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4 鉴赏诗歌的语言-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浙江专用)

合集下载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所谓“内容要点”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指文章整体或某个层次、段落的主要意思。

“归纳”“概括”即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即概括大意。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对抽象内容加以阐述,对含蓄内容加以解说等。

一、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庭有树,鹊巢其上,育二子,日呱呱自鸣。

后值狂风,树摧巢毁,二雏坠地。

一儿见之,不胜喜,怀而归,旦夕饲之,爱甚。

稍长而飞,一猫袭来,攫而去,儿亟逐之,不及,抚膺而泣,曰:“早知是,吾放汝林间,安得为猫所食?是乃吾之过也。

”从这则小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答案】每个人或每个事物都应处在适合他的环境中(我们应该让小动物在适合它们的环境中生长);爱就该放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寓意的能力。

小鸟本来应该在林中自由飞翔,小孩子因为喜欢而养在家中,使之逐步丧失自己的生存技能,结果造成被猫抓的后果。

所以,寓意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归纳:每个人或每个事物都应处在适合他的环境中;我们应该让小动物在适合它们的环境中生长;爱就该放手。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下列属于本文中心句的一项是()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句的提炼。

中心句是对一段话起总结归纳作用的句子,在段落开头的中心句起概括和总述作用;在段落中间的中心句起承上启下作用;在段落末尾的中心句起归纳和总结作用。

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可以看出,这段话写的是司马光勤奋读书背诵的故事,中心句是“书不可不成诵”,故选C。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备战最新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14仿用句式含解析

备战最新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14仿用句式含解析

考点14 仿用句式仿用句式是高考高频考点,要求考生能仿照题目所提供语句的句式特点,新造一个或多个句式、结构与示例类似的句子,且内容方面要符合相关要求。

该题型特殊留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言语的优美。

纵观近年考情,高考对仿用句式的考查呈现出以下特点:1.考查方式绝对不变。

详细来看,题目常常给出必然的示例要求考生仿写,有时会限定话题内容;有时要求自选话题,如2017年高考浙江卷第5题,就明确要求“仿照上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

2.选择的语料涉及面广,次要有诗句仿写、哲理句的仿写、图文类的仿写等。

高考仿用句式题,考查的灵活度越来越高,仿写的话题宽泛,综合性加强,考生要想精确解答仿写题,必需积累一些关于修辞手法方面的知识,且要把握仿写“形神兼备”的全体要求。

考向一限定话题型仿写1.米兰·昆德拉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

”由于性情、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生命都有本人独到的理解。

请你从以下四个备选人物中,任选两个仿照示例各写一句话,表达他们各自对生命的理解。

要求符合人物特征,句式与示例大致相反。

备选人物陶渊明徐志摩桑地亚哥巴金示例苏东坡——生命就是一次风雨兼程的旅行,只需心胸旷达,才能笑到起点。

【答案】示例陶渊明——生命就是一只冲出樊笼的鸟儿,只需回归自然,才能自在飞行。

徐志摩——生命就是一个星辉斑斓的梦,只需轻轻地来悄悄地走,才会让梦长留。

桑地亚哥——生命就是一场单枪匹马的战役,只需先打败本人,才能打败对手。

巴金——生命就是一只在黑夜里跟随光明的小舟,只需以爱为桨,才能拥抱明天的太阳。

只需……才……”的方式,这个不难模仿,难的是结合人物的经历、性情或其精神世界的核心对生命作出诠释。

好在备选的人物均出自教材,考生绝对熟悉。

如写“陶渊明”,考生可联系高中课文《归去来兮辞》,明确陶渊明对官场的讨厌,对自在生活的爱好,以诠释生命的价值;如写“徐志摩”,则可联系课文《再别康桥》中作者的思想情感来写;如写“桑地亚哥”,则可联系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与鲨鱼搏斗时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行来写;如写“巴金”,则可联系巴金的散文《小狗包弟》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精神品行来写。

识记文学常识-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识记文学常识-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文学常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中考考查的重点是与重要文学作品有关的内容,一般出自课下注释,多考查时代国别、风格流派、地位评价、文章体裁、题材人物、作家作品、字号称呼、文体特点等。

