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卫生部《臭氧消毒技术规范》

卫生部《臭氧消毒技术规范》

臭氧用量可增至3-6 mg/L。

对污水处理,污水中使用的臭氧浓度为100-200 mg/L,作用30分钟,在多数情况下可杀灭或破坏其中所有微生物及其毒素,并能改善水质。

作用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2、消毒空气:对密空间的空气用5-10 mg/ m3浓度的臭氧作用30分钟。

九、注意事项:由于臭氧为强氧化剂,对物品损害较大,很少用作熏蒸消毒,规定大气中允许0.2 mg/ m3,故消毒宜在无人条件下进行。

十、含量测定:在500ml锥形带塞玻璃瓶中,加入350ml蒸馏水和20ml20%KI溶液,在排气管分流取臭氧气2L通入锥形瓶,再滴5ml浓度为3mol/L的H2S O4溶液,静置5分钟后用0.1000mol/L的Na2S2O3滴定,反应至浅黄色时加1ml0.5%的淀粉指示剂,滴定至无色,计算消耗的量,每毫升mol/l的Na2S2O3溶液相当于48.00mg的O3。

O3浓度(毫克/升)=M×V×48×1000/2×2×100=12MV式中:M=克分子浓度,应标定小数点后四位;V=消耗毫升数。

当O3浓度较高时,可以取1升臭氧化气,则计算公式为O3浓度(毫克/升)=24MV臭氧灭菌原理"臭氧(O3)的消毒原理是:臭氧在常温、常压下分子结构不稳定,很快自行分解成氧气(O2)和单个氧原子(O);后者具有很强的活性,对细菌有极强的氧化作用,将其杀死,多余的氧原子则会自行重新结合成为普通氧原子(O2),不存在任何有毒残留物,故称无污染消毒剂,它不但对各种细菌(包括肝炎病毒,大肠杆菌,绿浓杆菌及杂菌等)有极强的杀灭能力,而且对杀死霉素也很有效。

"1、臭氧的灭菌机制及过程类属于生物化反应学过程。

臭氧氧化分解了细菌内部氧化葡萄糖所必须的葡萄糖氧化酶。

2、可直接与细菌、病毒发生作用,破坏其细胞器和核糖核酸,分解DNA、RNA,蛋白质、脂质类和多糖等大分子聚合物,使细菌的物质代谢生产和繁殖过程到破坏。

消毒技术规范完整版本

消毒技术规范完整版本
医务人员手相关标准:卫生手消毒≤10 CFU / cm2 外科手消毒≤5 CFU / cm2
常用的空气消毒方法
1
通风
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3 空气洁净技术
4 紫外线消毒
5
空气消毒器
6 化学消毒法
普通中央空调通风系统 带有净化装置的中央空调
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 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
空气净化方法
通风
空气净化效果监测
手术室 产房 导管室 洁净病房 器官移植病房
ICU 新生儿室 母婴同室 血透 烧伤病房
常规:每月监测一次
临时:遇医院感染暴发怀疑与空气 污染有关时随时进行监测
洁净手术部(室)及其他洁净场所.新建与改建 验收时以及更换高效过滤器后应进行监测
洁净手术部及其他洁净场所,根据洁净房间总 数,合理安排每次监测的房间数量,保证每个 洁净房间能每年至少监测一次
不同部门空气净化方法
非洁净手术室:细菌总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
洁净手术室:符合GB50333要求
中央空调
(有净化装置)
手术室
空气洁 净技术
空气 消毒器
紫外线
不同部门空气净化方法
通风
产房、导管室、新 生儿室、器官移植 病房、烧伤病房、 非洁净重症监护病 房、血液病病区
中央空调
(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装置)
对感染高风险部门 每季度进行监测( 实际:重点科室每 月,普通科室每季 度);洁净场所、 新建与改建验收时 以及更换高效过滤 器后应进行监测; 遇医院感染暴发怀 疑与空气污染有关 时随时进行监测
洁净手术部(室)及 其他洁净场所,根 据洁净房间总数, 合理安排每次监测 的房间数量,保证 每个洁净房间能每 年至少监测一次, 其监测方法及结果 的判定应符合 GB50333的要求

