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的概念
女性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代表人物
• 早期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沃尔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和穆勒(John Stuart Mill)。 • 沃斯通克拉夫特是早期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她的代 表作是《为女权辩护》。在这部名著中,她批判了卢梭的女性观。她 的主要观点是:首先,否认女性在理性和理智方面的能力低于男性; 其次,提倡男女两性受同等的理性教育;再次,她认为,男女两性的 道德水准是相同的,都可以对品德做出自由的理性的选择;最后,她 明确提出,两性的价值平等必然会导致两性的权利平等。她认为,理 性是公民资格的基础,理性包含着克服或控制爱情与热情的能力。虽 然她承认女性的性存在,但却坚决认为,同爱情一样,女性的性欲也 必须服从于理性,因此,女性的结婚和生育必须建立在理性的选择之 上。
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两个高峰期
• 第一次浪潮(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西方女性主义 起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19世纪下半叶 出现第一代,和欧洲工业革命同步。最初的诉求是妇女在 受教育和立法上应当平等,在经济上与男性平等。她们主 要是从经济方面诉求妇女的解放,对以后的女性主义运动 ,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运动有很大影响 ,这一代有影响的文学作品有易仆生的《娜拉》、托尔斯 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这一时期,女性主义还没有 上升到理论高度,主要是一些实践活动。第一次浪潮运动 的目标主要是为了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和社会权益 。
• 第二次浪潮(20世纪60—70年代):兴起于美国 ,其基调是要消除两性差别,它引发了女性主义 的理论研究热潮,更多的女性为争取女性在文化 、历史、习俗上的更多自由而投身到这场斗争中 。第二次浪潮基于男女差异与女性主义观点上, 探讨性别歧视在思想、文化与社会的根源与运作 。
女性主义

激进主义的女权主义 (二)
激进女权主义的视角是新颖的,尤其是关于 性别差异和父权制理论对于传统的男性中心 文化和价值体系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激进性 表现在:主张革命而非改良去争取妇女的解 放;强调男女对立和决裂,将矛头指向男性。 不过该理论缺陷在于对女性的特别强调忽视 了男女的同一性,很容易走入“生理决定 论”,而且对妇女本身的强调,忽视了妇女 受压迫的社会、历史、经济层面的分析。
女权主义思潮的主要流派
1.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 2.激进主义的女权主义 3.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 4.后现代女权主义
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一)
代表作:玛丽· 沃斯通克拉克拉特《女权辩护》 传统认为女人智力低下,因而没能力从事政治社会事务。而女 权主义认为人人都有理性,都有权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其理 论根源于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 特点:依据人具有同等的理性潜能这一假设,推崇自由主义思 想原则,主张人生而平等,男女平等。其平等指的是机会平等。 多数强调妇女受教育的机会以及在法律上保障妇女的权益。 观点: ①争取法律改革,排除原有对妇女的歧视;②确保妇女的社会 平等权利,排除妇女生育带来的障碍,争取妇女参与行政和决 策;③争取平等的机会,着重于妇女的就业培训和再培训的机 会。
女权主义福利观 (一)
共同点:都认为父权制是妇女受压迫地位的主要原 因:社会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分离的背景下,妇 女仅限于私人领域是妇女地位低下的表现;性别分 工是帮助男性实现控制女性,实现霸权地位的工具。 ①反对性别歧视和性别贬抑,批判男女权力分配不 均以及女性沦为附庸的不公正境遇;②解构现行的 以男性为中心的权力结构、父权制历史文化传统; ③纠正单一的以男性视角去书写历史、构建文化的 偏差,建立女性视角的话语知识。
女性主义(名词解释)

沿革
两性平权
两性平等
两性同格
19世纪末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争论的焦点是要求性别包括男女之间的生命全历程平等,也就是两 性的平等,也要求公民权、政治权利,反对贵族特权、一夫多妻,强调男女在智力上和能力上是没有区别的。最 重要的目标是要争取家庭劳动与社会劳动等价、政治权利同值,往往被称作“女权运动”。
女性主义运动带来了美国和欧洲女性就业率的大幅度上升。1950年代美国婚后女性就业率仅为11%,甚至少 于1920年代。经历了在1960年代、1970年代伴随着带有浓烈地左翼色彩的民权运动而出现的的女性运动高潮后, 1978年美国已婚女性就业率上升到50%。1997年达到61%,在21世纪初头几年的经济繁荣期时,认同“返回家庭相 夫教子”的“选择女性主义”回潮,已婚女性就业率曾经回落到54%,在2008年底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因为生 活压力增大所迫,美国已婚女性就业率重新上扬,在2010年上升到69%左右,与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婚后女性就 业率下降到77%的中国大陆已相差不远。
大部分的女性主义者在政治上采取整体观的行动路线,他们相信马丁·路德·金所说的:“任何一个地方发 生的不公义都是对所有地方公义的威胁。(A threat to justice anywhere is a threat to justice everywhere.)”因此,有些女性主义者通常都会去支持其他社会运动,比如公民权利运动、同性恋权利运动、 以及最近的父亲权利运动。同时,许多黑人女性主义者如贝儿·胡克斯(bell hooks),批评女性主义运动为白 人女性所把持。女性主义者所宣称的女性不利之处,通常都是西方社会中女性的处境,而和黑人女性生活较没有 关系。这个观念正是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关键点。许多黑人女性主义者会比较喜欢使用女人主义(womanism)这个 名词来表示她们的观点。美国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她的杂文集首次点出这个名词,亦点出了女人同女性主义微妙 关系的本质。
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概念

