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合集下载

徐州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

徐州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

非人力抗拒因素骤减 。 显然 , 粮食总产量对徐州地 区土地 人 口承载力 的影响较大 ,而同期 的人均年粮食消耗变化 徐州市华北平原的东南部 , 下辖 5 区、 个县 , 个 6 土地 不是很大 , 对土地人 口承载力的影响较小 。0 8年徐州市 20 耕地面 积为 5 0 8千公 顷 (, 8 0 9. 5 8 5 , 0亩) 8 7 ,粮 食产 量为 39 4 8 . 万吨。同期人均粮食年消耗量为 4 6 4 3 3 . 公斤 。据 9 此, 徐州地 区土地人 口承载力为 8 1 6 区域土地承载力 9. , 0
数量 。因此 , 土地人 口承载力 是一个时空的概念 , 主要受
两个条件的制约 :一是特定时空范 围内土地生产粮食 的 能力 , 二是 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 , 人们对粮食的消耗数量
和结构 。 土地人 口承载力是一个动态 的概念 。 随着社会经
济 的发展 ,人们 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消费结构不断改 善, 对粮食 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为此 , 在现有的条件下 , 客
栏目主持人: 李永峰 中国矿业大学
徐 州 市 土地 资 源 人 口承 载 力研 究
金永春 李永峰 张盼盼
(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 北京 2 10 ) 2 08 (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资源环境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 江苏 徐州 2 10 ) 2 00
摘 要: 土地 承载 力水平直接影响着 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解析土地 资源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关 系的基础上 , 根 据徐 州市 当前土地利用状况 , 分析 了20—09 间本 市土地资源人 1 0220 年 3 承载力 的变动趋势 ; 析粮食产量和人 均粮 食 在分 消耗 对土地 资源人 口承 载力 影响的基础上 , 利用协整方 法检验 了粮食产量与其 影响 因素之 间的关 系, 发现各 变量 之间的 长期的均衡关 系, 出确保耕地 数量是提高徐州市土地人 口承 载力 的直接有效途径。 提 关键词 : 土地 资源 ; 口承载力 ; 人 协整 中图分类号 :3 1 文献标识码 : d iO3 6/i n17 — 3 9 s. 1 . . 文章编号:6 2 3 0 ( 0 2 0 — 3 0 F O A o: . 9 .s.62 30 ( ) 0 2 43 l 9 js 2 0 8 17 — 39 2 1 ) 8— 3 4

第七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第七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可得到降雨条件下的土地生产潜力。
⑶、作物的灌溉气候生产潜力
• Yw=g(wi)·Yt
• 式中:Yw是光温水生产潜力(g/m2·年)
• Yt是光温生产潜力
• g(wi)是灌溉条件下水分影响函数

g(wi)=(Ws+Wi)/E0
• Wi-农田灌溉水量
• E0-土壤水分年平均蒸发量
• Ws-土地水资源量
• 4.农业生态区法在土地资源开发前景中没有考 虑大型土地改良措施的作用,而我国人多地少, 农业开发历史悠久,许多边际土地在外国能被认 为是不适耕作的土地,在我国都采取了多种大型 土地改良措施。
农业生态区法应用的特点
• 5.一个农业生态单元的土地并不都是 用来生产食物。在计算土地资源的食 物总产量时,就发生土地总面积中有 多少是用来生产粮食的问题。这就涉 及到土地利用结构问题。FAO采用了简 化的推算方法,我们应用这种方法时, 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确 定较为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参数。
• 土地自然生产力是指土地依靠自然水、肥、
热等自然供给条件所能生产的物质产品数量,也 就是说在没有人类任何物质投入情况下,土地所 具有的自然生产能力,一般用单位土地面积自然 生产的干物质数量表示。
• 土地自然生产力反映一个地区农业生产所能达到 的最大限度,其水平高低主要受自然条件制约, 与土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与人类的经济活动 无关。
⑸、计算土地(经济)生产力 ——通过考虑投入水平修正土壤适宜性
• (1)投入的方式
• 一是改变土壤状况的基本性投入;主要是农田基本建设,如土 地平整
• 二是具体生产过程的常规性投入;主要是肥料、良种、农机和 技术投入等。
• (2)投入的水平 • 在农田基本建设与常规生产性投入方面同时考虑分为高、中、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国内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问题在我国也受到 广泛的关注。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于1986年9 月委托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 持“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 项目,在此项目的带动下,国内众多学者纷纷 开展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研究,最有影响的当推《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 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
ECCO模型不适于一般自然区

