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室仪器设备自校准计划

合集下载

仪器设备校准制度(6篇)

仪器设备校准制度(6篇)

仪器设备校准制度1总则正确使用配备监测所需的仪器设备,并对仪器设备的购置、验收、标识、量值溯源、维护修理、降级或报废等管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保证仪器设备处于有效控制状态、所有标准物质均可溯源到国家基准。

2职责2.1化验室负责人负责仪器设备的核准周期、内校程序的技术审核。

2.2化验室设备使用者负责实施仪器设备的核准(包括内校)。

2.3化验室负责人负责仪器设备的申购、停用、报废的技术审核。

2.4化验室室负责仪器设备申购、保管、使用、维护、修理。

3仪器设备分类3.1计量标准;3.2计量器具;3.3实验装置或实验设备;4仪器设备内校原则4.1化验室根据监测方法标准或技术规范的要求,提出仪器设备内校方案,污水处理厂对内校方案进行审核。

4.2仪器设备内校原则(1)当地无法外校的仪器设备采用内部校准。

(2)本化验室有能力开展内校,且校准方法稳定可靠的仪器设备采用内部校准。

(3)校准频度高,使用频繁的仪器设备,在外校期间可开展内部校准。

5仪器设备内校管理5.1严格执行设备管理相关制度,确保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的购置、验收、标识、流转、使用、维护、修理、报废等环节受控。

5.2使用者按内校程序或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正确校准仪器设备,并做好内校登记。

5.3精密贵重设备要做到专人使用、专人保管、专人校准、专人维护。

5.4仪器设备保管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精密贵重和影响监测结果的主要仪器设备应制定定期维护计划并按时实施。

维护过程和结果应记录。

化验室负责人对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状况进行监督抽查。

6不合格仪器设备的控制6.1任一仪器设备发生以下情况时,为不合格仪器设备:(1)过载或误操作;(2)显示的测量结果可疑;(3)已损坏;(4)通过检定(验证)、校准、比对等方式证明其有缺陷;(5)无任何校准状态标识;(6)检定/校准有效期外或已停用的测量设备。

6.2一旦发现不合格仪器设备,应立即停止使用,贴红色“停用”标志,可能时应将其转移至非监测场所并进行有效隔离,严禁使用。

仪器设备的校准方法

仪器设备的校准方法

仪器设备的校准方法1基本概念1.1检定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

1.2校准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注:(1)校准结果即可以给出被测量的示值,又可确定示值的修正值。

(2)校准也可确定其他计量特性,如影响量的作用。

(3)校准结果可以确定记录在校准和校准报告中。

1.3检测检验和测试的总称。

在实际工作中,检验包含了大量的测试工作,因此常把检验和测试总称为检测。

1.4检验是对产品的一种或多种特性进行测量、检查、试验或度量(包括计数),并将结果与规定的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合格的活动。

1.5测试对给定的产品,测量、设备、生物体、物理现象、过程或服务,按照规定的程序确定一种或多种特性或性能的技术操作。

1.6测量设备是测量仪器、测量标准、参考物质、辅助设备以及进行测量所必需的资料总称。

它还包括试验和检验过程中使用的设备等。

1.7测量仪器单独地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进行测量的器具。

1.8测量系统组装起来以进行特定测量的全套测量仪器和其他设备。

注:(1)测量系统可以包含实物量具和化学试剂。

(2)固定安装着的测量系统称为测量设备。

1.9试验设备在质量检测工作中除了计量器具外,所需使用的影响产品质量作出判断的所有设备。

2校准测量设备的确定实验室在检测工作中需要用到许多测量设备(以下简称设备),这些设备在不同的检测、校准项目中有不同的用途,有的用作标准器、有的用作辅助设备;有的显示数据用于得出检测、校准结果,有的用于提供或创设测量条件;有的用于测量,有的用于监测等。

是不是所有这些设备都需要校准。

GB/T 15481标准5.6.1指出:“凡对测试、校准或取样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有重要影响的所有用于测试或校准的设备,包括辅助测量设备(如用作环境条件测量),在投入使用前均须进行校准”。

仪器设备检定校准总体计划(模板)

仪器设备检定校准总体计划(模板)