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概念波伏娃是20世纪著名的法国女性主义思想家,她对女性主义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她对女性独立性和自由的思考与理论化。
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概念主要包括:“女性自由”、“女性生存”和“女性身份”。
以下将对这些概念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波伏娃强调女性自由。
她认为女性的自由是指摆脱男权社会对女性角色和期望的束缚,实现自我价值的发现和发展。
她批评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限制,例如婚姻制度和性别角色的定义。
波伏娃主张女性应该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具备独立思考和自我决策的能力。
她认为女性应该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其次,波伏娃强调女性生存。
她指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面临的各种压力和歧视,包括社会对外貌的过分关注、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等。
波伏娃认为女性的生存是指在面对这些困境时找到自己的力量和勇气,并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抱负。
她提出女性应该追求个人发展和成就,同时也应该关注到女性集体的权益和需要。
最后,波伏娃关注女性身份。
她认为女性身份是通过女性的经验、情感和身体来界定的。
波伏娃批评男性主导的社会忽视了女性的经验和感受,将女性视为次要和弱势的存在。
她主张重建女性身份,使之有别于男性,同时也与男性建立平等和互惠的关系。
波伏娃认为女性应该对自己的身体充满自信,并为自己的生活和行动负责。
总结来说,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概念强调女性的自由、生存和身份。
她主张女性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不受传统社会对女性角色和期望的束缚。
同时,她关注女性在男权社会中面临的各种压力和歧视,鼓励女性勇敢地面对挑战并追求个人发展和成就。
最重要的是,波伏娃强调女性身份的重要性,认为女性的经验和感受应该被重视和尊重。
她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女性主义运动,为女性争取平等权益做出了巨大贡献。
女性主义名词解释

女性主义名词解释女性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和社会运动,旨在争取和保护女性的平等权利和地位。
它通过批判性地分析性别差异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以促进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发展。
女性主义关注女性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益,并努力解决社会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是一种与父权制挑战和抗争的思想与行动的集合。
它涉及了广泛的议题,如性别平等、性别歧视、性别身份和性别角色,以及与之相关的议题,如家庭关系、婚姻制度、劳动分工、堕胎权利和性暴力等。
女性主义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其基本目标都是为了推动社会变革,消除性别不平等。
女性主义通过关注女性经历和观点的独特性,挑战了父权制下的男性主导。
它强调个人选择和控制权,主张取消对女性的剥夺和压迫,以实现性别平等和女性的自由发展。
接下来解释一下“性别平等”。
性别平等是女性主义的核心要求之一。
它指的是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男性和女性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性别平等追求的目标是打破性别障碍,消除性别歧视,并为男女平等地参与到各个领域中创造条件。
女性主义还关注“性别歧视”,这是对女性主义者来说非常重要的议题之一。
性别歧视是指根据性别对个体进行不公正对待或剥夺其权益的现象。
女性主义者认为,许多社会制度和阶级结构都包含对女性的歧视,如工作场所的薪资差距、职业选择受限、家庭暴力和性骚扰等问题。
女性主义运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争取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社会的真正平等。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性别身份”。
性别身份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性别的认同和理解。
女性主义者批评传统的性别二元论观念,认为性别是社会建构的结果,而不是生理性别的自然产物。
女性主义者强调,性别不应该限制个体的自由发展,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以自己所认同的性别身份生活。
此外,女性主义还关注性别角色的问题。
性别角色是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应如何行为的期望和规范。
女性主义者批评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认为其固化了性别二元论,并对个体进行了限制。
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的概念辨析

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的概念辨析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是两个经常被提及的概念,它们都与关注女性权益和性别平等有关,但在具体含义和重点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辨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女权主义女权主义是一种追求女性权益平等的政治和社会运动,强调在政治、经济、教育、就业等各个领域消除性别歧视和不平等待遇。
女权主义的核心目标是争取女性享有与男性相等的权利、地位和机会。
女权主义关注的议题涵盖了众多方面,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推动性别平等的立法和政策;反对强奸、家庭暴力和性骚扰等性别暴力行为;争取女性在职场上的平等机会和薪资;推动女性参与政治决策等。
女权主义者通常会利用公众集会、游行示威、社交媒体和法律手段等方法来推动和倡导性别平等。
女权主义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妇女运动,尤其是妇女争取选举权的斗争。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权主义逐渐多元化,出现了不同的派别和理论流派,如自由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后现代女权主义等。
不同派别在目标、方法和理论基础上有所不同,但都致力于争取性别平等和消除性别歧视。
二、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是一种关注女性权益和经验的意识形态,强调女性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由选择权。
女性主义关注的焦点更加广泛,涵盖了社会文化、心理学、性别理论、权力关系和个人经验等多个方面。
女性主义通常以女性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社会问题与结构,并探索以女性为中心的解决方案。
女性主义追求的不仅仅是法律与政策上的平等,还包括推动社会的性别意识和性别平等的文化变革。
女性主义者强调将女性的声音与经验纳入到社会讨论与决策之中,以增进社会对女性问题的关注与理解。
女性主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运动。
它倡导女性权益在各个社会领域得到平等对待,同时也关注其他群体(如种族、性别认同和性取向)的权益。
不同流派的女性主义,如自由女性主义、黑人女性主义、后殖民女性主义等,强调不同的权益和团结。
女性主义

