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复习笔记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 福禄培尔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15章
第13章福禄培尔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3.1 复习笔记福禄培尔(1782~1852)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幼儿园的创立者,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人们誉为“幼儿教育之父”。
其主要著作有《人的教育》、《母亲与儿歌》、《幼儿园教育学》等。
一、论教育的基本原理福禄培尔深受德国谢林、费希特和黑格尔古典哲学的影响,认为宇宙精神是万物存在的根源;从教育思想的渊源来说,裴斯泰洛齐又为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福禄培尔确定了教育的四项原则。
1.统一的原则福禄培尔认为人类与周围的世界都统一于上帝的精神。
但人类对上帝的精神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
人类首先须认识自然、进而认识人性,最终认识上帝的统一。
教育的实质正在于使人能自由和自觉地表现他的本质,即上帝的精神。
教育的任务在于帮助人类逐步认识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统一。
2.顺应自然的原则福禄培尔认为人性是善的,因此教育、教学和训练的最初的基本标志必然是容忍的、顺应的,仅仅是保护性的、防御性的。
自由与自决是全部教育和全部生活的目的与追求。
克服和清除一切缺点、恶习和不良现象的惟一切实可行的方法,在于努力寻求和发现人固有的善良的源泉,即人的本质方面,然后加以培养、保护,确立和正确引导。
只有在发现人的原始的健全性确已遭到破坏时,才须采取直接的强制性的教育措施。
3.发展的原则福禄培尔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把自然哲学中“进化”的概念完全而充分地运用于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他把人性看成一种不断发展和成长的东西。
人的发展过程也和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一样,经历了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和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序列。
这种发展不仅是分阶段的,更是连续的和联系的。
福禄培尔认为,人的成长必须服从对立与调和的原则。
对立调和法则是人的发展的原因。
在教育过程中,基本的对立物是内因与外因,即儿童天性与环境的矛盾。
儿童一方面接受外界刺激,了解外界,另一方面又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通过活动表现出来。
教育总是从内因和外因的矛盾入手,在两者之间发现调和的东西,克服差异,最终使二者达到统一。
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
单选题:Plato’s The Republic(p22)Dionysus(p41);The Oedipus Complex(p45);Aeneid(p46);Electra;Euripides is good at creating the image of women defying patriarchal domination;The author of the Tale of Genji(p92);Geoffrey Chauce:father of English literature(p113);Bunyan(p153)Rousseau(p193);多选题:1.Aristophanes(p42): The Acharnians; The Knights; The Birds; The Wasps.2.Achievements of ancient Greek literature:Ancient dramas; Ancient myths; Epics.3.Characters in lliad :Achilles; Odysseus and Hector.4.The three major language groups spoken in Europe: Romance language; Germaniclanguage; Slavic language.5.Heroic Epics of middle ages: Beowulf; Saga; Song of Roland.6.Montesquieu(p177): Persian Letter; The spirit of the Laws.7.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The theme of mahabharate;《罗摩衍那》Ramayana8.《荷马史诗》:《伊利亚特》lliad;《奥德赛》odyssey9.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索福克勒斯Sophocles;欧里庇得斯Euripides10.圣经The Bile:旧约Old Tesament;新约New Testment11.神曲:《地狱篇》Hell Section;《炼狱篇》Puritance;《天堂篇》Heaven12.大学才子派:是文艺复兴时期在莎士比亚之前活跃在英国剧坛的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文主义剧作家。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22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日本、苏联和
第22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日本、苏联和俄罗斯的教育改革22.1 复习笔记一、美国的教育改革1.《国防教育法》和60年代的教育改革(1)《国防教育法》二战以后,美国社会各界对美国的教育质量展开了激烈批评,特别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后,美国朝野震惊,改革教育的呼声更加高涨。
在此背景下,1958年9月2日,美国总统亲自批准颁布了《国防教育法》,主要内容如下:①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所谓“新三艺”)的教学;②加强职业技术教育;③强调“天才教育”;④增拨大量教育经费。
《国防教育法》是美国战后的教育基本法,它的颁布表明美国认识到了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教育与国家的安危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该法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2)60年代的教育改革①中小学的课程改革1959年9月,美国科学院邀请35位科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汇集一起,讨论中小学课程改革问题。
心理学家布鲁纳做了以《教育过程》为名的总结报告,报告以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观为主导,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如下:a.强调早期教育,发掘儿童智力潜力;b.逐级下放科学技术课程,缩短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的距离;c.用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作指导,编制结构课程,并使之与教学过程结构和儿童的智力发展结构相适应,成为儿童可掌握的内容;d.鼓励学生用探索的发现式方法学习。
这次会议为60年代美国中小学校课程改革指出了方向。
但会后由科学家和部分教师编制的新教材难度太大,又缺少教学法经验,脱离了中小学实际,大多数教师不能使用,学生也不感兴趣,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②继续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中小学教育法》。
