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间隙放电特征的防雷击分流条等离子体通道仿真分析
防雷线路复合绝缘子并联间隙电场分布仿真
计算机仿真
2019年7月
防雷线路复合绝缘子并联间隙电场分布仿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赵龙波-毕勇2,赵龙翔2 (1.山东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山东淄博255000;2.山东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
摘要:为了避免因输电线路遭受雷击而造成的局部断电现象,需要研究输电线路绝缘子并联间隙电场的分布状态。采用当 前方法研究输电线路绝缘子并联间隙的电场分布时,不能有效去除并联间隙中存在的噪声,且计算得到的电场强度与实际 电场强度之间的误差较大,存在抗干扰性低和电场强度计算结果准确率低的问题。提出防雷线路复合绝缘子并联间隙电场 分布方法,对并联间隙中存在的含噪信号做局域均值分解,获得乘积函数分量,在电磁信噪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小波阈值滤除 部分乘积函数分量,获得重构信号。在电弧元模型的基础上构建电弧时间模型,分析电弧电流在并联间隙中的运动。基于 电弧时间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并联间隙电场的强度,根据计算结果得到并联间隙电场分布值,完成并联间隙的电场分 布。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抗干扰性好、电场强度计算结果准确率高。 关键词:防雷线路;复合绝缘子;并联间隙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雷击跳闸故障经常发生在输电线路中,是影响电网供电 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⑴。当输电线路受到雷击时,会导致线 路出现破损现象,造成局部地区停止供电,对该地区的工农 业生产和居民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且带来了巨大的 损失经济,所以在电力系统中防止输电线路受到雷击是目前
ABSTRACT :In order to avoid the partial power failure phenomenon caused by the lightning strike, it is necessary to research the distribution state of parallel gap electric field of transmission line insulator. But the current method can・ not effectively remove the noise in parallel gap, and the error between the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obtained by calcula tion and the actual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is large. In this paper, a method for electric field distribution of parallel gap of composite insulators in lightning protection line was proposed. Firstly, the local mean decomposition was performed on the noise signal in parallel gap, so that the product function component was obtained. Based on the electromagnet ic signal-noise characteristics, the wavelet threshold was used to filter some product function components, so as to obtain the reconstruction signal. On the basis of arc meta-model, arc time model was constructed to analyze the mo・ tion of arc current in the parallel gap. Based on the arc time model,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of parallel gap.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ion result, the distribution value of electric field of parallel gap was obtained. Thus, the electric field distribution of parallel gap was completed. Simulation results prove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has good interference immunity and high calculation accuracy for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KEYWORDS:Lightning protection line; Composite insulator; Parallel gap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防除冰实验研究
out in a windless environment. Using high-speed imaging technology and infrared temperature imaging technology
static experiment is the same, the temperature rise of the AC-DBD plasma is rapid, and the de-icing experiment is
the best. For the NS-DBD plasma, the low-pressure high-frequency de-icing performance is obviously better than
通信作者:宋慧敏(1979—),女,博士,副教授,mi8382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472306,51407197,51507187)
引用本文:田苗, 宋慧敏, 梁华, 魏彪, 谢理科, 陈杰, 苏志 .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防除冰实验研究[J]. 化工学报, 2019, 70(11): 4247-4256
