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阶段复习教案(5课时声、物态变化)

合集下载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第一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分析乐器的声音产生原理。

1.2 声音的传播解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探讨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第二章:声音的特征2.1 音调解释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感受音调的变化。

分析常见乐器的音调特征。

2.2 响度讲解响度与振动幅度和距离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响度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响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声音的反射与折射3.1 声音的反射解释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的反射现象。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反射声音。

分析回声的产生和应用。

3.2 声音的折射讲解声音在介质界面时的折射现象。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理解折射声音的产生。

引导学生思考折射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声音的吸收与衰减4.1 声音的吸收解释声音在介质中被吸收的现象。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吸收声音的过程。

分析吸音材料的应用。

4.2 声音的衰减讲解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现象。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理解衰减声音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衰减在实际环境中的影响。

第五章:声音的应用5.1 声音与信息传递讲解声音在通信、广播等领域的应用。

分析声音在信息传递中的优势和限制。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信息传递的未来发展。

5.2 声音与音乐艺术解释声音在音乐创作和表演中的作用。

探讨不同乐器声音的特点和音乐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不同音乐风格中的声音运用。

第六章:声波的特性与测量6.1 声波的特性讲解声波的基本特性,包括振幅、周期、频率等。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声波特性的测量方法。

分析声波特性对声音特征的影响。

6.2 声波的测量解释声级计等仪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学会使用声级计进行声波测量。

引导学生思考声波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了解物态变化的种类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通过对物态变化的复习,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2. 物态变化的种类: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3. 物态变化的特点和条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种类及特点。

2. 教学难点:物态变化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

2. 运用实例分析法,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态变化的现象。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引导学生回顾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

2. 知识梳理: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种类及特点,让学生明确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典型的物态变化现象,让学生了解物态变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物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物态变化基本概念和种类的掌握情况。

2.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作业,评估学生对物态变化特点和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科学家或者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分享物态变化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的重要性。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者相关设施,实地观察物态变化现象,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八、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物理学教材,提供系统的物态变化知识。

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教学视频、动画和实例,丰富教学手段。

初中物理复习声现象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声现象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声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4. 回声和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回声和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

2. 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现象的奥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验现象,让学生猜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实验现象: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到面上,面上的小球被弹起。

学生猜测: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举例: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等。

3.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讲解声音在空气、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举例:回声定位、声呐等。

4. 声音的特性:讲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和区别。

讲解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音色与材料和结构的关系。

5. 回声和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讲解回声的定义和应用,如回声定位、回声测距等。

讲解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如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等。

讲解次声波的特点和应用,如自然灾害中的次声波检测。

6. 巩固练习: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3) 音调、响度、音色有何区别?4) 回声、超声波、次声波有何应用?7.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实验报告。

2. 回声、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实例。

3. 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和实例。

六、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应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了解回声、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声现象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三物理 物态变化复习 教案

初三物理 物态变化复习  教案

编号备课日期授课日期课型课题物态变化复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雨、雪、雾、霜等)与物质的物态变化联系起来。

3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1、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2. 对科学探究中实验设计方法进行训练,用图像法来直观表达实验现象进行归纳。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合理安排饮食的意识,增强自我保健和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蛋白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营养物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营养价值。

教具、课件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阅读教材、观察和比较图片、查阅资料和讨论的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备注课前布置研究性课题:1.对本课题内容进行自学,并完成下表。

营养素组成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放出能量(g/KJ)主要来源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一、引入新课:我们为了维持生命和健康必须摄取食物,那么这些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物质学课本内容,了解营养素的有关知识。

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新课教学:活动一探究人体营养素包括哪些方面?情景导入:提问: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可见食物对人体的重要性。