• 2 旨在质疑权威和原初性神话的女性主义理 论视角将使翻译研究更加富有成效。(原初性
神话赋予写作男性的特质,使翻译不得不屈尊其下)
• 3 钱伯伦还认为:女性主义理论得益于解构主义 思想,质疑了将写作与翻译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 。
体与性的思想;多元 论、相对论的思想与 个人主义政治。
克里斯蒂瓦 (JuliaKristeva),塞 克瑟斯(Helene Cixous),伊丽加莱 (Luce Irigaray))等
后现代女权主 义
结果
欧美妇女赢得了选举 权、财产继承权、受 高等教育权和经商权 等基本权利
已经认识到父权制在 所有的社会中运行, 它通过教育、文学和 宗教这些手段的强 化,使人们将其对妇 女的压迫和歧视内化 在心灵深处。
• 17世纪法国修辞学家梅纳日有句名言说: 翻译就是女人,漂亮而不忠实,更是一语 道破了女性以及译者在翻译中的地位。 传统译论中,原作与原作者在创作方面是 独立的、主动的、自由的。译作和译者依 赖于原作和原作者,在翻译中不能发挥, 因而是依赖的,被动的。女性主义与翻译 相结合并非偶然,而是出于同命相连。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introduction
• 女性主义(feminism),亦称女权主义。
我国也曾用“女权主义”一词,但是现在 都改为“更合适宜”的“女性主义”,这 是因为:综观当代西方妇女运动已经从争 取男女平等的阶段转向了强调尊重和顺应 女性的差异性、强调女性主体意识的新阶 段(蒋骁华,2004) 。 • feminism是后结构主义思潮和后现代理论 的一部分,是解构一切中心、为边缘者争 取权力的思想运动,是一个涵盖面极广的 概念。
• 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看来,“忠实既不 是针对作者也不是针对读者的,而是针对 写作方案(Writing Project)而言的 ——作 者和译者都参与了这一方案。”
女性主义

白 流 苏
狭义定义:女性观点来诠释有关女性的议题的电影。 广义定义:女性导演拍摄的,不一定是女性议题的 电影,或是男性导演拍摄,但是探讨女性活动、女 性题材的电影。 女性电影是以女性为其主角,描写一些女性在父权 以及时代的倾轧下奋力求取生存尊严的故事,所描 写的女性角色并不是为了对旧时代的贤妻良母歌功 颂德,藉以更加巩固父权的教化;反之,它更多描 写的是一些桀骜不驯,甚至不容于当时的“坏女 人”,她们特立独行的行径除了勇气可嘉之外,对 于性别刻板的颠覆、以及性别压迫的解放更是引人 深思。
代表人物和作品
1、米利特:《性的政治》 (Sexual Politics) 2、费尔斯通:《性的辩证 法》(Dialecticof Sex ) 3、玛丽琳· 弗伦奇:《超越 权力》 4、玛丽· 戴利:《超越父神 :迈向妇女解放的哲学 》
3、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 19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 •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论。 • 其基本论点是:物质生活塑造人的意识。经济制度 决定上层建筑。它强调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阶级 压迫,看重物质和经济力量。关注男女不平等的经 济原因和资本主义问题。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 必须改变整个社会结构,真正的性别平等才有可能 。
波伏娃
• 西蒙娜· 德· 波伏娃是法国 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 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 罗· 萨特的终身伴侣。 • 波伏娃最重要的作品是她 的《第二性别》,这部作 品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 圣经”。 除了天生的生理 性别,女性的所有“女性 ”特征都是社会造成的。 男性亦然。这是她这本书 的最重要的观点。
她出生于索马里沙漠的游牧民族。三岁那年接受了当地习 俗要求的女性割礼。女性割礼为了保证女子在婚前的纯洁 。十二岁时为了五头骆 驼被父亲嫁给六十岁的老叟,结婚 前夜决定逃走投奔摩加迪沙的外祖母。外祖母让她去给当 时索马里驻英国大使夫人的姨妈作女佣。索马里战乱原政 府被推翻后不愿意回索马里而留在英国,在英国成为时装 模特,最终投身于妇女解放事业.
女性主义1