卫生部 消毒技术规范

卫生部 消毒技术规范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 (200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二○○二年十一月消毒技术规范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 (200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二○○二年十一月第一部分Part 1总则General Principle第二部分Part 2消毒产品检验技术规范Technical Standard for testing disinfection Products第三部分Part 3医疗卫生气构消毒技术规范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 of Medical and Health Structures第四部分Part 4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 of epidemic focus消毒技术规范名目第一部分总则1.1 引言11.2 适用范畴11.3 术语11.4 消毒产品功效检验的差不多原则和要求31.4.1 消毒产品检验差不多要求31.4.2 消毒产品理化检验差不多要求71.4.3 消毒产品毒理学实验差不多原则81.4.4 医疗卫生气构消毒、灭菌差不多要求91.4.5 疫源地消毒差不多要求12第二部分消毒产品检验技术规范2.1 消毒产品消毒成效检验技术规范152.1.1 消毒剂杀微生物试验152.1.2 消毒剂模拟现场和现场消毒鉴定试验432.1.3 空气消毒成效鉴定试验532.1.4 水的消毒成效鉴定试验562.1.5 灭菌与消毒器械消毒功效鉴定试验622.1.6 灭菌与消毒指示器材鉴定试验752.1.7 灭菌医疗用品包装材料鉴定试验802.1.8 抗(抑)菌试验832.1.9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产品细菌和真菌污染的检测942.1.10 隐形眼镜护理液鉴定试验992.1.11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鉴定试验1022.2 消毒产品理化检验技术规范 1092.2.1 消毒产品原料或单方制剂的测定法1092.2.2 复方消毒产品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指导原则1 232.2.3 消毒产品稳固性测定1242.2.4 消毒剂对金属腐蚀性的测定1242.3 消毒产品毒理学实验技术规范1262.3.1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1262.3.2 急性吸入毒性试验1282.3.3 皮肤刺激试验1292.3.4 急性眼刺激试验1312.3.5 阴道黏膜刺激试验1322.3.6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1342.3.7 亚急性毒性试验1352.3.8 致突变试验1362.3.9 亚慢性毒性试验1462.3.10 致畸胎试验1472.3.11 慢性毒性试验1482.3.12 致癌试验1492.3.13 毒理学试验结果的最终判定150第三部分医疗卫生气构消毒技术规范3.1 消毒与灭菌方法1523.2 手术器械和用品的灭菌1683.3 输注器材的灭菌1693.4 一样诊疗用品的消毒 1703.5 内镜的消毒灭菌1713.6 医务人员手的消毒1733.7 皮肤与黏膜的消毒1743.8 医院室内空气的消毒 1753.9 餐具和卫生洁具的消毒1763.10 物体和环境表面消毒1783.11 检验有关物品的消毒1793.12 口腔诊疗器具与环境的消毒与灭菌1823.13 织物的消毒1833.14 污水的消毒处理 1843.15 污物的消毒处理 1883.16 尸体及其有关环境的消毒1923.17 医院消毒灭菌的成效监测194第四部分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4.1 常用消毒方法 2064.2 消毒面积与体积的测算2064.3 消毒剂的应用 2074.4 紫外线强度及消毒剂浓度简易测定法2114.5 各种污染对象的常用消毒方法2124.6 疫区饮用水的消毒与治理2144.7 疫源地消毒成效的微生物学评判2164.8 各种传染病疫点消毒要求218附录A消毒试验用试剂和培养基配方226附录B疫点终末和随时消毒工作记录表 233。

(完整word版)医院消毒技术规范2012

(完整word版)医院消毒技术规范2012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201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2-04-05发布2012-08-01正式实施3.术语和定义3.1 清洁cleaning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3.2 清洗washing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3.3 清洁剂detergent洗涤过程中帮助去除被处理物品上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的制剂3.4 消毒disinfection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3.5 消毒剂disinfectant能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并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3.6高效消毒剂high-efficacy disinfectant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所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杀灭作用的消毒制剂。

3.7中效消毒剂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etant能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的消毒制剂。

3.8低效消毒剂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ctant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的消毒制剂。

3.9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3.10灭菌剂sterilant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3.11无菌保证水平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SAL灭菌处理后单位产品上存在活微生物的概率。

