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之六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
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和神明,合脉开窍于舌,喜为心志,汗为心液。
肺主气和呼吸,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开窍于鼻,合皮其华在毛,忧悲为肺志,涕为肺液。
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统血,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思为脾志,涎为脾液,生理特性为主生清,喜燥恶湿。
肝主疏泄和调畅情志、气机、脾胃纳化和胆汁排泄功能,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调畅任督二脉,藏血,合筋其华在爪,怒为肝志,开窍于目,生理特性为刚脏,喜条达恶抑郁。
肾藏先天和后天之精,主水液代谢,纳气,骨生髓,通脑,齿为骨之余,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恐为肾志,唾为肾液。
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生理特性为主降和喜润恶燥;小肠主受盛和化物,分别清浊;大肠传化糟粕;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通行元气,总司人体气化和运行水液。
奇恒之腑是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与六腑不同。
其中,脑主神志,髓主精髓,骨主生髓,脉主血液循环,胆主决断,女子胞主生殖。
中医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
中医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在事业单位卫生人才招聘考试中, 藏象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包括五脏与六腑。
考点主要集中在脏腑的生理功能上。
包括五脏、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五脏与六腑的区别, 五脏与六腑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 今天今天与各位考生分享一下其功能特点, 希望能帮助考生顺利拿到高分。
一、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六腑包括胆、胃、小肠、膀胱、三焦, 其中胆不但是六腑之一, 也是奇恒之府之一, 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考点。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五脏的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奇恒之府的生理特点是形态似腑, 功能似脏。
六腑形态特点是多为中空的官腔或囊性器官。
对于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的生理特点的对比鉴别是考试当中的高频考点。
二、小肠小肠的生理功能重点掌握泌别清浊的功能。
1.小肠主受盛和化物。
小肠者, 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2.泌别清浊。
(1)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 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
(2)将水谷精微吸收, 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
(3)小肠吸收大量水液, 与尿量有关。
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 则大便稀薄, 小便短少。
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就是这个原理。
【例题】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A.肾司二便, 大便小便相关B.淡渗利水, 则脾阳得健而大便实C.二便之源均来自小肠的泌别清浊D.利小便药物本身具有止泻作用【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的具体应用。
若小肠的泌别清浊异常, 则大便便稀薄, 而小便短少, 也就是说, 小肠内的水液量多寡与尿量有关。
临床上常用的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 即是这个原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ppt课件
(二)泌别清浊
1、生理功能:所谓"清",即指各种精微物质; 所谓"浊",即指饮食物经消化后剩余的残渣部 分。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具体来说,包括以下 三个方面: 将水谷精微吸收,经脾转输全身。
分别清浊 各走其道
将食物残渣下推大肠。
吸收大量水分,参与水液代谢, 故称“小肠主液”。
精微由脾吸收
饮食物入胃,经过脾胃的腐熟加工,然 后进入小肠,清浊分离,各走其道,再由脾 输送至全身,供应各脏腑器官的营养。
二、生理特性
(一)主通降
1、含义:是指胃气保持通畅下降的运动趋势
2、生理表现:饮食物入胃,经过胃的腐熟作用后, 进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并将食物残渣 下移大肠,燥化形成粪便,并有节制的排出体外 同时胃的通降是继续受纳的前提条件。 3、病理表现: 1)胃失和降:纳呆、厌食、胃脘胀闷、便秘 2)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胃两门三脘
上部—上脘(包括贲门)。 中部—中脘,即胃体。 下部—下脘(包括幽门)。
一、胃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受纳水谷 (二)主腐熟水谷
(一)胃受纳水谷
主受纳: 接受容纳饮食物。
胃为“太仓”、 “水谷之海”、 “水谷气血之海” 受纳是腐熟消化的前提
(二)主腐熟水谷
腐熟水谷: 使饮食物初步消化,变成食糜, 在脾的帮助下化生精微,初步吸收。
2、病理表现由于肝胆关系密,肝的功能正常,则胆汁化生有源,胆 汁的排泄通畅,消化才能正常。若肝有病,则影响到胆汁的生 成、排泄,使消化功能失常。
1)胆汁分泌与排泄受阻:
厌食、腹胀、腹泻。
2)湿热蕴结肝胆,胆汁不循常道: 发为黄疸 (身面目皆黄)。
3)胆气不利,气机上逆: 口苦、呕吐黄绿苦水。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 神明之心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 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人体的生理 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涵义:心主血脉,是说心具有化生血 液、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运行的作用。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
∣ 赤而为血(浊气归心)
2.藏神
❖ 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 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 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 理活动的功能。
❖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 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 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 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 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 之神。
之精向下输布到其它脏腑以濡
诸窍,外达皮毛肌腠
养之
─────────────────────────────
宣发卫气于体表肌腠,发挥保
将脏腑代谢产生的废水下输于
卫机体的作用
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4 在液为涕
5 与秋气相通应
五行同属于金
三、脾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2、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2、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字面理解:运, 转运、转输; 化, 消化(变化)。
基本概念:
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 微和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 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医学PPT课件
形体 筋 脉 肉
五华 爪 面 唇
肺 大肠 金 秋 悲 鼻 辛 白 皮毛 毛
肾 膀胱 水 冬 恐 耳 咸 黑
骨
发
.