那么我们所吃的食物通常包括哪些呢?设疑:这些营养素对人体来说,究竟分别有什么其他物质不可替代的作用呢?指导阅读:(分四大组,分别指定阅读教材上关于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的内容介绍,结合教师课前布置查阅的有关资料,组内合作,讨论并限时完成下面的任务:活动二问题引入:1.指出蛋白质①在生命活动中有何作用?②存在③结构④摄入量⑤富含蛋白质的食品。

2. 列举蛋白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执行的各种功能。

活动三问题引入:1. 指出糖类的①组成、②来源。

2.富含糖类的食品。

3. 糖类在生命活动中有何作用?活动四问题引入:在全球性减肥热潮中,脂肪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每况愈下,甚至“谈脂色变”这种看法科学吗?请从营养学角度谈谈你的观点。

九年级物理复习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九年级物理复习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石齐学校 2020 年春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电子教案
课题 教学内容
主备人 设计时间
教学目标
声现象复习
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 声以及声的利用
课时数 课型
2 复习课
李国应
协备人
2020、1、14
上课时间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并能
去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7.用扇子分别给干燥的温度计和沾了水的温度计扇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干燥的温度计液柱不下降,沾了水的温度计液柱下降 B.干燥的温度计液柱下降,沾了水的温度计液柱不下降 C.干燥的温度计和沾了水的温度计液柱都下降 D.干燥的温度计液柱和沾了水的温度计液柱都不下降
8. 如图右所示是某实验小组在做“水的沸 腾” 实验时,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 线,从图中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 由此可判断当地气压___________(选填“大
2.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并能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不同
点;
3.知道沸腾的两个特点,并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在练习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感知熔化和沸腾发生的条件,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物理图像的方法;
3.回忆复习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尝试将生活中的现象与知识联系起来,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
2.感悟物态变化在物质世界促进人类文明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对物态变化整章的知识进行建构。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做到讲练结合。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主备人教学过程设计

中考复习课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中考复习课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物态变化与中国古诗词——《物态变化》复习课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温度与物态变化联系起来。

2.教材分析为改变复习课上教师讲解解知识体系和习题的模式,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本节复习课重点以图片和图象为主线,通过课件增加学生对图片、图像的识别、探讨复习物态变化的知识,增大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开放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带着问题进课堂,再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继续知识的探索,让学习感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是有用的。

3.中招考点分析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题中,涉及本讲内容的试题大约占2~4分,考点一般有填空题、选择题为主.对本章的考查主要是: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且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会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综观近几年中考,主要考查同学们运用相关热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复习中应注意:物态变化的判断及应用、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液体沸腾的实验中沸腾的特点和沸点的特点、水循环,由于晶体熔化实验近十年未考,水沸腾实验近十年仅出现在2015年,故本课对实验的复习较少。

4.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掌握了两种相反的物态变化方式——熔化和凝固,同时也具备了初步的探究实验能力。

同时也学习了蒸发是汽化的一种形式,蒸发过程要吸热及现象解释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另一个难点是“白汽”形成的原因。

水循环是本课的重点。

二、学习目标:1.能说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能说出蒸发的定义以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中考物理物态变化题型的应试技巧。

二、教学内容1. 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2. 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3. 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的过程和特点4.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5. 中考物理物态变化题型解析及练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各种物态变化的特点和过程。

2. 难点: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析,中考物理物态变化题型的解题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各种物态变化的特点和过程。

2. 运用举例法,分析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中考物理物态变化题型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4.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探讨,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态变化的现象。

2. 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3. 详细讲解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的过程和特点。

4. 分析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进行中考物理物态变化题型练习,讲解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物态变化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各种物态变化的特点和过程的理解。

3. 评价学生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评价学生在中考物理物态变化题型练习中的表现。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各种物态变化的特点和过程等内容。

2. 生活实例图片:用于引导学生思考物态变化的现象。

3. 中考物理物态变化题型练习:用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精选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精选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课,主要复习教材中关于物态变化的相关章节,包括固态、液态、气态的基本概念,以及物态变化的种类和过程。

