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1《天气和气候》教案1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气候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蔼候教案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非浅。
因此,平时,我紧抓备、教、改、辅、查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感谢您的浏览,以下是作者带来的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蔼候教案内容,期望能帮助到您!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蔼候教案1人文环境第 1 教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了解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净增加数之间的关系;知道由于人口过量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了解亚洲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通过分析各国产生经济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程与方法:通过对亚洲人文地理环境的学习,初步掌控搜集各个国家资料的方法,通过交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亚洲人文环境,增强环境意识,知道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建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亚洲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文化特点教学难点:亚洲的经济发展不安稳问题教学进程[复习提问]1、亚洲的地势有何特点?2、地势如何制约河流的流向?3、亚洲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导入新课: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下,亚洲的人们怎样生活呢?显示亚洲不同地区民族衣饰根据第一节所学习的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猜一猜它们分别散布在亚洲的哪些区域?衣饰为单一薄裙———散布在亚洲南部、东南部的热带地区;衣饰为白色裹物———散布在太阳辐射强烈的西亚地区;衣饰为各式长袍—散布在气温年较差大内陆地区(上身袖管穿脱方便);衣饰为皮衣皮靴———散布在冰冷的亚洲北部。
很明显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常指人口、经济、城市、建筑、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
一、人口最多的大洲我们来看一看亚洲的人口情形,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人口的一些情形,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了解人口状态的?比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诞生率和死亡率有什么关系?人口密度是怎么运算的?世界上哪些地区人口特别稠密?[读图]6.13“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和图6.14“2000年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提问]1、2000年世界总人口数是多少?(60.55亿)2、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是多少?(12.95亿)3、目前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几个?(10个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日本、尼日利亚) 其中亚洲有几个?(6个)分别是哪些国家?(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活动]1、按人口数多少,给各大洲排队(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2、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各大洲排队(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3、按1995----2000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平均为1.3%),运算2001年亚洲的净增人口数和世界净增人口数;看看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有多少人在亚洲?[提示]2000年世界人口总数х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净增人口数(60.55亿-1.3%=0.79亿),所以2001年世界净增人口0.79亿,而亚洲2000年人口总数36.8亿-1.4%=0.52亿,所以每增加100人中有66人在亚洲(0.52/0.79-100=66)。
七年级地理上册 4.1 天气和气候教案 (新版)湘教版(1)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的使用这两个术语。
(2)能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能力目标:A、通过生活实例分析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培养学生地理感知能力。
B、通过各种资料了解天气预报和天气符号,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C、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A、通过实际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问题的兴趣,养成关注天气预报的习惯和热爱家乡的感情。
B、通过小组活动讨论大气环境的变化,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念和良好的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充满好奇心,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但在地理知识的了解上只局限于生活中的接触,对于天气和气候之间的区分,还存在很大的模糊点;而对于天气符号的认识也只是从日常的天气预报中所获得,对于天气符号,大部分学生对阴、晴、雨、雪比较熟悉,对于其它的不常见的天气符号如雾、浮尘、霜冻等比较陌生;学生有一些生活经验。
但却缺乏对经验的提取能力;学生对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要求比较高。
重点难点重点: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难点:学会看天气预报,分析天气形势图。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这样假设的情景,让学生对天气符号、风力风向以及卫星云图有一个初步感知。