法案肯定了自50年代末开始的教育改革,重申了黑人、白人学生合校教育的政策,制定了对处境不利的儿童的教育措施:a.制定出中小学教育目标:小学目标是加强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为将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中学目标是为培养未来的学者、专家打下基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生源作准备。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考研重点笔记和课后题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考研重点笔记和课后题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内容简介
本资料是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本书参考了该教材的国内外配套资料和其他教材的相关知识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
试看部分内容
古代教育史
第1章教育的起源与史前的教育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教育的起源
表1-1 关于教育起源的代表性观点及简要分析
考点二、史前教育概况
1史前各个时期的教育概况
表1-2 史前各个时期的教育概况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表1-3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笔记-第11章 现代教育的起源【圣才出品】
乐利教学法。
③劳作学校:劳作学校是建立在德国教育家乔治·凯兴斯泰纳劳作教育思想基础之上的,
以劳作教育为主要形式,以公民教育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在自动的创造性的劳动活动中得
到性格的陶冶。
④国际新学校局:瑞士教育家费里埃尔在 1899 年建立了国际新学校局作为联络中心。
1919 年,费里埃尔总结了新学校的 30 条基本特征,并以此作为新学校创立的条件。
动”、埃德蒙·德摩林在法国创办的罗歇斯学校等。
③乡村寄宿学校的特征
a.新学校设在远离城市、自然环境优美的乡村,设备优良,利于儿童了解自然、在
自然中得到智慧和体力的发展;
b.新学校在管理、教育和教学上具有民主和自由的色彩,学校一般采用家庭式教育
管理方式,师生拥有自治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亲密无间;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第 11 章 现代教育的起源
11.1 复习笔记
一、新教育运动 (一)新教育运动的发展历程 1.兴起时期(1889~1914) (1)乡村寄宿学校 ①阿博茨霍尔姆学校 a.地位:英国教育家雷迪于 1889 年创办的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是欧洲教育界 公认的第一所新学校,这被认为是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发端,该学校也被誉为欧洲新学校的 典范。 b.教育对象及办学目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建在远离城市的乡村,教育对象是 11~18 岁的男生。其办学目的是提供“一种完全现代和有合乎情理特点的适应社会‘领 导阶级’需要的全面教育”,培养出“更高级的人,能够应付现代知识与现代生活不断增长 的范围与复杂性,而且他们能更好地培养感情从而力求建立健全的人类社会。” c.课程设置:新学校破除了古典传统课程体系,开设了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农艺、体育 与手工劳动、艺术、文学、语言、科学、社会教育、道德和宗教教育等课程,强调课程之 间的联系和全面发展,以训练儿童的体力、智力和手工技巧。 d.课程特征:学校重视实际工作,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知识、力量和技巧,并 在活动中学会如何合作与领导,从而使儿童在各方面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成为完人。 ②影响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18世纪文学)【
第5章18世纪文学5.1 复习笔记一、历史背景1.启蒙运动(1)启蒙运动的兴起①18世纪欧洲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广大人民的反封建斗争空前激烈,其中法国大革命就是这一时代的标志性事件。
这个时期,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广大人民反封建斗争高涨的历史条件下,在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影响下,欧洲各国发生了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第二次思想革命运动——启蒙运动。
②启蒙运动,指当时的进步思想家提倡用近代文化“启迪”人们的理性和智慧,“照亮”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以消除教会和贵族统治所散布的迷信与偏见。
它不仅是一次新文化运动,而且是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革命运动,比人文主义运动带有更加强烈、更加明显的政治革命的性质。
③自由与平等成为启蒙运动中最鲜明的两面大旗。
“理性”是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制度的理论武器,他们把人的理性看做是一切现存事物的最高裁判。
(2)启蒙运动的缺陷由于时代的局限,启蒙运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
首先,其唯物论是不彻底的,他们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的。
其次,过分强调思想意识的作用,把改革社会的希望寄托在所谓“开明君主”“天才”人物的身上。
再次,在宗教问题上,他们并不完全否定宗教的力量。
最后,一些社会政治理论,虽有其反封建的进步意义,但并不能揭露封建制度的反动实质。
2.启蒙文学启蒙运动作为一个广泛的思想革命运动,也影响到文学的发展。
许多启蒙思想家直接进行文学创作,把文学作为宣传启蒙思想、批判封建制度的有力工具。
(1)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教诲性。
启蒙文学的批判锋芒非常明确,战斗性较强,特别重视文学作品在批判封建制度、批判宗教迷信与提高人们道德素养方面的意义。
(2)启蒙文学具有民主性。
当时的资产阶级文学家为争取第三等级文学地位而斗争,主张文学面向广大平民,描写平民的日常生活,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
(3)启蒙文学作家更强调真实性。
他们不仅反映生活,具体地描绘生活,而且对之进行分析和议论,因而作品带有哲理性和分析性,但是,启蒙文学作家往往不注意塑造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0章 卢梭的教育思想——第12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
第10章卢梭的教育思想10.1 复习笔记卢梭是教育史上强调儿童中心论的著名教育思想家,被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其主要著作有《爱弥儿》,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为自然教育。
一、论人的天性卢梭的天性哲学中与教育有密切联系的是性善论和感觉论。
