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人工颈椎间盘山羊模型的建立及其研究
最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研究

最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研究摘要椎间盘退行性变(intervertb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指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椎间盘组织发生生物力学和组织结构改变,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压迫脊髓和神经根,进而引起患者腰腿痛的疾病。
椎间盘退变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劳动能力和日常生活。
由于生活习惯和方式的改变,近年来椎间盘退变发病人群也逐渐倾向年轻化。
椎间盘退变的病因、发病机制及诊疗方法一直是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话题。
构建一种贴近于人体的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对探究椎间盘退变的病因、病理机制以及非手术治疗方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对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体外模型和体内模型。
体外模型主要有两种:体外细胞培养和组织器官培养;而体内模型研究的较多,主要有七种两大类:自发性和诱发性两种模型。
其中自发性退变模型又称增龄性退变,而诱发性模型是指通过损伤动物的椎间盘结构、改变椎体生物力学结构、手术导致脊柱失稳或构建神经根压迫以及基因敲除等方法构建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
虽然动物造模的制作方法及文献报道不少,但每种方法均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在选择造模方法时要权衡利弊。
目前仍没有一种公认的、全面的模拟人类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
椎间盘退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复杂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一直是困扰临床的难题。
椎间盘退变主要引发患者的腰腿痛,据文献报道40%的腰腿痛是由椎间盘退变引起[1]。
腰痛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工作以及就医的主要原因,并给个人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2]。
目前关于人类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明确,而动物模型为研究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病因、生理病理机制和治疗手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验载体。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椎间盘退变模型的研究层出不穷。
利用不同种动物、采用多种方式来构建椎间盘退变模型,为研究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无论是哪一种造模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优缺点,而且不能完全复制人类的椎间盘退变。
人工颈椎间盘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人工 颈椎经验; (2)当今市场上主要人工颈椎间盘的类型
及其代表性颈椎间盘的结构和临床效
果;
(3)关于国内外新型人工颈椎间盘的结构 和临床效果;
(4)人工颈椎间盘的适应证、禁忌证; (5)人工颈椎间盘的术后并发症。
讨论方向:
(1)总结当前人工 颈椎间盘臵换 面临的问题;
(2)未来人工颈椎 间盘的发展趋 势以及改进方
向。
文题释义: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是治疗神经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经典手术方式,主要通过去除椎管前方的软组织 及骨性组织来减轻对神经根及硬膜囊的压迫,从而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近些年临床随访研究发现,术后 颈椎活动度部分丢失、相邻节段加速退变等情况日益突出,迫切需要解决。 人工椎间盘置换:该手术方案应用人工椎间盘来替换病变的椎间盘,从而解除脊髓或神经的压迫,同时保 留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及活动度,维持相邻节段的正常运动,而且还能减缓邻近节段退变。
Corresponding author: Ma Yongsheng, MD, Associate chief physicia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1941
李游,郑蹦蹦,王佳明,马勇胜. 人工颈椎间盘的研究与应用现状[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24(12):1941-1948. DOI:10.3969/j.issn.2095-4344.2522
improving, and surgical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develop rapidly. This type of surgery cannot meet the clinical needs. Therefore, tot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surgery comes into being, which can solve the related problems caused by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and the clinical effect is better than previous one.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research status of artificial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s, to focus on its clinical effects and structure, and to prospect its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rtifici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METHODS: A compute-based retrieval of CNKI, WanFang and PubMed databases was conducted for articles published between January 1995 and August 2019. The keywords were “non-fusion technique, artificial intervertebral disc, clinical efficacy, structur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respectively. The articles related to artificial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were selected, and the latest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researches were preferr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 (1) Through analyzing the main artificial cervical discs on the market, the research of artificial cervical discs will focus on materials, structures, implantation devices and surgical approaches of prosthesis. The domestic cervical disc will be designed based on the anatomical features of the Chinese cervical spine. (2)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future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surgery will achieve a satisfactory clinical effect, and it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ill be significantly reduced, which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Chinese people. Key words: non-fusion technique; artificial intervertebral disc; clinical efficacy; structure; material; anatomy
人胚椎间盘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和鉴定

人胚椎 问盘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和鉴定
胡明, 马远征 , 黄凤 山 , 大伟 , 李 冯孟 明 , 罗晓波 , 苏熙 顾
( 放 军 第 3 9医 院 骨科 , 京 1 0 9 ) 解 0 北 00 1
摘要 : 目的
通 过建 立人 胚椎 间 盘 细胞 体 外 培养 模 型 , 一 步 研 究 细 胞 因素 在 椎 间 盘 退 变 中的 作 用 机 制 。方 法 进 椎 间 盘 细 胞 可 在 体 外 培 养 并 进 行 传 代 , 胞 中 I、 细 Ⅱ型 胶 原 具 有 较 高
J u n lo a tc l t o a d c 1 1 No 2 F b 2 1 o r a fPr c ia Or h p e is Vo . 7, . , e . 0 1
文 章 编 号 : 0 8 5 7 ( 0 1 0 一O 4 —0 1 0 ~ 5 2 2 1 ) 2 14 4
ofhum a um b rdic M e h ds Fourd s sw e e o a n d f o hr ehum a m br e The r is c e n r nl a s . to ic r bt i e r m t e ne yo s. y we e ds e t d a d we e di s e t r psn a ola na e. h s l t d c ls w e e c lur d i ge t d wih t y i nd c lge s T e io a e el r u t e n DM EM . h u t e e l e e i n iid T e c lur d c ls w r de tfe
a e ve y sm ia o t r a c e s pu po us r r i l r t he no m lnu l u l s .
