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语文《枣儿》优质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精选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精选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部分:了解《枣儿》的作者、创作背景、作品主题等。

文本的叙述方法与语言特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本的叙述方法、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本的叙述方法、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枣儿”的寓意,引入本课的学习。

2.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创作背景、作品主题等,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3.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4. 分析课文(1)分析文本的叙述方法与语言特点;(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3)讨论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5. 例题讲解精选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

6. 随堂练习设计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结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主要内容:叙述方法与语言特点修辞手法思想感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分析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举例说明;(3)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枣儿”的寓意的理解。

2. 答案:(1)叙述方法:顺叙、倒叙、插叙等;语言特点:生动形象、富有诗意、情感真挚等。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3)“枣儿”寓意:象征家乡、亲情、童年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相关作品,如作者的其它作品、类似主题的文章等;(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与感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文本的叙述方法、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的分析。

《枣儿》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枣儿》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枣儿》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枣儿》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枣儿》。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通过描述主人公小男孩与枣儿故事,展现童年时期快乐和成长过程中启示。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课文结构,品味语言,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作者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解课文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会分析课文结构,品味语言,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童年快乐,体会成长过程中启示,培养珍惜友情、关爱他人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结构,品味语言,理解课文主题。

2.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作者情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象征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原文、学习笔记、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氛围,引发学生对童年生活回忆。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注重点词汇和句式。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情节发展;(2)品味语言,关注课文中象征意义,如枣儿、小男孩等;(3)深入剖析课文主题,让学生体会童年快乐和成长过程中启示。

4. 例题讲解:(1)分析课文中比喻句,如“枣儿像红宝石一样挂在树上”,让学生理解其表达效果;(2)讲解课文中象征意义,如枣儿象征着童年快乐,小男孩象征着成长过程中勇敢与担当。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比喻句,描述自己心中美好事物;(2)结合课文,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童年生活感悟。

6.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疑惑。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结构图;2. 重点词汇和句式;3. 课文主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课文,以“我童年”为题,写一篇作文;(2)分析课文中象征意义,谈谈你理解。

枣儿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4篇

枣儿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4篇

第1篇《枣儿》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枣儿》是九年级下册第四元第三篇文章,它是一个话剧小品。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

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把握文中枣儿的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熟悉剧情,领悟剧中人物矛盾冲突。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1.把握剧中矛盾冲突。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父亲或者母亲在外地工作的请举手。

2、你的同学和朋友中有没有父母在外地工作的?(这类孩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留守儿童”,其实在广大的农村还有一种人群,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留守老人”,今天孙鸿把这两类人都请进了他的话剧《枣儿》中来了。

)(二)、整体感知,把握剧情1、速读课文,把握剧情。

2、概括剧情。

3、为这场话剧拟一张海报(“编剧剧情主要人物精彩看点上演时间导演”)(三)、读课文,明冲突1、介绍有关“矛盾冲突”的理论知识。

2、文章里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呢?冲突的双方是谁呢?矛盾的焦点是什么呢?(小组讨论)(四)、赏读片段1、分角色读“走与留”“等待与不归”的片段,注意语气语调。

2、巧克力象征什么呢?枣儿又象征什么?3、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

五、拓展延伸1、一种是守着枣儿,清贫而温馨;一种是追寻巧克力,而与亲人分别,大家更喜欢哪一种?谈谈自己的看法。

2、剧本的结尾写老人和小孩爬到土坡上使劲喊,请你写下他们呼喊的内容。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优质教案精选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优质教案精选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枣儿》一篇。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分析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表达情感;学习生词、短语及特殊句式;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短语,能正确运用课文中的句式。

2. 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对比、象征等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故乡、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情感;学习生词、短语及特殊句式。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课文挂图。

3. 生词、短语卡片。

4.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情境。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分析课文内容,讲解生词、短语及特殊句式。

4. 例题讲解:讲解对比、象征等手法在课文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其他类似的表达方式。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8. 课堂反馈: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生词、短语及手法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主要内容:课文大意、生词、短语、特殊句式、对比、象征手法3.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分析手法、体会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以“我的家乡”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家乡的文章,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

组织学生开展以“家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设计。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优质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优质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枣儿》一文。

该文位于教材第三章“文学作品阅读”的第二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对《枣儿》这出戏剧的文本阅读、情节分析、人物理解和主题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枣儿》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及其关系,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通过对戏剧语言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戏剧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以及如何运用戏剧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分析《枣儿》的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以及戏剧语言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枣儿》剧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戏剧的短片,引发学生对戏剧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枣儿》。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了解主要人物。

