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制作专业核心课程简介及课程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节目制作专业核心课程简介及课程教学大纲
1、电视节目制作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了解摄录设备的基本原理,运用理论讲授和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彩色电视摄像机、录像机及其附件等前期设备的操作和使用。
主要内容:节目制作基础、彩色电视摄像机、磁带录像机与电子编辑、视频切换台与电子特技、音响技术基础。
学时安排:第二学期,共68学时
《电视节目制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是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相关理论课程的实际应用,它指导专业实践课程更好地完成电视作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让学生对电视技术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对电视系统中的各种音视频设备不但能正确地操作维护使用,而且会充分有效地运用制作设备,设计新功能,适应不同环境不同场合的要求。
同时,熟悉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各个流程和艺术方面的要求,从艺术和技术两个方面保证各类节目制作过程的顺利进行。
学习本课程应先修过《电视摄像》、《摄影基础》等课程,最好学习过一些与电子、光学等有关的课程。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课程体系结构,掌握本门课程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国内电视节目制作设备理论、实践的最新发展。
〔2〕本课程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不仅讲授与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在课堂中还要通过教具、多媒体等多进行展示,注重启发式教学,多让学生进行设备的实际操作。
〔3〕本课程应结合实例分析。
对国内外比较经典的各个类型的电视节目,包括专题片、影视剧、新闻、晚会等进行整理分类和分析,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
〔4〕本课程着重强调实践环节。
在学习中要求学生能熟练操作各种设备,在课程结束前制作出独立的电视节目短片。
〔5〕本课程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形成。
对节目的画面、音乐、音响等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
3.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1〕熟练操作、配接电视系统中的各种音视频设备。
〔2〕能搭建基本电视制作系统。
〔2〕熟悉电视节目制作流程,对每个环节都有准确的把握,包括节目制作前期准备,设备的维护,制作过程中应急情况的处理等。
〔3〕能独立完成电视短片的制作。
4.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1〕理论授课、课堂演示、看片分析、实地讲解、课堂讨论及作品互评的教学方法。
〔2〕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演示设备、回放作品、等都要突出有代表性的进行分析。
〔3〕每个学生都必须独立完成的电视短片的制作。
〔4〕每个学生都要有实际操作设备的过程。
二、课程知识结构
1.基本知识结构
本课程知识由两大块构成:电视节目制作基础理论知识、电视节目制作设备的原理、操作维护。
〔1〕电视节目制作的基础理论知识:本课程的导入知识,包括电视系统的组成、色度学、电视节目制作流程等内容。
主要是电视节目制作基础的内容。
〔2〕电视节目制作设备操作实践: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包括摄录编设备、电视播控设备、后期制作设备、音频设备的简单工作原理和操作使用以及维护。
主要是的内容包括摄像机、磁带录像机与电子编辑、视频切换与电子特技和音频技术基础。
这两块知识呈递进态势,以第一部分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在电视节目制作设备操作实践的学习过程中,对各种设备进行分析和实践,为能熟练操作各种设备,独立做好电视节目做好技术上的准备。
主讲教师根据本大纲制定具体的授课计划。
2、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表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部分电视节目制作基础知识
一、电视系统的基本原理
1.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电视技术,对光学色度学理论等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应用有所感悟。
了解彩色电视系统中的一些基本传输原理,对电视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有所认识。
同时,掌握电视节目制作的流程和方式,同时把握电视节目的标准化要求和质量评价体系。
2. 教学内容
〔1〕电视信号相关基础知识。
〔2〕色度学基础知识。
〔3〕彩色电视制式介绍。
〔4〕节目制作的三种方式。
〔5〕节目制作流程。
〔6〕电视节目的标准化要求和电视图象的质量评价。
3. 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要求:
〔1〕了解:电视信号的形成和特点,色度学基础知识,电视制式相关内容。
〔2〕熟悉:节目制作不同方式的特点和应用,电视节目制作环节,电视节目质量的标准化要求和节目质量的评价体系。
〔3〕掌握:色温等基本概念,电视节目制作的方法和流程,制作系统各部分的组成和功能。
作业与实践要求:
〔1〕能理解电视系统中的一些基本术语,对电视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有所认识。
〔2〕能简单分析一个小的电视节目制作系统。
〔3〕能设计一个节目制作的全过程。
4.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为主,辅以实地分析和讨论。
5. 教学学时
10学时理论讲授。
第二部分电视系统中设备的原理操作与维护
二、彩色电视摄像机原理使用和维护
1.教学目的
通过理论授课和实际操作,使学生了解摄像机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不同形式的视频信号形成的过程以及不同信号形式和图像质量的关系。
了解摄像机规格和技术指标并对视频信号清晰度充分认识。
2.教学内容
〔1〕摄像机的类别。
〔2〕摄像机的规格和技术指标。
〔3〕摄像机的工作原理。
〔4〕摄像机的构成、作用及主要技术调整。
〔5〕摄像机的维护及操作的基本要求。
3.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要求:
〔1〕了解:摄像机的类别、规格及工作原理。
〔2〕熟悉:摄像机的技术指标、构成与作用。
〔3〕掌握:摄像机的主要调整与日常维护。
作业与实践要求:
〔1〕实际操作摄像机了解摄像机的功能键和接口。
〔2〕会摄像机光圈、焦距、白平衡等的调整。
4.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和实践结合。
5. 教学学时
12学时理论讲授。
三、磁带录像机原理操作与电子编辑
1.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磁带录像机的原理、分类、性能、各种格式录像机的特点;电子编辑系统的基本构成、功能、电子编辑方式及编辑控制器的操作维护学会用录像机进行电子编辑。
2.教学内容
〔1〕磁带录机概述及原理。
〔2〕数字录像机及操作使用。
〔3〕电子编辑系统和电子编辑方式。
〔4〕电子编辑的使用。
3.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要求:
〔1〕了解:录像机性能指标和电子编辑的方式。
〔2〕熟悉:数字录像机。
〔3〕掌握:录像机的使用和电子编辑的操作。
作业与实践要求:
〔1〕能操作录像机熟悉接口和功能键。
〔2〕能编辑一个小短片理解讨论编辑工作的流程和方式。
4.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与实践结合。
5. 教学学时
14学时理论讲授。
四、视频切换台与电子特技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视频切换台组成、功能和切换原理,学会使用切换台。
了解电子特技并能应用到节目制作中。
了解电视节目制作系统中其他视频设备的作用和功能和一些数字制作新技术。
2.教学内容
〔1〕视频切换台。
〔2〕电子特技。
〔3〕视频设备和数字制作技术简介。
3.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要求:
〔1〕了解:视频制作设备和数字制作新技术。
〔2〕熟悉:视频切换台操作。
〔3〕掌握:电子特技在节目中的应用。
作业与实践要求:
1.用电子特技制作一段节目。
2.查阅课外资料谈谈对数字新技术的了解。
4.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了解特技和数字新技术。
5. 教学学时
14学时理论讲授。
五、音响技术基础
1.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声学基本知识、音响系统的基本功能,了解音响制作过程中声音的录制、加工处理合成与画面的相互关系和声学评价标准。
掌握主要设备调音台传声器性能指标,链接方法。
2.教学内容
〔1〕声学基础知识。
〔2〕音响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
〔3〕传声器和调音台组成和性能指标。
〔4〕音响制作和声学评价。
作业与实践要求:
1、能操作调音台制作节目。
3.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要求:
〔1〕了解:声学知识。
〔2〕熟悉:音响设备。
〔3〕掌握:调音台应用。
4.教学方法
理论教授、实际操作相结合。
5. 教学学时
14学时理论讲授。
四、教材与教学设备
1.教材和参考书
《电视节目制作》主编梁小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参考书《电视节目制作手册》赫伯特.泽特尔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电视节目制作》孟群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教学设备要求
多媒体教室、丰富的影像资料。
节目制作设备。
五、课程考核
1.考核方式:按平时作业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定。
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
2.平时作业应加大学生对设备的了解使用,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3.期末试卷以笔试闭卷为主,试题淡化识记性题目,强化实际应用题目。
2、电视摄像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电视摄像的基本理论,掌握摄像的基本技术、表现方法和技巧,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主要内容:摄像机的基本操作、画面的拍摄和各种镜头的运用。