1.
2.
通常采用一定尺度的行政区域,对一般自然区 不宜使用。 自然区的资料获取比较困难,特别是社会、经 济方面的统计资料; 模型旨在检验决策者的各种方案长期后果,若 自然区则不能抱枕政策完全平衡。
1、农业生态区法的内涵(AEZ法)




按比例尺,通过气候图、土壤图、地形图、水文 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件的叠加或借助于地理信息 系统软件完成。 土地划分为:农业生态区(单元),土地评价单元 和制图单元 特征:生产条件、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相 对一致,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相似,自然生产潜力 相似。 人口承载力取决于农业生态区内,自然生产潜力、 灌溉条件、投入水平和人均粮食消耗。

2、计算标准 依据:一般粮食的热量转换系数与蛋白质含量和人均 需要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将人均消耗水平标准分为 温饱型、营养型、能量型三类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长期食物发展战略研究》, 1989年居民膳食热量为11100.54kj/(人*d),蛋白质 为69.7g/(人*d),基本为高谷物膳食,将此称为温饱线
(3)计算生态区的生产力 在农业生态区图的基础上,叠加作物种类与种 植制度分区图,以便匹配、修正与计算出两个 生态区图的某个生态单元的作物产量,即光温 生产力(灌溉农业生产力)与光温水生产力 (旱作农业生产力)。

第六章土地资源评价第五节 土地承载力评价

第六章土地资源评价第五节  土地承载力评价

农业生态区法的特点
• 1.农业生态区法方法先进,结果比较准确 • 2.农业生态区法机制合理、思路严谨 • 3.农业生态区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
农业生态区法(AEZ)
1 清查研究区的农业资源
• 气候资源、土壤资源、作物资源及耕地资 源 • 气候资源清查→光温生产力图,光温水生 产力图 • 土壤资源清查→土壤资源图
第六章 土地资源评价
第五节 土地承载力评价
一·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含义及其研究 意义 二·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思路 三·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估算的流程
背景
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 战以后,人地关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 史阶段,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全球性问 题日益突出,各国的科学家和政治家都在为 这些问题的缓解而做不懈的努力。
的食物; • ②土地能够生产人类所需的食物是因为土地具有生 物生 产力,并且不同类型的土地其生产力不同,相 同类型的 土地生产不同生物产品的能力也不同; • ③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生产力是有限的; • ④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口,其食物结构及生活方 式不 同,对土地的需求利用不同,但对最低热量和 蛋白质的 生理需求是一致的,并且是可比的。
土地承载力研究实质
• • • • 人口
↙ ↗ 食物 → ↘ ↖ ← 资源(土地)
年1月6日是中国13亿人口日
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现场人潮涌动
一·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含义及其 研究意义
• 1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含义
•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是“在一定 生产条件下土地 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 承载的人口限度。” • 这一定义指明了土地承载力的四个要素及其之间 的关系。 这四个要 素是: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被承载 人口的生活水平和

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方法综述

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方法综述
YeWei, ZhaoShanlun, SunJing
(CollegeofPopulationResourceandEnvironment, ShandongNormalUniversity, Jinan250014, China)
Abstract:Withthepeoplefocusingattentionuponpopulationsupportingcapacityoflandincreasingly, therearemanycalculatingmethodsofpopulationsupportingcapacityoflandinChinaandabroad.Thepaperclassifiesthecalculatingmethodsofpopulationsupportingcapacityoflandintotwocategories, includinglandpotentialproductivitycalculatingmethodanddirectcalculatingmethod, itreviewsmanyresearchmethodsinthetwocategories.Theirapplyingscope, advantagesandlimitsarediscussed withillustrativediagrams.Meanwhile, theexistedproblemsandthefutureprospectofpopulationsupportingcapacityoflandare stly, itproposessomesuggestions:tostrengthentheresearchofprocesses, earlywarningsystems, essentialfactorsand functionregions.

