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腹腔感染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一、前言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细菌性感染的重要手段,合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降低耐药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制定本指导原则。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1.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
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送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再根据结果调整用药。
3.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的选用应根据病原菌种类、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药物耐受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首先,应选择对病原菌有较强抗菌活性的药物;其次,考虑药物在感染部位的浓度和分布,确保药物能达到有效的抗菌浓度;再次,注意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最后,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过敏史等个体差异。
4.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指征,主要包括:手术患者术前、术后预防性应用,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心内膜炎、骨髓炎等严重感染患者,为预防感染扩散;长期留置导尿管、呼吸机等侵袭性操作患者,为预防相关感染;以及特殊病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单纯性和复杂性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单纯性和复杂性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 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目录I. 前言: (4)II. 背景: (4)III. 单纯性和复杂性的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 (5)研究的一般考虑:A. (5)B. ........................................................................................................入选标准:7 排除标准:C. (8)药物剂量及用药方案:D. (9)评价:E. (10)疗效分类:2F. (11)统计学考虑:G. (13)单纯性和复杂性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I. 前言:本指导原则是一系列旨在帮助企业开发治疗感染的抗微生物药品的指导原则中的一个。
本指导原则提供的信息可帮助申请人规划临床研究、设计临床研究方案、正确执行并适当监控临床研究的实施、收集可用于分析的相关数据、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正确的分类与分析。
参照本指导原则设计及开展的临床研究应能为管理机构在判断所研究抗微生物药物治疗特定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时提供必需的信息,对于与本文相关议题的基本信息,读者可参考题目为“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已于2008年在SFDA网站公示征求意见,目前正待颁布)。
本供企业用指导原则重点关注于单纯性和复杂性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抗菌药物的开发。
II. 背景:近年来,管理机构已经针对创新性抗菌药物研发时临床试验设计、实施及结果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讨,并撰写完成了“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该项指导原则已于2008年在SFDA网站公示并征求意见,其最终修订稿正待颁布。
该项指导原则系抗菌药物临床试验的一般性指导原则,但感染性疾病种类繁多、特点不一,难以在该指导原则中针对特定病种的重要技术内容进行一一反应。
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的巨大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该类疾病的抗菌药物临床试验设计在病例入选、分组、病原菌的收集和处理,结果评价等方面存在较多特殊性,因此,本指导原则为“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下的一个分支,旨在“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般性要求的基础上,结合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的具体特点对该类感染性疾病抗菌药物的临床研发提供参考。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ppt课件

2024/3/9
抗菌药物局部应用的注意事项
➢ 全身给药后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治疗浓度时可加用局 部给药辅助治疗,如中枢系统、厚壁脓肿、眼科感 染的局部应用。
➢ 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粘膜表面感染可局部 应用或外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分四个部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注意事
项 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
原治疗
2024/3/9
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
则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
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应用
3、经肝、肾两条途径排泄,肝功能减退时血药浓度 升高,如同时有肾功能损害时则血药浓度升高尤为 明显,严重肝病时需减量使用。属此类者有美洛西 林、阿洛西林、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 头孢噻吩等。
4、主要由肾排泄,肝功能减退时不需调整剂量。属 此类者有氨基糖苷类、青霉素、头孢唑林、头孢他 定、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等。
化学检查:尿蛋白。 显微镜检查:白细胞、红细胞等。
2024/3/9
细菌感染的确诊:病原学检查。 初步诊断或确诊为细菌感染者方有指
征应用抗菌药物。 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
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 克次体及肺部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 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微生物感染的证据, 诊断不成立者,不能应用抗菌药物。 病毒感染者不宜应用抗菌药物。
织中的药物浓度,不宜采用。
➢常用β内酰胺类半衰期只有1~2小时手 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 术中可给予第二剂。必要时可用第3剂。
