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孟子两章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孟子》两章;(2)理解《孟子》两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3)掌握《孟子》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孟子》两章的意义;(2)学会分析《孟子》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3)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孟子》两章;(2)理解《孟子》两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3)掌握《孟子》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分析《孟子》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2)翻译并理解《孟子》中的难句和特殊句式;(3)运用《孟子》中的观点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1. 导入:(1)回顾已学过的《孟子》篇章,引导学生回忆孟子的思想和风格;(2)介绍《孟子》两章的背景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孟子》两章,注意停顿和语气;(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3)让学生梳理文中论证的过程和逻辑关系。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孟子》两章的观点和论证方法;(2)选取代表性观点,进行全班交流和分享;(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孟子的思想魅力,体会孟子的道德观念;(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论对孟子观点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总结,强调孟子的思想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对《孟子》两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3. 背诵情况:检查学生对《孟子》两章的背诵效果,要求准确、流畅、有感情。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语文下册》;2. 参考书目:相关于《孟子》的注释、解读类书籍;3. 网络资源:关于《孟子》的背景资料、学术论文等。

《孟子》两章初中语文教案.doc

《孟子》两章初中语文教案.doc

《孟子》两章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的1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2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和借题发挥的特点。

教学设想这两章内容涉及儒家学派的一些基本思想,修辞上有特色,颇具机锋,必须反复诵读才能领会得深刻,仍宜采用诵读教法。

但两章的写法不同:《鱼我所欲也》纯属议论,《庄暴见孟子》由叙入议,全用对话形式。

内容深浅也不同。

应当针对这些不同采取灵活的诵读方式。

本课拟用三课时,具体分配如下:第一课时:介绍孟子和他的“性善说”(要点);诵读《鱼我所欲也》章第二、三段,讲解第一段。

第二课时:诵读《鱼我所欲也》第一段;讲《庄暴见孟子》的背景,诵读“庄暴见孟子……不若与众”这一部分。

第三课时:诵读《庄暴见孟子》中“臣请为王言乐…… 则王矣”这一部分;总结全课;整理词、语、句。

预习安排1要求诵读课文,仔细辨析“为”(在《鱼我所欲也》中出现12次)和“乐”(在《庄暴见孟子》中出现26次的读音。

)2想一想《鱼我所欲也》中哪一句话能概括全章主旨。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并导入新课。

1学生背诵《季氏伐颛臾》第3段和《荷篠丈人》第2段。

2概述这二章的思想内容,而后提到孔子的继承人—— 亚圣孟轲。

二、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 东邹县东南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早岁 丧父,幼年受母亲教诲(“孟母三迁”故事出自《烈女传•母仪 篇》可证)。

长大后受业于子思(即孔饭,孔子之孙)的门 人,治儒术,通《五经》,尤长于《诗》《书》。

曾游说梁惠重。

但当时各国国君用兵争强,以权谋为先,对孟子的“王道” 主张,都以为“迂阔而远于事情(实际情况)”,不予采纳。

以后孟子返回家乡,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见齐宣王,一度充当“客卿J 颇受尊王,不成功。

又入齐,《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 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对话体也有很大的发展, 增加了反复辩难的内容,《庄暴见孟子》则属于这一类。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孟子》两章;(2)理解《孟子》两章的文意,把握孟子的思想观点;(3)学会分析孟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孟子》两章;(2)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3)掌握孟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孟子文中的一些特殊文言现象;(2)孟子论证方法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1)让学生预习《孟子》两章,了解文章背景,把握文章大意;(2)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

2. 课堂导入:(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2)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3. 课堂讲解:(1)讲解《孟子》两章的文意,分析孟子思想观点;(2)讲解孟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3)针对文中一些特殊文言现象进行讲解。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并背诵《孟子》两章;(2)进行文意理解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四、课后作业:1. 完成《孟子》两章的朗读和背诵;2. 深入研究孟子文章的论证方法,分析其表达效果;3. 写一篇关于孟子思想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孟子》两章的文意理解程度;2. 学生对孟子思想的掌握情况;3. 学生对孟子文章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能力;4.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作业中的表现。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孟子思想;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掌握孟子文章的论证方法;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资源:1. 孟子原文及其注释;2. 相关研究孟子的学术论文和书籍;3. 网络资源,如孟子思想的相关网页等。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文:〈孟子〉两章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文:〈孟子〉两章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孟子》两章;(2)理解《孟子》两章的主要内容,把握孟子的思想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孟子》两章,学会分析孟子论证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孟子民本思想的伟大,培养爱国情怀,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孟子》两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2. 学会分析孟子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孟子论证方法的深入理解;2. 孟子民本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孟子》两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孟子》两章,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孟子的思想观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孟子论证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思考。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案例,分析孟子民本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启示。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孟子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孟子》两章,深入思考孟子民本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孟子》两章的主要内容,以及孟子的思想观点。

