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优质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提高对对联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结构3. 对联的韵律特点4. 创作对联的方法和技巧5. 对联的应用和鉴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对联的基本结构及韵律特点2. 创作对联的方法和技巧3. 对联的鉴赏能力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对联,引导学生领悟对联的魅力。
3. 实践操作法:分组创作对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探讨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引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结构:介绍对联的上下联、横批等要素。
3. 分析对联的韵律特点:讲解平仄、对仗等韵律知识。
4. 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观察经典对联,总结创作规律。
5. 小组合作创作对联:分组进行创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6. 展示和评价:挑选优秀对联作品进行展示,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7. 总结课程: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对联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让学生收集不同类型的对联,如春联、寿联、挽联等,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对联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古迹、名胜等地,了解对联在实际环境中的运用,感受对联文化的魅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对联创作:评价学生的对联作品,了解学生对对联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的对联教材,提供系统的对联知识。
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对联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篇一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如起源、特点、种类等。
2、学会拟写简单的对联。
3、了解对联的有关题型,基本上学会做。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对联常识的介绍;2、难点:对联的练习。
三、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四、授课时间:2个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先给学生看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片段(略)师生共同分析对联妙处,导入新课。
(二)、教学目标展示:今天我们要学习:1、对联起源2、对联特点3、学对歌诀4、对联种类(三)、讲析目标:1、对联起源:要求筛选出要点: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2、对联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奇妙的对联教学过程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学过程教案第一篇:奇妙的对联教学过程教案奇妙的对联教学过程一、导课大家怎么一个个都正襟危坐、如临大敌的样子?因为来了很多老师来听咱的课。
那今天咱们这里真可谓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呀!(以对联的形式板书)此句出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把这两句单独提出来,它就可以成为一副对联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奇妙的对联世界。
(幻灯片展示课题)二、关于对联的常识1、起源: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秦汉以前,民间每逢过年就悬挂桃符以避邪,而到了唐以后,就有了贴门神的习俗,哪两个门神呢?(生答秦叔宝、尉迟恭)此风保留至今。
现在我们不仅贴门神,还贴春联,用来表示美好的祝愿。
相传最早的春联为五代孟昶所作(幻灯片展示此联)2、对仗:字数相同、结构相当、词性相同、语意相关或相反、平仄相对(不作要求)。
师逐条适作解释,后以黑板上的“群贤毕至”联为例分析其对仗特点。
3、平仄:仄起平收。
对联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
平声在现代汉语中指阴平和阳平(一声和二声),仄声在现代汉语中指上声和去声(即三、四声)。
以本班运动会口号“凌云塔下展风采;黄河水滨扬威名”联析平仄、对仗。
此联不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更符合我们在运动会上的表现(高一九班勇夺运动会团体第一名)4、书写与张贴:竖行书写,无标点,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三、名联赏析生齐读《笠翁对韵》选段,回顾对对子的要求;析“孙行者”联、茅盾纪念馆联。
1、赏析书院学堂联傍百年树;读万卷书。
(白鹿洞书院联,以万卷书对百年树,妙。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题东林书院联,要求读书人不仅要读圣贤书,还要闻窗外事)补充欣赏联(幻灯片展示如下)得英才而教育;以山水为性情。
(信江书院联。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此地亦山水圣地,有山曰白云,有水名黄河,我们更应寄意山水,陶冶性情。
奇妙的对联的教案
奇妙的对联第一章:认识对联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定义和起源使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结构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1.2 教学内容对联的定义:对联是一种汉语独特的文学形式,由上下两句话组成,对仗工整,意义相关。
对联的起源:介绍对联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
对联的基本结构:上联、下联和横批。
1.3 教学活动讲解对联的定义和起源,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生动展示。
分析对联的基本结构,让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自主创作一组对联,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第二章:对联的修辞手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使学生能够运用修辞手法创作对联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创新能力2.2 教学内容对联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修辞手法的运用:如何将这些修辞手法运用到对联创作中。
2.3 教学活动讲解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并通过示例进行分析。
学生练习运用修辞手法创作对联,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对联,并进行交流和欣赏。
第三章:对联的意义和价值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对联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认识到对联在汉语文化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对联的热爱和传承意识3.2 教学内容对联的意义:对联在表达情感、寓意深远方面的作用。
对联的价值:对联在传承文化、丰富语言等方面的价值。
3.3 教学活动讲解对联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学生讨论对联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