202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2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1、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细菌性感染,取标本培养(阴性结果,阳性结果,治疗反应,调整方案),无法取标本培养------经验治疗(治疗部位,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发病场所,既往抗菌药用药史及其治疗反应,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2、品种选择:有病原学检查结果:尽可能地选择针对性强、翟璞、安全、价格适当的抗菌药物。
经验治疗者:根据可能的病原菌及当地耐药状况选用抗菌药物。
3、给药途径,对于轻中度感染的大多数患者,应予口服治疗。
仅在下列情况下可先予以注射治疗:不能口服或不能耐受口服,病情影响口服吸收,抗菌谱合适但无口服剂型,需迅速达到高药物浓度,感染严重、病情进展迅速,需紧急治疗,患者对治疗依从性差。
一、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二、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以下情况原则上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律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患者。
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
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1、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原则:1、手术切口类型2、手术创伤程度3、手术部位污染机会和程度4、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5、手术持续时间6、感染发生机会、后果严重程度7、预防效果循证医学证据8、对细菌敏感性的影响9、经济学评估抗菌药物预防不能代替无菌操作抗菌药物预防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手术切口类型:1、清洁手术:一类切口,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预防用药: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手术涉及重要器官,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202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欧阳光明(2021.03.07)测试题1. 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感染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T,F)2. 应用头孢菌素前应进行皮内试验(T,F)3. 肾功能不全时禁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T,F)4. 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不宜用于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感染,即使体外药敏结果显示敏感(T,F)5. 两性霉素B静滴容易发生发热、高钾血症、肾功能不全等不良事件(T,F)6. 头孢唑啉可用于治疗MSSA、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属所致感染(T,F)7.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宜用于未成年人(T,F)8. 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万古霉素(T,F)9. 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无需合并抗厌氧菌药物(T,F)10. 治疗不典型病原体感染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或碳青霉烯类(T, F)11. 两性霉素B静滴时较少发生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事件(T,F)12. 氟喹诺酮类药物适用于各年龄段感染性腹泻患者的治疗(T, F)13. 某些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较大剂量使用时可有出血倾向(T,F)14. SMZ-TMP适用于治疗卡氏肺孢菌肺炎(T, F)答案1. F,2. F,3. F4. T,5 F6 F7. T8. F9. T10. F11. F12. F13. T14. T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管理测试题——题型来源于:宁夏远程网__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1、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扁桃体炎,因为耐药尽量不选择哪种抗菌药物()?A:大环内酯类药;B:头孢菌素类;C:青霉素;D:喹诺酮类药2、以下不属于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是():A:红霉素;B:庆大霉素;C:阿奇霉素;D:克拉霉素3、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最突出的原因是()A:患者药物知识的欠缺;B:药品不合理的销售方式;C:医院现行的体制;D:医务人员知识的欠缺4、据调查我国住院患者中大概有多大比例的患者在接受抗菌药物治疗()A:40%;B:60%;C:80%;D:95%5、所谓合理用药是指()A:选择正确的药物和给药途径;B:要以最小的社会消耗取得最大的社会效果;C:安全;D:以上都是6、为了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必须要加强哪方面的管理()A:选择正确的药物和给药途径;B:要以最小的社会消耗取得最大的社会效果;C:安全;D:以上都是7、我国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情况最常见的是()A:有适应症却没有用;B:该用高剂量的时候的剂量不足;C:没有适应症却用了,或使用抗菌药物剂量过大、疗程过长;D:选用对病原体不敏感的药物8、在我国一些大城市,抗菌药物的使用比例占所有药物的()A:10-30%;B:30-40%;C:40-50%;D:50-60%9、抗菌药物的使用状态在人体内构成了哪三方面的关系()?A:药物和细菌、药物和人体、人体和细菌之间的关系;B:抗原和抗体、抗原和补体、抗体和补体之间的关系;C:药物和细菌、药物和人体、药物和抗体之间的关系;D:药物和细菌、药物和人体、抗体和细菌之间的关系10、我国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情况有()A:有适应症却没有用;B:该用高剂量的时候的剂量不足;C:没有适应症却用了,或使用抗菌药物剂量过大、疗程过长;D:以上都是答案:1:A2;B3:C4:C5:D6:D7:C8:B9:A10:D1. 下列哪项临床适应症不需要联合使用抗菌药物()A.治疗混合感染B.治疗肠球菌性心内膜炎C.治疗结核 D.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 E.治疗淋病2. 磺胺类药物存在新生儿核黄疸的危险是因为()A.减少白蛋白的产生 B.促进红细胞的循环 C.抑制胆红素的代谢 D.竞争血浆白蛋白的胆红素结合位点 E.抑制骨髓3. 下列哪种病人最不需要接受个体化的抗菌药物治疗()A.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B.患有肾疾病的病人C.老年人 D.高血压病人 E.患有肝疾病的病人4. 下列抗菌药物中不属于特殊使用管理的是()A.头孢吡肟注射剂B.氟康唑胶囊C.伊曲康唑注射剂 D.美罗培南注射剂 E.