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毒致病机理:基于灭活及减毒疫苗免疫的发现
伪狂犬病毒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伪狂犬病毒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85d96c94028915f804dc277.png)
第!"卷总第#!期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月!"#$%&’"()"$*+,-.*/%01-$.0*2("$)&*0"%&’0*0-.((-./0-&1234524)642,!!!!!!!!!!!!!!!!!!!!!!!!!!!!!!!!!!!!!!!!!!!!!!!!!!!!!!!!!!!!!伪狂犬病毒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刘博涛,宋昌军,刘翊中)(西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7*""""""""""""""""""""""""""""""""""""""""""""[摘要]伪狂犬病是一种危害多种野生动物和家畜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猪为病毒的原始宿主和传染源,一旦感染则成潜伏感染状态,终身带毒8本病属于典型的且极难预防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之一,给畜牧业发展带来很大的损失’文章就伪狂犬病毒的主要特性、致病机理等进行综述,并对其免疫机理和防制的研究前景做一展望8[关键词]伪狂犬病毒;致病机理;潜伏感染[中图分类号]1+9+’!,[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9;*)伪狂犬病毒(=>4/?%0-@34>A30/>,=B$)在生物学分类法中属于疱疹病毒科(C40D4>A303?-4):型疱疹病毒亚科猪疱疹病毒,型(=%02354E40D4>A30/>,)8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可被感染,猪则是伪狂犬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染源,所以猪是重点的防治对象8=B$是一种高度亲神经性病毒,可以导致患猪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8伪狂犬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猪的年龄、主动和被动的免疫水平、导致感染的病毒株毒力以及病毒的数量8=B$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8患病猪的临床特征可根据日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哺乳期仔猪表现为发热和急性脑脊髓炎;成年猪通常表现为隐性感染或出现呼吸道症状;妊娠期母猪则出现流产、死胎及呼吸道症状,无奇痒[,]83伪狂犬病毒的主要特性和基因组伪狂犬病毒颗粒直径约,9*5F,内含直径约,**5F的!*面体核衣壳,由,<!个中空的壳粒组成8核衣壳之内为线状卷轴样基因组,核衣壳之外则为脂蛋白囊膜和许多糖蛋白的小纤突[!]8基因组为线状双股6(:,在核内6(:以高分子量的连环体存在,核苷酸链长度约为,9*G@,分子量为+#H,*<8基因组被倒位重复序列划分为独特的长区段(I J区,"9G@)和短区段(I1区,"G@)及I1两侧的末端重复序列(K B)与内部重复序列(L B)所组成[7]8整个病毒基因组至少含有#*个基因,可为#*!,**种蛋白质编码,成熟病毒粒子大约含有9*种蛋白质8目前=B$+*M左右基因的功能已经初步阐明[)]8在L B中已被鉴定和测序的基因有:"立即早期基因和B1=)*基因;#在I1区段已被鉴定和测序的基因是糖蛋白N6、N O、N P、N L基因、蛋白激酶(=Q)基因、,,Q6、!+Q6蛋白基因;$在I J区段已被鉴定和测序的基因是糖蛋白N R、N S、N C、N Q基因、病毒胸苷激酶(K Q)基因、6R=、=T J(6(:多聚酶)和U S=(主要衣壳蛋白)基因以及L S=,+’9基因8除了这些编码结构蛋白的基因之外,尚有许多非结构蛋白的基因于I J区:I J9*编码脱氧尿苷酶、I J9!编码解旋酶、I J9)的产物参与基因调节、I J)7编码膜蛋白I J)&的产物能使宿主细胞的复制中止、I J7"和I J)*编码核苷酸还原酶、I J7*编码6(:聚合酶、L S=,+’9的产物是宿主细胞的裂解和病毒[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刘博涛(,"+,—),男,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8——9<的包装所必需的、!"#$的产物参与衣壳的包装(同时参与完成这一功能的还有!"#%)、!"#&编码的产物是细胞出芽所必不可少的、!"’的产物与复制起点结合(!"%)并非伪狂犬病毒增殖必需的,但其缺失可延缓病毒增殖,推测!"%)可能与病毒粒子在细胞间的扩散有关[$](在!*区也存在一些非结构蛋白基因:即%%+编码膜蛋白,还包括!"%%、!"),的产物参与膜蛋白的构成[-](!伪狂犬病毒的主要编码蛋白糖蛋白既是动物机体免疫系统识别的成分,也是病毒感染时细胞与病毒相互作用的重要因子(现已证实./0中发现并已定位测序的有%%种糖蛋白:12、13、14、15、16、17、18、1+、1"、19和1:[-,;](除16是由感染细胞释放出来的非病毒子成分外,其他均是成熟病毒子的结构成分(另外,./0基因组还编码许多其他蛋白和酶类,如蛋白激酶(.+)、%%+4蛋白、#<+4蛋白、立即早期(85)蛋白、/=>)&蛋白、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激酶(?+)、核苷酸还原酶(//)和早期蛋白@(5.@)等(.A A B A C=等[<]研究表明12是一种主要糖蛋白,在病毒的穿入过程中可以促进病毒包膜与细胞膜的融合;核衣壳进入细胞质后,病毒粒子对外层核膜的融合;以及感染和未感染细胞膜间的融合(15基因位于!*区,编码对./0的毒力和嗜神经性的囊膜糖蛋白5(宁少峰和刘文强等[’]研究表明,15基因在不同的毒株中是高度保守的,这种高度的保守性表明其可以做一个标志蛋白用于./0分子水平的诊断(7D E>F和.A G=D A C B等[%&,%%]认为13通过和细胞表面的肝素样受体相互使用在./0对靶细胞攻击中起重要作用(./0?+功能为催化脱氧胸苷的磷酸化,在确定毒力上有重要作用(?+H突变病毒株几乎可以完全丧失毒力,其在神经细胞等非裂解细胞中维持着病毒复制,并与潜伏感染有关(所以,现阶段几乎所有的基因工程疫苗均存在?+基因的缺失("伪狂犬病毒的致病机理,I%伪狂犬病毒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机制./0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猪舍中可以存活一个月以上,在肉中可存活$周以上(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传播,亦可通过皮肤伤口和空气传播(病毒侵入机体后,最初在扁桃体和咽黏膜增值,#)J之内便可以经嗅神经、三叉神经和吞咽神经的神经鞘淋巴到达脊髓和脑(病毒可以经过血液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但在血液中呈间歇性出现,滴度低,难以检测出(细胞在感染./0时,病毒首先吸附在目的细胞上(病毒的囊膜糖蛋白和细胞表面的蛋白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0对细胞的吸附可分为可逆性吸附和不可逆性吸附两个阶段I在可逆阶段,13糖蛋白和细胞表面的肝素样物质相结合,细胞囊膜和细胞质膜均未发生改变,肝素钠溶液可将病毒粒子洗脱下来[’,%&](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在适宜的条件下,病毒与细胞表面其他受体相继结合,引起细胞和囊膜发生变化,使可逆性结合转变为不可逆性结合(14在吸附状态的改变过程中起了主要的作用,但只是感染初期所需,并不参与通过细胞融合传递病毒的过程[%#,%,](与14相比,./0在神经元的传播中,必需15糖蛋白,研究表明,缺失15的./0发生在周围组织的繁殖、一级神经元的感染、向中央神经系统的传播,都是通过嗅神经和三叉神经途径来实现的,然而缺失15的./0是很难引起猪中央神经系统的二、三级神经元感染[%)](在病毒与细胞的融合过程中,至少有)种糖蛋白参与其中:即12、14、17、1"[%$](虽然这些糖蛋白是如何介导融合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但至少缺少任何一种蛋白质,病毒都不会与细胞膜相融合(在细胞囊膜与细胞膜融合后,核衣壳开始释放入细胞内,并在五分钟内沿微管转移至核膜上临近核孔的位置上,衣壳的一个顶点正对核孔,将病毒4:K注入细胞核内(线状4:K进入核内,首先发生环化,然后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转录(最先转录的是编码调节蛋白的立即早期基因(85)(目前,只有一个立即早期基因即85%<&被鉴定(./0的85%<&蛋白是病毒感染后合成的第一个多肽成分,为几种启动子的反式作用因子(能反式激活早期和晚期的./0基因,并也作——--为自身转录的阻遏子!"