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章法结构
诗歌结构

写景转而抒情,抒发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合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前句
基础上直抒胸臆,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 笔,悲情落句。
诗歌的篇章结构
一、诗歌的开头 二、诗歌承转句 三、诗歌的结尾
一、常见诗歌的开头样式:
古诗的章法结构
教学目标:
1.把握古诗的基本章法(结构)。 2.熟练运用有关结构的典型术语。 3.掌握诗篇结构类问题的答题模式。
古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起”即首句:有统帅全诗、点明题旨、奠定基调,渲染气氛、
营造意境、 托物起兴,提供背景、设置悬念、提示下文的作用。
“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在内容上紧密相关,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三、诗歌的结尾
从感情的抒发或主题的表达来讲,诗歌 的结尾常见的有两种:
1.以景结情式
如: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
作用:含蓄委婉,激发联想和想象,留不尽之意 于言外。
2.直抒胸臆式(议论抒情) 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作用:感情真挚自然,不可遏抑,深化主旨。
3、设问留疑,启人想象。 如唐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 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 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 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 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14湖南】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①归:女子出嫁。②蕡(fe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③榛榛(zhen):树叶茂盛的样子。 (1) 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
2021年高考古诗鉴赏表达技巧专题讲练12:起承转合+卒章显志

专题12:起承转合+卒章显志(23)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古诗结构章法(诗词的结构谋篇)之一。
“起”即起始,是一首诗的开头;“承”即承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转”即转折,是转折变换诗意;“合”即收合,是在结句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不但表现出诗人的思维进程和情感的发展与变化过程,而且使诗歌的结构严谨,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一、起承转合的作用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起”句定基调“起”句或以景起,或以事起,紧扣标题,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等作用。
好的开头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
《登高》首联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2.“承”句来蓄势“承”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登高》颔联中的“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
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3.“转”句掀波澜“转”是结构上的转折,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转”句是显示作者思路的最为关键处,在前面铺垫蓄势已足基础上陡然一转,顿生波澜。
《登高》的颈联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4.“合”句显主旨“合”是前面诗意的最后合成,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登高》尾联两句在颈联两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沉重一叹。
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痛惜!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
诗歌的起承转合

诗歌的起承转合(汇)文无定法,但却也并非毫无规律可循。
诗亦然。
律诗常见的章法有以下几种:一`起承转合式: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黛玉之口论诗,对香菱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是两副对子。
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也使得的。
”起、承、转、合,即起始、承接、转折、收合。
这是律诗最常见的章法。
例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起,写环境)远景,cheng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承,写该环境出现的事件)当下,zheng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转,写情怀)情,qing斑马鸣。
(合,瞻前顾后)情入当前景,ming萧萧斑马挥手自兹去,萧萧杜甫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起)地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承)近景,yin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转)事, xin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合)jin起、承、转、合在五律和七律中一般一联承担一项功能,但也有例外。
比如杨万里 过杨村石桥两岸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起)远,全貌,chuan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承)近,细节,chuan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水际天。
(再承)近,细节,tian政尔清和还在道,(转)为谁辛苦不归田。
(合)tian之所以这样安排,是为了使环境更加丰满迷人,用以突出重点。
起、承、转、合在绝句中则一句承担一项功能,例如:杜甫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起)名成八阵图。
(承)guo,tu,zhuan,wu江流石不转,(转)遗恨失吞吴。
(合)杜牧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起)夜泊秦淮近酒家。
(承)天,地,人,sha,jia,hen,hua商女不知亡国恨,(转)隔江犹唱后庭花。
(合)以上的感觉是先远景(起),再近景(承),再是事情(转),合里再有一个动词(合,就感情入物入景)。
有一点电影里拉镜头的感觉。
很合人的视觉感觉。
诗歌结构技巧