万古霉素注射剂5.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对下列哪种感染无效()A.大肠杆菌引起的泌尿系统感染B.肺炎链球菌性肺炎 C.艰难梭菌引起的伪膜性肠炎D.卡他莫拉菌导致的AECOPD E.军团菌所致的肺炎6.氟喹诺酮类不建议用于()A.肠道感染 B.社区获得性肺炎 C.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 D.经直肠前列腺活检 E.青霉素过敏的冠状动脉搭桥术7.眼科手术属于清洁手术(I类切口)手术野无污染,但因涉及重要脏器、有异物(人工晶体)植入等因素,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以()为主,如存在感染倾向,需要全身用药用药时间不应超过()A.12小时B.24小时C.36小时D.48小时E.72小时 F.局部用药 G.全身用药8.32Y/F,计划剖宫产,青霉素试敏(+),此手术属于(),可以选择的预防应用抗生素()A.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B.克林霉素 C.氨曲南 D.头孢哌酮舒巴坦 E.甲硝唑 F.清洁手术 G.清洁-污染手术9. 下列药物中属于窄谱抗菌药物的是()A.四环素 B.环丙沙星 C.厄他培南 D.两性霉素B E.异烟肼10. 48Y/M,诊断为蛛网膜囊肿,全麻下行幕下开颅后颅窝减压术,术后7天,出现发热(最高39.6摄氏度)、意识模糊,如何选择抗菌药物()A.头孢吡肟B.亚胺培南西司他丁C.万古霉素+氨苄西林 D.万古霉素+头孢他啶 E.万古霉素+复方新诺明参考答案:1.E2.D3.D4.B5.C6.E7.F,D8.G,B9.E 10.D测试题一(单选题)1. 正确的抗菌治疗方案需考虑:①患者感染病情②感染的病原菌种类③抗菌药作用特点④以上3项2. 可辅以抗菌药局部应用的情况有:①化脓性胸膜炎大量胸腔积液②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③隐球菌脑膜炎④化脓性腹膜炎3. 下列哪种情况有抗菌药联合用药指征:①慢支急性发作②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细菌感染③急性肾盂肾炎④急性细菌性肺炎4. 抗菌药分三类管理是为了①规范抗菌药按一、二、三线使用②按感染病情轻重分别用药③抗菌药合理临床使用的管理5. 限制使用类抗菌药是限制:①抗菌药应用适应证和适用人群②限制抗菌药作二线使用③限制抗菌药用于重症感染患者6. 下列情况何种是预防用药的适应①昏迷②中毒③上呼吸道感染④人工关节移植手术7. 预防用药用于何种情况可能有效①用于预防任何细菌感染②长期用药预防③晚期肿瘤患者④风湿热复发8. 外科手术前预防用药应在何时使用①手术开始前24小时②术前60分钟内③手术开始后2小时④手术结束后2小时9. 手术前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①切口感染②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③肺部感染④切口感染和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感染10.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多数不超过①手术后3天②术后24小时③术后1周④用至患者出院答案1.④2. ③3.②4.③5. ①6.④7.④8.②9.④10.②1. 应用头孢哌酮时应给患者补充①VitA ②VitB1 ③VitC ④VitK12. 肾功能减退时,必须调整给药剂量的药物为①糖肽类②克林霉素③利福平④大环内酯类3. 肝功能减退时,不需调整给药剂量的药物为:①氯霉素 ]②庆大霉素③红霉素酯化物④利福平4. 厌氧菌感染不可以选用:①亚胺培南②氨基糖苷类③甲硝唑④克林霉素5. 治疗肠球菌属感染首选①氯霉素②氨苄西林③左氧氟沙星④头孢唑林6. 下列药物中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良好抗菌活性者有:①氨苄西林②头孢曲松③头孢他啶④头孢呋辛7. 有神经肌肉阻滞不良反应的药物为:①青霉素②氟喹诺酮类③氨基糖苷类④头孢菌素8. 新生儿感染治疗不宜选用:①环丙沙星②头孢曲松③青霉素④头孢曲松9. 妊娠期不宜选用的抗菌药有:①青霉素②头孢呋辛③环丙沙星④磷霉素10. 氨基糖苷类对以下那种细菌抗菌活性差:①大肠埃希菌②肺炎链球菌③铜绿假单胞菌④肺炎克雷伯菌答案1.④2.①3②4.②5.②6.③7.③8①9.③10.②测试题三(前8项目为选择题单选题,9、10为判断题)1. 在骨组织中浓度高的药物为:①克林霉素②亚胺培南③庆大霉素④青霉素2. 老年感染患者一般不宜选用:①青霉素类②克林霉素③氨基糖苷类④头孢菌素类3. 肝功能减退时,不需调整给药剂量的药物为:①克林霉素②利福平③红霉素④头孢他啶4. 属于FDA妊娠期分类B类,孕妇可使用的抗菌药为:①环丙沙星②庆大霉素③青霉素④四环素5.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适用于以下何种病原菌感染:①肺炎链球菌②厌氧菌③革兰阴性菌④以上都是6. 大肠埃希菌所致尿路感染治疗不宜选用:①阿奇霉素;②SMZ/TMP;③氨苄西林/舒巴坦;④环丙沙星7. 下列哪个药物的皮疹发生率最高:①头孢唑林②红霉素③氨苄西林④磷霉素8. MRSA菌株是指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下列哪一种抗菌药耐药:①甲氧西林或苯唑西林②万古霉素③利福平④氯霉素9.大环类酯类(除酯化物和克拉霉素)和头孢菌素类可妊娠全过程应用(T,F)10.治疗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新氟喹诺酮类(T,F)答案1 ①克林霉素 2. ③氨基糖苷类 3. ④头孢他啶4. ③青霉素5. ③革兰阴性菌6. ①阿奇霉素7. ③氨苄西林8. ①甲氧西林或苯唑西林9. T,10. T,。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第一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一、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个别也可局部应用)的各种抗生素以及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磺胺类、硝基呋喃类等化学合成药。
抗菌药物用于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力争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正确采集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以期获得用药的科学依据。
未获结果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针对最可能的病原菌,进行经验治疗,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经验治疗选用药物参考附表1《感染性疾病经验治疗选用药物参考表》。
一旦获得感染病原培养结果,则应根据该病原菌的固有耐药性与获得性耐药特点以及药敏试验结果、临床用药效果等调整用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参见附表2《针对不同病原体的抗菌药物选择参考》)。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参见“第三部分各类抗菌药物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1、阳性菌感染抗菌药物选择思路:(1)窄谱青霉素类(青霉素G、青霉素V)、耐青霉素酶青霉素(氯唑西林)、氨基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及其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的复合制剂(氨苄西林舒巴坦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阿莫西林舒巴坦钠)、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二代头孢菌素、林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
(2)对于耐甲氧西林的革兰阳性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方可选择(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夫西地酸、磷霉素、抗菌药物。