复习备考文学常识要做到:注意课下注释,弄清楚一些常见作家的作品、风格流派、写作特点等。

要时时关注相关的文化常识专有名词,通过查字典、找资料等方式识记这些文化常识的具体内容,并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常识内容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加以整理。

1.(2020年江苏徐州市中考模拟预测)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峡》、《湖心亭看雪》、《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分别选自《水经注》、《陶庵梦忆》、《三国演义》、《红楼梦》,作者分别是郦道元、张岱、罗贯中、曹雪芹。

B.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其形体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六个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

其造字法一直沿袭许慎“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C.《曹刿论战》中的“牺牲”是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称为“垂髫”。

D.《儒林外史》中描绘了四位市井“奇人”,他们分别是寺院里安身的季遐年、卖火药桶子的荆元、开小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王太。

【答案】D【解析】D.《儒林外史》中最后介绍的四位市井“奇人”,他们分别是在寺院里安身的季遐年,他的本领是善写字;卖纸火筒的王太,他的本领是善下围棋;开小茶馆的盖宽,他的本领是善画画;做裁缝的荆元,他的本领是善弹琴。

这四位“奇人”共同的特征是:下层民众,有一技之长,不慕名利,清雅脱俗,洒脱率真。

故选D。

2.(2020年甘肃省静宁县三校九年级联考)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旧历丁卯年除夕逝世。

丁卯年是干支纪年法的表述。

B.《望岳》的作者杜甫是唐代诗人,人称“诗圣”。

诗中的“岱宗”就是指泰山。

C.《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情感。

2021高考浙江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3部分 专题14 第2节 考点2 鉴赏诗歌语言

2021高考浙江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3部分 专题14 第2节 考点2 鉴赏诗歌语言

考点2 鉴赏诗歌语言角度1__炼__字☞明常识掌握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炼字的类别,提高鉴赏炼字的能力。

词类讲解动词动词的提炼是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

诗歌中的动词,一是一般动词;二是活用动词,即由其他词性的词活用过来的动词。

如宋祁的?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出了杏花盛开的艳丽风光,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形容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描写茫茫沙漠,“大〞字状其景观;烽火燃起,“孤〞字状其醒目;“长〞状其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数量词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又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二字正表现了这些。

诗人在这里用两副耳目来听、来看江南春,一是生理的耳目,二是心理的耳目。

生理的耳目实听实见,心理的耳目虚听虚见,虚实结合,驰骋千里,才能写出“江南春〞叠音词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诗中“时时〞“恰恰〞为定考向常见的设问方式1.某一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这首诗中的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4.请对某句中某字的妙处加以赏析。

5.某句中的某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6.某字另一版作另一字,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熟技巧1.鉴赏方法(1)看字词是否传神。

所谓“传神〞就是要分析词语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

特别要注重对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咀嚼。

在鉴字赏词中要学会结合语境去揣摩词语的生动形象、凝练传神,进而体会词语在全句或整篇中的表达效果。

(2)看字词是否表情。

所谓“表情〞就是要分析词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意愿。

2021高考浙江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3部分 专题14 第2节 考点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2021高考浙江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3部分 专题14 第2节 考点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考点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角度1__表达方式☞明常识1.常见描写技巧(1)动静结合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析】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诗句所描写的景致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山中景物流连忘返的心情。

(2)正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展正面的直接的描写。

【例】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白居易?杨柳枝词?)【析】描写了春天杨柳的娇美形态。

(3)侧面描写描写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

【例】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王昌龄?参军行七首(其五)?]【析】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二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出来。

(4)白描白描就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衬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画面。

【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析】全用白描,不加任何渲染衬托,通过纯客观的景物组成有主观色彩的意境。

(5)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多着重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从而使人物形象饱满、鲜明、生动。

【例】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析】最后一句是细节描写。

诗人等着朋友如约前来,已经过了夜半了。

百无聊赖之际,便自娱自乐,一个“敲〞,一个“落〞,传神地刻画出诗人看似悠闲,实那么因久等不至而产生的焦虑心理。

2.常见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诗人在诗歌中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的一种文章笔法。

又叫直抒胸臆。

【例】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析】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综合考查考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从各地区中考试卷来看,其考查特点有:1.在考查形式上,主要有两种,一是选择题;二是主观题。

其中,以主观题为主。

主观题又分两种考查形式,一是从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选出几个句子要求翻译,二是另给一则文言短文要求翻译。