#$%&在感染细胞中主要定位于感染细胞核内[$’]!()**是由+,-.基因编码的一种间质蛋白,通过#/0)作为标记发现其在体外转染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形式则相当复杂,有的定位于细胞核,有的定位于核仁,还有的与细胞微管相结合[$1]!早期基因合成后,)2(基因组开始以滚环的方式进行复制!早期基因的主要作用是编码病毒复制相关蛋白的基因,也包括一些具有酶学功能蛋白质的基因!最后病毒的晚期基因,包括一些衣壳和囊膜蛋白的编码蛋白得以表达!装配好的衣壳以融合“出芽”的方式通过核膜进入胞浆中,此时的病毒粒子囊膜尚缺少糖蛋白,只有极少数的间质结构[$%]!随后,病毒的衣壳在反式高尔基体的小泡中进行完全的囊膜化,在+,345基因产物的参与下,形成包含糖蛋白和间质成分的完整病毒粒子[$.]!高尔基体小泡包裹着病毒粒子移向细胞膜并与之融合,将病毒粒子释放到细胞外!但释放出的病毒并不能立即重新进入到它们刚刚离开的细胞,研究表明,67可能阻止病毒与细胞的再次融合[*&]!受感染的细胞可发生在形态上变化如气球样改变、核浓缩!另外,巨细胞的形成、细胞破坏及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如液体渗出和炎症细胞的浸润等)可引起病灶部位的病理变化,进而引起整个机体的病变[*$]!34*伪狂犬病毒潜伏感染[*$,**]潜伏感染是疱疹科病毒的共同特点之一,是指潜伏感染期病毒后以非活化的状态存在于机体的感染神经节中,感染动物无任何症状且不产生具有感染性的病毒粒子!89::;:<等[*3]曾报道过在病毒潜伏感染期,病毒的基因组仍可在脑干等神经部位检测到,但大部分基因的转录处于静止状态,仅少数基因可以表达[*-,*5]!动物实验表明,)2(的潜伏感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2(在口腔、鼻腔黏膜繁殖(也可直接进入鼻咽部感觉神经的末梢),经过第一轮复制后构成原发感染灶!然后,病毒经三叉神经、嗅神经、舌咽神经的神经末梢,进入嗅球和三叉神经节,在其中复制一段时间后以核衣壳的形式存在,即构成潜伏感染,这一过程大约需要*!-周的时间!视神经为颅腔内较靠前的一对神经,由间脑发出,)2(感染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后,沿着视神经顺向感染视交叉上的二级神经元[*’]!非神经组织的病理变化在潜伏感染过程中也一直存在,如扁桃体和肺!其中,肺的病变虽然最严重,由于间质性肺炎的消散不完全,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所以病变一直未减轻!但阳性细胞数量并不是很多,这可能与肺内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有关!目前关于潜伏感染的建立、维持及激活机制尚不明确!通过研究,人们已知)2(的=>?既可以以附体的形式存在,也可以插入潜伏感染的神经=>?!一方面,潜伏的基因组一般为沉默基因,当受到外界的刺激因素(应激、外周组织损伤或某些药物)后,潜伏感染可被激活,病毒可通过轴突运输返回外周组织,通过口、鼻或生殖道分泌物排毒!另一方面,)2(潜伏的细胞可能逃避了免疫系统的清除4 ?;:@A B[*1]在研究)2(对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作用时发现,)2(可以诱导免疫细胞死亡,阻碍或延迟被病毒侵染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并在被侵染细胞内最大限度地增殖!因此,在免疫细胞遭到破坏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不一定能把含有被)2(侵染的细胞清除掉!!免疫与防治的研究前景分析本病的免疫机制尚未完全了解!实验证明在本病的免疫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兼而有之,都很重要!用疫苗免疫动物是防治伪狂犬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常用的疫苗有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基因缺失疫苗等!其中灭活疫苗虽然安全性良好,不会引起排毒,但不能诱导细胞免疫反应,保护力不如弱毒疫苗!弱毒疫苗效果较好,但其毒力返强,并可导致疾病流行,而且可建立潜伏感染!基因缺失标记疫苗,主要6#、6C、6/、D7、22等基因缺失疫苗4研究表明,基因缺失疫苗也可在三叉神经节建立潜伏感染,且可能与野毒或不同的基因缺失疫苗间发生重组而变成强毒,从而成为新的传染源,而且也存在持续性感染和排毒问题!因此,发展在)2(毒力因子分析基础之上的基因缺失株也有广阔前景4目前基因工程疫苗虽仍处于试验阶段,其有持续感染、排毒等缺点,但随着生物技术水平的发展,其安全——1’性、可靠性必然得到提高,将来定会代替常规疫苗在防治本病上发挥重要作用!参考文献:["]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陆承平#兽医微生物学(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李柠摘译#伪狂犬病病毒[*]#国外兽医学+畜禽疾病,",,-,".()):%,+)%#[(]/01201034,561789:;6*<,=6:>085$,?90@#5:>;@?9?,0A A:909?B8?C D?A E?:F96?;8?D B:1027?8G71D8H?A:>?[*]#*I7J1:@,%&&(,’K:(%(+((&#[-]张辉,方六荣,赵骞,薛念波,江云波,肖少波,陈焕春#伪狂犬病毒L M"(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畜牧兽医学报,%&&’,)K(():).,+)’-#[.]王琴,郭万柱,余广海#伪狂犬病毒胸苷激酶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和应用的研究进展[*]#中国畜禽传染病,",,.,()):."+.(#[’]殷震,刘景华#动物病毒学(第二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K]N??9?18,/#?90@#N8?D B:1027?8G71D8?A G?@:;?H@O E:;1:9?7A8H;-&0A B H!01??88?A970@F:1G71D8;?A?91097:A,2D9:A@O H!787A G:@G?B7A>?>210A?F D87:A[*]#*#I71:@,",,%,..:K,(+,&-![,]宁少峰,刘文强,范伟兴,赵宏坤#猪伪狂犬病毒囊膜糖蛋白P基因的序列结构分析[Q]#%&&-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5],%&&-,-’’+-K&#["&]<0>;@<#?90@#56010E9?17R097:A:F96??A G?@:;?;1:9?7A8:F;8?D B:1027?8G71D8[*]#*#I71:@,",K(,-%:-K)+-,&![""]N?A80?19,$#?90@#S:D A B902@?:A E:A91:@:FQ D T?8R U O V8B78?08?0A B G0E E7A?B?G?@:;>?A9208?B:A>:@?E D@0127:@:H O[*]#I?9#$7E1:27:@,",,%,)):-)+.’!["%]$01E67@75,S:12?19*W,N?91:G8U78PQ,?90@#P G0@D097:A:F;8?D B:1027?8G71D8H@O E:;1:9?7A H N-&08G0E E7A?F:10D T?8R U O V8B78?08?[*]#*I71:@,",K’,.":),’’+),K%![")]P@:79$,X:1H?0D BY,<017B:ASM,?90@#Z B?A97F7E097:A:F96?;8?D B:1027?8G71D8H@O E:;1:9?7A H N-&080>0T:1901H?9:FA?D910@7R7>H0A972:B7?8[*]#Q1E6I71:@,",K K,,,:(-+-.#["(]魏财文#伪狂犬病病毒蛋白在毒力、致病机理及传染中的作用[*]#中国兽药杂志,",,,,))("):(,+-%#["-]$?99?A@?79?1=5#Z A797097:A0A B8;1?0B:F0@;60+6?1;?8G71D87A F?E97:A8[*]#=1?A B8$7E1:27:@#",,(,%:%+(#[".]=06010H D E67,[#?90@#$0;;7A H:F0F D A E97:A0@1?H7:A E:A F?117A H A D E@?08@:E0@7R097:A:F;8?D B:1027?8G71D87>>?B709??01@O ;1:9?7A[*]#Q1E6#I71:@,",,-,"(&:"’)’+"’(.#["’]\70:[/#[9D B O:A8D7E7B0@Y]QG0E E7A??A E:B7A H H@O E:;1:9?7A5:F;8?D B:1027?8G71D80A B7>>D A:?A60A E?>?A9?F F?E9:FI N%%;1:9?7A910A8B D E97:A:A96?G0E E7A?[Y]#^D60A:<D0R6:A H Q H17E D@9D10@L A7G?1879O,%&&(#["K]310A R:_<,^?7@0A BX,*:A8Q,4@D;;/,401H?1Q,$?99?A@?79?1=5#L@910891D E9D10@Q A0@O878:F96?S?;@7E097:A5O E@?:F N8?D B:1027?8I71D87A5?