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岩溶地貌发育历史及其地貌特点
广西桂林市规划中心城区岩溶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
广西桂林市规划中心城区岩溶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江思义;吴福;刘庆超;李海良;吴莹莹【摘要】弄清规划中心城区岩溶发育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对于岩溶地区规划中心城区建设布局,特别是建设场地工程地质勘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桂林市规划中心城区,属于岩溶发育分布区.论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采用资料收集、地面调查、高密度电法及钻探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桂林市规划中心城区岩溶地质调查,分析了岩溶发育类型与岩性及岩性组合、水文地质单元、埋藏深度及地质构造的关系,总结提出了桂林市规划中心城区岩溶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桂林市规划中心城区岩溶发育主要以浅表的融县组、桂林组为主,在褶皱轴部,或断层影响带内,在垂直节理裂隙和缓倾斜层面裂隙组成的裂隙系统中,岩溶发育较强;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地段岩溶发育强;在低平谷地中的分水岭处岩溶发育亦较强烈;在水文网长期摆动的地段地面以上岩溶发育程度强烈.【期刊名称】《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年(卷),期】2019(030)003【总页数】9页(P120-128)【关键词】桂林市规划中心城区;岩溶地质调查;发育特征;分布规律【作者】江思义;吴福;刘庆超;李海良;吴莹莹【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广西桂林541004;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广西桂林541004;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广西桂林541004;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广西桂林541004;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广西桂林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50 引言桂林市是桂湘黔粤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型溶蚀侵蚀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
前人对区内的研究多集中于岩溶塌陷的评价与研究,冯佐海等[1-2]对区内岩溶塌陷成因类型与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归纳了桂林市岩溶塌陷的成因类型,并分析出塌陷与地质构造的关系;万志清等[3]分析了桂林市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机制和分布规律,提出了对应的防治措施;肖明贵[4]揭示了桂林岩溶发育规律和地面塌陷分布规律,并对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了多目标二级模糊综合预测。
桂林、阳朔“山水甲天下”和丹霞地貌,都是怎么形成的?
桂林、阳朔“山水甲天下”和丹霞地貌,都是怎么形成的?1928年,著名地质学家冯景兰先生到仁化县考察时,将这套红色砂砾岩称为“丹霞层”。
1938年,陈国达先生正式将其称为“丹霞地形”。
此后,人们把其他地区发现的类似的地貌统称为丹霞地貌。
文 | 葛肖虹春节女婿开车全家从广州到阳朔一睹“阳朔山水甲天下”的风采。
真是不虚此行,不仅看了阳朔美景,也思考了我国西南喀斯特岩溶地貌与丹霞地貌形成的原因与背景。
长期以来教科书、科普文章讨论喀斯特岩溶地貌和丹霞地貌的形成机制与原理较多,很少讨论它们的形成时代与背景,本文根据现场观察和宏观区域构造背景思考,提出一些看法供读者参考讨论。
首先,当然要先分享一下让人流连忘返的“阳朔山水甲天下”:沿着秀美的漓江从不同角度看着这山山水水,你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当地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传说。
从地质上讲,所有这些起伏的峰峦、岩丘都是由近于水平成层的华南型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碳酸盐岩(石灰岩)组成的,它们是被地表、地下水切蚀、溶蚀而成形状各异、千姿百态的喀斯特溶岩地貌。
在阳朔,这些喀斯特岩丘一般海拔高度300-400m,多半由石炭-二叠纪碳酸盐岩(即石灰岩)组成,它们的成因如下图所示:1.曾经是由碳酸盐岩组成的高原,由于高原隆升,地表水下切形成了岩丘状喀斯特岩溶地貌;2.伴随高原隆升,地下水位下降,河流下切、溶蚀逐渐形成了现今所见沿江的喀斯特岩溶地貌。
桂林、阳朔“山水甲天下”就是这样形成的。
那么它们所经历的高原隆升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呢?这一直是我国地学界一个谜团。
从阳朔向东南到广州,从卫星照片上可见,地形是起伏的,不同海拔高度可以见到不同的地貌类型与出露地层。
阳朔到平乐海拔高度从300至1100m 沿途多为喀斯特地貌,但到达海拔1100m的平乐出现了红层。
广西平乐县狮子山主峰海拔1292.7m,山顶出露一套不整合覆盖在晚古生代碳酸盐岩之上的晚白垩世-古近纪红层盆地沉积。
而从平乐向东南到贺州之间海拔低于1000 m,又出现喀斯特溶岩地貌。
桂林岩溶地貌分析报告.doc
桂林岩溶地貌分析报告实习期的名称是在实习期报道的。