1.性善论卢梭认为自然是善的,人性是善的,只是社会把人变坏了。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必须彻底改变暴君专制统治,建立新的理性王国,同时还要求人们“在社会秩序中把自然的感情保持在第一位”,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培养社会条件中的自然人。
卢梭认为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感情,即自爱心和怜悯心。
自爱心是为了生存而具有的原始的、内在的先于其他一切的自然欲念;怜悯心是可以使人的自爱心扩大到爱他人、爱人类的仁慈、宽大的人道精神。
卢梭提出自爱心与怜悯心的善良与合理,具有反禁欲主义的启蒙作用,也提供了教育顺从天性的理论基础。
卢梭还特别强调“良心”在使人为善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良心也是得自天赋的,它的作用不仅指导人判断善恶,而且能引导人弃恶从善。
而为了不使人良心泯灭,就应当让儿童及早避开乌七八糟的城市社会,到接近自然的农村生活,以免良心遭受污染。
2.感觉论卢梭不仅认为人性本善,而且深信人的心灵中存在着认识世界的巨大能量,承认感觉是知识的来源。
卢梭还设想了种种系统的训练感官的方法。
卢梭重视感官训练的思想除了来自他的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人性观之外,还是针对当时的教育只重书本的不良现象而加以强调的。
虽然他的人性论中存在一些唯心的东西和天才的猜测成分,但他试图把儿童的教育建立在关于儿童天性的理论研究之上,显示了近代教育心理学化的端倪,预示了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
1762年出版的《爱弥儿》集中论述了这一思想的具体内容。
1.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
“自然的状态”在教育上侧重指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生的能力。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第7、8章)【圣才出品】
第二编近代教育史第7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7.1 复习笔记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大致可分为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包括从中世纪沿袭下来的以及在反宗教改革运动中由耶稣会创办的)三种类型。
这三种教育势力交织在一起,相互间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对当时及其后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在性质上和程度上产生了各不相同的影响。
一、人文主义教育1.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的特征(1)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的斗争,复兴的内容主要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非基督教的世俗学科。
实质上,复兴古代文化只是口号,文艺复兴不仅仅是复兴,而且是新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利用和发展,古典文化成为表达新文化的媒介。
(2)人文主义的特征文艺复兴运动所倡导的新文化被称为人文主义文化。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所共有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主要体现为以下特征:①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
人文主义文化的核心是提倡人道,肯定人的价值、地位、尊严。
②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
③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
④提倡学术,尊崇理性。
人文主义世界观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人文主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有鲜明的反映。
2.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比较狭窄,后期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则比较宽泛。
(1)前期人文主义教育①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文艺复兴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以古罗马文化复兴为先导,崇拜人文学科,强调世俗性,强调人性的解放。
一些不同于中世纪教会学校的世俗学校建立起来了,教师为世俗人士,教授的也是世俗的人文学科,打破了教会对教育领导权的垄断。
教育中注重人的天性和自由,采用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科目和课程,与教会压制体罚不同的教育方法。
主要代表人物有弗吉里奥、维多里诺、格里诺等人。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9章 17
第7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7.1 复习笔记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大致可分为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包括从中世纪沿袭下来的以及在反宗教改革运动中由耶稣会创办的)三种类型。
这三种教育势力交织在一起,相互间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对当时及其后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在性质上和程度上产生了各不相同的影响。
一、人文主义教育1.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的特征(1)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的斗争,复兴的内容主要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非基督教的世俗学科。
实质上,复兴古代文化只是口号,文艺复兴不仅仅是复兴,而且是新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利用和发展,古典文化成为表达新文化的媒介。
(2)人文主义的特征文艺复兴运动所倡导的新文化被称为人文主义文化。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所共有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主要体现为以下特征:①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
人文主义文化的核心是提倡人道,肯定人的价值、地位、尊严。
②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
③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
④提倡学术,尊崇理性。
人文主义世界观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人文主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有鲜明的反映。
2.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比较狭窄,后期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则比较宽泛。