• 从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整整十多年间,美国影坛兴起一股女性主义电 影风,许多优秀的女演员也在这一女性主义 • 段时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 如凡妮莎以及珍芳达合演的《茱莉亚》(描写反纳粹女杰 的生平故事)、莎莉菲尔德的《心田深处》(描写坚强的 农村妇女的故事)、杰西卡兰芝的《弗朗西斯》(描写性 格女星对抗好莱坞的悲剧故事)等‘
辅助女性摆脱蒙昧和压制,走向等位同格。
理论
• 1.宏观理论
• 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的宏大叙事,如世界体系理论。这一理论原本 只是将世界区分为中心地域、半边缘地域和边缘地域,分析这些地域 之间的权力关系,完全忽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
• 2.微观理论
• 交换理论:女性主义还用交换理论解释男女两性之间的不平等:男性 占有了份额较女性大得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知识资源。 • 网络理论: • 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他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男女两性由于从儿时起结 识的人就不同,后来的关系网络也不同,因此造成了两性发展机会的 巨大差异 • · 地位期望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男女两性在进入性别混合的目标动力 群体时,由于群体对男性的期望值高于女性,
• 各种形式的女性主义
• 其中一个流派是激进女性主 义(radical feminism), 认为父权是造成社会最严重 问题的根本原因。
• 激进女性主义者提倡分离 主义
• 也就是将社会与文化中的男性 与女性完全隔离开来,但也有 些人质疑的不只是男女之间的 关系,更质疑“男人”与“女 人”的意义(请见酷儿理论)。
发展背景
• 妇女解放运动到今天为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1.第一次妇女解放运动: • 19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末左右,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当 时争论的一个焦点是要求性别包括男女之间的生命 全历程平等,也就是两性的平等,当时也要求公民 权、政治权利,反对贵族特权。反对一妻多夫、一 夫多妻,强调男女在智力上和能力上是没有区别的。 女性主义 • 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是要争取家庭劳动与社会劳动等 价、政治权利同值,往往被称作“女格运动”。
当代西方女性主义ppt课件

代表人物与著作:
泰勒(Harriet Taylor),《女性的选举权》
穆勒(John Stuart Mill),《女性的屈从低位》
6
“第一波女性主义”(THE FIRST-WAVE)
实践活动包括:
法国:受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思潮的影响,18世纪 90年代出现女性俱乐部,女性活动家玛丽·戈兹发表 第一个“女权宣言”,主张自由平等的公平权利不 能限于男性;
导人,发表《为女权辩护》,为女性要求工作权、 教育权、政治权和投票权。
7
“第二波女性主义”(THE SECOND-WAVE)
时间:始于20世纪60年代
历史背景: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经历了两次世界大 战,殖民制度瓦解,各种矛盾重新排队,女权主义在这个大动荡 的时期也各树大旗,风起云涌。这个时期的女性主义分道扬镳为 “激进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还有“自由主 义女性主义”。
义”,“女性主义”比起“女权主义”含有更多平和
中庸的思想。
3
一、女性主义的概念
女性主义概念包括三个层面:政治、理论和实践。
政治层面:女性主义认为两性之间的不平等是一个 政治权力问题,因而女性主义就是一场社会意识形 态的、旨在提高女性地位的政治斗争,其最终目标 是消除性别不平等和一切不平等现象,倡导性别之 间的平等、合作与和谐。
目的: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选举、教育、就业), 追求经济上的解放。
理论特征:第一波女性主义思潮显著特征在于强调权利平 等,为女性争取政治上的平等。这一时期,女权主义还没 有上升到理论高度,主要是一些实践活动。他们对女性被 排斥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公共生活之外作出回应,争取 扩展社会契约,为女性争取政治公民权。在1920年,美国 妇女在《美国宪法》第19次修正案中被赋予选举权,这是 第一波女权主义思潮的高潮。
什么是女性主义?它有哪些基本原则?

什么是女性主义?它有哪些基本原则?女性主义是一种旨在反对男性主义、性别歧视和性别不平等的社会运动。
女性主义者主张男女应该在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权利应该是平等的,她们认为习惯性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已经造成了女性在许多领域面临的不平等待遇。
那么,到底女性主义是什么?它有哪些基本原则呢?本篇文章将为大家梳理一下女性主义的核心内容。
一、性别平等原则女性主义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达成性别平等。
女性主义者相信男女应该在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拥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对女性的剥削、虐待和歧视必须予以抗争和制止。
她们认为所有人,无论性别、种族、阶级、性取向和身体能力,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机会和尊重。
二、宣扬女权意识女性主义接受“女权主义”的概念,即女性应该保持独立、强势,拥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自由,更加关注女性自身所处的特定情境。
女性主义者不仅关注女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权利,而且关注女性在个人生活方面的权利。
她们呼吁女性摆脱传统的性别限制和束缚,建立自信,追求自己的实现,做自己的主宰。
三、拥护集体行动女性主义拥护女性团结的力量。
她们认为女性可以在集体行动中更好地护卫自己的权益。
女性主义者的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捍卫女性权利,促进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平等。
女性主义运动唤起了更多女性投身社会圈子的热情,并将她们的力量聚集起来,成为女性权益争取的有力力量。
四、发声反对女性歧视女性主义者会发声反对男性主义、性别歧视和女性群体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女性主义者倡导性别教育,认为应加强对社会和媒体中性别歧视的纠正和宣传。
女性主义将女性视为社会中自己的一份子,女权主义不仅仅是为女性争取平等和权力,更是呼吁人们对女性给予尊重。
女性主义的核心在于追求性别平等、宣扬女权意识、支持女性团结、发声反对女性歧视。
女性主义者相信男女应该在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拥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对女性的剥削、虐待和歧视必须予以抗争和制止。
她们提倡对社会和媒体中性别歧视的纠正和宣传,期望社会更加注重女性权益,对女性所创造的社会贡献给予应有的尊重和重视。
女性学考试试题