学生创作一组有特殊意义的对联,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第四章:对联的创作技巧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创作技巧使学生能够独立创作出优秀的对联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4.2 教学内容对联的创作技巧:选词、对仗、意境等方面的技巧。
创作优秀对联的方法:如何构思、修改和完善对联。
4.3 教学活动讲解对联的创作技巧,并通过示例进行分析。
学生练习创作对联,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优秀对联,并进行交流和欣赏。
第五章:对联的应用和传承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对联在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对联在弘扬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对联的热爱和传承意识5.2 教学内容对联的应用:节日、庆典、装饰等方面的应用。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如对联的起源、特点和结构。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创作对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3. 对联的分类和玩法。
4. 创作对联的方法和技巧。
5. 欣赏和评价对联的标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创作对联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对联的分类和玩法,欣赏和评价对联的标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特点和结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对联,让学生感受对联的魅力。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创作对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对联的分类和玩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则趣味对联故事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好奇心。
2. 讲解:讲解对联的起源、特点和结构,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对联,让学生感受对联的魅力。
4.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创作对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对联的分类和玩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收集对联,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对联创作:评估学生创作的对联的准确性、创意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收集对联的作业,评估其认真程度和参与度。
七、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联创作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对对联文化的理解。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否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指导和鼓励,以及是否合理地安排了教学内容和时间。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对联比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文学素养。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湖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湖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如平仄、对仗、意境等。
培养学生编写对联的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应用。
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介绍对联的起源,如古代的桃符、春联等。
讲解对联的发展历程,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2. 对联的基本结构讲解对联的结构,包括上联、下联和横批。
介绍对联中的平仄、对仗、意境等基本要素。
3. 对联的应用讲解对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节日、庆典、装饰等。
举例说明对联在不同场合的寓意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编写对联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对联中的平仄、对仗、意境等要素的运用。
创作具有个性和创意的对联。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结构。
2. 示范法:示例讲解对联的编写方法和技巧。
3. 练习法:让学生动手编写对联,并进行交流、评价。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合作编写对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故事等引导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结构:讲解对联的结构,包括上联、下联和横批。
举例说明对联中的平仄、对仗、意境等要素。
3. 示例讲解对联的编写方法:给出示例,分析对联的编写方法和技巧。
引导学生关注对联的寓意和表达方式。
4. 练习编写对联:让学生动手编写对联,注意运用平仄、对仗、意境等要素。
分组交流、讨论,相互评价、修改。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对联,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编写一副对联,题材自选,要求体现个性和创意。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最新5篇】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最新5篇】教学重点和难点篇一教学重点:对联的特点、对联的分类、辨对联、、赏对联、作对联。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赏与对。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篇二奇妙的对联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领略对联的无穷魅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做对联练习,在对联写练活动中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尝试初步的对联练习。
1、诗歌的体裁。
2、修辞中的对仗。
提问启发讨论多媒体设备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明人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
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
富豪见了,疑有讽己之意,叫人把竹砍掉。
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
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富豪气得目瞪口呆。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是不是觉得对联很奇妙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对联,揭开她的面纱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提问:1、什么叫做对联?2、对联由哪几部分组成?3、对联的要求是什么?4、怎么书写和张贴对联?三、走近对联1、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
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相“联”。
对联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古代诗歌的体裁: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其中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的特点是偶句押韵,中间两联对仗。