airfoil, but the anti-icing effect is not good at the leading edge position. In the next step,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收稿日期:2019-04-01
修回日期:2019-08-09
压电自适应脉冲式电火花加工放电通道粒子流场模拟
压电自适应脉冲式电火花加工放电通道粒子流场模拟张春幸;张勤河;付秀琢;张亚【摘要】Self-activated EDM is a new machining method. The mechanism of discharge channel forming i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Particle-in-cell plus Monte-Carlo Collision method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particle flow in discharge channel of self-activated EDM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s with electric charge is clarified. From the simulation, movement phase diagram of electronic and positive ions is gotten and the density distribution being similar to shape of gaussian distribution is proved. Simulation of discharge channel has important meaning to mechanism study of EDM.%压电自适应脉冲式电火花加工是一种新型电火花加工方法.通过分析放电通道的形成过程,采用PIC/MCC相结合的方法,对压电自适应脉冲式电火花加工放电通道进行了微观粒子模拟,得到带电粒子(电子和正离子)在放电通道内的分布规律.仿真结果显示放电通道位形呈腰鼓状,通道中任意横截面带电粒子的空间分布符合高斯分布,为电火花加工温度场仿真中放电通道内高斯热源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放电通道模拟对电火花加工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电加工与模具》【年(卷),期】2011(000)005【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电火花加工;放电通道;蒙特卡罗碰撞;表面热流【作者】张春幸;张勤河;付秀琢;张亚【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061;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061;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061;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661电火花加工是不同于传统机械切削加工的一种非接触式加工,在机械制造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闪电放电通道等离子体成分及相关特性的研究
7
其中 ,弛 为 i 电离 的 A 离子 数 密度 , 。为 电子数 密度 , 级
Z, i A 为 级电离的 A 离子 的配分 函数 , 为 i 电离 的 A 离 厶. 级 子的 电离能 ,△ 为 Dey e e理论对 电离能 的修正 。 b eHah l
近 于完 全 电离 ,一 次 电 离 离 子 占主 要 地 位 , NⅡ离 子 数 密 度最 高 ;不 同强 度 的 闪 电放 电 通 道 中 , Ⅱ和 0 且 N
Ⅱ离子 的相对浓度值变化不大 ;计算过程中考虑带 电离子 间库仑相互作用 以后 ,原子 电离能的计算 值降低 , 中性原子 以及一次 电离离子数密度 的计算值变小 ,高次 电离离子数密度 的计算值 变大 。
维普资讯
第2 卷 , 9 8 第 期
2008年 9 月
光
S e to c p n p c r lAn l ss p c r s o y a d S e t a a y i
谱
学
与
光
谱
分
析
Vo. 8 No 9 p 2 0 —0 8 12 , . ,p 0 32 0 S p e e ,2 0 e t mb r 0 8
痕量成分 。闪电通道温度一般都可 以达到 2 0 】 在这 40 0K_ , 样的温度下 ,放电通道呈等离子体状态 。 根 据 S h 方 程 ,得 到 电离 平 衡 方 程 [] aa 1 3
竺
nA
聃
一 22 ( 仇 T/ z 3 × l i  ̄ k ea T ( ) k h )/ A 1 cI / - 1 / 1 z  ̄ +e T A h
引 言
闪电过程是 自然界产生奇氮化合物 的主要途径之一 ,闪 电放 电通道及其 周 围的高温会 引起 大气 中 N2 02 C , , 02以 及 Hz 等成分 的分解 , 形成 N C 0, 0,0H, 0等物质 。 。本工作利用无 狭缝摄谱 仪获得 的青海 和西藏那曲地 区云对地 闪电回击 过程 的光谱资 料 ,计算 了闪 电回击通道等离 子体的温 度和 电子密度 、通道 主要元素 ( O和 Ar各级 电离 的离子数 密度等参数 , 闪 N, ) 为 电过程 的物理 机制 的研 究以及闪 电产生氮氧化物 和闪电通道 等离子体热力 学性 质的探讨提供 了参考数据 。
线筒结构电极介质阻挡放电的数值仿真_孙岩洲
(1)
式 (1) 中 ,E、P、ve 单 位 分 别 为 V/m、133 Pa(即 为
图 6 Vp=14 kV 时的电子密度图 Fig.6 The electron density when Vp=14 kV
由图 6 可以看出,电子密度随着 r 的增大而变 小。放电开始时,外加电压为正半周期,电子在外 加电场的作用下向线电极附近运动。线电极附近 由于电场强度较大,电子运动极其剧烈,电子运动 相对来说更为迅速,说明此时的电子主要受电场的 控制,以漂移运动为主。随着电压进入负半周期, 电子由于反向电场的作用,又迅速向外电极方向运 动,又回到接近初始状态。如此反复,电子浓度增 大的区域开始出现浓度梯度,电子除了受电场控制 以外,电子的扩散运动也开始出现,电子在扩散和
31
介质电场不同步改变的现象。随着时间的变化,如 此反复。
1 mmHg)、m/s。 计算出的电子的漂移速度 ve 见图 5。由图 5 可
知,电子的漂移速度随着 r 的增大而逐渐变小,并在 一定距离处开始趋于平稳。
图 3 Vp=21 kV 时的电场分布图 Fig.3 The electric field distribution when
图 5 不同电压下电子漂移速度对比 Fig.5 The comparison of electron drift velocity
atdifferent voltages
2.2 电子密度分析 图 6 为放电时气隙中电子密度的三维分布图,
X 轴代表到内电极的距离 r,单位为 mm;Y 轴代表时 间 t,图中为一个工频周期 20 ms;Z 轴代表电子密度 ne,单位为 1/m3。
30