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 ,结句以 景结情,通过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 ,抒发无限 的乡愁以及立功边塞的雄心 。
11、 线索:时间、空间、事物、情感等都可以作为线索。
全诗围绕“喜雨”展开,以春夜雨为特定对象,以“喜”字 为线索,贯穿前后的诗脉,层层叙写,虽不见一个“喜”字在 诗中出现,但无处不显露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丹青引赠曹军霸① (节选)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 ,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③ ,迥立闾阖 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⑤, 一洗万古凡马空。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 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 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 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 式,在反复咏唱中,即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首诗起句从古人做学问要 用心开始写起,承句延续首句只有不遗余力方可老有所成,转句意 思转变为做学问的方式不能局限于书本上,合句则由事及理, 得 出 “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9、卒章显志: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咏昙花》 ” 月色融融昙花艳,日上三竿姿色残。莫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独”“惊”,开门见山, 点题明旨,表明作者因季候变化触发的怀乡宦 游之慨。
古诗分为哪几类

古诗分为哪几类?优质解答(一)体裁从广义概念而言,古诗词可分为哪几类体裁?诗、词、曲三类.古诗可分为哪几类?古体诗(古风、古诗)、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今体诗可分为几类?律诗(五律、七律)和绝句(五绝、七绝)律诗可分为哪几联? 体裁:从诗歌的格律(形式)上来分.题材:从诗歌所写的生活领域(内容)来分.常见的诗歌题材一般有哪几种?1、写景(抒情)诗2、即事(咏怀)诗(叙事咏怀诗)(包括送别诗、羁旅诗、闺怨诗、感时诗)3、咏物(言志)诗4、怀古(咏史)诗5、田园(山水)诗6、边塞(征战)诗7、哲理诗等.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分:1、看朝代:近体诗出现在唐代之后,唐代之前的必为古体诗.2、看字数和句数:近体诗基本为五言和七言,句数基本为四句或八句.3、看押韵:古体诗押韵自由;而律诗押韵位置固定,即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五律第一句不押韵的居多,七律第一句押韵的居多.4、看对仗:若前面条件都符合,且是八句,那么分析三、四句和五、六句,看是否对仗,律诗一定是对仗的.写作手法(写作技法)是个大概念,它包含了章法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四个方面.(一)章法结构:起承转合、线索贯穿、前后照应、前后对照鲜明、过渡自然等.(见姚P56)(二)古典诗词常用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描写方法:可分为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细腻、多角度描写(俯仰远近、视觉听觉等)、色彩渲染、对人物的描写(动作、语言、心理、肖像、正面、侧面、细节)等抒情方法: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典抒情、借古讽今、怀古伤情).(三)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通感)、拟人、夸张、借代、对比、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排比、引用、反复在古诗词中不用)(四)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起兴(比兴)、象征、正衬—衬托(烘托、侧面烘托)、(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哀景写乐)、动静结合、化动为静、用典、化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事喻理)、借古讽今、怀古伤情、情景交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景中藏情或寓情于景)、情中见景、虚实相生、点面结合、丰富的想象、联想、含蓄、选用一些……意象渲染出……气氛,等等+ 修辞手法.(二)古典诗词常用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描写方法:可分为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细腻、多角度描写(俯仰远近、视觉听觉等)、色彩渲染、对人物的描写(动作、语言、心理、肖像、正面、侧面、细节)等 .抒情方法: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典抒情、借古讽今、怀古伤情).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第1句:大约半亩见方的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平展展地铺开,第2句:天光云影在方塘内飘飘荡荡,第3句:池水清澈得几乎能看见底,你要问它为何这样清澈,第4句:原来时时刻刻都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比喻:这首诗借景喻理,表面写方塘,实际是写读书的感受.观书有感作者: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与上联构成巧妙的分承:“无边 落木”承首句的“风急天高”,“不尽 长江”承次句的“渚清沙白”,意脉清 晰,层次分明。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颈 联表达方式由描写转到议论,通过“万里” 、“常”、“百年”、“独”等字眼,从对 景物的描绘转为对自身的关注。纵(时间) 横(空间)交织,沉郁感人。
【“转”开生面】 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避免了诗词的平直,让诗意鲜活生动起 来,同时也转向了诗歌主旨的揭示。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诗的首句,通过午夜时 分“月落”、“乌啼”、“霜满天”三种景象,体现了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和羁旅者的孤孑 清寥。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第三句转向寒山寺, 引出末句“山寺夜钟”,这一诗人在夜泊中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夜半钟声”不但 衬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 传的感受,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
(3)兴起:就是先借其他事物,来引出本题。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腊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 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 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从而暴露了皇帝对亲 信宦官的厚待,以及宦官的可憎面目。首句不言“寒食”,而言“ 春城飞花”,由眼前之景况引出题目,此为陪起。
【妙“合”主旨】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 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读懂古诗——古诗语言特点与章法结构