《复杂性尿路感染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网上征求意见稿)

复杂性尿路感染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网上征求意见稿)药品审评中心二○二○年七月目录一.概述 (1)(一)前言 (1)(二)目的及应用范围 (1)(三)临床试验前提 (1)二. 临床试验规划和方案 (2)(一)总则 (2)1.复杂性尿路感染定义 (2)2.目标病原菌 (2)3.目标人群 (2)4.有效性评估 (3)5.安全性评估 (3)6.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 (4)7.药物敏感试验折点 (4)8. 批准后的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研究 (5)(二)临床试验方案 (5)1.试验设计 (5)2.试验人群 (5)3.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5)4.临床微生物学评估 (6)5.特殊人群 (7)6.药代动力学/药效学评价 (7)7.剂量选择和剂型 (8)8.对照药选择 (8)9.合并用药 (9)10.有效性评估 (9)11.安全性评估 (10)12.试验访视及评价时间 (10)13.统计学 (11)14. 说明书 (12)三、主要参考文献 (13)复杂性尿路感染抗菌药物研发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一)前言《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于2015年由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在我国颁布并实施,其对全身用的各种抗菌药临床试验的技术要求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为药品注册申请人和临床试验研究者在整体规划、设计、实施临床试验中提供了技术指导,但未针对各种细菌性感染制定不同临床适应证治疗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
为针对拟用于复杂性腹腔感染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提供更加精准的技术指导,解决临床试验中的重点问题,规范其临床试验,保证数据完整性,在遵循《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制定了《复杂性尿路感染抗菌药物研发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为注册申请人、临床试验研究者在规划、设计、实施临床试验中提供技术指导。
(二)目的及应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在细菌所致的复杂性尿路感染(包括急性肾盂肾炎)(complic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cUTI)患者人群中开展的治疗用抗菌药物临床试验。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折点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折点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网上征求意见稿)一、概述(一)目的本指导原则为药品注册申请人和临床试验研究者在规划、设计、实施和监督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折点(以下简称:抗菌药物折点)研究和敏感标准制定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使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得以更好更早地用于临床治疗。
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全身用药的创新性抗菌药物的临床试验。
(二)意义抗菌药物折点(breakpoint)用来判断病原菌对药物敏感、中介或耐药,其结果是临床医生选择抗菌药物治疗病原菌感染的重要依据。
我国目前还没有折点制定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时所采用的折点多是国际已有的标准,但对于自主研发的I类新抗菌药物等,无国际折点参考。
必须进行相关研究以制定药敏折点,保障临床医生能根据正确的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三)基本研究过程及与抗菌药物研发的整体关系抗菌药物折点的确立涉及临床前体内外抗菌作用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临床各期研究等多个药物研发环节,是新药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折点研究贯穿新药研究全过程,其研究原理可以概括为:在了解药物自身的抗菌特点、对各种致病菌作用强弱后,通过体外和动物试验,或直接通过动物试验,建立PK/PD指数及反映疗效的靶值。
并利用此指数、靶值与人体结果有较好一致性的特点,进而建立抗菌药物体外抑菌浓度与预期临床疗效间的关系,最终确定对感染部位使用推荐药物剂量时,该致病菌株能被通常可达到的抗菌药物所抑制的浓度。
折点制定过程中,有些数据可能来源于其他研究项目。
如:菌株的MIC值、药物杀菌曲线、抗生素后效应值、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人体药代参数等。
当使用外来数据时,首先要求数据可溯源。
其次,测定、分析方法符合折点制定的要求。
如:MIC测定所用方法相同、测定范围需涵盖整个MIC分布;杀菌曲线图能反映出完整的药物浓度对杀菌速率的影响等。
(四)应用范围本指导原则主要用于指导新抗菌药物折点研究,目前仅限定为抗细菌药物,创新抗真菌药物也可参照。
中国腹腔感染诊治指南

中国腹腔感染诊治指南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为中国腹腔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全面、系统的指导和建议。
腹腔感染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实用的腹腔感染诊治指南,对于提高我国腹腔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水平,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基于国内外最新的腹腔感染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结合我国腹腔感染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腹腔感染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抗菌药物使用、手术适应症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解读。
本指南还强调了腹腔感染的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原则,以及预防和控制腹腔感染的重要性。
本指南的发布,将为我国腹腔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有助于推动我国腹腔感染诊治水平的提高,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做出积极贡献。
二、腹腔感染的诊断腹腔感染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诊断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感染的来源、部位和严重程度。
临床表现:腹腔感染患者常表现为腹痛、发热、恶心、呕吐、腹胀等。
腹痛通常为持续性,可随体位改变而加重,发热多为中度至高度热,可伴有寒战。