教学活动【讲授】教学过程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先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以小组闯关比赛的方式进行。
对于知识点的处理,具体分为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天气和气候,那么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呢?天气和气候有何区别?让我们先来看看孝感天气预报和孝感的气候特征,初步感知一下天气和气候知识,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本57页有关天气和气候的内容,完成表格内容,教师小结。
天气气候概念联系区别时间是否稳定举例描述为检验学生对天气和气候概念的理解,进入本节课闯关练习的第一关——理解关,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天气,哪些是气候?四个小组开始比赛。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
教案:天气和气候【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67-P70。
主要包含“天气”、“气候”、“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等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并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3.能够解读简单的天气预报信息,理解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天气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通过小组合作,识别并解释天气符号。
3.运用多媒体资源,模拟天气预报播报,提升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挑战。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常用天气符号的识别与应用。
•天气预报的基本解读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气候的复杂性及其对地理环境的长期影响。
•运用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信息,分析特定地区的天气状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天气符号、天气预报视频、气候类型图片等)。
•常用天气符号卡片。
•学生预习材料(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天气预报的基本要素等)。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情境导入:播放一段不同天气下的生活场景视频,如晴天下的户外活动、雨天中的行人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场景有什么不同?它们与什么有关?”从而引出天气的话题。
•明确目标:简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天气与气候、掌握天气符号、解读天气预报。
二、新知讲授(20分钟)1. 天气与气候(10分钟)•概念讲解:通过PPT展示,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强调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案例分析:选取一两个典型案例,如“北京的一年四季天气变化”或“南极洲的寒冷气候”,分析天气与气候对当地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 常用天气符号(5分钟)•展示符号:利用多媒体展示常见的天气符号,如晴天、多云、雨天、雪天、雷阵雨等。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1 天气和气候 教案设计1
天气和气候【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天气、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3.理解天气的变化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
二、能力目标1.能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粗略地判断天气的基本状况。
3.能收看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在天气预报中出现的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等天气预报符号及课后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认识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规范自身的行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天气符号的识别。
3.通过卫星云图或天气预报图分析天气状况。
【教学难点】1.利用教材中的气候知识分析和判断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2.认识和理解灾害性天气符号及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以求趋利避害,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报天气预报,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关注,了解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前热身让学生谈谈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举例说明天气对日常生活或生产造成的三、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1)观看灾害性天气(沙尘暴、台风、寒潮)的录像,加深对天气的理解。
(2)观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录像,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过程,认识基本的天气符号。
2.双边互动互动1:师:有哪些同学喜欢收看《天气预报》呢?生:踊跃举手,热情很高。
师:为什么要收看《天气预报》呢?生: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的很多方面都受天气的影响……师:为什么要天天收看天气预报呢?生:因为每天的天气都在变。
师:《天气预报》的内容有哪些?生:气温、降水、风、雪、雾、霜……师:大家能发布学校所在地当天的天气信息吗?(或模拟进行第二天的天气预报)生:踊跃发言,用各自的语言描述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状况。
明确:通过大家以上的讨论及理解,我们便可以给天气下一个具体的定义,即: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它处在时刻变化中。