4月24日,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系xxx年级xxx专业学生姓名xxx,讲师xxxxxxxxxxxx一、实习目的: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是根据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组织的野外实习。
在学习了地质学、制图学、气象学和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和其他自然地理课程之后,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实地调查的基本方法,并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感性知识相结合。
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实地调研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学习专业的兴趣,为地理教学中的后续课程和未来工作打下基础。
二、学生实习时间表1、实习时间:4月11日,XXXX —— XXX 4月24日,XXXX2.实习地点:广西桂林三.实践过程概述1.4月11日在XXXX实习的准备工作:实践动员、安全教育和实践材料的收集。
2.4月12日,XXXX,xxxx乘坐公共汽车并安排住宿。
3.4月13日,中国XXXX岩溶地质博物馆参观了岩溶模型和标本;请专家解释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4月14日,XXXX桂林园林植物园考察了珍稀植物和亚热带生物群落的特征5.4月15日至16日,XXXX、桂林——阳朔在桂林——杨堤——兴平——阳朔一带考察了漓江及漓江沿线的岩溶地貌,并观察了漓江沿线地下河及溶洞的特征。
6.4月17日,XXXX、七星岩、芦笛岩考察了七星岩、芦笛岩等典型溶洞的地下岩溶地貌。
观察漓江沿岸多层洞穴的特征。
7.4月18日,XXXX、月亮山、象鼻山、富博山考察了船山、谷峰山等喀斯特地貌特征。
8.4月19日,XXXX,桂林市郊的唐家湾地区观察到一个大的垂直倾斜背斜,并识别出大褶皱和伸展构造角砾岩。
4月9日XXXX 4月XXXX 4月21日桂林火车站乘车返回学校11.4月22日至24日,XXXX根据实习期间收集的数据完成了实习报告的撰写。
地形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
地形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地形总体上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即北、东、西三面环山,地势较高;中部及南部、东北部为岩溶山地与平原、谷地区,地势较低平。
其中,从全州、兴安到灵川、桂林市区、临桂一线有“湘桂走廊”之称,是广西的东北门户。
地貌桂林市地貌特点是四周山地环绕,山地丘陵面积广大;岩溶地貌发育完美;地貌类型多样,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岩溶石山和河谷平原五大类。
中山主要分布在桂林市的北部、西部和中部海洋山等地;低山主要分布在各大山脉的四周,中山、低山总面积大约占全市面积的一半左右。
丘陵多分布于中低山与河流谷地之间。
境内石灰岩地层分布广泛,岩层厚、质地纯,加上受地质构造的作用和长期的侵蚀、切割,形成了沿桂江与湘江两岸分布的典型岩溶石山与河流谷地平原。
典型的岩溶石山海拔标高200米~500米不等,有峰丛洼(谷)地和峰林平原等类型。
其地貌特点是正负地形相间出现,即在相对平缓的地表耸立着一个个相对独立或簇状陡峭石峰;或在底座相互连接的石峰间散布着众多大小不一的洼地(或谷地)。
石峰内或地下多洞穴或地下河,即所谓“山山有洞,洞洞奇观”。
负地形为洼地、谷地和平原,平均海拔高程150米左右。
尤其是桂林市城区至阳朔县长约80千米漓江沿岸的峰林地貌最为典型,形成了千峰环抱、山环水绕、碧水青山、奇峰倒影、洞奇石美的独特景观,被世人美誉为“山水甲天下”,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
石山之间分布有河流与平原。
平原可分河谷平原与岩溶峰林平原两大类。
岩溶石山、丘陵与平原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7%。
此外,在资源县县城向北部和西北的白垩纪红色砂岩分布区,由于地表水系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一个沿资江分布,面积达125平方千米的丹霞地貌。
山系主要为中低山和岩溶山地。
山系主要呈北北东走向。
北部有猫儿山、越城岭;东部和中部有都庞岭、海洋山;西北和西部有大南山、天平山;南部有驾桥岭和大瑶山,主要山体海拔标高均在1000米~1500米以上,其中位于兴安县与资源县交界处的猫儿山主峰海拔标高达2141.5米,为南岭及广西的最高峰,有华南第一高峰之称。
桂林山水属于哪种地貌气候特征
桂林山水属于哪种地貌气候特征
桂林山水属于世界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桂林山水是以峰林—洼地为代表的热带喀斯特地貌。
地下洞穴众多,以溶蚀性拱形洞穴为主。
峰林又可分为孤峰、疏峰和峰丛等类型,奇峰异洞是热带喀斯特的典型特征。
扩展资料
桂林山水地貌
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
桂林山水气候
桂林市地处低纬度,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8摄氏度,最热的天气在七、八月,平均温度为二十八点五摄氏度左右,偶尔也有达三十多度的。
平均年降雨量为1926毫米。
雨水最多季节为四月至八月,降雨量占全年的`百分之四十。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三冬少雪,四季常花”之说。
无霜期长,全年无霜期309天,最冷的天气在一、二月,平均温度为八点三摄氏度左右,偶尔也降到零度以下的。
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条件十分优越。
一年四季游人均可前往游玩,其中五、六、七月最宜旅游。
桂林的地形