孙岩洲等:线筒结构电极介质阻挡放电的数值仿真
绝缘材料 2015,48(7)
电击武器空气间隙放电仿真研究
1
引言间
压低电流、 放电时间短等特性, 准确获得它的全过程的放电 参数较难实现。 因此, 从空气间隙放电基本物理过程出发, 建立合理的气体放电过程数学物理模型, 从理论的角度分析 预测电击装置在空气间隙下放电特性, 一直是电击类非致命 武器研发的重点。 电击装置在空气间隙中的放电研究关键是流注放电的 形成及发展过程。 因此, 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 对 尖—板空气间隙流注放电过程中的空间电场大小 、 带电离子 浓度对空间电场的影响等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 得到放电过 程的一系列特征参数。在计算中运用弱解形式将泊松方程 、 离子漂移—扩散的二阶偏微分方程进行降阶处理, 使得对变 量的二次微分降为对变量的一次微分, 同时引入试函数矩
第 30 卷
第1 期
计
算
机
仿
真
2013 年 1 月
文章编号: 1006 - 9348 ( 2013 ) 01 - 0063 - 03
电击武器空气间隙放电仿真研究
孙会军, 安纯前, 冯建伟
( 武警工程大学装备运输系, 陕西 西安 710086 ) 摘要: 研究非致命装置电击武器对人体放电优化设计问题, 由于高压低电流、 放电时间短等特性, 准确获得全过程的放电参 数较难实现。为解决上述问题, 采用尖—板电极来仿真电击武器对人体的放电过程, 建立尖—板电极放电的二维模型, 采用 有限元弱解式求解, 并确定模型参数 、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在 COMSOL Multiphysics 中进行仿真。 结果表明, 电子和正离子 都是先缓慢增加, 而后雪崩式地增加, 但正离子浓度的峰值点总是落后于电子浓度的峰值点, 流注通道形成后, 二者都骤然 减少; 流注通道形成前, 电场发生畸变, 之后则比较平稳。仿真结果证明, 可为研制电击武器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电击武器; 尖—板电极; 数值仿真模型; 有限元弱解式 中图分类号: TJ01 文献标识码: B
飞行器雷电效应多物理场仿真研究-Comsol
飞行器雷电效应多物理场仿真研究段雁超1, 熊秀1, 范晓宇11西安爱邦雷电与电磁环境实验室Abstract飞行器遭受雷击时会产生多物理效应,包括电磁感应效应、热效应和电磁力效应等。
建立三维电磁、电磁-热耦合、电磁-热-力耦合等多种典型模型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对电势、电流、温度、电磁场和力等物理量的分析,研究飞机附着点、雷电防护布局、雷电流分布、金属网/复合材料熔蚀、机舱内电磁场分布、油箱缝隙打火、结构受力等问题。
仿真结果在不同程度上可以为飞行器的雷电防护提供重要参考和设计依据。
本文以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耦合软件为仿真分析工具,建立多种典型问题模型进行计算并对结果分析,说明雷电及其相关问题可以通过仿真分析进行评估和解决。
Reference[1] 赵玉龙,刘光斌,余志勇.飞行器雷击附着点数值仿真研究[J].微波学报,2012,28 (4):39-42.ZHAO Yulong, LIU Guangbin, YU Zhiyong. Research on lightning attachment points simulation for aircraft. Journal of Microwaves[J]. 2012, 28(4): 39-42 (in Chinese).[2] 高成,宋双等,郭永超等.飞机雷击附着区域的划分仿真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12,27 (6):1238-1243.GAO Cheng, SONG Shuang, GUO Yongchao, et al. Study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ircraft attachment points and lightning zoning[J].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 Science, 2012, 27(6): 1238-1243 (in Chinese).[3] 刘光斌,滕向如,余志勇等.基于雷电流注入的圆柱表面电流分布仿真研究[J].高电压技术,2015,41(1):94-99.LIU Guangbin, TENG Xiangru, YU Zhiyong, et al. Simulation research on surface current distribution of circular cylinder based on lightning current injection[J]. High Voltage Engineering, 2015, 41(1): 94-99 (in Chinese).[4] Ogasawara T, Hirano Y, Yoshimura A, et al. Coupled thermal-electrical analysis for carbon fiber/epoxy composites exposed to simulated lighting current[J]. Com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 2010, 41(8): 973-981.[5] Feraboli P, Miller M. Damage resistance and tolerance of carbon/epoxy composite coupons subjected to simulated lighting strike[J]. Com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 2009, 40(6-7): 954-967.[6] Abdelal, G., Murphy, A.. Nonlinear numerical modeling of lightning strike effect on composite panels with temperature dependent material properties[J]. Composite Structures, 2014, 109(1): 268-278.[7] 张彬,陈晓宁等.飞机复合材料热电耦合仿真分析研究[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5(1):33-37.ZHANG Bin, CHEN Xiaoning, et al. Thermal-elect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of aircraft composite[J]. FRP/CM, 2015(1): 33-37 (in Chinese).[8] 王志平,于鸽,胡玉良等.飞机复合材料表面导电层的复合材料仿真研究[J].