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德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国内外中学生心理健康定义与标准对比
国内外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及其标准对比1文勇黄森飞周漫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对比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国内外都有不同的看法,国内外由于所在环境的不同,研究的对象,立场观点不同,形成不同的流派,迄今为止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
(一)1929年美国在第三次儿童健康及保护会议给出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在其适应过程中,能发挥其最高的知能而获得满足、感觉愉快的心理状态,同时在其社会中,能谨慎其行为,并有敢于面对现实人生的能力。
”[1](二)1946年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并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为: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2](三)日本学者松田岩南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异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四)《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指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3](五)精神医学专家曼宁吉说:“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兼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六)我国学者王登峰、崔红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在良好的生理状态基础上的自我和谐及与外部社会的和谐所表现出的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应是个体的一种主观乐体验,是身心和谐的结果。
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最终表成长观,也是个体良好的生理状态以及个体的内部和外部和谐的结果。
幸福虽然人们对什么是心理健康至今尚无一个公认的说法,但仍可确定这些关于1注: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编号:HXDY-0960);贵阳市2014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作者简介】文勇(1974-),男,贵州大方人,中学高级教师,从事中学化学教学教育学的研究黄森飞(1969-),男,上海人,中学高级教师,从事中学地理教学教育学的研究周漫(1976-,女,贵州贵阳人,中学二级教师,从事中学生物教学教育学的研究心理健康的看法,都认识到并强调个体的内部协调和外部适应,都把心理健康看作是一种内外调适的良好状态。
个体心理健康的标准
个体⼼理健康的标准个体⼼理健康的标准 论及⼼理健康,⾃然要涉及正常⼼理与异常⼼理的划分标准,这是⽆法回避的⼀个基本问题,同时也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以下是⼩编为⼤家整理好的个体⼼理健康的标准,欢迎⼤家参考学习哦! ⼀、⼼理健康的概念⼀、⼼理健康的概念 “健康”⼀词,按照传统的观念和习惯的看法多限于⽣理健康,主要指躯体发育良好,⽣理功能正常,⽽较少考虑⼼理⽅⾯的健康。
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对健康的解释为:“(⼈体)⽣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
”这样的理解显然是不全⾯、不完整的。
⼈既是⽣物性个体,也是社会性个体。
⼈的健康不仅受⽣物因素的制约,也受⼼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世界卫⽣组织(WHO)成⽴时,在其中对健康的含义作了科学的界定:“健康乃是⼀种在⾝体上、⼼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这也就是说,健康这⼀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理健康、⼼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
⼼理健康是相对⽣理健康⽽⾔的,它主要包括两个⽅⾯的含义:⼀是指⼼理健康状态,即没有⼼理疾病,⼼理功能良好;⼆是指维护⼼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的、有意识、积极⾃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理疾病,提⾼⼼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健康⼼理活动的良好状态。
⼆、⼼理健康的各类标准 ⼆、⼼理健康的各类标准 论及⼼理健康,⾃然要涉及正常⼼理与异常⼼理的划分标准,这是⽆法回避的⼀个基本问题,同时也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正常⼼理与异常⼼理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很难确定⼀个严格的界限;另⼀⽅⾯,⼼理正常或异常的现象总是客观存在的,它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各种形态的⼼理症状都不是孤⽴存在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的,因此认识的⾓度不同确定的标准也就不同。
军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调试
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10条:
了解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能恰 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信任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克服困难, 面对挫折能坦然处之,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失 败。
悦纳自我:对自己的外形特征、人格、智力、能 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纳认同。
控制自我: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 为。
调节自我: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行为目标、心理不 平衡的状态、与环境的不适应性,能做出及时的 反馈、修正、选择、变革和调整。
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10条:
完善自我:能不断的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 与和谐。
那么是什么呢?
➢ MONEY:
13+15+14+5+25=72%;
➢ LEADERSHIP:12+5+1+4+5+18+19+8+9+16=97%;
➢ SEX:
19+5+24=48%;
也不是,那么是什么呢?
ATTITUDE:1+20+20+9+20+21+4+5=100%
正是我们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能够使我们的
射击运动员的故事
“预言实现”定律 追求成功则常成功, 避免失败则常失败。
我是狮子,不是猫!
