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孟子两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孟子》兩章》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
2.瞭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標
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
1.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2.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含意。並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1.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2.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於憂患”的時代意義。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大家還記得那財氣勢恢宏的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嗎?西路軍勝利的原因是什麼?(學生齊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們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層探究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
二,資料助讀孟子與《孟子》
孟子(西元前372~西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遊說于齊梁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醜、萬章等著書立說。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稱暴君為“一夫”,認為人性本善,強調養心、存心等內心修養的工夫,成為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後,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為鄒國亞聖公,明嘉靖九年定為“亞聖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於孔子。思想事蹟大都見於《孟子》一書。
《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出於對當時執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願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於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範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
2.教師示範背讀課文,注意讀出文章的氣勢。
3.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稍作朗讀指導。
注意排比句的節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四、譯讀課文,把握文意
1.學生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疑、解疑。
3.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內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異義詞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城,內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離開。今義:往、到)
親戚畔之(親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係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池非不深也(護城河。今指水塘。)
(3)一詞多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憑)三裡之城(的)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環而攻之而不勝(代詞)
以天下之所順(用)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到)兵革非不堅利也(銳利)
(4)注意下列加點詞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用作動詞,使……鞏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採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五、思讀課文,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文章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證的? 學生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明確: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開籍提出論點,指出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由此逐層展開,用概括性的戰例加以證明,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作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後由戰爭中的“人和”推出治國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論,闡明了“人和”的實質,即“多助”天下順之”;最後把“多助”與“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匯出“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教師依據學生回答板書,形成背誦思路。
2.學生依據板書提示,背誦課文。
六、總結昇華
教師提示,“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聯繫現實,古為今用,賦予經典作品以時代意義;對於“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認識的?請聯繫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七、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整理課堂發言,寫一篇讀後感。
第二課時
一、導語設計
大家都熟悉“臥薪嚐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於打敗了吳國,重振越國;然而在此以後,“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于安樂中的越王重蹈覆轍。越王勾踐的經歷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請走進《孟子·告子下》的選段中去尋找答案。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齊讀課文。要求讀准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提示學生把握句中的停頓及重音。
多媒體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