仪器设备检定/校准总体计划***中心实验室起草人:批准人:日期:日期:一、原子荧光光度计1 基本信息1.1 仪器设备名称:原子荧光光度计1.2 型号:AFS-98001.3 生产厂商:北京海光1.4 出厂编号:98001260131.5 仪器编号:SHY/E-10041.6 所处位置:检测一室2 应用:测定砷 As、汞 Hg、铅 Pb、镉 Cd 等元素含量3 量值溯源3.1 方式:外校(自校、比对等)3.2 周期:一年(2012.5.15~2013.5.14)3.3 机构:南通市计量所4 确认:合格(符合检测要求)5 期间核查5.1 方法:与标准物质比对5.2 周期:半年(2012.5.15~2012.11.11)6 使用6.1 条件:-10~40℃6.2 授权:***、***7 维护7.1 项目:通电去湿、除尘等7.2 周期:三个月8 计量方式:校准9 量值溯源图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1 基本信息1.1 仪器设备名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1.2 型号:M61.3 生产厂商:Thermo1.4 出厂编号:N/A1.5 仪器编号:SHY/E-10051.6 所处位置:检测一室2 应用:用于金属元素及部分非金属元素的测定3 量值溯源3.1 方式:外校(自校、比对等)3.2 周期:一年(2012.5.15~2013.5.14)3.3 机构:南通市计量所4 确认:合格(符合检测要求)5 期间核查5.1 方法:与标准物质比对5.2 周期:半年(2012.5.15~2012.11.14)6 使用6.1 条件:-10~40℃6.2 授权:***、***7 维护7.1 项目:通电去湿、除尘等7.2 周期:三个月8 计量方式:校准9 量值溯源图三、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1 基本信息1.1 仪器设备名称: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1.2 型号:101-3型1.3 生产厂商:上海实验仪器总厂1.4 出厂编号:01161.5 仪器编号:SHY/E-20261.6 所处位置:检测二室2 应用:对样品烘培、干燥、固化、热处理及其它方便的加热3 量值溯源3.1 方式:外校(自校、比对等)3.2 周期:一年(2012.5.15~2013.5.14)3.3 机构:南通市计量所4 确认:合格(符合检测要求)5 期间核查5.1 方法:与标准温度计比对5.2 周期:半年(2012.5.15~2012.11.14)6 使用6.1 条件:-10~40℃6.2 授权:***7 维护7.1 项目:保障工作电压、清洁箱体内外等7.2 周期:三个月8 计量方式:校准9 量值溯源图四、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 基本信息1.1 仪器设备名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2 型号:UV-24501.3 生产厂商:Shimadzu1.4 出厂编号:206-24301-931.5 仪器编号:SHY/E-10081.6 所处位置:检测一室2 应用:对样品吸光度值和浓度进行测定3 量值溯源3.1 方式:量值传递3.2 周期:一年(2012.5.15~2013.5.14)3.3 机构:南通市计量所4 确认:合格(符合检测要求)5 期间核查5.1 方法:与标准滤光片比对5.2 周期:半年(2012.5.15~2012.11.14)6 使用6.1 条件:-10~40℃6.2 授权:***、***7 维护7.1 项目:通电除湿、除尘等7.2 周期:三个月8 计量方式:检定9 量值传递图五、荧光分光光度计1 基本信息1.1 仪器设备名称:荧光分光光度计1.2 型号:RF-5301PC1.3 生产厂商:Shimadzu1.4 出厂编号:A40194502204SA1.5 仪器编号:SHY/E-10091.6 所处位置:检测一室2 应用:用于荧光、磷光和生物/化学发光的检测和测量3 量值溯源3.1 方式:外校(自校、比对等)3.2 周期:一年(2012.5.15~2013.5.14)3.3 机构:南通市计量所4 确认:合格(符合检测要求)5 期间核查5.1 方法:与标准物质比对5.2 周期:半年(2012.5.15~2012.11.14)6 使用6.1 条件:-10~40℃6.2 授权:***、***7 维护7.1 项目:通电除湿、除尘等7.2 周期:三个月8 计量方式:校准9 量值溯源图六、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 基本信息1.1 仪器设备名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2 型号:UV-2102C1.3 生产厂商:Unico1.4 出厂编号:QR10091006221.5 仪器编号:SHY/E-10111.6 所处位置:检测一室2 应用:对样品吸光度值和浓度进行测定3 量值溯源3.1 方式:量值传递3.2 周期:一年(2012.5.15~2013.5.14)3.3 机构:南通市计量所4 确认:合格(符合检测要求)5 期间核查5.1 方法:与标准滤光片比对5.2 周期:半年(2012.5.15~2012.11.14)6 使用6.1 条件:-10~40℃6.2 授权:***7 维护7.1 项目:通电除湿,除尘等。

仪器校准计划书

仪器校准计划书

仪器校准计划书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仪器校准计划,以确保实验室中使用的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仪器校准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的关键步骤,对于实验室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2. 目标本计划的目标是:•确保实验室中使用的仪器设备符合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提高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防止仪器设备故障引起的生产或实验延误。

3. 计划范围本计划涵盖实验室中所有使用的仪器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电子设备(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电流表等);•分析仪器(如质谱仪、色谱仪、光谱仪等);•机械设备(如万能试验机、震荡器、离心机等);•温度与湿度仪器(如温度计、湿度计等)。

4. 校准方法校准仪器的方法应符合国际标准和相关行业准则。

以下是校准仪器的常用方法:•内部校准:通过仪器自身提供的校准功能进行校准。

•外部校准:将仪器送往专业的校准机构进行校准。

在选择校准方法时,应考虑以下因素:•校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求;•校准设备的可用性和成本;•校准周期。

5. 校准周期校准周期取决于各个仪器设备的特性和使用频率。

一般来说,校准周期可分为以下几类:•日常自检:对于高精度和重要的仪器设备,建议每天进行自检,以确保其在使用前的准确性。

•定期校准:根据仪器设备的特性和使用频率,制定适当的定期校准计划。

一般情况下,定期校准的周期为3个月至1年。

•事件触发校准:当发生下列情况时,应立即对仪器设备进行校准:–仪器发生故障修理后;–仪器发生严重震动或受损;–维护人员怀疑仪器的准确性;–使用者反馈仪器读数异常。