第三节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第三节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经济学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可能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的能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合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ü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能够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ü数学函数式:LPC=f[R(t),P(t),C(t)]式中: LPC为土地承载力;R(t)为农业自然资源条件;P(t)为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C(t)为人口消费水平;t为时间。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测算公式:LPC= 土地生产潜力/人均生活水平l1、土地生产潜力测算ü定义: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所能提供的农、林、牧、渔各类产品的最大能力。

即测算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农产品的生产总量。

ü计算: Y=Y1+Y2+Y3+…+Yiü式中,Yi:单种作物生产潜力,Yi = 单产×面积,又分为单产测算、面积测算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测算公式:LPC= 土地生产潜力/人均生活水平l1、土地生产潜力测算ü单产测算:(1)农业生态区域法(AEZ):依据光、温、水、土壤等条件,预测出区域内每种农作物的光热产量→气候产量→土壤产量→理论产量,其中每一步都根据相关的限制因素进行修正。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测算公式:LPC= 土地生产潜力/人均生活水平l1、土地生产潜力测算ü单产测算:(2)趋势预测法:根据历年单产的变化趋势资料通过灰色系统预测、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等方法,预测未来某一时刻的单产。

土地资源评价与综合承载力

土地资源评价与综合承载力

土地资源评价与综合承载力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科学评价土地资源的价值和承载能力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土地资源评价和综合承载力两个角度来探讨土地资源的价值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其使用效益、适宜利用方式和潜力大小。

在评价土地资源时,需要综合考虑土地的质量、地形、水文、气候、生态、文化等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评价的目标是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上,实现土地的最大化价值。

首先,土地质量是评价土地资源的重要指标。

土壤肥力、土地利用潜力和土地可利用率等都是评估土地质量的关键因素。

良好的土地质量能够提供较高的农作物产量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于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土地地形和水文条件也对土地资源评价的结果产生影响。

陡坡土地和水湿地的利用潜力较低,而平原地区和河流沿岸土地具有较高的适宜利用程度。

水文条件对于农田排灌和生态水环境的维护同样重要,因此,在评价土地资源时需要考虑地形和水文因素。

另外,土地资源评价还需要综合考虑气候和生态因素。

不同气候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潜力存在差异。

例如,气候干燥的地区适宜发展旱作农业,而气候湿润的地区适宜发展水稻等水田农业。

生态因素则需要考虑土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生态环境对于维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土地资源评价还需要考虑到文化因素。

土地资源利用往往受制于人文习俗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例如,古老村庄和历史遗址所在的土地往往受到保护和限制。

二、综合承载力综合承载力是指土地资源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承受和满足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

综合承载力包括生态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三个方面。

生态承载力是指土地生态系统在一定时期内能够保持自身稳定和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能力。

例如,森林的生态承载力能够提供空气净化、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护等重要生态功能。

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可以提高资源承载力
4)时空内涵
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二、影响因素
土地资源数量
土地资源质量
土地
土地人口承载力
人类
投入水平
生活水平
时间尺度 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三、研究方法——AEZ
AEZ: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化为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 土壤大致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 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土地生产潜力 的差异一进步取决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
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第二节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计算
一、作物气候生产潜力计算 二、作物的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三、投入水平与土地生产潜力
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一、作物气候生产潜力计算
(一)瓦赫宁根法(Wageningen )
Yyo• eE a TeMd •K•C•T C• H G
yoFcy (1F)ye
hm2·d] 当Pm<20kg/(km2·h)时 bgm=F(0.5+0.025Pm)b0+(1-F)(0.5Pm)bc[kg/ hm2·d]
2)计算实际叶面积下的总生长率 CL=2.47570×10-3+0.32241×LAI+0.83616×10-
3×(LAI)2-0.01328×LAI3+1.33047×10-3×LAI4 Bg=CL×bgm
Pw=Ymp·W W=1-Ky(1-ETa/ETm) Ky为产量反应系数,不同作物在不同的生育阶段不一样,
ETm为最大蒸散量,即供水充足条件下作物的最大蒸散 量,ETa为实际蒸散量(需要在既无径流又无地下渗漏的 情况下才能实现)。
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3.作物气候适宜性评价及产量修正