中国民航大学学报,2011,29(6):22-26.WANG Zhiping, YU Ge, HU Yuliang, et al. Studies on lightning simulation of surface conductive layer of aircraft composite material[J]. Journal of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1, 29(6):22-26 (in Chinese).[9] 丁宁,赵彬,刘志强.复合材料层合板雷击烧蚀损伤模拟[J].航空学报,2013,34(2):301-308.DING Ning, ZHAO Bin, LIU Zhiqiang, et al. Simulation of ablation damage of composite laminates subjected to lightning strike[J]. Acta Aeronauticaet Astronautica Sinica, 2013,34(2): 301-308 (in Chinese).[10] 赵忠义,唐召胜,黄海龙.飞机舱内雷电电磁环境仿真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15,30(2):391-395.ZHAO Zhongyi, TANG Shaosheng, HUANG Hailong. Simulation research on lightning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of aircraft cabin[J].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 Science, 2015, 30(2): 391-395 (in Chinese).Figures used in the abstractFigure 1: 飞机雷电附着点仿真结果Figure 1Figure 2: 雷电环境下机头雷达罩的电势分布Figure 2Figure 3: 雷击金属铝板的电流分布Figure 3Figure 4: 雷击金属方舱的电磁场分布Figure 4。
短间隙的击穿及其短路放电特性研究
短间隙的击穿及其短路放电特性研究钟久明;刘树林;王玉婷;段江龙【摘要】为研究IEC安全火花试验装置短路放电的击穿放电机制,针对室温1 atm 下不同浓度的甲烷空气混合气体,对几百微米~几毫米范围内的击穿实验进行了设计.分析表明对于不同浓度甲烷空气混合气体,击穿电压与电极间距的关系曲线均呈现马鞍形;室温1 atm下8.5%甲烷空气混合气体在几百微米~几毫米间隙范围内的最低击穿电压表明试验装置的电容短路放电过程在巴申定律的适用范围之外且其临界击穿间距在几百微米以下.可见,该放电过程中间隙内的碰撞电离效应并不突出,阴极电子发射是其击穿放电的主导机制,该放电过程类似真空放电,通过安全火花试验装置得出不同介质环境的电容电路短路放电波形对此进行了验证.【期刊名称】《电工电能新技术》【年(卷),期】2016(035)004【总页数】5页(P30-34)【关键词】短间隙;短路放电;IEC安全火花试验装置;击穿特性【作者】钟久明;刘树林;王玉婷;段江龙【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海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海南海口571158;西安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西安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西安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85IEC安全火花试验装置(IEC-SSTA)是进行电路本质安全(简称本安)性能测试、评价及鉴定的标准设备,也是从事本安电路研究最基本的实验设备[1,2]。
运动电极下的微间隙是该装置形成火花放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装置短路放电特性、揭示短路放电机理的关键性难点。
目前对于各种放电的研究多针对高电压长间隙开展[3-5]且多为仿真或实验研究[6,7],而关于低电压短间隙放电特性的研究较为罕见。
IEC-SSTA的短路放电过程中,钨丝电极以一定的速率向镉盘电极靠近直至短路,极间距离在放电过程中逐渐变小直至为零。
对超短脉冲激光引雷产生的等离子体通道的特性分析
3 产生弱离化激光等离子体通道所需激光阈值强度的估算
根据一维准经典库仑势垒在激光场下的隧道电离模型, 将电离能为 U i 的原子电离到电荷态 Z 所需 激光阈值强度为[ 8~ 10 ]
I th = 2. 2 × 10 [U i 27. 21 ] Z [W cm ]
15 4 2 2
( 6)
从 ( 6) 式发现当 I 增大到一定值时, 将发生更高次的电离。 在只考虑 Z = 1, 并 U i 为 ( Z - 1 ) 态的电离能。 主要考虑空气中的氮的情况下, U + 1 (N ) = 15. 5eV , 由 ( 6) 式得
3
2neff - 1. 5
exp -
2 Z3 E0 3 3 neff Es
其中 neff 为有效量子数 ( neff = Z (U i E h ) 1 2 ) , E h 为氢原子的电离能 ( 13. 6eV ) ; E 0 为氢原子在第一玻尔半 径处的原子电场强度 ( 5. 1×109V cm ) ; E s 为静态电场强度; Ξ0 为频率的原子单位 ( 4. 1×1016 s- 1 ) 。 将 ( 8) 式代入 ( 9) 式得 W
- 19
N [U i ( Z ) + E k ) ] [J ]
( 14)
将有关数据代入 ( 14) 式得 E e = 0. 25m J。 这说明在隧道电离模型下, 利用飞秒激光引雷产生等离子体通 道所需脉冲能量损耗较小, 能量利用效率较高, 足以产生较长的等离子体通道, 所需激光阈值强度为
1014W cm 2 量级。
I = 2. 3 × 10 W cm
2 14 2
( 7) ( 8)
由 I = nE 2cΛ, 其中 n 为介质折射率, c 为光速, Λ 为介质磁导率。 可得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与激波相互作用实验研究
放 电时 , 电极 放 电 与 4组 电极 放 电 比较 , 电极 放 电 时 压 比更 高 。由 于 在 该 实 验 中 放 电 区域 比 边 界 层 小 3组 3组
得多 , 介质 阻 挡 放 电产 生 的体 积 力 远 小 于 高速 来 流 条 件 下 的气 动 力 , 此 对 激 波 的 作用 效 果 十 分 微弱 。 因
Fi . S l s a e s o td r to up r o i n u n l g 1 ma l c l h r~ u a in s e s n c wi d t n e
图 1 小 型 暂 冲 式超 声 速 风 洞
功率为 5 0W 。等离子体 电源 主要 包括信 号发生 电路 、 0 功率 放大器 和高压 高频变 压器等部 件 , 由信 号发 生电路 产 生高频 交流 的小 信号 , 过功率放 大器 和高压高频 变压 器 的两 次放大 作用 , 经 生成 高 压高 频 的交流 电, 用于 驱 动 等离子 体气动激励 器工 作 。 实 验中所用 的激励器 采用铜 电极 , 度为 0 0 5Im, 厚 . 1 l 采用 环 氧树 脂作 为绝 缘 材料 , T 将激 励 器嵌 入 有机 玻
1 实 验描 述 与 结 果 分析
1 1 实 验 描 述 .