@@5D@9D1?:QS?088?88>?A9[*]#*I71:@,",,’,’":%&’%+%&K%#[",]X D E68_,4@D;;/,$?99?A@?79?1=5#Z B?A97F7E097:A0A B E6010E9?17R097:A:F96?;8?D:1027?8G71D8L M)#-;1:9?7A,_67E6787A G:@G?B7A G71D8?H1?88[*]#*#I71:@,",,.,’&:)-"’+)-%’#[%&]4@D;;,/#3#?90@#N8?D B:1027?8G71D8H@O E:;1:9?7A H4780G717:A891D E9D10@E:>;:A?A97A G:@G?B7A G71D81?@?08?2D978A:91?C D71?B F:1?A91O#[*]#*#I71:@,",,K,’%:",(,+",-K![%"]金奇#医学分子病毒学[$]#北京:科学出版社,%&&"!’%,+’)"#[%%]牛传双#伪狂犬病毒未知区段的克隆‘序列分析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武汉:华中农业大学,%&&(,%&+%"#[%)]^6??@?1*3,a8:17:XQ#Z A G?897H097:A:F879?8:F N S I@09?A E O D87A H N5S[*]#Q>*I?9S?8,",,",-%(""):"’,,+ %"K&)#[%(]^03A?1P4,/@::>Y5#P b;?17>?A90@7A G?897%H097:A:F6?1;?887>;@?b G71D8@09?A E O[*]#5@7A$7E1:27:@S?G,",,’,"&()):(",+(()#[%-]S:E UYM,<03?>:8?1^Q,a8:17:XQ,?90@#=10A8E17;97:A F1:>96?;8?D B:1027?8G71D8H?A:>?B D17A H@09?A97A F?E97:A [*]#Q1E6I71:@,",K K,,K("%%):,,+"&.#[%.]Q>2030@0QN,3:;7A096S[,[17U D>010A[#Z A672797:A:F=Q N2O;8?D B:1027?8G71D8787A B?;?A B?A9:F798G680E97G79O [*]#I71D8S?8,%&&),,.:)’+(K#[%’]Q@?>0A],c D71:H0$Z,M:;?R N?A0$,?90@#Z A B D E97:A0A B7A672797:A:F0;:;9:8782O;8?D B:1027?8G71D87A96?917H?>7A0@ H0A H@7:A B D17A H0E D9?7A F?E97:A:F8_7A?[*]#*I71:@,%&&",’-("):(.,+(’,#——K.。
狂犬病病毒及其致病和治疗描述
![狂犬病病毒及其致病和治疗描述](https://img.taocdn.com/s3/m/7c57551d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4a.png)
2021/1/12
31
2. 磷蛋白(NS)
NS其实并不是非结构蛋白,由于人们已习惯称其为NS,在此仍 沿用NS之称。
鉴于NS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磷酸化,所以亦称为磷蛋白。又因 为它是衣壳基质蛋白,也有称其为M1。
NS肽链长297个氨基酸残基,序列特点为酸性氨基酸含量高,在 肽链中心部分及N端各有一个疏水区。各株系之间的同源性在92%— 98%。
狗。”
这说明我国在2500年前就已有疯狗(即狂 犬病)存在,而且已认识到这类疯狗对人危 害极大,并采取了有效的措施:驱逐疯狗。
2021/1/12
8
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医方书《五十二病方》
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医方书
《五十二病方》中有治 “狂犬齧人” 和“犬齧 人” 各三方,其中有一种外治方是 “犬所齧, 令毋痛及易瘳方”,具体治法是 “令(齧)者卧, 而令人以酒财沃其伤。” 即被狗咬伤后,采用酒 剂冲洗伤口。
2021/1/12
6
19世纪以前,对狂犬病病因的认识总的来讲是盲目
的,甚至常常是荒谬的。
对病因的解释:极端的燥热;干旱;性挫折;心理过 度紧张等;而 “魔鬼附身” 似乎是更容易被一般人接 受的一种解释。
狂犬病人的典型特征是极想喝水但又极端 “恐水” (狂犬病又称恐水病),所以古代的治疗方法之一就是将病 人出其不意地扔入池塘,认为这样可以使病人对水的饥渴 和恐惧同时消除。
RV的基因结构与弹状病毒家族其他成员的基
因结构基本相似。
2021/1/12
28
RV的基因结构示意图
2021/1/12
29
RV的5种结构蛋白及其基本功能
RV的5种结构蛋白序列主要是 由其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推导 出来的。
狂犬疫苗作用原理
![狂犬疫苗作用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123ca26b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18.png)
狂犬疫苗作用原理
狂犬疫苗的作用原理是通过激活和增强人体的免疫系统来防止狂犬病病毒的侵入和感染。
狂犬疫苗主要包含狂犬病毒的灭活或减毒毒株。
当疫苗进入人体后,其中的病毒成分会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其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
首先,疫苗激活人体的抗体反应。
病毒成分会被人体的抗原呈递细胞(APC)摄取并加工,然后将病毒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
B细胞会在刺激下分化为体液免疫相关的浆细胞,这些细胞会产生并释放特异性抗体,以便日后抵御病毒感染。
其次,疫苗也会激活人体的细胞免疫反应。
病毒抗原呈递给T 淋巴细胞,特别是辅助性T细胞(Th细胞)。
活化的Th细胞会分泌细胞因子并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如杀伤性T细胞(Tc 细胞)和巨噬细胞,以协同作用来抵御病毒感染。
这种通过免疫系统增强体内对病毒的防御机制,使得人体在接种狂犬疫苗后能够对狂犬病毒产生免疫力。
这样,如果被感染狂犬病毒,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更快速地识别并清除病毒,从而减轻或阻止病情的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狂犬疫苗的免疫保护并非立即生效,在接种疫苗后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建立充分的免疫应答。
此外,狂犬疫苗多为多剂次接种,通过多次接种和加强剂可提高免疫效果的持久性和力度。
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机制、毒株及质量标准分析-重庆狂犬疫苗抗体检测
![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机制、毒株及质量标准分析-重庆狂犬疫苗抗体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20b87561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52.png)
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机制、毒株及质量标准分析一、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机制、毒株及质量标准狂犬病病毒RNA编码核蛋白(N)、M1、M2、病毒包膜糖蛋白(G)和L五种蛋白,其中G蛋白是狂犬病病毒最主要的抗原,可有效刺激特异性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CTL)增生,并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G蛋白特异性抗体是狂犬病疫苗最重要的保护性抗体,免疫效果主要依赖其抗原表位、结构、蛋白折叠及糖基化等。
N蛋白也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性抗原,能够刺激B细胞和Th细胞诱导产生细胞和体液免疫。
磷蛋白(P)可诱导CTL,但保护作用较弱。
机体在接种狂犬病疫苗约7天左右产生IgM抗体,在约14天后产生IgG抗体并迅速升高。
IgM和IgG抗体均具有中和病毒的能力,有些中和抗体能进入感染狂犬病病毒的神经细胞内抑制病毒复制。
CTL的高峰出现在免疫后12天,可清除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狂犬病病毒,Th细胞可增强抗核蛋白和糖蛋白抗体,也能增加保护效果。
但Suss的研究认为细胞免疫在狂犬病中的作用不明。
由于狂犬病病毒核蛋白序列高度保守,氨基酸同源性达78%至93%,故病毒之间在核壳体水平上存在着广泛的抗原交叉反应。
狂犬病病毒的主要抗原部位为G蛋白外功能区,当其氨基酸同源性>74%时,病毒之间能够交叉中和,为同一遗传谱系内的病毒;膜外区的氨基酸同源性<62%时,则无交叉中和反应。
目前疫苗株均属于遗传谱系I,对遗传谱系II中的病毒感染不具保护作用。
现已经有十余个种类或基因型的狂犬病病毒属病毒被描述为狂犬病的病原体。
目前为止,遗传谱系I的狂犬病病毒是引起人狂犬病的最常见的病毒型别,也是至今应用于狂犬病疫苗生产的唯一病毒种类。