➢ 悦纳自己,赞许自我
▪ 既要接受自己的优点,也要接受自己
的缺点。
-维纳斯
▪ 改变可以改变和可以控制的,接受不 可改变和不可控的。
坦然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所处的环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复习题参考答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复习题参考答案自己整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复习题参考答案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复习题参考答案1。
名词解释1。
健康:健康概念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三个方面,是个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功能状态,即生理和心理上不存在缺陷和疾病,能够充分发挥心理对身体和环境因素的调节作用,保持良好的效率状态和与环境相适应的动态相对平衡。
2.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健康,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
二是指心理健康的维护。
3.小学生健康心理咨询是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咨询师。
它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长,为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4.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促使学生学会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包括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对学习目标和意义的理解、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一般来说,学习的内在需求和外在激励是学习动机的基本要素。
5.学习态度: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持久的积极或消极的行为倾向或内部反应准备。
6.角色扮演:是指让小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体验不同情境下的感受,帮助他们形成新的行为模式。
7.气质:是指一种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态特征,它独立于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它是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在速度、灵活性、强度和方向性方面的特征的综合。
心理活动的速度和灵活性是指感知的速度、思维的灵活性、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度等。
重点主要是指情绪的强弱,意志和努力的程度等。
指向性是指个体心理活动是否倾向于外部现实或其内心世界。
8.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引导个体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
9.弱势学生是指那些在班上不受欢迎的学生。
这些同学虽然有交流需求,有一定的交流标准,但是在同学眼里形象很差。
10.适应性辅导:适应性辅导主要针对小学生在不同年龄和相应阶段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行为特点,为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更好地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增强他们对环境和自身的适应能力。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讲义第七章 教师心理健康
第七章教师心理健康第一节教师心理健康的含义一、健康的含义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甚至会决定人生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结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强调人文关怀,健康的定义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过去,健康的定义仅仅强调身体没有病痛或缺陷,是一种身体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现在,健康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这三者和谐统一,相互影响,构成了现代“健康”的必要条件。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的定义修改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的状态。
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
以下就是WHO提出的十条标准,于此,我们可以大体地勾勒出健康所拥有的丰富内涵以及更为清楚地了解“健康是什么”:第一,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第二,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第三,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第四,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第五,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第六,体重得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第七,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眼睑不发炎;第八,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牙齿和牙龈颜色正常;第九,头发有光泽,无头屑;第十,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协调。
二、心理健康概言之,心理健康首先是指没有心理疾病,在此基础上,主体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稳定的心理状态。
当然,应当指出的是:这种稳定的状态并不是指没有一点波动,而是能积极面对心理状态上小而短暂的波动,以此来保持总体的稳定。
三、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其心理健康是社会公民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心理健康的内涵有着社会一般人的共性特点,但是教师作为一种社会的特定职业,作为学校教育生活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多种角色的“扮演者”,其心理健康的内涵应该有其特殊性。
林崇德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林崇德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
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在每个方面的具体标准,很难包揽无遗地逐条列出,但是,大体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加以概括:一是敬业,二是乐群,三是自我修养。
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
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进行正常学习的,在学习中获得智力与能力,并将习得的智力与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
由于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智力与能力的作用,就会产生成就感;由于成就感不断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乐学感,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具体地说,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现在六个方面。
(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
心理健康的学生,时时处处表现出自己是学习活动韵主人和积极的探索者。
(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
心理健康的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并从中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充分相信自己具有学习的能力。
(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
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合理使用体脑,顺应大脑兴奋和抑制的活动规律,注重一定的运动调节,能借助体脑获得智力与能力的更好发展。
(4)从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
每个人都有幻想,心理健康的学生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幻想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且在时间上比较短暂,不会妨碍其学习和人际交往。
(5)从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恐惧。
心理健康的学生能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进行合理的调节。
(6)从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心理健康的学生会制定学习计划,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经常复习、预习功课,长期坚持努力学习,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人总要与他人交往并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方面。
学生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直接体现了其心理健康水平。
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表现在五个方面。
(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心理健康的学生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既重视对方的要求,又能适当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保证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林崇德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林崇德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
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在每个方面的具体标准,很难包揽无遗地逐条列出,但是,大体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加以概括:一是敬业,二是乐群,三是自我修养。
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
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进行正常学习的,在学习中获得智力与能力,并将习得的智力与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
由于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智力与能力的作用,就会产生成就感;由于成就感不断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乐学感,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具体地说,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现在六个方面。
(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
心理健康的学生,时时处处表现出自己是学习活动韵主人和积极的探索者。
(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
心理健康的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并从中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充分相信自己具有学习的能力。
(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
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合理使用体脑,顺应大脑兴奋和抑制的活动规律,注重一定的运动调节,能借助体脑获得智力与能力的更好发展。
(4)从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
每个人都有幻想,心理健康的学生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幻想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且在时间上比较短暂,不会妨碍其学习和人际交往。
(5)从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恐惧。
心理健康的学生能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进行合理的调节。
(6)从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心理健康的学生会制定学习计划,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经常复习、预习功课,长期坚持努力学习,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人总要与他人交往并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方面。
学生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直接体现了其心理健康水平。
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表现在五个方面。
(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心理健康的学生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既重视对方的要求,又能适当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保证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四)适应性指标与发展性指标
1,判断心理健康的指标 (适应性指标和发展性指 标) 2,发展性指标是分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本性 的指标 学生身心发展是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前进并呈现 一定趋势,方向和水平的.正因为如此,《纲要》 才把"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作为 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原则; 才把小学生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生以活动与 体验为主,高中生以体验和调适为主作为心理健 康教育的首要途径和方法; 才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按小学低年级,小 学中高年级,初中年级和高中年级分阶段进行.
第二, 第二,关于心理健康的测量指标有不同认 识.在对西方心理健康研究文献检索中 发现,关于心理健康的测量指标有很多, 发现,关于心理健康的测量指标有很多, 例如:情绪和情感,主观幸福感,自尊, 例如:情绪和情感,主观幸福感,自尊, 一般健康状况,生活满意感等,那么, 一般健康状况,生活满意感等,那么, 究竟什么指标最能够反映心理健康的本 质和核心呢? 质和核心呢?
二,心理健康的标志
(一)心理健康标志所涉及的方面
怎样来判断心理健康?一般认为: 第一,主观标准与客观标准的统一是心理健康的 判别标准; 第二,情绪是心理健康状态的直接体现和重要检 测体系; 第三,自尊是心理健康概念的核心,自尊有三种 心理社会因素——自我认同感,社会能力,学 习与工作能力和两种生物因素——相貌和天赋.
三,重视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
(一)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主要表现
1,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人际关系上 师生关系的问题; 亲子关系的问题; 同伴或同学关系的问题; 对异性的看法问题; 人际交往障碍问题.