重点复习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现象,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各种物态变化的本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掌握各种物态变化的种类和过程。

2. 能够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各种物态变化的种类和过程。

难点:物态变化现象的分析,实验操作的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温度计、晶体、液体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观察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冰雪融化、水沸腾等,引导学生思考物态变化的本质。

2. 知识讲解:介绍固态、液态、气态的基本概念,讲解各种物态变化的种类和过程,如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冰雪融化、水沸腾等,引导学生理解各种物态变化的本质。

4.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物态变化实验,如熔化实验、凝固实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物态变化过程。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列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物态变化的种类、过程等。

7. 作业设计:布置课后作业,包括题目和答案,如:“列举五种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物态变化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制冷、空调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物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物态变化过程: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列举五种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答案:冰雪融化、水沸腾、衣服晾干、霜的形成、冰棍融化等。

2. 题目:简述固态、液态、气态的特点。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理解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 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界中物态变化现象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1. 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及分类2. 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3. 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举例4.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5. 物态变化相关的考题解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

2. 教学难点:物态变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相关考题的解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相互转化。

2. 运用举例法,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3. 采用互动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利用练习法,进行考题解析,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

2. 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介绍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3. 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4. 讨论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5. 进行考题解析,巩固所学知识。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物态变化的原理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如制冷、空调等技术。

2. 介绍物态变化相关的科学家和科学实验,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3.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实验,观察物态变化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七、教学互动1. 设置课堂提问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开展课堂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

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教案5篇

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教案5篇

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教案5篇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明确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师自我介绍二.引入[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

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1.放大镜看自身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师] 这些现象不但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但有趣,而且非常有用:[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四.小结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

学习物理要用自身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明确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六.板书设计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教案2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难点:误差的产生。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围绕初中物理教材中“物态变化”章节进行复习。

详细内容包括:固态、液态、气态的基本特性;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及特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物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特点及其热量变化。

2. 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态变化中的热量变化;物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特点及其热量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展示(如冰块、水、酒精、干冰等)学具: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冰块,引导学生思考冰块在什么条件下会变成水,变成水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2)展示干冰,让学生观察干冰在常温下的变化,思考这是哪种物态变化。

2. 例题讲解(1)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的定义及特点。

(2)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3)物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随堂练习(1)判断下列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冰块融化、水结冰、酒精蒸发、水蒸气凝结、樟脑丸变小、雪花融化。

(2)解释下列现象:夏天冰镇饮料为什么会冒冷气?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容易干?4. 小结六、板书设计1. 物态变化定义及特点2. 物态变化热量变化3. 物态变化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2)计算题:一个冰块质量为100g,在0℃时完全熔化成水,求吸收的热量。

2. 答案:(1)略(2)Q吸=cm(tt0)=2.1×10^3 J/(kg·℃)×0.1kg×(0℃(10℃))=2.1×10^3 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知识掌握程度,对实践应用部分是否理解透彻。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精选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精选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围绕初中物理教材中“物态变化”章节进行复习。

详细内容包括:固态、液态、气态的基本特性;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过程;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及吸热和放热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物态变化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2. 掌握物态变化过程中热量变化的基本规律,能正确判断吸热和放热现象。

3. 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态变化的定义、分类、特点以及热量变化规律。

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冰块、热水、酒精灯等)。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冰块融化、水烧开等,引起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点的回顾。

2. 复习知识点:(1)固态、液态、气态的基本特性;(2)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过程;(3)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及吸热和放热现象。

3.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典型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5. 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物态变化实验,如冰块融化、水蒸气液化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观察热量变化。

六、板书设计1. 物态变化定义、分类、特点;2. 物态变化热量变化规律;3. 典型例题及解题思路;4. 课后作业及作业要求。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3)计算题:一个质量为m的冰块熔化成水,需要吸收多少热量?2. 答案:(1)冰块融化:固态→液态;水烧开:液态→气态;湿衣服晾干:液态→气态;雾散去:液态→气态。

