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侵袭性真菌病的G试验和GM试验

合集下载

G试验和GM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一、1,3-β-D葡聚糖检测(简称G试验)1、原理: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鳌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因子,引起裂解物凝固故称G试验。

2、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

可诊断多种致病真菌感染: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镰刀菌、地霉、组织胞浆菌、毛孢子菌等。

不能用于检测隐球菌和接合菌感染.3、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肝素抗凝)。

4、参考范围:正常值‹20pg/ml.5、检测标本:血液、尿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等.6、假阳性:血液透析、病人输入白蛋白、球蛋白、脂肪乳、凝血因子;某些抗肿瘤药如香菇多糖和磺胺类药物;某些细菌败血症(尤其是链球菌败血症).7、假阴性:隐球菌具有厚壁胞膜,在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生长缓慢,导致试验呈假阳性。

8、建议:1、与GM试验联合可提高阳性率。

2、2次或2次以上阳性可降低假阳性率。

3、高危患者建议每周检测1-2次。

4、高危人群动态监测二、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检测(简称GM试验)1、原理:是一种微孔板双抗体夹心法。

采用小鼠单克隆抗体EBA—2,检测人血清中的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是一种对热稳定的水溶性的物质,广泛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中的一类多糖。

2、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PA)3、标本采集:(分离胶管或普通管).4、参考范围:≥0。

5为阳性.5、标本采集:血清标本。

6、假阳性:⑴、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⑵、与其他的细菌成分有交叉反应:皮炎芽生菌、拟青霉、马尔尼菲青霉菌、链格孢等。

⑶、谷类食物和脂质甜点中的GM抗原。

⑷、肠道中定值的曲霉释放GM进入血液循环。

建议:高危人群动态监测,结合影像学、培养结果综合分析诊断.。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之欧阳文创编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之欧阳文创编

G试验和GM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一、1,3-β-D葡聚糖检测(简称G试验)1、原理: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鳌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因子,引起裂解物凝固,故称G试验。

2、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

可诊断多种致病真菌感染: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镰刀菌、地霉、组织胞浆菌、毛孢子菌等。

不能用于检测隐球菌和接合菌感染。

3、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肝素抗凝)。

4、参考范围:正常值‹20pg/ml。

5、检测标本:血液、尿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等。

6、假阳性:血液透析、病人输入白蛋白、球蛋白、脂肪乳、凝血因子;某些抗肿瘤药如香菇多糖和磺胺类药物;某些细菌败血症(尤其是链球菌败血症)。

7、假阴性:隐球菌具有厚壁胞膜,在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生长缓慢,导致试验呈假阳性。

8、建议:1、与GM试验联合可提高阳性率。

2、2次或2次以上阳性可降低假阳性率。

3、高危患者建议每周检测1-2次。

4、高危人群动态监测二、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检测(简称GM试验)1、原理:是一种微孔板双抗体夹心法。

采用小鼠单克隆抗体EBA-2,检测人血清中的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是一种对热稳定的水溶性的物质,是广泛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中的一类多糖。

2、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PA)3、标本采集:(分离胶管或普通管)。

4、参考范围:≥0.5为阳性。

5、标本采集:血清标本。

6、假阳性:⑴、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⑵、与其他的细菌成分有交叉反应:皮炎芽生菌、拟青霉、马尔尼菲青霉菌、链格孢等。

⑶、谷类食物和脂质甜点中的GM抗原。

⑷、肠道中定值的曲霉释放GM进入血液循环。

建议:高危人群动态监测,结合影像学、培养结果综合分析诊断。

G试验、GM试验鉴定范围对比。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一、1,3-β-D葡聚糖检测(简称G试验)1、原理: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鳌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因子,引起裂解物凝固,故称G试验。

2、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

可诊断多种致病真菌感染: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镰刀菌、地霉、组织胞浆菌、毛孢子菌等。

不能用于检测隐球菌和接合菌感染。

3、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肝素抗凝)。

4、参考范围:正常值‹20pg/ml。

5、检测标本:血液、尿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等。

6、假阳性:血液透析、病人输入白蛋白、球蛋白、脂肪乳、凝血因子;某些抗肿瘤药如香菇多糖和磺胺类药物;某些细菌败血症(尤其是链球菌败血症)。

7、假阴性:隐球菌具有厚壁胞膜,在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生长缓慢,导致试验呈假阳性。

8、建议:1、与GM试验联合可提高阳性率。

2、2次或2次以上阳性可降低假阳性率。

3、高危患者建议每周检测1-2次。

4、高危人群动态监测二、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检测(简称GM试验)1、原理:是一种微孔板双抗体夹心法。

采用小鼠单克隆抗体EBA-2,检测人血清中的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是一种对热稳定的水溶性的物质,是广泛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中的一类多糖。

2、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PA)3、标本采集:(分离胶管或普通管)。

4、参考范围:≥0.5为阳性。

5、标本采集:血清标本。

6、假阳性:⑴、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⑵、与其他的细菌成分有交叉反应:皮炎芽生菌、拟青霉、马尔尼菲青霉菌、链格孢等。

⑶、谷类食物和脂质甜点中的GM抗原。

⑷、肠道中定值的曲霉释放GM进入血液循环。

建议:高危人群动态监测,结合影像学、培养结果综合分析诊断。

G试验、GM试验鉴定范围对比。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在医学领域,为了准确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特别是与真菌感染相关的病症,临床医生常常会借助各种实验室检查手段。

其中,G 试验和 GM 实验是两种常见且重要的检测方法。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它们的区别以及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 G 试验。