(4)妙“合”主旨 合,即作结,于律诗为第四联,于绝句为第四句。作结之意,即将 前面三句或三联,作一总结以为收束。好的结句有以景结情、以情收尾 或放开一步、另拓新境的表达效果。一般来说,尾句(联)通常会表明题 旨,这就要求我们有意识地发掘尾句(联)所蕴含的情感主旨。 3.律诗中间两联的对仗 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工整是其基本要求。如何“工 整”?字数相等,平仄相对,结构相同,语意相关。利用“对仗工整” 的规则(尤其是“结构相同”“语意相关”的规则),可以帮助我们推知 诗歌中的难点。
读懂古诗
——直接间接,找准路径
复习任务 掌握读懂古诗的直接路径(标题和情语)与间接路径(作者、注释和试题)。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篇名
朝代 作者 体裁 题材
读懂启示
全国
欧阳修/ 七言
①从时间上看,多读读唐诗宋词。
《画眉鸟》《画眉禽》宋代
咏物诗
甲卷
文同 绝句
②从体裁上看,多读读近体诗,尤其是律诗(以七
(1)造势:开门见山,直陈胸臆,一起句就道出词的主旨或概括词的 内容。单从词句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则似引弓待发,往往笔锋一转, 便如悬崖飞瀑,一泻而下,称之为“造势”。柳永名作《望海潮》开头: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像散文一样直陈而出,粗笔 勾勒出全词所写对象的轮廓。
(2)造境:由写景入手,先造出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 依景叙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来,称之为“造境”。范仲淹的《苏幕遮》 写的是羁旅思亲,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开头, 非常洗练地描绘出一个寂寞、凋零的深秋景象,使人一看便产生羁旅难 熬、心情惆怅的感觉。
(3) ①交代写作缘由、目的(袭美抱疾杜门)。 奉和袭美抱疾
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题竹石牧牛(并引)
分别写了石、
黄庭坚
前四句 竹、牧童、老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 为第一 牛四个意象,
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个层次 构成一幅完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整的画面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后四句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为第二 [注] ①伯时: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 个层次 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写了作者由 画中的内容 而生发出的 感想
返回
(二)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写乐 情,哀景写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 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应用体验
返回
从景、事、情三方面对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的颔联、 颈联和尾联进行分析,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落日下的山峦、青天、长江水,水中的白鹭洲。写
颔联:
景 的是 南京的自然景色依旧 。
吴宫花草埋幽径,
诗人游凤凰古台,看到吴宫上演的今昔变化,感受
晋代衣冠成古丘。 事 晋代衣冠成冢。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经历由盛
颈联: 三山半落青天外,
_到__衰__的__变__化___。
一水中分白鹭洲。
情
有变的,有不变的,人世沧桑巨变,自然景物亘古 永恒,古今对比,诗人抒发了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景 浮___云__、__太__阳_ “浮云蔽日”有深意,“云”飘浮
尾联: 总为浮云能蔽日,
事
_诗__人__望__长_____ _安__而__不__见_____
不定,与左右逢源的奸邪小人相似; “日”为天的代表,指皇帝天子。
长安不见使人愁。 情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三):从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入手读懂古诗讲述