实验在小 型暂 冲式 超声速 风洞 中进 行 , 图 l 如 所示 ,
高压 气源容积 3 , 气压力 7 o ×l P , Om。充 . 9 0 a 稳定 工 作
_800kV云广直流输电线路保护的仿真及分析
Δuset 保护复位
u
du max(du )
dt
dt
≤ >
启动低电压检测
Δus6 ms 启动电流梯度检测
Δiset ΔIdL
≤ >
与
与
整流侧行波 保护动作
图 1 云广直流线路行波保护逻辑图 Fig. 1 Logic diagram of traveling wave protections
本文采用云广直流输电线路参数,利用 PSCAD 仿真平台进行大量仿真,分析了保护动作特性和保 护误动原因,指出现有的保护在原理和配置上存在 的不足以及直流输电线路保护改进的方向。所采用 的直流输电系统仿真模型和由平波电抗器和直流 滤波器构成的物理边界的频率特性在文献[5]中有 详细论述,不再赘述。
1 云广直流输电线路保护仿真
Project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50977039,50847043,90610024);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ing Project of Yunnan Province (2003GG10,2005F0005Z); Project Supported by Special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Funds for Doctoral Speciality of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20105314110001).
关键词:直流输电线路;保护配置;行波保护;电流差动保 护;控制系统;故障暂态
0 引言
直流输电系统不同于交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 系统是通过控制系统的快速调节,快速控制输送功 率的大小和方向,因此直流线路的保护与控制系统 密切相关,保护系统动作不能独立于控制系统。当 直流线路保护检测到线路故障后,控制系统通过改 变触发角角度,迅速将直流功率降至零并保持一段 时间,使直流线路放电,以帮助直流线路再启动。 这类似于交流高压输电线路的单相自动重合闸机 制。超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发生单相故障时,断开故 障相,非故障相继续运行,然后再进行单相重合。 若单相重合不成功则断开三相。而两极–地制的直 流输电线路系统的 2 个极是相互独立的,当一个极
雷电回击通道底部电流模型的仿真及修正
雷电回击通道底部电流模型的仿真及修正作者:张中雷韩轶凡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5年第08期[摘要]对雷电回击通道底部的不同电流模型进行了研究及仿真,并针对不同模型的缺点提出了一种修正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现有模型及修正模型进行了频谱分析,通过比较现有模型及修正模型的相关参数和频谱证明了修正模型是切实可行的,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回击电流模型;云地闪;峰值电流;频谱中图分类号:P4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273-021.引言雷电过程的实质就是不同电荷中心的强放电过程,因此要对雷电过程及相关参数进行深入研究,建立雷电回击电流的数学模型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雷电回击电流波形建立有效的雷电回击电流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得到雷电流的峰值、最大电流的上升率、峰值时间等重要参数,还可以由此推导出雷电产生电流的数学表达式,为雷电过电压保护、雷电电磁脉冲防护、雷电电磁场的计算以及雷电波频谱能量的计算等方面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雷电回击电流特征及现有模型仿真雷电产生的回击电流模型指的是雷电放电通道中的整体电流分布模型,但现阶段大多数的雷电观测都是在地面上进行的,即所测得的电流数据仅仅只是雷电放电通道底部的回击电流数据。
现在主要用以下两种模型来作为云地闪的雷电放电通道的底部回击电流模型:(1)双指数函数模型。
此模型是由Bruce和Golde在1941年提出的,其数学表达式如式(1)所示:式中是电流强度参数,一般指通道底部电流的峰值,和分别是波前衰减系数和波尾衰减系数,它们决定了电流波形的上升时间、持续时间以及电流波的陡度。
、、是决定电流大小的重要参数,其具体值在每次闪电时都不相同。
通道底部电流的双指数函数模型表达式较为简单,可以反映出通道底部电流的主要参数,便于进行积分和微分的计算。
但其有两个不足之处,首先,严格意义上说、和的物理意义并不是很清楚,它们与通道底部电流峰值以及峰值时间的关系并不是很明确(由于的最大值并不为1,因此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通道底部电流的峰值);其次,在初始时刻电流的导数值并不为0,这与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故而在用此模型计算雷电产生的电磁场时会引起一定的误差。