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孟子》两章;2. 参考资料:关于孟子的生平介绍、相关学术论述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孟子》两章的主要内容,阐述孟子的思想观点;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3.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八、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孟子》两章的掌握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孟子思想辩论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2. 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孟子及其思想;3.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孟子的文献,拓宽知识面。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孟子》两章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孟子》两章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孟子》两章一、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孟子》两章中的基本字词和语法结构。

2.理解两篇文章所表达的深刻道理和思想内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其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孟子》两章中的基本字词、语法结构和重要名句。

2.教学难点:深刻理解两篇文章的道理和思想内涵,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介绍《孟子》的作者和其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简要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背景介绍:讲解《孟子》的成书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为理解两篇文章提供背景知识。

3.字词讲解:详细解释两篇文章中涉及的重要字词和语法结构,为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4.课文讲解:对两篇文章进行逐段讲解,分析文章中的名句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和主张。

5.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对两篇文章的主题和思想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6.练习与作业:针对课堂讲解内容,布置相应的练习和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PPT等课件展示重要字词、语法结构和文章讲解内容。

2.通过教师讲解、小组讨论和学生自学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3.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和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两篇文章所表达的道理和思想内涵。

五、课堂练习与作业1.课堂练习:针对讲解内容,设置相关问题,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两篇文章中的名言警句,并选择其中之一进行深入剖析,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课件:使用精美的课件,展示孟子的思想观点和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2.相关书籍:推荐一些关于孟子和儒家思想的相关书籍,例如《四书章句集注》、《孟子译注》等,供学生深入阅读和理解。

3.在线资源:介绍一些优质的在线学习资源,如人教版教材官方网站、古诗文网等,方便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文:〈孟子〉两章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文:〈孟子〉两章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孟子》两章;(2)理解《孟子》两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3)掌握《孟子》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孟子》两章;(2)学会运用孟子思想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孟子的仁爱思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2)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孟子》两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2. 孟子的仁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孟子》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 孟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孟子》的语言魅力;2.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孟子》两章的基本内容;3. 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孟子》两章;4. 启发引导: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揭示孟子思想的内涵。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孟子》的地位和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孟子》两章,理解基本内容;3. 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孟子》两章的观点和论证方法;4. 朗读感悟:组织学生朗读《孟子》两章,感受语言魅力;5. 讲解分析:教师讲解《孟子》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6. 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践行仁爱之道;7.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朗读能力:评估学生在朗读时的语音、语调和表情,判断其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等。

七、课后作业1. 熟读《孟子》两章,巩固对文本的理解。

2. 收集有关孟子的资料,加深对孟子思想的了解。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孟子》两章;(2)理解《孟子》两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3)掌握《孟子》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孟子》两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朗读和背诵;(2)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及应用;(3)分析孟子的论辩技巧。

2. 第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朗读和背诵;(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及应用;(3)分析孟子的论辩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孟子》的作者、背景及地位;2. 新课教授:分别讲解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汇和句式;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和背诵,教师巡回指导;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孟子的论辩技巧,分享心得体会;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孟子》两章;2. 总结孟子的论辩技巧,并结合实际举例说明;3.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现;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子的论辩技巧;3. 利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2. 讲解第三章《鱼我所欲也》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道德观念;3. 学生自主学习第四章《非攻》的内容,总结孟子的政治思想;4.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孟子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

孟子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

孟子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孟子》两章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1)顺畅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朗读课文,尽量能琅琅上口。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公孙丑〉,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正课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注意正音,读得顺畅)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的小)城。

七里之郭:郭,外城。

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二章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二章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二章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二章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孟子》二章黄梅县刘佐乡中学李卫民教学目的:1、学习两篇短论构造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2、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比照等修辞手法。

3、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辛中造就。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直接导入。

二、作者介绍:孟子,名轲,字子舆,思想家,教育家。

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生活在兼并战争剧烈的战国中期。

三、课文讲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板书课题。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题目中的“道”指的是什么?4、结合课文练习,理解“道”,指的是施“仁政”。