2011年高考江苏卷杜甫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 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 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 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 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 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 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 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 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 的。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 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 日子更难打发。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 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 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切磋 诗艺作结。
练中悟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解析 该诗首句从草色、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杏花, 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 的愁恨;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 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一、概述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
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写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拓展。
二、“起、承、转、合”的含义与作用起者,开端也。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承者,承接也。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者,变化也。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合者,结尾也。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
简单来说,即:起,引领的作用。
(引领主题)承,扩展的作用。
(扩展主题)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
(相对于起承的转变)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例: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开篇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承句:“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转句: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一、概述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
元代范德凯在《诗格》中写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拓展。
二、“起、承、转、合”的含义与作用起者,开端也。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承者,承接也。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者,变化也。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合者,结尾也。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
简单来说,即:起,弓恰页的作用。
(引领主题)承,扩展的作用。
(扩展主题)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
(相对于起承的转变)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例: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开篇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承句:"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三):从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入手读懂古诗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这首诗大概 也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诗中表达的愁恨,看来不是一 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 之愁、逐客之恨。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 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切磋 诗艺作结。
练中悟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解析 该诗首句从草色、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杏花, 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 的愁恨;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 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在艺 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 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
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 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 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 嫣红、洁白两色。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 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 的深愁苦恨。
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 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 唐冯延已《鹊踏枝》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 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 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 更为曲折。
起承转合

怎样来起承转合
元· 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 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思考、 或引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承接 或正起接,或正接起,以顺畅为妙,承后 的转折,或一转,或两转,或三转,或四 转……迂回曲折,愈转愈厅,才是乘;合 即结尾,或揭示题旨,或耐寻味,或启遐 想,以有力取胜。
转笔是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 转笔有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和反转。总的要求是 转笔要能与前后相呼,活泼而不板滞为佳。 ======================
唐· 李绅《悯农》 春种一粒粟,(起) 秋收万颗子。(承) 四海无闲田,(转) 农夫犹饿死。(合)
作业:
1、写一段话,欣赏下面这首诗的起承转合章法 宋代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2、以“送别来实习的老师”为话题,写一首 绝句。
பைடு நூலகம்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眼前的壮景,不由使作者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 想要看得更高更远。于是,诗人便以第三句 而宕开一笔,提出问题,由写实转到写虚,由写景转 入议论。第四句是合句,紧接第三句而作结,拓宽了 诗的意境,升华了诗人的联想,使全诗情随景发,议 随景论,揭示了其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诗中的"起承转合"是显 而易见的。
绝句创作成功与否,既与起、承有关, 更系于转、合。绝句传诵的名句,经常在 后两句,特别是尾句常是精华所在,意味 无穷,历久弥新,就全诗中起的作用来说, 第三句是转舵处,是关键。当代诗论家丁 芒有一个很好的比喻:绝句第三句如排球 场上的二传手,将所接的球高高地巧妙地 托起,第四句作为攻击手,就可突兀、机 巧、狠狠地把球打死,“一锤定音,主旨 点明,胜负自分”(《当代诗词学》)。
诗歌的章法结构

3、“转”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 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如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 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关注“转”句,能使我们 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所 以诗歌的“转”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句上做 文章。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 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 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 “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 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 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 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诗歌的章法结构
• 诗人将诗歌的章法结构归结为“起”、“承”、“转” “合”。“起”即起句,“承”是承接,“转”就是转句 ,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合”则是结句,往往有 点明题旨体诗的起句为一诗之首句或者首联,地位很重 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内容,奠定感情基调,渲染 气氛、营造某种氛围,
词的主旨或概括词的内容。单从词句上看似乎平 有时表现为上下片为一总一分关系;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淡无奇,实似引弓待发,往往笔锋一转,便如悬 既要收住全文,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味。
(1)概括这首诗颔联、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南宋词人姜夔总结了几种结尾的方法:“词意俱尽”,点明主题;
• 词和曲的起句,因为词牌或者曲牌与内容没有明 确的对应关系,情况较为复杂。
诗歌章法结构