直流辉光等离子体腔体放电特性仿真研究
直流辉光等离子体腔体放电特性仿真研究发布时间:2022-09-26T03:19:03.152Z 来源:《当代电力文化》2022年10期作者:王海云1,武佳2,刘少锋2 [导读] 直流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广泛应用于材料表面成分分析及镀层深度分析等领域王海云1,武佳2,刘少锋2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保定 071002摘要:直流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广泛应用于材料表面成分分析及镀层深度分析等领域,等离子体电子密度直接影响离化及激发速率,同时它在放电腔体中的均匀性也与溅射的均匀性有关。
为了研究腔体内等离子体的放电特性,本文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软件,基于流体力学方程对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特性进行仿真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电极电流的增加等离子体电子密度整体增高,其轴向电子密度也在升高,且电子密度的均匀性随着电流的增加而变差;等离子体电子密度随着气压的增加而增加,径向电子密度的均匀性随着气压的增加而有轻微改善。
研究结果对指导直流辉光等离子体参与材料表面成分分析及镀层深度分析等具有重要意义。
1.引言直流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光谱仪广泛应用于材料表面成分分析、纵深方向定量分析、镀层表征分析等领域。
直流放电产生的氩离子轰击样品表面,使得大量样品原子被溅射出,被溅射出的样品原子与电子碰撞激化从而发出特征光谱,通过检测光谱即可定性分析样品表面含有的特征元素。
在对材料表面进行逐层成分分析时,溅射速率和均匀性是极其关键的工艺指标,而等离子体电子密度将会直接影响激发的溅射速率,同时放电腔室内等离子体径向分布的均匀性也会影响溅射的均匀性。
因此,研究放电腔室内的等离子体特征分布对指导溅射工艺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直流辉光等离子体放电腔室中的放电条件(电极电压、电流以及腔室内的气压)和放电结构共同决定了等离子体分布特征,本文以内径15mm的直流辉光放电腔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OMSOL仿真研究电流、腔室气压对等离子体电子密度的影响规律,为后续溅射控制提供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空装驻济南军事代表室,济南 250023;2.航空工业济南特种结构研究所,济南 250023;3.高性能电磁窗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济南250023)摘要:纽扣式分流条是目前雷达罩常用的一种雷电防护方式,主要通过形成等离子体通道,完成雷电流的泻放。
等离子体通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涉及到电、磁、力、热等多物理场的耦合作用,本文针对雷电试验中分流条的击穿和发展特性开展研究,基于磁流体放电理论和间隙放电机理,得出一种基于间隙放电特征的分流条等离子体通道的仿真建模方法,可对不同金属纽扣数量的分流条击穿过程进行瞬态模拟,并获得高压雷电环境下的分流条击穿多物理场分布特征和多物理场数据。
关键字:间隙放电机理、纽扣式分流条、雷电防护1引言针对非导电复合材料的雷电防护,通常有在表面进行金属化处理、布置防雷击分流条等措施。
但是对于雷达罩而言,因其透波功能需求,应尽量避免雷电防护措施对其透波功能的影响,而表面金属化处理严重影响雷达罩透波性能,故优先考虑罩体表面布置防雷击分流条的雷电防护方式[1]。
目前的雷达罩雷电防护用的防雷击分流条主要有箔式分流条、金属粉末式分流条、金属分流条和纽扣式(分段式)分流条几种型式。
箔式分流条和金属分流条原理类似,利用金属导电性传导雷电流[2],但由于对电性能影响较大,不适用于性能要求高的军用飞机雷达天线罩;金属粉末式分流条环境适应性非常差,应用也非常少[3];现在应用最多的是纽扣式分流条,几种常见的纽扣式分流条如图1所示。
本文针对基于磁流体放电理论和间隙放电机理,对不同金属纽扣数量的分流条等离子通道形成和发展进行了仿真分析。
图1 几种常见的纽扣式分流条结构2概述纽扣式分流条工作的本质为利用间隙放电形成的等离子体弧道传导电流,金属纽扣之间的空气间隙在强电场作用下发生空气电离,从而形成等离子体通道,实现雷电流的泄放。
因此研究纽扣分流条间隙击穿特性之前需要先研究纽扣间隙放电的电离特性。
纽扣式分流条的基本结构主要是金属纽扣和复合材料基体组成,在强电场环境下,高温等离子体的激发和形成本质上是空气中的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的迁移并逐渐聚集的过程,相邻金属片段两端开始.聚集异种电荷,此时电子开始由负极向正极迁移,形成电子崩,当电压达到一定值后,这种过程十分强烈,释放的能量足以将整个间隙空间电离,能量释放又产生高温,高温等离子体经过复合材料基体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烧蚀,纽扣之间通过等离子体连接时在纽扣上也会产生融化烧蚀,因此间隙放电过程涉及到电、磁、力、热多物理场的耦合作用。