6. 校准记录和证书每次校准都应有相应的记录和证书,以确保校准的结果可追溯和证明。

记录和证书应包括以下内容:•仪器设备的唯一标识(如序列号、型号等);•校准日期和地点;•校准结果;•校准人员的签名和资格证明;•校准方法;•所使用的标准设备和测量装置的信息。

7. 实施计划根据以上目标和要求,制定以下仪器校准实施计划:1.制定仪器校准流程和标准操作程序,并定期进行审核和更新。

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制度

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制度

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制度1. 概述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制度是指在实验室、生产车间等工作环境中,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检定和校准的管理制度。

该制度旨在确保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保证实验结果和产品质量的准确性。

2. 检定与校准的定义•检定:指通过与国家或行业标准进行比对,确定仪器设备所具有的基本特性的过程,包括测量误差、灵敏度、线性度等。

•校准:是在仪器设备的检定基础上,通过对仪器设备的调整、修正来消除或减小其测量误差的过程。

3. 仪器设备检定校准的重要性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对于保持实验室、生产车间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它对以下方面有重要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对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可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程度。

•产品质量的控制:在生产环境中,通过对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可以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要求,减少次品率和退货率。

•法规合规性的保证:一些行业对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有着明确的法规要求,如医疗行业对诊断仪器的要求。

通过按照相关法规进行检定校准,可以确保符合法规要求。

•仪器设备使用寿命的延长:定期的检定校准可以及时发现和修复仪器设备的问题,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延长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

4. 检定校准的步骤4.1 确定检定校准周期每种类型的仪器设备都有其特定的检定校准周期,该周期可基于厂家规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实验室的内部要求来确定。

4.2 选择检定校准机构根据需要检定校准的仪器设备的类型和规格,选择合适的检定校准机构。

选择机构时应考虑其资质、信誉、技术能力等因素。

4.3 提交仪器设备将需要检定校准的仪器设备送至选择的检定校准机构,填写相应的申请表格,并提供仪器设备的相关信息和文档。

4.4 进行检定校准根据检定校准机构的要求,配合完成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工作,包括仪器设备的外观检查、功能检查、校准等。

4.5 受理检定校准结果获得检定校准机构出具的检定校准报告,核对其中的数据和结论,如有问题应及时与检定校准机构进行沟通。

仪器检定和校准计划

仪器检定和校准计划

仪器检定和校准计划是确保实验室仪器设备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文件。

以下是一个简要的模板,供您参考:**仪器检定和校准计划**1. 目的:确保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测量准确性和可靠性,满足检测/校准要求。

2. 范围:本计划适用于实验室所有需要检定和校准的仪器设备。

3. 职责:-仪器设备使用人员:负责日常仪器的使用、维护和申请检定/校准。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和管理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工作。

-检定/校准机构:负责对仪器设备进行检定/校准。

4. 检定/校准依据:-国家或行业标准。

-仪器设备的技术说明书。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要求。

5. 检定/校准周期:根据仪器设备的使用频率、重要性和稳定性,制定合理的检定/校准周期。

6. 检定/校准方法:-内部校准:使用标准仪器或设备进行校准。

-外部校准:送往具有资质的校准机构进行校准。

7. 检定/校准记录和报告:-记录仪器的检定/校准日期、周期、方法、结果等信息。

-保存检定/校准证书或报告。

8. 设备维护和保养:-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

-确保仪器设备在良好的工作状态。

9. 异常处理:-发现仪器设备异常时,立即停止使用。

-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修复、重新校准等。

10. 质量控制:-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内部质量控制检查。

-分析质量控制数据,确保仪器设备的准确性。

11. 培训和技能提升:-对仪器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具备正确的操作技能。

-鼓励操作人员参加相关技能提升课程。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仪器检定和校准计划.。

做好实验室仪器内部校准工作的方法

做好实验室仪器内部校准工作的方法

做好实验室仪器内部校准工作的方法0 引言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自校。

根据实验室要求规定:凡是对检测和抽样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有显著影响的辅助测量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检定/校准(比对),并保证量值能溯源到国家基准,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一致性和溯源性。

校准又分为外部校准和内部校准。

外部校准:对计量法规定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及部分不具备自校条件的非强制检定/校准的检测仪器设备、计量器具,可选择外部校准/检定服务;内部校准:对无法直接溯源的或具备自校条件的检测仪器设备、非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可选择内部校准服务。

因此自校就是内部校准的意思。

下面就具体谈谈如何做好自校工作。

1 建立自校程序该程序应确定自校的仪器设备,自校计划、自校的责任部门或人、自校规程的制定、审批、自校的实施及结果处理等。

2 实验室要有经过评审和确认的自校规程或者叫自校作业指导书,内容至少要包括(1)概述,使用范围、校准仪器说明;(2)校准项目,校准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3)校准用标准器,准确度等级、测量范围;(4)校准方法,校准的具体操作方法;(5)校准结论的表达,校准结果的评定、校准周期;(6)校准的详细记录,校准的原始记录、校准报告的格式。

自校作业指导书的编写一般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适用范围应按校准实际需要规定,力求完整;充分考虑应用先进技术和为采用最新技术留有空间。