七年级地理上册4_1天气和气候教案新版湘教版1
《天气和气候》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2)学生识别卫星云图,常用天气符号,能收看天气预报。
2.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与气候(2)通过对天气和气候特点的分析使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天气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密切,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区分天气和气候。
【教学难点】识记天气符号,掌握预报天气的技能【教学方法】读图、小组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问:我们外出旅游一般要做哪些准备?(学生回答)师:除了必要的衣物和生活用品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了解那里的天气状况。
二、新课学习(一)天气展示不同天气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这分别是什么天气(学生看图回答)提问:什么是天气?一般用哪些语言来描述天气?天气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明确: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描述天气可以用:晴、雨、气温高低、风力大小等;天气的突出特点是多变。
展示图片:提问:你能根据图片描述当时的天气状况吗?(学生回答:晴、下雨、刮风、下雪)提问:什么是气候?气候又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明确: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气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展示图片,提问:你能据图片描述那里的气候特点吗?(学生回答:沙漠地区炎热干燥;极地地区严寒)总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练习:下列词语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1.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天气)2.海南长夏无冬(气候)3.撒哈拉沙漠终年炎热干燥(气候)4.昆明四季如春(气候)5.东边日出西边雨(天气)6.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气候)7.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天气)8.“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天气)过渡提问: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天气?(学生回答)明确:手机、电脑、报纸、收音机、气象观测等播放视频:天气预报展示卫星云图,提问:在卫星云图上,白色代表什么?蓝色代表什么?绿色和黄色代表什么?(学生回答)明确:白色代表云雨区;蓝色代表海洋;绿色和黄色代表陆地。
七年级地理上册 4_1 天气和气候教学案 (新版)湘教版
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学目标】1.能够区别天气和气候,区分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语言。
2.正确描述某时的天气状况和某地的气候特征。
3.能识别常用天气符号和看懂简单天气图。
【课前预习】1.阅读课本67页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天气?描述天气的词语有哪些?天气的特点是什么?(2)什么是气候?描述气候的词语有哪些?气候的特点是什么?(3)概括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 阅读课本68页的“卫星云图”,回答:(1)如何根据卫星云图判别天气状况?(2)说出“卫星云图”上我国青藏高原、首都北京、家乡所在地大体的天气情况。
3.依据课本68页图4-3,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课堂突破】本节涉及的天气、气候等知识内容难度不大,主要是能够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区分天气和气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运用地理比较法。
如本节中对天气与气候的比较,可以从含义、特点和表述语言等方面进行比较,从中把握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自我测评】1.下列的诗句中描述天气的是A.小楼一夜听春雨B.秋高气爽,水碧林红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挑花始盛开D.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2.下列词语描述气候的是A. 这里天空蓝极了,偶尔有云飘过来B. 这场大风真厉害,把马路两边的座椅都掀翻了C. 一场寒流过后,气温降到了零下二十多摄氏度D. 这里四季分明,夏季热,常下雨,冬季冷,很干燥3. 下列天气符号中,表示多云的是4.据下面的天气预报图,回答下列问题。
(1)播报城市的天气状况。
广州:___________________。
武汉:___________________。
南京:___________________。
长沙: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会有雷阵雨的城市是________。
(3)播报下列海域的风向风力状况。
A(东海附近海面)_________________。
B(南海附近海面)_________________。
第4题图【反思】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有: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存在的困惑是:3.我今后在地理学习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湘教版七上地理 4.1天气和气候 教案
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一、教材:《天气和气候》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的开篇。
从教材结构看,它是继续学习气温、降水和气候知识的基础。
从教材内容看,教材以天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为切入点,体现了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中、服务于生活的新理念。
教材中图片的使用形象易懂,避免了学生对某些天气现象的陌生感,也便于学生理解,且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课内活动和课外延伸活动其实践性很强,,体现了新教材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初步学会看懂简易天气预报。
(3)知道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掌握他们的区别。