学时安排:第三学期,共96学时
《电视摄像》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是专业实践课程或节目制作流程中很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
是注重理论性,知识性,更强调实践性的应用型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了解电视摄像的基本原理,掌握摄像机的各种操作规程与操作方法,并能使用摄像机,准确地摄取指定的景物,符合我们的设想与艺术构思。
学习本课程应先修过《摄影基础》以及有关静态视觉设计方面的课程。
同时本门课的学习,又为《电视编辑》、《电视专题创作》、《纪录片创作》等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课程体系结构,掌握本门课程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包括国内外摄像活动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
〔2〕本课程在教学中要尽力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不仅讲授与节目制作专业相关的知识,而且可涉及社会学、传播学、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等方面的知识。
〔3〕本课程应重视结合实例讲授。
对国内外典型的影视作品〔如经典广告、优秀影片、电视散文、电视剧等片断〕及先进的拍摄方式进行搜集和分析,课堂教学与行业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学有所依、学为何用。
〔4〕本课程强调实践环节。
在学习中要求学生在观摩优秀影视作品的同时,从中领会到电视摄像的技术和艺术手段,并能够按要求分组拍摄规定的电视画面,最终完成一部电视短片。
〔5〕教学要求有三个层次:
了解:即做到知道,识别。
熟悉:即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解释,并能归纳总结。
掌握:是本课程学习的重点,在理论掌握的基础上能熟练应用于实际
3.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1〕掌握电视摄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把多种学科的内容、技术和电视摄像艺术相结合。
〔2〕熟悉电视摄像师的创作过程,能与电视节目制作的其他环节相配合。
〔3〕掌握蒙太奇思维的基本思想,并能运用蒙太奇思维来指导电视摄像工作。
〔4〕熟悉摄像机的操作和各个功能按钮,并能进行熟练操作。
〔5〕掌握电视摄像的基本技术和技巧,并能灵活运用,不断创新。
4.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1〕强调理论讲授、影视片断分析、实践拍摄及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音像教材、面授教学等都要突出典型影视画面的剖析。
〔3〕电视画面的拍摄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每个学生都必须独立完成。
二、课程知识结构
1.基本知识结构
本课程知识由三大块构成:电视摄像的创作基础、电视摄像的基本技能和电视摄像的艺术表现。
〔1〕电视摄像的创作基础:本课程的导入知识,包括电视摄像的发展与电视画面的内容。
〔2〕电视摄像的基本技能:本课程的核心知识,包括电视摄像的造型元素、固定画面、光学镜头及其运用、运动摄像等四个内容。
〔3〕电视摄像的艺术表现:本可课程的提高知识,包括光线与色彩的画面表现、电视场面调度等两个内容。
这三块知识呈递进态势,在摄像的一般原理基础上进入对电视摄像基本概念和技能的学习,为电视摄像的拍摄做充分的理论准备。
主讲教师根据本大纲制定具体的授课计划。
2.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表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部分电视摄像的创作基础
一、电视摄像的发展与电视画面
1.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电视摄像的发展历程及电视画面的特性和造型特点,掌握电视画面取材的基本要求。
2. 教学内容
〔1〕电视摄像的发展轨迹和分类。
〔2〕电视摄像所涉及的领域。
〔3〕电视画面的概念、特性、地位及作用。
〔4〕电视画面的取材要求。
3. 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要求:
〔1〕了解:摄像机的发展、工作原理、分类及技术特点。
〔2〕熟悉:掌握电视画面的时间和空间特性。
〔3〕掌握:电视画面的造型特点及取材要求。
作业与实践要求:
〔1〕能说出电视画面在电视摄像中的地位和作用。
〔2〕能分析成功的画面和失败的画面之间的区别。
4.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为主,辅以影视片段的分析和讨论。
5. 教学学时
6学时理论讲授。
二、电视摄像的造型元素
1.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视景别的作用和不同拍摄角度的造型效果,掌握画面构图的基本方法,了解摄像机的组成部分及功能,能运用摄像机进行拍摄,为以后拍摄画面做好充分的认识准备。
2.教学内容
〔1〕电视景别、拍摄角度。
〔2〕电视画面运动与构图。
〔3〕摄像机开关、按钮的功用、调整和使用。
〔4〕执机方式与执机要领。
3.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要求:
〔1〕了解:电视画面的结构成分及构图要求、形式;电视摄像的运动造型因素。
〔2〕熟悉:各个景别的划分、功用和表现力;拍摄角度对画面的表现。
〔3〕掌握:摄像机基本功能按钮得调整和使用。