G 试验检测的是人体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

(1,3)βD葡聚糖广泛存在于除接合菌和隐球菌外的真菌细胞壁中。

当人体感染真菌后,真菌细胞壁上的(1,3)βD葡聚糖会被释放进入血液及其他体液中。

通过特定的检测方法,可以检测到这种物质的含量变化。

G 试验的适用范围相对较广。

它可以用于多种真菌感染的诊断,如念珠菌感染、曲霉菌感染、毛霉菌感染等。

而且,不仅在明确的真菌感染病例中具有诊断价值,在疑似真菌感染的早期筛查中也能发挥作用。

然而,G 试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某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假阳性结果的出现。

例如,使用某些含有葡聚糖的血液制品,如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等;又或者在患者进行血液透析、使用某些纤维素膜时,都可能使检测结果呈现假阳性。

另外,一些细菌感染,特别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也可能干扰 G 试验的结果。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 GM 实验。

GM 实验检测的是血清中的半乳甘露聚糖抗原。

半乳甘露聚糖是曲霉菌细胞壁的成分之一。

当人体感染曲霉菌后,曲霉菌生长过程中会释放半乳甘露聚糖进入血液,通过检测其含量,可以辅助诊断曲霉菌感染。

GM 实验对于曲霉菌感染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敏感性相对较低。

这意味着它在确诊曲霉菌感染时较为准确,但可能会漏掉一些实际感染的病例。

GM 实验也有其影响因素。

比如,使用某些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B 等,可能会导致假阴性结果。

同时,某些食物,如牛奶、奶酪等,也可能影响检测结果。

那么,G 试验和 GM 实验到底有哪些区别呢?从检测的物质来看,G 试验检测的是(1,3)βD葡聚糖,而 GM 实验检测的是半乳甘露聚糖抗原。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在医学领域,为了诊断和监测某些感染性疾病,常常会运用到各种实验室检测方法,其中 G 试验和 GM 实验就是比较重要的两项。

这两种试验在检测原理、适用范围以及临床意义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G 试验,全称为(1,3)βD 葡聚糖检测试验。

(1,3)βD 葡聚糖是真菌细胞壁的一种重要成分,但在细菌和病毒中并不存在。

当人体受到真菌感染时,真菌细胞壁的(1,3)βD 葡聚糖会释放进入血液、脑脊液等体液中。

G 试验就是通过检测这些体液中(1,3)βD 葡聚糖的含量来判断是否存在真菌感染。

GM 实验,全称是半乳甘露聚糖检测试验。

半乳甘露聚糖是曲霉菌细胞壁的一种成分。

GM 实验主要用于检测人体血清、肺泡灌洗液等标本中半乳甘露聚糖抗原的水平,从而辅助诊断曲霉菌感染。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这两种试验的区别。

首先,从检测的病原体范围来看,G 试验检测的范围相对较广。

它对除隐球菌和接合菌以外的大多数真菌感染都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如念珠菌、曲霉、毛霉等。

而 GM 实验则主要针对曲霉菌感染,对于其他类型的真菌感染检测价值相对较低。

其次,在检测标本方面,G 试验可以使用血清、血浆、脑脊液、腹水、胸腔积液等多种体液标本。

而 GM 实验通常使用血清和肺泡灌洗液,其中肺泡灌洗液对于诊断侵袭性肺曲霉病的意义更大。

再者,检测的时机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G 试验在真菌感染的早期即可出现阳性结果,甚至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

而 GM 实验在感染后的数天才可能呈现阳性,并且需要连续检测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此外,两者的结果解读也存在差异。

G 试验结果阳性,提示可能存在真菌感染,但不能明确感染的真菌类型。

而且,某些因素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比如使用某些含有葡聚糖的生物制品、血液透析、输注白蛋白等。

GM 实验阳性对于诊断曲霉菌感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也可能出现假阳性,例如使用某些抗生素、食用含有半乳甘露聚糖的食物等。

一张表搞懂GGM试验

一张表搞懂GGM试验

一张表搞懂GGM试验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即以往所说的深部真菌病,是指致病性真菌侵犯皮下组织、黏膜、肌肉和内脏器官等所引起的真菌感染性疾病。

据WHO统计,能引起人类疾病的真菌约有270余种,尤其是深部真菌,可侵袭心、肺、血液、胃肠等人体各个器官和系统。

真菌感染已成为临床感染学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IFD宿主因素包括:免疫抑制性治疗: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恶性肿瘤、器官移植、放疗化疗等;免疫抑制性疾病:中性粒细胞减少、艾滋病等;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已证实80%-90%的真菌血症主要因素是大量使用抗生素;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糖尿病、新生儿、肾功能衰退、血液透析、营养不良;长期入住ICU;创伤、烧伤、腹腔手术;体内留置试管;真菌寄殖。

侵袭性真菌感染传统的检测方法包括培养、细胞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CT检查、PCR检测,这些诊断方法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血培养作用有限,某些播散性感染常常为假阳性,全身使用抗真菌治疗或其它原因易导致假阴性,非无菌部位标本阳性结果,难以判断是真菌定植或感染;细胞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需侵入性手段获取标本,全身使用抗真菌治疗或其它原因易导致假阴性;CT检查其它某些真菌或细菌感染也有可能出现相似征象,在免疫正常宿主相关研究较少;PCR检测目前尚未标准化,尚在研究阶段。

因此,非培养技术对侵袭性真菌的早期诊断和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G试验是指检测人体血液中真菌细胞壁成分1,3-β-D-葡聚糖(Glucan,BG)的试验,故称G试验。