由于自校人员往往不是专业的校准人员,自校作业指导书应该尽可能的详细,文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表叔清楚,使自校人员在校准过程不产生歧义。

另外要编写详细的自校原始记录,详细合理的原始记录可以保证自校信息的保存,为自校工作规范化提供保障,也可以还原自校的过程,为以后出现问题后复查提供依据。

自校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校准,为了方便大家操作,自校完之后就不单独出具结论报告,可在自校记录后面附带结论。

自校作业指导书编制完成后应进行适当的评审和确认,以验证作业指导书的可行性以及实施的合法性。

【全文】检测仪器设备校准方案

【全文】检测仪器设备校准方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021年度仪器设备校准方案根据实验室《质量手册》和《仪器设备控制管理程序》的要求,为确保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和持续改进,实验室在结合仪器设备实际使用情况及相关规程的基础上,编制了2021年仪器设备校准方案,以便进行复核和必要的调整,以保持对校准状态的可信度。

一、基本要求本实验室使用外部校准实验室的校准服务,这些校准实验室是获得CNAS证书的校准实验室。

从外部校准实验室获得的校准证书必须包括测量不确定度和或符合确定的计量规范声明的测量结果。

如果测量设备因没有相应的检定规程/校准规范等原因,以非校准证书的形式作为溯源证明吋,应确认其技术有效性(技术上是否能够等效为校准证书),以及是否满足使用要求。

二、校准范围重要的检测设备,如拉伸试验机、冲击试验机、光谱分析仪、金相显微镜、落锤撕裂试验机,及其重要的辅助设备,如引伸计、低温槽、落锤撕裂试样低温仪等。

详见实验室校准方案信息表。

三、校准单位为保证测量的溯源性,应使用能够证明资格、测量能力和溯源性的合格服务方,如钢研纳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秦皇岛市计量测试研究所,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秦皇岛耀华计量检测有限公司等,并根据实际校准时间安排具体实施。

四、校准方案的调整实验室根据仪器设备的特点、使用状况、质量控制情况、实验室的工作类型、工作量,以及校准服务的质量等,按照需要对实验室校准方案中设备、校准参数项目和校准服务方的进行复核和必要的调整。

对于校准服务方,应考虑以下内容:a)校准机构服务方是否满足要求;b)是否按照实验室提供的技术信息予以校准;c)各参数的校准结果(数据)是否能满足其校准方案的要求,并能作出相应判断结果,测量不确定度是否满足要求;d)适用时,是否提供修正值/修正因子或示值误差、校准曲线等。

附表:实验室仪器设备校准方案信息。

仪器设备校准制度范本(3篇)

仪器设备校准制度范本(3篇)

仪器设备校准制度范本1. 目的仪器设备校准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证测试、检测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提高实验室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实验室内的各种仪器设备的校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试验设备、测试设备、分析设备等。

3. 校准机构选择实验室应选择具备资质并经过认可的校准机构进行仪器设备的校准工作。

校准机构应具备国家相关资质认证,并能够提供准确、可靠的校准结果。

4. 校准计划制定与执行实验室应根据各仪器设备的校准周期和要求,制定相应的校准计划。

校准计划应包括校准日期、校准内容、校准方法等信息,并及时进行执行。

5. 校准文件管理实验室应建立仪器设备的校准档案,包括校准证书、校准记录、校准结果等信息,并进行存档管理。

校准文件应具备完整性、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6. 校准操作与记录校准操作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并按照校准方法和要求进行。

校准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校准规程执行,记录校准的各项数据和结果。

7. 不合格仪器设备的处理如果校准结果显示某个仪器设备不符合规定的要求,实验室应立即停止使用该设备,并进行维修、更换或重新校准等处理,直到设备符合要求为止。

8. 校准结果的评定与追溯校准结果应进行评定,并在校准证书上进行记录。

校准结果的追溯应确保仪器设备的校准过程可追溯到校准机构和标准器具。

9. 校准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实验室应按照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书进行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10. 周期性的校准验证实验室应定期进行校准验证工作,评估校准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并记录校准验证的结果。

11. 制度的宣传与培训实验室应向相关人员宣传和培训仪器设备的校准制度,提高操作人员对仪器设备校准工作的认识和重要性。

12. 监督与改进实验室应定期对仪器设备校准工作进行监督和审核,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确保校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以上为仪器设备校准制度的范文,实验室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要求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完善,确保制度的实施符合实际情况和实验室的要求。

实验室仪器设备自校规程

实验室仪器设备自校规程

编号:SCJCC 2014-3试验室仪器自校规程版本:第一版2014—04—22发布2011—05—01 实施长治市郊区诚盛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前言为规范我公司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程序和行为,进一步提高我公司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水平,保证检测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特组织我公司有关人员组织编制了《建设工程实验室仪器自校规程》。