作业与实践要求:
〔1〕能清楚地划分景别。
〔2〕能用不同的拍摄角度增强画面的表现力
〔3〕能够使用摄像机进行简单的拍摄。
4.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为主,辅以影视片段分析和讨论及实践操作。
5. 教学学时
18学时理论讲授。
第二部分电视摄像基本技能
三、固定画面
1.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固定画面在造型表现上的优势和不足,掌握固定画面的拍摄要求。
2.教学内容
〔1〕固定画面的概念及特点。
〔2〕固定画面的功用及局限。
〔3〕固定画面的拍摄要求。
〔4〕静态场景的拍摄。
〔5〕蒙太奇的基本思想。
3.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要求:
〔1〕了解:固定画面的概念、特点及前提条件;蒙太奇的起源及基本原理。
〔2〕熟悉:固定画面在电视摄像中的地位及优缺点。
〔3〕掌握:固定画面和静态场景拍摄时的注意事项。
作业与实践要求:
〔1〕能清楚地说出固定画面的前提条件和突出特点。
〔2〕能够拍摄出符合要求的固定画面。
〔3〕能简单的运用蒙太奇思维组接画面。
4.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为主,辅以影视片段分析和讨论及实践操作。
5. 教学学时
16学时理论讲授。
四、光学镜头及其运用
1.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摄像机镜头的光学特性、画面造型特点及其运用。
2.教学内容
〔1〕摄像机镜头的构造及光学特性。
〔2〕长焦距镜头的画面特性与运用。
〔3〕广角镜头的画面特性与运用。
〔4〕变焦距镜头的画面特性与运用及特殊效果镜。
3.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要求:
〔1〕了解:影响摄像机镜头光学特性的三个因素;几种常用的特殊效果镜。
〔2〕掌握:长焦距镜头、广角镜头和变焦距镜头各自具有的造型特点。
〔3〕重点:长焦距镜头、广角镜头和变焦距镜头表现潜能和不足之处
作业与实践要求:
能用不同焦距的镜头表达出景深的变化。
通过焦距变化可以表达出不同的透视效果。
4.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为主,辅以典型电视画面分析和讨论及实践操作。
5. 教学学时
10学时,其中4理论讲授,6学时实践。
五、运动摄像
1.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运动摄像方式的画面造型特点、功用与表现力及拍摄时应注意的问题。
2.教学内容
(1)推摄的画面特性与运用。
(2)拉摄的画面特性与运用。
〔3〕摇摄的画面特性与运用。
〔4〕移摄的画面特性与运用。
(5)跟摄的画面特性与运用。
(6)升降拍摄的画面特性与运用。
(7)综合运动拍摄。
(8)无剪辑拍摄。
3.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要求:
〔1〕了解:各种运动摄像的画面造型特点及功用。
〔2〕掌握:各种运动摄像的画面表现力;无剪辑拍摄的要点。
〔3〕难点:各种运动摄像的拍摄技巧及注意事项。
作业与实践要求:
〔1〕能说出运动摄像在画面表现上的优势。
〔2〕采用无剪辑方法拍摄出符合要求的运动镜头。
4.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为主,辅以影视片段分析和讨论及实践操作。
5. 教学学时
20学时,其中12学时理论讲授,8学时实践操作。
第三部分电视摄像艺术表现
六、光线与色彩的画面表现
1.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光线和色彩的画面表现,掌握运用光线和色彩进行画面构图的方法。
2.教学内容
〔1〕光的基本概念,电视用光的特点及分类。
〔2〕人工光和自然光各自的画面表现。
〔3〕色彩的感情倾向及画面表现。
3.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要求:
〔1〕了解:光的基本特性、光线方向及造型光分类;色彩的感情倾向。
〔2〕掌握:掌握人工光和自然光的各种复杂情况;色彩对画面造型的影响。
〔3〕重点:能够正确地运用光线和色彩增强画面表现
作业与实践要求:
能说出不同的光线和不同的色彩对电视画面的影响。
4.教学方法
理论教授、影视画面分析、课堂讨论相结合。
5. 教学学时
14学时,其中6学时理论讲授,8学时实践操作。
七、电视场面调度
1.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了解电视以二维空间表现三维空间的方式和电视场面调度,掌握电视画面中的一些轴线关系。
2.教学内容
〔1〕场面调度的源流。
〔2〕电影场面调度与电视场面调度。
〔3〕轴线规则与三角形原理。
〔4〕克服“越轴”问题的常用方法。
3.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要求:
〔1〕了解:场面调度的起源,电视场面调度的特点。
〔2〕掌握:如何运用轴线规则与三角形原理。
〔3〕重点:在拍摄过程中克服“越轴”的方法。
作业与实践要求:
指出在影视片断中或自己的作品中克服越轴的方法。
4.教学方法
影视片断分析为主、辅以理论讲授和课堂讨论。
5. 教学学时
8学时,其中4学时理论讲授,4学时实践操作。
四、教材与教学设备
1.教材和参考书
教材《电视摄像》主编:任金州高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参考书:《实用电视摄像》苏启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电视摄像艺术》刘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摄像基础》 [美]赫伯特•泽特尔,王宏等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影视摄影艺术》郑国恩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教学设备要求
