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介绍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原因九一八事变,即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地区炸毁沈阳南满铁路,为后续侵占中国东北铺下了伏笔。
本文将从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深入了解此次事件的来龙去脉。
一、历史背景1. 清朝后期的东北形势: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朝的政权逐渐衰落,东北地区成为列强角逐的焦点。
俄国占领了长春、哈尔滨等重要城市,日本则渴望获取东北资源。
2.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但在东北地区并未得到有效巩固,政权薄弱,无法有效维护领土安全。
3. 群雄割据的混乱局势:东北地区出现多股军阀割据的局面,导致政治、经济秩序严重混乱,为日本侵略创造了机会。
二、原因分析1. 日本对东北资源的渴求:日本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东北地区的丰富资源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者们的觊觎对象。
他们欲通过侵略东北地区以解决经济困境。
2. 恢复满洲国的意图:日本在满洲国成立后,希望恢复该地区的政治与经济控制,以巩固其对东北地区的影响力。
3. 南满铁路遭炸事件作为借口: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是南满铁路遭到炸毁。
而事实上,这次炸弹爆炸是由日本军方自导自演,将之作为入侵中国东北的合理化借口。
4. 军国主义对外扩张的动机: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主张外部扩张,以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九一八事变成为日本军国主义者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步。
三、事件发展1. 事变爆发: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南满铁路,并以此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
接着,日本军队占领了沈阳、长春等重要城市,半年后建立了满洲国。
2. 日本舆论煽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媒体对事变进行宣传,大肆煽动反华情绪和民族仇恨,煽动舆论对中国进行歧视。
3. 国际反应:九一八事变震惊国际社会,各国普遍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不满,但无法阻止日本继续侵略行动。
四、影响与启示1. 加强了日本侵略行径:九一八事变为日本军国主义者打开了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大门,奠定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深厚土壤。
高中历史九一八事变知识点
高中历史九一八事变知识点一、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九一八事变,即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是指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事件。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中国已被列强侵占,中国东北地区则沦为日本势力范围。
日本通过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特殊权益。
二、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是日本在沈阳铁路上制造的一起炸弹爆炸事件。
虽然事实上炸弹是日本军方自导自演的,但日本却借此借口对中国进行进攻。
日本军队占领了沈阳,并迅速扩大其势力范围,占领了辽宁、吉林等地。
三、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谴责。
国际社会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强烈的不满,但由于国内政局动荡、国力薄弱,中国未能有效抵抗。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扩大其在中国东北的势力,并于1932年成立伪满洲国。
四、九一八事变的意义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进一步升级,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激发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敌侵略的决心和斗志。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也促使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
五、九一八事变的启示九一八事变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强大的国家才能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尊严。
九一八事变也教育我们要珍惜和平,警惕外部势力的侵略行为。
同时,九一八事变的历史也告诉我们,要想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必须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六、九一八事变的纪念每年的9月18日被定为九一八事变纪念日,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节日。
这一天,人民通过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表达对历史的缅怀和对和平的祈愿,同时也提醒人们要警惕外部势力的侵略行为,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七、九一八事变的教育意义九一八事变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学习,可以让人们认识到历史的残酷和外部势力的威胁,进一步增强对和平的珍视和对国家利益的维护意识。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深层原因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深层原因九一八事变指的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发动的一系列侵华行动。
这次事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中日两国关系恶化的直接导火索。
那么,导致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历史背景和深层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历史背景
1.中华民国政治混乱。
20世纪初,中国政治局面不稳,社会动荡不安,这给日本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此期间,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扩张势头逐渐加强。
2.大正民主。
日本在大正时期实现了民主化进程,但伴随而来的是军阀势力的强势发展。
因此,军队成为了影响国家政策的重要力量。
3.殖民扩张。
日本在此期间继续进行其殖民扩张计划。
其既是为了寻求经济市场和资源,又是为了寻求军事利益。
二、深层原因
1.沉重的经济负担。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虽然是战胜国,但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
该国的工业和金融工具都受到了影响。
2.崛起的中国。
日本看到了中国在经济和文化领域崛起的趋势,与此同时,它的实力相对而言在衰落,这也加剧了其对中国的侵略。
3.国内政治压力。
日本国内政治上有一部分力量向外寻找敌人以转移国内压力,并强化军队和政府的地位。
总之,九一八事变并非没有原因的突发事件。
它既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也是历史深层次的产物。