(1)前期人文主义教育①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文艺复兴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以古罗马文化复兴为先导,崇拜人文学科,强调世俗性,强调人性的解放。
一些不同于中世纪教会学校的世俗学校建立起来了,教师为世俗人士,教授的也是世俗的人文学科,打破了教会对教育领导权的垄断。
教育中注重人的天性和自由,采用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科目和课程,与教会压制体罚不同的教育方法。
主要代表人物有弗吉里奥、维多里诺、格里诺等人。
西方历史学各章重点内容复习
西方历史学各章重点内容复习1. 古代希腊和罗马文明- 希腊城邦制度:城邦的政治、社会和军事组织结构-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贡献- 罗马帝国的建立和扩张:尤利乌斯·凯撒和奥古斯都等关键人物- 古罗马法律体系:成为现代法律制度的基础2. 中世纪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封建农奴、领主和骑士的关系- 教会在中世纪的权力和影响力:罗马教皇和天主教的地位- :教徒对穆斯林领土的远征3.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的兴起: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重新关注- 文艺复兴艺术家和作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的杰作- 宗教改革运动: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的宗教思想4. 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 科学革命的重要人物: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贡献- 启蒙运动的思想:强调理性、人权和自由的重要性- 部分启蒙思想家:洛克、伏尔泰、卢梭等人的思想和著作5.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工业革命的起因和影响:机器制造和工厂系统的兴起-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特点:私有财产和市场经济的重要性- 生活条件和社会问题的变化:城市化和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6.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际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帝国主义、军备竞赛和民族主义的影响- 战争的影响和后果:战争带来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动荡- 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对战胜国和战败国的影响7.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纳粹德国的侵略和法西斯主义的崛起- 冷战的斗争:美国和苏联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冲突- 铁幕的形成和东西方阵营的分裂8. 当代世界格局的塑造- 联合国的成立和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机构- 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欧盟的形成和发展- 当代全球化的影响和挑战:经济、文化和环境问题的跨国合作以上是西方历史学各章的重点内容复习,希望对你的备考有所帮助。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5章 宗教教育的兴盛)【圣才出品】
第5章宗教教育的兴盛5.1复习笔记一、中世纪文明的基础中世纪始于公元476年,终于1500年左右,分别以西罗马帝国灭亡和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等事件作为标志。
这一时期的欧洲处于封建时代的宗教信仰时期,基督教成为了整个中世纪文明的基础。
(一)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1.基督教的产生的原因(1)广大人民不堪忍受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于是便幻想“救世主”来解救自己的苦难,这与原始基督教倡导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世界末日将至,耶稣来拯救人类的说法十分契合,使基督教的信徒大量增加。
(2)基督教由于受到其他犹太教教派的排挤而流散在外,简化了众多民族特色仪式,真诚对待其他一切民族,因此吸引了众多来自不同民族的信徒,扩大了自己的势力。
(3)基督教与当时流行的希腊哲学进行了融合,同时适应了罗马帝国的统治需要。
2.基督教的发展概况(1)公元4世纪以前,基督教受到罗马帝国的迫害,促使其形成了古代公教会的组织制度,设立了主教、长老、执事三级教职别,并最终编订了正典《新约圣经》。
(2)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发表了《米兰赦令》宣布宗教自由,基督教由此成为了合法宗教。
(3)公元390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
(4)中世纪,基督教的教阶制度发展为与封建等级制度一致,具有极大的世俗权力,其组织也日益严密。
(5)公元8世纪时,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曼大帝加冕,使“君权神授”具体化,这也埋下了教权和王权斗争的隐患。
(6)13~16世纪,基督教由最兴盛时期到进一步分裂的全过程,最红形成了基督教三大教派——天主教、东正教、新教。
(二)基督教教义经典《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生活和言行的根据,全书分希伯来经典《旧约全书》和记载基督耶稣及其门徒言行的《新约全书》两部,共66卷,其中体现出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上帝创造并主宰世界。
上帝是全在、全知、全能、全善的存在,包含三个“位格”,即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2.耶稣作为“圣子”,是来拯救时间的救世主基督,具有完全的神性和人性。
2021考研333教育综合《外国教育史背诵版》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外国教育史
版权为大晨学姐所有 侵权必究 第1页
外国教育史
版权为大晨学姐所有 侵权必究
1.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的联系。人的行为恶善,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 有有关的知识,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人们就能趋善避恶。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明确指出“美德 就是知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观点:既然道德不是来自人的天性,而是以知识或智慧为基础的,那么通过 增长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完善道德的人,那么美德就是可教的。这个见解可以说是近代教育性教学原则的 雏形。在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他提出“智德统一”的见解,对于破除贵族阶级的道德天赋的理论是有着明显 的进步意义,但知识即美德的观念也是不完善的,忽略了道德的其他方面,如情感、行为的。