SAL通示为10-n 。

医学灭菌一般设定SAL 为10-6 。

件即经灭菌处理后在一百万物品中最多只允许一件物品存在活微生物。

3.12斯伯尔丁分类法 E.H.Spaulding classification1968年E.H.Spaulding根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及在患者使用之前的消毒或灭菌要求,将医疗器械分三类,即高度危险性物品(critical items)、中度危险性物品(semi-critical items)和低度危险性物品(non- critical items)。

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规定

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规定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总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和《消毒管理办法》制订本规范。

其目的在于统一我国医院消毒、灭菌的方法和消毒、灭菌的监测技术,以提高医院消毒、灭菌的质量,减少医院感染。

1.1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包括医院、诊所、门诊部、卫生院、妇幼保健院、产院、结核病防治院、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疗养院、康复医院、保健站、血站、医务室等。

1.2 名词术语 1.2.1 医院消毒(&Sinf6CtdriinhOSpiul):杀灭或清除医院环境中和媒介物上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1.2.2 媒介物(vectors):指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污染了病原微生物的固体、气体和液体物质,也包括污染的人体体表和表浅体腔。

1.2.3 消毒合格(disinfestdri gualified):在医院消毒中消毒后媒介物携带的微生物等于或少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若能使人工污染的微生物减少99.9%或使消毒对象上污染的自然微生物减少90%,则为消毒合格。

1.2.4 疫源地消毒(disidectdri Ofepiderl)lcli:)cui):本规范中是指对医院内存在着或曾经存在着感染性疾病传染源的场所进行的消毒。

其目的是杀灭或清除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

1.2.5 随时消毒(concurTent disilllect。

):本规范是指对医院存在的疫源地内有传染源存在时进行的消毒。

目的是及时杀灭或清除病人排出的病原微生物。

感染症病人住院期间进行的病室或床边消毒即为随时消毒。

1.2.6 终末消毒(temnnal disil7lechonh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例如医院内的感染症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其住过的病室及污染物品进行的消毒。

1.2.7 预防性消毒(onive dislillechon):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

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规定

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规定

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规定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医院消毒技术规范总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中华人民共和国防实施办法》和《消毒管理办法》制订本规范。

其目的在于统一我国医院消毒、灭菌的方法和消毒、灭菌的监测技术,以提高医院消毒、灭菌的质量,减少。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包括医院、诊所、门诊部、卫生院、妇幼保健院、产院、防治院、技术服务站、疗养院、康复医院、保健站、血站、医务室等。

名词术语医院消毒(&Sinf6CtdriinhOSpiul):杀灭或清除医院中和媒介物上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媒介物(vectors):指人们生活和工作中污染了病原微生物的固体、气体和液体物质,也包括污染的人体体表和表浅体腔。

消毒合格(disinfestdri gualified):在医院消毒毒后媒介物携带的微生物等于或少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若能使人工污染的微生物减少%或使消毒对象上污染的自然微生物减少90%,则为消毒合格。

疫源地消毒(disidectdri Ofepiderl)lcli:)cui):本规范中是指对医院内存在着或曾经存在着感染性疾染源的场所进行的消毒。

其目的是杀灭或清除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

随时消毒(concurTent disilllect。

):本规范是指对医院存在的疫源地内有传染源存在时进行的消毒。

目的是及时杀灭或清除病人排出的病原微生物。

感染症病人住院期间进行的病室或床边消毒即为随时消毒。

终末消毒(temnnal disil7lechonh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例如医院内的感染症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其住过的病室及污染物品进行的消毒。

性消毒(onive dislillechon):对可能受到病原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

消毒程序规范卫生部规定

消毒程序规范卫生部规定

消毒程序规范卫生部规定
本文档旨在概述卫生部对消毒程序的规范要求,确保公共场所、医疗机构和食品加工场所的卫生安全。

1. 消毒程序的必要性
消毒是预防传染病传播和维护公共卫生的重要手段。

正确执行
消毒程序可以有效杀灭病原体,防止疾病传播。

2. 消毒程序的基本要求
- 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根据具体场所的不同,选择适合的消毒剂,确保其安全有效。

- 正确操作消毒设备:操作人员应接受消毒设备操作培训,掌
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 定期检查设备状况:定期检查消毒设备的运行状况,确保其
正常工作。