5、课文分析:那我们来看看这个问题课文怎么论述的。

首先看课文的第一段说的什么。

词语讲解:天时:有利于政、战的时令、气候(联合构造)。

地利: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偏正构造)。

人和:指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上下齐心(偏正构造)。

从这一句话来看,最重要的是什么?对,人和。

作者以顶真的修辞方法,说明人和是最重要的。

齐读二、三两段,看看这两个段落分别论证了什么。

明确:第二自然段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三自然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自然段从攻的一方来说,第三自然段从守的一方来说。

词语讲解:郭:外城;环:围;……者……也:判断句式。

是:这,指示代词。

从作者的交代来看,这座城是一座小城。

进攻一方的力量又如何呢?我们从“环而攻之”可以看出,攻势是很强大的。

那怎么会不胜呢?原来是“天时不如地利”呀。

词语讲解:城:指城墙;池:指护城河;兵革:兵,指兵器;革,指甲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委:放弃;去:离开;这里,也是从作者的交代可以看出,守城所应具备的一切有利条件都有了,但最终却是“委而去之”,原因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呀。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孟子》两章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孟子》两章 教案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 观点
地利不如人和 ↓
战例一(攻方失利) 论证
战例二(守方失利) ↓ 总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深化中心论点)
【教学反思】 教学本文,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应突出了文言文教 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 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 识,在读中明道理。 课堂教学应既教书、又育人,既重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又重方法过程,还 特别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孟子》两章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 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
4. 体会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加深个人修养。
【教学重点】
1. 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 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常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来比喻治国、作战以及做任 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否则做失去民心的事情,是注定要失败的。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这句 话出处的文章。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摆事实→推论:曾益不能

讲道理:个人成才→治理国家 ↓
得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反思】 语文的教学并不只是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教学,而是要灵活地渗透思想品德教 育,灵活地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接轨,能学有所用。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文言经典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感,吸取民族智慧;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积累,积淀传统文化底蕴,应当成为所有 教师在教授经典文言文时的终极追求。

九年级语文教案《孟子》两章

九年级语文教案《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孟子〉两章》教学设计【三维目标导航】1、知识与能力:⑴读准字音,划准节奏,初步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⑵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

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⑷品读关键词句,深层挖掘作品内蕴,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⑸多种形式朗读,体会孟子散文论辩特色。

⑹多角度赏读课文,了解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和生动、形象、精辟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⑴反复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

⑵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作眉批,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⑶强调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创设互动互学的教学情景。

⑷引导学生链接生活,拓展思维,从纵深角度扩展学生阅读空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让学生认识我国古代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们对我国及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⑵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启迪学生明了“人才是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道理,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⑶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倾心解读,成为情感颐养的过程,成为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沙场点兵】1、搜集孟子及相关背景资料。

2、注意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看课下注释积累一下。

3、搜集孟子的一些名言警句。

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尽信书不如无书”;“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等。

4、积累逆境成才方面的名言与事例。

如:“苦难对于一个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庸人却是一个万丈深渊”;“把脚抬高,绊脚石就成了垫脚石”;“顺境中的美德是自控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孟子〉两章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孟子〉两章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孟子〉两章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中的两章内容,包括“尽心”和“尽言”。

2.理解孟子的思想,包括“仁政”、“性善”、“天命”等概念。

3.能够分析孟子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4.提高学生文学阅读和文学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孟子》中的“尽心”和“尽言”思想。

2.孟子的仁政思想。

3.孟子的“性善”、“天命”等概念。

教学难点1.能否正确理解和分析孟子的思想,并能将其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

2.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先问学生:“你们知道孟子是谁吗?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吗?”,从而引出本次课讲解孟子的思想。

二、课文导读教师让学生先自己朗读和思考《孟子》第四章“尽心”和第五章“尽言”,然后对每个章节的内容进行分析梳理。

提醒学生在每一页的空白处做笔记。

三、讲解重点1.尽心:这一章主要讲述人们在做事情时,应该尽全力,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也就是“尽心”。

教师可以借用生活中的例子,如考试、打球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尽言:这一章主要强调在人际交往中,应该尽量和别人好好交流,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意,也就是“尽言”的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如何和家长、朋友交往等示例,帮助学生理解。

3.仁政思想:孟子的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仁政。

仁者治人,孟子认为好的政治就是以仁心为本,以民为中心,通常称为“仁政思想”。

4.性善: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很多不良行为都是受了外界的影响,而我们应该发扬善良的本性。