2,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学习上
学习压力问题; 厌学问题; 学习困难问题; 学习障碍问题.
林崇德心理健康教育的路要走正专题心得
林崇德心理健康教育的路要走正专题心得引言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存在,林崇德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探索和发展的领域。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林崇德心理健康教育的路要走正进行探讨。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大影响。
良好的心理健康有助于个体在学业、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取得成功。
而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则可能导致情绪问题、行为异常甚至精神疾病。
因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提高人们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林崇德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林崇德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个体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它注重培养个体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以及积极应对压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传统的知识传授式教育不同,林崇德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林崇德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1.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林崇德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从学生入学开始,向他们提供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包括情绪管理、压力调节、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2.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积极改进。
3.培养学生积极应对困难和问题的能力: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勇于面对挑战。
4.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信任: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5.建立健康的校园环境:学校应当创造积极向上、充满爱与关怀的校园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林崇德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方法评估是林崇德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评估可以了解教育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观察记录、个案分析等。
在评估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表现以及他们对教育活动的反馈等多个因素。
_心理和谐_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剂_林崇德 (1)
文章编号:1001-4918(2007)01-0001-05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心理和谐0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剂林崇德*本文是集体讨论的结晶作者简介:林崇德(1941-),男,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本刊主编.如何实现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是中国心理学工作者们长期探索的课题。
最近,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关于心理和谐概念的提出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
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0[1]中首次阐述了社会和谐与心理和谐的关系,并指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0中共中央文件如此论述心理学问题还是第一次,这不仅对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且对于我国心理学界实现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努力提供了重要契机。
1 心理和谐要求心理学研究聚焦于中国和谐社会建构所必需的六大关系什么是/和谐0?我们认为,和谐主要指的是处理与协调好各种各样的关系。
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是一致的。
和谐社会的三个空间是自我关系、个人与他人关系和个人与社会关系。
从心理和谐角度上说,围绕这三个空间,心理学必须研究以下六大关系的相关课题: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机器的关系以及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人与自我的关系。
人与自我的关系,主要涉及自我修养的准则,如/信心0、/谨慎0、/勤奋0、/朴素0等,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要求心理学建设注重自我和谐发展和身心关系的研究。
所谓自我就是指主我对客我各方面属性或特征的综合反应,其中包括主我的机体、及其活动的状态,以及主我的地位力量、价值取向、责任义务、目的动机和行为效果等。
个人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个人心理和谐是以自我和谐为基础的,即要做到了解自我,信任自我,悦纳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设计自我以及满足自我。
心理健康教育题库
第一章习题一.填空1.健康的疾病观包括神灵医学疾病观.自然哲学疾病观和自然科学疾病观三个发展阶段2.心理学家林崇德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三个方面:敬业.乐群和自我修养.3.心理健康教育从性质上来看,包括发展性教育与补救性教育.4.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三个途径来实现.5.被公认为心理卫生倡导者的是比奈尔.6.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的创立者是比尔斯.7.姚本先.郑莉君等人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将会呈现普遍化.重点化.整合化.现代化.本位化.专业化和本土化趋向8.主张尊重儿童的个性与人格,发展他们的自主精神,让他们在生活中自我服务,自己管理自己的教育家是裴斯泰洛齐.9.”亚健康状态” 是由前苏联学者布赫曼提出的,即介于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中间状态.10.心理健康教育可分为团体发展性教育.团体补救性教育.个别发展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四种基本类型.二.单向选择1.健康即等同于生命,属于健康的(A ).A.生命观B.疾病观C.全面观D.自然科学观2.以下属于世界卫生组织(WH0)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的是(C ).A.有充分的安全感B.自我客观化C.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D.智力正常3.导致学生出现学业疲劳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C ).A.父母期望过高B.升学压力过大C.学业负担过重D.自我要求过高4.判定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要看他的行为是否与所处环境相协调,属于心理健康的(D ).A.社会规范标准B.主观经验标准C.心理成熟标注D.生活适应标准5.从服务范围广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四者属于(A )关系.A.真包含于B.包含C.包含于D.完全包含三.多项选择1.健康的疾病观分为以下(ABC )阶段.A.神灵医学疾病观B.自然哲学疾病观C.自然科学疾病观D.心理社会疾病观2.弗罗姆的创造性人的特征包括(AC D ).A.创造性的爱B.创造性的生存C.创造性的思维D.创造性的存在3.目前研究者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主要有(ABCD ).A.统计学标准B.社会规范标准C.主观经验标准D.心理成熟标准4.以下属于20世纪30.40年代出现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是(BCD ).A.罗素的”爱的人格教育”B.勒温的”敏感性训练”课程C.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D.克劳福德德思维训练课程5.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ABC )三个途径实现.A.心理咨询B.心理治疗C.心理健康教学活动D.思想政治教育四.名词解释1.心理健康:指人们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与行为模式的状态和水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仅指正常心理下的心理状态和水平.包括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不仅包括正常心理,还包括异常心理状态,是所有心理状态(从最佳状态到最差状态)健康状况的统称.2.