1,3-β-D-葡聚糖占真菌细胞壁成分>50%,广泛存在于各种真菌。

人体吞噬细胞吞噬真菌后能持续释放该物质,使血液中含量升高,因此可以作为侵袭性真菌的早期检测的重要指标。

GM试验是检测曲霉菌感染的经典血清学方法之一,其主要检测物质是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简写GM)抗原。

半乳甘露聚糖是曲霉菌特有的细胞壁多糖成份,当机体感染曲霉菌后,随着菌丝生长,半乳甘露聚糖从薄弱的菌丝顶端释放出来,是最早释放的抗原,被认为是一种可靠的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早期诊断的生物标记物。

G试验和GM试验区别及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试验区别及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试验区别及临床意义侵袭性真菌病即是以往所说的深部真菌病,是指致病性真菌侵犯⽪下组织、粘膜、肌⾁和内脏器官等所引起的真菌感染性疾病。

引起侵袭性真菌病的病原菌有270余种,常见病原菌有念珠菌(占70%-90%)和曲霉菌(占10%-20%)。

常引起侵袭性真菌病的⾼危因素有严重粒细胞缺乏、免疫功能低下、移植、糖尿病、肾衰、⾎透、慢阻肺、实体器官移植、长期激素治疗以及⼊住ICU等。

临床常⽤的实验是G实验和GM实验,⼆者的区别及临床意义总结如下:G试验和GM试验区别表区别内容G实验GM实验诊断疾病临床常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侵袭性曲霉病所测成分真菌特异性抗原(1,3-β-D葡聚糖抗原)⾎清曲霉特异性抗原(半乳⽢露聚糖)测定⽅法动态显⾊法酶免法诊断灵敏度敏感性(63-100%)灵敏度(64.5%-100%)诊断特异性特异性(74-100%)特异度(80%-98.7%)应⽤缺陷容易引起假阳性,⽽且⽆法区分真菌种类某些药物和⾷物可以导致假阳性,假阳性率可以⾼达18%G试验是检测1,3-β-D-葡聚糖的试验,采⽤的⽅法是动态显⾊法。

1,3-β-D-葡聚糖是真菌细胞壁的⼀种成分,⼴泛存在与各种真菌,只有当真菌进⼊体内被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壁被感染,对于念珠菌⾎症⽽⾔,G试验检测是⾸选检查⽅法。

G试验检测⼀般先于临床症状平均4天,平均早于发热5天,是早期检测的重要⼿段。

G试验检测值<70 pg/ml定义为阴性,此时不建议抗真菌治疗,当检测值在70-95="" pg/ml时定义为灰区,此为观察期,应连续监测,当检测值="">95pg/ml定义为阳性,建议结合临床症状诊断治疗。

GM试验是检测半乳⽢露聚糖抗原的试验,采⽤的⽅法是酶免法。

半乳⽢露聚糖(GM)是曲霉细胞壁的⼀种成分,GM从薄弱的菌丝顶端释放,曲霉菌感染的患者⾎液内存在GM.曲霉菌不⼊⾎,主要是侵袭⾎管壁,沿⾎管壁进⾏侵袭,进⼊⾎液。

侵袭性真菌病的G试验和GM试验

侵袭性真菌病的G试验和GM试验

侵袭性真菌病的G试验和GM试验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系指真菌侵入人体,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并导致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的感染性疾病。

随着器官移植、肿瘤化疗、免疫抑制剂使用、侵袭性操作等不断增多,侵袭性真菌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者。

早期诊断及恰当的抗真菌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但IFD的临床表现相对缺乏特异性,仅根据临床症状难以早期诊断,故误诊率高。

因此,所有国内外IFD指南中均明确指出,临床诊断和确诊的依据必须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检查,后者是诊断标准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临床上迫切希望能有更加简便、快速、创伤性小、耐受性好、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检测方法,帮助临床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因此,近些年来,G试验和GM试验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热门推崇,其在临床上用于诊断侵袭性真菌病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什么是G实验?G试验是用于检测真菌细胞壁主要成分之一的(1-3)-β-D葡聚糖,因为其他微生物、动物及人的细胞成分和细胞外液均不含有此成分,且人体发生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过程中,(1-3)-β-D葡聚糖可持续释放入血及其他体液中,使其含量增高(浅部真菌感染无类似现象)。

在临床表现、微生物学证据及胸部高分辨率CT出现征象前,血清中(1-3)-β-D葡聚糖水平已经高于正常值(比发热或其他临床症状平均早4~5天,比胸部高分辨率CT平均早9.3天),且不受机体免疫状态影响。

因此,血液中检测到(1-3)-β-D葡聚糖是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有效依据,对除了隐球菌和接合菌之外的所有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大意义,即可用于念珠菌属、镰刀菌属、曲霉属、青霉/拟青霉、毛孢子菌等真菌所致侵袭性感染的诊断,能很好地指导临床及早使用抗真菌药物,尤其是对于念珠菌血症,G试验是首选检验,可在1.5-2小时快速出结果。

另外强调G 试验对于检测耶氏肺孢子菌(PJP)也有很大价值,在排除其他侵袭性真菌病的情况下,2 次或 2 次以上的血清BDG ≥80 pg/mL,可以考虑PJP,但阴性排除PJP 的价值高于阳性诊断PJP 的价值。

G试验和GM试验对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G试验和GM试验对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采用Q检验分析纳人研究之间是否存在异质 性,以,2估算分析异质性的大小,<25%表示异质性
较小,25%~50%表示中度异质性,>50%表示存在
高度异质性。若存在异质性,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对原始数据进行汇总处理,反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进行后续的Meta分析,各效应量均用95%CI表示。 结