(2)通过“走进直播间”活动,学生初步学会看懂简易的天气预报图。
(3)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分析地理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讲地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讨论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让学生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难点:识别天气符号并能阅读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四、说学情:学生对本节知识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
但是,青少年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一生理特点,运用直观生动生动的图像或事件,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在课堂。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分析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辅导教学、合作学习法、讨论探究法六、教学过程:因为准备了微课,让学生提前了解掌握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和区别,所以这节课我没有新课导入,教学过程就主要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四个学习任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1《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1《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1《天气和气候》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差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掌握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了解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的深入理解还存在困难,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天气和气候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的实际情况观察和分析能力还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掌握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特征,了解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天气和气候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关注,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
2.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差异。
2.观察法:观察天气和气候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相关案例和图片。
3.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例如:“你们知道什么是天气和气候吗?它们对我们有什么影响?”2.呈现(15分钟)通过讲解和展示图片,向学生介绍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差异。
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点和区别,让学生理解天气和气候的不同。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天气和气候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和分析能力。
可以让学生观察学校的天气变化,或者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图片,让学生分析其特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 4.1 天气和气候教案 湘教版
2.能识别常用天气符号和看懂简单天气图,逐步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
报的习惯。
3.知道空气质量报的基本内容。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候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能通过简单的天气图,判断某地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并能对其结果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地理知识就源于生活,懂得“处
课 名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教 师
课 时
第一课时
年 级
七年级
课标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知识目标
1.会区分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语言,并能正确描述某时的天气状况和某地
2、通过连线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可以观察就能获得天气信息
1、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连线题:让学生感受,知识就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细心观察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
1、直观展示问题
2、连线题,让学生上台连线,使他们既得到锻炼,又获得展示的机会;同时也吸引其他同学的眼球,增强他们的注意力
学会看简单的卫星云图
了解一些我们人类对天气和气候的负面影响
1、讨论交流我们人类对天气和气候的负面影响
2、展示一份环境质量日报,了解环境质量日报中的几个项目间的关系
让学生充分感知我们人类对天气和气候的负面影响
通过白板展示几个有关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候产生负面影响的图片,给学生以震撼
小
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1、学生自己谈收获
2、齐读十八大报告中的一句话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天气和气候》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四章世界地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主要介绍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培养对天气和气候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