20
七、五脏与食物
.
21
七、五脏与食物
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从身体健康 来讲,饮食是健康的基础,要合理膳食,中医 认为“药食同源”,不同颜色的食物即可以治 疗不同的疾病,而且可以保证自身血“质”良 好。例如心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红色食物;肝 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绿色食物;脾功能(消化 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黄色食物;肺功能不好 的人可多食白色食物;肾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 黑色食品。
.
12
四、五脏的功能
• 2、肝:“将军之官”。• 主藏血,主疏泄源自 • 肝脏如同国家的最高军事领导者(将
军),勇武能出谋划策。主管藏血,能使 人耐受疲劳。肝还主管疏泄和畅达,使人 的气血舒畅,有助脾胃的消化,腑气的通 利。
.
13
四、五脏的功能
• 3、脾:“仓廪之官”
• 主运化、升清、统摄血液。
•
健康长寿的理论与实践。
.
16
五、六腑的功能
• 六腑以泻为常态 • 六腑的“腑”,有“府舍”的意思,是空
腔的器官的意思。 • 主要作用是输送营养和排泄糟粕,参与水
液代谢等。
.
17
五、六腑的功能
• 正是由于人体有六腑的“输泻”与五脏 的“贮藏”,这一进一出、一藏一泻, 共同协调较好地完成了物质在体内的贮 藏、转化、利用、输送、排泄等代谢的 全部过程。
• 特点: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 形态上—实质性器官。 • 功能上—藏精、气、血、津液。
.
9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第七单元五脏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心的生理机能及特性(1)主血脉(2)藏神(3)生理特性:①心为阳脏而主通明;②心气下降。
(4)心血、心气、心阴、心阳的生理作用(1)主血脉指运行在脉中的血液,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循环于周身,发挥其濡养的作用。
功能正常的三条件:心气充沛、脉道通利、血液充盈。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
心主血的内涵:心行血----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
心生血----指心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
心主脉的内涵:指心气推动脉气,使血行脉中,保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心主身之血脉”。
(2)心藏神①神的概念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
它可以通过人的眼神、表情、语言、动作等反映于外,又称为“神气”,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
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主神志指狭义的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②心主血脉与心藏神的关系(3)心的生理特性①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为阳脏②心气下降心火在心阴的牵制下合化为心气下行以温肾,维持人体上下协调。
(4)心血、心气、心阴、心阳的生理作用①心血:濡养心脏及其形体官窍,化生心神。
②心气:推动调控心脏搏动、脉管舒缩及精神活动。
③心阴:制约心阳,抑制心脏搏动和精神活动。
④心阳:制约心阴,激发心脏搏动和精神活动。
2.肺的生理机能与特性(1)主气司呼吸(2)主行水(3)朝百脉,主治节(4)肺的生理特性:①肺为华盖②肺为娇脏③肺气宣降(5)肺津、肺气、肺阴、肺阳的生理作用①肺津:濡养滋润肺、大肠、皮毛等的作用。
②肺气:推动和调控呼吸、行水等作用。
③肺阴:凉润肺脏,使肺气下行。
④肺阳:温暖肺脏,使肺气上行。
(1)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主呼吸之气①主一身之气②主呼吸之气(2)主行水含义:指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人体水液代谢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3)朝百脉,主治节所谓“朝百脉”,其本质是肺的宣降运动在血液循环中的体现。
中医基础理论之 脏象 六腑的生理功能
第三章脏象第二节六腑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它们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饮食物入口,通过食道入胃,经胃的腐熟,下传于小肠,经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清者(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转输于肺,而布散全身,以供脏腑经络生命活动之需要;其浊者(糟粕)下达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形成大便排出体外;而废液则经肾之气化而形成尿液,渗入膀胱,排出体外。
饮食物在消化吸收排泄过程中,须通过消化道的七个要冲,即“七冲门”,意为七个冲要门户,“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难经·四十四难》)。