(2)正确。

(3)Q = m × L(L为冰的熔化潜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热量变化规律的理解。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使学生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

2. 物态变化的分类: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4.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吸热和放热现象。

2. 教学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判断,以及在生活中应用实例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吸热和放热现象。

2.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态变化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态变化的现象。

2. 讲解: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吸热和放热现象。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实例,如冰淇淋熔化、水蒸气凝结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发现。

5.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练习题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与目标1. 教学内容:物态变化中的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过程的详细解析。

2.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各种物态变化过程,并理解它们背后的物理原理。

七、教学步骤1. 熔化与凝固:通过实验观察冰的熔化和水的凝固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2. 汽化与液化:利用酒精灯加热液体,观察蒸汽的形成和冷却凝结成水的过程,解释汽化和液化的原理。

3. 升华与凝华:展示干冰升华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和其在冷凝器中凝华成固态的二氧化碳,让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九年级物理《物态变化》中考复习教案

九年级物理《物态变化》中考复习教案

第五讲
物态变化
温度和温度计
1:温度是表示物体 冷热程度 的物理量。
2:常用温度计是根据 液体热胀冷缩 的性质制成的。
3: 常用温度计的刻度是把 冰水混合物 的温度规定 为0摄氏度,把 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 的温度规定为100 摄氏度,分别用 0℃ 和 100℃ 表示0℃和100℃之间分 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 1℃ 。
实验用温度计最小刻度是 1℃ ,体温计的测量范围 是 35℃-42 ℃ ,最小刻度是 0.1℃。
在图中,各温度计的读数分别为:
29℃ 甲为_____________
乙为_____________ -21℃


物态变化
气态
汽化(吸热) 液化 凝华 升华(吸热)
凝固(放热)
液态
固态
熔化(吸热)
飞机播洒干冰降雨
1、右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___。 -14℃
2、体温计的示数是38℃,若粗心的护士仅消 毒后就直接用它去测量37℃和39℃的病人 的体温,则该体温计的示数先后分别是( B ) A、37℃和38℃ B、38℃和39℃ C、37℃和38℃ D、37℃和37℃
3、按温度计的使用要求,将下列步骤按正确的操作顺 D. B. E. A. F. C 序排列(用字母代号)___________ 100℃ A.让温度计与被测物体接触一段时间 B.选量程适当的温度计 长20cm C.从待测液体中取出温度计 每1cm表示5℃ D.估计待测液体的温度 E.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待测液体中 0℃ F.观察温度计的示数,作好记录
请将下列所学知识用线连起来
河面上冰冻解了 夏天,湿衣服变干 凝华 汽化 吸热
草木上的露珠
冰冻的衣服干了 窗上的冰花 冬天,河水封冻了 清晨的大雾 打开冰箱门看到的白气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精选10篇)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精选10篇)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篇1设计意图冬天,气温低,水会结冰,说明物态是会变化的,而物态变化又是与温度的变化有关系的,物理学上是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计这一工具对物体的温度进行具体的测量。

教材以说明书的方式,讲述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材通过“生活.物理社会”的栏目,介绍了“温室效应‘与”热岛效应“,引发学生对周边环境温度问题的思考。

在完成对各种物态变化的复习后,重新回到水循环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对水在循环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物态变化进行综合概括,突出学生对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水资源的保护作进一步的探讨,确立节约用水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目标1 学会正确使用酒精灯2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3能正确测量温度,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关注环境温度变化的原因。

4 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以及相应的吸热、放热条件5 能解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6 调查水资源的利用和危机,具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7 感知水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养成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8 探究家庭或学校用水中的节水措施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2 能正确测量温度3 能解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4 养成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教具和学具学案;调查学校或家庭附近的水污染课前准备请设想你是一个普及科学知识的宣传员,以水的循环将你所知的物态变化的知识编成讲座稿。