故现有疫苗可能无法为遗传谱系I外的其他血清型病毒感染提供保护。
因此,用于疫苗的病毒种类必须慎重选择。
生产用毒种应是在实验室细胞培养适应和减毒,并具有稳定生物学特性的固定毒株,其历史和来源应确证清楚,并经过全面的特征性检定,符合国家相关文件的要求。
狂犬病病毒简介及致病机理
![狂犬病病毒简介及致病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293ebd2ec850ad02df804106.png)
课程:分子免疫学题目:狂犬病病毒简介及致病机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姓名:朴佳芳学号: ********** 2016年 11月25日狂犬病病毒简介及致病机理摘要狂犬病又称恐水症,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
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
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终至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为一种古老的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严重脑脊髓炎的烈性人畜传染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为100%。
我国是狂犬病高发国家,每年的狂犬病病例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
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属病毒引起,其中作为代表种的RV是引起狂犬病的主要病因。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研究手段的进步,人们对于Rv的结构、基因功能等有了深入的认识,为狂犬病疫苗的研制和改造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理论依据。
本文结合狂犬病和Rv最新的研究进展,对糖蛋白、细胞凋亡、感染与免疫、复制和转录等致病机理及Rv及宿主细胞对病毒感染应答方面等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狂犬病狂犬病毒致病性感染Abstract Rabies, also known as fear of water, for the rabies virus caused by a zoonotic acute infection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More common in dogs, wolves, cats and other carnivores. Many people infected by the disease beast bite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unique manic, fear of fear, fear of the wind fear of water, salivation and pharyngeal muscle cramps, and finally paralyzed and endanger life as an ancient violation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an cause severe encephalomyelitis of violent human and animal infectious diseases, Once the disease, the mortality rate is almost 100%.China is a high incidence of rabies countries, the number of rabies cases each year after India, ranking second in the world. Rabies is caused by a rabies virus, in which RV as a representative species is the main cause of rabie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methods, people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ucture and gene function of Rv, and accumulated rich data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rabies vaccine. In this paper, we reviewed the recent advances in rabies and Rv, and reviewed the pathogenesis of Rv and host cells, such as glycoprotein, apoptosis, infection and immunity, replication and transcription, and the response to virus infection.Keywords: Rabies Rabies virus Pathogenic Infection目录摘要 (1)一、狂犬病病毒的介绍和分类 (3)二、狂犬病毒的特征和传染情况 (4)(一)传染源 (5)(二)传播途径 (5)(三)传播对象 (5)三、狂犬病病毒致病机理 (6)(一)糖蛋白 (6)(二)细胞凋亡 (7)(三)感染与免疫病毒的复制 (7)(四)复制和转录 (8)参考文献 (8)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巴斯德狂苗--维尔博资料
![巴斯德狂苗--维尔博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50356fdf61fb7360b4c65c9.png)
被动免疫
— 为人体提供最及时的保护
使用抗狂犬免疫球蛋白的原理 (RIG)
[20,21]
在第 0,3,7,14,28天使用单剂量HDCV后狂犬病毒抗体滴度的变化。
情绪波动(激动/抑郁, 攻击性) 恐惧发作(恐水 恐光 恐风) 自主功能障碍(瞳孔散大) 瘫痪
格林-巴利综合症(伴发热) 完全瘫痪
狂犬病发作后基本无希望存活
几乎所有的狂犬病临床症状都会发展成为昏迷和死亡,在发病后数天 时开始昏迷,最后多数由于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至今为止,全球范围内有病案记载的,狂犬病发作后存活的仅有5例, 且这5例患者发作前均已注射过狂犬病疫苗。
儿 童 、 学 生
其 他 人 员
农 牧 ( 渔 ) 民
高,15岁以下儿童占发病数的30-50%*。
– 极易被咬伤头面部、颈部及上肢。
– 被抓伤或咬伤后,未及时告诉监护人,未能得到及时处臵, 所以容易被忽视。
* WHO rabies fact sheet N°99, revised June 2001
狂犬病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
WHO指出,现代细胞纯化疫苗安全性良好。 以维尔博为例,目前全球成功接种8000多万剂, 尚未发现1例严重不良反应。
一般无不良反应,极少数人可能出现局部红肿、硬结以及荨麻疹等; 个别人的反应可能较重,红肿范围较大,伴有高烧、倦怠等症状; 个别暴露者会出现食欲减退、全身疼痛以及伤口周围长时间有麻木和 疼痛感等现象
狂犬病疫苗
注射疫苗是一种主动免疫过程
主动免疫又称为自然免疫,是将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 体,使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
措施。
路易· 巴斯德—狂犬病疫苗创始人
1881年路易〃巴斯德研究小组证明狂 犬病毒主要在神经中枢复制 1885年,巴斯德第一次将狂犬病灭活 疫苗用于人 1885年后1年多时间里巴斯德利用狂犬 病疫苗成功救治了2500名被带毒犬咬 伤的人
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解读 2016版
![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解读 2016版](https://img.taocdn.com/s3/m/ce367f2ba417866fb84a8e7c.png)
ppt课件
5
狂犬病简介-病毒情况
对脂溶剂(肥皂水、氯仿、丙酮等)、乙醇、甲 醛、碘制剂以及季胺类化合物、酸(PH 4以下) ,碱(PH 10以上)敏感,容易被杀灭
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洗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清洗
咬伤和抓伤的每处伤口至少15分钟。
对日光、紫外线和热敏感,病毒悬液经56℃ 30 ~60分钟或100℃ 2分钟即失去活力,因此也易 被巴氏消毒法消毒
ppt课件
12
暴露分级情况
a.暴露于啮齿类动物、家兔或野兔时通常无需接受 狂犬病暴露后免疫预防。