- 规范记录消毒过程:详细记录每次消毒的时间、地点和消毒
剂使用量等信息,并保存相关记录。

3. 消毒程序的执行流程
- 准备工作:清理工作区域,确保环境卫生。

-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 配制消毒溶液:按照要求正确配制消毒溶液。

- 执行消毒过程:使用配制好的消毒溶液对目标区域进行彻底的消毒,确保覆盖面广。

- 清洗处理:消毒剂的残留物应进行正确的清洗处理。

- 消毒效果评估:对消毒后的区域进行效果评估,确保达到卫生标准。

4. 消毒程序的注意事项
- 遵守剂量和接触时间:按照标准要求,确保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接触时间达到要求。

- 人员防护措施:执行消毒程序时,必须佩戴个人防护装备,避免受到有害物质的伤害。

- 储存和处置消毒剂:严格按照要求储存和处置消毒剂,避免误用和污染环境。

请按照本文档的要求制定消毒程序,并确保执行过程中遵循卫生部规定的相关要求,以维护公共场所、医疗机构和食品加工场所的卫生安全。

卫生部 消毒技术规范

卫生部 消毒技术规范

消毒技术规范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200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二○○二年十一月消毒技术规范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200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二○○二年十一月第一部分Part 1总则General Principle第二部分Part 2消毒产品检验技术规范Technical Standard for testing disinfection Products第三部分Part 3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 of Medicaland Health Structures第四部分Part 4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 ofepidemic focus消毒技术规范目录第一部分总则1.1 引言 (1)1.2 适用范围 (1)1.3 术语 (1)1.4 消毒产品功效检验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3)1.4.1 消毒产品检验基本要求 (3)1.4.2 消毒产品理化检验基本要求 (7)1.4.3 消毒产品毒理学实验基本原则 (8)1.4.4 医疗卫生机构消毒、灭菌基本要求 (9)1.4.5 疫源地消毒基本要求 (12)第二部分消毒产品检验技术规范2.1 消毒产品消毒效果检验技术规范 (15)2.1.1 消毒剂杀微生物试验 (15)2.1.2 消毒剂模拟现场和现场消毒鉴定试验 (43)2.1.3 空气消毒效果鉴定试验 (53)2.1.4 水的消毒效果鉴定试验 (56)2.1.5 灭菌与消毒器械消毒功效鉴定试验 (62)2.1.6 灭菌与消毒指示器材鉴定试验 (75)2.1.7 灭菌医疗用品包装材料鉴定试验 (80)2.1.8 抗(抑)菌试验 (83)2.1.9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产品细菌和真菌污染的检测 (94)2.1.10 隐形眼镜护理液鉴定试验 (99)2.1.11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鉴定试验 (102)2.2 消毒产品理化检验技术规范 (109)2.2.1 消毒产品原料或单方制剂的测定法 (109)2.2.2 复方消毒产品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指导原则 (123)2.2.3 消毒产品稳定性测定 (124)2.3 消毒产品毒理学实验技术规范 (126)2.3.1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126)2.3.2 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128)2.3.3 皮肤刺激试验 (129)2.3.4 急性眼刺激试验 (131)2.3.5 阴道黏膜刺激试验 (132)2.3.6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134)2.3.7 亚急性毒性试验 (135)2.3.8 致突变试验 (136)2.3.9 亚慢性毒性试验 (146)2.3.10 致畸胎试验 (147)2.3.11 慢性毒性试验 (148)2.3.12 致癌试验 (149)2.3.13 毒理学试验结果的最终判定 (150)第三部分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3.1 消毒与灭菌方法 (152)3.2 手术器械和用品的灭菌 (168)3.3 输注器材的灭菌 (169)3.4 一般诊疗用品的消毒 (170)3.5 内镜的消毒灭菌 (171)3.6 医务人员手的消毒 (173)3.7 皮肤与黏膜的消毒 (174)3.8 医院室内空气的消毒 (175)3.9 餐具和卫生洁具的消毒 (176)3.10 物体和环境表面消毒 (178)3.11 检验相关物品的消毒 (179)3.12 口腔诊疗器具与环境的消毒与灭菌 (182)3.13 织物的消毒 (183)3.14 污水的消毒处理 (184)3.15 污物的消毒处理 (188)3.16 尸体及其相关环境的消毒 (192)第四部分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4.1 常用消毒方法 (206)4.2 消毒面积与体积的测算 (206)4.3 消毒剂的应用 (207)4.4 紫外线强度及消毒剂浓度简易测定法 (211)4.5 各种污染对象的常用消毒方法 (212)4.6 疫区饮用水的消毒与管理 (214)4.7 疫源地消毒效果的微生物学评价 (216)4.8 各种传染病疫点消毒要求 (218)附录A消毒试验用试剂和培养基配方 (226)附录B疫点终末和随时消毒工作记录表 (233)。