b. 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
c. 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2. 能力目标:a. 能够观察和描述天气现象。
b. 能够分析天气变化的原因。
c. 能够运用气候图谱进行气候类型的识别。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b.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日常认知,但对于其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较为薄弱,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操作进行培养。
部分学生可能对气候图谱的阅读和分析较为陌生,需要进行引导和训练。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呈现天气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天气的注意和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对天气和气候有什么了解?有什么区别?”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环节:概念解释教师通过板书的方式,解释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并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两者的概念。
第三环节: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教师讲解和多媒体展示,介绍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
重点解释大气环流、地球倾斜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鼓励学生进行讨论。
第四环节: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教师讲解并展示气候图谱,介绍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1《天气及气候》教案1
《天气随和候》教课方案教课内容天气随和候课时安排1课时讲课时间讲课人李世和一、教课目1)知与技术:知道“天气”与“天气”的区,能在平时生活中正确使用两;能的天气符号、的星云与天气。
2)程与方法:通剖析天气,学会集理安排生活与生活,提升学生地理践力。
掌握用表格和画学地理知的方法;地理资料,培育学生取地理信息的能力;3)感情、度、价:通学本内容,学生能关注身的地理知、自然象,初步成立起地理知根源于生活、服于生活的正确。
二、教课要点1、“天气”和“天气”的区。
2、学会星云和的天气。
3、掌握天气符号中和沙的符号。
三、教课点1、合剖析天气星云和天气,2、掌握天气符号中和沙的符号。
四、教课器具:自制PPT。
五、教课程入:提:同学,我在平时生活中,出的候最关怀的是什么?学生:⋯⋯老:同学的都,不老天气是老在出最关怀的,什么老天气是我出是最关怀的?个就要在我接下来的堂中来找答案了。
在同学翻开本67,我和大家共同学第四章的第一“天气随和候”。
板:第一天气随和候老:我来看到白板上,活1:察片,在上学的程中都碰到了哪些天气?(四幅也是本上的4-1不一样天气状况表示)。
学生:晴日、下雪天、沙暴、下雨天(晴、雪、沙暴、雨)老:同学察得都不,在上学的程中,分了晴日、下雪天、沙暴、下雨天。
老:我接下来看活2:依据片描绘当的天气状况,主要以冷、晴雨来描绘。
学生:左的片是晴日,右的片是雨天⋯⋯老:依据片,我都能够两幅片的天气状况了老:我接着来看到活3:以下资料,天气的特色,第一我来看到资料1,是某市10月7日的一天气,10月7日,我市天气迅速好,包含主城区在内的大多数地域,天气将以阴天多云主,偶有阳光相伴,最高气温可6日上升8氏度,达到29氏度。
因为先期基气温偏低,7日只管升温了8氏度,的气温条件下,人体仍不会感太。
8日,我市又将遭受一降雨天气,主城区以阴天雨天气主,气温受影响不明,下跌3氏度。
在天气中老用字把一些关的了出来,从迅速好、最高气温可6日上升8氏度和下跌3氏度三个关句,我能够看出天气的特色是怎么的?学生:短多的,老:好,同学得很好,那么从包含主城区在内的大多数地域,我又能够得出天气的什么特色?学生:⋯⋯老:我能够获得天气在同一内的不一样地方,是不一样的。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1《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1《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1《天气和气候》是学生在学习地理基础知识后,对天气和气候这一重要主题的深入学习。
本节课通过介绍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地理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
但天气和气候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特点。
2.天气和气候形成的原因。
3.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内容。
2.观察法:观察天气和气候的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中认识和理解天气和气候。
3.实验法:进行简单的气象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形成过程。
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天气和气候的认识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教具:地图、图片、气象实验器材等。
4.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现象,引导学生对天气和气候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内容,让学生对天气和气候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气象实验,如制作简易风向标、气温计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形成过程。
地理初一上湘教版4.1天气和气候教案一
地理初一上湘教版4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
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阻碍是专门显著的,专门对农业生产来说,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
本节要紧讲述了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及其区别,以“当你清晨背起书包走出家门最先感受的是什么?”为切入点,用周围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习适应,表达课改中学习周围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归纳出天气的概念。