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日两国关系的演变,并对战争、和平有着深刻的认知。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前因后果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前因后果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军队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事件,也被称为“九一八事变”或“沈阳事变”。
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侵略中国的全面开始,对中日两国乃至整个亚洲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重点阐述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历史背景、前因后果等相关内容。
一、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前,中国正处于国内政治混乱、经济衰退和军事弱势的时期。
自19世纪末以来,列强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状态,丧失了主权和领土完整。
同时,国内政府的统治也面临诸多困难,各个派系的争斗使国家的治理陷入混乱,国内的经济发展也受到影响。
此外,大正时代的日本正在经历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工业化程度在亚洲国家中位居领先。
然而,由于资源有限以及依赖进口原材料的需求,日本开始寻求通过侵略他国来获取更多资源和市场。
二、前因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战胜了沙俄势力,在东北地区获得了割让的权益。
这激起了日本对东北地区的进一步扩张野心。
在此背景下,1915年日本强迫中国签订了《二十一条》密约,使得中国东北完全脱离中国的控制,成为日本的租借地区。
此后,日本通过各种手段逐渐扩大对东北的控制和影响力。
三、事件发展与后果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当时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盗窃行动引发了局势紧张。
日军以中国士兵炸毁了沈阳南满铁路为借口,发动了全面的进攻,很快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和基地。
九一八事变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愤慨和抗议,但中国政府当时并未作出有力回应。
相反,日军继续向南方推进,迅速侵占了中国东北大片领土。
九一八事变不仅对中国造成了沉重打击,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国际社会对日本的侵略行径表示强烈谴责,但没有采取实质性的行动来阻止日本的扩张。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使得中国进一步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同时也揭示了当时中国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九一八事变开启了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为接下来的抗日战争埋下了伏笔。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介绍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介绍你们知道吗?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
不晓得你们对于这个事变又了解了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介绍,希望大家喜欢!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介绍一、日本国内情况1921年华盛顿会议后,日本开始大规模裁军。
1921年日本的军费为七亿三千万日元,1930年则裁减到五亿日元以下,裁减额达40%。
可是大规模裁军却引起了军人们的强烈不满。
自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奉行军事优先的原则,培养了大批职业军人。
对于职业军人来说,除了军事以外他们没有其他特长,裁军等于砸他们的饭碗。
此外,裁军以前职业军人是社会上最受尊敬的人,军队是最光荣的职业。
但裁军开始后,职业军人一下变成社会上多余的人,最好的学生不再报考军事院校,一些饭店甚至拒绝穿军服者进入。
裁军给职业军人们带来的失落感和焦躁感是可想而知的。
不满的军人开始秘密集会,天剑党、樱会、一夕会等军人秘密组织纷纷成立,后来广为中国人所熟悉的东条英机、冈村宁次等人,都是一夕会的成员。
不过当时最有名的还是石原莞尔,是他提出“满蒙生命线”的理论。
石原也是后来9·18事变的主谋。
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确立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
两年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到1931年,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
日本政府急于发动一场对中国东北的战争,借以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缓和阶级矛盾,医治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
二、日本控制东北铁路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通过日俄讲和条约,将中国旅顺、大连等地的租借权和长春-旅顺的铁路及附属设施的财产权利占为己有。
此后,日本创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并有关东军负责铁路沿线的警备。
三、田中奏折1927年6月,日本召开“东方会议”,并制定了《对华政策纲要》(即田中奏折)。
在田中奏折中曾经提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与诱因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与诱因九一八事变,即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发动的侵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
这场事变的背景与诱因复杂而深远,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一、政治背景在九一八事变之前,中国正处于国内政治动荡的时期。
辛亥革命后,中国逐渐摆脱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各地军阀割据、政权更迭频繁,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远未实现。
这种政治动荡为日本侵略提供了可乘之机。
此外,中国政府对东北地区的统治也存在漏洞。
在清朝末年,东北地区就成为沙俄的势力范围,沙俄在这里建立了铁路、工厂等基础设施,对东北的经济和政治控制力较强。
辛亥革命后,东北地区成为军阀混战的一块蛋糕,各个军阀争夺东北的控制权,导致政府对东北的统治力量相对薄弱。
二、经济背景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等资源。
这些资源的开发对于日本来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日本经济在20世纪初期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资源匮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因此,日本希望通过控制东北地区的资源,满足其经济发展的需求。
此外,日本在经济上对中国形成了一种依赖关系。
中国作为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和市场。
然而,随着中国政局不稳定,日本对中国市场和资源的控制受到了威胁。
九一八事变可以被视为日本为了维护其在中国的经济利益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三、军事背景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军事存在已经逐渐加强。
日本军队在东北地区设立了大量的军事基地,壮大了自己的军事力量。
此外,日本还通过投资兴办企业、控制银行等方式,渗透到东北地区的经济和政治领域,为其军事侵略提供了支持。
日本对东北地区的军事控制引起了中国政府的警觉,但由于国内政治动荡和军阀割据的局面,中国政府无力有效应对。
这种军事背景为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与诱因是多方面的。
政治动荡、经济利益和军事控制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这场事变不仅对中国东北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乃至亚洲地区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918事变背景