恶心、呕吐和腹胀等症状也可能出现,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常显示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等炎症指标也会明显升高。
根据感染病原体的不同,可能还需要进行特定的病原学检查,如细菌培养、病毒检测等。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确定腹腔感染的部位和范围。
这些检查可以发现腹腔内的积液、脓肿、炎症改变等。
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腹腔感染,如阑尾炎、胆囊炎等,影像学检查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在诊断腹腔感染时,还需要注意与其他腹腔疾病的鉴别,如肠梗阻、腹腔肿瘤等。
对于疑似腹腔感染的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以便及时确诊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19年整理】复杂性腹腔感染的抗生素指南

复杂性腹腔感染的抗菌素选用指南(作者略)内容概要该指南由美国感染病协会、外科感染协会、美国微生物协会和感染性疾病药剂师协会共同制订,根据循证医学研究结果提出关于成年患者复杂性腹腔感染如何选择抗生素的建议。
复杂性腹腔感染是指感染由空腔脏器向腹腔扩散,伴有脓肿形成或腹膜炎。
指南还论述了开始抗生素治疗的时机、何时应行何种培养、如何根据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以及疗程长短。
病原体:此类感染的病原体以及相应应选择的抗生素因感染地点而不同,分为社区获得性和医院获得性两种。
医院获得性腹腔感染最常见于择期或急诊腹腔内手术的并发症,是由特定手术部位、特定医院和医疗单元的院内病原体引起。
对于社区获得性感染,胃肠道穿孔的部位(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阑尾或结肠)决定了感染病原体。
近端小肠以远的感染常由兼性需氧和需氧的革兰氏阴性菌引起;近端回肠以远的感染还可由各种厌氧菌引起。
微生物学检测:由于常用抗厌氧菌治疗方案对于治疗社区获得性感染很有效,因此仅限于在针对兼性需氧和需氧性革兰氏阴性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时才需要留取标本进行微生物检测。
由于药敏试验显示脆弱拟杆菌类菌株对克林霉素、头孢替坦、头孢西丁和喹诺酮类药物有明确的耐药性,因此对于有可能存在脆弱拟杆菌感染的情况下,应该避免经验性单用上述药物。
推荐的治疗方案:这些感染可应用各种单药或多药治疗方案。
表1中所列抗生素及其联合应用方案适用于社区获得性腹腔感染的治疗。
没有证据表明哪一种方案更好或较差。
虽然表中所列药物大多已经有前瞻性临床试验在研究,但许多这样的试验存在严重的设计缺陷。
因此治疗建议部分是根据抗生素体内活性。
社区获得性感染:对于轻至中度的社区获得性感染,优先选用窄谱和院内不常用的抗生素,如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或头孢呋辛与甲硝唑联用、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厄他培南以及喹诺酮类与甲硝唑联用,而不是选用广谱抗革兰氏阴性菌和/或毒性较大的抗生素。
在选用特定抗生素治疗方案时,经济花费是需考虑的重要因素。
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一)抗菌药物的定义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agents)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含口服、肌注、静注、静滴等)的各种抗生素,通常指直接来源于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化学修饰衍生物和各种全合成抗菌药物。
前者如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糖(脂)肽类、利福霉素类、截短侧耳素类等抗生素,后者如磺胺药、喹诺酮类、噁唑烷酮类、硝基咪唑类、异烟肼等抗菌药。
此外尚包括本身没有或仅有微弱抗菌活性但能够显著增效其他抗菌药物活性的化合物,如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
本指导原则所涉及的抗菌药物,仅指具有抗细菌作用及抗细菌作用为主的药物。
(二)抗菌药物的应用与研究现状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青霉素诞生以来至七十年代末,抗菌药物研发取得了巨大成功,已经成为临床不可或缺的有效治疗药物,在感染性疾病治疗和预防中广为应用,大幅度地降低了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但同时也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增长,临床上出现了多重耐药、广泛耐药和全耐药的超级细菌。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促进了细菌耐药性的增长。
近年来,由于药物研发要求的提高和研发成本的不断上升,抗菌药物研发明显减缓。
进入二十一世纪,控制耐药菌感染和防控细菌耐药性成为抗菌药物研发和应用的主要目标,尤其如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以及耐多药铜绿假单胞菌等所致感染。
抗菌药物的研发还囊括了难治性感染的治疗、重大疾病用药、公共卫生发展需求等方面,以满足目前尚无安全、有效治疗药物的临床需求。
(三)抗菌药物的临床试验抗菌药物的临床试验应遵循药物研发的基本规律,遵循《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的相关要求,通过进行临床药理学研究(如耐受性、药代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等)、探索性临床治疗研究(如探索目标适应证、给药途径、给药剂量范围、给药频次和疗程等)和确证性临床治疗研究,最终确认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为药物注册、临床应用以及说明书的撰写提供充分依据。
替加环素对复杂性腹腔感染患者免疫功能影响

替加环素对复杂性腹腔感染患者免疫功能影响郭茂松;余维丽;孙昀【摘要】目的研究替加环素对复杂性腹腔感染(cIAI)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24例cIAI患者给予替加环素抗感染治疗,考察替加环素给药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增殖水平,炎性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及CD3、CD4和CD8的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替加环素治疗cIAI总有效率为 70. 8 %,可显著下调患者PBMC增殖水平,降低PBMC上清液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和IL-8的含量水平.此外,替加环素治疗给药可以显著上调cIAI患者外周血CD3 +、CD4+百分比和CD4 + /CD8+比值,并同时降低 CD8 +百分比.结论替加环素对cIAI患者的免疫功能具有调控作用.%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igecycline on immun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omplicated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s (cIAI). Methods A total of 24 cIAI patients received treatment of tigecycline, and then the effects of tigecycline on level of peripheral blood monouclear cells (PBMC) proliferation, concentration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expression of CD3, CD4 and CD8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of tigecycline were 70. 