本规程的编制,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经过多次研讨并反复修改现已完成。

本规程主编单位、批准人、参编人员:主编单位:长治市郊区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批准人:参编人员:年月日目录水泥负压筛析仪校验方法 (1)水泥胶砂试模校验方法 (3)砖搅拌机校验方法 (5)砖振动台校验方法 (7)雷氏夹校验方法 (9)雷氏膨胀测定仪校验方法 (11)水泥抗压夹具校验方法 (13)卵石或碎石针状规准仪校验方法 (15)卵石或碎石片状规准仪校验方法 (17)混凝土试模校验方法 (19)砂浆试模校验方法 (21)混凝土坍落度筒校验方法 (23)混凝土振动台校验方法 (25)建筑用卵石、碎石试验筛校验方法 (27)建筑用砂试验筛校验方法 (29)砂浆稠度仪校验方法 (31)砂、石容量筒校验方法 (33)试验室用混凝土搅拌机校验方法 (35)振筛机校验方法 (37)混凝土抗渗仪校验方法 (39)混凝土标准养护室校验方法 (41)击实仪校验方法 (43)钢筋冷弯弯芯校验方法 (46)玻璃仪器校验方法 (48)金属线材反复弯曲试验机校验方法 (51)低温箱校验方法 (53)ZJ-019钢筋标距仪校验方法 (55)干湿温度计校验方法 (57)防水卷材不透水仪校验方法 (59)水钻校验方法 (60)水泥负压筛析仪校验方法本方法适用于新的、使用中和修理后的水泥负压筛析仪的校验。

1概述水泥负压筛析仪是用于《水泥细度检验方法》GB/T 1345-2005水泥细度检验的专用设备。

2技术要求2.1数显时间控制器误差2min±5s。

检验检测实验室设备的检定和校准

检验检测实验室设备的检定和校准

检验检测实验室设备的检定和校准摘要:对于检验检测实验室的资质认定以及评审来说,其重要的一项参考标准就是检测设备的功能性及准确性。

在实际的实验室管理中定期对设备进行检定和校准是保证检测设备准确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本文主要就设备检定、校准的概念,以及如何进行检定和校准,对检定、校准结果如何确认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检验检测实验室,设备检定,设备校准引言:对于检验检测实验室来说其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直接可以反映出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根据GB/T27025-2008/ ISO/IEC 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相关规定,质量管理体系中应提供并标识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所需的所有检测设备。

检测设备在确认有效前应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

检测设备应在受控的或已知满足需要的环境中使用,以确保有效的检测结果。

由此可见,定期对检测设备进行检定、校准才能更好地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检定和校准的概念从定义上讲检定和校准二者之间并不相同,从定义上理解,设备的检定主要是来分析设备自身的精度是否能满足检验、检测的需求。

当设备经检定后,其精度和可靠性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的情况下,计量机构会给设备出具加盖有钢印的证书来证明其合格,而这也就是所谓的设备的合格检定证书。

同样倘若对于设备的精度和可靠性计量不合格的情况下,也就无法出具相应的检定证书,或者直接出具一个不合格的检定通知书。

对于不同的检测设备,需要根据该设备的应用检测情况以及按照计量的规范性时间进行定期检定,而且计量机构的设备检定是具有法定的法定强制性与非强制性检定两大类。

校准的本质主要是通过对设备各项参数和性能的调整,保证设备整体的检验精度。

与检定相比校准更注重的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性操作,来保证检验出来的各种的量化值与标准值之间所出现的差值关系尽可能的变小。

在校准证书报告中需要记录相关的校准结果,有时也会通过相应的曲线和修正值的形式展现出来。

通常来说在校准证书上会直接给出下一次的校准的时间,以及可能会影响到仪器准确性的相关因素,其校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仪器整体的检测准确性和误差值都在相应的规范标准之内。

实验室仪器设备校验检定工作计划

实验室仪器设备校验检定工作计划

实验室仪器设备校验检定工作计划一、引言实验室仪器设备是科学研究、实验和测试的重要工具,对其进行定期的校验检定是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提出实验室仪器设备校验检定工作计划,旨在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并提高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校验检定目的实验室仪器设备校验检定的目的是:1. 确保仪器设备的测量准确性和精度;2. 检验仪器设备是否满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3. 发现和排除仪器设备存在的问题,确保其正常运行;4. 提高实验室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三、校验检定内容校验检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仪器设备的基本属性检查:检查仪器设备的型号、规格、出厂日期等基本属性,确保其与实验室档案一致;2. 仪器设备的功能性检查:检查仪器设备是否能够正常启动、运行,并能够满足实验需求;3. 仪器设备的测量准确性检查:通过与已知标准的比较,检验仪器设备的测量准确性和精度;4. 仪器设备的校准检查:根据仪器设备的测量范围和标准要求,对其进行校准并记录相应数据;5. 仪器设备的安全性检查:检查仪器设备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如漏电、电磁辐射等,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四、校验检定计划校验检定计划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制定校验检定时间表:根据仪器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制定校验检定的时间表,并提前通知相关人员;2. 资源准备:准备所需的校验检定工具、仪器设备和标准样品,确保能够顺利进行校验检定工作;3. 校验检定人员培训:对参与校验检定的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其对校验检定工作的认识和技能;4. 校验检定实施:按照校验检定时间表,对仪器设备进行逐一的校验检定,并记录相应的结果和数据;5. 结果汇总与分析:汇总校验检定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6. 校验检定报告编制:根据校验检定结果和数据,编制校验检定报告,并归档保存;7. 校验检定跟踪与整改:跟踪校验检定报告中提出的问题整改情况,并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化验室内校设备校准规程