土地资源学 第6章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土地资源学 第6章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评价单元划分; 评价指标选取;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计算
3. 成果提交阶段
6.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6.3.2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1.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是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结果是划定区域生 态安全底线和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依据。从区域生态安全底线出发,通过开展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综合识别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和重要区。
3.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6.2.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一般程序
1. 准备阶段
数据准备; 专家咨询; 实地调研
2. 工作阶段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
3. 成果提交阶段
6.2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6.2.2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主要内容
1.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2. 土地资源建设规模承载力 3. 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 4. 土地资源水承载力 5. 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 6. 土地资源灾害承载力
6.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6.3.1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一般程序
1. 准备阶段
2. 工作阶段
6.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概述
6.1.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发展历程和概念
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发展历程和概念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概念经历了“生态承载力→土地承载力→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发 展过程。
6.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概述
土地资源学
新编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第六章土地资源学课后习题刘黎明

第六章土地资源学课后习题刘黎明

概念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土地生产潜力: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现有耕作技术水平及与之相适应的各项措施下土地的最大生产能力。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能够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气候生产力也就是光温水生产力,即作物在某一地区的在一定的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光温水土生产力:对于没有灌溉保证的土地,需要根据光温水生产潜力进行土壤因素的限制性修正,所获得的生产潜力,称为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光温土生产力:对于有灌溉保证的土地,认为其水分条件能够充分满足作物生产的需要,直接根据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进行土壤因素的限制性修正,所获得的生产潜力,称为光温土生产潜力。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影响因素有哪些1、土地资源的数量:主要考虑耕地、草地、可利用水域等土地面积。

2、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取决于土地资源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3、投入水平:取决于物质和技术的投入的多少和高低。

4、生活水平。

5、时间尺度。

简述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内涵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以及不同投入水平下食物的生产量,能够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因此,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包含一下3个层次的内涵:1、生物生理特性的人口承载量,它把人均粮食的消费水平压缩到只能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最低水平时,所估算的区域土地供养的最大人口量。

2、基于现实条件的人口承载量,它是根据现有的食物消费水平,参照可以预见的生活标准、生产力水平和土地资源消长状况,以估算未来某一时段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3、土地资源的极限人口承载量,它是在影响土地资源生产力的自然因素都处于最优状态,土地资源的管理也近乎于尽善尽美的理想情况下,土地的食物产出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从广义的资源承载力本质来看,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具有如下内涵:1、生态内涵,资源所承载的总和效用具有生态上的极限,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当以不超过这种极限为前提,以及当资源开发利用达到资源承载力的极限时,意味着这一生态系统得到充分的利用。

中国土地资源安全度研究——以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为标准

中国土地资源安全度研究——以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为标准
__________— ・ —
Ba e n Ca r i g Ca a iy o a d Reo r e i p l t n a h tn a d s d o r y n p ct fL n s u c Po ua i s t e S a d r n o
S UN n . HDU a Tig Z B o—tn og
Abta tTh aeyo n eo red tr n d tes san bed v lp n t fn t n l c n my,a ds san bed v lp n t sa sr c : esft f a drsu c eemie h u tia l e eo me ai a e o o l o o n u tia l e e me o wa kn f aed vlp n tmo d wi o te ce i tecryn a ai f c - se Ths a e e h 9rgo si id o f e e me s o d t u x e dn h ar igcp ct os tm. i p p r tte2 e in nmana dChn s a h g yo e y s il n iaa n e a l tde h ar i p ct fl drsu c o uain n dcluae h ft e reo hn s d rsu c .Th eut x mpe,su i t ecryn c a i o d g a y n a eo rei p p lt ,a aclt t es eydg e fc ieel eo e n o d a n a r er l s s we h ttecryn a a i fa drsu c np p ainWa o vo si aa c i i ee t e in , oho ela n ds rlS mot o h d ta h ar igc p ct yo l eo rei o u t n l o s b u mb l e ndf r go i n d f n r s b t v r da pU , s o u rgo c est re c e h arigc p ct fl drsu c p ain e in ac s o x ed tecryn a ai o eo rei p u t .Th ft fl drsu c nChn s o p i s. s O y n a no l o es eyo eo ei iaWa n to t t a n a r mi

土地资源学试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答案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1.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2.土地资源评价:即土地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4.土地退化: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5.土地分级: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

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类型,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方式。

三、简答题(共4分,每小题10分)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答:评价指标是评价因子性质的量化表示。