优势,尚未得到一致的认识;G试验和GM试验联合
0bjecⅡve
To
no吩i愕舭d‘cof uni掣e那i£y,№叫增2加D29,C^ino
(10rre印ondi凡g
【Abstract】
evaluale and
compare
the
diagnostic and
value
of(1—3)一p-D—glucan a11d
galactomannan in IFD diagnosis
com
指在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时,由于条件致病性 真菌侵入人体,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并 导致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的疾病。IFD在血液病、 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
万方数据
主垡盟塑瘗痘盘查(皇王题2些生盟旦箜!鲞笠!塑堕!』坚坚堕!(旦型!型!塑2:蛔!墅垒!堂!:堂呈
或其它病理类型;③文章提供了G试验及GM试验
在各病例组的真阳性、真阴性、假阳性、假阴性例数 或通过文章提供的数据可以计算;④每组患者病例 数均>20。
226例,其中IFD 613例,非IFD

613例。各研究
的研究设计见表1及表2(G试验和GM试验的检 测方法、cutoff值及真阳性、假阳性、假阴性、真阴性 的例数)。 三、异质性检验 以DOR作为效应量,分析G试验和GM试验的 异质性,Q检验显示Cochmn.Q分别为62.01和 64.83,P均<0.05,,2分别为80.6%和81.5%;分析联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在医学检验领域,G 试验和 GM 实验是两种常用于诊断真菌感染的检测方法。

虽然它们都旨在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真菌感染,但在检测原理、适用范围、结果解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不同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 G 试验。

G 试验检测的是真菌的细胞壁成分——(1,3)βD葡聚糖。

真菌细胞壁中的(1,3)βD葡聚糖在人体受到真菌感染后会释放进入血液及其他体液中。

检测方法通常是采集患者的血液、脑脊液、胸腔积液等体液样本,通过特定的试剂和仪器来测定其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

G 试验具有较广泛的检测范围,几乎能覆盖所有的真菌感染,包括念珠菌、曲霉菌、镰刀菌、毛孢子菌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G 试验不能区分具体的真菌种类,也就是说,它只能告诉医生患者可能存在真菌感染,但无法明确是哪一种真菌导致的感染。

在临床应用中,G 试验对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对于那些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G 试验能够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潜在的真菌感染,从而尽早开始针对性的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

此外,G 试验还可用于监测真菌感染治疗的效果,如果治疗有效,患者体内(1,3)βD葡聚糖的含量会逐渐下降。

然而,G 试验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某些情况可能会导致 G 试验出现假阳性结果,比如使用某些含有葡聚糖的血液制品(如免疫球蛋白、白蛋白等)、使用某些纤维素膜进行血液透析、手术中使用纱布等。

另外,一些细菌感染(如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也可能会引起G 试验结果的升高。

假阴性结果则可能出现在真菌感染的早期,真菌释放的(1,3)βD葡聚糖量还未达到检测阈值,或者患者感染的真菌细胞壁中(1,3)βD葡聚糖含量较低。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 GM 实验。

GM 实验检测的是半乳甘露聚糖,这是曲霉菌细胞壁的一种特异性成分。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一、1,3-β-D葡聚糖检测(简称G试验)1、原理: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鳌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因子,引起裂解物凝固,故称G试验。

2、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

可诊断多种致病真菌感染: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镰刀菌、地霉、组织胞浆菌、毛孢子菌等。

不能用于检测隐球菌和接合菌感染。

3、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肝素抗凝)。

4、参考范围:正常值‹20pg/ml。

5、检测标本:血液、尿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等。

6、假阳性:血液透析、病人输入白蛋白、球蛋白、脂肪乳、凝血因子;某些抗肿瘤药如香菇多糖和磺胺类药物;某些细菌败血症(尤其是链球菌败血症)。

7、假阴性:隐球菌具有厚壁胞膜,在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生长缓慢,导致试验呈假阳性。

8、建议:1、与GM试验联合可提高阳性率。

2、2次或2次以上阳性可降低假阳性率。

3、高危患者建议每周检测1-2次。

4、高危人群动态监测二、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检测(简称GM试验)1、原理:是一种微孔板双抗体夹心法。

采用小鼠单克隆抗体EBA-2,检测人血清中的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是一种对热稳定的水溶性的物质,是广泛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中的一类多糖。

2、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PA)3、标本采集:(分离胶管或普通管)。

4、参考范围:≥0.5为阳性。

5、标本采集:血清标本。

6、假阳性:⑴、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⑵、与其他的细菌成分有交叉反应:皮炎芽生菌、拟青霉、马尔尼菲青霉菌、链格孢等。

⑶、谷类食物和脂质甜点中的GM抗原。

⑷、肠道中定值的曲霉释放GM进入血液循环。

建议:高危人群动态监测,结合影像学、培养结果综合分析诊断。

G试验、GM试验鉴定范围对比。

G试验与GM试验的区别

G试验与GM试验的区别

G试验与GM试验的区别G试验概念:G试验是检测1,3-β-D-葡聚糖的试验,采用的方法是动态显色法。

1,3-β-D-葡聚糖是真菌细胞壁的一种成分,广泛存在与各种真菌,只有当真菌进入体内被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壁被感染,对于念珠菌血症而言,G试验检测是首选检查方法。

G试验检测一般先于临床症状平均4天,平均早于发热5天,是早期检测的重要手段。

G试验检测值<70 pg/ml定义为阴性,此时不建议抗真菌治疗,当检测值在70-95 pg/ml时定义为灰区,此为观察期,应连续监测,当检测值>95 pg/ml定义为阳性,建议结合临床症状诊断治疗。