六腑的生理特性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人口,则胃实而肠虚。
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素问·五脏别论》)。
每一腑都必须适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六腑通畅,功能协调,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之说。
突出强调“通”、“降”二字,若通和降的太过与不及,均属于病态。
一、胆胆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府,其形呈囊状,若悬瓠,附于肝之短叶间。
胆属阳属木,与肝相表里,肝为脏属阴木,胆为腑属阳木。
胆贮藏排泄胆汁,主决断,调节脏腑气。
(一)胆的解剖形态1.胆的解剖位置: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肝与胆又有经脉相互络属。
2.胆的形态结构: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胆内贮藏的胆汁,是一种精纯、清净、味苦而呈黄绿色的精汁·。
所以胆有“中精之腑”(《灵枢·本脏》),“清净之腑”(《千金要方》),“中清之腑”(《难经·三十五难》)之名。
胆的解剖形态与其他的腑相类,故为六腑之一。
但贮藏精汁,相似,由于这个生理特点,所以胆又属于奇恒之府之一。
(二)胆的生理功能又与五脏“藏精气”作用1.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别称“精汁”、“清汁”,来源于肝脏。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脉 主,有主持、管理之意。
⾎,指⾎液,是⼈体重要的营养物质。
脉,指经脉,为⽓⾎运⾏的通路,中医⼜称为“⾎府”。
所谓⼼主⾎脉,即指⼼脏推动⾎液在经脉内运⾏的⽣理功能。
⼼脏位于胸中,有经脉与之相连,形成⼀个密闭循环的系统。
⼼脏在⼈的⼀⽣中不停地跳动,通过经脉把⾎液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以维持⼈体正常的⽣命活动。
⼼脏有规律地跳动,与⼼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在⼈体的某些部位,可以直接触及到脉搏的跳动。
例如在颈侧部(⼈迎脉)、腕部(⼨⼝脉)、⾜背部(趺阳脉)均可触及脉跳。
中医通过触摸这些部位脉搏的跳动,来了解全⾝⽓⾎的盛衰,作为临床诊断疾病的依据,称之为“诊脉”。
⼼脏的搏动,还可以在左乳下触及,中医将此部位称之为“虚⾥”。
触摸虚⾥跳动,有助于对⼼病的诊断。
⼈体⾯部的⽓⾎⽐较丰富,⼼脏⽓⾎的盛衰亦常通过⾯部的颜⾊与光泽显现于外,故称⼼“其华在⾯”。
望⾊,亦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法。
中医学认为,⼼脏之所以能够正常搏动以推动⽓⾎的运⾏,均依赖于⼼⽓的作⽤。
在⽣理情况下,⼈的⼼⽓强健,推动⾎液运⾏的⽣理功能正常,⽓⾎运⾏通畅,全⾝的⽣理机能正常,表现为⾯⾊红润⽽有光泽,脉搏节律均匀,和缓有⼒。
如果⼼主⾎脉的功能失常,即可产⽣相应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 1. ⼼⽓不⾜:即⼼的精⽓虚少,推动⾎液运⾏的功能减低。
可见⼼慌⼼跳,⾯⾊⽆华,脉虚⽆⼒等。
2. ⼼⾎瘀阻:若⼼⽓不⾜,⾎运⽆⼒,可导致⼼脏⾎液瘀阻。
可见⼼悸,⼼前区憋闷疼痛,⾯⾊灰暗,⼝唇青紫,脉搏节律不整等。
3. ⼼⾎亏虚:⼼主⾎脉的功能正常,以⼼⽓强健、⾎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考试⼤站收集如果⼼⾎虚少,脉道不充,则可见⼼悸、⾯⾊⼝唇苍⽩,脉细⽆⼒等。
⼼主神志 ⼼主神志,⼜称⼼主神明或⼼藏神。
1. 神的概念:神是⼀个宽泛的概念,常指事理的⽞妙、神奇。
如谓“阴阳不测之谓神”、“不见其事,⽽见其功”。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六腑
六腑的传化过程
七冲门:饮食物自进入人体至变成糟粕排出体外,要通过的七 道关隘 唇为飞门:飞通扉 齿为户门:户把守 会厌为吸门:食管与气管会接处 胃为贲门:贲通奔,胃脘上口,连食管 太仓下口为幽门:幽为屈曲幽隐之意 大肠小肠会为阑门:阑有栅栏之意 下极为魄门:魄通“粕”,又称“谷通” 唐·孙思邈指出“谷道宜常撮”
与脏腑经脉的联系
四、女子胞与心
心
藏
神
主司生理、心理活动→排经、排卵
主
血脉
与脏腑经脉的联系
五、女子胞与经脉
冲为血海,主月事;任主胞胎,妊养胎儿
若冲任失调——月经错乱,甚至不孕 冲任二脉的功能受肾中精气化生的“天癸”的调节, 故有“肾为冲任之本”之说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生理功能上有着相互制约, 相互依存和相互协同的关系
二、部位之三焦
涵义::将人之躯干上、中、下三部分段,包括人的整 体,超出六腑的概念。又称之为“孤腑” “孤腑” ——因其为脏腑中最大,与五脏 没有匹配关系,也没有经脉络属
上焦——膈之上,包括心、肺 部位三焦 中焦——膈下脐上,包括脾、胃、肝、胆
下焦——脐以下,包括肾、膀胱、女子胞、大小肠
主要生理功能
1. 胆汁来源于肝,贮藏于胆,胆气疏泄,注入肠
中,以促消化
2.贮藏疏泄失常:厌食、腹胀、腹泻
临床意义
生理方面
肝疏泄正常——胆汁分泌贮藏排泄正常——脾胃功能正常
病理方面
胁下胀痛饱满,脾胃消化功能 胆汁分泌排泄异常—— 异常,食欲不振,腹胀 肝失疏泄 胆汁上逆——口苦,呕吐黄绿苦水 胆汁外溢——黄疸
胆的生理功能
•形似腑,功似脏 •无五行配属,无表里配合(胆除外) •储藏精气,不贮藏浊物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的概述