化验室内校设备校准规程

化验室内校设备校准规程前言化验室是实验室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为了保证化验室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校准过程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制定化验室内校设备校准规程,确保校准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一、校准目的设备校准是为了保证化验室仪器设备的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通过校准,可以确认仪器的准确性,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正,以确保仪器的使用精度满足实验要求。

二、校准范围校准范围依据化验室内各类设备的类型、用途和重要性进行划分和确定。

校准范围的确定需根据化验室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仪器:如光谱仪、色谱仪等;2.电子测量设备:如电子天平、电位计等;3.温度与湿度控制设备:如恒温槽、恒温培养箱等;4.试剂溶液的配制设备:如电子天平、计量容器等。

三、校准周期和方法校准周期的确定根据设备类型、使用频率和要求的准确度进行评估和决定。

一般来说,校准周期应控制在设备使用寿命内,并根据使用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校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准备工作:根据设备的校准要求和程序,准备所需的校准工具、标准样品等;2.校准前检查: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工作,校准前是否进行了必要的前处理;3.进行校准:按照校准步骤和方法,对设备进行校准操作;4.结果分析和判定:根据校准结果进行分析和判定,确定是否需要调整或修正设备;5.校准记录和报告:将校准结果记录在校准记录表中,并制作校准报告。

四、校准人员和责任化验室设备校准应由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进行。

校准人员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求:1.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2.具备良好的实验操作技巧和经验;3.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要求;4.完成校准工作后,及时填写校准记录表和制作校准报告。

校准人员负责对需要校准的设备进行校准,并保证校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五、校准管理校准管理应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标准,明确校准的程序和要求,确保校准的有效性和可追溯性。

化验室内校设备校准管理的具体内容如下:1.校准计划和安排:根据校准范围和周期,制定校准计划和安排,并确保按时进行;2.校准记录和档案:校准人员应及时填写校准记录表,并将其归档保存;3.校准结果的分析和评估:对校准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调整设备或采取其他措施;4.校准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定期对校准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5.校准质量管理:建立校准质量管理体系,对校准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确保校准操作的质量。

仪器设备校准规程

仪器设备校准规程

仪器设备校准规程本规程的目的是确保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所有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校准。

三、校准周期所有仪器设备应按照以下校准周期进行校准:1. 一般仪器设备:每年进行校准一次。

2. 关键仪器设备:每半年进行校准一次。

3. 紧急关键仪器设备:每季度进行校准一次。

四、校准过程1. 选择正规的校准机构进行校准,确保其具有国家认可的资质和资质证书。

2. 提前通知校准机构,安排校准时间并确认校准范围。

3. 在校准前,仪器设备应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并根据校准机构的要求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4. 校准过程应有专人负责监督,确保校准过程符合标准和要求。

5. 校准后,校准机构应出具校准证书,并在设备上贴上校准标识。

6. 对于发现的不符合问题,应及时处理并记录,并跟踪整改情况。

五、校准记录对于每次校准,应建立校准记录,包括校准日期、校准内容、校准结果等信息,确保校准过程的可追溯性和透明度。

六、校准跟踪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校准跟踪系统,及时查看和更新仪器设备的校准状态,并按时安排下一次校准。

七、执行所有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校准应按照本规程执行,确保校准过程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对违反本规程的行为应给予相应的纠正和处理。

八、附件1. 仪器设备校准记录表2. 仪器设备校准跟踪表九、附加说明本规程的解释权归实验室负责人所有。

对本规程的修改和调整应经实验室负责人审批。

仪器设备校准是实验室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实验室工作质量和结果的可靠性。

因此,本规程对仪器设备校准的全过程进行了规范,以确保校准工作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校准是通过与已知标准比较来确定仪器设备的测量误差,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其符合规定的准确性要求。

校准的目的是确保仪器设备能够提供可靠的测试结果,以满足实验室工作的需要。

而校准的周期性和跟踪则是为了确保仪器设备的准确性能够持续保持。

校准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选择合适的校准机构。

实验室仪器设备检定校准操作规程

实验室仪器设备检定校准操作规程

实验室仪器设备检定校准操作规程一、目的为了确保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证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制定本操作规程。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实验室内对各类仪器设备进行检定和校准的操作。

三、检定和校准的定义和区别1.检定:利用已知标准或者物理常数等方法,对仪器设备进行一系列的比较、测量,以确定仪器的测量精度和正确性。

2.校准: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测量误差调整到指定范围内,使其测量结果与标准值之间的误差最小化。

四、仪器设备检定和校准的周期1.新购的仪器设备应在进入实验室后的一个月内进行首次检定和校准。

2.日常使用中的仪器设备应按照《实验室设备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定期检定和校准。

3.仪器设备出现故障或者被维修后,应进行检定和校准。

五、仪器设备检定和校准的步骤1.准备工作(1)查阅《相应仪器设备操作手册》和《仪器设备检定和校准标准》。

(2)确保晴天时进行检定和校准,避免天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保持实验室环境干净整洁,避免外界因素干扰实验结果。

2.检定和校准装置的选择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检定和校准装置,并确保其状态良好,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3.检定和校准操作(1)按照《相应仪器设备操作手册》中的要求,进行检定操作。