山羊腰椎间盘退变微创动物模型研究

腰椎微 创造模组 ( A组 ) 使用全内窥镜腰椎微创手术方法制造腰椎 间盘退变模 型 , 腰椎 假手术组使 用相 同操 作而不损 伤腰椎 间盘。术 后 2个 月复查 腰椎 MR I , 动物空气栓塞处死后获 取腰椎 间盘标 本 , 并进行组织 固定 、 切片 、 染色 。术前 及术后 按 V i d e ma n椎 间盘退变 等级 、 Z h a n g Y的山羊动物椎间盘组织 退变分级标 准 比较两组 之间腰椎 MR I 影 像学及
Maverick 型人工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研究

Maverick型人工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研究聂文忠,张希安,王成焘∗摘 要: 通过在“中国力学虚拟人”模型库中选择L4-L5基本功能单元对新型的Maverick 型人工椎间盘假体进行了生物力学研究。
在相同的边界条件和加载作用下比较正常组和假体植入后椎体皮质骨,松质骨上的应力变化,比较L4和L5两椎体间的相对运动范围和小关节上受力的变化。
从生物力学的角度证实了Maverick型假体可以重建椎间盘的高度,满足椎体间相对运动的要求。
但由于假体材料属性与椎体骨组织相差很大,假体植入后会引起椎体骨应力的改变,增加小关节的受力,因此其远期的疗效还需要通过随访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人工椎间盘;有限元;生物力学中图分类号: R318.6 文献标识码:ABiomechanics Research on Artificial Disk of MaverickNie Wenzhong, Zhang Xian, Wang Chentao*Biology Manufacture and Life Quality Via Engineering Institution,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Abastract: The biomechanics of Marverick artificial disk was investigated. The intact basic function unit was selected from the model data of “mechanical virtual human of China”. The nature disk was replaced with Maverick disk to construct the artificial disk unit. The changes of stress distribution on cortical bone and cancellous bone, the range of motion between L4 and L5 and the force acted on facet joi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intact group and the artificial disk implantation under the same boundary condition and loading. From the biomechanical viewpoint, the Maverick disk was validated to meet the demand of constructing the disk height and range of motion between vertebrae. The stress contribution on cortical and cancellous bone can be changed and the force on facet joint will be increased because of the great difference of materials between bone tissue and artificial materials. Therefore, the long term curative effect should be further followed up and investigated.Keywords: artificial disk; finite element; biomechanics引言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是脊柱外科常见疾病, 由此所引起的下腰痛给现代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椎间盘退变是指椎间盘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与正常生理状态不一致的改变,是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主要表现之一。
椎间盘退变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为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脱出等病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尚不是十分清楚,但肯定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为了进一步探索椎间盘退变的病理机制,需要建立相应的动物模型进行比较研究。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旨在选择适合的动物模型,比较不同动物模型对椎间盘退变的模拟效果,为了探究椎间盘退变的病理机制提供参考。
具体内容和方法如下:
1. 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实验将纳入小鼠、大鼠和兔子三种动物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它们对椎间盘退变的模拟效果。
2. 动物实验:选用同种条件下的同龄、同性别的动物,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动物将进行人工诱导椎间盘退变,对照组动物不进行干预,通过CT和MRI 等影像技术来评估椎间盘的结构变化。
3. 对不同动物模型的椎间盘退变过程进行定量分析,例如测量椎间盘高度、水分含量、纤维环厚度等指标,以确定每种动物模型对椎间盘退变的模拟效果。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
本研究将比较不同动物模型对椎间盘退变的模拟效果,有望为探究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线索和思路,拓展椎间盘退变的实验研究思路,并进一步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有助于拓展椎间盘退变研究新的视角和思路,提高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质量。