(⼀)脏腑的名称与分类 脏,古作臟,⼜作藏。
其义有⼆:⼀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是指五脏主贮藏精⽓。
腑,古作府,有府库之意。
腑多为中空器官,类府,⼜多与饮⾷物的贮藏、消化有关。
脏腑,主要指⼈体的内脏。
根据其各⾃不同的⽣理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类器官。
藏象学说,即是以脏腑为物质基础,运⽤脏腑与其他组织器官的系统联系及与⾃然界相互通应的关系,构成⾃⼰的理论系统。
考试⼤站收集通过脏腑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来把握⼈体⽣理、病理的活动规律。
(⼆)脏腑的⽣理特点 1. 五脏的⽣理功能特点 五脏主贮藏精⽓,藏⽽不泻。
中医学认为,⼈体的各种精微物质,均贮藏于五脏。
贮藏于五脏的精⽓,越充满越好,⽽不能过度耗散,故称藏⽽不泻。
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不泻也,故满⽽不能实”。
五脏除贮藏精⽓外,还藏神,如《灵枢·本藏篇》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
”故⼜有“五神脏”之称。
2. 六腑的⽣理功能特点 六腑主传化⽔⾕,泻⽽不藏。
中医学认为,六腑的主要功能是受纳、消化饮⾷物及传导排泄糟粕。
因其摄⼊饮⾷物,在吸收⽔⾕精微后,要及时把糟粕排泄到⼈体外,称为泻⽽不藏。
故《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不藏,故实⽽不能满也。
” 3. 奇恒之腑的⽣理特点也是“藏⽽不泻”与五脏类似。
4. 掌握脏与腑的区别,有⼀定意义。
如中医认为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者可以泻其腑,腑虚者可以补其脏等。
(三)⼩结 通过本章“脏腑”概说的学习,应当指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理、病理学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
中医学藏象学说中⼀个脏腑的⽣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理学中⼏个脏器的⽣理功能;⽽现代解剖⽣理学中的⼀个脏器的⽣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个脏腑的⽣理功能之中。
这是因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体某⼀系统的⽣理和病理学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五脏——脾的生理特性、肝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五脏——脾的生理特性、肝的生理功能现在上课,上一节我们讲脾的生理特性,讲了第一个特性,叫脾主升清,又称脾气宜升,得出来脾宜升则健这样一个著名的原理。
由这个特性,推理出脾宜升则健。
下面我们讲脾第二个生理特性,脾喜燥恶湿,这也是咱们中医理论当中的一个难题,在这一节也是一个重点,涉及到中医的气化、涉及到运气,在这里只要求同学们做一般了解,旨在了解它的实践意义就可以了。
根据气化学说、运气学说(至于什么是运气学说?以后同学们再学习,暂时就这样理解),规定脾和胃在五行中同属土。
根据运气学说,还要分阳土和阴土,是湿土还是燥土,脾和胃这二者规定它们的阴阳属性,胃为阳,脾为阴。
同属土,胃为阳土,脾为阴土。
就气化来说,胃为燥,脾为湿。
湿和燥两者相比较而言,按照阴阳的属性,湿属阴,燥属阳。
把阴阳去掉,从气化来说,燥湿来说,规定脾为湿土,胃为燥土,同学们先理解到这个程度。
湿土指脾而言,燥土指胃而言,那么燥和湿有什么关系呢?根据阴阳学说,燥湿相对,阴阳相对,应该处于和谐状态。
也就是说脾湿和胃燥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意味着脾胃的生理功能是正常的。
这是一。
第二、就燥与湿相比较而言,中医还认为燥能胜湿,燥能抑制湿,使湿处于和谐状态,叫做无过无不及。
那么燥和湿,燥属阳,湿属阴。
我们上一节课讲阳和阴的关系,阳起主导作用。
为什么强调湿与燥的问题?强调阳燥能胜湿,没有阴湿能胜燥。
这里也体现了阴阳之间的关系,阳主阴从的关系,强调是阳气的重要作用。
所以第二记住,燥能胜湿。
至于为什么燥能胜湿?有兴趣的同学就这个问题将来学习运气的时候再进一步探讨。
这里只记住脾湿胃燥这两者比较而言,燥能胜湿,胜湿的结果使湿处于无过无不及的状态,这样才能保证脾的功能正常。
燥不能胜湿,那就是会出现湿太过,也就说胃的燥不能抑制脾的湿,达不到两者和谐状态,就会出现脾的湿太过,在这种情况下脾由正常生理状态转化为病理状态。
就这个意义讲脾恶湿,和燥相对,所以古人得出结论叫脾喜燥恶湿。
六腑
“魄门亦为五脏使”
语出《素问· 五脏别论》:“魄门亦为五脏使, 水谷不得久藏。”
王冰注“谓肛之门也。内通于肺,故曰魄 门。”一说,“魄”通“粕”。肛门为糟粕所出 之处,故称“粕门”。 心神的主宰 肝气的条达 脾气的升提 肺气的宣降 肾气的固摄
魄门启闭赖
大肠小结
传导糟粕 大肠 排泄大便、主津
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
胆汁排泄受阻
胆汁分泌与排泄受 阻:厌食、腹胀、腹泻。 胆气不利,气机上 逆:口苦、呕吐黄绿苦 水。 胆汁滞留,郁而化 热,日久易形成砂石。
黄疸
湿热蕴结肝胆, 胆汁不循常道,发 为黄疸: (身面目皆黄)。
(二)胆主决断
生理 : 胆性刚直、果敢、与人的勇怯、胆量有关。 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胃两门三脘
上部—上脘(包括贲门)。
胃脘 中部—中脘,即胃体。
下部—下脘(包括幽门)。