7.修道院学校:修道院学校是中世纪最典型的教会教育机构,由一开始训练教会成员转为传授知识。修道院学校 最初只接受志在侍奉上帝、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人,之后扩大了范围,一些并不以神职为生的人也被接纳。但 分为两类:前者称为“内学”,毕业后将终身做圣职;后者称为“外学”,入修道院学校只为学习知识,学成后 仍为俗人。修道院学校的学生一般十岁左右入学,学习期限为八年至十年。早期的修道院学校主要强调宗教信 仰的培养,教育内容不过是简单的读、写、算;以后课程逐渐加多加深,“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 几何、天文、音乐)成为主要的课程体系。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 当代西方教育思潮的勃兴【圣
第14章 当代西方教育思潮的勃兴14.1 复习笔记一、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一)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1.背景(1)在教育领域,20世纪20、30年代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受到抨击和冷落,代之而起的是复归于“教师为中心”的要素主义教育等新传统教育。
(2)20世纪50年代,新传统教育价值又由于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对学生情感和个性的压制而遭到抨击。
(3)现代人文主义者对教育现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系统地阐明了他们的教育观点,从而形成了一股新的教育思潮。
2.产生的基础(1)哲学基础①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以人性论、认识论为主要内容,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思想。
②现代人文主义者把存在主义者追求人的存在这一观念作为核心内容,认为教育和培养儿童的目标就是促使人的潜能的实现。
③现代人文主义者把丰富人的情感生活看作是发展整体的人不可或缺的因素,并认为情感发展主要始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在方法论上,它经由存在主义接受了现象学的方法,认为理解人的最好方法是不抱任何先入之见,把一切先入之见搁到一边,进入他的世界观,以他的观点来看他的周围世界。
(2)心理学基础①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心理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人类的意识经验,认为人具有一个完整的人格,所以不仅应从知觉角度去把握整体性,要致力于在教育中恢复整体的人的观念。
②人文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虽然我们不可避免地受制于遗传、体质以及各种存在本身的条件,但我们在反映及运用这些存在的条件时,仍有自由。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我实现。
③人文主义心理学还接受了精神分析学派潜意识这一概念,但指出人的内在本质是善良的,至于各种本能需要的满足只会有利于生长;在教育上,应该让儿童体验到兴奋与喜悦,教育者只能引导而不能压制儿童的成长。
(二)现代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1.教育目标自我实现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促使“完美人性的形成”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即人的“自我实现”。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
第19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19.1 复习笔记一、英国教育的发展这一时期,英国教育形成了中央教育行政管理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相结合、以地方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也基本上建立了初等、中等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学校制度,为英国现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
1.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1)教育委员会的成立1899年,英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教育委员会,这一中央一级教育管理机构的成立,为英国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制度的统一管理奠定了基础。
(2)《巴尔福教育法》的颁布1902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巴尔福教育法》。
法令的主要内容如下:①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教育,以代替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
规定地方教育当局的主要职责是,保证满足初等教育的要求,享有设立公立中等学校的权利,并为中等学校和师范学校提供资金。
②地方教育当局还应负责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的资助,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
《巴尔福教育法》是英国进入20世纪所制定和颁布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
它的颁布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结合,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对后来英国教育领导体制和中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法案第一次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放在一起论述,使国民教育变为完整的初等义务教育,并把中等教育纳入地方管理,结束了英国教育长期的混乱状态,提供了建立国家公共教育的基础。
(3)《1918年教育法》的颁布《1918年教育法》的颁布使英国的教育委员会的权利有所加强,地方教育当局的权限也不断扩大。
之后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略有变化,但总体而言,在20世纪前期,英国形成了教育行政体制上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教育的特点。
2.公共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完善(1)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自1870年以来,英国的初等教育发展很快,但还不是免费的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
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大臣费舍提出的教育议案,制定了新的初等教育法,也称《费舍教育法》。
外国文学史知识点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选择题1、希腊神话的特点是:人神同形同性。
2、古希腊著名的英雄:雷电之神宙斯、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月亮神阿尔忒弥斯、战神阿瑞斯、美神(爱神)阿佛罗狄忒、火神(工匠神)赫菲斯托斯、神使赫尔墨斯。
3、古代希腊文学分为:1)荷马时代的希腊文学。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史称“荷马时代”或“英雄时代”;2)希腊城邦时期抒情诗兴起;代表诗人:饮酒歌诗人是:萨福(女诗人),阿那克瑞翁(以醇酒和爱情为主),合唱诗人:品达罗斯。
3)“古典时期”的希腊文学,主要形式是古希腊悲剧;成就主要是雅典文学。
亚里士多德《诗学》。