我国现代喀斯特是在燕山运动以后准平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桂林地区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石、白云岩、石膏和岩盐等)分布很广,在第三纪时为热带气候,峰林开始发育;新第三纪时季风气候形成,奠定了现今喀斯特地带性的基础,湿热的气候使得喀斯特发育转向强烈。
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地壳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随之迅速发育,类型复杂多样。
桂林简介资料
桂林文化传承丰富
• 桂林的传统手工艺独具特色 • 桂林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样 • 桂林的历史文化传承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发展
桂林的著名历史遗迹与古建筑
桂林的著名历史遗迹
• 桂林古城墙 • 逍遥楼 • 甲山摩崖石刻
桂林现代杰出人物的成就
• 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 为桂林赢得了荣誉和尊重 • 提高了桂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桂林的人物形象与城市精神
桂林的人物形象
• 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 勤奋刻苦,勇于创新 • 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桂林的城市精神
• 以旅游业为主导,发展现代服务业 • 加强工业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特色农业 • 立足桂林实际,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
谢谢观看
Docs
桂林的著名古建筑
• 杉湖寺 • 月牙山亭 • 西街
桂林的历史文化名人
桂林历史文化名人众多
•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 • 宋代著名词人、书法家黄庭坚 • 明清两代著名画家石涛
桂林历史文化名人的贡献
• 为桂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 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 • 提高了桂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03
桂林的经济发展
桂林的产业结构与特点
桂林的旅游节庆与活动
桂林的旅游节庆丰富多彩
• 有桂林国际山水旅游节 • 有桂林米粉节 • 有阳朔西街文化艺术节
桂林的旅游活动多样
的社会风情
桂林的民间传统与习俗
桂林民间传统丰富多样
• 有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 • 有中秋节赏月、吃月饼 • 有春节拜年、放鞭炮
桂林的现代城市发展与变迁
桂林喀斯特地貌分析报告
实习报告实习名称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系别XXX年级专业XXX学生姓名XXX指导老师XXXXXX2011年4月24日一、实习目的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根据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在学完地质学、地图学、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自然地理课程后,组织的一次野外实习,通过此次实习,要求学生能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并能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感性知识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野外独立研究与考察的能力,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和学习专业的兴趣,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地理教学等工作奠定基础。
二、学生实习进度安排表1 实习时间:2011年4月11日——2011年4月24日2、实习地点:广西桂林市三、实习过程概述1、2011年4月11日xxx实习准备:实习动员、安全教育以及收集实习资料。
2、2011年4月12日xxx 乘车,安排食宿。
3、2011年4月13日中国岩溶地质博物馆参观岩溶模型及标本;请专家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2011年4月14日桂林园林植物园考察珍稀植物及亚热带生物群落特征5、2011年4月15日至16日桂林一一阳朔考察桂林一一杨堤一一兴坪一一阳朔一带的漓江沿岸岩溶地貌,漓江沿岸岩溶地貌,观察漓江沿岸地下河及溶洞特征。
6、2011年4月17日七星岩、芦笛岩考察七星岩、芦笛岩等典型溶洞的地下喀斯特地貌。
观察漓江沿岸多层洞穴特征。
7、2011年4月18日月亮山、象鼻山、伏波山考察穿山、孤峰等喀斯特地貌特征。
& 2011年4月19日桂林市郊唐家湾一带观察大型直立倾伏背斜,认识大型褶皱和张性构造角砾岩。
9、2011年4月20日桂林市郊刘家村北渡口观察桂林市区漓江沿岸河流的地质作用及主要产物。
10、2011年4月21日桂林市火车站乘车返校11、2011年4月22日至24日xxx 根据实习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完成实习报告的撰写。
岩溶地貌的分布及特点
岩溶地貌的分布及特点地貌指的是地表起伏的形态,也称为地形。
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地貌旅游资源。
地球表面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只有29%的面积是陆地。
因此地球表面的地貌分为海洋地貌和陆地地貌两大类。
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地貌旅游资源基本上是陆地地貌。