5.天命:孟子认为人的生命和命运,往往是由上天指定的,称为“天命”,也就是“人定胜天”的意思。

四、例题解析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例题,然后就每个例题解释其涵义,并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例子,例如:“尽心”一章中的例题:有一个人只用一只手画画,画得还很好,请问这个人是“尽心”了吗?为什么?五、探究任务教师为学生出一道探究任务:请思考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使用“尽心”,“尽言”和“仁政”的思想,以提高个人素质和服务社会。

九年级下册语文《精品教案》《孟子》两章

九年级下册语文《精品教案》《孟子》两章

九年级下册语文《精品教案》《孟子》两章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了解孟子和《孟子》;理解重点词语,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重点)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重点)3.把握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分析说理方法°(重点)4.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成语吧!这个成语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成语吗?对,是拔苗助长,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吗?这个成语出自《孟子》一书°其实,有很多我们常见的成语,如成仁取义、出尔反尔、始作俑者等等,都来自这本书,那这又是怎样的一本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关于“仁政”思想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看孟子的“魅力”何在°二、预习展示1.走近作者,了解背景°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并尊称其为“亚圣”°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2.理解重点词语及句子°(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到)亲戚..畔之(古义: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3)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3.朗读课文,然后背诵课文°三、合作探究(一)了解文章大意通读全文,说说本文的主旨大意°明确:本文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是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施行“仁政”的重要性°(二)把握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明确: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三)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人和的实质是什么?明确:实施仁政,以仁政治理国家°2.本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明确:本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3.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明确:(1)以国家外交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四、板书设计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证战例一(攻方失利)战例二(守方失利)总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深化中心论点)五、教学反思学习这篇课文时,我最先考虑的是让学生对孟子其人及其作品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再从字音、词义、句意等角度帮助学生对课文有初步了解,最后再从论点、论证等角度入手深度剖析课文,真正做到了循序渐进°不足之处:由于没有把握好时间,匆匆忙忙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文言文翻译这个重要的环节有所疏忽,讲解不够细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管是句子的翻译,还是内容的理解都有相当大的难度,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些重点句子的翻译,教师应写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而我在这方面没有做好,下次教学会注意°【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重点)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重难点)3.正确认识课文所反映的道理,积极进行反思°【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这样一个有趣而令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险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至意识到危险来临时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应敏锐,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应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有一句名言就很好地概括了这种情形,那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具体学习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二、预习展示1.积累生字,掌握文言实词及句子°(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忧患.(huàn) 畎.亩(quǎn)胶鬲.(gé)傅说.(yuè) 拂.乱(fú) 拂.士(bì)曾.益其所不能(zēng)(2)重点词语°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词类活用:①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劳.其筋骨(使……劳累)饿.其体肤(使……饥饿)空乏..其身(使……经受贫困之苦)动心忍.性(使……坚韧)行拂.乱其所为(使……受到阻挠)②动词用作名词: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在国内;出:在国外)③名词用作动词:人恒过.(过:犯错)一词多义:拂:①行拂乱其所为(违背)②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被选拔,被任用)②征于色,发于声(表现)2.阅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三、合作探究(一)把握文章主要观点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由出身卑微转变为显贵,历经苦难磨炼,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你能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吗?明确:先谈人,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后论国,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体验与反思1.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磨炼目的是什么?明确: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2.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示例: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而优哉悠哉,贪图安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对于国家来说,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四、板书设计出身低微磨炼成才(六人)造就人才(正面)国家兴亡(反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五、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先从字音词义等入手,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再对中心论点进行概括、对论证思路进行分析等,最后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进行体验和反思°整体来看,整个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学习也不是很吃力°不足之处:在语文教学当中,每一个单元都会出现同一文体的文章,如果我们把每一篇文章都按照一种模式来处理,那么学生会觉得每一节课都是在重复上演昨天的故事,当然也就会渐渐地对语文失去兴趣°适当的时候,我们不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因为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所以在解决较容易的问题时他们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做到这一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孟子》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2)能够分析并解读《孟子》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3)能够运用《孟子》中的思想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孟子》的内容。

(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孟子》与其他文献的关联和区别。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道德伦理的思考和关注。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学习了《孟子》中的两章内容,分别是“梁惠王问蛙”和“公孙丑问士”。

1. “梁惠王问蛙”:讲述了梁惠王与一位智者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对话。

通过智者对青蛙的比喻,说明了君主应该关心民生,以民为本,施行仁政。

2. “公孙丑问士”:讲述了公孙丑与孟子关于士的定义和作用的讨论。

孟子认为,士应该具备仁、义、礼、智、信等品质,才能够担任起治理国家的重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孟子》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2)分析并解读《孟子》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 教学难点:(1)对比分析《孟子》与其他文献的关联和区别。