)2、对联的起源:(1)、秦汉以前,人们就有悬挂桃符的风俗。
后来人们在大门上左右两边位置张贴神荼郁垒的画像以驱鬼。
这就是门神。
到了唐代,人们把桃符上门神的画像换成了秦琼尉迟恭的画像,他二人也被奉为门神。
(2)、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王孟昶在一次新年到来之际在桃符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奉长春”两句,此被视为中国第一副对联。
公元964年春节,孟昶作此联,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统一了后蜀,将孟昶等掳走,同时委用了一个名叫吕余庆的人去做成都(原是后蜀的都城)的地方长官。
奇妙的对联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奇妙的对联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对联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 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赏析名联;尝试对对联。
(二)过程与方法课前搜集整理,课内讨论交流,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借鉴仿写,使学生有所积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对联知识尝试对对子。
【教学方法】采用板块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
联系以前学过的古诗文,温故知新,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知识。
【教学准备】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搜集活动,积累一些对联故事和名联,为课堂活动做好准备;教师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亦可让学生讲述课外搜集的有关对联的.故事)。
以郑板桥智识奇联的故事导入——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缺“一”(衣)少“十”(食)没“东西”]二、板块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多媒体课件显示)1.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对联常识。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l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
l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成,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l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
l对联讲究平仄,平仄相异,仄起平落。
2. 指导学生根据对联的常识完成课本练习。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1)上联:孙行者下联:祖冲之(胡适之)要求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说出理由即可。
(2)上联:一代__推《子夜》下联:毕生心血似《春蚕》(要求学生按照对联的基本要求回答,然后多媒体显示)三、板块二:读你千遍不厌倦——欣赏对联(多媒体课件显示)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对联分类以及欣赏对联与语文学习的关系。
对联大体可以分为名胜类、喜庆类、哀挽类、谐讽类、文艺类、行业类、集句类等2.师生共同赏析课本名联,要求学生讨论说明来历和妙处,教师适当点拨。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能够编写简单的对联。
2.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掌握对联的构成规则。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对联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感受对联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学生培养合作、交流、分享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对联的编写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 对联的平仄、韵律的运用。
(2) 创意编写具有个性特色的对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对联,引起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对联的构成规则。
3. 课堂讲解:(1) 教师详细讲解对联的编写方法和技巧。
(2) 教师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的平仄、韵律运用。
4. 课堂实践:(1) 学生分组进行对联创作实践。
(2)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反馈。
5. 分享展示:(1) 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对联作品。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课后作业:1. 学生课后编写一副对联,要求具有一定的创意和个性。
2. 学生收集有关对联的资料,了解对联在民间的应用和流传。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课后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鼓励学生多参与对联创作活动,提高对联水平。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对联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对联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编写方法。
2. 过程与方法:评价学生在对联创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团队协作和讨论的能力。
《奇妙的对联》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案《奇异的对联》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对联的学问,驾驭对联的特点。
2、鉴赏对联,感受语音魅力,提高审美实力。
3、尝试对对子。
教学重点难点:1、驾驭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尝试对对子。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投影:四幅不同场景,里面各有一副独联。
)白板上出示了四副画面,虽然场景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知同学们发觉了没有?(都有对联)是的,对联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婚嫁节日有喜联,丧事悼念有挽联,名胜古迹有楹联,店铺门头有行业联……可以说,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绚烂的珍宝,它既是一种特别的艺术品(投影:书法艺术对联),又是一种特别的文学体裁。
今日就让我们走进对联,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去领会一下对联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
(投影:奇异的对联)本节课我们将达成如下学习目标:(投影)1、了解有关对联的学问,驾驭对联特点。
2、鉴赏对联,感受语言魅力,提高审美实力。
3、尝试对对子。
二、【讲解第一学问模块:相识对联】我们先从1932年清华高校招生考试的一道题目说起。
当时闻名史学家陈寅恪出国文试题,其中一题是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要求对出下联。
结果答案五花八门。
下列几种都是当时的答案,你认为哪个比较好?假如你是改卷的老师,你给哪个答案打满分?(投影:上联--孙行者下联--韩退之祖冲之王引之胡适之)(学生回答,老师赐予充分的确定。
学生回答“…”老师追问“为什么呢?”然后,老师明确。
)【中国港台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认为“祖冲之”最佳,乃天造地设。
周祖谟对的“胡适之”得了该题的满分。