之后又通过天气符号、卫星云图以及相关图片,能够关心学生轻松把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小活动”题目的设计也是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反映了当前课改的提倡的“学习有用的地理”。
教材的最后还提供了大气环境检测的阅读材料,这种贴近生活的知识,关于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大气环境质量、关注健康、增强环保意识都有重要作用。
教法指导:1、让学生发觉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查找资料,培养比较、分析、概括能力。
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学生了解的当地素材和电视新闻中的实事,引起学生学习的爱好。
情形设计:开放式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明白“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那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明白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形,粗略地判定近期可能显现的天气情形。
4、能收看不同地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形。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阻碍。
报纸、图书等学会调查和分析资料,在观赏、欢乐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渗透。
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爱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天气预报图。
课时安排:1课时引入: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同学们,那个元旦我要到海南去旅行,可我为带什么服装犯了愁,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生答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两词;能识别简单的天气符号、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与天气预报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天气预报,学会合理安排生活与生产活动,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
掌握用表格和图画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阅读地理材料,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让学生能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自然现象,初步建立起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重点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3、掌握天气符号中风和沙尘的标识符号。
三、教学难点1、综合分析天气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2、掌握天气符号中风和沙尘的标识符号。
四、教学用具:自制PPT。
五、教学过程导入:提问: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出门的时候最关心的是什么?学生:……老师:同学们说的都对,不过老师认为天气是老师在出门时最关心的,为什么老师认为天气是我们出门是最关心的?这个问题就要在我们接下来的课堂中来寻找答案了。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7页,这节课我和大家共同学习第四章的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板书: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老师:我们来看到白板上,活动1:观察图片,贝贝在上学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天气?(这四幅图也是课本上的图4-1 不同天气状况示意图)。
学生:晴天、下雪天、沙尘暴、下雨天(晴、雪、沙暴、雨)老师:同学们观察得都不错,贝贝在上学的过程中,分别经历了晴天、下雪天、沙尘暴、下雨天。
老师:我们接下来看活动2:请根据图片描述当时的天气状况,主要以冷热、晴雨来描述。
学生:左边的图片是晴天,右边的图片是雨天……老师:根据图片,我们都可以发现两幅图片的天气状况了老师:我们接着来看到活动3:阅读以下材料,归纳天气的特点,首先我们来看到材料1,这是某市10月7日的一则天气预报,10月7日,我市天气快速好转,包括主城区在内的大部分地区,天气将以阴天多云为主,偶有阳光相伴,最高气温可较6日回升8摄氏度,达到29摄氏度。
由于前期基础气温较偏低,7日尽管升温了8摄氏度,这样的气温条件下,人体仍不会感觉太热。
8日,我市又将遭遇一轮降雨天气,主城区以阴天转阵雨天气为主,气温受影响不明显,仅下跌3摄氏度。
在这则天气预报中老师用红字把一些关键的词标了出来,从快速好转、最高气温可较6日回升8摄氏度和仅下跌3摄氏度这三个关键词句,我们可以看出天气的特点是怎么样的?学生:短时多变的,老师:好,同学们归纳得很好,那么从包括主城区在内的大部分地区,我们又可以得出天气的什么特点?学生:……老师:我们可以得到天气在同一时间内的不同地方,是不同的。
就像是我们南宁市在某一时刻青秀区可能是晴天,而西乡塘区则下着雨一样。
老师:在归纳了材料1,我们来看材料2,材料2是海口市上下班天气预报,从这个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天气预报是在一个地方,一天之内的不同时间的天气预报,早上天气是什么?中午天气又是怎么样的,下午又是怎样的?学生:……老师:我们从这些信息中可以得到天气的什么特点呢?学生:……老师:我们可以发现,在同一地方里的不同时间,天气是不同的。
老师: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刚才我们所学到的知识。
第一个是我们刚刚归纳出来的天气的特点:1.即短时多变。
2.同一时间不同地方,天气不同。
3.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第二个是在我们的活动中频繁出现的,对天气的描述:阴晴、气温的高低以及风力的大小等;第三个就是天气的概念: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面的具体大气状况。
请同学们也在课本上找到相应的内容,用笔把这些内容画下来,课本没有的,就在课本里把没有的内容记下。
板书:天气的特点、描述语言、概念老师:一般天气状况我们都只是关注当天或几天之内的,最多也就关心十天半个月的,那么一个地方几十年的天气状况,我们又该怎么表述呢?学生:……老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用气候来表述了老师:那么气候又有什么特点呢?下面就让我们来阅读一则材料归纳气候的主要特点。
老师:春城昆明有“四季如春、稍阴如秋、一雨成冬”之说。
1月平均气温7.7摄氏度,7月平均气温19.8摄氏度,年较差小。
春旱,年降水量的百分之80都集中在5月-10月。
日照较长,日较差大,晴雨之间温差较明显。
冬无严寒,夏无酷热。
“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是对昆明最好的写照。