心理健康教育(狭义):即通常所讲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一种由专业人员依托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结合青少年自我成长和环境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人际影响活动.五.简答题1.简述心理健康的总体标准.①智力发展正常②情绪稳定乐观③意志品质健全④行为协调且适龄⑤人际关系和谐⑥人格完整独立.2.简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主要区别.①工作对象和工作者不同②功能不同③工作内容不同④工作方式和方法不同⑤时间长短不同⑥解决问题的深度不同⑦当事人自我表露程度不同⑧工作模式不同⑨工作任务不同⑩实施过程和运作不同.3.简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①适应问题②学习疲劳问题③性成熟问题④厌学与逃学问题⑤问题行为.4.简述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阶段.①从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到注意精神疾病的预防②从关心身心因素的制约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③从努力提高个人的适应能力到力图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习题一.填空题1.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全面发展.2.按照积极推进.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不同地区应根据本地实际,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3.个体在婴儿期与父母,特别是母亲建立起最初的情感联系,心理学上称之为依恋.4.青少年时期的关键任务是发展自主性.5.在贯彻执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时应特别注意满足合理需要.提供指导和及时调治.二.单选题1.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有针对性,必须符合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年级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这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C)A.全面性原则B.参与性原则C.差异性原则D.多样性原则2.关注依恋关系属于哪个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A)A.婴儿期B.幼儿期C儿童期 D.青少年期3.青少年时期的关键任务是(C)A.性意识B.异性交往C. 发展自主性D.学习发展4.自我意识的萌发出现在(B)A.婴儿期B.幼儿期C儿童期 D.青少年期5.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途径是(C)A.心理健康教育课B.心理知识讲座C.个别咨询与辅导D. 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三.多选题1.在贯彻执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时应特别注意:(ABC)A.满足合理需要B.提供指导C及时调治 D.实事求是 E.积极创新2.儿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AE)A.自我概念的变化B.学习社会技能C.自主性发展D.性别角色的获得E.建立同伴关系3.青少年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ABCD)4.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ABCDE)A.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B.心理知识讲座C.个别咨询与辅导D. 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E. 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确立必须满足的要件为:(ABCD)A.目标必须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B.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评估的C.目标必须是可行的D.目标必须是兼顾社会规范和个人需要的E.目标必须是能解决学生的所有心理问题的四.名词解释1.习得性无助:是指人在觉察到自己无能为力控制某些重大而且让人厌恶的事件后所产生的认知.动机和情感缺陷.2.自主性:是指自己做主.排除他人干扰而坚持实现目标的能力.五.简答题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1)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2)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①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②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③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2.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概要性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3.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哪些?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②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③个别咨询与辅导.④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⑤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4.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①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②学生主体性原则③参与性原则④民主性原则⑤差异性原则⑥多样性原则⑦预防.发展和调治相结合的原则⑧坚持性原则第三章一.填空题1.观察法的三个基本特点是:目的性.自然性和直接性.2.从对观察过程的控制程度来分,观察法可以分为:结构性观察和非结构性观察.3.咨询作为一种心理学活动过程,一般包括信息的收集,心理的诊断,信息的反馈,咨询目标的确立,帮助和改变以及结束等六个基本阶段.4.咨询人员随意泄露来访者的私人秘密,不仅应受到舆论的谴责,而且要负法律责任,这一法律规定体现了心理咨询的保密性原则.5.通过奖励或惩罚来改变学生的行为属于行为改变法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6.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8.咨询机构的专业人员深入到基层,为广大来访者提供多方面服务的一种咨询形式是现场咨询.9.心理实验法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10.心理调查问卷的问题类型包括:是否式.选择式.等级式和排序式.二.单选题1.需要调查对象按重要程度或符合自己情况的程度对答案排列顺序问题类型是(A)A是否式B选择式C排序式D等级式2.从对观察过程的控制程度来分,观察法可以分为(A).A结构性观察和非结构性观察B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C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D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3.谈话法主要特点是(D)A目的性B自然性C直接性D互动性4.通过学生的言语和动作的操作活动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的化学方法属于(B).A认知法B操作法C集体讨论法D角色扮演法5.要发展学生多种才能的教学模式的提出者是(D).A勒温B温斯坦C帕尼斯D泰勒三、多选题1.心理调查问卷的结构包括(ABC).A指导语B个人基本情况C调查项目D问题类型2.根据测量内容划分,心理测验种类可分为(BCD).A 告别测验B能力测验C人格测验D学绩测验3.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程序是(ABCD).A确定心理档案的内容B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C结果解释D建立心理档案4.下列哪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属于行为改变法(BC).A脑力激荡B示范C奖赏D角色互换5.下列哪些不属于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CD).A理解支持的原则B保密性原则C自由畅想原则D禁止批评性原则.四、名词1.问卷法:是通过书面形式,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学生有关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资料的方法.2.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应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五、简答题1.简述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1)两者的区别在于:①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心理咨询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的各种理论和原理②思想政治工作肯定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强调个人对社会和集体的服从和适应,而心理咨询肯定个人的价值,强调以来访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帮助来访者在责任中善用个人的权力和自由③思想政治工作偏重外控力的培养,在方式方法上多具抑制性和约束性,而心理咨询偏重内控力的培养,在方式方法上多具启发性,着重自动自觉④思想政治工作常是集体而公开的,具法制精神,而心理咨询是个人而保密的,重情爱.