3. 例题讲解:分析《枣儿》中的人物性格,讲解戏剧语言的特点,如对白、旁白、独白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体会人物情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人物关系图:展示剧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3. 戏剧语言特点:对白、旁白、独白等4. 主题思想:亲情、友情、成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枣儿》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经典戏剧作品,如《雷雨》、《茶馆》等,提高戏剧鉴赏能力。

组织课后戏剧表演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戏剧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理解《枣儿》主题思想和提高文学鉴赏水平的要求。

2. 教学难点:对戏剧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以及戏剧语言的特点和运用。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讨论与分享环节。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教学设计
a.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与《枣儿》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b.开展写作比赛,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融入作品中,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c.开展亲子活动,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与家乡、亲情相关的任务,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感情。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以一首关于家乡的诗歌《故乡》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诗歌的渲染,激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朗读一首关于家乡的诗歌《故乡》,感受一下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学生朗读)
2.教师引导:家乡是我们每个人最熟悉的地方,那里有我们最亲爱的亲人和朋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枣儿》,也讲述了一个关于家乡、亲情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二)讲授新知
3.在情感态度方面,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家庭、亲情和友谊有强烈的关注,容易受到情感教育的感染,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
4.学生在表达与创作方面,有一定的词汇积累和写作技巧,但文学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尚需加强。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枣儿》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枣儿》是九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精读课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
1.知识层面:掌握课文中涉及的生字、生词,理解词语的含义,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节奏和语气;掌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枣儿》教学设计(精选5篇)

《枣儿》教学设计(精选5篇)

《枣儿》教学设计(精选5篇)《枣儿》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对“枣儿”这一具体事物及剧中情节,语言加以泛化、深化、理解象征意义。

2、体会有象征意味的台词3、理解剧中人物的亲情,思考现代人的生活追求。

【教学重点】揣摩情节、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剧中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现实社会中,人们迈步奔小康,在农村不少家庭主要劳动力涌入城市生活,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同时也使自家走上富裕之路,然而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现象,留守家园的老人和孩子,在无尽的思念中生活,他们怎样寄托这种思念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戏剧小品《枣儿》。

二、整体感知1、概述古诗情节:在乡间一棵挂满了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一个捡枣的男子,一老一少的交谈,吐露了老人对儿子的思念,也表露了儿子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反映社会变迁。

2、__把时空集中在什么地方?“枣儿”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红枣儿树下,老人思念亲人的场景交待,枣树为背景,“枣儿”是全剧的标题,并以“枣儿”贯彻全文,老人和孩子以“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3、老人有几次回忆起枣儿小时候的事?他对男孩又是什么态度?他的这些回忆和态度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作者借“枣儿”表达什么思想?⑴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摘枣儿竟然尿了老人一脖子;儿子在枣儿树下尿尿。

⑵老人十分疼爱男孩。

⑶老人思念儿子,在男孩身上折射对儿子的爱。

⑷作者是借“枣儿”传达亲情,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4、剧中人物各是什么样的人?老人:老一辈农民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念旧而传统,有希望有失落。

男孩:新生一代(农村)思念亲人,好奇懂事、纯真可爱。

5、“枣儿有什么象征意义?“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三、课堂小结四、布置作业【板书】背景:枣树下童谣声亲情人物:老人:老一辈农民、亲情、爱心男孩:新生一代好奇懂事枣儿:象征亲情、故乡、精神家园《枣儿》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优秀范文三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优秀范文三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优秀范文三篇以师为朋,德高为范,以生为友,身正为师,以校为家,政勤为上。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优秀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故事内容。

2.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中反映的社会现实。

3.分析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

有人说,它像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像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

然而,《枣儿》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孙鸿,当代剧作家。

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曾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作品背景: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

目标导学二:通读文章,把握故事内容通读话剧,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社会现实1.怎样认识本文中的老人和男孩的人物形象?明确:剧中的老人是一个农民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

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枣儿》。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分析作者通过对比、讽刺手法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以及探讨作品中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式。

2. 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理解其通过对比、讽刺手法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分析作者的创作手法。

重点: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枣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枣儿的关注,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详细过程: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精讲:分析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句式,讲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详细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做好笔记。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对比、讽刺手法。