】刚才同学的回答很好,都知道对对子应当去“对”。
下面我们出示几副对联请同学们朗读几遍,探讨归纳对联的特点。
(投影)(请学生大声朗读对联)请同学们说一下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能发觉几条就说几条。
不要求四平八稳,说出一点也可。
请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主动确定。
奇妙的对联的教案
奇妙的对联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学生能够创作出结构完整、对仗工整的对联。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创作对联,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对联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学生培养细致观察和耐心创作的品质,提高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创作结构完整、对仗工整的对联。
难点:对仗的技巧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创作具有创意和个性化的对联。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对联示例和参考资料。
学生准备纸笔和创作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对联,引起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对对联文化的认识。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结构、对仗、平仄等。
教师举例说明对联的修辞手法和创作要求。
3.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分析给出的对联示例。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对联的特点和对仗的技巧。
4. 创作实践(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个人或小组合作创作对联。
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克服创作中的困难。
5. 展示与评价(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对联,并分享创作思路和感受。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对联的创作质量,给予肯定和建议。
五、教学延伸学生进一步学习对联的分类和应用,如春联、横幅等。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不同题材和风格的对联,如诗意对联、幽默对联等。
学生可以参加对联比赛或活动,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总结教学效果和不足之处。
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对联文化,培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联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2. 学生通过分析经典对联,掌握对联的节奏和韵律。
高一语文《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精选4篇)
高一语文《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精选4篇)高一语文《奇妙的对联》篇1奇妙的对联【学习导航】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积累一些名联。
【资料链接】一、对联的起源: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
二、对联的种类: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1、春联。
所谓“春联”,又叫“春贴”,是为庆贺新春佳节而作的楹联,是对联重要的一种形式,也是最常见的对联。
这种楹联,多是寄情抒怀,希望一年吉祥如意。
祖国有天皆丽日;神州无处不春风。
大地回春,青山绿水,祖国千般美;日暖神州,人寿年丰,幸福万年长。
2、节日联。
所谓节日联,是针对各种节日,以示庆祝、纪念,使节日倍增欢乐、热烈、隆重气氛而撰写的联语。
这种节日联语,可以说是春联的扩大和演化。
节日楹联既富节日气氛,又切合撰联对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万家元宵夜;一街太平歌。
(元宵节联)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秋节联)脉脉深情似春晖育桃李;耿耿丹心如烛光照春秋。
(教师节联)军爱民意如山重;民拥军情似海深。
(“八一”节联)3、婚联。
所谓婚联,又称“喜联”,是嫁娶的专用联语,或见于大门、洞房门,或见于妆台旁、花轿上……其主要内容是表示对新婚夫妇的赞美、夸奖、祝愿以及婚嫁的喜庆场面等。
荷开并蒂;芍结双花。
箫管并举;凤凰来仪。
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以上都是旧时常见的婚联,现在许多人在撰写婚联时则喜欢推陈出新,比如有的以双方职业入联,有的赞颂新事新办:眼镜大夫,采中西,治顽疾,药到病除,交称华佗扁鹊;(医生)斯文小姐,呕心血,育桃李,餐忘寝废,堪誉蜡烛春蚕。
《奇妙的对联》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案教案:《奇妙的对联》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对联,认识对联的特点和分类。
2.学会欣赏和创作对联,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创造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对联的特点和分类的理解和运用。
2.如何创作出优美的对联。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和课件。
2.指导学生参考一些优秀对联的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展示一些著名的对联,引起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并和学生讨论对联的定义和形式。
Step 2:理解对联的特点(10分钟)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认识对联的特点,如平仄、对仗、押韵等。
Step 3:了解对联的分类(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例,介绍对联的各种分类,如平仄对仗、押韵对仗、对印对仗等。
Step 4:欣赏和分析对联(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对联,并帮助学生分析对联的特点和优美之处。
Step 5:创作对联(2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词语主题,例如春天、爱情、友谊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对联,然后学生在班级内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对联作品。
Step 6:展示和评析(15分钟)每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对联作品,并由教师和同学们共同评析,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Step 7:总结与扩展(15分钟)教师总结学习内容,强调对联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写作和欣赏中多加运用对联。
可以邀请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对联作家和作品,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在家自己创作一首对联,并在下节课上展示。
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前期的导入和讲解,生动地介绍了对联的特点和分类,并引导学生欣赏和创作对联。
培养了学生的文学艺术创造能力和对联的鉴赏能力。
但是在创作环节,时间会比较紧张,可以适当延长创作的时间或将创作的时间分为两个课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同时,在展示和评析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分析对联的优缺点,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精选三篇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精选三篇《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1【课文类型】活动课。