浅谈颈椎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浅谈颈椎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颈椎骨质增生或颈部筋伤等刺激或压迫相邻的神经根、椎动脉、脊髓、交感神经等组织,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本病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长期伏案工作、不良坐姿、长期劳损、颈椎的退行性变等均可成为颈椎病的病因。
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发病年龄不断提前,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理想的颈椎病动物模型是研究颈椎病病因病机的基础,国内外学者对此建立了大量的动物模型。
本文就目前常用的颈椎病动物模型,综述如下。
1 动物的选择为使建立的颈椎病动物模型与人类的颈椎病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应符合以下要求:①所选动物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尽可能接近人类;②能再现颈椎退行性改变的客观规律;③模型重复性好;④经济易行。
高等动物如猿、猴与人的血缘关系比较密切,是颈椎病最理想的动物模型,但考虑到驯养条件严格、伦理问题、周期长等,限制了它们的使用。
四肢行走动物如猪、犬、羊等次之,但其实验费用高,对饲养场地存在要求,无法进行大样本研究。
而兔、鼠等小型动物,与猿、猴等比较,虽然准确性较差,但从实验费用、周期、取材等方面综合考虑有很大优势,可以进行大样本研究,故目前研究多采用兔和大鼠。
2 按临床分型建模2.1 颈型颈型颈椎病是最早期的颈椎病,治疗不当可发展为其他型颈椎病。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长期低头伏案工作造成的异常应力负荷的人群易得颈椎病。
余家阔等根据这一情况,在国内成功建立了第一个颈型颈椎病的动物模型。
方法:将家兔固定于特制的蹲坐低头支架上,颈椎处于低头屈曲 45 ,每次2 h,每日2 次,持续12周。
罗才贵等按照余家阔的建模方法加以在家兔后颈部敷冰块和冷风刺激,电镜下观察发现家兔后颈部骨骼肌线粒体结构明显破坏。
张义等固定家兔于特定的低头位兔盒里,低头 45 ,每次 5 h,每日1 次,固定 16 周,通过电镜下观察胶原纤维超微结构,发现长期异常应力可以使家兔颈后肌肌外膜超微结构发生改变。
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仅适用于进行椎间盘和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研究, 还可以对椎 间盘摘除、 脊柱融合、 椎间盘移植等各种手术引起的变化进
行系统的研究, 是一种比较经济实用、 简单科学的直立动物 模型, 但它只能适用于小型动物。
擦伤后, 在一定时间内对椎间盘的生物化学改变进行观察 , 未发现异常变化。兔模型椎间盘用 1 号刀片损伤后很快出 l 现髓核容量丧失, 周内即可引起髓核或纤维环边缘明显变 1 化, 个月即可出现髓核的纤维替代,6 1 3 周可出现纤维环裂 口形成和细胞构成丢失。以上方法均需形体较大的动物, 虽
b 模型重复性好;) ) c所选的动物解剖和生理特点尽可能与人
类近 似。动物模型 制备已经有 近 7 5年的历史。L b等 o (93损伤兔的纤维环后观察到椎间盘产生与人类椎间关 13) 节病相似变化。 e 等(98 首先报道实验动物椎间盘退行 K y 14) 性改变。灵长类在生物进化方面同人类的亲缘关系比较密
( 南京 军 区福 州总 院骨 科 , 州 3 0 2 ) 福 5 0 5 中 图分 类号 : 6 1 5 R 8 . 3 文献标志码 : A -
常用于研究椎间盘退变( tr r ba d c eeea i ev t rl i gnr n ee sd — tnID ) i , D 的发生机制和检测介入治疗手段有效性的动物 o V
维普资讯
实用 骨科 杂 志
第 1 3卷 , 1 , 0 7年 1月 第 期 20
文 章 编 号 :0 8 5 22 0 ) l 0 3 —0 10 ~5 7 (0 7 O 一 0 3 4
椎 间盘 退 变 动 物 模 型 研 究 进 展
陈 国仙 , 万 明 王
平等[ 用双后肢普通大鼠建立椎间盘退变动 模型。在实 1 ¨
山羊脊柱融合生物力学体内模型的研究进展

演变过程中以及受到人为干预时所发生的病理生理 改变ꎬ并研究其机制ꎮ 根据模型的应用方向以及研究 目的的不同ꎬPanjabi[2] 将其大致分为物理学模型ꎬ体 外模型ꎬ体内模型和计算机模型ꎬ共四大类ꎮ 其中ꎬ仅
力学模 型 在 生 物 力 学 属 性 上 与 人 类 有 一 定 相 似 度[4 ̄5] ꎬ可以进行相关器械评价ꎮ 基于以上理由ꎬ部 分学者利用山羊构建脊柱生物力学体内模型并进 行脊柱融合相关研究[6] ꎬ本文将对不同手术方式构
材料及器械植入后的解剖形态、融合率、下沉率、降解速率、生物相容 性、组织毒性以及生物力学性能ꎻ手术操作对周边正常结构的影响等
材料及器械植入后的解剖形态、融合率、下沉率、降解速率、生物相容 性、组织毒性以及力学性能ꎻ手术操作对周边正常结构的影响等
手术操作技能培训ꎻ材料及器械植入后的解剖形态、融合率、下沉率、 降解速率、生物相容性、组织毒性以及力学性能ꎻ手术操作对周边正常 结构的影响等
椎体次全切融合模型
椎间盘切除融合模型
椎体次全切融合模型
腹腔镜下椎间盘切除 融合模型
峡部不连融合模型 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 定融合模型
评价手段 影像 学、 组 织 形 态 学、生物力学 影像 学、 组 织 形 态 学、生物力学 影像 学、 组 织 形 态 学、生物力学 影像 学、 组 织 形 态 学、生物力学 影像 学、 组 织 形 态 学、生物力学
材料及器械植入后的解剖形态、融合率、降解率、生物相容性、组织毒 性以及力学性能ꎻ手术操作对周边正常结构的影响等 材料及器械植入后的融合率、降解率、生物相容性、组织毒性、力学性 能ꎻ钉棒系统设计改良后螺钉骨界面整合、力学性能及融合后临近椎 间盘退变等情况ꎻ手术操作对周边正常结构的影响等
收稿日期:2018 - 01 - 11ꎻ修回日期:2018 - 03 - 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1570946) ꎻ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 项目资助( CX2017B568) ꎻ湖南省卫生计生委科研计划课题项目资 助( A2017016) . ∗ 通讯作者ꎬE ̄mail:wwj1202@ hotmail.com.