202年消毒技术规范

202年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201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2-04-05发布2012-08-01正式实施3.术语和定义3.1 清洁cleaning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3.2 清洗washing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3.3 清洁剂detergent洗涤过程中帮助去除被处理物品上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的制剂。

3.4 消毒disinfection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3.5 消毒剂disinfectant能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并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3.6高效消毒剂high-efficacy disinfectant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所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杀灭作用的消毒制剂。

3.7中效消毒剂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etant能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的消毒制剂。

3.8低效消毒剂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ctant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的消毒制剂。

3.9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3.10灭菌剂sterilant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3.11无菌保证水平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SAL灭菌处理后单位产品上存在活微生物的概率。

SAL通示为10-n 。

医学灭菌一般设定SAL为10-6 。

即经灭菌处理后在一百万件物品中最多只允许一件物品存在活微生物。

3.12斯伯尔丁分类法3.13高度危险性物品critical items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臭氧又名三子氧,分子式为O3,分子量为48.00。

一、理化特性:臭氧在常温下为带蓝色的爆炸性气体,有特臭,为已知最强的氧化剂,密度为1.658(空气=1)。

臭氧气体经冷处理后可呈液状,其液体密度为1.71,沸点为-112.3℃,在水中溶解度比氧高,但因分压较低,故在平时使用温度与压力下,只能得到每升数毫克的溶液,含臭氧的溶液,温热时会爆炸。

臭氧的稳定性极差,在常温下可自行分解为氧,在270℃高温下可立即转化为氧。

1%水溶液在常温大气中半衰期为16分钟,所以臭氧不能像其它工业气体一样可以用瓶贮存,一般为现场生产,立即使用。

二、杀菌作用:臭氧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芽孢、病毒、真菌等,并可破坏肉毒杆菌毒素。

臭氧在水中杀菌迅速较氯快。

三、影响杀菌作用的因素:①PH:用臭氧水溶液消毒时,若PH增高,则所需浓度必须增加。

②湿度:用臭氧熏蒸消毒时,相对湿度高则效果好,低则效果差,对干燥菌体几乎无杀菌作用。

③温度:温度降低有利于臭氧的溶解,可增强其消毒作用,甚至在0℃亦能保持较好的杀菌效果,如水温为4-6℃时,臭氧杀菌用量为100,水温10-21℃时为160,水温36-38℃时则为320,有机物可降低其杀菌作用。

四、毒性:空气中臭氧浓度达0.01-0.02mg/L时即可嗅知:浓度达到1mg/L 时,可引起呼吸加速、变、胸闷等症状,在2.5-5mg/L时,可引起脉搏加速,疲倦、头痛,停留1小时可发生肺气肿,以至死亡,作业现场空气中容许的阀限值为0.2mg/m3.五、腐蚀性:臭氧为强氧化剂,可损坏多种物品,浓度越高对物品损害越重,可使铜片出现绿色锈斑,特别是使橡胶老化,色变暗,弹性降低,以致变脆,断裂,使织物漂白褪色.六、稳定性:臭氧稳定性极差,常温下即可自行分解为氧,停止发生后,通风30-60分钟后,其浓度与大气水平一样.七、使用范围:在消毒方面,臭氧的用途主要有以下几种:1液体消毒:饮用水、工业生活污水和饮料水的净化消毒.2物体表面消毒,饮食用具、理发工具、食品加工用具、衣物、钱币、票券等放密闭箱内消毒.3、防腐保存:蔬菜水果蛋类鱼肉类干鲜土特产,水产品加工,贮存和冷藏等.八、使用方法:1液体消毒:臭氧消毒饮用水时,其用量取决于水质,应由实验确定精确值,比较清洁的水,一般应加臭氧0.5-1mg/L,作用5-10分钟后,水中保持臭氧浓度为0.1-0.5mg/L;对于污染比较严重的饮用水,臭氧用量可增至3-6 mg/L。