要求:归纳六种物态变化知识,并列举自然或生活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篇2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认识物态的历程。

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多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和物态变化。

九年级物理《物态变化》中考总复习教案

九年级物理《物态变化》中考总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章节复习一、学习目标:1.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 掌握物态变化的规律及特点。

3. 掌握熔化、凝固、蒸发、沸腾、液化、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的吸、放热问题。

4. 掌握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重点: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知识框架;明确熔化、汽化与液化是中考物理中的高频考点; 难点: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1、 温度(1)温度的定义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①单位 摄氏度 符号 ℃ ②规定0 ℃是指 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100 ℃是指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沸水的温度2、 温 度 计①结构 玻璃泡、圆柱体、刻度线 ②测量范围 0~100 ℃ ;分度值1℃ ③内装液体 煤油或水银④使用前要观察 量程 和 分度值⑤使用方法: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中、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2)实验 室温度计 结构上 有无缩口(弯管)量程与分度值0~100℃与35~42℃),1℃与0.1℃使用上 可否取出读数,是否需要甩动(3)体温计①结构 玻璃泡、圆柱体、刻度线、缩口(弯管) ②测量范围 35℃~42℃ ;分度值0.1℃ ③内装液体 水银④与实验室温度 计的不同之处 (4)水银温度计的优点 水银的比热容小,测量的精确度高 (5)酒精温度计的优点 凝固点低,适合寒冷地区使用(1)工作原理 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3、熔化和凝固(1)定义:熔化由固态到液态;凝固由液态到固态(2)固体的分类(3)晶体(4)非晶体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常见的晶体各种金属等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常见的非晶体糖、沥青、蜡熔化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熔化规律继续吸热,温度不变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凝固规律继续放热,温度不变熔化规律熔化时,继续吸热,温度升高凝固规律凝固时,继续放热,温度降低4、汽化和液化①汽化是指由液态到气态,汽化要吸热②两种方式(1)汽化特点:发生在液体表面,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影响因素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蒸发时要吸热,具有致冷作用特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条件: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蒸发沸腾①液化是指由气态到液态,液化要放热②两种方法(2)液化冷却加压(1(25、升华和凝华6、自然界的水①冰的形成凝固;②霜的形成凝华;③露的形成液化;④雪的形成凝华;⑤雾的形成液化;⑥雹的形成凝固;基础型练习题:课件上边讲边练教学后记:《物态变化》习题课一、学习目标:1.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初中物理复习教学案(全部)

初中物理复习教学案(全部)

初中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教案一、声现象【考点聚焦】声现象涉及到的考点有: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2.声音的传播3.声速及有关计算4.乐音的三要素5.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呈现形式】上述考点常以填空和选择题型出现。

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的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知识结构】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产生原因:振动2.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介质3.声速:340m/s(没有特别提示的情况下都视为该速度)4.回声现象及其利用:(1)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的声音;(2)回声的区分与加强;(3)回声测距离及其它应用。

二、乐音的三要素1.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

三、乐音和噪声1.区别:(1)从物理学角度看;(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

2.减小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消声;(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吸声;(3)在耳朵处减弱――隔声【方法提示】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液体中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大。

3.利用回声可求解路程、时间和速度等问题。

4.运用声音的三要素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

5.噪声的控制方法。

【对应训练】1.遇到大风的天气,路旁架设的电线会“嗡嗡”地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而产生的。

2.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是反映声音的,响度是反映声音的,我们通过声音区分不同乐器是靠。

3.将手表放在枕头下面,隔着枕头能够清楚第听到手表“滴答”声,这说明枕头的传声能力比空气。

4.拿一张硬纸片,让它从一木梳上很快地划过去,再让它慢一点从同一木梳上划过去,两次用力大小一样,则两次发出的声音〔〕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前三项都不同5.医生用听诊器可以清晰地听见患者心跳的声音,这是由于〔〕A.听诊器能自动收集有用的声音 B.听诊器减少了声音的分散,增大了响度C.听诊器减少了噪声的干扰D.听诊器靠固体传声效果好6.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小实验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 4 月 14 日课题声现象年级九年级学科物理课型复习课课时2课时(1) 主备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液体中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大。