概括起来说,古诗讲究章法, 就是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的 分合,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注重表 达的逻辑顺序。起承转合四个部分 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每一 部分,又都关乎主旨,关乎作者的 情感。掌握了这个规律,也就握住 了一把打开古诗鉴赏之门的钥匙。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点绛唇 途中逢管倅cuì (赵彦端 )
诗歌的章法结构可以归结为“起”、
“承”、“转”、“合”。这是古人写诗填词 所遵循的结构章法。“起”即开篇,“承” 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
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绝句的起承转合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起) 散入东风满洛城。(承) 此夜曲中闻折柳,(转) 何人不起故园情!(合)
注意:
“妙合”的方式有很多,最常 见的有两种:
第一种是直接点题,于篇 末或抒发感情,或议论明理, 直接揭示主旨。
第二种收束方式是暗中寄托,即用 暗示的方法表现作者的感情、阐述的事 理。最常见的是寄情于景,以景语作结 。这种方式蕴不尽之情于景物中,表达 含蓄深婉,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 果,颇能引起人的回味。但正因为其含 蓄,也为我们阅读带来了比较大的障碍 。这需要我们能够从结句本身的个别关 键词捕捉一些有效信息,或者结合诗词 前半部分,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寻求突 破。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 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 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 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 秋雨。 “转”在词称为“过片”。词多数 分为上下两片,它们是表现同一主题的 两个层次;下片的开头部分,称之为过 片,起过渡连接的作用。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 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诗歌结构章法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后两联抒情)
• 词:上片——写景(次) • 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 • 下片——抒情(主)
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 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 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 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首句渲染气氛 首句渲染气氛 阕 主句写景 上片上片 阕 主句写景 写景写景 次 次
词
词
下片 阕 :抒情 主
下片 阕 :抒情 主
尾句过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尾句过渡
故 事
说四个秀才,早上赶路,看见两个公差押着 一个和尚经过,于是他们便提议以此吟诗。第 一个秀才道:“知法又犯法”,从眼前景物说 起。第二个秀才见到和尚颈上的枷锁,也吟道: “出家又带家(戴枷)”,这是承句,说犯法 了就得治罪。第三个秀才见这两样都说了,急 得抓耳挠腮,不知吟什么好,忽然见太阳冉冉 升起,脱口而出:“东方红日出”,这是转折, 似乎与此事并不关联,第四个秀才一听,竟不 知如何“合”了,忽然看到和尚光秃秃的脑袋, 板上晒冬瓜 灵机一动,于是吟道:“ !”众人听 了哈哈大笑,和尚听了无地自容。这首诗诙谐 有趣,极尽讽刺之能事,从一个侧面证明: “起承转合”之手法早已为古人所津津乐道。
•
• 词:上片——写景(次) • 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 • 下片——抒情(主) • • 雨霖铃· 寒蝉凄切(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
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 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 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几种常见的律诗章法结构