(2)运用《孟子》中的思想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孟子》的背景和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章内容,理解其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对比分析《孟子》与其他文献的关联和区别。

4. 实践活动:让学生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孟子》中的思想观念进行分析和解决。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对《孟子》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的理解程度。

3. 创新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孟子二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如何写 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二章(3篇)

孟子二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如何写 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二章(3篇)

孟子二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如何写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二章(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的3篇孟子二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如何写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二章是由作者精心整理的孟子二章教案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理清文章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

(怎样分析本文写了什么。

明确:要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应该先分清层次,再概括出层意,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较后看本文统领全文的关键句是什么。

)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么?(揠苗助长),什么意思?(比喻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把事情弄坏)这里还有一句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们懂得它的意思吗?说说。

(学生说不上,老师就析题:施行仁政的人就会很多人帮助,不施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帮助他)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么?它们出自《孟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孟子〉二章》中的一篇文章。

一、作者介绍:孟子生活在社会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个社会现实,孟子较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仁政”。

二、学法指导: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须熟读才能有所领会。

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准确句子的节奏。

三、理解文意:1、学生听课文录音,勾画出重点字词(粟、“畔”通“叛”:背叛)2、初读课文,勾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

(小组讨论解决疑问,重点强调几个词语的活用:环、域、固、威、顺)3、教师小结:请指出句子的含义: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夫”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4、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争论(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我可以这样提问么?请指教)5、辨析学生提出的中心论点,局部分析,明确作者的思路。

《孟子》二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孟子》二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孟子》二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孟子》二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材依据九年级语文必修教材《孟子》二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能够充分理解孟子思想中的“性善”、“性恶”二元论;b.能够理解孟子思想中的“性善”的重要性;c.能够充分理解孟子思想中的“天命”和“天赋”。

2. 能力目标a.能够分析孟子思想中的二元论的内在逻辑和历史渊源;b.能够分析孟子思想中的“性善”和“天命”的实践意义;c.能够运用孟子思想中“人性本善”的理论框架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

3. 情感目标a.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b.培养学生对善恶的区分和选择的观念;c.培养学生对自己人性上的优点的自信和发扬。

三、教学方法1. 听说结合的课堂讨论通过提问、交流和讨论带出孟子的思想和观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领悟。

2. 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思考“性善”和“性恶”、“天命”和“天赋”等概念,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

3. 个案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授课和辅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难点。

四、教学内容1. “性善”和“性恶”分析a.引导学生理解“性善”和“性恶”的概念和内涵;b.分析孟子对“性善”和“性恶”的二元论看法及内涵,以及与庄子、荀子等其他学说的异同;c.讨论“性善”和“性恶”两者的斗争关系,并分析其在现实社会中的表现和实践意义。

2. “天命”和“天赋”分析a.介绍“天命”和“天赋”的基本概念;b.分析孟子对“天命”和“天赋”的理解和看法;c.引导学生探讨“天命”和“天赋”之间的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3. “人性本善”论述a.引导学生理解“人性本善”的概念和内涵;b.分析“人性本善”这一概念在孟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c.讨论“人性本善”这一理论的实际应用和现实意义。

五、教学过程1. 思维导入:与孟子二章相关的一幅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对“性善”和“性恶”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孟子》兩章》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

2.瞭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標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1.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2.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含意。

並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1.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2.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於憂患”的時代意義。

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語設計同學們,大家還記得那財氣勢恢宏的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嗎?西路軍勝利的原因是什麼?(學生齊答;“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們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層探究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

二,資料助讀孟子與《孟子》孟子(西元前372~西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

遊說于齊梁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醜、萬章等著書立說。

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稱暴君為“一夫”,認為人性本善,強調養心、存心等內心修養的工夫,成為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

宋元以後,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為鄒國亞聖公,明嘉靖九年定為“亞聖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於孔子。

思想事蹟大都見於《孟子》一書。

《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

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

出於對當時執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願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

他又善於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範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

2.教師示範背讀課文,注意讀出文章的氣勢。

3.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稍作朗讀指導。

注意排比句的節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四、譯讀課文,把握文意1.學生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疑、解疑。

3.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內容如下:(1)通假字: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異義詞三裡之城,七裡之郭(城,內城;郭:外城)委而幸之(離開。