矿化胶原型椎间融合器在山羊颈椎椎间融合中的初步效果观察

2021年02月第18卷第1期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O rthopaedic B iomechanics M aterials A nd C linical S tudy.1.doi:10.3969/j.issn.1672-5972.2021.01.001文章编号:swgk2020-05-00142矿化胶原型椎间融合器在山羊颈椎椎间融合中的初步效果观察陶春生孙培锋赵金柱胡健刘建东曲良刘琪梁超[摘要]目的初步评价矿化胶原型椎间融合器对活体羊颈椎的融合效果。
方法选取12只2年龄山羊,经颈椎前路分别在每只羊6和g节段植入矿化胶原(MC)型椎间融合器(实验组)及聚瞇醮酮(PEEK)型椎间融合器(对照组),两组融合器内均填塞自体骨,并常规使用颈椎前路钛板和螺钉系统固定。
术后3个月随机处死6只羊,取颈椎标本行大体观察、影像学评估及组织学检测,其余6只于术后12个月处死取材,进一步评价矿化胶原型椎间融合器融合效果,并深入观察矿化胶原型椎间融合器的降解吸收情况。
结果术后X线摄片可见实验组和对照组颈椎融合器及颈椎前路钛板和螺丝钉植入位置满意,12只羊均健康存活。
术后3个月及12个月影像学可见两组颈椎融合器中央自体骨植骨区的上下椎体间少量骨桥形成,椎体间高度保持良好;聚醵醛酮型椎间融合器周围未出现透光带,而在矿化胶原型椎间融合器周围可见均匀表浅的密度减低区。
组织学观察两组融合器中央自体骨植骨区均可见大量骨细胞长入;聚醛醛酮型椎间融合器周围未见特殊组织细胞反应区,而矿化胶原型椎间融合器周围可见明显纤维组织细胞包绕区,其间充满成纤维细胞及幼稚编织骨形成。
结论矿化胶原型椎间融合器在羊颈椎活体实验中达到了初步良好的融合效果,与聚釀醵酮型融合器相比矿化胶原型椎间融合器具有逐步可降解吸收的优点,同时可能具有更符合生理成骨过程的骨■材料结合界面,但需要进一步实验验证。
[关键词]椎间融合器;实验研究;生物降解[中图分类号]R318.01[文献标识码]AIn vivo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s on the mineralized-collagen interbody fusion cageTao Chunsheng,Sun Peifeng,Zhao Jinzhu,Hu Jian,Liu Jiandong,Qu Liang,Liu Qi,Liang Chao.Departmentof O rthopedics,Chinese PLA Navy971Hospital,Qingdao Shandong,266071,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fusion effect of t he mineralized rubber type interbody fusion cage on the living sheepcervical spine.Methods A total of12sheep for2-year-old were selected for fusion experiment.The mineralized-collagen(MC)type(experimental group)and polyetheretherketone(PEEK)type(control group)were randomly implantedinto C m and C3/4segments of each sheep by anterior cervical approach,respectively.The fusion cage was filled withautogenous bone and fixed with anterior cervical titanium plate and screw system.Six sheep were killed at random3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Wsual observation,imaging evaluation and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were carried out on cervicalvertebrae.The remaining six sheep were killed12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to further evaluate the fusion effect of t heMC type cage and observe the degradation and absorption.Results All12sheep were healthy after the operation,theX-ray and CT scan showed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had satisfactory implant positions of c ervicalfusion cage,anterior cervical titanium plate and screw.Three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X-ray showed that a smallamount ofbone bridges were formed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vertebrae and the height of t he vertebrae remained good;there was no light band around the PEEK type fusion cage,but there was a uniform superficial density reduction area around the MC type fusion cage.Histological observation showed that a large number ofbone cells grew into the center ofthe both groups of c ages;no special tissue cell reaction area was found around the PEEK type cage,while obvious fibroustissue cell wrapping area was found around the MC type cage,which was filled with fibroblasts and immature wovenbone formation.Conclusion MC type cage has achieved preliminary good fiision effect in the experiment of s heep cervicalvertebrae in pared with PEEK type cage,MC type cage has the advantages of g radual degradation and absorption,and may have a bone-material interface in line with the physiological osteogenesis process,but社needs further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Key words]Interbody fusion cage;Experimental study;Biodegradation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971医院骨科,山东青岛,2660712021年 02月第18卷第1期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O rthopaedic B iomechanics M aterials A nd C linical S tudy .2.随着脊柱外科学及医用骨科材料学的迅猛发展,椎间融 合器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日益普遍。
山羊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硬膜外胶原酶的注射