女性学考试试题1. 请简要介绍女性主义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
女性主义是一种关注女性权利、性别平等、女性经验和女性性别角色的社会运动和政治理论。
它强调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探索女性的权利和利益,并试图改变传统社会结构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
女性主义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随着不同时期各国女性解放和平等权利的斗争,女性主义思潮逐渐兴起并演变为多个派别和流派。
2. 解释“男女平等”概念,并举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体现男女平等。
男女平等是指男性和女性在法律地位、社会地位、教育机会、工作机会等方面享有相同权利和机会的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男女平等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男女薪酬应该一视同仁,男女在家庭和职场的责任分配应当平衡,男女在政治领域的参与度应当平等等。
3. 讨论女性在科技领域的地位及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
女性在科技领域长期以来受到性别歧视和社会固有观念的限制,导致女性在科技领域的地位相对较低。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包括鼓励女性更多地参与STEM教育,消除就业歧视,提供更多职业发展机会,营造包容性文化等措施。
4. 分析女性在家庭和职场中所面临的“二元社会”问题,提出改善建议。
女性在家庭和职场中通常承担更多家务和照顾工作,形成“二元社会”现象。
为改善这一问题,应当推动家庭责任共担,提倡男女平等的家庭观念,建立更完善的职场支持体系,提供更多灵活的工作安排等。
5. 探讨女性在政治领域中的挑战及其影响,以及促进女性政治参与的方法。
女性在政治领域中面临着性别歧视、社会观念束缚等挑战,使得女性政治参与度相对较低。
为促进女性政治参与,应当加强性别平等教育,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增加女性在政治领域的代表性等措施。
6. 总结女性学考试试题内容,强调女性问题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女性问题是当代社会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解决女性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不仅符合社会正义和平等的原则,也有助于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希望更多人关注女性问题,为性别平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十二章 女性主义理论与媒介研究

4、新时期我国女性主义的发展 新时期我国女性主义发展可以分为两个 阶段: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之 阶段: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之 后。
第二节 女性主义与大众文化
大众媒体对于女性地位具有重要影响。20世纪 大众媒体对于女性地位具有重要影响。20世纪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女 70年代末 年代初 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 年代末80年代初, 性主义研究也从妇女运动、到女性主义通俗文化, 性主义研究也从妇女运动、到女性主义通俗文化, 再到大众文化研究领域的变化。 再到大众文化研究领域的变化。人们常常把这样 的媒介研究成为“女性主义媒介批评” 的媒介研究成为“女性主义媒介批评”。 1978年 1978年,美国传播学女学者塔奇曼与他人主编 出版了《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 出版了《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论文 集,标志着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正式成为传播学研 究的一个分支。 究的一个分支。
2、女性主义媒介文化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 女性主义媒介文化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 内容分析法。一种实证主义学术研究方法, (1)内容分析法。一种实证主义学术研究方法, 强调客观性、系统性和定量性。 强调客观性、系统性和定量性。 精神分析批评是从弗洛伊德学说理论出发, (2)精神分析批评是从弗洛伊德学说理论出发, 把女性表现为依附于男性。 把女性表现为依附于男性。 (3)意识形态分析主要是运用符号学和阿尔杜 塞的意识形态理论,通过文本的阅读寻找意义, 塞的意识形态理论,通过文本的阅读寻找意义, 指出女性地位受制于意识形态。 指出女性地位受制于意识形态。
思考题: 1.什么是女权运动,你觉得女性意识中最 重要的应该是什么? 2.你喜欢《超级女生》吗,你认为超级女 .你喜欢《超级女生》 生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女性意识? 3、从《超级女生》到《非诚勿扰》,我国 、从《超级女生》 非诚勿扰》 电视女性意识的变化?
第六讲 女性主义伦理学