胃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受纳、腐熟水谷
(二)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主受纳
主受纳: 接受容纳饮食物。
胃为“太仓”、 “水谷之海”、 “水谷气血之海”
受纳是腐熟消化的前提。
胃主腐熟
腐熟水谷: 使饮食物初 步消化,变成食 糜, 在脾的帮助 下化生精微,初 步吸收。
在《内经》论述三焦的基础上,后 世一些医家认为三焦应与其他诸腑一样,
有表里关系,一定是有名有形的,从而
进行探讨三焦的形质所指。
主要有腔子、脂膜、油膜、网油等
说法。
如明· 虞抟在《医学正传· 医学或问》中说: “三焦者,指腔子而言,包涵乎肠胃之总司 也。胸中肓膜之上曰上焦,肓膜之下脐之上 曰中焦,脐之下曰下焦,总名曰三焦。” 章璜在《图书编· 三焦有形考》中说: “盖三焦有形如膀胱,故可以藏,可以系。 若其无形,尚可以藏系哉?……见右肾下有 脂膜如手大者,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 其中出,夹脊而上贯脑,意此即导引家所谓 夹脊双关者,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之为三焦 也。” 清· 唐宗海在《血证论· 脏腑病机论》中 说:“三焦,古作膲,即人身上下内外, 相联之油膜也。”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不良情志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引发各种疾病。
情志调养的方法包括调节情绪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情
绪波动等。
饮食调养对脏腑影响
饮食是脏腑养生保健的基础,合理的 饮食调养有助于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
不同脏腑对食物的需求不同,应根据 脏腑特性选择合适的食材。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为 原则,避免过度油腻、辛辣、生冷等 刺激性食物。
一旦发现脏腑疾病,应尽早进行 诊断和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控制病情
根据疾病传变规律,采取相应的 治疗措施,控制病情发展。
阻断病传途径
了解脏腑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 影响,阻断疾病的传播途径。
愈后防复,重视巩固疗效和康复期调理
巩固疗效
生活调养
脏腑疾病治愈后,应继续巩固疗效, 避免复发。
合理安排生活起居,注意饮食、运动、 情志等方面的调养。
运动锻炼应注意适量、适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损 伤。
按摩保健对脏腑影响
按摩是一种有效的脏腑养生保 健方法,可促进气血流通、舒
缓身心紧张。
针对不同脏腑的按摩手法有所 不同,应根据个人体质和脏腑
特性选择合适的按摩方式。
按摩时应注意力度适中、频率 适当,避免过度按摩导致身体 不适。
按摩前可适当进行热身运动, 按摩后应注意保暖和休息。
响。
02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络属,形成表里关系。例如,胆与肝相表里,胃
与脾相表里,小肠与心相表里等。这种表里关系体现了六腑在生理功能
上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为用。
03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形成阴阳表里关系。例如,心与小肠相
表里,肝与酸、绿色、春季等相应等。这种阴阳表里关系体现了脏与腑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五脏
⼀、⼼(附:⼼包络)⼼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包卫护。
⼼与⼩肠、脉、⾯、⾆等构成⼼系统。
⼼,在五⾏属⽕,为阳中之阳脏,主⾎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主、⽣命之主宰。
⼼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的解剖形态1.⼼的解剖位置:关于⼼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
⼼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之后的⼀个重要的脏器。
⼼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的形态结构:⼼脏呈尖圆形,⾊红,中有孔窍,外有⼼包络围护,⼼居其中。
中医学对⼈体⼼脏的重量、颜⾊、结构,以及⼼腔的⾎容量等均有⼀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已。
“⼼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黄裹脂,⼀是为⼼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脏象学说中的⼼,在中医⽂献中有⾎⾁之⼼和神明之⼼之别。
⾎⾁之⼼,即指实质性的⼼脏;神明之⼼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故有神明之⼼的说法。
正如李梃所说:“有⾎⾁之⼼,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有神明之⼼……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门·脏腑》)。