而我国正有着丰富的地貌旅游资源,岩溶地貌就是其中的一种。
岩溶地貌是指碳酸盐类岩石(主要是石灰岩)为主的可溶性岩石,在以水的溶蚀为主的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岩溶地貌研究始于前南斯拉夫西北的喀斯特高原而得名。
岩溶地貌景观的主要类型有:1、.石峰、石林和石芽。
石峰有峰丛、峰林及孤峰,石林和石芽也会有多种造型。
上述景观地貌在我国以广西桂林和云南路南石林最具代表性。
桂林山水有“甲天下”的美名,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皆源于那里发育的典型的岩溶地貌。
山青、水秀、石美、洞奇。
漓江水清如镜,两岸诸峰叠翠,“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更把这里称作“碧莲玉笋世界”;云南路南石林位于路南彝族自治县,是另一处典型的岩溶峰林景区。
数十米高的石峰,组成壮观的石的森林,不受寸土,峭拔挺立,似刀峰剑丛,直指青天。
怪石嶙峋,多惟妙惟肖造型,如“阿诗玛”,“万年灵芝”,“凤凰梳翅”等。
造型生动,步移景换,是我国一处造型地貌博物馆。
2、岩溶洞穴。
我国著名的岩溶洞穴有:广西桂林的芦笛岩、七星岩,南宁的伊岭岩,贵州安顺的织金洞、龙宫洞,江苏宜兴三洞,浙江桐庐的瑶琳仙境,北京石花洞,辽宁本溪水洞,广东肇庆七星岩等。
有些溶洞内还有大量的石笋、石钟乳、石花、石幔等岩溶凝聚物,令人目不暇接。
有些溶洞内还有地下暗河、地下瀑布,更使人流连忘返。
3、石灰华。
四川黄龙是我国最大的石灰华岩溶景观分布区,密布着3000多个石灰华五彩水池,乳黄色的石灰华堆积成的“岩溶边坝”,犹如梯田,景色异常迷人。
【广西桂林】喀斯特溶洞和大榕树
【广西桂林】喀斯特溶洞和大榕树2006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景点这个溶洞是坐游船前导游带我们去的,不是芦笛岩就是七星岩,反正是桂林喀斯特溶洞TOP2中的一个。
我其实对喀斯特溶洞这类景点不太感兴趣,为了让普通游客能安全有趣地游玩,必须要有光电设施配合,外加各种想象的造型和虚构的故事等,人为痕迹太浓厚。
喀斯特地貌也叫岩溶地貌,最早因欧洲科学家在南斯拉夫(今属塞尔维亚)喀斯特高原发现并研究而得名,岩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流水作用下反复溶解、沉淀,形成千姿百态的形态,具备极强观赏性。
在灯光的照射下,洞内充满着梦幻的场面。
洞内有地下暗河。
坐船到阳朔,好像导游带我们去过阳朔商业街,但没有停留多久更没有住宿,主要时间花在了大榕树景区。
大榕树,位于桂林阳朔高田乡的穿岩村。
田野中有一棵古榕遮天蔽日,树高17米,树围7.05米,硕大的树冠覆盖2亩土地,盘根错节,枝繁叶茂,气根如老人胡须在风中飘拂,树干有的贴地而生,有的斜出如飞龙破雾,是罕见的奇树。
史载,它与阳朔县同龄,至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
电影《刘三姐》中阿牛哥与刘三姐对歌、抛绣球、定情终身的一场戏就是在树下拍摄的。
这棵大榕树见证了他俩生死不渝的爱情。
大榕树接待游客最高一年达8 0万之多。
大榕树的照片发在最早的那篇博文中。
榕树能独木成林。
同团的帅哥,姓胡,上海人。
导游特意指点我们看月亮山。
月亮山是阳朔境内的奇景,它在高田乡凤楼村边,高达380多米。
因为山顶是有一个贯穿的大洞,好像一轮皓月,高而明亮,所以人们叫它明月峰,俗称月亮山。
山头上有一个天然的大石拱,两面贯通,远看酷似天上明月高挂。
从不同的角度变换观看,此洞形状也不断变化。
如果是开着车赏月山,那个石拱的形状会从弯弯的上弦月,逐渐变成半月、圆月,继而又变成下弦月,十分奇妙。
桂林市地理环境
桂林市地理环境
桂林市地理环境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城市。
桂林市地处
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复杂多变,以丘陵、峰丛为主。
桂林市的地理环境独特多样,造
就了其独特的自然风光。
下面将从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系分布等方面介绍桂林市
的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桂林市被誉为“山水甲天下”,其地形地貌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山峦
起伏、溶洞密布、溪谷交错。
桂林市的山峰多呈尖峭状,如象鼻山、乌桕山等,层峦
叠嶂,景色壮丽。
而溶洞也是桂林市地理环境的一大特色,龙胜金子岩、银子岩等著
名溶洞吸引着众多游客。
气候特点:桂林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
夏季炎热多雨,冬
季湿冷少雨。
春秋气候宜人,是桂林市最佳的旅游季节。
气候条件为桂林市的植被茂
盛提供了良好条件。
水系分布:桂林市水系发达,众多河流穿城而过。
桂林市境内有漓江、桂江等重
要河流,水资源丰富。
漓江是桂林市的母亲河,被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中国
最美的河流之一。
桂江则是桂林市的主要支流,与漓江共同构成了桂林市壮丽的水景。
总体来说,桂林市地理环境优越,山水相映,风景如画,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桂林市的地理环境不仅赋予了这座城市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
重要支撑。
自然地理学第三章 岩溶地貌
Vegetative roots and fractured bedrock significantly increas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
b
Loess Plateau Fragmental rock
6号 5号 4号
2号 3号
1号
日
日
In the karst region, hillslope surface runoff is usually less than 1% of precipitation, but for the extremely heavy rainfall, the surface runoff increases sharply.