8%. Tigecycline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reduced proliferative level of PBMC, decreased the levels of interleukin-1β (IL-1β), IL-6 and IL-8 in supernatants of PBMC cultures as well as serum. Moreover, tigecycline therapy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the percentage of CD3 + and CD4 +, increased the ratio of CD4+ / CD8 +, and down-regulated percentage of CD8 + in peripheral blood. Conclusion Tigecycline could regulate immune function in cIAI patients.【期刊名称】《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53)003【总页数】5页(P480-483,490)【关键词】替加环素;复杂性腹腔感染;炎症;外周血单核细胞;细胞因子【作者】郭茂松;余维丽;孙昀【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合肥 230601;无锡新瑞医院重症医学科,无锡 214000;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合肥 230601;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合肥 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5;R453.2;R967复杂性腹腔感染(complicated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s,cIAI) 是腹腔内脏器穿孔或破裂,导致感染源侵入腔内,形成脓肿或腹膜炎的一类疾病[1]。
《复杂性腹腔感染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网上征求意见稿)

复杂性腹腔感染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网上征求意见稿)药品审评中心二○二○年七月目录一、概述 (1)(一)前言 (1)(二)目的及应用范围 (1)(三)前提条件 (1)二. 临床试验规划和方案 (2)(一)总则 (2)1. 复杂性腹腔感染定义 (2)2. 目标病原菌 (2)3. 目标人群 (2)4. 有效性评估 (2)5. 安全性评估 (2)6.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 (3)7. 药物敏感性折点 (3)8. 批准上市后的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研究 (3)(二)临床试验方案 (3)1. 试验设计 (3)2. 试验人群 (4)3. 推荐下列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4)4. 临床微生物学评估 (4)5. 特殊人群 (5)6.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评价 (5)7. 研究药物的剂量选择和剂型 (5)8. 对照药的选择 (6)9. 合并用药 (6)10. 有效性评估 (6)11. 安全性评估 (7)12. 试验访视及评价时间 (8)13. 统计学考虑 (8)14. 说明书 (9)三、主要参考文献 (9)复杂性腹腔感染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一)前言《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于2015年由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在我国颁布并实施,其对全身用的各种抗菌药临床试验的技术要求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为药品注册申请人和临床试验研究者在整体规划、设计、实施临床试验中提供了技术指导,但未针对各种细菌性感染制定不同临床适应证治疗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
为针对拟用于复杂性腹腔感染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提供更加精准的技术指导,解决临床试验中的重点问题,规范其临床试验,保证数据完整性,在遵循《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制定了《复杂性腹腔感染抗菌药物研发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为注册申请人、临床试验研究者在规划、设计、实施临床试验中提供技术指导。
(二)目的及应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在细菌感染所致的复杂性腹腔感染(complicated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 cIAI)患者人群中开展的治疗用抗菌药物临床试验,包括由革兰阴性需氧菌、革兰阳性菌和厌氧菌所致的复杂性腹腔感染,也包括由多种病原菌导致的混合感染。
复杂性腹腔感染的抗生素指南

复杂性腹腔感染的抗菌素选用指南(作者略)内容概要该指南由美国感染病协会、外科感染协会、美国微生物协会和感染性疾病药剂师协会共同制订,根据循证医学研究结果提出关于成年患者复杂性腹腔感染如何选择抗生素的建议。
复杂性腹腔感染是指感染由空腔脏器向腹腔扩散,伴有脓肿形成或腹膜炎。
指南还论述了开始抗生素治疗的时机、何时应行何种培养、如何根据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以及疗程长短。
病原体:此类感染的病原体以及相应应选择的抗生素因感染地点而不同,分为社区获得性和医院获得性两种。
医院获得性腹腔感染最常见于择期或急诊腹腔内手术的并发症,是由特定手术部位、特定医院和医疗单元的院内病原体引起。
对于社区获得性感染,胃肠道穿孔的部位(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阑尾或结肠)决定了感染病原体。
近端小肠以远的感染常由兼性需氧和需氧的革兰氏阴性菌引起;近端回肠以远的感染还可由各种厌氧菌引起。
微生物学检测:由于常用抗厌氧菌治疗方案对于治疗社区获得性感染很有效,因此仅限于在针对兼性需氧和需氧性革兰氏阴性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时才需要留取标本进行微生物检测。
由于药敏试验显示脆弱拟杆菌类菌株对克林霉素、头孢替坦、头孢西丁和喹诺酮类药物有明确的耐药性,因此对于有可能存在脆弱拟杆菌感染的情况下,应该避免经验性单用上述药物。
推荐的治疗方案:这些感染可应用各种单药或多药治疗方案。
表1中所列抗生素及其联合应用方案适用于社区获得性腹腔感染的治疗。
没有证据表明哪一种方案更好或较差。
虽然表中所列药物大多已经有前瞻性临床试验在研究,但许多这样的试验存在严重的设计缺陷。
因此治疗建议部分是根据抗生素体内活性。
社区获得性感染:对于轻至中度的社区获得性感染,优先选用窄谱和院内不常用的抗生素,如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或头孢呋辛与甲硝唑联用、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厄他培南以及喹诺酮类与甲硝唑联用,而不是选用广谱抗革兰氏阴性菌和/或毒性较大的抗生素。
在选用特定抗生素治疗方案时,经济花费是需考虑的重要因素。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是指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其在临床上的应用需严格遵循指导原则。
本文将详细介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包括目的、适应证、禁忌证、给药方式、特殊情况下的应用、疗程及注意事项等方面。