b.禽类、鱼类、昆虫、蜥蛎、龟和蛇不会感染和传 播狂犬病
c.发生在头、面、颈部、手部和外生殖器的咬伤属 于III 级暴露。(WHO 推荐:由于头、面、颈、手 和外生殖器部位神经丰富,建议这些部位的暴露属 于III级暴露
通过肌肉周围神经末梢进入神经系统
病毒在伤口周围肌肉细胞中复制 被动物咬伤而感染病毒
病毒的侵入;病毒停留在 伤口附近横纹肌细胞内缓 慢繁殖1-2周或更长
ppt课件
7
Part.02
犬伤处置介绍
ppt课件
8
暴露后处置
ppt课件
9
ppt课件
10
暴露的分级
暴露类型
2016版指南
暴露程度 暴露后免疫预防处置
“2-1-1”程序:第0 天接种2 剂(左右上 臂三角肌各接种1 剂),第7 天和第21 天 各接种1 剂
五针 法
五针法 第0、3、7、14 和28 天各接种1 剂,共接 种5 剂;
ppt课件
18
暴露前预防: 基础免疫
适用人群:高概率接触到病毒的人
所有持续、频繁暴露于 狂犬病病毒危险环境下的 个体均推荐进行暴露前预 防性狂犬病疫苗接种
2024年度《狂犬病病毒》PPT课件
![2024年度《狂犬病病毒》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20d408e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72.png)
2024/2/2
20
免疫应答机制剖析
免疫应答过程
疫苗接种后,机体会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中,体液免疫 主要产生中和抗体,阻止病毒在细胞间的传 播;细胞免疫则通过杀伤感染细胞来清除病 毒。
免疫记忆形成
疫苗接种后,机体会形成长期免疫记忆,当 再次接触病毒时,能够迅速启动免疫应答, 有效防止病毒感染。
2024/2/2
25
未来挑战及应对策略
未来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动的增加,狂犬病防 控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如疫苗接种覆盖率不均、疫 情监测难度加大、跨区域传播风险增加等。
应对策略
为应对未来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 政策引导和投入,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和质量;二是 完善疫情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三 是加强区域合作和联防联控,共同应对狂犬病的跨区 域传播风险;四是推广先进技术和方法,提高狂犬病 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狂犬病病 毒的RNA,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2024/2/2
16
现场快速检测技术
免疫层析试纸条
将特异性抗体固定在试纸条上,通过毛细作用使样本中的病毒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可 见的线条,从而判断结果。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利用胶体金标记技术,将特异性抗体与胶体金颗粒结合,形成可见的红色或紫色斑点, 用于现场快速检测。
2024/2/2
26
07 总结与展望
2024/2/2
27
课件内容回顾
狂犬病病毒的基本特性
病毒形态、基因组结构、复制策略等。
狂犬病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机制
动物咬伤、病毒进入神经系统等。
狂犬病病毒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狂犬疫苗
![狂犬疫苗](https://img.taocdn.com/s3/m/359f84968762caaedd33d422.png)
狂犬疫苗研究进展石家庄学院化工学院12级生物工程杨申雨20120702039摘要:狂犬病是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由狂犬病痛毒(Rabies Vi—rus,RV)引起,病毒粒子聚集形成胞浆内包含体,只在神经细胞胞浆和蒲肯野氏细胞里存在。
RV可分成4个血清型和2个尚待定型的病毒株。
随着RV血清型变异,目前人用和动物用狂犬病疫苗毒株已不能提供针对所有种类RV的有效保护,为了对狂犬病及其研究进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该文主要对RV病原以及狂犬病疫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字:发现过程、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接种对象、生产工艺、趋势展望发明狂犬疫苗的是著名的法国生化学家路易斯•巴斯德。
一开始,巴斯德将狂犬病毒注射到家兔的体内,让病毒经过传代,再注射到健康狗的体内,他发现:经过多次传代后,病毒的毒性大大降低。
将这种病毒注射进健康狗的体内时,狗不仅不会发病,且能对狂犬病毒产生免疫力。
这一动物实验取得成功后,巴斯德又将多次传代的狂犬病毒随兔脊髓一起取出,并进行自然干燥减毒。
然后把这种脊髓研成乳化剂,用生理盐水稀释,制成了最早的兔脑基髓制备的减毒狂犬疫苗,并在治疗人的狂犬病时取得了成功。
虽然现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目前用得最多的是人用狂犬病纯化疫苗,巴斯德的疫苗早已不再使用,但是,巴斯德是第一个成功发明狂犬疫苗的人,并用他的疫苗拯救了很多狂犬病人。
一,目前,用于人和动物狂犬病预防主要使用的是常规疫苗,常规疫苗尽管安全有效,但存在一些缺点。
随着分子病毒学和疫苗学的发展,研制安全、有效、经济、使用方便的狂犬病新型疫苗已成为当前开发的活跃领域。
目前已经和正在研制开发的狂犬病新型疫苗主要有亚单位疫苗、合成肽疫苗、DNA疫苗、活载体疫苗、基因缺失疫苗、抗独特型疫苗、转基因植物可食疫苗等。
下面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亚单位疫苗亚单位疫苗可以分为化学亚单位疫苗和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作为新型疫苗使用的活的减毒的重组伪狂犬病毒的概述
![作为新型疫苗使用的活的减毒的重组伪狂犬病毒的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eaa2678e51e79b89680226e9.png)
姓名:张克龙专业:动物科学院预防兽医学学号:1618305017作为新型疫苗使用的活的减毒的重组伪狂犬病毒的概述摘要:伪狂犬病病毒(PRV)是一种双链,猪源DNA病毒,其基因组大小约为150kb。
PRV具有许多非必需基因,其可以被编码异源抗原但对病毒繁殖没有有害影响的基因替代。
表达的天然和外来抗原的重组PRV能够刺激免疫应答。
在本文中,我们对当前具有控制动物中的病毒感染的可能的活减毒重组PRV和基于PRV的活载体疫苗进行概述。
简介1.1PRV背景伪狂犬病病毒(PRV)是疱疹病毒家族的一个成员,α疱疹病毒亚亚科和伪狂犬病(PR)或Aujezsky氏病的病原体。
感染PRV之后导致神经紊乱,呼吸困难,消瘦,年轻仔猪死亡,流产感染。
该病毒具有双链线性DNA基因组1.43×10 5 kb 的长度和含有独特的长区域(UL),独特的短区域(US),一个末端重复序(TRS),和内部重复序列(IRS)。
到目前为止,已经鉴定了至少11种不同的PRV糖蛋白(gB,gC,gD,gE,gG,gH,gI,gK,gL,gM或gN),并且编码这些蛋白质的基因已经测序。
PRV的必需糖蛋白包括gB gD,gH,gL和gK; 其他被可以被异源基因替代而不影响感染性或病毒繁殖,只要基本基因保持完整。
显示在关于在PRV基因组的基因插入常见的部位的示意图如图1.图1PRV基因组中用于插入外源基因的常见位点。
编码TK,PK,gG的,国电电力,GI和gE基因的基因是插入外源序列的最常见位点。
TK基因位于独特的长区(UL)内,并且PK,gG的,国电电力,GI和gE 基因基因位于独特的短区(US)内。
IR =内部重复序列; TR =末端重复序列。
附图不是按比例的。
已经研究了多价PRV疫苗的功效。
在这里,我们概括研究使用减毒重组PRV(rPRVs)作为疫苗候选的作为应用应用的进展,用于推动rPRV 载体疫苗的发展。
1.2减毒活PRV疫苗的简介重组PRV病毒最有希望改进现有疫苗和开发新的的途径以及即将开发新疫苗。
狂犬疫苗原理
![狂犬疫苗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0575781b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f3.png)
狂犬疫苗原理
狂犬疫苗是一种预防狂犬病的疫苗,其原理是通过引入狂犬病病毒的抗原物质,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来进行保护。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病毒性感染疾病,通过被感染动物的唾液传播给人类。
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动物的唾液中,如被狂犬病狗咬伤或抓伤后,病毒会进入人体并感染神经组织,最终导致病症的发展。
狂犬疫苗的制备过程通过灭活病毒的方法得到。