评价指标体系则是中选因子的指标分级体系。

它反映每个评价因子在数量上的变化与评价对象质量差异的对应关系。

由于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必须聘请多部门、多学科的专家及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完成。

(2分)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1)每个因子的指标分级都要力求有科学依据,避免采用等差级数机械处理的方法;(2分)(2)各因子间划分的等级数目不强求一致;(2分)(3)特别注意反映出评价因子的最佳评价条件和临界条件;(2分)(4)某些定性指标如土壤侵蚀程度,自然灾害,排水条件等,要寻找较好的量化方法。

土地资源评价 与人口承载力

土地资源评价 与人口承载力
随着城镇化的深化推进,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将面临大
城市人口持续膨胀与中小城市人口不断递增共同发生。 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给城市带来诸如就业供给、环境保 护、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和社会事业配套等方面的 较大压力。因此,为实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 协调发展,需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城市人 口承载力,确保全国各地区城市适度人口规模。
岩溶地区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_王
少静(硕士)
摘要: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面积大,人地矛 盾突出,人民生活贫困。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应科学 地预测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土地人口承载力。本文以广 西百色市为例,运用“农业生态区域法”,结合适用于 岩溶地区土地生产潜力预测方法,对百色市土地生产潜 力进行估算和土地人口承载力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提 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岩溶地区;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土 地生产潜力;土地人口承载力;百色市
人口承载力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某地区所能承载的
最大人口数。即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 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各种资源在长期稳定的基础上 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在未来不同 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与此相 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其自 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呼和浩特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
力研究_哈斯巴根(硕士)
摘要: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城 市人口不断增加,已由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 市,城市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土地资源人口承 载力问题是呼和浩特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 问题之一,对农业政策与土地规划、人口政策 与计划生育,乃至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与长远规 划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研究课题对呼和浩特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 力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系统动力学, 发展战略对策, 呼和浩特市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知识分享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知识分享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实验四:土地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计算一. 目的要求(1) 了解土地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研究的一般原理、方法及 工作程序。

(2) 掌握计算土地的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的方法。

二. 实验原理1、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原则;2、 生活水平标准:温饱型:400kg/人•年;小康型:450kg/人•年;富裕型:500kg/人•年3、 模型:线性回归、散点预测等多种统计方法均可。

三. 实验内容通过所给数据,计算青岛市 2009、2014和2019年土地的生产 潜力与人口承载力状况。

四.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计算器 四.完成任务 (一)粮食单产预测单产(公斤/公顷)由excel 做出粮食单产的散点图并添加趋势线,得到上图,并可以得 出:历年单产呈上升趋势,并趋向线性分布,线性回归方程为 y=78.71x-151508根据回归方程,可以得到粮食单产的预测表,女口 下:•单产(公斤/公顷)——线性弹产(公斤/公顷))(一)人口预测人口预测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人口变动情况和变动趋势进行分析 和测定。

青岛市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因此采用自然增长法对青岛 市进行预测。

2009年青岛市人口 7629161人,根据《青岛市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青岛市十二五’经济和 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之一: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45%以内”的思路和目标,因此,青岛市人口预测见下表: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根据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定义,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为:人口承载力二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消费量人口承载力的关键是粮食生产能力和人均粮食消费标准。

人均粮食 消费标准是指人们为维持正常生活而必需的最低粮食数量。

参照我 国食物结构标准,粮食年消费水平400 kg 、450 kg 与550 kg 分别作 为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三级不同消费标准。

结果如下:(三)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根据以上计算的数据,进一步从耕地、人口、粮食三方面对邹城市不同生活水平下的土地人口承载状况进行分析:温饱情况下青岛市提地人口承载力小康水平下青岛市提地人口承载力富裕水平下青岛市提地人口承载力由表可以看出,至V 2019年青岛市人口在不同水平下明显超载,土地以及粮食不仅均无剩余,反而需要更多粮食以养育更多人,人口超载率逐年减小。