多媒体教室。
丰富的影像资料。
五、课程考核
1.考核方式:按平时作业成绩、实训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定。
平时成绩占20%,实训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2.平时作业应加强学生动手拍摄的力度,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3.期末试卷以笔试闭卷为主,试题淡化识记性题目,强化发散性题目。
3、非线性编辑
教学目标:学生可以了解音视频非线性编辑的基本原理,掌握常用的各种素材的获取与制作,掌握非线性编辑的方法与技巧,拓宽设计思路,更好地为影视创作、多媒体制作服务。
主要内容: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组成与原理、音视频非线性编辑方法与技巧、常用素材的获取与制作等。
学时安排:第三学期,共96学时
《非线性编辑》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是对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相关理论课程的融会贯穿,并配合专业实践课程更好地完成影视作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非线性编辑的原理、流程、基本操作和相关技巧应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以到达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目的。
学习本课程应先修过《电视编辑》、《电视摄像》等相关影视创作方面的专业课程。
同时通过本门课的学习,又可以为《纪录片创作》、《电视专题创作》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知识体系结构,掌握本门课程包含的基本节目制作理论、基本操作方法和基本制作技巧,熟悉影视后期制作的最新发展趋势。
〔2〕本课程在教学中要尽力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不仅讲授与非线性编辑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涉及音乐电视、影视广告、电视电影、电视节目包装等方面极具代表性、形式感、风格化与概念性的作品。
〔3〕本课程注重实践操作。
在学习中学生应反复上机练习所学内容,做到正确理解,充分吸收、熟练掌握。
〔4〕每次课前应明确本讲内容的教学要求,有三个层次:
了解:即做到知道,识别;
熟悉:即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解释,并能归纳总结。
掌握:是本课程学习的重点,在理论掌握的基础上能熟练应用于实际
3、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1〕掌握与非线性编辑相关的基本制作理论;
〔2〕熟悉常见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组成与特点;
〔3〕熟练掌握课程所选教材对应的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4、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1〕通过多媒体课堂演示讲解、精典作品分析讲解、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布置目的性很强的实践项目,并认真的进行上机辅导。
二、课程知识结构
1、基本知识结构
本课程知识由三大块构成:电视节目制作的基础理论、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组成与特点、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基本操作与技巧。
〔1〕电视节目制作的基础理论:这部分内容是学习本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景别、镜头、光线、构图、镜头组接、声画结合等方面的制作理论。
如果所选教材没有涉及此方面的内容或内容较少,主讲教师应根据大纲要求自己组织相关内容。
〔2〕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组成与特点:主要包括节目制作技术的发展、数字视频的基础知识、线性编辑与非线性编辑的概念、非线性编辑的特点、常见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构成等知识点。
〔3〕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基本操作与技巧:以所选教材对应的非线性编辑系统为基础,主要包括素材采集、素材管理、素材剪辑、叠加合成、字幕图表、视频特技、视频输出等非线性编辑的基本操作和一些常用的编辑技巧。
以上三部分内容,“电视节目制作的基础理论”是非线性编辑的理论基础,“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组成与特点”介绍非线性编辑的工作环境与硬件平台,“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基本操作与技巧”则详细介绍利用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节目制作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三部分内容相辅相承、循序渐进,基本操作和技巧是本课程的重点,是利用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节目制作的技术基础。
2、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