➢ 透水性强弱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和裂隙大小和多少
• 一般石灰岩的原生孔隙度Porosity都很小, 小于3%,
透水性较弱。
• 岩石的透水性主要受由构造运动形成的断裂构造 (各种断层、裂隙)所控制。断层、裂隙不仅提供了水 进入岩体内部的通道,而且增加了水与岩石作用的 面积
水的溶蚀力
➢ 溶解于水中的CO2越多,水的溶蚀力就越强;水 中的Ca+2的含量越高,水的溶蚀力就越弱。 水中不同游离CO2时的碳酸盐类岩石溶解度: 纯水的溶解度11.5mg/L 含1mg/L CO2水的溶解度 60~50 mg/L
„(4)老年期:地下河和溶洞大量崩塌,成为地面岩溶盆地和平原地貌 。此时石灰岩已大量蚀去,不透水层广泛出露。除了溶蚀平原上残 留少量的残丘及孤峰,地面起伏很小,形成一个准平原。
岩溶地区水文特征: (1)地表河网密度较小 „(2)地下径流往往大于地表径流 „(3)流域的非闭合现象 „(4)地下径流的复杂性与不均匀性
(2)季节变动带,岩溶作用很活跃,岩溶地貌 的垂直形态和水平形态均很发育;
桂林地貌是怎么形成的
桂林地貌是怎么形成的桂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又称岩溶。
通常指岩石裸露、草木不生,具有洞穴、落水洞、地下河而缺乏地表河流和湖泊为特征的地区。
是地下水对可溶性块状石灰岩溶蚀的结果。
喀斯特一词原指亚得里亚海达尔马提亚沿岸的石灰岩地区,现已用于类似的一切地区。
喀斯特分布在世界上极为零散的地区,如法国的科斯、中国的广西、美国的肯塔基州等。
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3、地下水循环通畅。
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
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
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
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
狭窄的垂直纵向竖井与这些河道联通,使地表水得已顺畅地经地下河流走。
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数都是喀斯特区。
我们在照片中常见到的岩沟、天生桥、石灰岩孤峰、石林等,都是喀斯特区特有的地形。
如果洞穴足够大且顶部接近地外表,那么洞顶会发生坍塌。
这样就会产生名叫落水洞的洼地。
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常常合并成更大的凹陷,叫做坡立谷(俗称“天坑〞),它常常是平底的,并由石灰岩中不溶剩余特形成的土壤所覆盖。
有些地区的石灰岩中不溶解物多一些,留下来的物质形成可以耕种的土壤。
在一些降雨量很大喀斯特地区,所有降水都完全渗透到地下,甚至使那一地区连生活用水都难以找到。
另一些地方,地表那么可能会出现大泉,以河流的形式流过地外表,然后再次消失于地底下。
根据不同分类原那么,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
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按海拔高度分为:高山喀斯特、高原喀斯特、海岸喀斯特、海底喀斯特。
岩溶地貌的分布及特点
岩溶地貌的分布及特点地貌指的是地表起伏的形态,也称为地形。
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地貌旅游资源。
地球表面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只有29%的面积是陆地。
因此地球表面的地貌分为海洋地貌和陆地地貌两大类。
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地貌旅游资源基本上是陆地地貌。
而我国正有着丰富的地貌旅游资源,岩溶地貌就是其中的一种。
岩溶地貌是指碳酸盐类岩石(主要是石灰岩)为主的可溶性岩石,在以水的溶蚀为主的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岩溶地貌研究始于前南斯拉夫西北的喀斯特高原而得名。
岩溶地貌景观的主要类型有:1、.石峰、石林和石芽。
石峰有峰丛、峰林及孤峰,石林和石芽也会有多种造型。
上述景观地貌在我国以广西桂林和云南路南石林最具代表性。
桂林山水有“甲天下”的美名,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皆源于那里发育的典型的岩溶地貌。
山青、水秀、石美、洞奇。
漓江水清如镜,两岸诸峰叠翠,“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更把这里称作“碧莲玉笋世界”;云南路南石林位于路南彝族自治县,是另一处典型的岩溶峰林景区。
数十米高的石峰,组成壮观的石的森林,不受寸土,峭拔挺立,似刀峰剑丛,直指青天。
怪石嶙峋,多惟妙惟肖造型,如“阿诗玛”,“万年灵芝”,“凤凰梳翅”等。
造型生动,步移景换,是我国一处造型地貌博物馆。
2、岩溶洞穴。
我国著名的岩溶洞穴有:广西桂林的芦笛岩、七星岩,南宁的伊岭岩,贵州安顺的织金洞、龙宫洞,江苏宜兴三洞,浙江桐庐的瑶琳仙境,北京石花洞,辽宁本溪水洞,广东肇庆七星岩等。
有些溶洞内还有大量的石笋、石钟乳、石花、石幔等岩溶凝聚物,令人目不暇接。
有些溶洞内还有地下暗河、地下瀑布,更使人流连忘返。
3、石灰华。
四川黄龙是我国最大的石灰华岩溶景观分布区,密布着3000多个石灰华五彩水池,乳黄色的石灰华堆积成的“岩溶边坝”,犹如梯田,景色异常迷人。
我国的岩溶地貌分布很广,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分布最广、最典型的国家。
地球奥秘探秘广西桂林的奇特喀斯特地貌
地球奥秘探秘广西桂林的奇特喀斯特地貌自古以来,广西桂林的美景就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而闻名遐迩。
喀斯特地貌是地球特有的地形类型,以其异常的地质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备受关注。
而桂林的喀斯特地貌,则是地球上最出色的之一。
本文将带您一起探秘广西桂林的奇特喀斯特地貌所蕴含的地球奥秘。
一、奇特的形成过程桂林的喀斯特地貌形成独特而又神秘。