第七章 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第七章 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2
中投入方案
高投入方案
承载人数 承载密度 承载人数 承载密 度
蛋白质
69.7
113662
1.20
(g)
小康 热量(KJ) 10842
148728
1.57
蛋白质
72
(g)
发达 热量(KJ) 11676
三、研究概况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的急 剧增长,给土地资源造成了越来越大的 压力,并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如耕地减少且质量下降、土地荒漠化、 环境污染等。面对这一事实,许多学者 都在关心同一个问题,即地球上有限的 土地资源是否能够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
FAO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土地人口承载 潜力研究项目。该研究于1978-1981年成 功地评定了全球117个发展中国家(未包 括中国)的人口承载力。
1.工作程序 2.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计算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计算方式
1.工作程序
土地资源清查
土地资源生产潜 力计算
土地资源人口承 载力计算
目的是为了 确定农业生 态区
即要计算在 一定物质和 技术水平下 的物质生产 能力;
即按人均所 需的食物消 费量来预测 一定行政区 域内所能承 载的人口容 量。
三、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一)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计算方式
1.按土地所能生产的粮食和每年人均多少千克 粮食计算 实际上是一种概算,如每年每人平均375400kg计算,不分年龄、性别和职业,而且 不考虑粮食品种。
2. 按不同劳动强度与不同性别的人折合为一 个“平均人”,并将不同作物产品分别折 合成热量与蛋白质的量,并计算为相应的 农业生态区的单位面积的生产量。
光合生产潜力
作物生产的实质就是作物的光合生产.光合生产 潜力是假设其它因素为理想状态,只受光照影响. 光合生产潜力从理论上分析计算作物最大生产 能力即作物高产的上限,所以它是研究”一定生 产条件下土地的生产力”的基础和依据.因为一 定的生产条件实质就是指人类对光合生产潜力 的”衰减”因素的调节控制程度和水平.

第七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第七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第七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第一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涵义及研究意义一.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涵义及研究意义1.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土地人口载力是在一定时期,不同消费水平下,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它反映一个地区,在一定消费水平下,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目的及意义目的:(1)在土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查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投入水平下土地的潜在人口承载力(2)将这些估算资料与现在的和预测的人口资料进行比较,以便确定出有问题的地区(3)土地资源及其潜力的数量资料是提出合理的农业政策和人口政策得先决条件意义: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对于土地、人口、食物与发展均有一定的预警功能。

进行土地人口载力研究,测算出区域内不同消费水平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对指导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保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历史回顾(一)国外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1.前期的土地承载力研究早期的土地承载力研究,首先是与生态学密切相关的。

早在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就在有关的人类生态学研究中,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

1)威廉·府格特的《生存之路》于1948年出版后,曾一版再版。

用作者的话说,他之所以撰写此书,是因为世界人口过剩,全球及各国人口的数量已超过其土地承载能力。

用一个方程式来说明这一论据,即: C=B:E式中:C代表土地负载能力,即土地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B代表土地可以提供的食物产量;E代表环境阻力,即环境对土地生产能力所加的限制。

这与目前的标准公式基本一致。

2)威廉·阿伦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他在1965年提出了以粮食为标志的人口承载力公式。

其目的是计算出某个地区传统的农业生产所提供的粮食能养活多少人口,即承载人口的上限。

他主要考虑总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和耕作要素等,不考虑人口对农业的反馈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第一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涵义及研究意义一.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涵义及研究意义1.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土地人口载力是在一定时期,不同消费水平下,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它反映一个地区,在一定消费水平下,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目的及意义目的:(1)在土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查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投入水平下土地的潜在人口承载力(2)将这些估算资料与现在的和预测的人口资料进行比较,以便确定出有问题的地区(3)土地资源及其潜力的数量资料是提出合理的农业政策和人口政策得先决条件意义: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对于土地、人口、食物与发展均有一定的预警功能。

进行土地人口载力研究,测算出区域内不同消费水平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对指导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保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历史回顾(一)国外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1.前期的土地承载力研究早期的土地承载力研究,首先是与生态学密切相关的。

早在1921 年,帕克和伯吉斯就在有关的人类生态学研究中,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

1)威廉·府格特的《生存之路》于1948年出版后,曾一版再版。

用作者的话说,他之所以撰写此书,是因为世界人口过剩,全球及各国人口的数量已超过其土地承载能力。

用一个方程式来说明这一论据,即:C=B:E 式中:C代表土地负载能力,即土地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B代表土地可以提供的食物产量;E 代表环境阻力,即环境对土地生产能力所加的限制。