4)“希腊化”时期的希腊文学,主要戏剧形式是“新喜剧”,重要作家是米南德。
4、荷马史诗包括两部:《伊利亚特》《奥德修纪》。
5、古代希腊戏剧是从狄俄倪索斯的祭典发展而来的。
狄俄倪索斯是酒神。
6、悲剧起源于“酒神颂歌”。
希腊原文意思是“山羊之歌”,喜剧是“狂欢之歌”7、希腊的悲剧的艺术形式分为:戏剧的成分和合唱队的抒情成分。
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8、古典时期的雅典喜剧称为“旧喜剧”。
最早的喜剧作家是“克拉提诺斯”。
代表作家:阿里斯托芬(喜剧之父),被恩格斯称为“有强烈倾向的诗人”。
代表作《阿哈奈人》《骑士》。
9、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
10、恩格斯: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11、古希腊文化被称为:“克里特——迈锡尼文化”12、希腊悲剧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及代表诗人。
1.埃斯库罗斯。
被称为“悲剧之父”。
他对希腊悲剧的发展贡献极大。
风格是庄严雄浑。
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波斯人》。
2.索福克勒斯。
代表作《奥狄浦斯王》《安提戈涅》。
3.欧里庇得斯。
名作如《美狄亚》《希波吕托斯》《安德罗玛克》《特洛亚妇女》,突出的特点一是写女性,二是心理描写。
13、古希腊的文化中心是雅典。
14、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著作是《诗学》。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3章 城邦教育制度的兴衰)【圣才出品】
第3章城邦教育制度的兴衰3.1复习笔记一、荷马时代的教育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多利安人征服了阿卡亚人,锡尼文化所代表的爱琴文明也随之崩溃,古希腊地区随即进入荷马时代。
(一)荷马时代的希腊社会与文化1.荷马时代的社会结构与经济状况(1)社会结构荷马时代的希腊处于由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阶段,以氏族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
当时部落和部族的政治模式主要由三种权力机构构成:①议事会,由氏族贵族组成,为常设行政机构,负责对部落内的大事进行决议。
②民众大会,由部落的全体成年男子组成,为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决定部落战争等大事。
③军事首领,负责军事和宗教事务,由民众大会选举产生,但事实上多为世袭。
荷马时代初期,社会分化并不明显,部落中的贵族也没有完全脱离生产劳动,奴隶也被视为家庭成员。
由此可见,荷马时代初期社会保留了明显的平等色彩。
(2)经济状况①铁制器具的应用和冶炼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②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氏族成员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民主、平等的原始社会特征逐渐淡化。
2.荷马时代的文化特征与道德观念(1)文化特征①以诗歌和民谣为代表的民间文学相当繁荣,古希腊神话传说通过行吟诗人和朗诵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和完善。
②建筑术和几何陶绘等高文化水平的艺术形式已初现萌芽。
③根据腓尼基字母创造出了24个希腊字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拼音文字体系。
④雅典地区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为后世古希腊文明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道德观念①宣扬了为群体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的原始的集体主义道德。
②肯定了个人对财产的要求,肯定个性的价值,试图将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相统一。
③歌颂勇敢无情的战士品质,将勇敢、正义、忠诚、集体观、足智多谋等战士的品质上升为全社会的道德要求。
(二)荷马时代的教育1.荷马时代的教育形式荷马时代的教育尚无专门的教育机构和学校体系,其教育主要是让儿童和青少年观摩或参与成人的各种活动,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技能,形成道德观念。
初中国外历史笔记整理教案
初中国外历史笔记整理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初中国外历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事件
2. 掌握初中国外历史的时间线和主要人物
3. 学会整理和归纳初中国外历史的重点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初中国外历史的概念和范围
2. 初中国外历史的时间线和主要事件
3. 整理初中国外历史的笔记并归纳重点内容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教材和参考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相关学习材料
3. 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整理初中国外历史笔记的活动
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介绍初中国外历史的背景和重要性引入主题
2. 讲解: 教师简要介绍初中国外历史的概念、范围和主要时间段
3. 探究: 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笔记和教材,讨论初中国外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并互相交流和讨论
4. 梳理: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笔记,归纳初中国外历史的重点内容
5. 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梳理学生的学习收获
6. 拓展: 学生在课后可以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参与讨论活动深入了解初中国外历史的相关内容
评价方法:
1. 学生在讨论和整理笔记的过程中展现出对初中国外历史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2. 学生在课后的参与和反馈反映出对初中国外历史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拓展活动:
1.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和参与讨论活动了解初中国外历史的更多内容
2. 学生可以尝试用地图标注初中国外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的活动地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整理和理解初中国外历史的相关内容,通过讨论和归纳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重要时期的历史。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探究和发现精神,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历史的学习和思考中去。
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