(⼆)⼼的⽣理功能1.⼼主⾎脉:⼼主⾎脉,指⼼有主管⾎脉和推动⾎液循⾏于脉中的作⽤,包括主⾎和主脉两个⽅⾯。
⾎就是⾎液。
脉,即是脉管,⼜称经脉,为⾎之府,是⾎液运⾏的通道。
⼼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个密闭的系统,成为⾎液循环的枢纽。
⼼脏不停地搏动,推动⾎液在全⾝脉管中循环⽆端,周流不息,成为⾎液循环的动⼒。
所以说:“⼈⼼动,则⾎⾏于诸经,……是⼼主⾎也”(《医学⼊门·脏腑》)。
由此可见,⼼脏、脉和⾎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系统的⽣理功能,·都属于⼼所主,都有赖于⼼脏的正常搏动。
⼼脏有规律的跳动,与⼼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
中医基础理论之脏象六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之脏象六腑的生理功能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每个腑器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但是它们都是人体消化吸收和排泄等方面重要的器官。
首先是胆腑,胆腑是胆汁的储存和分泌器官。
中医认为,胆腑存储胆汁,是帮助消化脂肪的重要器官,它的功能主要包括促进肝脏分泌胆汁、调节胆固醇代谢、帮助消化和吸收脂类等。
同时,胆腑还具有排泄作用,可以排泄体内过多的胆汁和废物。
其次是胃腑,胃是人体消化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
胃主要功能是接受食物、储存食物和分解食物。
胃腑在人体中处于胃肠道的首位,对食物进行机械性和化学性的消化,通过分泌胃酸和胃液将食物分解为较小的颗粒,使其易于被吸收。
同时,胃腑还能分泌并吸收营养物质,为身体提供能量。
小肠腑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六腑之长”、“体壳之府”,它是人体吸收和传导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小肠腑负责将胃中消化好的食物进一步消化和吸收。
它主要分泌肠液,对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进行消化和吸收。
同时,小肠腑还能分泌肠道激素,调节肠道蠕动和吸收过程。
大肠腑在排泄废物方面有重要作用。
大肠腑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分,将食物中未被消化的物质和废物排出体外。
大肠腑还能分泌粘液,保护肠粘膜不受刺激,并且对体内有害物质具有排泄作用。
膀胱是人体的排泄器官之一,主要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中医认为,膀胱对尿液的质量和排泄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除此之外,膀胱还能参与体内水分代谢的平衡调节。
最后是三焦,三焦在中医理论中是负责运化水谷精微的腑器。
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调节水液代谢、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体的温度调节等方面。
三焦在人体内起到了沟通各个腑器之间的桥梁作用。
总之,六腑是人体消化、吸收和排泄等重要器官,它们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系统。
了解六腑的生理功能对于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维护自己的健康。
六腑--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六单元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六单元讲义六腑一、六腑的生理功能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水谷,其气具有通降下行特性,故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饮食物在其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须通过消化道的七道门户,《难经》称为“七冲门”。
(一)胆的生理功能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下,内贮胆汁。
胆汁又叫精汁、清汁,是一种黄绿色液体,味苦,具有促进某些食物消化的作用。
胆的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及主决断。
胆汁来源于肝,汇集于胆,并随着消化的需要,排泄胆汁于胃肠,以帮助对某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胆的决断作用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等不良影响,维持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确保脏腑间的协调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胃,又称胃脘,位于上腹部,上连食管,下接小肠。
胃分为上、中、下三部,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部分;中部称中脘,即胃体部分;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部分。