长期以来,地壳的变动、碳酸盐岩的溶解、地下水的冲刷等自然力量相互作用,共同创造了桂林的独特地貌。
首先,地壳的变动为桂林地区的地貌形成注入了原动力。
随着地壳运动,广西地区的山脉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沉积岩、造山岩、变质岩等地质构造组成了广西地区。
其次,碳酸盐岩的溶解是桂林地貌形成的关键过程。
由于广西地区石灰岩等碳酸盐岩的存在,雨水中的二氧化碳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形成了碳酸氢盐。
而碳酸氢盐又可与石灰岩中的方解石发生反应,产生溶解过程。
最后,地下水的冲刷是桂林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下水中含有碳酸氢盐,它们与石灰岩发生反应,产生溶解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下河湖不断侵蚀山体,形成了层层叠叠的喀斯特地貌奇观。
二、奇观的景色展示桂林的喀斯特地貌奇观数不胜数,犹如一幅天然的画卷。
其中,漓江与阳朔山水是最杰出的代表。
漓江穿越了桂林市区,经过长时间的地质作用,形成了美不胜收的喀斯特地貌。
蜿蜒的河道、青山绿水,每天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欣赏其美景。
在漓江上,您可以乘坐小船,欣赏美丽的山水,仿佛置身于梦幻的世界中。
而阳朔山水更是桂林喀斯特地貌的代表之一。
阳朔山水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而闻名。
众多山峰旁边,悬崖峭壁、洞穴奇观等景色独具特色。
百里画廊更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每年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
三、地球奥秘的解读广西桂林的喀斯特地貌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景观,更蕴含着地球奥秘的解读。
首先,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揭示了地壳运动的脚步。
广西桂林地区的地貌形成是地壳演化的产物,从而揭示了地球长期以来的变动过程。
广西桂林市阳朔地区岩溶水特征
广西桂林市阳朔地区岩溶水特征摘要:广西桂林地区出露的地层以灰岩为主,各地发育着不同的岩溶地质和地貌,地下水分布极不均匀,工程地质条件差别也是巨大,为了大家对岩溶地区地下水有更深入的认识,以下对阳朔地区的岩溶水特征作详细分述,以起到对灰岩地区找水打井和工程地质勘探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岩溶;地下水;地貌;特征一、前言在2013年至2015年间,我参加了广西“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桂林片的找水打井工程,并任该工程项目的技术负责。
阳朔县是该工程的主要地区之一。
通过二年多对该地区的水文地质调查和30多个水井钻探验证,对该区的岩溶特征,有了较深的认识。
阳朔县位于位于桂林市南部,属岭南山地西南部,总的地势是北高南低,地面标高一般100~230m。
主要河流漓江属桂江支流,西江水系,珠江流域。
由北而南贯穿阳朔县,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通道。
地貌同桂林市地貌一样有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虽然该县河流众多,雨量充足,但是该县是灰岩地区,岩溶和地下河很发育,地下水分布极不均匀,局部地区也是严重缺水的。
二、气候、岩性及构造特征(1)阳朔县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炎热多雨,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年平均气温为18~19.3℃,每年降雨量主要集中在3月至8月,占全年降雨的73%-77%。
而9月至次年2月仅占全年降雨量的23%-27%。
年平均降雨量1677mm,最大2199mm,最小1219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255mm,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815.28毫米。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 %。
(2)工作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中、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及第四系松散层。
岩性以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为主,局部夹杂有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及页岩。
覆土是第四系松散层,主要为碳酸盐岩形成的风化残积物,成分为泥质物、砂土和砂砾石土和粘土。
小溪沟两侧为冲、洪积物,分选性差。
厚度0.5~5m不等。
(3)地质构造以雁山大断裂为主,雁山断裂呈南北向西突的弧形构造,压扭性质。
桂林岩溶地貌发育历史及其地貌特点
桂林岩溶地貌发育历史及其地貌特点桂林的岩溶地貌众所周知,本文在两大方面对其进行阐述,这样可以有更多的人对其有所了解。
标签:桂林;岩溶地貌;发育历史;地貌特点桂林岩溶地貌不仅包含我们熟知的岩溶宏观形态,即岩溶水文现象、地表和地下岩溶,而且还有丰富多彩的各种中、微观岩溶形态。
研究这些现象不仅可以了解及探索桂林岩溶地貌的发育历史和地貌特点,而且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及对各种熔岩的典型特征有所了解。
1 桂林岩溶的发育历史1.1 印支构造旋回为本区奠定了构造及地貌的雏形本区中的中、晚三叠世时期本区印支构造旋回的主要时期。
一般会在印支运动以及桂西运动双重作用下,会形成构造地质轮廓的骨架,而后在以后的各种岩溶作用下,使得后来的热带岩溶地貌轮廓大致形成,组成了后来的地貌雏形。
在三叠世时,本区继续处在浅海沉积的地质环境中,在相邻的邻区恭城县可发现有相近的海相堆积环境。