山羊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硬膜外胶原酶的注射朱伟红;朱海波;马南;解品亮;邓红震;朱建民【摘要】采用椎间盘外、硬膜外腔注射胶原酶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目的:观察硬膜外注射胶原酶对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作用.方法:成年山羊6只,麻醉后作侧外方切口至腰椎体腹侧,椎板加压并用钢板螺钉固定,L1/L2,L3/L4椎间盘分别注射0.5同mL无水乙醇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硬膜外注射实验用胶原酶1mL,2周后处死动物,取出椎间盘,作电镜切片观察.结果与结论:电镜下显示:退变的椎间盘纤维环上的裂隙渗透到盘内,退变的椎间盘的胶原纤维明显溶解,未退变的椎间盘未有明显溶解.提示硬膜外注射胶原酶通过纤维环上的裂隙渗透到盘内,发生化学溶解作用,从而达到治疗作用.%BACKGROUND: The mechanism of epidural injection of collagenase to treat lumbar disc degeneration is still unclear.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mechanism of epidural injection of collagenase in animal models of lumbar disc degeneration. METHODS: Six adult sheep were excessively pressed with steel plate and L1/L2, L3/L4 segments were injected with 0.5 mL absolute alcohol to prepare lumbar disc degeneration models. Two weeks after epidural injection of collagenase, the sheep was killed to take the disc for electronic microscope observation.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electronic microscope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ome fissures in the fibrous ring of the degenerated intervertebral disk, collagen fibers discs were dissolved, non-degenerative discs were unchanged. Collagenase can enter degenerated intervertebral disc and directly dissolve nucleus pulposus tissue.【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1(015)026【总页数】4页(P4751-4754)【关键词】椎间盘退变;腰椎间盘突出症;动物模型;胶原酶;山羊【作者】朱伟红;朱海波;马南;解品亮;邓红震;朱建民【作者单位】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骨科,上海市,200030;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骨科,上海市,200030;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骨科,上海市,200030;江苏大学临床医学院,江苏省镇江市,212003;江苏大学临床医学院,江苏省镇江市,212003;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骨科,上海市,20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0 引言1934年,美国学者Mixter和Barr[1]通过手术证实和治愈腰椎间盘突出症压迫神经所致的坐骨神经痛,开创了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先河。
建立腰椎动静力不稳山羊模型用于椎间盘退变研究

建立腰椎动静力不稳山羊模型用于椎间盘退变研究陈致介;周志;田子扬;王震炜;李展春【期刊名称】《重庆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24(49)4【摘要】目的:建立有应用价值的腰椎动静力不稳的山羊模型,模拟人体局部因素的影响和病理生理的应力负荷对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的作用。
方法:通过腰椎动静力不稳手术(lumbar dynamic and static instability,LDSI)破坏山羊脊柱的后柱结构,包括离断竖脊肌、背阔肌、腰最长肌、棘肌等破坏腰椎动态力学稳定,离断腰椎棘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等破坏腰椎静态力学稳定,使腰椎产生动态力和静态力的失衡,造成脊柱后柱稳定性的丧失。
以生物力学稳定性为突破点,而不破坏椎间盘结构的完整性,建立腰椎动静力不稳的山羊模型,并通过52周的术后随访,利用腰椎X线片、磁共振以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等技术手术评估山羊的椎间盘高度指数(disc height index,DHI),Pfirrmann MRI分级和Masuda组织学评分等。
结果:LDSI组山羊腰椎的DHI在术前0周(0.184±0.015),术后26周(0.105±0.006)和术后52周(0.075±0.007)存在差异(0周vs.26周,P<0.05;26周vs.52周,P<0.05)。
LDSI组山羊腰椎的Pfirrmann分级在术前0周(1.167±0.408),术后26周(2.333±0.516)和术后52周(3.667±0.817)存在差异(0周vs.26周,P<0.05;26周vs.52周,P<0.05)。
LDSI组山羊腰椎的Masuda组织学评分在术前0周(3.500±0.577),术后26周(6.250±0.957)和术后52周(8.000±0.816)存在差异(0周vs.26周,P<0.05;26周vs.52周,P<0.05)。
适合微创研究的山羊腰椎间盘突出模型的建立

适合微创研究的山羊腰椎间盘突出模型的建立商卫林;李振宙;侯树勋;吴闻文;刘宁;李韶然;吴叶【期刊名称】《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年(卷),期】2008(007)001【摘要】目的建立用于徽创椎间盘内治疗研究的山羊腰椎间盘突出模型.方法 9只6月龄山羊,随机分成3组,每组18个腰椎问盘,将每只山羊的6个腰椎间盘随机等分成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椎间盘左前外侧纤维环用直径2.5mm的微型环锯限深5mm造成柱状纤维环缺损.术后2、4、6个月时对正常及模型椎间盘观察X线片上的椎间盘高度指数、MRI T2加权相上的椎间盘高信号区的面积和平均T2弛豫时间、椎问盘纤维环损伤区的形态学变化,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Masson三色胶原染色和番红O-固绿染色)椎间盘组织形态学变化,生物化学变化和组织学评分等指标.结果正常成年山羊椎间盘组织学结构特点与人类相似;模型椎间盘在损伤后2个月即出现明显退变(P<0.01),包括椎间盘高度指数降低、椎间盘T2加权高信号区面积和平均T2弛豫时间减低、组织学退变评分增高; MRI和组织学均发现损伤纤维环外侧1/3修复,内2/3出现髓核组织突出充填.损伤后4、6个月模型椎间盘退变加重,但与损伤后2个月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椎间盘突出形态稳定.结论以成年山羊为对象,应用微型环锯对椎间盘前外侧纤维环定量损伤可以获得快速、有效、重复性好的腰椎间盘突出动物模型.