详细过程:教师分析,学生思考,共同讨论。

5. 随堂练习:针对例题,设计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详细过程:学生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讲解。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主题:《枣儿》2. 重点词语:对比、讽刺3. 作者背景:创作手法、作品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生活中对比、讽刺现象的看法。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200字。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同类文学作品,拓展阅读视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对比、讽刺现象,学会观察和思考。

组织课后阅读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式的细节。

2.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关于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分析作者的创作手法的细节。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精选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精选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枣儿》。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阅读、词语解析、修辞手法分析、课文结构梳理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难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以及如何将所学修辞手法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枣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词语解析: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词、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结合例句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小练笔。

6. 课文结构梳理: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层次结构,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7. 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枣儿》2. 重点词语:枣儿、家乡、思念、拟人、比喻等。

3. 课文结构:引子描述抒情结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以“家乡的某个特产”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作业示例:我的家乡有一种美味的特产——柿子。

成熟的柿子红彤彤的,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树上,让人忍不住垂涎欲滴。

摘下一个柿子,轻轻一咬,甜津津的汁液顿时流淌出来,仿佛在品尝家乡的甜蜜。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关于家乡的文章,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难点中的“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精选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精选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枣儿》一课。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课文解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课文的生字词,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 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教育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对枣儿的描述,表达出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枣儿的民间故事,引发学生对枣儿的兴趣,进而引入课文学习。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对重点词语进行讲解。

4. 课文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通过对枣儿的描述,表达出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修辞手法,进行仿写练习。

7.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讨论课文的主题,教育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谊。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生字词:若干3. 课文结构:总分总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5. 课文主题:关爱他人,珍惜友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的家乡”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作业题目: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答案提示:比喻、拟人等,如“枣儿红了,像一串串玛瑙”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的参与度如何?下一步如何改进?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家乡、亲情的文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分享,交流阅读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3.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5. 作业设计及答案提示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课文的生字词,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分析课文内容,掌握修辞手法。

《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这是一堂中学语文课,学生学习的教材为人教版九年级必修选修材料《枣儿》。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短文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语言能力目标:通过对短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汉字、词汇和句型,理解文章中的词汇和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能力目标:从本文中发现表达方式、使用的修辞手法、人物形象等来加深理解,考虑故事内涵等方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短文中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爱国者的忠诚和坚守精神。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先通过试听环节,引导学生识别文章中的生僻汉字、熟悉文章中的语言运用等。

2.阅读分析: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读《枣儿》的大意,然后就故事背景、人物性格、故事的主要情节、冲突及其他问题进行讨论、阐释。

提出一些扩展式的问题,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例如:(1)武王的出仕以及感恩报答散(2)王季的生命境界和人格魅力(3)枣儿的感受和成长过程3.表达讲解:教师通过教学幻灯片介绍以及对文本语言、修辞运用及其他问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加深理解。

4.扩展练习:教师准备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练习题,例如:完形填空、选择题、阅读理解等,并及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解答。

5.语言实操:引导学生根据《枣儿》文本内容创作一篇“我的收获”小作文,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作文写作方法和能力。

6.课后作业:学生应根据“我的收获”小作文的写作轮廓,结合实际经历,再次深度感受《枣儿》的情感和智慧,并自主完成一篇作文。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初中九年级语文《枣儿》优质教学教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枣儿》优质教学教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枣儿》优质教学 教案
目录
• 教学目标与要求 • 教材内容分析与解读 • 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 • 课堂互动环节安排 • 作业布置及评价方式 • 板书设计和课件资源推荐
01
教学目标与要求
Chapter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课文《枣儿》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通过枣儿所表 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及用法。
制作技巧
注意色彩搭配、字体大小、动画效果等,使课件更加美观和易用;同时,要注重课件的实用性和交互性,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THANKS
感谢观看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运用
图文结合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 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素材,帮助学生更加直观 地理解课文内容。
配音配乐
通过添加背景音乐和课文 朗读等音频素材,营造更 加浓郁的学习氛围,增强 学生的情感体验。
互动游戏
设计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互 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 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 兴趣和参与度。
创新性活动设计思路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的形式再现课文内容,增强 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现能力。
辩论演讲
组织学生对课文中的某一观点进行辩论或演讲,培养学生的思辨 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写作创作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创作,如续写、改写等,培养学 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04
课堂互动环节安排
提问引导 通过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 思考、积极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 力。
情境创设 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 受、理解和体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能 力。
拓展延伸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枣儿》优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枣儿》优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枣儿》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一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阅读理解课文,分析作者通过对枣儿的描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重点句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作者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枣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枣儿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回答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字典查阅生词。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6. 情感体会:讨论作者通过对枣儿的描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生字词:X(根据实际情况填写)3. 重点句子:X(根据实际情况填写)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分析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