制造狂犬疫苗时,先从狂犬病病毒感染动物获取病毒株,然后在实验室中将病毒株经过多次传代和培养,最终得到有效的、免疫原性较强的病毒株。
接下来,通过化学处理或热处理将狂犬病病毒杀死,得到灭活病毒。
狂犬疫苗通常是使用灭活病毒制备的,这样做是为了保证疫苗的安全性,因为直接使用活病毒制备的疫苗可能会引发疾病。
灭活病毒不能在人体中复制,但仍然可以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并诱导免疫反应。
当接种狂犬疫苗时,灭活病毒的抗原成分会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
人体免疫系统会识别病毒抗原物质,并产生特异性抗体来中和病毒。
一旦人体接触到活病毒,免疫系统已经生成了足够的抗体,可以快速地识别并抵御病毒的攻击,防止狂犬病病毒的进一步感染。
接种狂犬疫苗是一种主动免疫手段,可以帮助培养人体的免疫力,有效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人类与狂犬病毒的“斗争”史小考
![人类与狂犬病毒的“斗争”史小考](https://img.taocdn.com/s3/m/fb8531d9195f312b3169a5ac.png)
人类与狂犬病毒的“斗争”史小考摘要:狂犬病是一种历史悠久而令人恐惧的疾病,主要经由携带病毒的动物咬伤而传播。
事实上,和鼠疫、天花,、流感等曾经造成人口大批死亡,对人类历史进程发生重大影响的传染病相比,狂犬病对历史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人类受害者的数目从未引起人口统计上的重大改变。
但该病至今一旦发病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死亡的悲剧结局,使得长久以来的中外学者都致力于研究狂犬病毒的致病机理以及疫苗的研发。
本文选取几个研究史上的几个典型时期,以反映人类对狂犬病毒的研究历程。
关键词:狂犬病,中枢神经系统,疫苗一、朦胧时期世界上有关病毒病在历史上发生情况的最明确可靠的记载以有关狂犬病的记载为最早。
早在43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的埃什努纳(Eshnunna)法典中就有关于狂犬咬人致死后犬的主人应如何赔偿的具体规定。
这说明当时已对狂犬病的病因,传播特点和预后有了一定的认识。
史诗《伊利亚特》、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都有关于狂犬病的明确记述。
而中国古籍中有关狂犬病的最早记载见于著名史书《左传》,其中记有“(鲁)襄公十七年(公元前556年)十一月甲午国人逐瘈狗。
”这说明当时人们已认识到这类疯狗对人危害极大,并采取了有效的措施:驱逐疯狗。
古罗马名医塞尔萨斯在实践中对被疯狗咬伤的伤口用腐蚀剂、拔火罐、烧灼和吮吸等方法来进行治疗。
古希腊名医盖仑还用截肢术治疗狂犬病——在两千年前无有效的特异疗法的情况下,以截肢的高昂代价来换取无价的生命,仍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医方书《五十二病方》中也记载有有治"狂犬啮人" 和"犬啮人" 的方法,其中有一种外治方是“犬所啮,令毋痛及易瘳方”,即用酒剂冲洗伤口。
晋代著名医学家葛洪在《肘后方》提到以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作为防治措施,虽未具体指明对狂犬脑组织如何减毒,其疗效也无从肯定,但这种基于"以毒攻毒" 思想的疗法,已具有主动免疫思想的萌芽。
狂犬病讲课稿课件PPT
![狂犬病讲课稿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3ff20800e009581b6ad9eba5.png)
8
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
区域
主要宿主
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 北美洲 加勒比海地区 西欧 东欧
狗,猫,猫鼬, 狗,豺,猫鼬,狐狸 狗,蝙蝠 臭鼬,浣熊,狐狸 ,蝙蝠
猫鼬 狐狸 ,蝙蝠 狐狸,狗
通过肌肉周围神经末梢进入神经系统
病毒在伤口周围肌肉细胞中复制
被动物咬伤而感染病毒
30
病理解剖
病理变化主要为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以大脑 的海马回、延髓、脑桥、小脑等处为重。可见 内基氏小体。
31
临床表现
32
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短不一,5d—1年以上,一般为1—3
个月,大多在3个月内发病,大于半年者约占 4%—10%,大于1年以上者约1%,文献报道最长 为19年或更长。
19
(二)传播途径
3.呼吸道传播: 偶因吸入蝙蝠群居洞穴中含病毒气溶胶而感染。
经莹光抗体法检查,可在其体肺上皮细胞、肺 气管细胞、肾细胞中发现有狂犬病毒的抗原。
20
(二) 传播途径
几乎所有的病例 被唾液中含有病毒的动物(狗)咬伤
、抓伤或被舔及粘膜、破损皮肤
极少数病例
吸入病毒气溶胶 (在实验室环境, 蝙蝠 居住的洞穴 )
1881年法国巴斯德认为本病的病原体是极小的生物, 1903年Negri在狂犬病人尸脑部发现了包涵体,并命 名为Negri小体,直至现在仍然是诊断狂犬病的标准 之一。
Negri小体
2
病原学
3
病原学
狂犬病毒于1962年首次在电镜下被发现,一年后, 对其形态结构进行了描述。随后在鸡胚组织、神经组 织中增殖成功。
狂犬病病毒减毒株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狂犬病病毒减毒株的研究及应用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4c01ad1ce2f0066f53322ce.png)
存在 空 白等 l ) 有 必 要研 制狂 犬病 毒 口服 活疫 苗 。 l , 3
1 现有 狂 犬病 病毒 减毒 株 的筛选 和应 用
1 1 现 有狂 犬病 病 毒 减 毒 株 的 筛选 国外 最 早 于 .
上世 纪 6 0年 代开 始研 制 狂犬 病毒 减毒 口服 活疫 苗 ,
中 国 人 兽 共 患 病 学 报
Ch ne e J ur a fZoo s s i s o n lo no e 29 3
文 章 编 号 i0 2 6 4 2 1 )3 2 3 5 1 0 —2 9 ( 0 2 0 —0 9 —0
狂犬病 病毒减毒株 的研究及应 用进 展
邹 剑 , 永 新 俞
酸 由 Gl n变 为 Ar , 未 发 现 毒 株 毒 力 的 改 变¨ g但 1 引。
最 近 Au t si n等 人 运 用 分 子 进 化 遗 传 学 的 方 法 对
S 1 AD B 9与 狂犬 病 病 毒 街 毒 株 的 种 系 发 生 分 析 显 示 , 毒 株在 编码 区及非 编 码 区都 存 在 大 量 的 非 同 街 义替 换 , 化 选 择 ( 向选 择 ) 大 于 S 1 净 负 远 AD B 9毒
作 方便 , 于推 广 的 很 多 优 点 。 因此 W HO 推 荐 使 利
用 减毒 活疫 苗 用于 野生 动物 及流 浪犬 只 狂犬病 的防 治 。鉴 于 我 国狂犬 病 防治 的严 峻形势 ( 群数 量 大 , 犬 约 75 0 只 , 村 地 区 犬 只 免 疫 率 仅 为 1 ~ 0 万 农 O 2 , 则 几乎 没有 免疫 , 生动 物狂 犬病 的防治 还 0 猫 野
体 的两 步加 压 筛选 , 1次 筛选 得 到 S 株 , 第 K G蛋 白 第 3 3位氨 基 酸密码 子 由 AGA 突变 为 AAA, 码 3 编
狂犬病讲课PPT课件
![狂犬病讲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b5fdda5e87101f69e3195b8.png)
.
38
伤口处理和免疫预防
伤口处理咬伤后立即用20%肥皂水或 0.19%新洁尔灭(不可合用)彻底冲洗伤口 半小时, 然后后75%酒精或2.5~5%碘酒涂擦2~3次 ,深部伤口可用浓硝酸烧灼,伤口不宜缝 合或包扎。
.
39
(三)预防接种 对兽医、动物管理人员、 猎手、野外工作者及可能接触狂犬病毒 的医务人员应作预防接种。原则上于1、 7、28日各肌注狂犬疫苗1.0ml,而后每 1~3年加强免疫1次。对被狼、狐、狗、 猫等动物咬伤者,应作预防接种。其方 法依伤情、疫苗种类、参照使用说明接 种,与此同时加用免疫血清,效果更佳 。
.
16
②从周围神经侵入中枢神经期
病毒沿周围传入神经迅速上行到达背根神 经节后,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髓和中枢 神经系统,主要侵犯脑干及小脑等处的神 经元。但亦可在扩散过程中终止于某部位 ,形成特殊的临床表现。
.
17
③向各器官扩散期
病毒自中枢神经系统再沿传出神经侵 入各组织与器官,如眼、舌、唾液腺、 皮肤、心脏、肾上腺髓质等。由于迷走 神经核、舌咽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受损 ,可以发生呼吸肌、吞咽肌痉挛。临床 上出现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 状。交感神经受刺激,使唾液分泌和出 汗增多。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 脏神经节受损时,可发生心血管系统功 能紊乱或猝死。
冬季发病率低于其他季节。
.
14
④流行特征:
本病为恒温动物的传染病,公布广泛,国 内以家犬密度大的地方多见。本病全年都 有发生,但冬季发病率略低。
患者以接触家犬或野兽机会多的农村青壮 年和儿童居多。
.