体谅和宽容.(2)两者的联系在于:①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健全发展的.为社会所接纳的.能发挥自己潜能的有用之才②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可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有人把心理咨询工作比喻为打地基,把思想政治工作比喻为上层建筑.前者使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力,后者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以提高.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如何理解心理中的人际关系?①咨访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以来访者迫切需要得到帮助.主动来访为前提的.②咨访关系不是建立在社会交往的立场上,而是在特定地点和时间内建立的具有隐蔽性和保密性的特殊关系.③咨访关系是~种治疗联盟.④咨访关系由于没有一般人际关系所具有的利害冲突与日常的瓜葛,没有那些陈旧的社会交互作用,因而此种关系是强有力的,也是非常有效的.3.头脑风暴法的实施应抓好哪些环节?②确定人选.头脑风暴法的适宜人数为8~12人,也可略有增减到5~15人.③推定主持人和记录员.④规定纪律.要求与会人员遵守.如:要集中精力进行思考,不消极旁观;不要私下议论;发言要针对目标,开门见山等等.⑤时间掌握.会议时间由主持人掌握,不宜在会前定死.⑥会前准备.4.简要回答问卷设计的要求.①符合目的:问卷要围绕目的进行,可问可不问的就不必问.②内容简明:问题内容与问题用语应该明白清楚,没有难懂或含糊之处,不要让调查对象产生误会或难以作答.对一些专业术语要通俗化.③排列合理:问题排列一般采用”漏斗式”设计,即由简般到特殊,先封闭式后开放式,敏感性问题放在后面.④力求客观:题目应避免暗示性或诱导性,避免”社会认可效应”.⑤方便易行:问卷设计要便于被调查者回答和填写,不要花费他们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要便于统计分析.第四章习题一.填空题1.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个部分所组成,这就是前意识.无意识和意识.2.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包括三部分,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3.模仿学习原理又称社会学习原理,主要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4.一般而言,模仿学习的行为治疗方法有两种方式:一是想像模仿,二是参与模仿.5.强化的方法是建立在操作条件作用的原理上的.6.人具有实现的倾向是罗杰斯的基本思想.7.弗洛姆所描绘的新社会里的健康人是创造性的人,他称其为创造性定向.8.理性情绪辅导法是指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辅导对象的不合理信念,以帮助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9.现实疗法的中心任务是帮助来访者承担起个人的责任,积极解决现实的问题.10.完型疗法强调来访者的现在,不重视过去的经验和历史.二.单选题1.人格最深层的部分是( C )A 意识B前意识C无意识D超意识2.本我遵循的原则是( A )A 快乐原则B现实原则C完美原则D道德原则3.艾里克森所划分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中第五个阶段是( C )A 主动对内疚B勤奋对自卑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D亲密对孤独4.机能健全者人格理论的提出者是( B )A 艾里克森B罗杰斯C弗洛姆D弗洛伊德5.情绪障碍的ABC理论其中A指( B )A 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诱发事件C 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D情绪障碍三.多选题1.下列属于弗洛伊德自我防御机制的有( A B C )A 压抑B反向作用C合理化D焦虑2.口腔期发生过停滞的人,其性格特征有( A B C D )A 追求安全感,扮演被动和依赖的角色B讲究秩序和整洁C 遇到挫折易怒,易悲观和仇视人D退缩的,依赖的,好嫉妒和猜忌别人3.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包括(A B C D )A 自由联想B梦的解析C抗拒的分析D移情的分析4.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常用的行为矫正技术与方法主要有( A B C D )A 系统脱敏法B模仿学习C角色扮演D果敢训练A 奥尔波特的成熟者理论B罗杰斯的机能健全者人格理论C弗洛姆的创造性人的理论D弗兰克的超越自我者的模式四.名词1.移情:移情是指当事人在咨询过程中,把治疗者当成他过去生命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如父母,或其他重要人物),当事人并以对待此人物的情感转移来对待治疗者.2.自我同一性: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常常出现在青年的后期.在个人方面,有个人同一性,他指认识清楚自己固有的特点.爱好.理想,这是一个要确定自己做什么样的人的时期.在社会方面,有集体同一性,是追求一种社会的认同感.艾里克森认为,同一性形成动因是自我,或意识的自我.五.简答题1.简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是弗洛伊德在心理治疗的实践中创立的一种独特的心理学理论.它创建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心理治疗理论中历史最悠久.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派.(1)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这里指人格)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个部分所组成,这就是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意识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它的特点是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和前意识二者虽有区别,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前意识的东西可以通过回忆进入意识中来,而意识中的东西当没有被注意时,也可以转入前意识中.前意识的主要作用就是检查作用,人格结构的最深层部分是无意识,无意识具有无时空秩序.无矛盾性.非理性与非现实性等等特点.(2)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人格结构的理论.本我是人格中最难接近.但又是最有力的部分.本我完全是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成的.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自我的力量就是从本我那里得到的,按照”现实原则”行事自我活动过程具有逻辑性.符合现实的特点.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是超我,它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超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自我理想,另一个是良心.按照”道德原则”行事.(3)冲突.焦虑和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三种焦虑.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焦虑本身会起到一种动力的作用.但严重的焦虑往往导致人格的分裂和精神病.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自我发展了许多保护性的机制,如:压抑.否认.投射.反向作用.合理化.替代和升华等,弗洛伊德称之为自我防御机制.(4)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不仅重视人格的发展及其阶段,而且强调婴幼儿期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意义,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以他的泛性论思想为基础的,在他看来,人的性心理发展也即人格发展经过五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特点和特殊问题,阶段之间的先后顺序是固定的,这种固定的发展顺序是由成熟过程决定的.人的性心理发展也即人格发展有五个不同的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和生殖期.2.简述艾里克森所划分的人格发展八阶段.①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父母对儿童的养育方式的一贯性.可靠性和可预见性对于儿童形成基本信任感十分重要.②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这个时候的儿童学会了爬.走.推.拉和说话等等大量生活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开始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此时的儿童开始有自我”意志”,能够提出做或不做什么的选择与决定.③主动对内疚(3~6岁):这时的儿童有更为精细的活动,语言更为熟练,想象更为丰富.④勤奋对自卑(6~12岁)这个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潜伏期.此时的儿童大多数都在上小学,学习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⑤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时期主要的任务就是建立一种新的同一性或自我认同感.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如果在这个阶段青少年不能获得同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乱或消极同一性.角色混乱是指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的角色,不能确定自己是谁,能干什么?