古老的神话传说:“厌女症”的发端
“厌女症”是西方女性主义者在形容“父权制”时,
常用的一个概念,意指对女性的蔑视和贬低。
在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以及赫西 奥德的长诗《工作与时日》和《神谱》中,都反映 出一点共识,即对女性的蔑视和贬低。
可以作出如下结论
1.伦理学史上的“厌女症”,即男权意识和“父权制”的等 级结构从荷马时代便已开始; 2.这种“厌女症”是由人的生物本性决定的,女人生来劣于 男人; 3.在古老的神话和传说中,男人一开始就把妇女一分为二, 一方面把她奉若 “女神”,另一方面又把她沦为世俗的奴 隶,而且不论是“女神”还是“女人”,都是男人们按照自 己的需要和理想塑造的。
第一,女人的爱是自私的和狭隘的。
第二,女人是受激情控制的。
第三,女人的性情是不可救药的。
第四,智慧是女人的祸根。
另一位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在《阿伽门农》
中写了阿伽门农的妻子在杀死丈夫时的快感:“他 喷出一股汹涌的血,一阵血雨的黑点便落在我身上,
我的畅快不亚于麦苗承受天降的甘雨,正当出穗的 时节。” (《古希腊悲剧经典》)
倘若一个男人的勇毅仅仅及到一个妇女的勇毅,人 们就会说这个男人是个懦夫,就勇毅来说,男人敢 于领导的勇毅就不同于女人乐于顺从的勇毅。
卢梭:回归自然的女性
在近代伦理学中,卢梭集中论述了“父权制妇女观”。 认为男女两性道德上的差异是由自然本性决定的,是大自然 把生儿育女的任务交给了女性。 他提出两性在道德上互补,主张男性的品德是节制、公正和
根据男女之间的统治和被统治关系,亚里 士多德也论述了男女在道德上的关系
他提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即统治者和被统
治者之间是否存在着品德差异的问题。
两者的善德的确可以因为两者所处的地位的相异而 有种类的差异,这与人们灵魂的性质是相通的。
国外女性主义的概念和特点

国外女性主义的概念和特点国外女性主义的概念和特点女性主义是指一种思想体系和社会运动,强调在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中,女性应该享有与男性完全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国外女性主义发展至今已有几个世纪的历史,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概念和特点。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国外女性主义的概念和特点。
首先,国外女性主义的概念是多维度的。
女性主义旨在揭示和批判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问题,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
国外女性主义包括了许多不同的分支和学派,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女性主义艺术等等,每个分支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思想。
其次,国外女性主义的特点之一是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
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应该有权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活和选择,不受传统的性别角色和社会期望的限制。
她们主张女性应该自由选择是否结婚、是否要孩子、是否要工作等,而不应该被强加的社会压力和期望束缚。
第三,国外女性主义强调性别平等的政治和经济权利。
女性主义者认为,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中,女性应该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和机会。
她们关注女性的参与政治决策过程和领导层,以及女性的经济独立和权益保障。
第四,国外女性主义注重对暴力和性别歧视的反抗。
女性主义者反对一切形式的性别歧视和暴力行为,如家庭暴力、性侵犯和强奸等。
她们努力提升社会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同时推动政府出台相关法律和政策,以加强对受害者的保护和惩治施暴者。
第五,国外女性主义关注跨国性别问题和国际合作。
女性主义者认识到性别问题是全球性的,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国家或地区。
她们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保障。
例如,在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和全球妇女峰会等平台上,女性主义者通过联合行动和政策制定,为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发声,促进全球各地的改变。
第六,国外女性主义强调多元性别和包容性。
女性主义者反对二元性别的观念,即仅有男性和女性两种性别。
她们认为,性别是多样的,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性别认同和表达方式。
女性学面试技巧知识问答