胃的生理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
受纳,即接受、容纳的意思。
故称“胃者,太仓也。
”腐熟,也叫熟腐,即初步消化,形成食糜。
胃的主要功能,即是接受容纳由口腔经过食管下传的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然后向下传入小肠。
胃的受纳和腐熟功能,除与胃阴的滋润作用有关外,主要依赖于胃气、胃阳的推动和温煦。
胃气的运动特点是“降”,即饮食物经胃腐熟后,下行传入小肠。
胃气要维持“降”的特点,首先必须保持“通”,即畅行无阻。
所以胃的功能正常,常用“以降为顺”、“以通为和”来说明。
胃气通降(亦称和降),就能正常受纳饮食而下传小肠。
故胃的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和喜润恶燥。
所谓喜润恶燥,是指胃中应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于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
胃中津液充足,方能维持其受纳腐熟的功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
(三)小肠的生理功能小肠是一个相当长的管道器官,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要是在小肠内进行。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ppt
中医提倡有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饮食 ,不过度饮食或饥饿。
中医认为劳逸结合是养生的重要原则,避免 长时间工作或学习导致的身体疲劳。
中医养生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应用
中西医结合
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中西医结合 可以取长补短,提高疗效。
病后调理
中医在病后调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 势,可以通过调理气血、调整脏腑 功能等方法帮助患者康复。
经络系统是人体统一整体的基础,当 经络系统某一局部发生病变时,可影 响到全身其他部位,并在全身出现各 种病理变化。
03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的方法
01
02
03
观察症状
通过观察患者症状,如面 色、舌苔、脉象等,辨析 脏腑病变的性质和特点。
分析病因
根据患者病史、环境、饮 食等方面分析病因,推断 脏腑病变的位置和原因。
约本脏。
表里关系
五脏之间存在表里关系,即某一 脏腑与另一脏腑之间相互关联、 相互影响,如肝与酸味、绿色、 春季相应。
母子关系
五脏之间存在母子关系,即某一脏 腑为另一脏腑之母,负责滋生和促 进另一脏腑的功能。
02
脏腑经络系统
脏腑经络系统的组成
1 2 3
五脏
心、肝、脾、肺、肾的主要功能是贮藏和调节 人体的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
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
脏腑虚实病变பைடு நூலகம்
人体各脏腑之间以及脏腑与经络之间 ,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时,常影响到其 他脏腑,故在临证时应全面分析病情 ,掌握病变的规律。
虚证为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实 证为邪气过盛,脏腑功能亢进;虚实 夹杂则为虚实并存,既有正气不足又 有邪气亢盛。
经络病变
预防保健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 2. 主骨生髓 肾藏精,精生髓,髓居于骨中 肾中精气,化生脊髓和脑髓
29
3.肾主纳气
(1)含义:
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
(2)机制:
肾的纳气作用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体现。 (3)作用: 防止呼吸表浅,从而保证体内外的气体正常交换。 肾气亏虚,摄纳无权:呼吸不匀,呼多吸少,呼吸表浅, 动则气喘(肾不纳气)。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 阳相交,呼吸乃和”。
38
膀胱的生理功能
1. 贮存尿液
人体的津液通过肺、脾、肾等脏的作用,布散全身,发挥 其滋养濡润机体的作用。其代谢后的部分则下归于肾, 经肾的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浊者下 输于膀胱,变成尿液,由膀胱加以贮存。
2. 排泄尿液
尿液贮存于膀胱,当膀胱内的尿液达到一定量的时候,通 过肾的气化作用,使膀胱开合有度,则尿液可以及时 地从溺窍排出体外。
14
3.肺主通调水道
(1)含义: 又称肺主通调水道。 是指肺具有疏通和调节水液运行的通道从而 推动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的作用。 “肺为水之上源” (2)机制——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来实 现
15
(3)肺主通调水道的作用
肺 气 宣 发 使水液向上向外布散 到全身,外达皮毛, 若“雾露之溉”以充 养,润泽和护卫各种 组织器官; 肺 使水液向下向内输布 气 以充养和滋润体内的 肃 脏腑组织器官 降 使一部分被机体代谢利用后的 废水和剩余的水液,通过呼气 水汽的形式,通过皮肤汗孔以 蒸发和排汗的形式而排出体外
41
谢 谢!