几种常见的律诗章法结构几种常见的律诗章法结构律诗的章法结构,由古人和近代人归纳的种类繁多,名称也五花八门。
即使同一首诗的章法结构,其名称说法也不尽相同。
因此要把律诗的章法结构讲清楚,是很难的。
今天我只是尝试把律诗章法结构中,比较常见的、简单的一些种类归纳、小结一下。
一、根据律诗4联8句的结构特征,我先把自己的分类方法贴出来。
一共三类,常见律诗章法结构分类:(一)二六结构(二)四四结构(三)六二结构先简单说明一下。
第一类“二六结构”,即所谓的“根据首联两句来谋篇布局” 的作律方法。
其具体的种类有“单抛法”、“双抛法”、“ 一句造意法” 、“两句立意法”、“ 一字贯篇法(一字血脉法)”,其他如“续腰格”、“接项格”、“交股格”等等。
第二类“四四结构”。
这一类律诗,一般是前面4句一个意思,后面4句一个意思,中间以某种方式使意思相连接。
比较常见的是“纤腰格”、“前开后合法”。
第三类“六二结构”。
这一类律诗,一般是前面6句或事或景(作铺垫),后两句归结题意。
比较常见的是“归题法”、“藏头法”。
二、第一大类“二六结构”“二六结构”其实就是“根据首联两句来谋篇布局” 的作律方法。
这也可以分成3小类。
A、第一小类,以首联第一句为主题句,全篇围绕第一句来写。
这种章法结构的代表是“单抛法”。
①“单抛法”单抛格要诀:1、首联上句一事单抛而起下句,下句承接上句。
2、中二联或事或景,对应首联上句单抛之事。
3、尾联顺说,亦应首联上句单抛之事。
前面,我们在第7期读过贾宝玉的《有凤来仪》,就是这种章法结构。
有凤来仪(贾宝玉)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单抛法)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
莫摇分碎影,好梦正初长。
B、第二小类,以首联第二句为主题句,全篇围绕第二句来写。
这种章法结构的代表是“一句造意法”。
其类似章法结构的有“ 一字贯篇法(一字血脉法)”、“先问后答法”。
②一句造意:1、首联上句兴起下句,下句为全篇主意。
章法格古诗格式

章法格古诗格式
1、四言体
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除《楚辞》外,其他诗作出现不多。
2、五言体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
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
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
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
3、六言体
六言诗是旧诗的一种体裁,全诗都是六个字一句。
在《诗经》中已有萌芽。
4、七言体
七言诗包括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七言体是古代诗歌体裁,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的诗体。
它起于民间歌谣。
5、杂言体
杂言诗,因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而得名,其句中字数不定,最短仅有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其特点是形式比较自由,便于无所拘束地表达思想感情。
凡是以情致或气势胜的诗人,对于杂言诗都有极大的偏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的章法结构
【一句一景】
所谓“一句一绝”,即每句写一个景。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照应】
首尾遥相呼应,可以增强全诗的完整性。
前后照应,可以使全诗脉络清晰,结构严密。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前呼“未有期”,后应“却话”,结构严谨。
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下阕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与上阕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相呼应,点出这首词写的是一天的事,从清晨秋风飒飒写到傍晚细雨淅沥,这种秋风秋雨的渲染,更突出了一个“愁”字。
【起承转合】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起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飞”字,振人心魄。
承句“散入春风满洛城”从容而舒缓,张弛有度,赋予无形的音乐以实体形象。
“此夜曲中闻折柳”陡然一转,“折柳”点染出一种场景。
“何人不起故园情”深情的发问关合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起承二句写眼前景,转合二句写故园情。
前后以“折柳”连接,“折柳”自然就成了全诗的关键。
【波折】
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忽闻”为一波折,使歌声以及送行人之姿犹如耳目之前;“不及”为另一波折,使人透过形象潭水千尺去体味诗人与歌者之间的情谊。
情感曲线有起有伏,将诗人的若明若暗、瞬息万变的情感形象展现出来,而为人们所激赏。
【不对称性】
古典诗歌中,特别是唐代绝句,一般是在第三句转出新意,整首
诗可以均衡地分成前后两层意思。
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有感而发。
这是一般结构的常规格式。
但诗人们有时也要突破这种常规,将一句诗构成的画面和另外三句诗构成的截然相反的画面组结在一起,利用这种篇幅分合的一与多的悬殊表达出作者别样的情感。
这样,不仅能使主题更加突出,还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二十评此诗云:“三句说盛,一句说衰,其格独创。
”由于上三句是一气而下,将过去的繁荣,美好,热闹,欢乐竭力渲染,写足写透,所以第四句的转折才格外冷峻有力,使人见到无论怎样兴盛繁华,最后都免不了衰亡的命运。
在一刹那间给人以警醒。
这种效果的取得和结构的独创性是有密切关系的。
【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的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