女性学面试技巧知识问答1. 介绍在现代社会中,女性学作为一门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女性学探索了女性在社会、文化和个人层面上的角色和经验。
本文档将为读者提供一些女性学面试技巧的知识问答,帮助您在面试中更好地了解和回答相关问题。
2. 基本概念2.1 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是关注和支持女性权益和平等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运动。
女性主义的目标是消除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并推动社会和文化的变革。
2.2 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期望和规范。
性别角色是一种社会建构,可以根据时间、地点和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
2.3 性别认同性别认同是个体对自己的性别的主观感受和认同。
性别认同可以与生理性别(指根据生殖器官判断的男性或女性)不一致,这就是跨性别。
3. 面试问题与解答3.1 “您对女性主义的理解是什么?”女性主义是一种社会运动,旨在推动性别平等和消除性别歧视。
它强调女性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权益和地位,并呼吁对性别不平等问题进行关注和改变。
3.2 “您认为女性在工作场所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女性在工作场所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性别歧视。
女性可能面临工资不平等、晋升机会有限、职业发展受限等问题。
此外,平衡工作和家庭责任也是女性面临的挑战之一。
3.3 “您如何看待性别角色对个人的影响?”性别角色对个人有很大的影响。
社会期望和规范会影响个人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
这种影响可能使个人感到压力,限制了他们的选择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推动打破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给予每个人更多的选择和自由。
3.4 “您对跨性别者的理解是什么?”跨性别者是指性别认同与其出生时所被归类的生理性别不一致的人。
他们可能出生时被归类为男性或女性,但他们自己认同为与之相反的性别。
跨性别者可能通过社会角色的转换(如改名、穿着)或医疗干预(如手术、激素治疗)来实现性别认同的一致性。
3.5 “您认为在推动性别平等方面,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吗?”是的,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主义的概念一前言20世纪的最后30年是一个“女性主义时代”。
在这一时期,关于女性的研究和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当这一“文化转向”的支流与翻译相遇时,女性主义翻译便应运而生。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兴的一个翻译理论,它把翻译的语言转换置于后现代和解构主义的语境中去考察,唤起人们进一步从性别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翻译的复杂性,同时也使译论界进一步意识到结构主义立场下的传统译论中存在着许多不合理之处。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西方社会妇女运动的高涨,性别作为与表示生理差异的性属相区别的一个概念,开始受到西方社会的广泛关注。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在西方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中应运而生的女性学的发展,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社会性别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开始向各学科领域渗透。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女性主义开始摒弃传统女性主义“男女平等”的概念,强调和肯定“两性差异”。
西方社会(尤其是英国和美国)自70年代进入“女性主义时代”以来,女性主义翻译观就凭借其鲜明的政治主张、犀利的斗争语言和激进的翻译策略,不断地挑战、反拨传统译论中的“忠实”、“对等”、“准确”等先在性标准。
在翻译研究方面,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正步出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边缘,以全新的角度审视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忠实观和父权论,解构翻译研究中的主流话语,对翻译的原则和标准进行彻底颠覆,是一种革命性的力量。
二女性主义与翻译的结合20世纪是“翻译研究”的世纪。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翻译研究更是突飞猛进,流派纷呈。
其他相关学科纷纷介入翻译研究,形成了各种翻译流派,诸如语言学、文学、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哲学等等。
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等。
女性主义学派对翻译理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女性主义与翻译自古以来就有不解之缘。
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同属于文化研究的范畴,都认为语言是自己文化身份的表现形式,都对传统等级制度和性别角色提出疑问,都对意义和价值的普遍合理性表示质疑。
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结合诞生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80年代初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大潮中兴起的一派译论。
自古以来,翻译就被性别化,从而为翻译研究提供了隐喻性的思维框架。
女性主义在其发展发展过程中受到了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学等现代理论的影响,将翻译视为一项政治行为,从女性主义角度强调翻译主体。
并为了消除翻译研究中的性别歧视,提出了女性主义翻译的种种策略,包括增补、加写前言和脚注以及劫持等。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目标就是要识别和批判那些混淆不清的概念,即:将女性和翻译置于社会和文学的底层。
波伏娃指出,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
换言之,女性并非因为生理性别而自然成为女人,她必须自己转变成女人;更确切地说,她必须满足社会对她的期待,通过教育和调适而转变成女人。
因此,男女间的不平等,从来不是天生的、自然的,而是后天的、人为的。
女性主义者洞见了自然与女性的特征、身分和价值在社会系统中的相同定位:她们缺乏主体性和创造性,是处于被统治被压迫地位的“他者”;其价值仅仅是工具性的,她的意义、重要性完全取决于人(男人)的需要和欲望。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产生并不是一种偶然,女性主义与翻译有着天然的历史渊源,在女性主义发展史上翻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女性因素的注入,也给翻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再者,女性主义翻译并非无源之水,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巴尔特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德里达的解构理论,都给女性主义翻译提供了理论支持。