【课前准备】1、收集对联:⑴ 收集楹联:① 了解什么是楹联。
② 主要从祠堂、庙宇、古建筑中获得。
③ 选择较有文化意义的加以整理。
⑵ 收集春联:从春节期间人们所贴的对联中去搜集。
⑶ 收集商业用联。
⑷ 收集喜庆、婚、寿、挽等联。
2、阅读资料,网上查询。
3、了解对联的有关基本知识。
【活动目的】1、知识: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历史。
2、能力:⑴ 品味对联形式与内容。
⑵ 学会欣赏对联。
⑶ 学作一些简单的对联。
⑷ 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对传统文化兴趣。
【活动过程】一、导入对联二、对联来源的发展介绍三、对联的分类1、由学生展示所收集的对联,然后归类。
2、分类标准。
四、对联欣赏1、趣味联(讲一个趣味对联故事)。
2、古对联(楹联、春联、商业联、喜庆联、挽联)。
3、现代联。
五、对联课堂活动1、对联与名人。
2、猜谜。
3、对联断句。
4、读准对联。
5、改对联。
6、学对对联。
六、总结、归纳,进一步明确知识七、作业:收集、交流《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2【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让学生尝试对对子。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用多媒体播放对联,请学生看对联猜店名(先引起学生兴趣)二、请学生欣赏名联,并说出其中包含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三、由学生归纳对联知识:平仄、对仗四、布置作业分组(每组5~6名学生)各出十条上联(每联字数在7字以内)。
第二课时一、课堂对对子(每组各选5条让同学对,孰优孰劣由学生老师共同评价)。
二、测试评价结合高考题,专门出一份与对联有关的试卷。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4、尝试对对联。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奇妙的对联优秀教案
奇妙的对联优秀教案•相关推荐奇妙的对联优秀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奇妙的对联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奇妙的对联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分析对联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课为人教版第一模块梳理探究单元第二课,作为第一模块的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高一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探求活动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受到新课程教与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三、设计思想“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在教学中扣紧“奇妙”二字,以欣赏与对对子激励兴趣,以兴趣激励学生对对联的知识、文化的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用教材内容、故乡文化底蕴、学校办学历程创设对联情境的办法,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对联艺术和文化。
作为梳理探究单元课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四、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
2、掌握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3、通过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对联的特点、对联的分类、辨对联、赏对联、作对联。
奇妙的对联(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奇妙的对联(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奇妙的对联(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对联的定义、来源及发展历程。
②掌握对联的基本结构和常见表现形式。
③能够欣赏并理解对联的内涵和韵味。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对联,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气质,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对联的基本知识结构。
2.对联的基本表现形式。
3.欣赏对联的韵味与内涵。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对联的内涵。
2.如何根据韵味和音律判断对联的好坏。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
2.图片解析法。
3.课外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请学生欣赏以下几组对联,然后让学生谈谈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五谷不分贵贱粗,六合只论是非清。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二步:讲解1.对联的定义与来源。
对联是汉族传统的一种文学形式。
其所谓对联就是古代的联语、衬字、衬语等的统称。
对联源于古代简练的文体,起源较早,大约在唐朝。
兴盛于明代,成为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在往来春秋之际,常要用对联来增添节日气氛、增进友谊。
2.对联的基本结构。
对联的基本形式是“上下联”的排列组合,即上联与下联联接紧密或衔里呼应。
在这种典型的排列形式中,上联与下联往往构成一组完整的意义,且上下联一般以四个字为一组。
3.对联的表现形式。
对联的形式很多,但总的来说,它们有以下几种特点:①押韵字必须相同。
②词意相近相对。
③对上对下意境相协调,意思相关,意味深长。
④语言简练、形式规范、朗朗上口。
⑤对联还应具有富有文化内涵和韵味的特色。
第三步:观察请学生观察以下几组对联,然后选择其中最好的一组,给出自己的理由。
1.“山居采菊人归去,天气晚来风起。
”2.“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四步:欣赏请学生欣赏课堂上提供的各种对联,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奇妙的对联的教案
奇妙的对联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知道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训练学生对对联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二、教学内容2. 对联的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韵味相生。
3.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对联最早起源于古代的桃符,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知道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难点:如何编写一副合格的对联。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和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对联相关资料,如对联书籍、网络资源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对联,引发学生对对联的好奇心。
2. 教师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二、讲解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0分钟)2. 教师讲解对联的特点,包括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韵味相生等,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艺术魅力。
三、学习对联的起源和发展(10分钟)1. 教师介绍对联的起源,让学生知道对联最早起源于古代的桃符。