【总页数】6页(P1-5,58)【作者】商卫林;李振宙;侯树勋;吴闻文;刘宁;李韶然;吴叶【作者单位】100037,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100037,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100037,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100037,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100037,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相关文献】1.CT引导下Seldinger穿刺接种法建立适合非血管介入治疗研究的兔椎体肿瘤模型 [J], 常永闯;倪才方;陈珑;葛坤元;杨超;张帅;徐云华2.山羊腰椎间盘退变微创动物模型研究 [J], 谢林;顾军;唐田;陈舰舰3.东盟"10+3"适合建立最优货币区吗?——基于改进的区域经济收敛模型的研究[J], 张萌4.钩椎关节融合器山羊实验模型的建立及初步研究 [J], 刘浩; 王贝宇; 杨毅; 陈林; 胡凌云; 吴廷奎; 马立泰; 戎鑫; 邓宇骁; 孟阳5.适合中药研究的小鼠S_(180)肿瘤获得性多药耐药模型的建立及稳定性研究 [J], 陈强;李贵海;孙付军;尹格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颈椎自张式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山羊动物模型实验研究

颈椎自张式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山羊动物模型实验研究张竞;袁文;王新伟;郭永飞;胡玉华;张颖【期刊名称】《脊柱外科杂志》【年(卷),期】2009(007)003【摘要】目的建立颈椎自张式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山羊动物模型,比较其与三面皮质髂骨、钛网的融合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18只成年公山羊随机分为自体三面皮质髂骨(A组)、钛网(B组)、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C组)3组,均行C4椎体次全切除植骨术,附加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后即刻及12周摄颈椎X线片,术后12周取标本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A组出现1例髂骨血肿,B组出现1例不全瘫及1例钛网下沉,B组、C组出现1例切口感染.术后12周各组山羊颈椎获得放射学及组织学融合.C组山羊颈椎获得牢固的椎体间融合.结论颈椎自张式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可获得满意的融合效果,手术并发症较少.【总页数】4页(P157-160)【作者】张竞;袁文;王新伟;郭永飞;胡玉华;张颖【作者单位】20000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20000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20000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20000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武警江苏总队医院骨科;20000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31【相关文献】1.颈椎自张式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初步研究 [J], 张竞;袁文;张俊杰;王新伟;张颖;徐盛明;吕碧涛2.聚氨基酸/羟基磷灰石椎间融合器植入山羊颈椎 [J], 彭磊;权正学;谭超;欧云生;唐可3.聚氨基酸/羟基磷灰石椎间融合器植入山羊颈椎 [J], 彭磊;权正学;谭超;欧云生;唐可4.矿化胶原型椎间融合器在山羊颈椎椎间融合中的初步效果观察 [J], 陶春生;孙培锋;赵金柱;胡健;刘建东;曲良;刘琪;梁超5.可吸收颈椎融合器在山羊颈椎融合动物模型中的应用 [J], 于博;靳安民;吴广森;梁伦高;田京;张辉;闽少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颈椎后凸畸形山羊动物模型:力学失衡及异常应力

颈椎后凸畸形山羊动物模型:力学失衡及异常应力方加虎;贾连顺;周许辉;宋李军;李翔;王以进【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0(014)013【摘要】背景:颈椎后凸畸形发生的同时其生物力学行为也发生变化,但关于颈椎后凸畸形动物模型的生物力学研究少见文献报道.目的:分析颈椎后凸畸形山羊动物模型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通过外加因素,模拟颈椎后凸畸形的形成病因,构建颈椎后凸畸形山羊的动物模型,并对颈椎后凸畸形山羊和正常山羊的新鲜颈椎标本作生物力学的对比研究,测量其三维运动范围和弯曲刚度.结果与结论:与正常山羊颈椎标本比较,颈椎后凸畸形山羊后凸范围在C2-5,颈椎后凸畸形山羊在C2/3~C4/5节段的三维运动范围明显减小,而在C5/6节段此差距明显缩小,在C6/7节段基本无差别,甚至会略大于正常山羊颈椎三维运动范围,在屈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运动中,旋转运动下降最多,旋转活动基本被限制;颈椎后凸畸形山羊在C2/3~C4/5节段的弯曲刚度明显增大,而在C5/6和C6/7节段两者较接近.反映了在施加实验因素后,羊的颈椎出现了生物力学的改变,羊颈椎在出现后凸畸形后变得僵硬了.结果提示后颈椎后凸畸形形成后,后凸节段颈椎的力学失衡和异常应力的存在造成颈椎关节的异常融合,导致了颈椎生物力学特征的改变.【总页数】5页(P2411-2415)【作者】方加虎;贾连顺;周许辉;宋李军;李翔;王以进【作者单位】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南京市210029;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上海市200003;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上海市200003;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南京市210029;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南京市210029;上海大学上海生物力学工程研究所,上海市,201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4.2【相关文献】1.后路颈椎间盘突出切除术治疗创伤性陈旧性脊柱骨折所致颈椎后凸畸形的效果分析 [J], 张广兴2.颈椎间盘退变与颈椎后凸畸形的关系研究 [J], 张跃辉;王利民;王忠仁;李保田3.颈椎前路钢板与零切迹系统治疗多节段伴后凸畸形颈椎病 [J], 张在恒;厉玉杰;王永峰;张元豫;颜登鲁;张科4.一期颈椎后前路手术治疗伴有后凸畸形的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的临床研究 [J], 王超;智晓东5.前路手术矫正颈椎后凸畸形对改善脊髓功能、颈部疼痛及颈椎曲度的作用研究[J], 张竞;袁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尾寒羊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小尾寒羊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模型的建立及评估窦新雨;刘宇;刘啸;祝斌;贾斐;王霖邦;金攻;沈飞;刘晓光【期刊名称】《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年(卷),期】2024(32)2【摘要】目的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disc herniation,CDH)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随着对该疾病研究的深入及颈椎内植物的发展,建立颈椎融合动物模型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国内对颈椎融合动物模型建立及评估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期为颈椎融合相关研究提供完备的动物模型和内植物性能的评估方案。