其中,以前者为主。

2.在考查内容上,既涉及重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等,还涉及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要想准确翻译文言语句,考生必须做到:(1)以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及偏义复词有充分的理解,对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固定句式、固定短语等都有准确把握。

(2)首先,要严格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其次,要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翻译时应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再次,要遵照原文的风格,切忌断章取义。

预计2020年中考仍然会重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考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翻译的过程中,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切勿漏译、错译。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划分文言语句朗读节奏-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划分文言语句朗读节奏-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代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中考对断句的考查,从题型来讲有两种:一是客观题,一是主观题。

从材料的来源来看,有的出自所选文段,有的出自其他典籍,还有的出自教材后的补充文段。

从所选语句的特点来看,有的句式整齐,有的有明显的标志。

从考查重点来看,侧重于语法停顿而非语音停顿,一般不考具体的标点,只要求用斜线断开。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限画两处)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答案】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解析】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译为: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

二、文言文阅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③十岁余,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④,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2020-2021全国备战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备战中考模拟和真题分类汇总附答案解析

2020-2021全国备战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备战中考模拟和真题分类汇总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玉楼春·戏赋云山辛弃疾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凤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注释)①瞥:突然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画线句。

【答案】运用拟人、设问的修辞,“摧”宁赋予浮云以人的动作,生动而巧妙地写出了青山被浮云遮覆的景象:一问一答间,富有情趣。

【解析】【详解】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修辞角度赏析。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中的“何人半夜推山去”是问句,“四面浮云猜是汝”为答句,这是设问的手法,将青山被浮云遮盖的特点进行具体表达,突出一种厚重感;“猜是汝”猜想是浮云所做,赋予浮云人的行为,为拟人的手法,突出词人喃喃自语的特点。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夏意(宋)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2)请对“梦觉流莺时一声”一句进行赏析。

【答案】(1)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

(2)“流莺时一声”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解析】【详解】(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

第一句写午睡的场所,“深深”说明别院深幽寂静,因为寂静,而感到了“清”,体现出物我之间的通感,使人直观地感觉到在这里午睡的宜人。

第二句写院外的环境。

院内屋中是一味清凉,窗外榴花盛开,透过窗帘,仍能感觉到它艳丽的色彩。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梦觉流莺时一声”,原来他已为小院清景所抚慰,虽然烈日当午,却已酣然入睡,待到“梦觉”,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

写莺声而不写黄莺本身,既见得树荫之茂密深邃,又以阒静之中时歇时现的呖呖之声,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宁谧。

考点03 语言运用之综合运用-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考点03 语言运用之综合运用-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语言运用之综合运用是中学生学习的重点,汉字的正确认读及书写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从近几年各地的中考实际命题情况来看,此类题所选的汉字都是考生平时易读错、写错的字,难度不大。

命题材料的选择灵活多变,从课本内容到鲜活的媒体语言,从四字成语到多字的熟语,从口语到书面语,都可以成为命题材料,这对考生的语言基础知识积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考生备考时要加强对形异字、形似字的辨识积累。

此外,考生还要重视对成语、熟语意思的解读,以提高自己辨识错别字的能力。

1.(2020年江苏徐州市中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和“见字如面”,一个个特别“中国”的文化类节目触动了无数观众的美好遐想。

文化长河的(),五十六个民族的多彩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里,有()的绚丽风景。

典雅文化与大众娱乐的碰撞,不仅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更让观众得以在屏幕上邂逅诗和远方。

人们的精神殿堂定将更加灿烂辉煌。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语段括号里。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穷无尽无边无际(2)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答案】(1)源远流长无穷无尽(2)不仅让观众得以在屏幕上邂逅诗和远方,更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

【解析】(1)“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

“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根据“文化长河”可知,这里用“源远流长”。

“无穷无尽”:没有止境,没有限度。

“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根据“绚丽风景”可知,这里用“无穷无尽”。

(2)这道题考查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属于语序不当,“不仅……更……”表示递进关系,应该将“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和“让观众得以在屏幕上邂逅诗和远方”交换位置。

2.(2020年福建省福州市九年级适应性训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兰花,清幽淡雅,朴实无华,生长在高山峡谷的石缝中。