抗菌药物的应用目的为治疗细菌感染,缓解患者症状,改善病情。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类型等因素,综合考虑后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医生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明确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包括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类型及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禁忌证则包括过敏史、严重肾功能不全等。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选择抗菌药物时,医生应根据感染病原体类型、感染部位及患者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在药品选择上,应优先考虑抗菌谱广、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药物。
同时,应充分考虑患者耐药性及药物经济成本等因素。
给药剂量和方式需遵循药品说明书的规定,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适当调整。
一般情况下,抗菌药物的使用疗程较长,患者应按照医生的要求按时服药。
在特殊情况下,如患者过敏、严重肾功能不全等,医生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对于过敏患者,应避免使用致敏药物;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应选择对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
抗菌药物的疗程应根据实际病情来定,同时考虑药物半衰期、肾功能、年龄等因素。
一般情况下,抗菌药物使用至患者症状缓解、感染指标恢复正常后即可停药。
但若患者病情较重或存在耐药性感染,医生可适当延长疗程。
遵循医嘱: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切勿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定期复诊:患者应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进行复诊,以便医生能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不良反应监测:若在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如发热、恶心、腹泻等,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耐药性监测: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菌种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应定期进行耐药性监测,以确保证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一、概述 (1)(一)前言 (1)(二)目的及适用范围 (1)(三)前提条件 (2)二、临床试验规划和方案 (3)(一)总则 (3)1. 复杂性腹腔感染定义 (3)2. 目标病原菌 (4)3. 目标人群 (4)4. 有效性评估 (4)5. 安全性评估 (5)6.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 (5)7. 药物敏感性折点 (5)8. 批准上市后的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研究 (6)(二)临床试验方案 (6)1. 试验设计 (6)2. 试验人群 (7)3. 推荐下列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7)4. 临床微生物学评估 (8)5. 特殊人群 (8)6.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评价 (8)7. 研究药物的剂量选择和剂型 (9)8. 对照药的选择 (11)9. 合并用药 (11)10. 有效性评估 (11)11. 安全性评估 (13)12. 试验访视及评价时间 (13)13. 统计学考虑 (14)14. 说明书 (16)三、主要参考文献 (16)一、概述(一)前言《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于2015年由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在我国颁布并实施,其对全身用的各种抗菌药临床试验的技术要求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为药品注册申请人和临床试验研究者在整体规划、设计、实施临床试验中提供了技术指导,但未针对各种细菌性感染制定不同临床适应证治疗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
为针对拟用于复杂性腹腔感染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提供更加精准的技术指导,解决临床试验中的重点问题,规范其临床试验,保证数据完整性,在遵循《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制定了《复杂性腹腔感染抗菌药物研发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为注册申请人、临床试验研究者在规划、设计、实施临床试验中提供技术指导。
(二)目的及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在细菌感染所致的复杂性腹腔感染(complicated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 cIAI)患者人群中开展的治疗用抗菌药物临床试验,包括由需氧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和厌氧菌所致的复杂性腹腔感染,也包括由上述病原菌导致的混合感染。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全身给药(口服或静脉给药)的抗菌药物的临床试验,包括作为单药使用的抗菌药物,也包括与其他活性药物联合使用的抗菌药物。
本指导原则并不具有强制性,而仅作为技术层面的建议和推荐,供申办者及研究者参考。
(三)前提条件研发药物已经完成基本的药学研究,制备工艺、稳定性研究、质量控制等基本符合开展临床试验的基本要求。
研发药物已经完成基本的药理毒理学研究,包括基本的毒理及毒代研究,且体外药效学和动物体内药效学数据足够,能基本阐明研究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如抗菌谱、作用机制、抗菌活性(抑菌及杀菌活性)、抗生素后效应、耐药性及其形成机制等等,特别是对cIAI 的常见病原微生物的作用特点。
此外,研发药物已经完成基本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能够通过体外药效学研究、体外PK/PD研究和感染动物PD研究以及感染动物PK/PD研究初步阐明研究药物的药效学特征,确定研究药物PK/PD特性属浓度依赖性抑或时间依赖性、PK/PD指数和非临床PK/PD靶值。
同时,也已经完成基本的流行病学界值(Epidemiological Cutoff, Ecoff)、非临床PK/PD界值(体外PK/PD及动物PK/PD界值)研究。
研发药物的申请人已经获得国家药品监管机构同意开展临床试验的许可,并在临床试验机构内组织实施临床试验。
由于非复杂性腹腔感染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而复杂性腹腔感染则需要在手术前、中、后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开展复杂性腹腔感染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时,需要同时说明外科治疗情况。
二、临床试验规划和方案(一)总则1. 复杂性腹腔感染定义复杂性腹腔感染是指源于腹部脏器,扩散至腹膜腔或腹膜后腔隙的感染,或可在感染局限后在病灶或穿孔脏器周围形成单个或多个脓肿,并伴有全身症状和体征。