这与目前的标准公式基本一致。

2)威廉·阿伦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他在1965年提出了以粮食为标志的人口承载力公式。

其目的是计算出某个地区传统的农业生产所提供的粮食能养活多少人口,即承载人口的上限。

他主要考虑总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和耕作要素等,不考虑人口对农业的反馈作用。

2.后期(1970 年以来)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1).澳大利亚的土地承载力研究澳大利亚的科学工作者采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法,从各种因素对人口的限制角度出发讨论了该国的土地承载力。

他们的研究考虑了澳大利亚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限制因素,除种植业外还考虑了畜牧业的发展潜力,分析了集中发展策略和相应的发展前景。

2).发展中国家土地的潜在人口承载能力研究FAO把评价原则应用于世界土壤图,提供了确定世界农业土地生产潜力的新途径,即农业生态区域法(AEZ)这是一种综合探讨农业规划和人口发展的方法,他将气候和土壤生产潜力相结合,来反映土地用于农业生产的实际潜力并考虑了土地的投入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人口资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评价,指出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可以有不同的人口承载量。

3). 资源承载力研究的ECCO模型,即提高承载力的策略模型它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模拟不同发展策略下人口变化与承载力之间的动态变化。

它把承载力研究与持续发展策略相结合,强调长期性和持续性,为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期发展计划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国内的土地承载力研究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

该项研究的内容分为5 个基本层次,确定2000年和2025 年为研究的时间尺度,并探讨了无具体时间尺度的理想承载力。

它以《中国1:100 万土地资源图》划分的九大土地潜力区为基础,以资源-资源生态-资源经济科学原理为指导,以综合、协调、持续性为原则,从土地、粮食(食物)与人口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土地与食物的限制性;从可能性角度出发回答了我国不同时期的食物生产力及其能供养的人口规模,并提出了提高土地承载力缓解我国人地矛盾的主要措施第二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方法目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研究法常采用农业生态区法。

(一)农业生态区法的概念农业生态区法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协同联合国基金会和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为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计算作物光温生产潜力和计算土地生产潜力而创建的一种方法。

农业生态区是指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亦可称为农业生态单元、土地评价单元、制图单元),每个生态区内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农业生态区是通过气候图、土壤图、地形图、水文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件的叠加而成的;农业生态区的划分,主要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Arc /Info 、MapInfo 、MapGIS等软件完成。

(二)农业生态区法研究的步骤1.土地资源清查土地资源清查,主要包括土地数量清查、气候清查和土壤清查。

(1)土地数量清查主要是指土地利用类型和面积的调查与核实。

(2)气候调查气候调查有三个目的,即为了划分农业生态单元;为了进行农作物的气候适宜性评价;为了计算最大潜力产量和气候产量。

具体做法是:第一,根据热量条件划分气候带和热量区;第二,根据温度和水分条件计算温度生长期和水分生长期;第三,综合温度和水分生长期,计算水热生长期;第四,进行灾害性气候的分析,并按以上要求编制热量区图,温度生长期图和水热生长期图,为划分农业生态单元提供依据。

(3)土壤清查土壤清查是在土壤普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根据土壤普查的结果和近年来的变化情况进行修正,归纳出各土壤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肥料水平、生产性能等因素。

在土壤普查中,同时对地形地貌、地下水位、农田建筑等自然和人为因素进行清查。

2.划分农业生态区农业生态单元的生成方法有两种:(1)手工叠加而成;(2)用计算机各类软件叠加。

农业生态单元图可以用地理信息系统如ARC/INFO、MAPINF、O MAPGIS 等软件在计算机上完成。

3.计算生态区的生产力在农业生态区图的基础上,叠加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分区图,以便匹配、修正与计算出两个生态区图的某个生态单元的作物产量,即光温生产力(灌溉农业生产力)与光温水生产力(旱作农业生产力)。

4.统计出每个行政区内的土地生产力在光温土生态区图与光温水土生态区图及其生产力计算的基砒上,分别叠加耕地资源清查图,一方面是在生态区图中输入了行政区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在每个基础行政区内,根据其灌溉地(水浇地水田)、非灌溉地(旱地)草地、水域等的面积统计,以及相应生态单元的匹配而计算出耕地、草地、水域等的土地生产力,最后可以统计出每一个行政区的土地生产力。