它不惧风吹雨打,不畏酷shǔ严寒,在空旷的山谷中随风摇曳.,发出淡淡的幽香。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所谓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描绘的内容,把握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分析其深层内涵及社会意义;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对作者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态度进行评价,包括对作者在诗歌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价。

综观近年来的中考语文试卷可知,中考对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古代诗歌内容、主旨的评价;二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

中考对本考点的考查形式主要有:1.判断式。

如诗(词)中的某词(某句、某联)表达(蕴含、寄托)了什么思想感情等。

2.分析式。

即在明确诗歌的感情特点的前提下,要求考生结合诗歌中的形象或表达技巧进行分析。

3.评价式。

就是要求考生针对某人对某诗(词)的评价进行分析评判。

考生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时,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含意,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善于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揣摩思考,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在鉴赏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考生须注意理解要全面,评价要全面、准确、客观,不要犯片面性或绝对化的错误。

预计2018年中考对该部分的考查会有所加强,考生应引起重视。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案】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

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语序不当-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语序不当-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语序不当主要是指句子中词语或分句的顺序不合理,即不符合语法习惯或不符合事例。

中考常见的有六种病句类型,语序不当列在首项。

但语序不当造成的语病,并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或者说,我们做题时,思维有定式,一般都先从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合理入手思考。

语序不当因为其结构完整、表意基本清晰而容易被广大同学忽略,成为辨析病句中的“隐性杀手”。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济南市针对发展环培明察暗访,展现出动真碰硬的决心,也向社会发出共同努力。

B.泉水泡茶,是济南特有的人文特色。

济南泉水大碗茶成为高铁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C.许多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正在逐步被推广和发现。

D.为防止“扫码支付”中不法分子的诈骗行为不再发生,央行颁布了条码支付新规定。

【答案】B【解析】A项,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句末加“的号召”。

B项,正确。

C项,语序不当。

“推广”和“发现”调换位置。

D项,滥用否定词,把“不再发生”改为“再发生”。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广泛阅读,使我的文化品位大大提高。

B.这个人谁都不认识。

C.我们在期末检测中能否取得好的成绩,关键是平时的努力。

D.每位同学都希望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

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

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D项,没有语病。

其他各项病句如下:A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去掉“使”;B项,语序不当,改为“谁都不认识这个人”;C项,否定词错误,去掉“否”。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江津四面山、武隆仙女山、万盛黑山谷、北碚缙云山是重庆周边避暑最受欢迎的四大热门景区之一。

B.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能否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C.体验生活、留意生活、提炼生活,抓住有意义的素材,捕捉真切的情感,澄清模糊的认识,一定会写出好的作文。

2021高考浙江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3部分 专题14 第2节 考点5 诗歌比较鉴赏

2021高考浙江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3部分 专题14 第2节 考点5 诗歌比较鉴赏

考点5 诗歌比拟鉴赏古代诗歌比拟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单纯一首诗歌鉴赏的命题角度根本一样,都从诗歌的意象、意境、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方面设置题目,不同的是比拟鉴赏题需要考生针对两首或者三首诗歌进展比拟鉴赏解答,或对同一首诗歌从不同角度进展比拟鉴赏解答。

☞定考向常见的设问方式1.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对其异同进展分析评价。

2.给出一首诗词和学过的课本上的诗词篇目或诗句,对其异同进展分析评价。

3.给出一首词,对其上下片情感、手法等异同进展分析评价。

4.辨析一首诗词不同版本的妙处。

☞熟技巧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者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拟角度(思想内容、情感、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手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清楚。

角度1:意象、意境比拟鉴赏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癸巳除夕偶成[清]黄景仁①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②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早行[宋]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③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黄景仁(1749~1783):清乾隆年间诗人,科举屡挫,一生未仕,为生计四方奔波,目睹“盛世〞表象下的种种社会疮痍。

