

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气体分子的运动状态、相互作用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疑惑。

在这个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充分利用实验结果,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问题。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本课出自教科版科学第四单元第六课。

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显得更抽象。

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去体会、去发现空气确实是占据空间的。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教学,我有以下体会: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前与学生一起讨论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童话故事中的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让学生通过故事中体会小石子把水的空间占了,水让出空气给小石子,水就上升了来理解“占据空间”的含义。

并且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可能会对”占据空间”这个科学概念有前概念的理解,但可能并不准确,我又采用了粉笔占据粉笔盒的例子,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做“占据空间”。

二、灵活处理教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教材上安排了三个活动分别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和比较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不同特点。

第一个实验利用橡皮泥和吸管将水挤出的实验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做试验验证;第二个实验我采取教师魔术演示,学生先猜想都通过做实验探究的方法;第三个实验采取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猜想的方法。

三种不同的方法合理利用时间设计课堂。

三、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的两个探究活动,给足了学生探究时间。

前一个探究活动,在学生没有试验成功时,并没有急于暗示学生,而是引导小组成员仔细观察,一起寻找失败原因,在学生围在一起观察时,自己发现原来是橡皮泥没有封严导致空气泄漏。

第二个实验也有失败的小组,经过实验反复观察,学生自己发现失败的原因在于水杯没有竖直放入水中导致空气泄露,实验失败。

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在教师的引领下,大胆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去议、去说。

在尽情地实验中,创新了思维,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本课是对于空气性质的继续探讨而展开的,空气由于它比较特殊的状态,即看不见也摸不着,那么它是否会像固体,液体那样也会占据空间呢,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想去了解的问题。

因此这堂课正好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疑问,整堂课学生都表现出了比较大的热情,课堂气氛比较的活跃,每个学生都能开动脑筋,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整堂课中有两个重要的结论:1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

2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变化的。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实验来验证。

前一个实验是在老师的慢慢引导下完成的,老师应作到循循善诱,从学生的原有思维出发,一步一步的去启发学生的思维,最终使学生探索到正确的实验方法。

老师的职责和使命是做一个摆渡者,使学生的思维有所前进和跨跃,从不懂到懂,从不明白到明白。

第二个实验要求学生自己来探究,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操作整个过程,以及会得出怎样的结论,让学生慢慢脱离老师的指导,学会独立的探究和实验。

使学生明白科学探究必须要注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失败,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真正探究了科学,即使自己的探索失败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使他们懂得了探究的过程是漫长和艰苦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任何科学结论的得出都要经历很多失败,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思考“压缩空气的性质在生活中的运用”,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让学生懂得举一反三,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知识。

学会将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整个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在准备这堂课的时候我比较精心的设计了每一个细节,甚至学生会有怎样的回答我都试图预设,希望学生按照我设计的思维模式开展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一)《空气占据空间》这节课教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于理解。

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再集体讨论、交流、开展探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整堂课中有两个重要的结论:1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

2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变化的。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实验来验证。

在实验前先给先给学生简单的讲解了空间的定义,前一个实验是在老师的演示实验“杯中的纸会湿吗?”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紧接着比较空气和水都占据空间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了?学生操作比较分别装有40ml空气和水的注射器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然后拓展知识,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最后一个环节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要学生通过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帮助乌鸦喝到水。

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所学的科学知识帮助到其他人,让学生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知识体验到成功的滋味。

学会将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同教研组老师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评课,总的来说这节课课堂结构是比较完整,过程清楚,板书设计有心,各个环节紧扣,问题设计好,学生积极活跃。

不过也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语言平淡,激情不够,节奏太快应该注意细节。

在学生操作实验中,应该讲明实验要求,课堂组织方面有待加强,问题提出以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回答时间,对学生的表扬应多样,评价要有价值。

最后领导对我的工作做了肯定,让作为新老师的我开始对以后的教学充满信心。

通过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我想我的课堂永远会充满活力。

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二)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从小培养他们爱科学、爱探究的学习态度。

开启科学启蒙的大门,引领他们学习、认知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使他们快乐地体验科学活动。

使他们为以后的科学学习,以及其他知识的发展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通过趣味性的实验活动丰富他们的童
年。