卫生部 消毒技术规范

卫生部 消毒技术规范

消毒技术规范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200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二○○二年十一月消毒技术规范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200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二○○二年十一月第一部分Part 1总则General Principle第二部分Part 2消毒产品检验技术规范Technical Standard for testing disinfection Products第三部分Part 3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 of Medicaland Health Structures第四部分Part 4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 ofepidemic focus消毒技术规范目录第一部分总则1.1 引言 (1)1.2 适用范围 (1)1.3 术语 (1)1.4 消毒产品功效检验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3)1.4.1 消毒产品检验基本要求 (3)1.4.2 消毒产品理化检验基本要求 (7)1.4.3 消毒产品毒理学实验基本原则 (8)1.4.4 医疗卫生机构消毒、灭菌基本要求 (9)1.4.5 疫源地消毒基本要求 (12)第二部分消毒产品检验技术规范2.1 消毒产品消毒效果检验技术规范 (15)2.1.1 消毒剂杀微生物试验 (15)2.1.2 消毒剂模拟现场和现场消毒鉴定试验 (43)2.1.3 空气消毒效果鉴定试验 (53)2.1.4 水的消毒效果鉴定试验 (56)2.1.5 灭菌与消毒器械消毒功效鉴定试验 (62)2.1.6 灭菌与消毒指示器材鉴定试验 (75)2.1.7 灭菌医疗用品包装材料鉴定试验 (80)2.1.8 抗(抑)菌试验 (83)2.1.9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产品细菌和真菌污染的检测 (94)2.1.10 隐形眼镜护理液鉴定试验 (99)2.1.11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鉴定试验 (102)2.2 消毒产品理化检验技术规范 (109)2.2.1 消毒产品原料或单方制剂的测定法 (109)2.2.2 复方消毒产品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指导原则 (123)2.2.3 消毒产品稳定性测定 (124)2.3 消毒产品毒理学实验技术规范 (126)2.3.1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126)2.3.2 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128)2.3.3 皮肤刺激试验 (129)2.3.4 急性眼刺激试验 (131)2.3.5 阴道黏膜刺激试验 (132)2.3.6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134)2.3.7 亚急性毒性试验 (135)2.3.8 致突变试验 (136)2.3.9 亚慢性毒性试验 (146)2.3.10 致畸胎试验 (147)2.3.11 慢性毒性试验 (148)2.3.12 致癌试验 (149)2.3.13 毒理学试验结果的最终判定 (150)第三部分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3.1 消毒与灭菌方法 (152)3.2 手术器械和用品的灭菌 (168)3.3 输注器材的灭菌 (169)3.4 一般诊疗用品的消毒 (170)3.5 内镜的消毒灭菌 (171)3.6 医务人员手的消毒 (173)3.7 皮肤与黏膜的消毒 (174)3.8 医院室内空气的消毒 (175)3.9 餐具和卫生洁具的消毒 (176)3.10 物体和环境表面消毒 (178)3.11 检验相关物品的消毒 (179)3.12 口腔诊疗器具与环境的消毒与灭菌 (182)3.13 织物的消毒 (183)3.14 污水的消毒处理 (184)3.15 污物的消毒处理 (188)3.16 尸体及其相关环境的消毒 (192)第四部分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4.1 常用消毒方法 (206)4.2 消毒面积与体积的测算 (206)4.3 消毒剂的应用 (207)4.4 紫外线强度及消毒剂浓度简易测定法 (211)4.5 各种污染对象的常用消毒方法 (212)4.6 疫区饮用水的消毒与管理 (214)4.7 疫源地消毒效果的微生物学评价 (216)4.8 各种传染病疫点消毒要求 (218)附录A消毒试验用试剂和培养基配方 (226)附录B疫点终末和随时消毒工作记录表 (233)。

(完整word版)消毒技术规范(2008年版)

(完整word版)消毒技术规范(2008年版)

消毒技术规范(2008年版)1 总则General Principle1.1 引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卫生部《消毒管理办法》制订本规范。

1。

2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消毒产品申报和监督时为评价其安全性、有效性和理化特性而开展的检测活动及与检测活动相关的实验条件的控制。

1.3术语1。

3。

1 消毒disinfection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1.3.2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1.3。

3 化学指示物chemical indicator利用某些化学物质对某一杀菌因子的敏感性,使其发生颜色或形态改变,以指示杀菌因子的强度(或浓度)和/或作用时间是否符合消毒或灭菌处理要求的制品.1.3.4 生物指示物biological indicator染有一定量的特定微生物,用于指示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制品.1.3.5 消毒剂disinfectant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1.3。