2. 教师讲解对联在唐宋时期的发展,让学生了解对联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编写对联(10分钟)1. 教师示范编写对联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如何编写一副合格的对联。
2. 学生根据教师示范,自行编写对联,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生所学内容,强调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编写对联的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是否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学生在编写对联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在课后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1. 对联的种类:春联、婚联、挽联、寿联等。
奇妙的对联。优秀教案
奇妙的对联。
优秀教案平仄相对,意义相关联。
三、对对子,训练思维敏捷性1、练1: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写一组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平仄相对。
2、练2:老师给出一组上联,同学们要在规定时间内想出下联,要求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平仄相对。
上联:春风得意马蹄疾3、练3:老师给出一组下联,同学们要在规定时间内想出上联,要求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平仄相对。
下联: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四、品味鉴赏名联1、名联欣赏: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XXX2、欣赏名联的方法:1)了解作者、背景和寓意2)品味诗情画意,感受美的享受3)模仿创作,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五、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对联的常识和特点,练了拟写对联的能力,欣赏了几组名联,提高了我们的文学修养。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以后的研究和生活中,不断地欣赏、创作对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特点包括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仄起平收和内容相关。
根据用途和语意关系,对联可以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等。
在欣赏对联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奇妙的比喻手法和优美的意境。
在结构上,对联的特点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仄起平收和内容相关。
比如下面一幅对联:“冬去山清水秀春来鸟语花香”,其结构相同。
而在内容上,对联可以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类。
比如“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这幅对联采用反对方式命意言事,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对联的种类包括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等。
在欣赏对联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奇妙的比喻手法和优美的意境。
比如“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这幅对联用比喻手法,以天为盘星为子,地为琵琶路为弦,气象宏大,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奇妙的对联》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对联的定义和特点;2. 学习对联的技巧和格式;3. 培养创造对联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范例对联和对联题目;2. 学生准备纸和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介绍对联的定义,对联是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由两句相对称的对仗句组成。
对联是中国人民独创的艺术形式,被誉为“华夏文化的瑰宝”。
2. 探究教师给出几个范例对联,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构造对联,提醒学生需要注意对仗、对押和平仄等要素。
3. 演练教师给出一些对联的题目,让学生在纸上写出自己的对联作品。
鼓励学生发挥巧思和创意,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尝试不同的对联形式。
4. 展示学生互相交换对联作品,让他们欣赏彼此的创作。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对联作品,并解释创作的灵感和意义。
5. 深化教师讲解一些常见的对联技巧,如对仗、遣词造句和平仄等。
让学生理解对联需要考虑语言之美和形式之美的结合。
6. 实践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主题,自行构思并写出一篇完整的对联作品。
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验自由发挥的乐趣。
7. 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对联的特点和构造要素。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心得体会。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家继续创作对联,培养对联的兴趣和爱好;2. 学生可以了解一些著名的对联家和对联作品,进一步拓宽对联的视野。
五、教学小结:通过本节对联教学,学生了解到对联是一种独特而精妙的艺术形式,培养了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并增加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学生可以提高对联的水平,创作出更精彩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优质教案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优质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奇妙的对联》
【教材分析】
《奇妙的对联》选自必修一梳理探究单元。
本单元编选了“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三篇关于汉字文化的文章。
编排意图在于拓宽学生语文学习范围,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知识、感受汉语魅力、关注汉语发展,培养热爱母语、热爱传统文化、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载体,结合文体特点和文本内容,设置任务明确的教学程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中通过朗读、点拨、讨论、欣赏、练习等互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维层次,拓展人文底蕴;最后达到初步学会欣赏对联、拟写对联的要求,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及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改尝试】
1、教师引领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程模式。
2、创建具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特点的语文课堂。
【学情分析】
一方面,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求知的兴趣较浓,易于入门。
另一方面,学生对传统文化关注不够,加上语言表达、创新能力薄弱,课堂教学材料不宜太难太深,以培养兴趣,普及对联知识为主。
【三维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领略对联的无穷魅力。
2、过程方法目标
在对联欣赏和拟写活动中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对联常识,学习欣赏对联。