GM试验概念:GM试验是检测半乳甘露聚糖抗原的试验,采用的方法是酶免法。

半乳甘露聚糖(GM)是曲霉细胞壁的一种成分,GM从薄弱的菌丝顶端释放,曲霉菌感染的患者血液内存在GM,曲霉菌不入血,主要是侵袭血管壁,沿血管壁进行侵袭,进入血液。

GM试验是曲霉菌病早期诊断的筛查指标。

GM常于临床症状前5-8天和影像学出现异常之前7.2天出现。

GM释放量与菌量呈正比,可以反映感染的程度,若两次检测阳性即可以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GM试验也可作为疗效判断的重要指标。

GM实验检测值<0.65 ug/l定义为阴性,此时不建议抗真菌治疗。

当检测值在0.65-0.85 ug/l时定义为灰区,此为观察期,应连续监测,当检测值>0.85 ug/l时定义为阳性,建议结合临床症状诊断治疗。

G试验和GM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1,3-β-D葡聚糖检测(简称G试验)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检测(简称GM试验)原理:G: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鳌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因子,引起裂解物凝固。

GM:是一种微孔板双抗体夹心法。

采用小鼠单克隆抗体EBA-2,检测人血清中的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是一种对热稳定的水溶性的物质,是广泛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中的一类多糖。

诊断:G:侵袭性真菌感染。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嘿,伙计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你们知道吗,这两个实验在医学领域可是非常有名的,它们就像是医生们的“魔法棒”,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疾病的根源,从而更好地治疗病人。

好了,废话不多说,让我们开始吧!我们来说说G试验。

G试验,全名是结核菌素试验,是一种检测结核病的方法。

这个试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那时候医生们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有些人在接种牛痘后,竟然没有发病,反而还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免疫力。

于是,医生们开始研究这种免疫力是否可以用来预防结核病。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方法,那就是利用牛痘病毒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力,然后再用结核菌素检测这种免疫力。

如果免疫力很强,那么即使接触到结核杆菌,人体也不会发病;反之,如果免疫力很弱,那么一旦接触到结核杆菌,人体就会发病。

接下来,我们说说GM实验。

GM实验,全名是卡介苗接种实验,也是一种检测结核病的方法。

这个实验的历史也很久远了,早在1882年,德国科学家Paul Ehrlich就发现了一种叫做卡介苗的疫苗。

这种疫苗可以用来预防结核病,但是当时还没有找到一种好的方法来检测这种疫苗的效果。

直到20世纪初,一位叫Albert Calmette的法国医生发明了一种新的方法,那就是用无细胞的牛肝提取物来检测卡介苗的效果。

这种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将提取物滴到患者的皮肤上,然后观察是否会出现红肿反应就可以了。

如果出现了红肿反应,那么说明患者体内有足够的抗体来抵抗结核杆菌;反之,则说明患者的免疫力较弱。

那么,G试验和GM实验有什么区别呢?其实,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检测的对象不同。

G试验主要是检测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力,而GM实验主要是检测人体对卡介苗的免疫力。

它们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因为它们可以帮助医生们找到疾病的根源,从而更好地治疗病人。

我们来说说G试验和GM实验的临床意义。

它们可以帮助医生们更准确地诊断结核病。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之邯郸勺丸创作一、1,3-β-D葡聚糖检测(简称G试验)1、原理: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鳌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因子,引起裂解物凝固,故称G试验.2、诊断:侵袭性真菌传染.可诊断多种致病真菌传染: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镰刀菌、地霉、组织胞浆菌、毛孢子菌等.不克不及用于检测隐球菌和接合菌传染.3、标本收集:静脉采血2ml(肝素抗凝).4、参考规模:正常值‹20pg/ml.5、检测标本:血液、尿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等.6、假阳性:血液透析、病人输入白蛋白、球蛋白、脂肪乳、凝血因子;某些抗肿瘤药如香菇多糖和磺胺类药物;某些细菌败血症(尤其是链球菌败血症).7、假阴性:隐球菌具有厚壁胞膜,在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生长缓慢,导致试验呈假阳性.8、建议:1、与GM试验联合可提高阳性率.2、2次或2次以上阳性可降低假阳性率.3、高危患者建议每周检测1-2次.4、高危人群动态监测二、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检测(简称GM试验)1、原理:是一种微孔板双抗体夹心法.采取小鼠单克隆抗体EBA-2,检测人血清中的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半乳甘露聚糖是一种对热稳定的水溶性的物质,是广泛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中的一类多糖.2、诊断:侵袭性曲霉菌传染(IPA)3、标本收集:(别离胶管或普通管).4、参考规模:≥0.5为阳性.5、标本收集:血清标本.6、假阳性:⑴、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⑵、与其他的细菌成分有交叉反响:皮炎芽生菌、拟青霉、马尔尼菲青霉菌、链格孢等.⑶、谷类食物和脂质甜点中的GM抗原.⑷、肠道中定值的曲霉释放GM进入血液循环.建议:高危人群动态监测,结合影像学、培养结果综合阐发诊断.G试验、GM试验鉴定规模对比。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在医学检验领域,G 试验和 GM 实验是两种常用于诊断真菌感染的重要检测方法。

它们对于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以及治疗效果评估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然而,这两种实验在原理、适用范围、检测结果的解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 G 试验。