此诗为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年)作者自安徽归家后所作。

②物外:世俗人情之外。

③阑干:纵横交织,参过失落。

两首诗都写到“星〞,这两处“星〞在诗中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

(6分)【读懂诗歌】癸巳除夕偶成欢声笑语从千家万户传出来,人们因欢乐而忘记了时间,不知不觉已到了深夜。

可是,那些担忧正从这流逝的时间中、外物变迁中让人觉察出来。

孤独寂寞地一人站在市桥之上,仰望星空陷入深思。

早行露水降落,我穿着厚厚的毛衣还感到丝丝的寒意;仰望天空,北斗星横斜着分外光明。

孤单单地,我半醒半睡地过了座小桥,耳边传来稻田深处唧唧虫鸣。

【解题思维】第一步:读题干。

文言文阅读之拓展阅读-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文言文阅读之拓展阅读-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近几年中考越来越注重对考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在文言文阅读中,经常会出现拓展阅读,要求考生在初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对所述事件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要求答出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或是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评论等。

分析评价时要注意:分析必须在整体把握和综合梳理的基础上进行。

评价的思想观点必须正确,要辨证地思考和历史地评价。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兄妹两人的“解”哪一个更好呢?请亮出你的观点,并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示例一:“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示例二:“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解析】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各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等待。

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鉴赏诗歌的语言-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鉴赏诗歌的语言-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是中考古代诗歌鉴赏部分考查的重要内容。

“语言”主要包括炼字炼词和语言风格两类。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是要理解诗歌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进而做出评述。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卷来看,中考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两方面的特点:1.考查形式。

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语言的把握。

只有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考查内容。

主要包括:(1)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即分析其含义和作用;(2)品评某一字词的艺术表达效果;(3)理解诗歌中某一两个语句的含意;(4)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考生在备考时,应联系诗歌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和推敲,从而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预计2018年中考对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考查仍会加强,而考生应给予重视。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东坡①(宋)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luò)确:石多而坚硬的样子。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案】“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自爱铿然曳杖声”,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铿:象声词,此指手杖敲击山石所发之声。

将拄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

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

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

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

鉴赏诗歌的形象-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鉴赏诗歌的形象-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中考古代诗歌鉴赏板块重要的考查内容。

“形象”是指古代诗歌中所描写的事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是要求考生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寓于形象中的感情。

从近几年中考的情况来看,中考对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两个特点:1.从考查形式上看,中考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的形象的把握,难度稍大。

命题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1)这首诗歌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歌中形象的特点和内涵。

(3)请分析两首诗歌中形象的异同。

2.从考查内容上看。

中考常与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考查形象的内涵及意义。

考生在备考时,要把握以下答题方法:首先,要弄清形象的特点;其次,要在联系诗歌主旨的基础上,分析形象在诗歌中的特别意蕴;最后,用得体的语言组织答案。

预计2020年中考仍会以该考点为考查热点,因此,考生应对其格外关注。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六州歌头·项羽庙李冠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

鞭寰宇,驱龙虎,扫欃枪,斩长鲸。

血染中原战。

视余、耳①,皆鹰犬,平祸乱,归炎汉,势奔倾。

兵散月明。

风急旌旗乱,刁斗三更。

共虞姬相对,泣听楚歌声,玉帐魂惊。

泪盈盈。

念花无主,凝愁苦,挥雪刃,掩泉扃②。

时不利,骓不逝,困阴陵,叱追兵。

呜咽摧天地,望归路,忍偷生!功盖世,何处见遗灵?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凋零。

遣行人到此,追念益伤情,胜负难凭!【注】①余、耳:陈余、张耳,都是参加反秦斗争的人物。

②泉扃:九泉,地下。

上阕描绘出了怎样的项羽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上阕描绘出了项羽叱咤风云、英武无比却兵败落魄、儿女情长的末路英雄形象。

“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

鞭寰宇,驱龙虎,扫欃枪,斩长鲸。

血染中原战”几句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英武无比、武功盖世、征战天下的英雄形象,而“兵散月明。