(2)记录仪器设备的初始读数和检定装置的标准值,并计算出测量误差。

(3)根据测量误差的大小,调整仪器设备的相关参数,进行校准操作。

(4)再次记录仪器设备的读数和检定装置的标准值,并计算出校准之后的测量误差。

4.结果处理和记录(1)根据检定和校准之后的测量误差,判断仪器设备是否合格,如不合格,应标示并进行相应的维修。

(2)将检定和校准的各项数据记录在《仪器设备检定和校准记录表》中,并签字确认。

六、仪器设备检定和校准的注意事项1.操作人员应熟悉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相关操作规程,并经过专门培训。

2.操作人员应穿戴好实验室安全防护用具,如实验手套、护目镜等。

3.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对仪器设备的维护,如保持清洁、防止受潮等。

实验室建设方案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校准与验证方法

实验室建设方案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校准与验证方法

实验室建设方案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校准与验证方法实验室建设方案: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校准与验证方法实验室作为科研和教学的重要场所,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实验结果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为确保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稳定和可靠运行,需要进行校准与验证。

本文将介绍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校准与验证方法及其流程。

1. 校准的定义和重要性校准是通过与已知标准进行比较,确定仪器设备的准确度并调整其误差的过程。

校准的目的是提高仪器设备的测量准确度和一致性,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只有经过校准的仪器设备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避免因为仪器误差而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可信。

2. 校准与验证的区别校准和验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校准是通过与标准进行比较和调整仪器设备的误差,验证则是确保仪器设备在特定工作条件下的性能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

校准主要关注仪器设备的准确性,而验证则关注仪器设备的稳定性和符合度。

3. 校准的方法校准方法根据仪器设备的类型和特点而异,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外部校准:外部校准是指将仪器设备送给专业的校准机构,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校准。

该方法适用于高精密仪器设备,如光谱仪、电子天平等。

外部校准可以确保校准过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但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费用。

(2) 内部校准:内部校准是指在仪器设备内部设置校准标准,通过内部程序进行校准。

该方法适用于中低精度仪器设备,如pH计、温度计等。

内部校准具有简便、快捷、低成本的特点,但准确度相对较低。

4. 验证的方法验证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设定验证标准:根据实验要求和相关规定,设定仪器设备的验证标准,包括性能参数、稳定性要求等。

(2) 制定验证方案:根据仪器设备的特点和验证标准,制定验证方案,明确验证的内容、方法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条件。

(3) 进行验证实验:按照验证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记录相关数据,并与验证标准进行对比。

(4) 数据分析与结论: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判断仪器设备是否符合验证标准的要求。

仪器设备周期校准检定计划

仪器设备周期校准检定计划

仪器设备周期校准检定计划第一部分:介绍1.1目的1.2范围本计划适用于公司内的所有仪器设备,包括实验室仪器、生产线设备等。

1.3定义校准:通过与已知标准的比较来检查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并对其进行调整以使其达到指定要求的过程。

检定:根据国家和行业标准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以确定其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的过程。

第二部分:周期2.1校准周期仪器设备的校准周期根据其重要性和使用频率来确定。

一般来说,重要性和使用频率越高的仪器设备,其校准周期越短。

2.2检定周期仪器设备的检定周期一般为校准周期的整数倍。

例如,如果一些仪器设备的校准周期为一年,那么其检定周期可以为一年、两年或更长。

2.3校准和检定提醒为了确保校准和检定工作准时进行,应当设置校准和检定提醒系统。

提醒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短信或其他方式发送给相关人员。

第三部分:校准和检定过程3.1校准过程校准过程包括以下步骤:(1)选择合适的校准标准和方法;(2)准备校准设备和材料;(3)根据校准标准进行校准;(4)记录校准结果;(5)校准结果的评价和分析。

3.2检定过程检定过程包括以下步骤:(1)选择合适的检定标准和方法;(2)准备检定设备和材料;(3)根据检定标准进行检定;(4)记录检定结果;(5)检定结果的评价和分析。

第四部分:记录和报告4.1记录校准和检定的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1)仪器设备的基本信息,包括型号、序列号等;(2)校准和检定的日期和时间;(3)校准和检定的结果;(4)校准和检定的过程和方法。

4.2报告校准和检定的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仪器设备的基本信息;(2)校准和检定的日期和时间;(3)校准和检定的结果;(4)校准和检定的过程和方法;(5)对校准和检定结果的评价和分析。

第五部分:执行和审查5.1执行校准和检定计划的执行应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完成。

校准和检定的工作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

5.2审查定期对校准和检定计划进行审查,以评估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实验室仪器校准工作计划

实验室仪器校准工作计划

实验室仪器校准工作计划本文旨在为实验室制定一份仪器校准工作计划,以保证实验仪器的精确性和稳定性,为实验工作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背景实验室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对于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制定一份全面、系统的仪器校准工作计划,以确保实验室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提高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二、工作内容1. 仪器校准的类型包括:定期校准和事故校准。

定期校准指的是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做校准工作,以防止仪器由于使用时间过长或者其他因素导致的准确性误差。

事故校准指的是在仪器发生故障之后进行的校准,以确保故障恢复后仪器的准确性与稳定性。

2. 校准标准的确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仪器的具体性能指标,选定符合标准的校准方法和标准。

