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致橡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文本《致橡树》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反复诵读诗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过程方法:分析诗歌出现的意象,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过程方法:反复诵读中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难点】

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准备】

1.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的音频视频、学生朗读配音。

2.学生准备:做导学案,搜集有关作者与作者诗派的文学常识,掌握象征手法,创作仿写诗歌。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探寻爱的真谛

【导入】播放《因为爱情》歌曲(给课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导入词:爱情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也是文学作品中经久不衰的主题,在中国的众多诗歌当中,文人墨客们一直赞美它,歌颂它。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有哪些关于爱情的诗句?(学生回答+教师PPT展示)。刚才大家回忆了人类社会的美好爱情,那同学们可曾见证过两棵树之间的爱情呢?(PPT出现橡树和木棉树图)那本节课,老师就带领同学们来看一下两棵树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美好的爱情,他们之间又诉说着怎样的情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致橡树》。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音乐+导入词导入新课引入本单元的主题——爱的生命的乐章,让学生进入一场寻爱之旅。】

二、精彩范读,体会音乐之美(4分钟时间范读完成)

教师:悠悠诗情缓缓流淌,一段心事微微荡漾撩拨我们的心弦,忍不住轻轻吟诵,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的爱情世界,做一位美的朗读者。

预设:自由诵读中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自由诵读(3分钟)

教师: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大声诵读,能让诗情之上碧云霄,重章叠句,回环往复。接下来开启我们的朗诵之旅,请两位同学配乐范读,同学们静心聆听,反复品读,进行点评。提示学生点评的角度(情感、语速、语调、停顿)诵读展示(6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音频,名家范读+学生范读,让同学们在唯美的音乐氛围当中走进舒婷的爱情世界,通过学生自由诵读和展示诵读,让同学们在这种唯美的爱情氛围中品味诗歌展现的爱情观。】

三、自由鉴赏体会至真至爱

教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品味诗歌之美,感悟诗歌之情。(通过问题设计,层层推进,鉴赏诗歌)

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诗歌可以分成几层?(明晰两层)(重点分析第一层,探寻作者否定的爱情观)

2、第一层中诗歌涉及哪三类意象?他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3、作者对待这三类意象的态度是什么?

教师:作者用一个“不”字坚定的表明了自己对于这几种爱情观的否定和批判的态度,她不期待一味奉献,也不期望简单给予,那大家在这里读的时候一定要坚定有力。那作者追求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爱情观呢?哪一个意象才能代表自己在爱情观中的形象呢?接下来读第二层,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几个问题。(继续分析第二层,探寻作者期待的爱情观)

1、找出木棉和橡树关系亲密的句子。

2、分析木棉和橡树形象及象征意义。

3、橡树和木棉应怎样共同面对生活?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总结出舒婷期待的爱情观。

重点句子赏析:爱,不仅爱你健美的外在,也爱你的“位置”“土地”,那“爱情”“土地”具体指什么?请同学们同学们发言,教师引导——理想、信念、事业......

鉴赏提示:意象,意境,结构,手法,语言,情感,主旨......

学生:小组竞赛形式,各组通过组内展示和评比,选出优者,进行展示。

教师:点评学生提供的优秀鉴赏作品,总结本文作者否定的爱情观和期待的爱情观。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自由鉴赏能发掘诗歌的美,不强调时代背景,从学生的角度,从新时代的角度,从他们个性化的见解中,锻炼他们鉴赏评价诗歌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三、走进作者,探究朦胧的主旨

教师过渡:揭示诗歌背后的故事,让诗歌朦胧的情感和主旨,渐渐浮出水面。

设计活动:

1、让学生体会知人论世在作品鉴赏时候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2、小组合作讨论舒婷的爱情观,探究她那至真至美的爱情到底是怎样的。

学生:重新解读诗歌,在自己自由鉴赏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会得出更深刻的理解。

教师:文革十年,知识分子理想破灭、崩溃,人们在唯心转而麻木的"知足、感恩、屈从”下苟且度日。舒婷下过乡,劳动过,吃过不少苦,在那个人性异化,精神变态的年代,感受到无尽的肉身苦难和精神摧残。文革结束后,夹杂着一种宣泄、客观批判以及解脱的情绪,一种寻求民主、自由、开放的现代人的本质力量被唤醒,一批饱含时代进步热情地青年诗人们开始战斗在为实现自我价值,解放自我,完善自我的精神阵地上,他们用“饱蘸血泪的诗句描写了那个可不荒诞的年代烙于人们心灵的阴影,表现着一种特殊感受到的迷惘、苦恼、愤怒、哀伤和忧愁。”(杨匡汉《中国新诗学》)。他们的诗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五四”诗歌和西方诗歌传统的继承,体现了人道的回归和诗歌艺术的回归。这些诗歌,如今已经成为一代人的精神标记。在这种背景下,舒婷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怀着对人性主义的诉求,对理想主义和自由人格的写出了整整影响深远的一系列作品,其中我最为欣赏的作品,便是她的这一篇代表作——《致橡树》。这是一首极具反思意义和暗含控诉的诗歌,它反思了人的存在、人的精神价值、人的异化,捍卫人的自信和尊严,及人对不合理现实的抗争和呼号,而这其中的"人",尤指在人们传统男女关系意识中处于依从地位的女性。

设计活动: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爱情观。

学生:积极向上、共同进步、同甘共苦、相知相依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一是对学生渗透了情感目标的教育,二是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转身回眸,完成目标获新知

预设活动:教师幻灯片展示目标,留些时间让学生稍作整理。

教师总结:两颗互生爱意的树,他们之间根紧紧相连,叶叶相依,每当一阵风吹过,这是他们爱的言语,彼此心心相印;他们可以共同分享阳光,分担风雨,同甘共苦,生死相依,为了美好的未来生活,共同坚守着他们的理想、信念。然而,一切必须基于二人是平等的且独立的,这样的爱情才能在他们的心中成立,这才是作者理想的爱情观。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总结,看看这节课的收获——本课目标是否完成,本堂课是否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生成性目标达成)。】

六、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