3等离子体基本理论平衡放电理论可以帮助模拟前两种方法即电弧或电感耦合放电产生的热等离子体。
因此,平衡放电理论主要应用于直流/电感耦合等离子炬、弧焊设备和断路器等。
平衡放电理论假设热等离子体处于完全局部热力学平衡(LTE)条件,等离子体电弧在宏观层面可以被认为是导电流体混合物,工程应用中通常使用磁流体动力学(MHD)对等离子体进行建模,MHD理论可以预测大量等离子体行为[5]。
MHD理论研究了在施加电磁场情况下导电流体的运动,电磁场对导电流体施加洛伦兹力并改变导电流体流速和压力分布,导电流体的流动也会产生自感磁场影响磁场分布。
由此可知,磁流体动力学方程耦合了麦克斯韦电磁方程、Navier-Stokes方程和传热方程,对于MHD方程可以通过边界元法[6]、有限元法[7]、有限体积法[8-10]以及无网格法[11]在数值进行求解。
流体动力学方程和电磁场演化方程联立形成了平衡放电模型的磁流体动力学方程组,方程组如下所示:(1)为了方便对上述磁流体动力学方程进行数值求解,把它们变为经典偏微分方程的形式。
流动系统的物理量往往采用对流扩散方程的形式传递规律,如公式(2)所示,对流扩散方程作为偏微分方程一个重要的分支,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空气动力学和流体力学对流扩散方程的解析解求解难度大,所以往往采用数值方法来求解对流扩散方程。
(2)式中:为时间,为待求物理量,为阻尼或质量系数,为对流系数,为扩散系数,为瞬态项,为对流项,为扩散项,为源项。
热力学关系可以通过气体状态方程来定义,等离子体的输运材料特性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等离子体传递介质输运材料特性也不同。
4纽扣式分流条仿真分析4.1 分流条二分段仿真分析根据上一节的MHD理论,对纽扣式分流条的基本单元,即二分段纽扣式分流条单元进行间隙放电模拟。
二分段模型如图2所示图2二分段模型尺寸在电压源一端施加雷电流波形,雷电流波形按照SAE ARP5416-2005《飞机雷电试验方法》中[12][13]规定的试验波形,A波形和D波形如图3所示电压A波形电压D波形图3 电压波形图定义随温度变化的空气材料参数[14],模型两端施加电压波形为D,图4为436ns时刻的二分段分流条多物理场分布云图,图4(a)为电流密度分布,最大电流密度达到67×1010A/m2,位于金属纽扣与空气间隙的交界面处,电流密度主要分布着空气间隙,且形成一条电流通路连接模型的电压端和接地端,图4(b)的空间电荷密度分布显示最大电荷密度分布在金属纽扣与空气间隙的交界处,正负电荷密度互相作用形成等离子体的电流通路。
温度分布和电流密度分布大致相同,最高温度达到1.6×1010 K,随着电压的增大在空气间隙形成一条高温通道,高温区域与电流密度的分布区域大致重合。
图4(d)为压力分布,最大压力在二分段击穿瞬间达到-4.03×105Pa,约合4个大气压,因此在纽扣间隙的压力较大,若金属纽扣铆接不良时容易发生掉钉等分流条破坏,影响分流条的防雷击效果。
(a)电流密度(b)空间电荷密度(c)温度(d)压力图4 436ns时刻二分段分流条的多物理场分布4.2 纽扣式分流条仿真分析根据二分段分流条的仿真结果,建立多纽扣的仿真模型,以n=10的纽扣分流条为例,其几何模型如图5所示。
图5 纽扣数量n=10时分流条击穿电压仿真模型在图5的仿真模型设置高电压端,设置D电压波形,电压上升率为10kV/μs,最后一个纽扣处设置接地端口,为等离子体提供一个完整的泄放通路。
其中纽扣式分流条模型设置流固传热模块,实现金属纽扣和空气间隙的热量流动,设置平衡放电热源多物理场模块,实现电-磁-热和流固耦合,设置非等温流动实现纽扣空气间隙和整个空气域的热量传递,空气域四周边界设置开放边界,并设置边界环境温度为293.15K(20℃)。
求解器设置为瞬态求解,时间步长为1ns。
当高电压施加时间t=959ns时,纽扣式分流条击穿,击穿时刻的温度场分布如图6所示。
图6 纽扣数量n=10时,分流条温度分布云图n=10时,分流条表面最高温度达到 3.26×104K,且最高温度位于纽扣之间的空气间隙,说明此时在高电压作用下空气间隙被击穿,并产生大量的热量并发出刺眼的亮光。
可以看出分流条纽扣温度远低于空气间隙的温度,这是因为纽扣材料为金属铜,为电的良导体,而空气间隙的材料电导率随温度逐件变化,直至变为良导体,产生了等离子体击穿,从而保证了雷电的正常泄放。
图7为提取分流条表面的电场数据,绘制而成的电场分布曲线图,如图7所示高场强区域主要位于纽扣空气间隙部位,且分布并不均匀,这与分流条雷电通道的发展有关,此时位于纽扣间隙下方的绝缘基板暴露在高场强环境中,因此在制备纽扣式分流条时要对绝缘基条材料进行选择,尽量选择击穿强度较高的绝缘材料,且厚度要有保证,否则会有基条击穿的风险,使受保护的复合材料暴露在雷电环境下。
图7纽扣数量n=10时,分流条表面的电场分布文献调研可知[14],空气温度在5000k左右时开始剧烈变化,其中影响雷电流传导最为显著的便是电导率,这也是识别空气由绝缘向等离子良导体转化的重要标志,可以看出当达到24000k左右时电导率达到1.3×104量级,此时可以保证雷电流稳定传导泄放,以此为依据可以提取激发态等离子体和稳定等离子体时的整体纽扣式分流条的击穿电压,如图8所示。