复杂性腹腔感染的受试人群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患者:(1)腹腔脓肿:病变或穿孔脏器周围的单个或多个脓肿,通常以非特异性腹痛为特征。
(2)肠穿孔:急性肠穿孔伴有弥漫性腹膜感染,通常以非特异性腹痛为特征。
(3)腹膜炎:弥漫性腹膜感染,通常以非特异性腹痛为特征。
(4)阑尾炎伴穿孔或阑尾周围脓肿:急性阑尾感染以右下腹绞痛为特征。
(5)胆囊炎伴穿孔或脓肿:急性感染超越胆囊壁,通常伴有右上腹疼痛。
(6)憩室炎伴穿孔、腹膜炎或脓肿:憩室(结肠固有肌层的黏膜或黏膜下层突出)的急性感染,最常见的体征是左下腹痛。
2. 目标病原菌复杂性腹腔感染的致病菌包括由需氧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和厌氧菌,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科细菌、肠球菌属、链球菌属以及拟杆菌属细菌等。
3. 目标人群临床试验人群应包括cIAI患者,其具有前述cIAI的临床综合表现,且可能自抗菌治疗中获益者。
4. 有效性评估临床适应证为cIAI的临床试验,宜采用非劣效试验设计评估其有效性;如为优效性试验设计,则仅在采用活性药物作对照时可被接受,单独使用安慰剂作为对照因将导致患者面临严重风险而不被接受。
研究药物治疗cIAI的有效性评估包括临床和微生物学疗效评估。
临床主要疗效终点为随机后约28天的疗效评估。
在临床有效性评估同时需进行微生物学有效性评估,即在细菌学阳性患者中同时进行微生物学有效性评估。
此外尚需注意有些患者可能为复数菌(≥2种细菌)感染,此时则应按患者例数及病原菌株数分别评估其微生物学疗效。
在有效性评估中需关注临床疗效和微生物学疗效的一致性,并对临床和微生物学疗效进行综合评价。
5. 安全性评估在临床试验过程中应收集所有不良事件信息及安全性实验室数据,无论受试者是否在使用药物,均应在每次访视时予以评估,所有不良事件需随访至消失或稳定或缓解。
需注意的是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和感染本身引发的病理过程可能涉及相同的器官,并影响其功能。
此外在严重感染患者,尤其是出现脏器低灌注情况时所致的一系列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异常的器官损伤,均有可能误判为药物不良反应。
6.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s/ pharmacodynamics, PK/PD)研究始于非临床研究阶段,在临床试验阶段,综合非临床PK/PD研究和Ⅰ期临床试验PK研究结果确定Ⅱ期临床试验适宜的给药剂量与给药方案。
在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中应考虑开展群体药代动力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PPK)研究,建立PPK模型,定量描述研究药物在患者体内PK特点,以及患者个体间存在的PK 差异,确定主要影响PK的生理或者病理因素。
回顾性分析患者体内药物暴露量与所观察到的临床疗效和微生物疗效之间以及与药物相关不良事件的定量关系,从而为不同患者群体(如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者)给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7. 药物敏感性折点目标致病菌对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折点(AntibacterialSusceptibility Testing Breakpoints)研究始于非临床研究阶段,在临床试验阶段,需根据抗菌药物折点研究的需要,在综合前期非临床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为从确证性Ⅲ期临床试验中获取临床PK/PD靶值,如尚不能获得该靶值时,则可采用先前建立的动物PK/PD靶值及体外PK/PD靶值作为初步的PK/PD界值。
在上市后临床研究中继续累积资料以获取该药的敏感性折点,并酌情根据细菌耐药性变迁进行更新。
具体药物敏感试验折点的制定可参见《抗菌药物折点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8. 批准上市后的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研究在研究药物获批上市后初3~5年应对细菌耐药性进行监测,如在此期间出现耐药菌,则需继续延长监测时间。
对在监测中发现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超过药敏折点或流行病学界值细菌的耐药性、耐药模式和耐药机制进行跟踪研究。
(二)临床试验方案1. 试验设计cIAI临床试验设计应为随机、双盲、活性药对照,采用非劣效或优效设计,鉴于伦理学考虑本适应证不宜进行安慰剂对照试验,除非是加载(add-on)试验,即两组受试者在接受标准抗菌治疗基础上,分别接受试验药或安慰剂。
试验应遵循随机化、多中心和双盲的原则,除非有充分的理由和措施能良好控制疗效评价偏倚,否则不建议采用单盲或开放试验。
申办者和研究者在设计时cIAI患者的病因分布和年龄分布,以免在一项临床试验中招募过多阑尾炎相关的cIAI患者或集中在某一年龄段。
2. 试验人群试验人群应包括总则部分所描述的各种cIAI患者。
在一项cIAI临床试验中,由阑尾炎穿孔和阑尾周围脓肿所致cIAI 的患者比例应不超过总例数的50%。
在临床试验早期,儿童、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不宜作为受试人群,65岁以上老年患者可占一定比例。
3. 推荐下列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3.1 入选标准(1)受试者必须在入组的24小时内,或在给予第一剂抗菌药物的24小时内,安排或已完成为了诊治cIAI而行的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或腹腔脓肿经皮穿刺引流;(2)对于手术前入组的受试者,只有在高度怀疑或确诊腹腔内感染时,才能给予研究药物,且基线时来自感染部位的腹腔内培养标本已获得或计划获得;(3)出现一个或多个cIAI的全身症状或体征:如发热、低血压、腹痛、恶心呕吐、体检发现腹部肿块、精神状态改变等。
3.2 排除标准(1)在入组前72小时内已接受可能有效的全身性抗菌药物治疗大于24h者;(2)上消化道穿孔,除非有明确证据表明腹腔内存在继发感染;(3)手术后入组,但术前已接受可能有效的全身性抗菌药物治疗超过1剂。
4. 临床微生物学评估在接受临床试验药物治疗之前,所有患者均应送检临床样本行微生物学评估,包括镜检(如革兰氏染色)、培养,以及体外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推荐在开始研究药物治疗前分别在两个不同部位无菌静脉穿刺留取血培养标本分别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培养获病原菌者亦需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
对试验中的所有临床分离菌应采用标准化方法进行研究药物和推荐用于cIAI的其他抗菌药物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
5. 特殊人群该临床试验受试人群应包括男、女两种性别以及老年患者。
对于肾损伤和肝损伤患者,如已在上述人群中进行了研究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并确定了适宜的给药方案,则也可在Ⅱ、Ⅲ期临床试验中入选肾或肝损伤患者。
如果有意向在儿童中实施cIAI临床试验,则应与监管机构先期讨论研发计划。
6.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评价在临床试验阶段,应综合体外及动物研究中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特征和Ⅰ期临床试验药代动力学(PK)研究结果,为确定Ⅱ期及Ⅲ期临床试验恰当的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在临床试验早期(如探索性Ⅱ期临床试验),应考虑采用剂量-反应试验设计,因为此种设计可以权衡不同剂量的获益与风险,以确保次优(suboptimal)或过高的剂量不会应用于确证性Ⅲ期临床试验,从而防止某些非预期的和尚未被认识到的剂量相关毒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