消极同一性是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如不加选择地把自己认同于某一类的人,盲目地陷入某一流氓团伙.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青少年获得的是积极同一性,就会形成忠诚的品质.同这点.⑦繁殖对停滞(25~65岁):这一阶段属于成年期,一个由儿童变成成年人,结婚生子,成就事业的时期.如果一个人很幸运地形成了积极的自我同一性,并且建立了亲密的爱情关系,他们的兴趣就开始扩大到两人之外,关心后代的繁殖与养育.艾里克森用繁殖与停滞来表示这一阶段.⑧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死亡):这一阶段属成年期晚期或老年期.这时主要工作都差不多已经完成,是回忆往事的时候.3.简述理性情绪辅导法的操作要点.①了解目前所要解决的情绪问题②确定情绪的诱因③寻找情绪背后的想法④针对以上的想法进行剖析⑤树立新的合理的信念⑥感受新想法下的新情绪4.如何使用系统脱敏法对来访者进行治疗?系统脱敏法是最早应用的行为治疗技术之一,它主要利用交互抑制或逆向条件作用的原理,来矫治当事人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超出一般紧张水平的焦虑或恐怖状态.系统脱敏法主要是利用人肌肉的放松状态去颉颃由焦虑或恐怖引起的个体心率.呼吸.皮电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反应.放松状态多次与引起当事人焦虑或恐怖的条件刺激物结合,即可消除原来因该刺激物引发的焦虑或恐怖条件反应.由于人的肌肉放松状态每次只能颉颃一个较低程度的焦虑或恐怖反应,因此,治疗时要从能引起个体较低程度的焦虑或恐怖的刺激物开始治疗.一旦某一刺激不会再引起当事人焦虑或恐怖的反应时,治疗者便可向处于放松状态的当事人呈现另一个比前一刺激略强一点的刺激.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当事人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多次反复的呈现,当事人便不会再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惧了.例如,心理医生让一个对白色动物有恐惧倾向的患者处于放松状态,拿出一只装在笼子里的小白鼠,放在离患者较远的地方,患者会紧张.心理医生让患者放松之后,将小白鼠再放近一点,患者又会紧张.如此不断靠近,最终患者不再对小白鼠紧张了,这就是说患者脱敏了.第五章习题一.填空题1.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社会影响因素三个方面.2.父母教养方式一般分为四种,分别是权威型教养方式.专制型教养方式.放任自流型教养方式和漠不关心型教养方式.3.从不良行为的破坏对象来看,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可以分危害自己和危害别人的行为.4.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学校教育因素主要包括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教师素质.学校人际关系.学校环境.5.青少年的学习障碍主要包括阅读障碍和数学障碍.6.青少年与学习相关的问题主要包括学习习惯问题和学习动机问题.7.青少年的不良情绪问题主要包括焦虑.恐惧和抑郁8.抑郁症的典型行为表现包括心情长期处于低落状态.明显的行为变化.消极评价自己.思维偏执和生理的变化.9.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学习生活环境和社区环境.10.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问题主要包括自主性问题和自我评价问题.二.单选题1.以下哪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发展的特别好(A )A.权威型教养方式B.放任自流型教养方式C.漠不关心型教养方式D.专制型教养方式2.下列属于性指向障碍的是(B )A.恋物症B.同性恋C.摩擦症D.窥阴症3.个体受到威胁而产生并伴随着逃避愿望的情绪反应是(B )A.焦虑B.恐惧C.抑郁D.烦恼4.下列不属于注意力缺陷儿童的典型表现的是(D )A.注意力缺损B.不分场合,特别好动C.行为冒失D.学习困难5.下列不属于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特点的是(B )。
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宪章里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导致人们压力大,引起了很多的心理上的失衡、不健康甚至疾病。
而心理上的疾病也会积累导致身体上的疾病。
所以保持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心理健康的几条标准。
第一有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类很重要的需求。
当然要获得安全感,首先是要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
除了物质需求,精神上的稳定更是很重要的。
心理健康的人在精神上是有充分的安全感的,不会患得患失,不会过分地依赖别人。
缺少安全感的人,每日生活在担心和惶惑中,更容易衰老,也容易焦虑或者忧郁,更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失调,导致身体上的疾病。
心理健康的人都对自己有着充分的了解,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不足在哪些方面,并且能够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合理的判断。
知道自己的能力集中在哪些地方,能够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好,避免陷入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从而导致过大的压力。
第三生活目标切合实际能够观察自己所处的环境,在学习和工作上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不会强求自己去完成完全不可能的任务,从而导致身心上承受了超负荷的压力。
第四与外界保持良好互动人是社会动物,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和社会接触,这是人的基本需求。
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通过人际交往,人们可以得到很好的调节,并且也能观察和学习别人的经历和处事方式,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同时,通过和其他人的交往,也能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如何适应环境。
第五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独特性来到这个世界上。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一生,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把自己的潜力挖掘出来,让自己能够绽放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
所以,我们要学会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不要随波逐流,让自己的优势能够最好的发挥出来。
第六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现代社会发展很快,知识和技能都在不断的更新换代,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社会,与时俱进。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教学方案【课题】: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课时】:2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篇中的第一个主题。
主要内容是向同学们介绍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们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如何正确理解心理健康。
这一主题是知识传授部分,为以后各个篇章及各个主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让学生们对心理健康有正确的理解,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对待心理问题。
【设计思路】:通过对健康概念的了解,引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
在讲解心理健康知识的过程中,从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及如何正确理解心理健康几个方面逐层深入,循序渐进,最后使学生懂得心理健康是一个流动,变化的过程,有了心理问题要及时调节或寻求帮助。
【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2、难点:正确理解心理健康,正确对待心理问题,懂得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流动的过程,有了心理问题要及时调节或寻求帮助。
【教学学法】:1、教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体验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体验学习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备注时间心灵有约师生问候!口号:健康人生进取人生快乐人生欢迎走入心理健康课堂!心灵聚焦一、我们先来看几张图片,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健康。
什么是健康?1946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上的完满,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二、简单了解什么是生理健康、社会功能健康、道德健康。
心理健康在下一个环节具体讲。
1、生理健康是健康的基础,指人体结构完整,生理功能正常。