2. 答案:(1)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对故乡枣儿的回忆和思念之情。

(2)例:比喻:“枣儿像红色的玛瑙”;拟人:“枣儿在树上笑盈盈地望着我们”;排比:“枣儿甜、脆、香”。

(3)示例:秋天到了,枣儿红彤彤的,像一颗颗红色的宝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掌握程度如何,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关于故乡的文学作品,进行拓展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五篇】

篇一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1.演读法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 分角色演读课文,整体感知。

把握剧情;引读提高,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层探究,合作研讨。

领悟作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延伸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身边孤独的人群。

一、#教案#导语设计 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

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

漫山遍野无人应。

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

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

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

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

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

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枣儿》优质教案(新人教版九下25

《枣儿》优质教案(新人教版九下25

《枣儿》优质教案(新人教版九下25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掌握《枣儿》的剧情和人物关系。

2. 领悟戏剧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分析戏剧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枣儿》的语言特色和主题思想。

重点: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掌握剧情和人物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与枣儿有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 阅读与欣赏:a.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

b.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戏剧的主题思想。

c. 逐句解析戏剧中的精彩语句,体会语言特色。

3. 例题讲解:a. 分析题目:从文中找出表现主题思想的句子。

b. 解析:结合课文内容,找出相关句子,并解释其含义。

4. 随堂练习:a.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戏剧作品的主题思想。

b. 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戏剧常识2. 阅读《枣儿》剧情梗概人物关系主题思想语言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枣儿》的主题思想。

b. 选取文中的一个人物,分析其形象特点。

2. 答案:a. 主题思想:《枣儿》通过枣儿与奶奶的亲情,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 人物形象:如枣儿,勤劳、善良、乐观、向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和《枣儿》的主题思想?2. 拓展延伸:a. 让学生课后阅读其他戏剧作品,如《雷雨》、《茶馆》等,进一步了解我国戏剧艺术。

b. 组织戏剧表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戏剧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的“阅读与欣赏”部分,对《枣儿》的剧情、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进行分析。

2. 教学目标中的分析戏剧的语言特色和主题思想。

3.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的分析《枣儿》的语言特色和主题思想。

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精选(1)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精选(1)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一文。

主要讲解文章的章节如下:1. 第一至四段:描绘了一个小村庄的景象,重点描述了枣儿的生长环境和丰收的场景。

2. 第五至八段:讲述了枣农们收获枣儿的过程,以及他们与枣儿之间的深厚感情。

3. 第九至十二段:通过一个小故事,展示了枣农们对枣儿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描绘手法,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赞美。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对文本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美好情感,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尊重劳动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中描绘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对家乡和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枣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枣儿的关注,进而引入课文学习。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章的描绘手法。

3. 课堂讲解:a. 讲解文章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b. 分析文章的描绘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c. 讲解文章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文章结构:总分总3. 描绘手法:比喻、拟人等4. 修辞手法:排比、对偶等5. 课文主旨:赞美家乡和劳动人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其他描绘家乡的文章,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枣儿》优质教案新人教版九下36

《枣儿》优质教案新人教版九下36

《枣儿》优质教案新人教版九下36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36课《枣儿》。

教学内容包括:戏剧的基本知识介绍,分析剧本中的人物、情节及主题,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具体章节为教材第五单元戏剧部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如剧本、角色、舞台等。

2. 培养学生分析剧本中的人物、情节及主题的能力。

3. 通过对剧本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剧本中的人物性格和主题。

重点:戏剧基本知识的掌握及剧本情节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红枣实物,引发学生对“枣儿”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导入:介绍戏剧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阅读剧本。

3. 情节梳理:让学生复述剧本情节,分析人物关系。

4. 人物分析:分组讨论,每组分析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全班分享。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剧本中找出主题,进行讨论。

6. 例题讲解:分析剧本中的一段对话,讲解如何从对话中分析人物性格。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编写一段对话,展现人物性格。

六、板书设计1. 戏剧基本知识2. 剧本《枣儿》人物关系图3. 人物性格分析4. 剧本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剧本《枣儿》,分析其中一位你最喜欢的人物性格,并说明原因。