6 有效氯available chlorine有效氯是衡量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的标志,是指与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相当的氯量(非指消毒剂所含氯量),其含量用mg/L或%浓度表示(有效碘及有效溴的定义和表示法与有效氯对应)。

1。

3。

7 中和剂neutralizer在微生物杀灭试验中,用以消除试验微生物与消毒剂的混悬液中和微生物表面上残留的消毒剂,使其失去对微生物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试剂。

1。

3。

8 中和产物product of neutralization中和剂与消毒剂作用后的产物.1。

3。

9 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在活菌培养计数时,由单个菌体或聚集成团的多个菌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所形成的集落,称为菌落形成单位,以其表达活菌的数量。

1.3。

10 自然菌natural bacteria本规范指存在于某一试验对象上非人工污染的细菌。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完整版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完整版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5-04-05发布2015-08-01正式实施3.术语和定义清洁cleaning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清洗 washing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清洁剂 detergent洗涤过程中帮助去除被处理物品上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的制剂。

消毒 disinfection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消毒剂 disinfectant能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并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高效消毒剂 high-efficacy disinfectant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所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杀灭作用的消毒制剂。

中效消毒剂 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etant能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的消毒制剂。

低效消毒剂 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ctant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的消毒制剂。

灭菌 sterilization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灭菌剂 sterilant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无菌保证水平 sterility assurance灭菌处理后单位产品上存在活微生物的概率。

SAL通示为10-n 。

医学灭菌一般设定SAL为10-6 。

即经灭菌处理后在一百万件物品中最多只允许一件物品存在活微生物。

斯伯尔丁分类法高度危险性物品 critical items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消毒技术规范(2012)

消毒技术规范(2012)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201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2-04-05发布2012-08-01正式实施3.术语和定义3.1 清洁cleaning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3.2 清洗 washing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3.3 清洁剂 detergent洗涤过程中帮助去除被处理物品上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的制剂。

3.4 消毒 disinfection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3.5 消毒剂 disinfectant能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并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3.6高效消毒剂 high-efficacy disinfectant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所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杀灭作用的消毒制剂。

3.7中效消毒剂 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etant能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的消毒制剂。

3.8低效消毒剂 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ctant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的消毒制剂。

3.9灭菌 sterilization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3.10灭菌剂 sterilant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3.11无菌保证水平 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SAL灭菌处理后单位产品上存在活微生物的概率。

SAL通示为10-n 。

医学灭菌一般设定SAL为10-6 。

即经灭菌处理后在一百万件物品中最多只允许一件物品存在活微生物。

3.12斯伯尔丁分类法 E.H.Spaulding classification1968年E.H.Spaulding根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及在患者使用之前的消毒或灭菌要求,将医疗器械分三类,即高度危险性物品(critical items)、中度危险性物品(semi-critical items)和低度危险性物品(non- critical items)。

(完整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_(2015年版

(完整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_(2015年版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5-04-05发布2015-08-01正式实施3.术语和定义3.1 清洁cleaning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3.2 清洗 washing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3.3 清洁剂 detergent洗涤过程中帮助去除被处理物品上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的制剂。

3.4 消毒 disinfection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3.5 消毒剂 disinfectant能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并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3.6高效消毒剂 high-efficacy disinfectant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所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杀灭作用的消毒制剂。

3.7中效消毒剂 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etant能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的消毒制剂。

3.8低效消毒剂 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ctant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的消毒制剂。

3.9灭菌 sterilization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3.10灭菌剂 sterilant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3.11无菌保证水平 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SAL灭菌处理后单位产品上存在活微生物的概率。

SAL通示为10-n 。

医学灭菌一般设定SAL为10-6 。

即经灭菌处理后在一百万件物品中最多只允许一件物品存在活微生物。

3.12斯伯尔丁分类法 E.H.Spaulding classification1968年E.H.Spaulding根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及在患者使用之前的消毒或灭菌要求,将医疗器械分三类,即高度危险性物品(critical items)、中度危险性物品(semi-critical items)和低度危险性物品(non- critical items)。

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概要

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概要

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1.1 引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和《消毒管理办法》制订本规范。