2、社会适应健康就是自己的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活动和行为,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为他人理解和接受,使自己在各种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地在各种社会环境下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讲:陈汉英第一章心理健康教育概述第一节健康的含义一、什么是健康传统观念:多限于生理健康,主要是指躯体发育良好,生理功能正常,很少考虑心理方面的健康。
WHO1946年对健康的界定: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1、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
2、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地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良好功能状态。
三、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交互影响第二节心理健康的标准一、心理健康的经验性标准1、个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和主观体验对自己的心理是否正常作出判断。
2、观察者依据自己所积累的生活经验或临床经验对被观察者的心理是否正常所作出的判断。
二、心理健康的统计学标准——依据心理特征偏离统计常模的程度作为判断心理正常或异常的标准。
统计学标准来源于心理测量的统计结果。
事实表明,在普通人群中,对某些方面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统计结果,往往呈现正态分布,即居于中间状态者为大多数,视为心理的正常范围,而偏离中间状态居于两端者为少数,视为心理异常的范围。
三、心理健康的医学标准医学标准是将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与躯体疾病同样看待,以生理病理性变化为心理诊断标准。
医学标准十分重视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检查及心理上的测定。
四、社会适应性标准1、以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否严重违背一定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标准。
2、以某个人一贯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为依据。
注:应当充分考虑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性及其影响;注意分析其心理和行为的性质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注意仔细观察一个人心态和行为变化的骤然性和渐进性。
五、心理学标准(一)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elman)判断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二)王效道(北京大学医学部)提出的心理健康三项原则和七条标准(三)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1) 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2) 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3) 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否切合实际;(4) 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 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 是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 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8) 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9) 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10) 能否在社会规范酌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什么是心理健康?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生活适合良好的状态。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心理疾病包括各种心理与行为异常的情形;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即能够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主动减少问题行为和解决心理困扰。
能够说心理健康就是个体在适合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
”他认为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十条标准:(1)理解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理解和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水平;(2)信任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坦然处之,并能准确地评价自己的失败;(3)悦纳自我,对自己的外形特征、人格、智力、水平等都能愉快地接纳认同;(4)控制自我,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5)调节自我,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行为目标、心理不平衡状态、与环境的不适合性,能作出即时的反馈、修正、选择、变革和调整;(6)完善自我,能持续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7)发展自我,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水平,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人格;(8)调适自我,对环境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理解他人,悦纳他人,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9)设计自我,有自己的生活理想,理想与目标能切合实际;(10)满足自我,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人的心理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整体的适合良好状态,是人格健康、全面发展。
根据我们对心理健康的多年研究,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
嚛嚚嚗嚞项嚟合嚜络心理健康嚝标准
在撰写这篇高质量、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文章之前,我首先需要对嚛嚚嚗嚞项嚟合嚜络心理健康嚝标准进行全面评估。
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这一主题,将使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它。
1. 嚛嚚嚗嚞项嚟合嚜络心理健康嚝标准是指人们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上与他人交流互动时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标准。
嚛嚚嚗嚞项嚟合嚜络心理健康嚝标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涉及到个体的情感卫生、心理稳定和社交互动等方面。
对于当今社会来说,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嚛嚚嚗嚞项嚟合嚜络心理健康嚝标准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2.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嚛嚚嚗嚞项嚟合嚜络心理健康嚝标准的高低可以直接影响个体的情感状态和社交行为。
在网络世界中,人们可能会受到来自他人的言论、评论和信息的影响,从而产生焦虑、自卑、抑郁等情绪反应。
了解和提高嚛嚚嚗嚞项嚟合嚜络心理健康嚝标准至关重要,这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适应网络环境,保持内心的平和和健康。
3. 除了个体层面的影响外,嚛嚚嚗嚞项嚟合嚜络心理健康嚝标准还涉及到社会整体的稳定和发展。
一个群体中每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都将影响到整个群体的氛围和互动模式。
提高嚛嚚嚗嚞项嚟合嚜络心理健康嚝标准不仅是个人自身的需要,也是社会共同发展的需要。
4. 从个人观点来看,我认为提高嚛嚚嚗嚞项嚟合嚜络心理健康嚝标准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个体应该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学会正确面对网络世界中的信息和言论。
社会应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支持,提供更多的心理沟通和帮助资源。
互联网评台也应该加强管理和监督,制定相关规范,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总结回顾:通过对嚛嚚嚗嚞项嚟合嚜络心理健康嚝标准的全面评估和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它不仅关乎个体的心理健康,也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提高嚛嚚嚗嚞项嚟合嚜络心理健康嚝标准需要个体、社会和互联网评台共同努力,这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
在本篇文章中,我通过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嚛嚚嚗嚞项嚟合嚜络心理健康嚝标准,希望能够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同时也展示了我对这一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林崇德《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林崇德:“《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着和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