2. 答案要求:不少于2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优秀的剧本,如《雷雨》、《茶馆》等,提高戏剧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学生分析剧本人物、情节及主题的能力培养。

2. 教学难点:分析剧本中的人物性格和主题。

3. 教学过程中的情节梳理、人物分析、主题探讨和例题讲解。

4.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人物性格及原因的论述。

一、教学目标中分析能力的培养(1)人物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从中推断人物性格。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优质教案(精选1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优质教案(精选1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章《散文撷英》中,深入学习《枣儿》这篇文章。

该文章为作家萧红所作,描述她在东北农村生活片段,以及与枣儿树相关几则小故事。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作者与枣儿树感情,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字词、句式、段落结构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对散文鉴赏水平。

3. 通过文章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培养他们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深层含义理解,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教学重点:文章字词、句式、段落结构等基本知识学习,以及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与大自然相关图片,引出本节课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生字词,解文章大意。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文章字词、句式、段落结构,分析文章写作技巧。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与大自然故事,体会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5.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难点、重点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6. 随堂练习:针对文章内容设计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主要内容:字词、句式、段落结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写作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抄写课文中重点词语,并解释其意思。

模仿文章写作手法,以“我大自然朋友”为题,写一篇短文。

2. 答案:见课后附解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是否掌握散文基本知识,能否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大自然,发现生活中美好,提高他们写作水平。

同时,推荐阅读萧红其他作品,进一步解她写作风格。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和详细说明。

九年级下册《枣儿》优质教案(表格式

九年级下册《枣儿》优质教案(表格式

九年级下册《枣儿》优质教案(表格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枣儿》,具体章节为第22课。

内容包括戏剧的背景知识、剧本的结构与角色分析,以及课文的具体内容学习。

详细内容涉及戏剧的起源、发展,剧本的构成要素,角色性格特点分析,以及通过课文学习,理解作者借助枣儿这一物象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戏剧的基本知识,理解剧本的构成,能够分析并解读角色性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剧本的结构分析,角色性格的解读,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深入挖掘作者的情感表达,以及理解戏剧的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美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知识介绍:讲解戏剧的起源、发展,以及剧本的构成要素,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3. 课文学习: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剧本结构,解读角色性格,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a. 小组合作,分析剧本结构,讨论角色特点。

c. 教师点评,补充讲解。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戏剧基本知识框架2. 剧本结构图3. 角色性格分析4. 课文深层含义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剧本结构,分析课文的情节发展。

b.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枣儿的认识和理解。

c. 以“家乡的枣儿”为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a. 参照剧本结构图,分析课文情节发展。

b. 学生需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枣儿的象征意义。

c. 学生可结合自身经历,发挥想象力,创作作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九年级语文《枣儿》优质教学教案《枣儿》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九年级语文《枣儿》优质教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初中九年级语文《枣儿》优质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方法1.演读法2.讨论法3,延伸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分角色演读课文,整体感知。

把握剧情;引读提高,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层探究,合作研讨。

领悟作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延伸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身边孤独的人群。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flash,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教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

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

漫山遍野无人应。

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

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

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

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

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

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体显示:关于老人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关于男孩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关于枣儿6.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学生分组讨论。

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

活动成果展示:关于老人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

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关于男孩4.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

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

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关于枣儿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

展开情节。

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

也与枣儿相牵连。

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7.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以这首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

结尾用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

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

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媒体显示:(1)老人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男孩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2)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

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

(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

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老人不知道。

男孩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

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5)男孩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来呢,你的枣儿甜!(6)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学生思考、品味。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1)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2)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3)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5)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

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

(6)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走出去的人们总有回归故里的那一天。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学生自由发言。

生1:枣儿象征着亲情。

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生2:枣儿象征着故乡。

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生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

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教师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

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生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生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生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生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迫寻。

生5: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

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学生畅谈见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儿童。

六、课堂小结《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

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

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

仁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

七、布置作业1.剧中,爷爷要求男孩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来后来爷爷见男孩不高兴了,又说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初中九年级语文《枣儿》优质教学教案二【学习目标】1.口述故事梗概,理清剧本思路。

2.认识文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性格,把握表现人物的手段。

3.“枣儿”在文中的作用。

4.重点理解全剧所运用的象征艺术表现手法5.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资料下载】1.作者介绍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

《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2.时代背景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