课件备战年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课件PPT

课件备战年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课件PPT

(2分)
纷飞的景象
●(2) 结合下片,从描写的角度说说作者是如何写“愁”的。 (4分)
示例一:下片通过描写送别时人物的行为(“争劝离觞”)以及当时的景 物(“莺声断肠”) , 描绘出旅人即将离别的愁苦情绪。
● 答案
●7. (1)比喻 阳春时节,洛阳城里柳絮纷飞的景象(2) 示例一:下片通过描写 送别时人物的行为(“争劝离觞”)以及当时的景物(“莺声断肠”) , 描绘 出旅人即将离别的愁苦情绪。示例二:下片通过送别时朋友(“争劝离觞”) 的行为和当时的景物(“莺声断肠”) 等侧面描写与自己“回首挥泪千行” 的正面描写相结合,描绘出旅人即将离别的愁苦情绪。
诗歌的创作手法是诗歌体裁较为独特的特征。
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
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2020年中考真题训练
● 【四川省德阳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7分)古诗词鉴赏。 ● 终南山
● (唐)王维 ●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4.语言赏析,赏出诗歌美感。
●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 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 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 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州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阅读温庭筠的《清平乐》一词,完成 第7题。 (6分)
诗歌的具体内容,进行准确的推断、描绘和概括。解答时就要紧 示例一:下片通过描写送别时人物的行为(“争劝离觞”)以及当时的景物(“莺声断肠”) , 描绘出旅人即将离别的愁苦情绪。
解析:“出门何处望京师”显示了报国之情,“不为愁人住少时”抒发了忧愁苦闷之情。

新高考语文考点21 鉴赏诗歌的语言 备战2022年新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新高考语文考点21 鉴赏诗歌的语言 备战2022年新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部分考查的重要内容。

“语言”主要包括炼字炼词和语言风格两类。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是要理解诗歌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进而做出评述。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高考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两方面的特点:1.考查形式。

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语言的把握。

只有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考查内容。

主要包括:(1)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即分析其含义和作用;如2019年浙江卷第21题;(2)品评某一字词的艺术表达效果,如2017年高考山东卷第14题的第(1)小题;(3)理解诗歌中某一两个语句的含意,如2019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第15题;(4)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考生在备考时,应联系诗歌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和推敲,从而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预计2020年浙江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考查仍会加强,而考生应给予重视。

考向一炼字炼词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考生通过分析可知,“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是触觉,“红光”是视觉,这里是“通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夕阳的柔和温暖。

“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壮丽的景色。

考生了解了字的本义,再联系文中内容明白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点出表达效果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题目。

新秋雨后齐己夜雨洗河汉,诗怀觉有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14 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是中考古代诗歌鉴赏部分考查的重要内容。

“语言”主要包括炼字炼词和语言风格两类。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是要理解诗歌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进而做出评述。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卷来看,中考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两方面的特点:1.考查形式。

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语言的把握。

只有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考查内容。

主要包括:(1)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即分析其含义和作用;(2)品评某一字词的艺术表达效果;(3)理解诗歌中某一两个语句的含意;(4)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考生在备考时,应联系诗歌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和推敲,从而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预计2018年中考对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考查仍会加强,而考生应给予重视。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溪上遇雨(其二)唐·崔道融①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②明。

【注】①崔道融:晚唐诗人。

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

②晚照:夕阳的余晖。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咏夏雨,既无任何寓意,也非作者心境的写照,但富有生活情趣。

B.全诗描绘了一幅雨势迅猛、雨脚不定的夏雨图。

C.一会儿东边日头西边雨,一会儿西边日头东边雨,写出了由于雨脚转移迅速造成的一种自然奇景。

D.以从容“坐看”云起着笔,而用“忽惊”“却是”跌宕转折,直接描写出夏雨的急骤。

2.试分析“坐看黑云衔猛雨”中“衔”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1.D2.“衔”字将黑云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雨从云生的景象。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手法运用的分析和思想感情的把握。

我们解答时要结合整首诗,逐句进行分析。

D项,理解不正确,先是“坐看”,继而“忽惊”,侧面烘托出夏雨的瞬息变化难以预料。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衔”字将黑云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雨从云生的景象。

3.【浙江省宁波市江北中学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忆钱塘江宋·李觏①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②返照,水仙③齐著淡红衫。

【注】①觏:读gòu。

②涵:包含。

③水仙:指水中女神。

这里喻指归帆。

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

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最迷人的是夕阳返照江面,江水一片红光。

水面上,点点白帆也泛着淡红光芒,在夕阳的辉映下,宛如一群穿着淡红衣衫的水仙,凌波微步,美艳动人。

【解析】题干要求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此题一定要把夕阳返照江面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如:此时此刻,最迷人的还是返照入江,满江一片红光,那江面上的点点白帆,在夕阳的辉映下,宛若水中的女神们一齐穿上了淡红的衣衫。