外国文学史期末复习笔记第一章古代文学一、古希腊文学(一)英雄时代(荷马时代)1.时期(填空)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又称“荷马时代”,这时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2.神的名称(必考填空、选择)雷电神:宙斯天后:赫拉海洋神:波塞东(poseidon)农神:得墨忒耳(demeter)太阳神:阿波罗(apollo)战神:阿瑞斯(Ares)火神:赫淮斯托斯(Hephfis)神使:赫尔墨斯(Hermes)女战神:雅典娜爱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月神:阿尔忒弥斯(Artemis) 家神:赫斯提亚(Hestia)3.古希腊神话(名词解释)1)时间: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2)含义: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
大体可以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3)产生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的反映;氏族公社社会基本特征的表现;希腊宗教崇拜的起源。
4)艺术特征(简答)①想象力极强。
②故事性极强。
③哲理性极强。
5)影响:①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荷马史诗《神谱》古希腊戏剧。
②对古罗马的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古典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神话为基础4.潘多拉的盒子(名词解释)1)潘多拉,希腊神话中火神赫淮斯托斯或宙斯用粘土做成的地上的第一个女人,作为对普罗米修斯造人和盗火的惩罚送给人类的第一个女人。
众神亦加入使她拥有更诱人的魅力。
2)潘多拉打开魔盒,释放出人世间的所有邪恶——贪婪、虚无、诽谤、嫉妒、痛苦等等,但潘多拉却照众神之父的旨意趁希望没有来得及释放时,又盖上了盒盖,把它永远锁在盒内。
(二)大移民时代代表作家作品(填空)抒情诗:抒情诗有多种体裁,主要有双管歌、琴歌和讽刺诗,其中琴歌的成就最大。
《伊索寓言》反映的是奴隶制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三)古典时期二、古罗马文学(古罗马文学为什么是希腊和后世文学的桥梁)1.古罗马成了古希腊文化的直接继承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教育史复习重点古希腊的教育【斯巴达的教育】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主要教育内容为:①目标是培养出身体和德性都非常强壮的男子,使他们可以为斯巴达军队效力。
它鼓励一致性,强调斯巴达城邦的价值胜过个人的兴趣,并且产生斯巴达未来的精英。
②斯巴达的教育以培养凶悍的军士著称于世。
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现在多以“斯巴达教育”作为严格而近乎残酷的教育的代名词。
③高度重视道德教育,贯穿教育的全程,目的是为了培养优秀武士所具备的勇敢品质,渗透于日常生活、军事训练以及其他教育之中;音乐教育也很发达,运用到对青少年的教育之中,为了培养他们勇敢作战、服从长者和自我控制的品格。
④高度重视女子教育,强健她们的体格以保证下一代的健康,同时让她们守卫城邦,智育地位很低,大多目不识丁,对修辞学很鄙夷,导致了让他们拒绝吸收一切外来文化,导致衰落甚至走向终结。
【雅典的教育】雅典城邦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培养合格公民的有效手段。
国立专门教育机构只负责16-20岁青年教育,16岁之前由家庭负责,也是家庭私学兴办的原因之一。
①与斯巴达教育的不同在于教育目的,斯巴达目的为培养优秀军人,雅典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勇敢、强健体格和公正的品质,造就合格的公民,身心协调发展是雅典教育的核心目标。
②从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出发,表现出多面性,如道德、音乐、文化、体格的培育,重视个人的特点,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而不是有目的性的培育。
音乐学校教授除音乐以外的阅读、算术、哲学等,具有广博的教育内容,满足雅典发展的各方面要求。
③体育也是另一重要组成部分,13岁进入体操学校进行严格训练,16岁后少数人进入体育馆学习,18岁经过检查被授予合格公民的称号。
道德教育也潜移默化塑造了受教育者良好的品质,雅典有文法教师、音乐教师和体育教师等,他们开设私立性质的学校,7-16岁学生进行招生,条件很简陋,表现出雅典对专职教师的偏见。
【智者学派教育理论】智者以及智者学派的出现对古希腊文化教育产生巨大影响,以传授政事所需技能为职业,可以学到处理私人事务以及公共事务的智慧,为学习者提供了广泛的教育内容,雄辩术作为核心内容,顺应时代需求,但是后期却为发展成颠倒是非的诡辩埋下根源。
智者为了培养善于言辩的从政者,让学习者掌握丰富的知识如修辞学、文法以及哲学等,同时也很重视道德教育,认为从事参与政治活动的人需要基本的政治品德。
智者学派丰富了古希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促进文化的传播,拓宽教育内容,“三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就是智者确立的,作为职业教师,他们已经认识到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可以把教育应用到政治和其他社会现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逐渐规范化,形成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
【苏格拉底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的中心是自我认识,坚持“有教无类”原则。
教育作为发展才能陶冶情操的必须途径,每个人都需要接受教育,将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良材作为教育最高目的。
教育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只有受到良好教育才能具备完善的道德。
在教育内容方面教授政治伦理和雄辩术等,还有几何天文算术等,为了培养德才兼备且知识渊博的治国之士。
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包括启发法、问答法。
他不把自己以为是真理用概念、原理的形式表示出来,而是用问答的方式,破除受教育者的已有定见,使对方在他一间一管、步步趋近的引导下自觉地接受他的说法。
“产婆术”这种教学方法,由反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组成,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不断认识深化,仍是教学主要方法之一。
他总结了智者在内的许多思想家的教育主张,并让教育见解范畴化,使理论体系更具有思想工具。
【柏拉图教育思想】他创办阿加德米学园,并任教40余年,教育思想集中于《法律篇》和《理想国》;他认为最理想的国家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军人、劳动者,强调哲学家成为统治者,并且把培养和造就哲学家作为最高教育任务和目标。
“学习即回忆”,学习并不是从外界得到什么东西,它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
回忆说是对苏格拉底追求“一般”的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五个阶段: (1)学前教育阶段。
(2)初等教育阶段(7至16、17岁)。
(3)军人教育阶段(17至20岁)。
(4)哲学家预备教育阶段(20至30岁)。
(5)哲学家教育阶段(30至35岁)。
他重视早期教育,提出了公共学前教育思想。
他具体论述了幼儿教育的有关问题,如儿童游戏,选择童话教材的重要性等,也是第一个提出优生主张的人。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灵魂转向’。
重视节制,理智引导欲望。
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塑造中的作用。