G 试验检测的是真菌细胞壁的成分——(1,3)βD葡聚糖。

真菌在生长和繁殖过程中,会不断释放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和体液中。

当人体受到真菌感染时,血液中的(1,3)βD葡聚糖含量会显著升高。

G 试验的适用范围相对较广。

它可以用于检测多种真菌感染,包括念珠菌、曲霉菌、镰刀菌等。

而且,不仅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中具有诊断价值,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接受器官移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以及患有恶性肿瘤、重症感染等疾病导致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G 试验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检测方法上,G 试验通常采用的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或光度测定法。

这些方法操作相对简便,能够快速得出检测结果。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 GM 实验。

GM 实验检测的是血清中的半乳甘露聚糖抗原。

半乳甘露聚糖是曲霉菌细胞壁的一种成分,在曲霉菌感染的早期,就可以释放到血液中。

GM 实验主要用于诊断曲霉菌感染,尤其是侵袭性曲霉菌感染。

对于其他真菌感染,GM 实验的诊断价值相对较低。

GM 实验的检测方法也多为酶联免疫吸附法,但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使用某些抗生素、食用某些含有半乳甘露聚糖的食物等,都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

那么,G 试验和 GM 实验在临床应用中有哪些区别呢?从检测的真菌种类来看,G 试验能检测多种真菌,而 GM 实验主要针对曲霉菌。

从适用人群来说,两者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的应用都很重要,但G 试验的适用范围更广一些。

在检测结果的解读方面,G 试验阳性并不一定能确诊真菌感染,因为某些细菌感染、血液透析、使用某些生物制剂等情况也可能导致 G试验假阳性。

G试验与GM试验的区别

G试验与GM试验的区别

G试验与GM试验的区别G试验与GM试验的区别G试验概念:G试验是检测1,3-β-D-葡聚糖的试验,采⽤的⽅法是动态显⾊法。

1,3-β-D-葡聚糖是真菌细胞壁的⼀种成分,⼴泛存在与各种真菌,只有当真菌进⼊体内被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壁被感染,对于念珠菌⾎症⽽⾔,G试验检测是⾸选检查⽅法。

G试验检测⼀般先于临床症状平均4天,平均早于发热5天,是早期检测的重要⼿段。

G试验检测值<70 pg/ml定义为阴性,此时不建议抗真菌治疗,当检测值在70-95 pg/ml时定义为灰区,此为观察期,应连续监测,当检测值>95 pg/ml定义为阳性,建议结合临床症状诊断治疗。

GM试验概念:GM试验是检测半乳⽢露聚糖抗原的试验,采⽤的⽅法是酶免法。

半乳⽢露聚糖(GM)是曲霉细胞壁的⼀种成分,GM从薄弱的菌丝顶端释放,曲霉菌感染的患者⾎液内存在GM,曲霉菌不⼊⾎,主要是侵袭⾎管壁,沿⾎管壁进⾏侵袭,进⼊⾎液。

GM试验是曲霉菌病早期诊断的筛查指标。

GM常于临床症状前5-8天和影像学出现异常之前7.2天出现。

GM释放量与菌量呈正⽐,可以反映感染的程度,若两次检测阳性即可以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GM试验也可作为疗效判断的重要指标。

GM实验检测值<0.65 ug/l定义为阴性,此时不建议抗真菌治疗。

当检测值在0.65-0.85 ug/l时定义为灰区,此为观察期,应连续监测,当检测值>0.85 ug/l时定义为阳性,建议结合临床症状诊断治疗。

G试验和GM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1,3-β-D葡聚糖检测(简称G试验)半乳糖⽢露醇聚糖抗原检测(简称GM试验)原理:G: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鳌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因⼦,引起裂解物凝固。

GM:是⼀种微孔板双抗体夹⼼法。

采⽤⼩⿏单克隆抗体EBA-2,检测⼈⾎清中的曲霉菌半乳⽢露聚糖。

半乳⽢露聚糖是⼀种对热稳定的⽔溶性的物质,是⼴泛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中的⼀类多糖。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可修改.doc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可修改.doc

G试验和GM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一、1,3-β-D葡聚糖检测(简称G试验)1、原理: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鳌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因子,引起裂解物凝固,故称G试验。

2、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

可诊断多种致病真菌感染: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镰刀菌、地霉、组织胞浆菌、毛孢子菌等。

不能用于检测隐球菌和接合菌感染。

3、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肝素抗凝)。

4、参考范围:正常值‹20pg/ml。

5、检测标本:血液、尿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等。

6、假阳性:血液透析、病人输入白蛋白、球蛋白、脂肪乳、凝血因子;某些抗肿瘤药如香菇多糖和磺胺类药物;某些细菌败血症(尤其是链球菌败血症)。

7、假阴性:隐球菌具有厚壁胞膜,在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生长缓慢,导致试验呈假阳性。

8、建议:1、与GM试验联合可提高阳性率。

2、2次或2次以上阳性可降低假阳性率。

3、高危患者建议每周检测1-2次。

4、高危人群动态监测二、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检测(简称GM试验)1、原理:是一种微孔板双抗体夹心法。

采用小鼠单克隆抗体EBA-2,检测人血清中的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是一种对热稳定的水溶性的物质,是广泛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中的一类多糖。

2、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PA)3、标本采集:(分离胶管或普通管)。

4、参考范围:≥0.5为阳性。

5、标本采集:血清标本。

6、假阳性:⑴、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⑵、与其他的细菌成分有交叉反应:皮炎芽生菌、拟青霉、马尔尼菲青霉菌、链格孢等。