方法选择小尾寒羊,改良术式后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将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Cage)(对照组)、3D打印钛合金Cage(实验组1)及新方法钛合金Cage(实验组2)分别植入每只羊的不同颈椎节段(C2/3~C4/5),术后行血液学检测、组织病理学分析评估手术恢复情况及材料生物安全性,利用X光、CT、Micro-CT及定量分析、硬组织切片染色、生物力学试验评估内植物的骨长入及骨融合情况。
结果绵羊改良术式ACDF模型建立成功,血液学检测重要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均无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内植物生物安全性良好,X光及CT显示内固定位置及椎间融合情况良好,术后3个月及6个月Micro-CT及定量分析表明,与PEEK Cage组相比,新方法钛合金Cage组及3D打印钛合金Cage组内部的骨体积/总体积、骨小梁数目显著性升高(P<0.01),骨小梁间距显著性降低(P<0.01),且新方法钛合金Cage组骨质长入更多(P<0.01),硬组织切片染色表明新方法钛合金Cage组及3D打印钛合金Cage组孔隙内有明显骨质长入且较为密实,结合较PEEK Cage组略好,生物力学试验显示,与PEEK Cage组相比,新方法钛合金Cage及3D打印钛合金Cage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颈椎屈伸、侧弯、扭转运动范围(P<0.05),同时增强了颈椎的稳定性,且新方法钛合金Cage更有优势(P<0.05)。
人造椎间盘已成功通过动物试验有望应用至人体

人造椎间盘已成功通过动物试验有望应用至人体
佚名
【期刊名称】《技术与市场》
【年(卷),期】2012(019)006
【摘要】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人造椎间盘已经在动物身上试验成功。
参与研究的美国科学家表示,人造椎间盘使用的是从羊身上提取的细胞,因为羊体内的细胞最接近人体构造。
从初步试验中就可以看出,当把它放入产生病变的背部时,它能像真正的人体椎间盘一样工作。
【总页数】1页(P44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人造椎间盘通过动物试验有望应用至人体 [J],
2.人造子宫动物试验成功 [J],
3.科学家研制“人造小脑” 动物试验成功 [J], 编辑部
4.SARS特效药猴子身上试验成功4到6年有望用于人体 [J],
5.美科学家研发的人造椎间盘植入动物试验获成功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人工颈椎间盘山羊模型的建立及其研究娄纪刚;刘浩;武文杰;李会波;王贝宇;戎鑫【摘要】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novel domestic-made 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in vivo with goat model,in order to provide an experimental basi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Methods 12 male experimental goats underwent C3~4 novel domestic-made 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ll the goats were examined preoperatively and postoperatively on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radiographs.The disc height (DH),intervertebral angle (IVA) and functional spinal unit (FSU) lordosis angle were measured and analyzed statistically.Results All experimental goats survived after operation,without incision infection and paralysis.Hoarseness occurred in one goat the second day after operation,and disappeared one week later.Statistical comparison in DH,IVA and FSU lordosis angle at C3~4 segment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time points.Conclusion Novel domestic-made 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system is easy to operate,has less complications,and can maintain the postoperative disc height and cervical spinal curvature well.%目的观察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植入山羊体内后的效果,为其进一步的改进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12只雄性山羊,均行C3~4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所有山羊于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均行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C3~4节段椎间高度(disc height,DH),椎间角(intervertebral angle,IVA)和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Cobb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实验山羊均成活,无伤口感染,未出现瘫痪.术后第2天,有一只山羊出现声音嘶哑,但1周后逐渐恢复正常.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的C3~4节段椎间高度、IVA和FSU Cobb角的对比分析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系统操作简便,实验动物术后并发症少,且较好的维持了目标节段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期刊名称】《实用骨科杂志》【年(卷),期】2017(023)005【总页数】4页(P426-429)【关键词】新型颈椎间盘假体;颈椎间盘置换;动物模型;动物实验;颈椎曲度【作者】娄纪刚;刘浩;武文杰;李会波;王贝宇;戎鑫【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四川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四川成都 610041;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重庆 400038;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四川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四川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四川成都 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2.7+1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设计理念是使用假体替代原有的椎间盘,行使其功能,达到维持手术节段椎间高度,保留置换节段活动范围,并可能延缓邻近节段椎间盘的加速退变[1-3]。