九一八事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
1931年9月18日夜,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就以此为借口,开始“名正言顺”“光明正大”地炮轰沈阳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
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
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使东北3000多万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味。
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九一八事变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此后,中国国民党在东北开展地下党务工作并支援、资助东北义勇军的抗敌活动;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事变背景日本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通过日俄讲和条约,将中国旅顺、大连等地的租借权和长春到旅顺的铁路及附属设施的财产权利占为己有。
此后,日本创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并由关东军负责铁路沿线的警备。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奉行军事优先的原则,培养了大批职业军人。
1921年华盛顿会议后,日本开始大规模裁军。
1921年至1930年日本的军费由七亿三千万日元裁减到五亿日元以下,裁减额达40%。
大规模裁军却引起了军人们的强烈不满。
不满的军人开始秘密集会,东条英机、冈村宁次、石原莞尔等为主要人物的军人秘密组织天剑党、樱会、一夕会等纷纷成立。
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并制定了《对华政策纲要》(即田中奏折)确立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
九一八事变的起因和背景
九一八事变的起因和背景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是指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地区发动的一系列侵略行动。
这一事件对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九一八事变的起因和背景,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一、国际背景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正值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之间的矛盾与紧张局势尚未完全解除。
另外,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也给亚洲地区带来了巨大压力。
这种情况下,日本积极寻求利益扩张的机会,加强对中国的控制成为他们的主要目标。
二、政治因素九一八事变的政治背景主要包括日本对中国东北支那(即东北三省)的扩张以及幕府和政府力量的较量。
由于中国政府腐败无能,九一八事变之前,东北支那已经被日本勾结的军阀控制。
同时,日本军队和军国主义势力也在对政府影响力的争夺中逐渐占据上风。
三、经济考量除了政治因素,九一八事变的起因还跟经济利益密切相关。
中国东北地区的工业和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铁矿等资源的存在,对日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为了满足自身工业化的需求,寻求通过侵略行动获得对这些资源的控制。
四、满洲事变引爆满洲事变是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发动了一场虚假的事故,声称中国士兵在铁路线路上炸弹爆炸,随后借机发动了对沈阳的武装进攻。
这一事件成为九一八事变的开端,也是日本实施侵华的重要契机。
五、国际反应九一八事变后,国际社会对日本的行动表达了明确的反对态度。
但由于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问题的态度暧昧不明,日本未受到太多制裁或制止。
这无疑鼓舞了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让他们看到了进一步扩张的机会与前景。
六、对中国的影响九一八事变不仅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还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标志着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害,也促使中国民众意识到国家安危的重要性。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加强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为日后抗战奠定了基础。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军队在中国东北地区发动侵略行动的事件。
这一事件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破裂,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国东北地区的局势九一八事变前,中国东北地区处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多重矛盾交织之中。
自清朝末年以来,俄国、日本等列强对东北地区的侵略逐渐加深,中国政府的统治力量日益衰弱。
此外,农民起义、地主武装等各方力量的激烈斗争,使得东北地区陷入动荡与混乱之中。
二、日本的侵略野心日本军国主义在20世纪上半叶不断膨胀,对中国东北地区具有强烈的野心。
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通过政治手段逐渐渗透东北地区,企图控制该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命脉。
日本的侵略行动是基于其殖民统治东北的战略目标,以及满足军国主义野心的需要。
三、东北辽宁省的局势九一八事变的核心是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辽宁省。
事变前,辽宁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矛盾严重,民族矛盾不断升级,国共两党的斗争日益激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军队选择在辽宁省的沈阳发动侵略行动,意在借机占领该地区,并寻求更大的政治和军事利益。
四、国内的政治形势九一八事变前,中国国民党政府与共产党建立了共同抗日的国共合作关系。
然而,在国民党政府的内外压力下,共产党与国民党的矛盾日益加深,政治形势变得复杂。
对日本的态度也产生了分歧,从而导致各方在九一八事变后处理事态的方式不同。
五、国际背景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与国际局势和列强的态度密不可分。
国际上的某些列强对于日本的侵略行动采取了放任和纵容的态度,未能对日本施压或予以警告,使得日本得以大胆行动。
国际社会对于九一八事变的反应也各不相同,这也为日本后续的侵略行为埋下了伏笔。
六、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事变后,东北地区由日本占领,中华民族遭受到严重的侵略和苦难。
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列强对中国的威胁,加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识和行动。
九一八事变中的九一八有哪些历史背景
九一八事变中的九一八有哪些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指的是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的中国历史事件,也被称为“沈阳事变”。
这一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开始,导致了中国东北的混乱和动荡。
九一八这个数字代表了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日期,那么九一八事变背后有哪些历史背景呢?下面将从华北军阀割据、日本帝国主义扩张以及经济利益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华北军阀割据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前,中国正处于民国时期,各地军阀割据现象严重,中央政府对地方实力无法有效控制。