⑶、谷类食物和脂质甜点中的GM抗原。

⑷、肠道中定值的曲霉释放GM进入血液循环。

建议:高危人群动态监测,结合影像学、培养结果综合分析诊断。

G试验、GM试验鉴定范围对比。

G试验、GM试验定义、临床意义、监测结果影响因素及其区别

G试验、GM试验定义、临床意义、监测结果影响因素及其区别

G试验、GM试验定义、临床意义、监测结果影响因素及其区别G 试验和 GM 试验作为检测真菌抗原的非培养技术,已经成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指标之一,近年来,这两种标志物受到较大关注,是国内外侵袭性真菌病诊断研究的热点,并且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

本文就目前关于 G 试验和 GM 试验的临床应用区别总结如下。

定义G 试验:又称 1,3-β-D 葡聚糖试验,是检测真菌的细胞壁成分 1,3-β-D 葡聚糖,人体的吞噬细胞吞噬真菌后,能持续释放该物质,使血液及体液中含量增高。

1,3-β-D 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鲎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 G 因子,活化的 G 因子又可使凝固酶原转化为凝固酶,通过旁路途径激活鲎试验,从而产生凝集反应,故称 G 试验。

GM 试验:是检测曲霉菌细胞壁上的一种多聚糖抗原(即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lactomannan,GM),半乳甘露聚糖是广泛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的一种多糖,在曲霉菌侵袭组织早期,曲霉菌细胞壁外层的 GM 可被释放入血,是最早释放的抗原,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进行检测。

GM 试验主要适用于侵袭性曲霉引起的感染。

临床意义G 试验方法具有快速、操作方法简单等特点,适用于隐球菌、接合菌(毛霉菌)以外的所有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尤其是念珠菌和曲霉菌引起的感染;G 试验虽能测得包括曲霉和念珠菌在内的更多致病性真菌,且初步的临床研究显示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假阳性率较低,但它只能提示有无真菌侵袭性感染,并不能确定为何种真菌感染,这是此方法的缺陷。

GM 试验主要针对于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早期诊断。

可对血清、脑脊液、肺泡或支气管灌洗液进行检测。

据报道,有 2/3 的患者在其他诊断方法阳性之前 6 ~ 14d 即可检测到 GM。

另一方面,GM 的释放量与菌量成正比,可以反映感染的严重程度,连续检测 GM 也可作为治疗疗效的监测;根据侵袭性肺真菌病诊断指南,其中 G 试验、GM 试验连续 2 次阳性为有意义的检查结果。

G试验与GM试验的区别?

G试验与GM试验的区别?

G试验与GM试验的区别?曲霉菌检测在血清学方面主要有血清曲霉特异性抗原(半乳甘露聚糖)检测,简称GM试验,也是侵袭性曲霉病的早期诊断指标,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应用中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此外还有血清真菌特异性抗原(1,3-β-D葡聚糖抗原)检测,简称BG试验,也能对临床常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作出早期判断,尤其是能很好地将念珠菌的定植与感染区分开。

这两种方法在欧美等国已被批准使用,但也各有一定的局限性,如GM试验只针对曲霉感染,对其它真菌检测无效,且敏感性和特异性受诸多因素影响。

而BG试验虽能测得包括曲霉和念珠菌在内的更多致病性真菌,初步的临床研究显示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不能检出接合菌和隐球菌,也不能鉴定具体菌属和菌种。

G试验因为针对真菌表面的3-β-D葡聚糖抗原,而3-β-D葡聚糖抗原为真菌所共有,所以G试验可用于区分真菌和细菌感染,但却无法用于具体种属的鉴定。

GM试验针对的是曲霉菌特异性抗原,且可用于曲霉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国外报道GM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很高,但似乎还需更多实验证实。

GM试验其敏感性可达1ng/ml,ELISA检测血清中半乳甘露聚糖用于诊断曲霉具有良好的灵敏度(64.5%-100%)和特异度(80%-98.7%),可以用于曲霉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的监测。

而且阳性结果出现在临床症状或影像学特征之前。

该试验还可以检测肺泡灌洗液和尿液标本,是目前国际上一致认可的一项侵袭性曲霉菌病的诊断方法。

其缺点是某些药物和食物可以导致假阳性,假阳性率可以高达18%。

因此半乳甘露聚糖常为一过性,建议对于高危人群应进行动态监测,每周采集标本两次监测。

1,3-β-D葡聚糖试验:又称为G试验,可用于对系统性真菌病的诊断筛查,该方法敏感性可达1pg/ml,特异性高,研究显示1,3-β-D葡聚糖对真菌感染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3-100%和74-100%,缺陷在于容易引起假阳性,而且无法区分真菌种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读懂侵袭性真菌病的G试验和GM试验
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系指真菌侵入人体,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并导致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的感染性疾病。

随着器官移植、肿瘤化疗、免疫抑制剂使用、侵袭性操作等不断增多,侵袭性真菌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者。

早期诊断及恰当的抗真菌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但IFD 的临床表现相对缺乏特异性,仅根据临床症状难以早期诊断,故误诊率高。

因此,所有国内外IFD指南中均明确指出,临床诊断和确诊的依据必须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检查,后者是诊断标准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临床上迫切希望能有更加简便、快速、创伤性小、耐受性好、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检测方法,帮助临床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因此,近些年来,G试验和GM试验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热门推崇,其在临床上用于诊断侵袭性真菌病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什么是G实验?
G试验是用于检测真菌细胞壁主要成分之一的(1-3)-β-D葡聚糖,因为其他微生物、动物及人的细胞成分和细胞外液均不含有此成分,且人体发生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过程中,(1-3)-β-D葡聚糖可持续释放入血及其他体液中,使其含量增高(浅部真菌感染无类似现象)。

在临床表现、微生物学证据及胸部高分辨率CT出现征象前,血清中(1-3)-β-D葡聚糖水平已经高于正常值(比发热或其他临床症状平均早4~5天,比胸部高分辨率CT平均早9.3天),且不受机体免疫状态影响。