本规范含总则、消毒检验技术规范、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和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四个部分。

1.2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经营、使用和检验消毒产品的组织,医疗卫生机构以及传染病疫源地和其他一切需要消毒的场所。

1.3术语1.3.1 消毒disinfection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1.3.2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1.3.3 化学指示物chemical indicator利用某些化学物质对某一杀菌因子的敏感性,使其发生颜色或形态改变,以指示杀菌因子的强度(或浓度)和/或作用时间是否符合消毒或灭菌处理要求的制品。

1.3.4 生物指示物biological indicator将适当载体染以一定量的特定微生物,用于指示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制品。

1.3.5 消毒剂disinfectant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

1.3.6 灭菌剂sterilant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使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1.3.7 高效消毒剂high-efficacy disinfectant指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致病性芽孢菌)也有一定杀灭作用,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的制剂。

1.3.8 中效消毒剂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ctant指仅可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1.3.9 低效消毒剂low-efficacy disinfectant指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1.3.10 有效氯available chlorine有效氯是衡量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的标志,是指与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相当的氯量(非指消毒剂所含氯量),其含量用mg/L或%浓度表示。

卫生部关于印发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印发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印发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
•【公布日期】2002.11.15
•【文号】卫法监发[2002]282号
•【施行日期】2002.11.15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标准化
正文
卫生部关于印发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的通知
(卫法监发[2002]28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单位:
现将新修订的《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印发给你们。

请各有关单位严格依照本规范进行监督。

本规范自2003年4月1日起实施。

以往发布的文件与本规范要求不一致的,以本规范为准。

2002年11月15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消毒是指通过各种物理或化学手段,以杀灭或去除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用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是卫生部制定的一套规范和指南,旨在明确消毒的目标、方法和操作要求,确保消毒工作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一、消毒目标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的首要目标是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通过消毒可以成功杀灭或去除空气、水、物体表面以及人体等环境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二、消毒方法
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所,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规定了不同的消毒方法。

常见的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消毒、化学消毒和生物消毒。

1. 物理消毒:物理消毒是通过提高温度、使用紫外线、电离辐射等方法杀灭或去除病原微生物。

常见的物理消毒方法包括高温消毒、干热消毒、紫外线消毒、电离辐射消毒等。

2. 化学消毒:化学消毒是通过使用化学药剂来杀灭或去除病原微生物。

常见的化学消毒方法包括氯化物消毒、过氧化氢消毒、醛类消毒等。

在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消毒时,需要根据药剂的配方和说明书来选择适当的浓度和使用方法。

3. 生物消毒:生物消毒是通过使用具有抗菌作用的生物制剂来杀灭或去除病原微生物。

常见的生物消毒方法包括使用含有抗
菌成分的洗手液、消毒剂等。

三、消毒操作要求
根据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下面是消毒操作的一些要求:
1. 消毒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消毒操作之前,需要对消毒设备和器具进行清洁和维护,确保其良好的工作状态;同时,要对消毒区进行清洁和整理,确保操作区域的干净整洁。

2. 消毒操作的严格执行:在进行消毒操作时,需要按照规范中明确的方法和操作步骤进行操作,确保消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对于不同的消毒对象和消毒场所,要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并根据规范要求使用正确的消毒剂和药剂浓度。

3. 消毒后的处理:消毒完成后,要对消毒设备和器具进行清洁和维护,确保其良好的保存状态;同时,要对消毒区进行清洁和整理,确保操作区域的干净整洁。

四、消毒效果的评估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对消毒效果进行评估,确保消毒操作的有效性。

评估消毒效果的主要方法包括微生物检测和目测观察。

根据规范的要求,对消毒过后的空气、水、物体表面或人体进行微生物检测,确定病原微生物的杀灭或去除情况;同时,通过目测观察来判断消毒操作的效果和表面洁净度。

五、消毒质量控制和监督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建立健全的消毒质量控制和监督机制,
确保消毒操作的科学性和标准化。

对于消毒操作的执行人员,要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其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消毒设备和器具,要进行定期的检测和维护,确保其工作状态符合要求;同时,要建立健全的消毒记录和档案,便于监督和追溯。

综上所述,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是一套科学、规范和严格的消毒操作指南,确保消毒工作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消毒操作,并进行消毒效果的评估和监督。

通过正确的消毒操作,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