因为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腾飞必须以人才的培养为基础。
这就是今天推进素质教育的缘由:在倡导素质教育中提出了全面素质,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从一定意义上说.心理素质决定着各种素质的质量水平,甚至于决定着学生最终能否成才。
当今的“健康”概念,已不再是单纯地指机体(或身体的健康了世界卫生组织早已确定健康有三个含义:机体健康、心理(或精神)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
心理健康往往影响机体健康.良好的情绪情感是机体康复的重要条件:同时,社会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心理素质的表现形式。
因此,推行素质教育,不能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发展。
同时,帮助学生克服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小健康现象.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心理障碍或心理偏差那么判断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指标有哪些呢?一般说来,判断心理健康有两个指标,一个是适应性指标,另一个是发展性指标。
前者比较简单,一切不适应社会的现象都属于不健康,如目前中小学生存在着诸如嫉妒、自责、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都属于适应性问题。
后者却比较复杂,因为中小学生处于发展阶段,多数问题属于尚未发展或尚未得到发展的问题,例如青春期的种种表现,只要在正确的教育下.通过发展,就进步了,不成问题。
发展性指标是分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本性的指标。
所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上。
这里的心理素质.既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即人格因素智力因素又包括感知觉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言语能力和操作技能,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与能力的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崇德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
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在每个方面的具体标准,很难包揽无遗地逐条列出,但是,大体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加以概括:一是
敬业,二是乐群,三是自我修养。
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
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
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进行正常学习的,在学习中获得智力与能力,并将习得的智力与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
由于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智力与能力的作用,就会产生成就感;由于成就感不断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乐学感,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具体地说,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现在六个方面。
(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
心理健康的学生,时时处处表现出自己是学习活动韵主人
和积极的探索者。
(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
心理健康的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并从中增强对自
己的信心,充分相信自己具有学习的能力。
(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
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合理使用体脑,顺应大脑兴奋和抑
制的活动规律,注重一定的运动调节,能借助体脑获得智力与能力的更好发展。
(4)从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
每个人都有幻想,心理健康的学生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幻想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且在时间上比较短暂,不会妨
碍其学习和人际交往。
(5)从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恐惧。
心理健康的学生能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进行合
理的调节。
(6)从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心理健康的学生会制定学习计划,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经常复习、预习功课,长期坚持努力学习,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
人总要与他人交往并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方面。
学生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直接体现了其心理健康水平。
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表现在五个方面。
(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心理健康的学生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既重视对
方的要求,又能适当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保证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2)能客观地了解他人。
心理健康的学生不会以表面印象来评价他人,不将自己的
好恶强加于人,而是客观公正地了解和评价他人。
(3)关心他人的需要。
心理健康的学生知道只有尊重和关心别人,才能得到回报。
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在相互信任、尊重和关心中才能获得发展。
这就是“君子贵人而贱
己,先人而后己”的道理。
(4)诚心地赞美和善意地批评。
心理健康的学生不是虚伪地恭维别人,而是诚心诚意地称赞别人的优点。
对于对方的缺点也不迁就,而是以合理的方式加以批评,并帮助
其改正。
(5)积极地沟通。
心理健康的学生对沟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在沟通中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他们沟通的方式是直接的,而不是含糊其词,在积极的沟通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友谊。
真诚的友谊意味着健康。
(6)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心理健康的学生能与人和谐相处,亲密合作,但不放
弃自己的原则和人格,即在保持个性和差异的前提下亲密合作。
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己,并悦纳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需要。
他们既不自卑,也不盲目自信;他们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看到自己的长处,更能容纳自己的不足,并寻求方法加以改进。
心理健康的人常常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
心理健康的学生必须学会正确地评价自我,不为他人的议论所左右,能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从而逐渐成为自信、自尊、自爱、自重的心理健
康的人。
(2)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
心理健康的学生能经常反躬自问:“我在某方面的情况与别人相比怎么样?”他们除同周围的人相比较之外,还常与理想的自我相比。
心理健康的学生把别人当成自己的一面镜子,能虚心地;批判地接受别人的评价,从中认识自
我。
(3)及时正确地归因。
及时而正确地归因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因为学业成绩或工作成果通常反映了一个人能力的大小或努力的程度。
但如何归因呢?是归因于运气、教师教得怎样、有否提供条件等客观原因,还是归因于主观的能力与努力的程度?心理
健康的学生,主要归因于主观。
(4)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心理健康的学生不断扩展自己的生活范围,从中不断地
充实自我,超越自我,悦纳新的自我。
(5)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
心理健康的学生,善于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目标的难易程度,把抱负水平定在既有一定的实现把握,又有可能冒失败风险的层次,
以此激发自己努力进取。
(6)具有自制力。
心理健康的学生善于为既定的目标而克服困难,迫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善于抑制自己的其他不良行为和冲动,遇到挫折不忧郁、不悲愤,镇
定对待,分析根源,保持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