4.【浙江省温州市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乙)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①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词人途经造口壁写的。

他想起金人追赶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太后情急下,连夜赶路,一路上百姓逃难的情景,感慨万千提笔写下此诗歌。

谈谈对(乙)词中“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诗人是有坚定的报国之志的,所以,这句表面上是实写诗人自己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仍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

其实暗喻自己的报国之志非常的坚定,有百折不回的意志,也有像那浩浩荡荡江水最后能冲破阻碍,获得最后胜利的信心。

【解析】解答此题一是从字面去理解,水向东流是自然规律,二是从语句的寓意上去理解,围绕规律的作用引发的联想,结合作者的思想情感分析作答。

5.【浙江省绍兴市绍初教育集团2020届九年级4月份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山村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诗歌末句用“闲”表现“中庭栀子花”,很有意味,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闲”以拟人的手法表现花闲在中庭,无人欣赏采撷。

从侧面表现了人们因农事而忙,无暇赏花的情景。

传达出山村生活的忙碌、悠然与安闲。

(既用“闲”来反衬农家的“忙”,突出了人的勤劳;又用拟人手法,以栀子花的美烘托出人情的温馨和谐。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栀子花又名“同心花”,是爱情的象征。

“闲”字将栀子花人格化,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

名师点睛1.抓动词。

动词的使用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可使诗歌中的意象化静为动,更加形象生动,具有动态美。

2.抓形容词。

考生要注意形容词的重叠运用和活用。

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如“梦魂欲渡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中的“轻”,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且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使本不可触的梦有了重量,堪称妙绝。

3.抓数量词。

诗(词)人精心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如唐代诗人齐己《早梅》中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一枝”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4.抓表颜色的词。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感。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夜到渔家张籍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效果?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蜀中九日(唐)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从景和情的关系角度,赏析最后一句。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被誉为写“愁”的千古名句。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阮阅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干。

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

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一双燕子,两行征雁”中数量词运用的妙处。

1.(浙江省杭州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明]李攀龙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知背景]甲诗略。

乙诗:吴国伦字明卿,因违忤奸相严嵩,被贬至江西(古属楚地);当时诗人正在郡城济南养病,吴国伦赴江西途经济南时,诗人写下这首诗为其送行。

[析场景]甲诗首句以暮春时节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子规”,营造了悲惋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情。

乙诗前两句:2.(浙江省绍兴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月下演东坡语①(其一)[清]汪琬自入秋来景物新,拖筇②放脚任天真。

江山风月无常主,但是闲人即主人。

[注释]①东坡语;苏轼曾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认为自然景物,人人得以享用,人人都是大自然的主人。

②筇(qióng);竹制的手杖。

古人常以“秋”入诗,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本诗同样以“秋”入诗却新意频出,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3.【2019年中考浙江温州卷】古诗阅读。

玉仙馆[唐]张籍长溪新雨色如泥,野水阴云尽向西。

楚客天南行渐远,山山树里鹧鸪啼。

(选自《全唐诗》)请你完成这首诗歌的微电影镜头脚本设计,来展现诗歌的意境。

镜头脚本设计(部分)景别摄法整体画面配音预期效果远景从人物后面拍摄(1)______水流声、鹧鸪声(2)______4.【2019年中考浙江金华卷】古诗阅读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①(宋)苏轼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②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③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④。

(选自《苏轼两浙诗选》)(注释)①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

文长老,蜀人,报本禅院方丈。

②吴音:指江浙一带方音。

③搜句:作诗。

④浙东:指钱塘江以南越、婺、处、台七州。

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闯关检测1.“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境况?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贫寒交困的境况。

“瓢弃樽无绿”,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

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

葫芦早就扔掉,樽中空空如也。

“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

“似”是诗人对温暖渴望后产生的幻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瓢弃樽无绿”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绿”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炉存火似红”写炉火燃尽的景象,“火似红”是作者的想象,这是出于他对温暖的渴求。

2.这首诗语言浅切流畅,活泼圆转。

最后一句“春风动草衣”尤为传神。

正焦急等待主人归来的诗人远远看见一叶扁舟向岸边行来,渔人正寻找沙岸泊船,他身上的蓑衣在春风中飘动,好像是诗人等待已久的主人回来了,诗人喜悦的心情油然而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