因而,近年来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成为了脊柱外科领域研究的热点。
但目前国内临床常用的人工颈椎间盘基本都是进口产品,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主要参照欧美人种设计,在尺寸、生物力学方面与亚洲人种有差异[4-5]。
因此,研发与国人颈椎间盘的生理特征更相符的国产化人工颈椎间盘产品,是一个十分重要且紧迫的课题。
在此形势下,我院与江苏创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机构合作,共同研发了与国人颈椎间盘的生理特征更相符的国产人工颈椎间盘Pretic-I(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1120045610.5)。
产品采用球-槽关节设计,由上、下板及1块半球形的内核组成,上下板材料为钛合金(Ti6A14V),内核材料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6]。
人的尸体颈椎标本作为体外生物力学研究的常用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该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植入尸体颈椎后的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其能有效维持置换节段的运动功能,并可能延缓邻近节段椎间盘髓核内压力的过度增加[7]。
然而,尸体颈椎标本在几何形态和机械特性方面变化较大,不能很好的模拟临床真实状态;且无法良好反映间盘置换对置换节段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的影响。
因此,本实验通过建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的山羊模型,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等,并对比分析影像学指标,以评估国产人工颈椎间盘在山羊体内的效果,为其进一步的改进和临床应用提供动物实验基础。
1.1 一般资料选取健康成年雄性山羊12只,年龄2~3岁,体重(29±3.1)kg。
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排除明显骨病、畸形、外伤、骨质疏松等。
将所有山羊随机编号,均行C3~4椎间盘摘除,Pretic-I新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12个月均行山羊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
1.2 手术方法术前24 h禁食。
术前30 min肌注速眠新Ⅱ注射液合剂1.5 mL,建立静脉输液通道,然后以丙泊酚6 mg/kg·h的速度静滴,麻醉成功后气管插管。
动物采用仰卧位,四肢固定于手术床上,颈部垫高固定,常规手术区消毒铺巾。
沿颈前右侧胸锁乳突肌内侧缘作一长7~8 cm斜切口,逐层分离皮下组织、颈阔肌,钝性分离,从气管、食管与颈血管鞘之间的间隙进入,直达椎前筋膜。
通过触摸寰椎前结节定位。
在两侧颈长肌之间进入,骨膜下剥离,用拉钩将颈长肌向两侧牵开,显露C3、C4椎体及椎间盘。
切开C3~4椎间盘前方纤维环,髓核钳尽可能清除髓核组织,采用Caspar撑开器平行撑开目标椎间隙,刮匙及椎板咬骨钳清除后方残余纤维环及髓核组织,用高速磨钻打磨终板,明胶海绵彻底止血。
使用Pretic-I 专用试模器确定植入假体的大小。
试模满意后于椎体相应位置打孔、开槽,植入确定型号的假体(见图1)。
再次透视颈椎正侧位X线片,明确假体位置合适后(见图2),冲洗伤口,逐层缝合切口,切口涂抹红霉素软膏。
1.3 术后处理术后无需颈椎外固定护理,正常进食水。
术后前3天每日肌注青霉素80万U,术后第1周每日观察动物切口、饮食、呼吸、大小便等,且切口每日碘伏消毒,并涂红霉素软膏,预防切口感染。
1.4 影像学评估术前、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12个月均行山羊颈椎正侧位X 线检查。
采用矢量绘图软件Canvas 11(ACD Systems公司,美国)于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3~4节段椎间高度(disc height,DH),椎间角(intervertebral angle,IVA)和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Cobb角。
C3~4节段平均椎间高度为前缘椎间高度、中间椎间高度和后缘椎间高度的均值(见图3)。
采用Cobb法[8]测量C3~4节段IVA,即C3椎体下缘与C4椎体上缘切线的交角;目标节段FSU Cobb角,即C3椎体上缘连线与C4椎体下缘连线的夹角(见图3),比较术前、术后DH、IVA与FSU Cobb角的变化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所有的测量指标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IBM公司,美国)进行统计学分析。
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测量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同条件下,采用LSD法;方差不齐条件下,采用Dunnett T3法。
检验标准为a=0.05。
2.1 一般结果 12只山羊均顺利完成C3~4椎间盘置换手术,术后所有山羊均成活,且四肢活动良好,切口均未出现感染,为甲级愈合,未出现瘫痪。
术后第2天,有1只山羊出现声音嘶哑,疑为术中刺激喉返神经所致,1周后逐渐恢复正常。
术后山羊颈椎正侧位X线片显示,颈椎间盘假体位置良好,无明显颈椎不稳等。
平均手术时间为(75.0±5.0)min,平均出血量为(5.5±1.5)mL,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的时间平均为(5.0±1.3)h。
2.2 影像学结果山羊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影像学结果见表1。
结果显示,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DH均较术前显著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不同时间点的DH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前、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12个月不同时间点的IVA及FSU Cobb角对比分析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山羊颈椎与人的颈椎相似,具有7个椎体和6个椎间盘,虽然形态上与人的颈椎有差别,但在解剖结构和尺寸上与人的颈椎最为接近[9-10]。
而且,山羊头部直立,垂直负重,其颈椎的承重轴和力学特点也和人的颈椎相似。
因此,山羊颈椎模型是颈椎外科内植物应用于临床前最常用的实验动物模型。
Kandziora等[11]的研究表明山羊C2~3、C3~4节段的生物力学特性接近人体颈椎。
山羊C2~3节段相比C3~4节段,其椎间隙更窄,且活动度也稍差。
Wilke等[10]对山羊与人脊柱特点的对比研究也指出,山羊颈椎与人体颈椎有很大的相似性,特别是C3~4节段与人的C5~6节段最为接近。
因此山羊的C3~4节段更适合人工颈椎间盘的植入。
颈椎间盘置换的目的是有效维持置换节段椎间高度,保持手术节段活动范围[12-13]。
我们将国产人工颈椎间盘植入山羊C3~4节段后,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椎间高度相比术前均显著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的C3~4节段椎间高度对比分析,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较好的维持了目标节段的椎间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