3.利用回声可求解路程、时间和速度等问题。

4.运用声音的三要素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

5.噪声的控制方法。

过程与方法:上述考点常以填空和选择题型出现。

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的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难点声音的三特征教学方法讲解、练习教学准备教学活动设计个性化设计(授课人 )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产生原因:振动2.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介质3.声速:340m/s(没有特别提示的情况下都视为该速度)4.回声现象及其利用:(1)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的声音;(2)回声的区分与加强;(3)回声测距离及其它应用。

二、乐音的三要素1.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

三、乐音和噪声1.区别:(1)从物理学角度看;(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

2.减小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消声;(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吸声;(3)在耳朵处减弱――隔声【方法提示】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液体中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大。

3.利用回声可求解路程、时间和速度等问题。

4.运用声音的三要素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

5.噪声的控制方法。

【中考指导讲解】略作业设计教学效果小结(教学反思)课题声现象年级九年级学科物理课型复习课课时2课时(2)主备人徐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液体中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大。

3.利用回声可求解路程、时间和速度等问题。

4.运用声音的三要素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

5.噪声的控制方法。

知识与技能:上述考点常以填空和选择题型出现。

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的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难点声音的三特征教学方法讲解、练习教学准备教学活动设计个性化设计(授课人 )一、复习提问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乐音的三要素3、乐音和噪声二、对应训练1.遇到大风的天气,路旁架设的电线会“嗡嗡”地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而产生的。

2.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是反映声音的,响度是反映声音的,我们通过声音区分不同乐器是靠。

3.将手表放在枕头下面,隔着枕头能够清楚第听到手表“滴答”声,这说明枕头的传声能力比空气。

4.拿一张硬纸片,让它从一木梳上很快地划过去,再让它慢一点从同一木梳上划过去,两次用力大小一样,则两次发出的声音()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前三项都不同5.医生用听诊器可以清晰地听见患者心跳的声音,这是由于〔〕A.听诊器能自动收集有用的声音 B.听诊器减少了声音的分散,增大了响度C.听诊器减少了噪声的干扰 D.听诊器靠固体传声效果好6.科学家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 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深度是多少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 m/s) 科学家发现这种方法是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的距离的,其原因是什么?三、中考指导讲解(略)作业设计教学效果小结(教学反思2015年 4 月 20日课题物态变化年级九年级学科物理课型复习课课时2课时(1)主备人徐垚教学目标熟记以下知识点:1.温度和温度计的使用。

2.物质三态间相互转化及吸热、放热的情况。

3.晶体的熔点,并会查熔点表。

4.液体的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5.液体的沸腾和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6.应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教学重点六种物态变化教学难点物态变化现象教学方法讲解、练习教学准备教学活动设计个性化设计(授课人 ) 【知识结构】一、温度1.温度的意义2.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3.温度计:(1)液体温度计的原理;(2)正确使用温度计。

二、物态变化1.熔化和凝固:(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条件;(2)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特点。

2.汽化和液化:(1)汽化:(a)蒸发:蒸发的特点及条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沸腾:沸腾的特点及条件;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2)液化:液化的两种方法。

3.升华和凝华【方法提示】1.熟记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熔化、汽化、液化、凝固、升华、凝华。

2.日常生活中温度计如何正确使用:(1)“一看二清”。

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分度值。

(2)“三要”。

(a)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底;(b)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c)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运用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和特点以及图像判断物态变化和吸放热过程。