华北地区有着众多的军阀存在,他们之间内战频繁,地方政治乱象丛生。
这为日本帝国主义寻求东北扩张提供了契机。
二、日本帝国主义扩张日本帝国主义在20世纪初开始追求对亚洲邻国的扩张,以便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在东北地区,日本一直有着经济和政治上的利益渗透。
他们积极在东北地区进行商业、铁路、采矿和农田开垦等投资,掌握了大量的经济权益。
三、经济利益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如煤炭、铁矿石和农田等。
这些资源对于日本来说非常吸引人,可以帮助他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并提供战争所需的资源。
日本投资者和企业家将大量资本注入东北地区,掌握了当地经济命脉。
这也是九一八事变发生的背后动因之一。
四、中国政府腐败九一八事变之前,中国中央政府的腐败问题日益严重。
政府内部权利斗争激烈,贪污和腐败现象猖獗,导致经济衰退、军队士气低下等问题的出现。
这种腐败严重削弱了中国政府的统治能力,无法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和维护国家利益。
五、国际形势变化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前,国际形势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一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势力相对减弱,给了日本一个机会来争夺在亚洲的霸权地位。
同时,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降低,使得日本在对中国发动侵略时能够更加放肆。
综上所述,九一八事变的九一八这个数字代表了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日期,然而,九一八事变发生的背后历史背景是多方面的。
华北军阀割据、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经济利益、中国政府腐败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等因素共同促成了这场事变的爆发。
九一八事变简介
九一八九·一八事变,亦称奉天事变或柳条湖事件,是1931年9月18日由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重大历史事件。
这一事变不仅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全面侵略的开始,也揭开了长达14年抗日战争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国际政治因素,其影响及后续发展值得深入探讨。
1.事变的历史背景:o九·一八事变前,日本通过《桂太郎-塔夫脱备忘录》等外交手段,逐步扩大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特别是在东北地区。
日本关东军长期以来在南满铁路周边加强军事存在,并在政治、经济上对东北地区进行渗透。
o日本国内经济的困难,特别是由于1929年全球大萧条的影响,加剧了日本对外扩张的冲动。
同时,军国主义的崛起,使得军队在国家政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进一步推动了对外侵略的政策。
o当时中国政府的内部分裂,以及军阀之间的混战,严重削弱了对日抵抗能力。
这为日本的侵略提供了机会。
2.事变的直接诱因与过程:o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以柳条湖事件(中国士兵破坏铁路)为借口,发动了对北大营的攻击,随后迅速占领了沈阳。
这一事件被普遍认为是日本全面侵占东北的起点。
o随后的几个月内,日本军队迅速控制了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的主要城市。
到1932年2月,整个东北三省被日本完全占领,并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3.中国的抗日响应:o九·一八事变触发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
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尽管在政策和意识形态上有分歧,但在抗日问题上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
中共率先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组织领导了一系列抗日救国运动。
o学生和市民进行了广泛的抗议活动,要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对抗日本的侵略。
这些抗议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社会的抗日意识。
4.国际反应与后果:o虽然国联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进行了谴责,并派出调查团进行调查,但缺乏有效的制裁措施。
国联的处理不力,使得日本更加肆无忌惮地进行侵略。
o九·一八事变后的几年内,日本继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最终导致了1937年的全面抗日战争爆发。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原因九一八事变,即1931年9月18日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也被视为日本侵略行动的开始。
本文将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原因,并探讨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1.1 中国近代史的弱势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前,中国正处于近代史的动荡时期。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被列强侵略,国力逐渐衰落。
此时,中国社会内部也面临政治腐败、经济困顿和军队割据等问题,导致政府无力应对外来侵略。
1.2 日本的崛起与对中国的野心在这个背景下,日本军国主义逐渐兴起,并开始对中国展开积极侵略。
日本在军事、经济和外交方面的崛起,使其产生了对中国的野心和扩张欲望。
日本政府将侵略中国作为其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
二、九一八事变的原因2.1 芦沟桥事件与北奉铁路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可以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在沈阳附近的芦沟桥,日本军队制造了一起虚假的事故,借此为由进驻东北。
此前,日本已经控制了东北的北奉铁路,这条铁路对日本在东北地区的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2.2 清朝时期的条约和租借地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也与清朝时期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和租借地有一定关系。
这些条约和租借地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本借此强化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
2.3 经济利益的争夺除了政治和军事因素,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还与日本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利益争夺有关。
东北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区,特别是煤炭和铁矿资源的开发对于日本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日本希望通过控制东北地区来满足其对资源的需求。
三、九一八事变的影响3.1 中国民众的觉醒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引起了中国民众的强烈愤慨和反日情绪。
面对外来侵略,中国民众逐渐觉醒并开始组织起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团结抵抗外敌的开始。
3.2 国际舆论的关注九一八事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国舆论纷纷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谴责。