学生:……老师:从这则材料中老师标红的字可以看出,昆明常年趋于稳定,较长时间内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老师:现在我们就可以来总结一下气候了,第一个是气候的概念: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第二个是气候的特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第三个是气候的描述语言:四季如春、长夏无冬等。
板书:气候的概念、特点、描述语言老师:既然我们总结了气候的知识,那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比如,我们中国东部地区的7月较为闷热、北方地区的1月和2月冰天雪地以及西北地区气候干燥,昼夜气温变化剧烈等。
老师:对了,在气候的概念里,有一个“多年”的词组,那么这个多年指的是多少年呢?学生:……老师:那我们就来补充一些知识。
气候是长年天气特征的综合,它包括了其平均状况及极端变化。
长年一般指至少有30年或更长的记录年代。
国际气象组织规定1931-1960年的观测记录作为论述现阶段气候的统一年代。
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比较稳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屏幕右边的标志就是国际气象组织标志。
老师:学习了天气与气候,那同学们能分清这两个概念了吗?学生:……老师:那我们就来验证一下老师:天气的概念是?学生:……老师:那气候的概念是?学生:……老师:那它们有什么联系吗?学生:……老师: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学生:……老师:那它们各自的特点是?学生:……老师:接下来,我们就来做一下练习,下列词语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第一个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学生:天气;老师:南宁夏长冬短,学生:气候;老师:赤道地区终年炎热,学生:气候;老师:昆明四季如春,学生:气候;老师:东边日出西边雨,学生:天气;老师:夏季多雨,学生:气候;老师:最后一个“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学生:天气;老师:古人常说:天有不测风云。
那是古人没有较为准确的获取天气信息的渠道;那么我们获取天气信息都有哪些渠道呢?学生:……老师:好,同学们说的这些渠道都可以获取到天气信息,老师这里也列举了几个获取天气信息的渠道。
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从这些渠道获取到的天气信息通常都是今天到明天怎么怎么样?那么这些信息我么可以称之为什么呢?学生:……老师:这些信息通常都是即将发生的,我们可以将这些信息统称为预报,而这些信息都是关于天气的,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天气预报”。
老师:那天气预报的具体概念又是什么呢?板书:气预报概念学生:……老师: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卫星云图等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主要包括气温、阴睛、降水可能性、降水的强度、风向和风力大小、空气的能见度等,这就是天气预报。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68页,找出天气预报的概念并把它画出来。
学生:……老师:前面说到天气预报是通过对卫星云图等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那么什么是卫星云图?板书:卫星云图学生:……老师:所谓的卫星云图是由气象卫星自上而下观测到的地球上的云层覆盖和地表面特征的图像。
像右边的这副图就是卫星云图。
这幅卫星云图所拍摄到的位置是在亚洲大部,其中红色围起的就是我们国家中国。
老师:卫星云图上有几种不同的颜色组成,其中蓝色区域代表什么?学生:海洋老师:白色代表什么?学生:云层老师: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绿色和黄色又表示什么呢?学生:陆地老师:那么在这个卫星云图上,我国东北地区现在的天气状况如何?东北地区位于这里。
学生:晴朗老师:了解了卫星云图,那我们来做一下练习吧。
在卫星云图上,要判断一个地区的天气状况,主要看该地区的颜色,当出现什么颜色时?该地区有可能为降雨状态。
A、绿色B、蓝色C、黄色D、白色。
学生:……老师:对了,出现白色则有可能为降雨状态,颜色越白降雨的可能性越高。
老师:前面讲到天气预报的概念时,有说到天气预报发布的内容,主要包括气温、阴睛、降水可能性、降水的强度、风向和风力大小、空气的能见度等。
那么这些信息是如何在天气预报图中表示出来的?学生:用符号表示老师:那我们就要学习天气的符号了,老师这里有两组天气符号图,这个图在书本上也有的,找到它,并把它们记住。
板书:常用的天气符号学生:......老师:在这些天气符号中,有一些是要我们熟记和掌握的。
比如风的表示就要我们掌握它的表示方法。
学生:......老师:(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0℃以下时结成的小冰晶,雪是从高空中落下的,是凝固或是凝华而成,温度低于0℃的地面和物体表面上有水汽凝结成白色结晶的是白霜,水汽含量少没结霜称黑霜对农作物都有冻害,称霜冻。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
[1] 通常出现在秋、冬、春三季。
它与霜不同,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并且地面温度低于0℃,在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有霜冻时并不一定是霜。
)老师:接下来,我们来学习风的表示。
首先是风的符号表示,风的符号由风尾和风杆组成,而风尾又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垂直于风杆的一横,这种每一道代表风力2级,半道代表1级。
另一种是一个三角形风旗,一个风旗则代表风力8级。
板书:风的表示(画出风的符号用来讲解风力的表示)学生:......老师:接下来我们学习风向,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
风的符号由风杆和风尾配合表示风向,画有风尾或风旗的一方即为风向。
如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风的符号在东南方向,有一个风旗表示8级风,该风符则表示为东南风8级。
老师:我们学习了风的表示,照例,我们也该进行一次练习了。
老师:考一考,第一个,学生:......;老师:第2个,学生:......;老师:第3个,学生:......;老师:第4个,学生:......;老师:第5个,学生:......;老师:第6个,学生:......;老师:第7个,学生:......;老师:第8个,学生:......;老师:接着我们来了解和学习下沙尘的表示与区别。
板书:沙尘的表示与区别老师:沙尘符号:是一个大写S,表示沙子的意思(中文“沙”的拼音首字母,英语:sand).中间有个箭头表示沙尘暴的去向。
这四个符号放在一起,我们就可以明显看到它们的区别。
老师: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的主要区别。
浮尘是由于远地或本地产生沙尘暴或扬沙后,尘沙等细粒浮游空中而形成,俗称“落黄沙”,出现时远方物体呈土黄色,太阳呈苍白色或淡黄色,能见度小于10公里,大于一公里,基本上没什么明显的风。
图片中就可以看到远方的物体呈土黄色,并且没有明显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