5.确定投入水平在上述有关土地生产潜力自然因素量化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经济投入的水平问题,从而使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联系起来。

6.计算一定行政区内的土地人口承载力按人均(包括不同年龄、性别、不同工种的统计)每人每年所需热量、蛋白质折合为平均粮食量,并按一定行政区内的土地生产潜力来计算所能承载的人口。

(三)农业生态区法在我国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发展农业生态区法,主要可似考虑以下几点:1 .FAO 研究的国家灌溉面积较小,对灌溉地产量的研究很粗,重点放在旱地作物生产上。

而我国灌溉面积大,水浇地产量在总产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需作详细研究。

2.农业生态区法在计算土地生产力时,采用的一系列参数是根据10 年前在非洲国家的实验结果确定的。

除了我国自然环境和作物品种与这些国家不同外,随着作物育种的进步,作物品种的特性也有很大的变化,必须采用通过我国自己的实验得出的参数来计算作物的潜在产量才能符合我国的实际。

3.农业生态区法在土地资源开发前景中没有考虑大型土地改良措施的作用,而我国人多地少,农业开发历史悠久,许多边际土地在外国能被认为是不适耕作的土地,在我国都采取了多种大型土地改良措施。

4.一个农业生态单元的土地并不都是用来生产食物。

在计算土地资源的食物总产量时,就发生土地总面积中有多少是用来生产粮食的问题。

这就涉及到土地利用结构问题。

我们应用这种方法时,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确定较为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参数。

5.我国目前的土地资源评价结果不能满足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的要求。

6.投入水平只是生产条件的标致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试验田式的投入产出,所以具体到一个地块或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上高投入并不意味着高产出,也不能根据投入水平直接定量的得出土地的产出。

第三节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估算一.土地生产潜力的概念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土地的生产力,它表明人们对资源利用的可程度,反映一个地区生产所能达到的最大水平。

土地生产力又可分为土地自然生产力和土地经济生产力。

土地自然生产力是指土地依靠自然水、肥、热等自然供给条件所能生产的物质产品数量,也就是说在没有人类任何物质投入情况下,土地所具有的自然生产能力,一般用单位土地面积自然生产的干物质数量表示。

土地经济生产力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土地的生产能力,即在投入人类劳动后,水肥基本满足,经营管理合理的条件下,以种植当地几种主要当家作物而形成的生产能力。

二.土地生产潜力分析的方法(一)土地自然生产潜力分析的方法近所来国内外科学家对土地自然生产力的测算进行了大量研究,相继提出许多计算模型。

根据国内有关单位的应用研究经验,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现仅介绍计算比较简单的迈阿密模型。

迈阿密模型是研究地球上不同地带大量生物生产量实测值与年降雨量、年均温之间的关系后得出的粗略计算公式,它反映大范围作物生物产量的地带性分布,它采用的指标主要是年均温和年降雨量,其计算方法如下:1.通过年平均气温计算光温生产潜力假设在作物生长期中,除光温条件外,不在受其它条件的限帛,也就是说在土壤养分、水分等都能满足条件下的土地最大生产潜力。

一般地区难以达到,但在灌溉条件下有可能实现。

计算模型为:Yt=3000/(1+e 1.42-0.141t ) 式中:Yt是光温生产潜力( g/m2·年);t 是年平均气温(℃);e 是自然对数的底数,为2.718281828这种计算方法比较简单,只要选取若干年的平均气温,取其平均值代入公式计算,即可得到光温生产潜力。

2.通过年平均降雨量计算降雨气候生产潜力它是在光温和土壤养分都能在整个作物生长周期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只受降雨量的限制而计算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一种方法。

计算模型为:Yp=3000/(1-e -0.00065p )式中:Yp是土地生产潜力( g/m2·年)p 是年平均降雨量(毫米)选取若干年降雨量的平均值代入分式计算,即可得到降雨条件下的土地生产潜力。

(二)土地经济生产潜力分析的方法土地经济生产潜力是以土地自然生产潜力为基础,投入人类劳动,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情况下,考虑水、土壤及投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下,土地所具有的生产潜力。

1.气候灌溉生产潜力计算它是在光温生产潜力计算基础上,考虑到人类灌溉水平因素的影响,而计算土地经济生产潜力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