然而,由于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和各国利益的不同,国际社会没有采取有力的行动来阻止日本侵略,这也为日本后来在东亚地区的扩张铺平了道路。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导火索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导火索九一八事变,即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件,被认为是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导火索,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那么,什么是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又是什么导致了这场事变的爆发呢?一、历史背景19世纪末,随着列强的入侵与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状态。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割让台湾并赔款给日本,这次战败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耻辱。
此后,日本在东北地区开始强力推行侵略政策,不断把中国推向绝境。
二、导火索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可以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当时中国东北的沈阳市遭到一起爆炸事件的袭击,事后发现是日本军队自导自演。
作为借口,日本派遣其在东北驻军“关东军”进一步入侵中国。
这一事件成为“九一八事变”的起点。
三、外部因素除了上述历史背景和导火索,许多外部因素也加剧了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列强在中国的权益争夺、世界经济危机对日本冲击的加剧、俄国革命等因素都给了日本拓展势力的机会。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加重了九一八事变的发生。
四、影响与结果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挫折,也标志着中国东北地区的沦陷。
其结果是,日本占领东北地区建立了“伪满洲国”,进一步向中国大陆扩张,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这场事变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次悲痛的教训,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抵抗意识的觉醒。
综上所述,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和导火索都是复杂而多样的。
从中国整体处境的历史背景出发,到九一八事变的具体导火索,外加各种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这场惨痛的事变。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九一八事变是历史上的一块绊脚石,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训。
我们应该铭记历史,保护祖国的和平与稳定,共同追求繁荣与发展。
九一八事变的起因和背景解析
九一八事变的起因和背景解析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发动的一系列军事行动。
这一事件被认为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九一八事变的起因和背景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一、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发生在中国的动荡时期。
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动乱,如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等。
这些事件削弱了中国的国力和政治稳定,使得中国陷入分裂和割据的局面。
此外,中国还受到列强的侵略和压迫,特别是日本在甲午战争后逐渐崛起,对中国的控制力不断增强。
二、经济背景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与中国东北的资源丰富和战略地位密切相关。
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是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此外,东北地区还是中国通往俄罗斯和朝鲜半岛的重要通道。
这些资源和地理位置使得东北成为了日本军事和经济扩张的目标。
三、政治背景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与中国国内政治的混乱和无力应对有关。
当时,北洋政府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存在严重的腐败和无能。
此外,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也加剧了中国的分裂和内乱。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军队得以趁虚而入,发动九一八事变并迅速占领东北地区。
四、国际背景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也与国际环境有关。
当时,世界正处于经济大萧条和民族主义抬头的时期。
日本政府希望通过扩张来解决国内经济危机,并实现其大东亚共荣圈的野心。
此外,国际社会对于日本侵略行为的反应相对温和,未能有效制止日本的军事行动,这也鼓励了日本继续扩张。
综上所述,九一八事变的起因和背景是多方面的。
历史背景、经济背景、政治背景和国际背景的交织使得日本军队得以发动九一八事变,并在随后的几年内逐渐占领中国东北地区。
这一事件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整个东亚地区的局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成为了中国人民奋起抗日的标志,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九一八事变背后的历史背景解析
九一八事变背后的历史背景解析九一八事变,即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地区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开始。
然而,九一八事变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有其深层次的历史背景。
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割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社会的转变时期,各国列强纷纷觊觎中国的土地和资源。
由于清朝政府的软弱无能,中国相继失去了很多领土,如香港、澳门等。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割地行为,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伤害,也为日本的侵略提供了借口和先例。
二、日本的帝国主义野心日本在19世纪末的明治维新后,开始迅速崛起,成为亚洲的第一强国。
然而,由于资源匮乏和人口过剩的问题,日本开始寻求外部的扩张,以满足国内的需求。
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逐渐转向中国,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富饶的国家,有丰富的资源和市场。
因此,日本决定通过侵略中国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三、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渗透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已经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了多年的渗透和控制。
自1895年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取得台湾后,日本开始将目光转向中国东北地区。
他们通过经济手段、政治手段和军事手段,逐渐在东北地区建立起了自己的势力。
此外,日本还在东北地区修建了铁路和工厂,加强了对该地区的控制。
四、国内政治的动荡与分裂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中国正处于国内政治的动荡与分裂时期。