因此,血液中检测到(1-3)-β-D葡聚糖是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有效依据,对除了隐球菌和接合菌之外的所有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大意义,即可用于念珠菌属、镰刀菌属、曲霉属、青霉/拟青霉、毛孢子菌等真菌所致侵袭性感染的诊断,能很好地指导临床及早使用抗真菌药物,尤其是对于念珠菌血症,G试验是首选检验。

G试验的缺点是仅可判定是否存在真菌感染,但不能确定真菌的具体菌种,且接合菌(毛霉、根霉等)或隐球菌感染时,G试验为阴性。

参考范围:
•60 pg/mL以下,无深部真菌感染(隐球菌、接合菌除外)。

•60-100 pg/mL之间,为观察期,应连续检测。

•100 pg/mL以上,怀疑为深部真菌感染,建议临床结合症状治疗。

G试验检测的是真菌的细胞壁成分:(1,3)-β-D-葡聚糖,所以,很容易假阳性。

血清G试验出现假阳性的常见情况:
•静脉制剂中含有葡聚糖,如血液制品(例如人血白蛋白、人血球蛋白、凝血因子等),某些抗生素(例如多粘菌素、厄他培南、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磺胺等)、蘑菇和植物制作而成的药品(例如黄芪多糖、香菇多糖、双黄连、生脉注射液等)以及注射过脂肪乳。

•医疗材料中含有葡聚糖,例如纱布、血透时应用的纤维素膜等。

•导致检测结果异常的样品(高溶血、高脂、高胆红素、脂多糖等)。

•链球菌败血症患者。

•高免疫球蛋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标本污染。

•术后和肝硬化患者未知的类似β-葡聚糖活性物质影响。

•多糖类抗癌药物。

•放化疗造成的黏膜损伤导致食物中的葡聚糖或定植的念珠菌经胃肠道进入血液等也可能造成假阳性。

血清G试验出现假阴性的情况:
•不敏感菌:某些真菌,如接合菌(毛霉、根霉等)的细胞壁不产(1-3)-β-D葡聚糖;隐球菌细胞壁有荚膜包裹致使D-葡聚糖释放不出,所以,这些真菌的G试验呈假阴性。

因此,如果患者有相应临床症状及可能存在真菌感染的其他依据,但G试验阴性时,应要注意考虑到此两种真菌感染的可能。

•局灶性真菌感染:如局灶性曲菌病时,(1-3)-β-D葡聚糖很少被释放入血。

•抗真菌药物的使用。

什么是GM实验?
GM试验检测的物质是真菌细胞壁的另一个主要成分——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

半乳甘露聚糖是广泛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中的一类多糖成分,菌丝生长时,半乳甘露聚糖从薄弱的菌丝顶端释放,是最早释放的抗原,可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进行检测。

GM 释放量与菌量成正比,因此,GM试验不仅可反映感染程度,还可以连续检测其值动态变化作为疗效的评估监测。

曲霉菌感染部位主要集中在肺部,鉴别曲霉菌在肺部是定植还是侵袭性生长,关键在于其是否合成GM。

GM试验在临床上主要用于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对于深部曲霉感染患者,血清GM试验增高可比影像学诊断早7天左右,比临床症状出现早5~8天,并可对血清、脑脊液、肺泡或支气管灌洗液进行检测,因而往往可以使诊断提前。

目前国内外对血清GM试验阳性阈值的标准意见仍未统一。

欧洲普遍使用的判断标准为0.7~1.0 μg/L,美国 FAD 推荐敏感阈值为 0.5 μg/L,国内也多以0.5 μg/L作为标准。

GM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受诸多因素影响。

GM试验出现假阳性的情况:
•使用半合成青霉素(尤其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免疫球蛋白、血液制品、高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

•化疗导致严重黏膜炎患者。

•新生儿和儿童(双歧杆菌定值、食用制品)。

•血液透析。

•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食用可能含有GM的牛奶等高蛋白食物和污染的大米等。

GM试验出现假阴性的情况:
•释放入血循环中的曲霉GM(包括甘露聚糖)并不持续存在而是会很快清除。

•以前使用了抗真菌药物。

•病情不严重。

•非粒细胞缺乏的患者。

G试验和GM试验的联合应用
G试验和GM试验虽然是诊断侵袭性真菌病非常好的检验项目,
但无论是G试验还是GM试验,仅有一次阴性结果并不能完全排除侵袭性真菌病,单纯阳性也不是确诊的依据。

目前多建议1周内至少连续2次阳性为有意义的检查结果(其中,侵袭性真菌病指南把连续2次GM试验阳性作为微生物感染的标准),同时也要注意结合临床症状、病史特点及其他检查情况综合分析。

表1 G试验和GM试验的诊断意义
G试验是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诊断的指标,尤其是在诊断念珠菌血症时,但G试验和PCR检测结果不能作为念珠菌感染的疗效评估指标。

GM试验则可作为诊断及判断疗效的指标,尤其是对中性粒细胞缺乏宿主的侵袭性曲霉感染。

G试验和GM 试验不能互相取代,但两者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对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能力。

表2 G试验和GM试验联合鉴定的意义
从上表也能看出:G试验阳性,GM试验可能为阴性,如念珠菌属、镰刀菌属感染;G试验阴性,GM试验可能为阳性,如隐球菌属感染。

因此,诊断真菌感染,一定要综合分析!
表3 侵袭性肺真菌病的分级诊断标准
本文首发于感知域公众号,账号主体系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