42
8
2.心主神志(又称 心藏神或心主神明) (1)神的含义
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 一般称之为 广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之六腑的生理功能
《素问.五藏别论》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
”六腑指的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六腑的功能是传运水谷,六腑的具体功能如下:
1.胆腑
胆属木,为少阳相火,发生万物,为決断之官,十ー脏腑之主。
胆附着于肝,具有储存排泄胆汁、调节情志的功能。
①储存排泄胆汁。
胆能够储存胆汁,胆还能够把储存的胆汁排泄到小肠中去,而胆汁具有促进食物消化的功效,从而促进食物的消化。
②调节情志。
胆还能够调节人的情志,如果胆功能出现异常,则人很容易出现惊恐、易怒、失眠、多梦等不良症状。
2.胃腑
胃位于横膈下,连接着食道和小肠,具有容纳食物、消化食物的功能。
胃属土,主容受,为水谷之海,仓廪之官。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主受纳,腐熟水谷,古人称为“太仓”,“水谷之海”。
饮食入口,经食道,容纳于胃,由胃腐熟消磨,下传小肠、其精微物质通过脾的运化供养全身。
历代医家、养生家都重视调养胃气,故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
“揉腹”调息可改善脾胃运化功能,摄取水谷精微营养全身。
脾胃互为表里,为“后天之本”。
3.小肠
小肠位于腹腔中,它的主要功能为促进食物的消化。
主分泌水谷,为受盛之官。
小肠位于腹腔,上接胃,下连大肠,主要功能是将胃传下来的水谷作进一步消化,分清泌浊(清为营养精微,浊为精粕),清者由脾输送全身濡养机体;浊者通过阑门下注于大肠,成为大便由肛门排出;代谢剩余水液渗入膀胱,成为小便排
出体外。
心与小肠相表里。
4.大肠
大肠属金,主变化,为传送之官。
大肠上接小肠,下端为肛门,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
小肠中的食物残渣已经没有营养价值,因此就会进入大肠中,大肠就成了一个天然的垃圾箱——容纳食物残渣。
大肠首先将食物残渔中含有的水分吸收,将食物残渣变为大便,最后大便从肛门顺利排出。
如果大肠出现异常,则会出现腹泻、便秘等疾病。
5.膀朓
膀胱位于小腹,与尿道相通,主要功能是将多余的水液、有害物质转化为尿。
主津液,为胞之府,气化乃能出,号州都之官,诸病皆干之(相干之意)。
膀胱位于下腹,是人体主持水液代谢的器官之一,有贮藏尿液和排尿的作用。
中医认为人体水液代谢通过肺、脾、肾、三焦等脏腑的作用,布散全身,被人体利用后,下达膀胱,生成尿液,通过气化作用排出体外。
若气化不力,则小便不利,或成尿闭或点滴不畅。
膀胱失于约束,则尿频或小便失禁。
6.三焦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是六腑之一。
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内脏组织,是诸多脏腑部分功能的概括。
上焦,是指横膈膜以上部位(胸部),包括心、肺等内脏;中焦,是指横膈膜以下至脐的部位(脐以上的腹部),包括脾、胃等内脏;下焦,是指脐以下的腹部,包括肝、肾、膀胱、小肠、大肠、女子胞等脏器,其中肝的部位虽然较高,但在生理和病理方面与肾关系密切,所以肝肾同属下焦。
因为人体十二脏腑(含奇恒之府)中,唯三焦最大,故有“孤府”之称。
它的主要功能是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活动,是通行元气和水谷运行的道路。
元气发源于肾,但必须借三焦的通道才能敷布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活动。
因此,气化功能好,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谷、疏通水道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新陈代谢就正常,生长发育就正常。
以上便是“六腑的生理功能”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