自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权的更迭频繁,各个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加剧。
这种内部的分裂和混乱,使得中国无法有效地应对日本的侵略。
同时,国内政治的不稳定也给日本提供了侵略的机会。
五、国际形势的变化与漠视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经济大萧条时期,各国都在寻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在这种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采取了漠视和不干涉的态度。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利益并不大,因此他们对日本的侵略置若罔闻,甚至有些国家还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持不同程度的支持。
综上所述,九一八事变背后的历史背景是多方面的。
日本侵华始末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与原因
日本侵华始末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与原因日本侵华始末的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沈阳发动的一系列军事行动,标志着日本开始对中国进行全面侵略。
这一事件的背景和原因复杂而深远,涉及到历史、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多个层面的因素。
一、历史背景1. 甲午战争: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爆发甲午战争。
中国清朝对日本的失败导致辽东半岛地区割让给日本,这成为未来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之一。
2. 外国势力干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势力开始在中国增强,形成了重重的霸权。
这导致了中国国内政治动荡、经济削弱和民族尊严受损的局面。
二、经济背景1. 日本的资本需求: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迫切需要海外市场和资源来满足其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资源和庞大市场的国家,成为日本扩张的目标之一。
2. 东北地区的重要性:中国东北地区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尤其是拥有丰富的煤矿资源。
日本对这些资源的渴求使它将目光投向东北地区。
三、政治背景1. 日本的扩张主义思想:20世纪初,日本国内出现了一股强烈的民族主义浪潮。
日本军国主义抱持扩张主义思想,渴望通过强硬手段建立一个东亚的霸权体系。
2. 国际政治压力:国际政治上,日本与西方列强尤其是英、美两国存在矛盾。
日本希望通过对中国的控制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并与西方列强进行对抗,获得更大的国际认可。
四、军事背景1. 日本对中国军事优势: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在东北地区积累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它的关东军拥有先进的武器和高素质的军队。
而中国则因内外因素导致军力削弱,无力抵抗。
2. 无防护环境:中国内战和政治动荡导致中国对外国势力的防卫能力几乎不存在。
比如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沈阳,当时只有一支维持治安的辫子军,无法有效应对日本的侵略。
综上所述,日本侵华始末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原因涉及到历史、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多个层面的因素。
而在这些背景的推动下,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对中国进行了全面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长期的苦难。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叙述与解读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叙述与解读九一八事变,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九一八事变”或是“满洲事变”,是指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的一系列事件,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开始。
本文将对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其对中日关系和世界局势的影响进行叙述与解读。
一、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前,中国正处于动荡的政治时期。
辛亥革命后,国民党成立并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但国共两党内部矛盾日益激化,加上北洋政府的腐败和政治混乱,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内部分裂和不稳定局势。
同时,日本在经历了明治维新和甲午战争后,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帝国主义国家。
通过与世界强国的竞争,日本试图通过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来保护其国家利益。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秋作物收购、投资等活动愈发频繁,逐渐加强了对该地区的控制。
二、事变过程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是1931年9月18日发生在沈阳铁路上的一起炸弹爆炸事件,当时调查并非由中国当局进行,而是由日本官方所负责。
日本当局利用这起事件作为借口,指责中国展开对日本的恐怖活动,随后发动了所谓的“自卫反击”,占领了沈阳,并扩大了占领地区的范围。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日军不断进攻东北地区,很快占领了沈阳、长春以及其他重要城市。
随着战局的扩大,日本于1932年3月成立了伪满洲国,并任命康德群为“伪满洲国皇帝”,开始实行殖民统治的政策。
三、历史解读九一八事变不仅是一次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外扩张政策的一部分。
九一八事变为日本提供了进一步侵略中国的机会,也震撼了国际社会。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内部分裂和无力回击成为日本进攻的主要因素。
对于九一八事变的解读,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地区展开侵略的正式开始,标志着日本对中国进行全面侵略的序幕。
另一种观点认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对中国进行侵略的战略选择,试图通过对东北的控制来进一步削弱中国的国家实力。
无论如何,九一八事变对中国造成了重大的伤害和影响。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九一八事变,也被称为盛京事变,是指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的一系列日本军队对东北地区的侵略行动。
该事件被认为是日本侵略中国的起点,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要理解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我们需要回顾并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况。
一、政治背景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前,中国正处于由清朝满清统治向民主共和国转型的时期。
然而,中国的政治局面并不稳定,国民政府与各地方势力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
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也在不断扩张,对中国施加着巨大的压力。
此外,中国当时的政治局势还受到外部势力的干涉。
列强国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中设置租界,瓜分中国的利益日益增长。