2、把握对句要领,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难点】
1、拟写对联
2、养成关注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法】
激趣法、点拨法、讨论法、练习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与学过程】
l 环节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PPT显示:北京市2016年高考改革:
英语100分,语文180分
与学生共同分享关于上则新闻的网络帖子:
【If you do not leave me ,we will die together. 怎么译? 你如果不滚开,我就和你同归于尽。
(四级)
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六级)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八级)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专家)
你在或不在,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活佛水平)
这就是语文提分,英语降分的原因:差别不在英语水平,而在汉语水平。
】
导语: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她是汉民族思想、文化的载体。
汉语博大精深,语文魅力无穷。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魅力语文之——奇妙的对联。
【设计意图】从学生关注的社会大事——高考改革说起,先引起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再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有方向性。
选取焦点话题引入,内容新颖,学生处于轻松、好奇的状态,在此情况下自然导入本节课学习内容——对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学生兴趣,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相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l 环节二:掀起你的盖头来——对联常识
1、参考教材,小组交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对联特征。
字数相同,词性相对
对联特征结构相应,内容相关
用字不重,仄起平收
2、举例阐释,使学生有更感性的认识。
提示:把握了对联的特征也就把握了对句的要领。
3、对联的书写和张贴有什么要求
v 书写力求美观
v 张贴遵照传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梳理对联有关知识,把握对联特征,为鉴赏对联、拟写对联做铺垫。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及概括能力。
l 环节三:读你千遍不厌倦——欣赏对联
1、奇妙有趣的对联 PPT显示
数字联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趣讲本联来源。
理解“花甲”“古稀”“三七”“春秋”等词的.意义。
让学生算一算老寿星的年龄。
)
同音异字联饥鸡盗稻童筒打
暑鼠凉梁客咳惊
(引导学生从表现的场面、趣味性上及平仄和谐、同音异字的奇特方面欣赏)
2、欣赏对联书法熙熙亭楹联
昆明大观楼长联
3、组内推荐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名联、趣联。
4、学生交流对对联的认识与感受
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和书法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
(学生畅所欲言)
总结语关键词:有对称美、有书卷气、有智慧、体现中华文字的丰富性,短小精悍、尺幅之间包藏天地
【设计意图】展示名联、趣联,学生谈感受,打开学生视野,感受对联艺术美,感受祖国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华对联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探究欣赏的兴趣。
5、鉴赏对联松下弈棋,松子随同棋子落;溪边垂钓,柳丝依伴钓丝垂。
(1) 这副对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对联中的人物有什么特点?人物的特点如何表现出来的?
(小组讨论交流后各人写出答案,并派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
【设计意图】鉴赏对联,培养学生理解、感悟、审美及语言表达能力。
l 环节四:牛刀小试显身手——拟写对联
1、对对歌诀——《声律启蒙》PPT显示
2、基础练习
(1)读对联自由放声朗读以下对联(PPT显示)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春含情百花齐放/人有志万事俱成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补对联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某餐馆门口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 ,,弃之可惜”;下联是:“杯中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用李绅《悯农》中的有关语句填入上联)
(3)改对联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按对联要求调整下联的顺序和结构。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4)写对联(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把下列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改写成一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
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预计此题学生不能很顺利的拟写出来,教师注意巡回参与小组学习,适时点
拨启发)
【设计意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通过对联“读——补——改——写”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一步步感知对联的特征,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动手动脑,学以致用,把死的知识转化为灵活运用的能力,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设题难度较小且循序渐进,好比低处的果实,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从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习热情,人人参与,享受课堂。
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非一朝一夕练成,对对联,先入门是关键。
3、课外提升练习(链接高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为下列对联对出下联或上联。
PPT显示:
① 春晖盈大地,
② , ;腰鼓秧歌唢呐,同属塞北民风
【设计意图】链接高考真题,使学生对对联题的难易度有所了解和感知,树立学会拟写对联的信心,培养学生驾驭文字的能力及创新的能力。
l 环节五: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略)
以对联形式勉励学生珍惜学习生活
u 不苦不累,高中没味;不拼不搏,人生白活
u 才思敏捷数理化游刃有余出口成章政史地无所不知
l 环节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外提升练习题 PPT
2、请每位同学围绕“对联”这一主题,办期手抄报,要求图文并茂、内容丰富。
3、(选做)感兴趣的同学,可就对联展开一次研究性学习,题目自定,形成书面形式。
)
研究性学习参考题目:
趣联摭谈对联里的修辞春联
【设计意图】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引发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树立大语文观。
一堂课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延伸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自主研修学习能力,巩固课堂所学。
【附板书】
奇妙的对联
对联特征(对句要领)
字数相同,词性相对
结构相应,内容相关
用字不重,仄起平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