科学课主要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探究性学科,如《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就是典型的实验探究课。

空气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空气是地球上任何一种生物都赖以生存的物质,但是它看
不见又摸不到。

对于这样一种抽象的物质如何让学生理解,必须要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去体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交流、讨论,进行探究,最后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主探究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

本课中有两个结论:1、空气能占据空间 2、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变化的,为了使孩子能自行总结,我巧妙地设计了几个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实验(一)压杯入水实验操作指导:通过实验来研究杯底的纸团会不会湿,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实验要求:1、动作要轻、慢,杯子始终保持竖直状态。

2、水中拿杯后,擦干杯口再观察。

3、观察纸湿了吗?你有什么发现?4、每组实验两次,并整理好实验器材。

学生通过阅读很清楚的了解实验要求,并亲自进行实验,通过学生发现把杯子从水中竖直拿起时,纸没有湿。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并眼见为实顺利的得出结论。

这个实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还是比较简单的,能够轻松地得出结论,这大大地增加了学生们的信心,也为之后的教学作以铺垫。

但第二个扎孔观察和第三个打气观察的两个实验就没有之前的实验那么顺利了,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

空气占据了杯子大部分的空间,所以水进不去,你有办法让水进到杯子里吗?实验二扎孔观察实验:1.按住小孔,压杯入水。

2.轻轻松开手指,手不要离太远,感受并观察变化。

3.用符号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二的要求说起来容易,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
是有一些难度的,这是我在写备课初期没有想到的,在第一次试教时只注意到用手按住小孔却忽略了将杯子竖直放入水中,所以导致了很多同学杯子里的纸巾没开始实验就湿掉了。

还有一点,当学生实验时,轻轻松开手指,手不要离得太远,我以为要求的已经很明确了,但实验时我却发现,当学生的小手离开时,塑料杯也顺势浮了起来。

我觉得造成实验失败的因素不是学生而是我,因为我没有把要求提的很明确,所以下课后我又开始反复琢磨教案,明确要求。

于是,当我进行第二次试教时会出示注意事项,1、轻轻松开手指,手不要离太远,同时需要按住杯子起到固定作用2、可以借助漂浮物来观察。

这次学生们成功地完成了第二个实验并验证了结论。

实验(三)打气观察1.提问:水的本领还真大,把空气挤出了杯子,你能想办法让空气再回到杯子中去吗?2.出示气筒:老师这里有更先进的工具,我们就用它把杯子里的水赶出去。

3.PPT出示打气观察提醒:(1)按住杯子,球针入孔(2)慢慢打气,观察变化。

本以为实验要求已经写的很清楚了,但是没想到这次实验材料却出现了大问题,往杯子里打气,我选择了用手持气筒安装金属球针,在实验的时候由于学生们用力不均匀,大多数的球针都折掉了,根本无法让实验继续进行,后来我又多次的尝试新材料研究新方法,如,安装塑料管,但塑料管太软,起不到固定的作用。

“什么样的东西结实还能固定住呢?”这是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一天下班在路上看到了一个卖气球的人,正在给气球打气,因为我一直寻找合适的材料,所以我特意留心
观察了这个人的动作,看到他手里的那个塑料气嘴,于是我联想到我的实验,如果把球针换成这个塑料气嘴儿是否能成功呢?于是,我买了一些塑料气嘴儿回来后开始尝试实验,终于实验成功了,实验结果让我很惊喜,这正是我想要的东西!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小的塑料气嘴儿解决了困扰我已久的大问题。

我带着喜悦、带着给学生们精心准备的实验材料进入了课堂,随着学生们的激烈的讨论和严谨的实验,实验现象一一清晰呈现,很快同学们通过实验现象得到了实验结论。

课后,我及时反思,好的课堂不仅仅是课上呈现出的精彩,而是需要老师在课前做的反复预设和实验的尝试,遇到问题及时修改,这样才会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得到高效的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不得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 如果学生是一朵小花,我愿成为一片沃土为他们提供营养和水分;如果学生是一条小鱼,我愿成为一条河流任他畅游。

尽善尽美的课堂不仅仅需要学生的热情,更需要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对教材的钻研、对教育的执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