这些不利因素对中国政府的稳定和统一构成了威胁。
二、经济背景在经济方面,中国遭受了诸多问题的困扰。
19世纪末以来,中国的经济不断受到列强国家的掠夺。
庚子赔款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陷入了巨大的债务之中。
此外,盗窃、腐败和官僚主义使得国家财政严重破产,人民生活困苦。
相比之下,日本在经济方面却迅速崛起。
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加速,国家实力不断增强。
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依赖程度日益减少,同时其对中国的渴望也日益增加。
日本政府以及一些财团和商人开始寻求通过军事手段来解决其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问题。
三、军事背景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与日本军事力量的增强密切相关。
在军事上,日本当时正处于一个军国主义时代。
日本政府已经开始加强其军事力量,包括陆军和海军的扩张。
日本陆军在中国东北地区占领有强大的势力,他们希望通过九一八事变进一步控制该地区。
军事基地在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为日本扩大势力范围提供了便利。
此外,日本军队还积极进行侦察和策略部署,为九一八事变做好充分准备。
他们以所谓的满洲中央铁路爆炸为借口,进入中国东北地区,并很快占领沈阳等重要城市。
总结起来,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政治上的矛盾和冲突、经济上的困境、以及军事上的准备和扩张野心,使得日本选择了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道路。
918事变历史资料
918事变历史资料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九一八事变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九一八事变历史资料之事件背景时代背景一战后,日本在华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使日本在华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并导致政治危机,在内外交困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趁英美忙于应付危机,蒋介石大规模“剿共”之际,夺取东北,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
中国背景皇姑屯事件日军与东北军阀张作霖曾有合作关系,但渐渐的,日本开始将张作霖视为障碍。
1928年6月,日本关东军发起皇姑屯事件,将张作霖乘坐的列车炸毁,张作霖重伤不治身亡,日本希望借此事件造成东北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借机占领东北。
1928年12月29日凌晨,张学良等冲破日本帝国主义的阻挠,联名通电全国称:“仰承先大元帅遗志,力谋统一,贯彻和平。
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是日起,东三省一律改悬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是为东北易帜。
至此,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历史宣告结束。
国民党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张学良进一步对日本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并开始在南满洲铁路附近建设新的铁路设施,通过低廉的价格与之竞争,导致南满洲铁路陷入了经营危机。
感到危机感的关东军不断提出抗议,但张学良并不愿意妥协。
因此日军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等人决定发动战争来夺得主导权。
中东路事件1929年6月15日至20日,辽、吉、黑、热四省及哈尔滨特区军政大员齐集沈阳,参加张作霖逝世一周年纪念会,并讨论中东路等有关问题。
7月7日,张学良赴北平与蒋介石晤谈;10日,南京政府外长王正廷亦被召至北平;同日,张学良贸然派军占领“中东路”,并将苏联的商船贸易公司、国家贸易公司等驻华机构同时查封,搜查苏联职员;,逮捕200余人,此为“中东路事件”7月13日,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表示强烈抗议,并限期答复举行和谈的建议;7月16日,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复照苏联外交部;苏方认为不能满意,于7月17日向南京国民政府宣布断绝外交关系;7月19日,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就中苏绝交问题发表对外宣言;7月20日,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为苏联事发表《告全国将士》电和《告东北将士》书;7月23日,国民政府关闭驻苏使馆。
九·一八事变历史背景总结
九·一八事变历史背景总结九·一八事变,也被称为“九一八”或“沈阳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重要事件之一。
以下是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总结:1. 清末民初的中国,在九·一八事变之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
清朝的统治逐渐衰弱,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面临政治混乱、经济困难和社会不稳定等多重挑战。
2. 日本帝国主义的兴起,自19世纪末以来,日本逐渐崛起为一个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军事扩张和殖民主义政策,追求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逐渐增强。
3. 东北地区的特殊地位,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战略要地。
然而,由于清朝末年的政治腐败和外国势力的干涉,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社会秩序混乱。
4. 南满铁路和关东军,南满铁路是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建设的一条重要铁路,由日本控制和经营。
关东军是日本在东北地区驻军的军事组织,实际上成为了日本在东北地区的实际控制力量。
5. 柳条湖事件,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军队在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上炸毁了一段铁路,并将其归咎于中国军队。
事实上,这是日本军队自导自演的一场事件,旨在为九·一八事变提供借口。
6.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九·一八事变正式爆发后,日本军队迅速占领了沈阳,并逐渐向东北地区扩张。
中国政府对此采取了外交抗议和军事反击等手段,但由于内外因素的制约,未能有效遏制日本的侵略行为。
7. 相关国际背景,在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国际社会正处于经济大萧条和政治紧张的时期。
西方主要国家对中国的关注度有限,且对日本的侵略行为缺乏有效制约,这为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的来说,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是中国内外部诸多因素交织的结果。
中国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困境,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和对东北地区的控制欲望,都为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提供了土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介绍
你们知道吗?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
不晓得你们对于这个事变又了解了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介绍
一、日本国内情况
1921年华盛顿会议后,日本开始大规模裁军。
1921年日本的军费为七亿三千万日元,1930年则裁减到五亿日元以下,裁减额达40%。
可是大规模裁军却引起了军人们的强烈不满。
自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奉行军事优先的原则,培养了大批职业军人。