之前在早三叠世后期在广西地区发生的桂西运动,让桂西一带一起强烈下沉,逐渐形成了半深海沉积环境的深海盆地,而桂东北至桂东南的广大区域强烈隆起,变为陆相沉积。
在内动力地质及外动力地质的强烈反差作用力下,使本区形成不用的地貌类型。
这样本区的热带岩溶地貌的雏形也基本形成,为以后的地貌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中三叠世末期晚三叠世初期,在印支运动的大范围活动影响下,使得本区的地形进一步隆起上升,在桂西运动及印支运动两次地质构造两次强烈运动的作用下,让本区地层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褶皱、断裂多样,让桂林岩溶地貌基本上形成。
在晚三叠世后期,在桂林一阳朔谷地区内有了内陆湖盆的发育。
在中三叠世时期,该区开始了侵蚀及溶蚀的下切,发育了不同高程及不同程度的熔岩洞穴,山区中大范围发育垂向洞穴,这个时期洼地也得到了极为良好的发育。
本区岩溶最强烈及最广泛的发育的一个时期即为中晚三叠世时期,它在岩溶地貌的发育上也是第一个时期。
1.2 本区在燕山构造旋回时期发育不强烈在燕山构造旋回时期,主要以机械风化剥蚀为主,使得岩溶发育不是很强烈。
桂林热带岩溶地貌特点及其科学价值_刘金荣
第20卷 第2期 中 国 岩 溶 Vol.20 No.2 2001年6月 CAR SOL O GICA SIN ICA Jun.2001文章编号:1001-4810(2001)02-0137-03桂林热带岩溶地貌特点及其科学价值a刘金荣1,袁道先1,梁耀成2,闭萧萧2(1.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桂林541004;2.广西地质环境监测站,桂林541004)摘 要:桂林热带岩溶地貌的特点及其科学价值是举世闻名的,甚至是世界独一无二的。
本文从七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桂林人、国人对之有一个粗略的认识,并尽快申请将桂林岩溶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关键词:岩溶地貌;洞穴次生沉积物;科学价值;热带气候;桂林中图分类号:P931.5,P642.252 文献标识码:A0 前 言桂林热带岩溶地貌不仅包含了岩溶的宏观形态,即地表、地下岩溶和岩溶水文现象,而且也展现了丰富多彩和各种中观、微观岩溶形态。
它是研究岩溶科学系统理论的实证和大型的热带岩溶档案观和博物馆,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突出的价值[1]。
1 岩溶地貌特点1.1 岩溶发育的地层时代最为古老桂林岩溶发育的地层是距今3.3亿多年前的上古生界海相沉积地层(中泥盆-下石炭统),是世界上热带岩溶发育地层中最古老的一处。
其它国家如加勒比海的美国波多黎各、多米尼亚共和国、亚洲的菲律宾宝和岛等,热带岩溶主要发育在中生代或新生代(第三纪)地层中。
地层古老,则岩石成岩程度好,岩石坚硬、致密,孔隙度小;地层年轻,则成岩程度差,岩石疏松、孔隙度大,杂质也多。
因此,它们在岩溶发育条件和发育机理上就存在很大差异。
1.2 碳酸盐岩厚度大,坚硬质纯桂林热带岩溶区内质纯而少碎屑夹层的碳酸盐岩连续总厚度达2500~3000m,单层多呈厚-巨厚层状,方解石与白云石之和达95%~100%,CaO+ M gO在55.0%以上,酸不溶物< 1.0%,几乎无杂质。
这在世界热带岩溶区是首屈一指的。
桂林山水及丹霞地貌成因
桂林山水及丹霞地貌成因桂林溶洞主要是可溶岩经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空洞。
其成洞作用的水一般来自雨水,也有地热水和来自深部的原生...流特性的地下径流,称地下河。
1、丹霞地貌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丹霞山为代表而命名的一类地貌类型。
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
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
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世界上由红色砂砾构成的、以赤丹崖为特色的一类地貌是以广东省仁化县的丹霞山命名的,这就是丹霞地貌。
它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在比较了国内外的丹霞地貌之后,认为丹霞山“无论在规模上、景色上”,皆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2、喀斯特地貌在可溶性岩类(主要指石灰岩)分布地区,由于喀斯特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各种地貌形态总称:为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了各种奇特的石灰岩溶蚀地貌。
我国对喀斯特地貌研究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山海经》中就有“伏流”的记载。
在距今300多年前,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在广西、贵州和云南一带的石灰岩地区考察了100多个岩洞,对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成因进行分类描述。
他的不朽著作《徐霞客游记》,被人们称为喀斯特方面的经典著作。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和地下两种基本类型。
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溶沟、石芽、石林、落水洞、漏斗、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干谷、盲谷、峰丛、峰林和孤峰等不同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林岩溶地貌发育历史及其地貌特点
桂林的岩溶地貌众所周知,本文在两大方面对其进行阐述,这样可以有更多的人对其有所了解。
标签:桂林;岩溶地貌;发育历史;地貌特点
桂林岩溶地貌不仅包含我们熟知的岩溶宏观形态,即岩溶水文现象、地表和地下岩溶,而且还有丰富多彩的各种中、微观岩溶形态。