今義:往、到)親戚畔之(親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

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係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池非不深也(護城河。

今指水塘。

)(3)一詞多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憑)三裡之城(的)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環而攻之而不勝(代詞)以天下之所順(用)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到)兵革非不堅利也(銳利)(4)注意下列加點詞的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用作動詞,使……鞏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

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採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五、思讀課文,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文章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證的? 學生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明確: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開籍提出論點,指出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由此逐層展開,用概括性的戰例加以證明,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作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後由戰爭中的“人和”推出治國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論,闡明了“人和”的實質,即“多助”天下順之”;最後把“多助”與“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匯出“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教師依據學生回答板書,形成背誦思路。

2.學生依據板書提示,背誦課文。

六、總結昇華教師提示,“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聯繫現實,古為今用,賦予經典作品以時代意義;對於“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認識的?請聯繫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七、佈置作業1,背誦全文。

2.整理課堂發言,寫一篇讀後感。

第二課時一、導語設計大家都熟悉“臥薪嚐膽”的故事吧。

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於打敗了吳國,重振越國;然而在此以後,“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沉溺于安樂中的越王重蹈覆轍。

越王勾踐的經歷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請走進《孟子·告子下》的選段中去尋找答案。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1.學生齊讀課文。

要求讀准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提示學生把握句中的停頓及重音。

多媒體顯示:3.學生大聲讀課文。

三,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1.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2.小組討論交流,解答翻譯中的疑難問題。

3.全班分為兩組,展開課堂競賽,每道題單數題一組回答,雙數題二組回答。

每小題賦5分。

以積分多少分出勝負。

多媒體顯示:③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④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第二板塊:思想內容(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2)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麼特色?第三板塊:才華展示(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你知道有哪些名句與此意思相同?請列出兩句。

(2)哪些事例可以證明這一道理?請列舉幾例。

學生課堂競賽成果展示:關於思想內容:(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作者從個人、國家兩方面論證。

文章先談造就人才的問題。

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煉而終於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來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的觀點。

從兩方面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為等方面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

接著由個人說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的因素相仿,最後推出論點。

(2)這篇短論採用了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歸納推理論證等論證方法。

如把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類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羅列,如把成就偉人與國家滅亡對比,如先分析論證,後歸納觀點等等。

才華展示:(1)相關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挎少偉男。

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自強為天下之健,志剛為大君之道。

……(2)相關的事例有: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白成帶領義軍打進北京城,志得意滿,終致失敗,這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真實寫照。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將一隻青蛙丟進沸水中,青蛙奮力一蹦跳出來了。

將青蛙放入溫和的開水中,青蛙樂於呆在其中,溫度漸升漸高,青蛙慢慢適應,最後竟被煮死了。

這也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寫照。

暢銷一時的書《誰動了我的乳酪》也在詮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

4.教師綜合評判,分出優勝組,全班鼓掌祝賀。

5.學生齊背課文。

四、總結昇華提問:學習《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孟子文中所言的兩個問題,對我們仍具有可貴的啟發意義:一是關於人才的造就問題。

孟子在這個問題上強調了兩個方面。

一方面他強調入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磨煉中形成的,增長的。

擔當“大任”者,必先經歷一番“苦”“勞”“餓”等等艱難困苦的磨煉,方能增長才能,擔此大任。

才能不是天生的.而優哉悠哉,貪安圖樂,自然也增長不了才能。

才能從磨煉中來。

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夠經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才會有所作為。

挫折困頓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奮鬥,發揮主觀能動性,方能沖出困境,別開生面;若頹然喪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

才能從奮鬥中來。

一是關於國家的治理問題。

孟子指出擁有賢臣,採納諫誡,保持警覺,居安思危對一個國家的極端重要,這關係到國之存亡。

孟子的這個思想有深遠的意義。

試想,一個國家如果奸邪當道,佞幸弄權,沉湎安樂,喪失警覺,那麼其前途命運是可想而知的。

五、課堂小結《(孟子)兩章》,筆帶鋒芒,語言犀利,氣勢磅礴,善於說理,手法多樣.論證嚴密。

這些特點對於我們今天讀寫議論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導作用和借鑒意義。

孟子的政治思想對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仍有一定的教益。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希望大家悉心體會,思有所悟,學有所獲。

六.置作業1.兩篇短文中,你更喜歡哪一篇?說說你的理由。

2.寫一篇瀆後感。

淡談在物質生活日益豐裕的今天,該如何認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七.教學後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