对于职业军人来说,除了军事以外他们没有其他特长,裁军等于砸他们的饭碗。
此外,裁军以前职业军人是社会上最受尊敬的人,军队是最光荣的职业。
但裁军开始后,职业军人一下变成社会上多余的人,最好的学生不再报考军事院校,一些饭店甚至拒绝穿军服者进入。
裁军给职业军人们带来的失落感和焦躁感是可想而知的。
不满的军人开始秘密集会,天剑党、樱会、一夕会等军人秘密组织纷纷成立,后来广为中国人所熟悉的东条英机、冈村宁次等人,都是一夕会的成员。
不过当时最有名的还是石原莞尔,是他提出“满蒙生命线”的理论。
石原也是后来9·18事变的主谋。
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确立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
两年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到1931年,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
日本政府急于发动一场对中国东北的战争,借以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缓和阶级矛盾,医治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
二、日本控制东北铁路
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通过日俄讲和条约,将中国旅顺、大连等地的租借权和长春-旅顺的铁路及附属设施的财产权利占为己有。
此后,日本创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并有关东军负责铁路沿线的警备。
三、田中奏折
1927年6月,日本召开“东方会议”,并制定了《对华政策纲要》(即田中奏折)。
在田中奏折中曾经提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其他如小中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
”这份奏折在1929年被曝光,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以及日后的中国政府均认为是日本奉行对付中国政策的证明。
田中奏折的真实性受到包括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日本研究所所长蒋立峰在内的学者质疑,当前的主流说法多认为其应为国民政府所伪造然而时至今日查考史料及历史脉络,当时日本计划对华战争已久确为事实。
四、皇姑屯事件与东北易帜
当初,日军与东北军阀张作霖维持了合作关系,但渐渐的,日本开始将张作霖视为障碍。
1928年,关东军将张作霖乘坐的列车炸毁,张作霖重伤不治身亡,史称皇姑屯事件。
日本关东军希望借此事件造成东北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
皇姑屯事件并未引起日军所期待的东北混乱,相反,1928年12月29日,张作霖的继承人张学良突然宣布全东北易帜,接受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领导。
张学良进一步对日本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并开始在南满洲铁路附近建设新的铁路设施,通过低廉的价格与之竞争,导致南满洲铁路陷入了经营危机。
感到危机感的关东军不断提出抗议,但张学良并不愿意妥协。
因此日军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等人决定发动战争来夺得主导权。
五、万宝山事件
1931年,中国人郝永德,未经政府批准,骗取万宝山村附近12户农民的土地,并违法转租给188名朝鲜人耕种水稻。
这些朝鲜人开掘水渠,截流筑坝。
这一工程侵害了当地农户的利益,马家哨口200余农民上告。
吉林省政府批示:“令朝侨出境”。
然而日本驻长春领事田代重德,派遣日本警察制止朝鲜人撤走,且限令于7月5日前完成筑渠。
7月1日,中国农民400余人,联合起来平沟拆坝。
7月2日,日本警察镇压平沟的中国农民,双方对峙,后日本增武装警察,在日本军警保护下,工程于7月5日完成。
同时,朝鲜日报记者金利三,说朝鲜人在万宝山被杀,掀起朝鲜半岛大规模的排华活动,当地华侨死伤数百人。
日本却以此次事件诬陷中国伤害朝鲜侨民。
六、中村事件
1931年6月,日本关东军中村震太郎大尉和曹井杉延太郎在兴安岭索伦一带作军事调查,被中国东北军兴安屯垦公署第三团团副董昆吾发现并扣留,在证据确凿情况下,团长关玉衡下令秘密处决中村震太郎。
日本借机宣称东北军士兵因谋财害命而杀死中村,威逼中国交出关玉衡,并在日本民众中煽风点火,用“中村事件”和“万宝山事件”诬陷中国“损害日韩移民”。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意义
“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1、九一八事变后,国难日益深重,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
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的呼声。
蒋介石却实行不抵抗政策。
不甘做亡国奴、富有民族感和爱国心的中国各阶级。
各阶层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
2、首先是中共宣言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正义呼声,给全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目标和方向。
接着是沦陷区东北人民自发组织抗日义勇军和在党的领导下组成抗日联军,英勇打击日本侵略者。
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和国民政府连连退让,引起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不满,他们纷纷举起了抗日反蒋的旗帜。
这些都反映了在民族矛盾上升时期,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出现了新的分化与组合,为后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社会基础。
七七事变和九一八事变的区别有哪些
1、发生时间不同:918事变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夜;77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夜。
2、918事变的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是日本侵华
的开始;而77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3、在918事变中,中国(军阀部队)没有进行抵抗,致使东北全境沦陷;77事变中,中国军队进行了抵抗,并随后引发了全面战争。
一、时间不同
1、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
2、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
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
二、事件影响不同
1、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中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全国各族各界人民热烈响应,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
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于7月17日在庐山发表谈话,宣布对日作战。
2、九·一八事变: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生在中国东北的震惊中外的重大事件,它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始,也是法西斯国家在世界上点燃的第一把侵略战火,它的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的揭开,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
三、起因不同
1、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
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被中国驻军严词拒绝,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
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2、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次
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
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