研究这些现象不仅可以了解及探索桂林岩溶地貌的发育历史和地貌特点,而且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及对各种熔岩的典型特征有所了解。
1 桂林岩溶的发育历史
1.1 印支构造旋回为本区奠定了构造及地貌的雏形
本区中的中、晚三叠世时期本区印支构造旋回的主要时期。
一般会在印支运动以及桂西运动双重作用下,会形成构造地质轮廓的骨架,而后在以后的各种岩溶作用下,使得后来的热带岩溶地貌轮廓大致形成,组成了后来的地貌雏形。
在三叠世时,本区继续处在浅海沉积的地质环境中,在相邻的邻区恭城县可发现有相近的海相堆积环境。
之前在早三叠世后期在广西地区发生的桂西运动,让桂西一带一起强烈下沉,逐渐形成了半深海沉积环境的深海盆地,而桂东北至桂东南的广大区域强烈隆起,变为陆相沉积。
在内动力地质及外动力地质的强烈反差作用力下,使本区形成不用的地貌类型。
这样本区的热带岩溶地貌的雏形也基本形成,为以后的地貌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中三叠世末期晚三叠世初期,在印支运动的大范围活动影响下,使得本区的地形进一步隆起上升,在桂西运动及印支运动两次地质构造两次强烈运动的作用下,让本区地层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褶皱、断裂多样,让桂林岩溶地貌基本上形成。
在晚三叠世后期,在桂林一阳朔谷地区内有了内陆湖盆的发育。
在中三叠世时期,该区开始了侵蚀及溶蚀的下切,发育了不同高程及不同程度的熔岩洞穴,山区中大范围发育垂向洞穴,这个时期洼地也得到了极为良好的发育。
本区岩溶最强烈及最广泛的发育的一个时期即为中晚三叠世时期,它在岩溶地貌的发育上也是第一个时期。
1.2 本区在燕山构造旋回时期发育不强烈
在燕山构造旋回时期,主要以机械风化剥蚀为主,使得岩溶发育不是很强烈。
燕山构造旋回使本区仍然以地质上升为主。
早侏罗世,本区以潮湿的热带一亚热带环境的气候条件,虽地质上升,但对岩溶发育仍然是有利的。
这一时期,虽然在继续发育,但是逐渐减低了热带岩溶继承发育的强度。
由于气候的不断变化,在中侏罗世至早白至世时,主要的气候环境变为干热少雨,水源补给严重缺少,陆相堆积明显,氧化剥蚀作用大,堆积了一层以底砾岩为主的砂岩、粉砂岩、页岩、泥岩,颜色以红色为主,磨圆度很差。
总观由侏罗纪至白垩纪的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本区地质改造作用微弱,为热带岩溶发育较慢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内,新生岩溶洞穴也处于不发育时期。
1.3 本区的热带岩溶在喜马拉雅山构造旋回时期为第二次发育时期
第三纪后至第四纪时的喜马拉雅山旋回,使得本区受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地壳不断上升构造作用强烈。
推测早第三纪中晚期,古漓江水系雏形已基本形成,古漓江下切,地壳在地质作用下上升,出现了深槽,让大部分地质作用不易改道。
这个时期的古漓江水系的形成,它的出现让原本的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排泄基准面。
而且在外动力地质作用剥蚀、侵蚀、溶蚀的强烈作用下,让热带岩溶第二次发育强烈而迅速。
第四纪时,由于地质构造稳定,本区正处于稳定的状态,直到早更新世逐渐有了下降趋势。
地势的逐渐下降对于大气的环流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可以使得本区的雨量丰富,但是降雨的增多也会导致泥石流和山洪等的暴发,使得洪积物被冲击而下,填充了古漓江,并延古漓江两侧堆积,成了一条大的洪积带。
直到晚更新世之后,地壳开始逐渐上升,之前在洪积作用下产生的堆积物以及在第四纪物质的堆积作用下又开始重新作用,相成了現在的宽阔的阶地和很深的漓江河道。
后来漓江的洪积物及第四纪以后相成的堆积物又在后期的地质作用下侵蚀,形成了一些高低不同的低矮山丘,而一些岩溶洞穴也会被改造重复利用,最终形成一些现在我们所见的岩溶景观。
2 桂林岩溶地貌的特点
2.1 热带岩溶地貌分布面积广
桂林热带岩溶地貌分布面积高达2452km2,分布从内而外。
其中峰丛洼地面积为1285.5km2,峰林平原为1166.6km2,岩溶石峰可达11433座。
石峰的分布比较多,且分布较绵长,看起来非常壮观,其中峰丛区的石峰有7936座,峰林平原区的石峰有3497座。
2.2 热带岩溶地貌发育得非常深化、典型、齐全、配套
桂林热带岩溶地貌一般分为两大类,分别是纯岩溶地貌和半岩溶地貌,主要是以纯岩溶地貌为主的。
其中纯岩溶地貌又可以分为峰丛洼地和峰林(丛)谷地两个类型和多个亚类。
峰丛洼地主要以锥形石峰、大量深邃的多边形封闭洼地等为标志;峰林平原以平地拔起的塔状石峰、脚洞系统、尖溶痕等为特征。
它们的发育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热带岩溶的典型代表,被称为“中国式”或“桂林式”岩溶,具有非常深化、典型、齐全而配套的特点。
2.3 溶洞发育,具有独特的次生化学沉积物
据统计,该区内约有3000多个岩溶洞穴。
在这些岩溶洞穴中,以大型超大型洞穴、地下河的比例最大。
在洞内我们发现有大量的岩溶,其形态各异,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如石笋、石柱、钟乳石和石幕等。
在这些岩溶中,其中主要是兴坪莲花岩洞中的108朵石莲花为举世闻名,这些石莲花被列为稀世珍宝。
它的形成主要是滴水、流水和池水联合作用的产物,直径1m多,高可达0.4m,单体者为圆形、复体者呈长条形[1]。
2.4 碳酸盐岩厚度大,坚硬质纯
桂林热带岩溶区内质纯而少碎屑夹层的碳酸盐岩连续总厚度达2500~3000m,单层多呈厚-巨厚层状,方解石与白云石之和达95%~100%,CaO+MgO 在55.0%以上,酸不溶物<1.0%,几乎无杂质。
这在世界热带岩溶区是首屈一指的。
所以,桂林可以说是世界上一个热带岩溶储存信息的最大档案馆,它保存有大量具有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如多条不同相区地层剖面、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等。
参考文献:
[1]刘金荣,袁道先,梁耀成,闭萧萧.桂林热带岩溶地貌特点及其科学价值[J].中国岩溶,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