校准标准应当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适用性。

3. 校准计划的安排对需要进行校准的仪器进行登记记录,制定详细的校准计划,明确校准的时间、方法和标准。

同时,对于重要的仪器,应当设置预警系统,提前进行校准。

4. 校准记录的保存每次校准后,应当对校准的仪器进行记录保存,包括校准的时间、方法、标准等相关信息。

同时,应当对于重要的仪器,建立定期复查制度,以确保仪器的长期稳定性和准确性。

三、实施步骤1. 制定校准计划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校准计划,包括校准的时间、方法和标准等方面的内容。

2. 确定校准标准根据法律法规要求和仪器的性能指标,在可选的校准标准中进行筛选,选定符合实验室要求的标准。

3. 进行校准工作按照校准计划,对需要校准的仪器进行校准,保证校准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4. 记录和保存校准结果对于每次校准的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和保存,并建立完善的档案和数据库,以备后续参考和查询。

四、工作机制1. 实行责任分工制度确定实验室内相应的实验员、技术员和质检人员,对校准工作进行管理和安排,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工作模式和机制。

2. 加强监督与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并定期进行校准进度的跟踪和效果的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实验室校准方案

实验室校准方案

实验室校准方案
实验室校准方案是确保实验室仪器设备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步骤。

校准是通过比较测量结果与已知标准值之间的差异来确定仪器偏差的过程。

一个完善的校准方案可以帮助实验室识别和纠正任何测量偏差,从而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在制定实验室校准方案时,以下几个步骤应该被考虑:
1. 确定校准标准:实验室应该根据所使用设备的类型和测量要求选择合适的校准标准。

校准标准应该是经过国家或国际认可的,并具有稳定、准确的特性。

2. 确定校准频率:校准频率应该根据设备的稳定性和使用情况来确定。

一般来说,设备的测量结果越关键,校准频率应该越高。

同时,设备在运输、大范围使用或校准后出现问题时,也应该进行重新校准。

3. 制定校准程序:校准程序应该清楚、详细,并且有记录可循。

程序中应包括校准所需的设备和材料、操作步骤、校准间隔和标准操作过程。

4. 校准数据分析:校准数据应该被有效地记录和分析。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检测设备的偏差和稳定性,以便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维护。

5. 校准证书和记录:校准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和结果都应该被清楚地记录下来,并由检测实验室出具校准证书。

校准证书上应包括设备的识别信息、校准结果和日期等重要内容。

6. 定期校准的规划:定期校准是确保设备准确性的关键。

实验室应制定一个定期校准的计划,以便及时准确地对设备进行校准。

通过制定和执行一个恰当的实验室校准方案,实验室可以确保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结果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保证。

此外,一个规范的校准方案还可以帮助实验室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满足相关的法规和标准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验室仪器设备自校准计划
In order to ensure accurate and reliable results in laboratory experiments, it is essential to have a well-planned and systematic self-calibration program for laboratory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This program should be designed to address the specific need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laboratory,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factors such as the type of instruments used, the frequency of calibration, and the accuracy and precision required for the experiments.
From a scientific perspective, self-calibration is crucial to maintain the integrity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used in the laboratory are prone to drift and inaccuracies over time, which can lead to erroneous results. By implementing a regular self-calibration program, laboratories can minimize these errors and ensure the reliability of their data. This involves comparing the measurements obtained from the instruments with known standards or reference materials and making
necessary adjustments to bring the measurements in line with the expected values.
From an operational standpoint, a self-calibration program can help laboratories optimize their resources and improve efficiency. Regular calibration can identify instruments that are not performing up to the required standards, allowing for timely maintenance or replacement. This can prevent costly downtime and minimize disruptions in the laboratory workflow. Additionally, a well-planned self-calibration program can help laboratories prioritize their calibration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criticality of the instruments and the frequency of use, ensuring that resources are allocated effectively.
Implementing a self-calibration program also demonstrates a commitment to quality and compliance with regulatory standards. Many industries, such as pharmaceuticals and healthcare, have strict regulations in place regarding the calibration of laboratory instruments. By adhering to these regulations and maintaining accurate calibration records, laboratories can ensure that their
operations meet the necessary quality standards and avoid potential legal and regulatory issues.
Furthermore, a self-calibration program can contribute to the overall culture of quality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within the laboratory. It fosters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mong laboratory personnel, encouraging them to take ownership of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their measurements. This can lead to increased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calibration, improved attention to detail, and a proactive approach to instrument maintenance. Ultimately, this culture of quality can enhance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and reputation of the laboratory.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a self-calibration program should be supported by proper training and documentation. Laboratory personnel should receive adequate training on the calibration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specific to the instruments they use. This ensures that they have the necessary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perform the calibrations accurately. Additionally, detailed documentation of the calibration activities, including the procedures followed,
the measurements obtained, and any adjustments made, should be maintained. This documentation serves as a record of compliance, aids in troubleshooting and analysis, and provides evidence of the laboratory's commitment to quality.
In conclusion, a well-planned and systematic self-calibration program is essential for laboratory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It ensures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experimental data, optimizes resources and efficiency, demonstrates compliance with regulatory standards, fosters
a culture of quality, and requires proper training and documentation. By implementing such a program, laboratories can enhance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and reputation while ensuring the integrity of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