15
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
狂犬病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很强的亲和力。 发病原理分为三个阶段:
狂犬疫苗发明原理
![狂犬疫苗发明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4870b443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fe.png)
狂犬疫苗发明原理
狂犬疫苗是通过使用已失活的狂犬病毒或其组分来激发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以提供对狂犬病的免疫保护。
狂犬疫苗通常采用灭活病毒的方法制备。
首先,病毒被培养在细胞培养物中,然后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处理,例如化学处理和超声处理来灭活病毒。
灭活后的病毒失去了感染力,但其抗原性仍然存在。
接下来,失活病毒被注射到人体或动物体内。
注射后,病毒的抗原成分被免疫系统检测到,并识别为外部入侵物质,从而触发免疫系统的响应。
免疫系统的主要响应是产生抗体,这些抗体能够特异性地与病毒抗原结合,并阻止病毒进一步感染细胞。
此外,免疫系统也会激活其他防御机制,如细胞免疫,以增强对病毒的免疫保护。
通过疫苗注射后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和细胞免疫效应,在遇到实际的狂犬病毒时能够快速响应并消灭病毒,从而保护人体或动物免受狂犬病的侵害。
需要注意的是,疫苗对于不同的病毒株可能会有不同的效力,因此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狂犬病毒株的疫苗可能略有不同。
狂犬疫苗通常需要多次接种来建立足够的免疫保护,并且需要进行定期的疫苗接种以维持长期免疫效果。
狂犬病疫苗制作的原理
![狂犬病疫苗制作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745253cf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9a.png)
狂犬病疫苗制作的原理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致命性疾病。
合成狂犬病疫苗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步骤,包括病毒培养、病毒灭活和疫苗制备。
下面将详细介绍狂犬病疫苗制作的原理。
狂犬病疫苗制作的第一步是狂犬病病毒的培养和扩增。
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动物的唾液中,因此,病毒的获取通常通过动物实验和组织培养来实现。
一旦获取到有效的狂犬病病毒株,就可以通过培养和扩增来获取足够的病毒量。
疫苗制作的下一个步骤是病毒灭活。
灭活是为了让病毒失去侵袭力,同时保持其在诱导免疫应答中的有效性。
狂犬病病毒的灭活主要采用化学灭活剂或物理灭活法。
常用的化学灭活剂包括甲醛,它可以与病毒的蛋白质结合并改变其结构,从而达到灭活的目的。
物理灭活法通常是使用热处理或辐射灭活。
灭活后的病毒仍然保留其完整性,但已经失去了复制能力。
接下来,灭活的狂犬病病毒会与疫苗生产中的辅助成分混合。
这些辅助成分可以增强对疫苗的稳定性和免疫原性。
辅助成分包括佐剂、稳定剂和防腐剂等。
佐剂的作用是增强免疫反应,使疫苗更有效地诱导免疫应答。
常见的佐剂包括氢氧化铝和磷酸铝。
稳定剂的作用是保持疫苗在保存和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常见的稳定剂包括蔗糖和甘油。
防腐剂则是为了防止疫苗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污染,常见的防腐剂包括苯酚和苯甲醇。
混合后的病毒药剂经过若干步骤进行精制和检测。
首先,疫苗制剂中除去无关的成分,例如灭活剂中的残余物质。
然后,需要对精制的制剂进行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检测,以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性。
这些检测可以包括病毒含量测定、纯度检测、安全性检测等。
最后,通过包装和标签贴附,狂犬病疫苗被装入适当的容器中,以便在临床使用前进行保存和运输。
包装通常采用无菌密封容器,以防止疫苗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
标签则是为了在临床使用时对疫苗进行识别和跟踪。
总结起来,狂犬病疫苗制作的原理包括病毒培养和灭活、与辅助成分混合、精制和检测以及包装和标签贴附。
这些步骤确保了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性,使其成为有效预防狂犬病的工具。
狂犬病的基础知识ppt课件
![狂犬病的基础知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31a5e51011ca300a6c39064.png)
不同型别病原在致病
方面的差异(1)
• Jean等用抗狂犬病毒RNP单抗(MAb-RNPs) 对来自不同地区的427株狂犬病毒进行分 析;根据反应类型不同将其分组;这种 分组与宿主动物的种类和地理分布有关; 并且这种反应类型的不同长时期保持稳 定。进一步比较发现无论是主要宿主动 物或少数其它动物分离的毒株;或将毒 株经细胞或动物传代;其反应类型仍然 保持不变
狂犬病毒分型(1)
• 血清Ⅰ型:为典型的狂犬病毒标准攻击毒株。包括全球各地主要 的原型株和实验株;以及新认识的中欧的啮齿动物分离株。
• 血清Ⅱ型:首先从尼日利亚蝙蝠脑中分离得到;后从中非共和国 的蝙蝠中分离得到。此型包括有6个亚型。
• 血清Ⅲ型:首先从尼日利亚鼩鼱中分离;以后在非洲一些国家的 人、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中分离出;包括5个亚型。
• 发现狂犬病毒的历史已有100多年;但 其结构和形态一直到本世纪60年代才被 弄清
• 1962年狂犬病毒首次在电镜下被发现 • 在鸡胚组织、神经组织中增殖成功了狂
犬病毒
病原结构
• 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 (Rhabdoviridae)
• 分两个属 :本科病毒中能感染人类、构 成对人类威胁的只有狂犬病毒;狂犬病 毒是狂犬病毒属的典型种。
致病机理与致病过程
• 1804年Zinke首次用实验证明狂犬病可由唾液 传播;他将染色后的狂犬唾液接种到健康犬的 前腿手术切口中而传播。巴斯德将感染动物中 的中枢神经系统组织与脑脊液注射到动物身上 成功地诱导了实验性狂犬病。Roux等从兔、豚 鼠和犬的实验中发现了狂犬病的致病机理;描 述了接种在周围神经的病毒可以诱发狂犬病。 如果在周围神经接种狂犬病毒后;将坐骨神经 切断或烧灼;病毒就不能扩散到机体的其他组 织和唾液腺了。病毒从注射部位沿着周围神经 进入中枢神经这一事实;已由许多学者予以有 说服力的证明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是一篇专业论文的全文翻译,本来是作内部参考用,但因很多网友关心这方面的问题,而在网上对相关问题常有过时或错误的观点流传,所以在此全文发布,供感兴趣的网友参考。
因主要是供本专业人员阅读的文献,对其他专业或一般读者,其中有些内容可能不易理解,可先只看摘要。
我们以后争取能有时间作一些简化的解读。
)摘要虽然狂犬病疫苗的应用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但是狂犬病疫苗通过免疫接种或天然感染后引起机体免疫应答的具体机制仍不太清楚。
本研究通过减少灭活和减毒活疫苗剂量,分别采用常规、提前或延迟的处治方案来比较所产生的不同保护效果。
分别对2月龄叙利亚地鼠、4周龄ICR小鼠或成年猕猴接种犬狂犬病毒(RV)变种。
在暴露后6小时、1、2、3、4、5、6和7天开始处治。
应用单剂或多剂灭活疫苗(HDCV)、反向遗传技术构建的减毒活疫苗或γ射线灭活的ERAG333疫苗进行肌肉接种。
对病毒在这些啮齿类动物模型中的传播动力学进行监测。
结果发现,RV在感染4天后播散到脊髓,6天到达脑部。
在暴露后迟至5-6天才接种ERAG333活疫苗的地鼠全部死亡。
而在6小时、1、2、3和4天分别接种一个剂量的ERAG333活疫苗的存活率分别是78%,44%,56%,22%和22%。
与此相似,在暴露后24小时接种灭活ERAG333疫苗,地鼠存活率是67%。
如果标准预防方案――埃森(Essen)方案推迟3-6天才执行,则所有的地鼠全部死亡,而暴露后1-2天即开始进行预防的地鼠的存活率分别是67%和33%。
猕猴在暴露后24小时接种一剂减毒的ERAG333疫苗即可获得保护力。
即使预防延迟,高度减毒(活的)和灭活的ERAG333疫苗也可诱导强有力的保护性免疫反应。
按照埃森方案,采用2-5剂商品疫苗和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进行预防,实验动物的存活率可达89-100%。
经缩减的疫苗接种程序仍可以提供有效的预防,接种疫苗的剂量总数不影响结果。