4.自然界中,常见自然现象和三态变化关系。

5.汽化两种方式的比较。

6.升华、凝华现象同其它物态变化的比较。

7.巧记物态变化特征,灵活运用和解释有关现象。

【中考指导讲解】略作业设计教学效果小结(教学反思课题物态变化年级九年级学科物理课型复习课课时2课时(2)主备人徐垚教学目标熟记以下知识点:1.温度和温度计的使用。

2.物质三态间相互转化及吸热、放热的情况。

3.晶体的熔点,并会查熔点表。

4.液体的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5.液体的沸腾和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6.应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教学重点六种物态变化教学难点物态变化现象教学方法讲解、练习教学准备教学活动设计个性化设计(授课人 )【复习旧知识】1、温度2、【对应训练】1.云、雾、雪、霜、露、雹、冰中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是;由水凝固形成的是。

2.吹气和哈气都是从人口出来的气。

用口“吹气”能使开水变凉,这是因为,使水温降低;冬天对着手“哈气”使手变暖,这是因为水蒸气遇冷,使手表面温度升高。

3.如图1所示是晶体萘的熔化图象,从图中可以看出80℃的萘是〔〕A. 固态B. 固、液共存状态C. 液态D. 以上几种说法都有可能4.甲、乙两盆水里都有冰块,甲盆里比乙盆里冰块多些;甲盆放在阳光下,乙盆放在背阴处。

在两盆里的冰块都还未完全熔化时,那么〔〕A.甲盆水的温度比乙盆高B.乙盆水的温度比甲盆水的温度高C.两盆水的温度相同D.不用温度计测量无法比较两盆水的温度5.如图2所示,表示晶体的熔化图象的是()图A.甲图B.乙图C.丙图D.丁图【中考指导讲解】略作业设计教学效果小结(教学反思)课题光的反射年级九年级学科物理课型复习课课时2课时(1)主备人徐垚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本部分知识涉及到的考点有:1.光的直线传播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3.光的反射定律,会完成反射光路图4.平面镜成像及其特点【过程与方法】常以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题的形式出现,例如:对反射定律的实验验证可以通过实验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对反射现象和反射光路可以通过作图题进行考查。

平面镜的成像的特点可以通过实验或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难点光学作图教学方法讲解、练习教学准备教学活动设计个性化设计(授课人 ) 【知识结构】一、光的产生:光源二、光的直线传播1.条件: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现象:(1)小孔成像;(2)影子的形成;(3)日、月食的形成;(4)三点一线。

3.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三、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即“三线共面,两角相等,法线居中。

”2.光的反射类型:(1)镜面反射;(2)漫反射。

3.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和物大小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方法提示】1.应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有关现象该类问题的解释掌握三点(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了什么物体;(3)说明出现什么现象和结果。

例如:影子的形成。

由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因而当光在传播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正对准物体传播的光就会被挡住,在物体背光的一侧产生了与物体相似的暗区,这就是影子。

2.有关反射面的转动当反射面绕入射点转动时,注意法线也随着转动,且法线转过的角度同界面转过的角度相同,法线始终与界面垂直,弄清该关系,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3.判断平面镜的成像图是否正确(1)观察各像点是否用虚线连接。

因成的是虚像,应当用虚线表示;(2)连接对应的物点与像点,观察它们的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物、像点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4.依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问题(1)类型:①已知物和镜画像;②已知像和镜画物;③已知物和像画镜(2)注意:物用实线,像及物像连线用虚线,镜面要打斜线。

(3)具体作法:①根据反射定律作图:从物点任意画两条光线射向平面镜,根据反射定律作其反射光线,两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焦点,即为虚像点。

②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对称性)这里重点介绍利用对称法作光路图,就是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完成光路。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简记为:正立、等大、对称、虚像。

利用对称法可以方便地解决四种类型的平面镜作图题:(1)确定虚像的位置;(2)确定观察范围或光照范围;(3)确定光路;(4)确定发光点的位置。

在作图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对称法的核心是平面镜的成像规律,从根本上讲是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中考指导讲解】略作业设计教学效果小结(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