他最早从理论上论证了女子受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近代女子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借鉴依据。
他提出了广泛的教学科目。
他主张开设的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成为古代的“四艺”,它和智者“三艺”(辩论术、修辞术、文法)合为“七艺”。
后来,“七艺”作为教学内容支配了欧洲中、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
另外,他还具体提出了各门学科的作用。
教育特点:①以英才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国家领袖为最终目的,是一种领袖教育。
②实行严格考核,层层淘汰制度,以保证少数德、智、体各方面都极优秀的人成为最高统治者。
古罗马教育【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在共和前期,罗马教育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从教育的形式看,这时的罗马教育主要是一种家庭教育。
从总的方面看,共和前期的罗马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农民、军人为宗旨的教育。
共和时期罗马教育的真正发展是在共和后期。
开始形成较为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
共和后期罗马的学校主要包括:(1)初级学校。
招收7-12岁的男女儿童,主要内容是拉丁语。
《十二铜表法》(2)文法学校。
招收12-16岁的男童入学,主要学习希腊语、希腊文法。
(3)修辞学校或雄辩术学校。
招收16-20岁的男性,主要进行演说、雄辩的训练,以培养未来的政治家演说家雄辩家。
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具有罗马特色的学校先后建立起来。
其中主要有:(1)拉丁文法学校。
(2)拉丁修辞学校。
(3)医学校。
为何重视希腊教育和希腊文:1.政体是奴隶主民主共和国,此种文化与罗马政治经济相适应。
2.希腊语是当时的通用语言,通知的需要来掌握希腊语和文化的官员。
3.当时希腊的文化水平原告与罗马,不得不学习。
从罗马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共和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正是在这个时期,罗马教育逐步从原有的、相对落后的状况中摆脱出来,开始建立正规的学校教育制度,从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公元前30年,共和政体结束,罗马将军乌大维称帝,罗马从此进入帝国时期。
在帝国时期,由于政体和社会各方面条件的重大转变,罗马教育出现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
改革:1,改变教育目的,把培养演说家改为培养顺民和管理。
2,对初等学校实行国家监督,把部分私立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公立。
3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以改教师的私人选聘为国教委派。
罗马教育上的变化主要包括:(1)在教育管理上,帝国政府加强对初级学校频繁的视察和严格的监督。
(2)教育的机会逐步缩小。
(3)由于专制政体的建立,通过演说而获得权力、地位、财富和荣誉的社会基础完全丧失了。
(4)学校教育内容的范围逐步缩小。
(5)专业或职业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出现了法律学校这种新型的专业教育机构。
初等学校:平民子女。
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培养官吏。
教授职称;专授法律的私人学校。
基督教的兴起和早期基督教与的教育活动:初级教义学校、高级教义学校。
【基督教的兴起】基督教于公元前1世纪中叶产生于小亚西亚、叙利亚和埃及等地区。
在帝国统辖地区,为了要摆脱帝国的奴役、蹂躏,一些人用救世主降世即将即将解救人间苦难等宗教迷信宣传,来秘密传播反抗罗马统治者的思想。
公元313年,西罗马帝国发布“米兰赦令”,基督教成了西罗马帝国的正统意识形态。
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以后,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
西罗马帝国的基督教特别热衷用基督教精神改变教育的性质。
与此同时,教会便开始自办学校,在西罗马境内,世俗学校逐渐衰亡,教会学校取而代之。
从公元2世纪开始,为了传播教义、吸收教徒,基督教会先后开办了初等教义学校和高等教义学校等教育机构。
初等教义学校是教会最早设立的初等教育性质的学校,其目的是对原来信仰“异教”的皈依者.高等教义学校则以培养神职人员为宗旨。
在基督教学校的兴起和发展的同时,罗马帝国原有的世俗性质的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却在不断衰落。
到西罗马帝国行将灭亡之际,帝国境内的世俗的教育机构大多已不复存在,教会学校代替了他们原有的地位。
【古罗马的教育思想】西塞罗的教育思想西赛罗是古罗马的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是雄辩术教育的积极倡导者,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论共和国》、《论善与恶的定义》和《论雄辩家》等著作中。
他认为全部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政治家,而只有优秀的雄辩家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政治家。
因此,教育的直接目的就在于培养雄辩家,一个雄辩家必须具有良好的、多方面的素养。
首先,他必须具有广博得知识。
在雄辩家所学习的各项知识中,伦理学是最重要的。
其次,雄辩家应当具有修辞学方面的特殊训练。
他不仅具有知识,更具有使知识充分、生动地表达出来的能力;再次,雄辩家应该具有优雅的举止风度。
西塞罗进一步提出了以“人道”为教育理想的主张,教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
西塞罗的教育思想对昆体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昆体良,古罗马帝国时期的雄辩家、著名教育家。
主要著作为《雄辩术原理》一书。
它是一部雄辩术的教程,也是一部教育著作。
{雄辩家的培养}与西塞罗一样,昆体良也主张把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作为教育所达到的基本目的。
他认为,一个雄辩家既要擅长雄辩,通晓各种有价值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才能,同时也应具有崇高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昆体良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天赋,都能敏捷地、灵敏地学习。
昆体良虽然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他也认为教育的基本作用并不是绝对的。
{昆体良的教学论}1.昆体良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他关于教学问题的一系列主张。
2.教学组织形式:昆体良提出了分班教学的思想。
3.在强调集体教学的同时,昆体良注意到因材施教的问题。
4.在教学的原则与方法上,昆体良的一个重要见解是反对体罚。
5.昆体良提出了教学应当适度的原则。
6.为防止学生因为负担过重而造成疲劳,昆体良主张学习与休息相间。
7.昆体良主张教学应当明白易懂。
8.昆体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关于教师的论述}昆体良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
他认为教师应当具有全面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