1. 引言狂犬病一旦发病就会致命,但是如果能够尽早采取适当的暴露后预防(PEP),完全可以避免疾病发生。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单独的任何一种药物具有特异性的治疗效果,但是联合采用不同生物制剂的治疗方案可发挥协同作用,已成功地应用于实验性治疗。
目前,PEP仍是在暴露后唯一有效的预防人类狂犬病的方法。
现代的PEP主要包括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被动免疫是早期输入针对狂犬病毒(RV)的中和性抗体,这些抗体是由病毒的有效成分刺激产生的;而经诱导产生的主动免疫则可进一步清除外周组织的病毒。
在接种的疫苗能产生主动免疫应答之前,被动输入免疫球蛋白所提供的病毒中和抗体(VNAs)可以填补机体抵抗力暂时的空缺,这是PEP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严重的暴露。
以往的实验表明,体液免疫对清除外周RV作用很大,而细胞免疫应答则作用有限。
PEP一方面可以快速诱导免疫应答,还可以使机体产生持续的免疫记忆,这是PEP的另一个重要作用。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狂犬病疫苗生产所用的基质、减毒和灭活的水平和方式,以及接种途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同时,由于疫苗免疫原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提高,PEP经肌肉途径接种疫苗的剂量从原来的21剂以上逐渐减少到现在的4剂。
关于未来的疫苗产品,亚单位、DNA和重组活疫苗都正处在实验评估阶段。
尽管狂犬病生物制品的生产在全球已得到改进,对狂犬疫苗的免疫原性和有效性的认识也在不断进步,但其实际应用仍受到经济和技术的制约。
在21世纪,某些国家仍在生产神经组织疫苗,并用作暴露于疯动物后唯一的预防手段。
而且,尽管针对狂犬病的成功的疫苗接种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但在自然感染或接种灭活或减毒活疫苗所引起早期的细胞和体液免疫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
本研究目的是在不同动物模型中,对各种灭活和减毒狂犬病疫苗及PEP程序的预防效果进行实验比较。
2.材料与方法2.1.动物与病毒2 月龄雌性叙利亚地鼠(金仓鼠)、4 周龄雌性ICR小鼠,在实验前至少观察72小时。
1 岁龄雌性猕猴,实验前至少经2 个月检疫。
为了便于对比,选用两种不同的犬街毒株作为攻击毒株。
其中一株滴度为10(2.5 次方)MICLD50/50μl,分离自德克萨斯州一只自然感染狗的唾液腺;另一株滴度为10(2次方)MICLD50/50μl,分离自墨西哥一只自然感染狗的唾液腺。
所有的实验动物的处理及实验程序都是符合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关于动物管理和操作委员会的指导方针。
2.2.生物制品对于啮齿类动物,根据实验设计方案一次性接种最低效价为2.5 IU/ml的50μl (非人灵长类动物1ml)HDCV ,Imovax®(sanofi pasteur)或50μl 纯化的鸡胚疫苗(PCEC),Rabavert (Novartis)。
同样地,对于啮齿类动物,根据PEP的原则,在相应部位肌肉注射50μl未经稀释的HRIG,HyperRabtm S/D (Talecris Biotherapeutics, 150 IU/ml)或Imogam®Rabies-HT (sanofi pasteur, 150 IU/ml) 。
减毒疫苗ERAG333(通过定点突变的方法将病毒G蛋白333位点的精氨酸突变为谷氨酸)和ERA2G333(含有两个G基因,333位点都突变)通过反向遗传系统构建。
ERAG333株显示出高度的安全性,对3 周龄的成年小鼠及其他目标或非目标物种均无致病性,甚至经颅内注射也是如此。
经γ 射线灭活的ERAG333株,将灭活病毒样品在鼠神经瘤细胞(MNA)中连续传3代以验证完全灭活的病毒。
将减毒或灭活的ERAG333株50μl (10(9次方) TCID50/ml)肌肉接种于仓鼠或小鼠右腓肠肌或接种1ml于猕猴三角肌(10(9次方) TCID50/ml)。
2.3. 实验方法2.3.1.直接荧光抗体试验(DFA)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检测脑组织样本中的狂犬病毒抗原。
2.3.2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半嵌套式RT-PCR (hnRT-PCR)采用RT-PCR和hnRT-PCR方法追踪检测RV从地鼠的接种部位到达脑部的过程。
采集腰部、胸部脊髓及脑部切片组织,应用无菌技术以防止交叉污染,按照TRIzol Reagent(Invitrogen)说明书进行操作提取组织总RNA。
逆转录的引物为1066fw (5’ GAG AGA AGA TTC TTC AGG GA 3’ ),引物根据RV PV 株基因组(登录号M13215)1136nt–1155nt处的序列设计,反应条件为42℃90 min。
第一次PCR采用引物1066fw和304rv(3’TTG ACA AAG ATC TTG CTC AT 5’)扩增病毒基因组从304nt–1066nt的一段序列。
另设计两条引物通过hnRT-PCR 检测微量的病毒RNA:(a) 1087fw (5’ GAG AAR GAA CTT CAR GA3',1087–1104) 和304rv;(b) 504sfw(5’TCA TGA TGA ATG GAG GT 3’ ,504–521)和304rv。
两次PCR反应条件一致:94 ◦C预变性1 min,40 个循环:94 ◦C 30s,37◦C 30s,72◦C 1.5 min,最后72 ◦C 延伸7min,采用3.5%琼脂糖凝胶的方法检测扩增片段大小,然后通过序列分析鉴定病毒。
2.3.3.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FFIT)采用RFFIT方法利用CVS-11作为攻击毒株检测病毒中和抗体(VNA)。
2.3.4 .统计学分析统计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SAS 9.2),采用时序检验法(log-rank test)分析各个实验组的生存量差异。
同一生存函数的检验假设在P < 0.05时被否定。
2.4.应用灭活的商用HDCV和减毒活疫苗ERAG333或ERA2G333对地鼠进行PEP2.4.1 利用分离于德克萨斯狗的RV进行攻击实验将分离于德克萨斯狗的RV(10(2.5次方)MICLD50/50μl )肌肉接种于2 月龄雌性叙利亚地鼠(6只/组)左腓肠肌。
实验动物根据不同的PEP方案被分为若干组,每只地鼠经左腓肠肌注射50μl 灭活的HDCV或减毒疫苗ERAG333或ERA2G333。
接种HDCV的实验组,于0, 3, 7, 14和28天各接种一剂(同时注射或不注射HRIG);接种减毒活疫苗ERAG333或ERA2G333的实验组,每只动物只接种一次,分别于暴露后1、3、5或7天;对照组6 只地鼠不做任何处理,发病后于1-6天执行安乐死并检测病毒的播散情况。
2.4.2. 利用分离于墨西哥狗RV进行攻击实验将2月龄雌性叙利亚地鼠分为13组(9只/组),每只地鼠经左腓肠肌注射50μl(10(2次方)MICLD50/50μl ) 分离于墨西哥的狗RV。
然后,应用减毒的ERAG333疫苗在6小时、24小时和2、3 、4、5、6天对地鼠进行PEP,每只地鼠只免疫一次。
埃森方案规定于暴露后0、3、7、14和28天各接种一剂HDCV疫苗或同时注射HRIG。
对照组9 只地鼠不做任何处理,发病后于1-6天执行安乐死并检测病毒的播散情况。
收集各个实验组动物腰部、胸部脊髓和脑组织并用hnRT-PCR检测病毒RNA。
同时,每日观察动物情况,连续观察4 个月,并对发病动物执行安乐死,做好记录。
2.5.应用减毒和灭活的ERAG333疫苗对地鼠进行PEP将2月龄雌性地鼠分为5组(6只/组),每只地鼠经左腓肠肌注射50μl (10(2次方)MIC LD50/50μl)分离于墨西哥狗的RV。
然后,应用减毒或灭活的ERAG333疫苗在24小时和3 天对地鼠进行PEP,每只地鼠只免疫一次。
每日观察动物情况,连续观察2 个月,并对发病动物执行安乐死,做好记录。
2.6.应用灭活的细胞培养疫苗或减毒的ERAG333疫苗对猕猴进行PEP将成年雌性猕猴分为3组(3只/组),每只猕猴经咀嚼肌注射0.5ml 滴度为10(2次方)MIC LD50/50μl分离于墨西哥狗的RV。
24小时后,第一组于三角肌接种1ml HDCV(根据埃森方案于0, 3, 7, 14和28天各一剂,不包括HRIG);第二组于三角肌接种一次1ml 减毒ERAG333疫苗(10(9次方)TCID50/ml)(于3, 7, 14和28天在三角肌接种1ml PBS);第三组只在0, 3, 7, 14和28天于三角肌接种1ml 的PBS。
所有动物在第1 个月每周采一次血检测VNA,1 个月后继续每日至少观察动物两次,连续观察3 个月,并对发病动物执行安乐死,做好记录。
2.7.在地鼠模型中检测早期和延迟进行标准PEP(5剂疫苗)的有效性将地鼠分为6组(3只/组),每只地鼠经左腓肠肌注射50μl 滴度为10(2.5次方) MIC LD50/50μl分离于德克萨斯狗的R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