由于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有着诸多类似之处,翻译与性别似乎自古以来就有不解之缘。
传统译论视译者和女人在各自的等级制度中身份卑微:译者是作者的侍女,女人地位低于男人;女人和译者都被归入地位低劣的相同行列。
原作优于译作的等级权利与男子优于女子的意象联系起来;认为原作是强壮的男性,译作是柔弱的女性。
女性与翻译共同的窘境,使得在女性与翻译/译文之间划等号成为翻译史上见惯不惊的做法。
1654年法国翻译家梅纳日(Gilles Menage)杜撰了著名的双关语“les belles infidelles”,即“不忠的美人”或“漂亮而不忠实的译文”。
在《翻译中的性别隐喻》一文中,张伯伦(Lori Chamberlain)详细阐述了翻译与性别的不解之缘。
“翻译的忠实一直被性别和性来定义……(这)表现出对原文与独创性的焦虑,对意义差异的权力斗争”。
译文被视为“贞洁的少女”、“情妇”或“不忠的恋人”;翻译行为也被“比作性,比作强奸”。
翻译中的意识形态问题使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认识到,她们在努力打破男权话语神话的同时,还必须张扬自己的政治立场,用她们认为的艺术方式建构属于女性自己的新神话。
忠实“不再是翻译绝对的标准和终极的目的。
原文也不再是,也不可能是至高无上的权威”。
三翻译研究中的女性主义体现对女性的文化身份、女性主义的翻译策略、女性译者的政治主张的研究,已经成为翻译的跨学科研究中日益重要的课题。
由于把语言看作是强大的身份政治工具,并把翻译行为看作文化干涉的手段,女性主义翻译实践实质上已成为以营造女性主义文化语境为目标的政治行动。
一直以来,寻求平等是女权主义运动的最终目标。
从女性译者的译文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译者对词汇的倾向性进行了处理,表达了她们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强烈的女性责任意识,以便使女性能够摆脱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和减轻这种现象对女性的伤害程度。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受到了译论界的广泛关注,译论家们纷纷撰写文章宣传其翻译理念,促使人们思考传统翻译理论的不合理之处。
虽然女性主义翻译观本身也存在着缺点和局限性,例如过分地强调对语言的“操纵”和译者的“干预”,但却纠正了传统译论所存在的很多缺点,例如原文的绝对权威、译者的隐身以及忠实是翻译的最高标准等等。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让我们看到合理使用翻译可以为建立健康的两性社会和良好的国际关系发挥作用。
翻译促成全球文化的交流,更促成全球文化的生产。
翻译是差异的碰撞,更是文化的一种争斗。
西蒙(Simon)认为,翻译的女性气质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历史隐喻。
“女人”和“译者”同被置于话语的低等地位;原作被视为等级上的权威和强壮的男性,译本是低下、羸弱、派生的女性。
翻译常被比喻为女性,而且比喻中往往隐含着对女性的不敬。
妇女的翻译实践活动从一开始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文化介入和文化协调。
从文艺复兴开始,妇女便带着强烈的女性身份意识从事翻译活动,她们将翻译视为女性参与文化活动的途径。
女性主义译者以性化重写作家的身份进入文本,用加序言、脚注和附录的形式介绍、标明和解释译者的动机和干预手段;用“重写”和“修正”的方法叛逆原文;用“补遗”和“劫持”的手段介入或挪用文本;通过对文本进行改写、创造和变形来纠正原文的男性中心和性别歧视,突显女性在文本中的地位,使语言替女性说话,从而使女性声音不仅在文本中,而且在真实世界中被听见和看见。
女性主义者首先通过翻译宗教作品突破父权文化体系,扰乱与瓦解父权文化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统治,并提出去男性化用词的具体翻译方案:如“son of Israel”源于希伯来语,现改为更具包容性的译文“children of Israel”并详细列出性别全纳的用词方案,通过翻译活动消除父权中心话语。
语言的女性改写(为了让女性的声音被听到、女性的身影被看到而在语言方面所做的性化标志),方法有很多。
其中最主要、最常见的有两个:“中性化”(neutralization,例如用flight attendant代替stewardess)和“减性化”(desexation,例如用he/she 代替he)。
这两种方法在英语中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这是因为,英语的语法体系并没有像俄语那样,公开地把不同性别的表现形式区别开来。
语言的女性改写(the feminization of language)绝对不仅仅包括“中性化”和“减性化”两种方法,综合起来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现有的词汇赋予新意;以词源学为基础而创造新词;尽量避免使用那些有贬低女性意义的后缀,如-ess,-ette 等;运用一切印刷手段等等。
此外,当代女性主义著作也是女性主义译者实践活动的目标之一。
女性主义翻译实践还极为关注如何像重写神话一样重写文本,而不是一味强调完美或标准的翻译。
女性主义对语言中性别问题的深刻揭示,为翻译中性别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论的指导,从而使传统的翻译认识论、翻译实践论和翻译方法论之基础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揭示了传统翻译研究将翻译女性化和将翻译边缘化的过程。
在以往的翻译阐述中长期存在的对女性的歧视性表述,如论及译本与原本的关系时,经常引用“漂亮的女人不忠实,忠实的女人不漂亮”之说法。
它以全新的角度去审视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忠实观和父权论,解构翻译研究中的主流话语,对翻译的原则和标准进行了彻底颠覆,是一种革命性的力量。
女性主义学派翻译研究是一个较新的领域,还尚未成熟。
语言意义的生成、女性形象的塑造和社会行为的所指等,都是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下的产物,因而建构一个承认性别差异、推进两性平等的文化语境就自然成为女性主义译者的文化使命。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兴起说明,对于一个文化互动的时代而言,翻译已经成为不同文化中女性完善自我主体建构的重要途径。
因此,女性主义译者翻译活动实际上是女性主义者文化干预的具体实践。
四结语女性主义翻译不仅为翻译的主体性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并且尝试了这一视角下的女性译者主体实践的多种可能性,把研究重点聚焦于弱势边缘文化,注意到翻译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并更深刻地理解了翻译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考察翻译中的作者、文本、译者和读者的关系将,给翻译研究带来全新的启迪。
由于这一理论将个体视为特定文化政治的产物,承认这些因素对个人的见解、观点以及翻译产生的影响,重视文化差异、语境以及特定历史环境中翻译的可能性与选择性,因此它对于我们反思传统翻译观念的合理性、开辟新的研究向度具有深远的意义。
注: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功能性言语的类型学研究》(09BYY003)和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改规划项目《高校翻译教学改革探讨》(10-*****)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