图8 不同纽扣数量的分流条击穿电压曲线5结论(1)在雷电环境下,纽扣式分流条纽扣间隙迅速击穿作为雷电流泄放通道,形成的等离子体通道的导电性能良好;(2)在雷电泄放过程中纽扣间隙的场强较大,且纽扣根部的压力较大,在重复雷击下容易产生纽扣脱落现象和基板击穿风险,因此在纽扣间隙和绝缘基板设计方面可以进行优化以提高纽扣式防雷击分流条的耐久性和稳定性;(3)随着纽扣数量的增加分流条的击穿电压逐渐上升,但并非成正比,上升趋势逐渐趋缓,纽扣间隙的空气从激发态等离子体时开始具有一定的电导率,并在20ns之内迅速升温形成稳定的等离子体。
6参考文献[1] Vukovic A, Sewell P, Benson T. Impact of In-Situ Radome Lightning perter Strips on Antenna Performance[J]. IEEE Transactions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2020, (5):1-10.[2] Chen H, Wang F S, Xiong X, et al. Plasma discharge characteristics of segmented perter strips subject to lightningstrike[J].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 21(02):26-38.[3] Bäuml G.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rotection effectiveness of segmented perter strips (button strips) and solid perter strips[R].SAE Technical Paper, 1999.[4]Chemartin L, Lalande P, Montreuil E. Three dimensionalsimulation of a DC free burning arc. Application to lightningphysics[J]. Atmospheric Research. 2009, 91(2-4): 371-380.[5] Tezersezgin M.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solution of MHD flow ina rectangular duc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Fluids. 1994, 18(10): 937-952.[6] 梅立泉,张红星. MHD流动的有限元数值模拟[J]. 工程数学学报. 2013, 30(03): 384-390.[7] Shakeri F, Dehghan M. A finite volume spectral element methodfor solving magnetohydrodynamic (MHD) equations[J]. Applied Numerical Mathematics. 2011, 61(1): 1-23.[8] Vantieghem S, Sheyko A, Jackson A. Applications of a finite-volume algorithm for incompressible MHD problems[J]. GeophysicalJournal International. 2016, 204(2): 1376-1395.[9] Nasrin R, Alim M A. Control volume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of MHD forced and natural convection in a vertical channel with aheat-generating pip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12, 55(11-12): 2813-2821.[10] Verardi S, Machado J M, Cardoso J R. The element-freeGalerkin method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fully developedmagnetohydrodynamic duct flows[J].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2002, 38(2): 941-944.[11] Pai S I. Magnetogasdynamics and plasma dynamics[M]. Prentice-Hall, 1962.[12] Aircraft Lightning Test Methods[S]. SAE International, 2005.[13] Aircraft Lightning Direct Effects Certification[S]. SAE International, 2008.[14] Boulos M I, Fauchais P, Pfender E. Thermal plasma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M].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