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的概况及其主要特点综述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述课件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述课件
七年级 上册 第三单元
单元课文:
11、《春》 12、《济南的冬天》 13、《夏感》 14、《秋天》 15、《古代诗歌四首》
日 月 经 天
江 河 行 地


美丽的大自然
秋 冬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 2、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 3、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意识以及 灵气、悟性。 4、激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培养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发现美与领悟美。 2、学习从不同角度,表现自然界中美好事物的手法 3、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的词 句
4、学习细致入微地观察事物特点及写景状物的方法 5、细致入微地观察事物特点及写景状物的方法。 6、学会观察感受大自然中的美,写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 。 7、领略课文的诗化意境,感受作者的审美感情。
断夕古小枯 肠阳道桥藤 人西西流老 在下风水树 天,瘦人昏 涯 马家鸦 。 。,,
天 净 沙 秋 马 思 致 远
《天净沙 秋思》简析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 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 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 “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 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 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 孤苦寂寞的心情。以上为第一层。 最后两句为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 悲。”“夕阳”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昏”字。“断肠” 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 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 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被后 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分析

兴起—整体世界最终形成---出现新的矛盾 和问题(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 ---马 克思主义诞生 世界文明的历程: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 新政)—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和第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两大阵营雏形出 现
• 九年级: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 它以人类进入当代社会为时空背景,采取主题 型整合的方式,选择人们最为关注的若干现实 问题和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使学生知道 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 与《社会》相比,时间和空间;以对现实问题 的探索为线索(线索不明显);策略法(原则 法)。
“附图”,而是有实际意义的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4 母亲河长江与黄河各河段的主要特征,采取的是地图与照片组合, 并辅以“活动”的方式来完成的。(52--55页) (4) 语言文字风格,在规范、简练、平实的前提下,力求
生动、形象、“儿童化”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 教材介绍
一、七年级教材框架结构
生活的社区里 社 会 生 活 的 时 空 人类共同的生活的世界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个人生活的环境 人类生活的环境 中国人生活的环境 不同地区的生活环境
以第八单元 走向富足的文明的文明生活为例
核心概念: 选择(以学生生活的逻辑为出发点) 永远面对的选择——如何花钱(消费) 创业有方 信用无价——如何挣钱(投资) 为国当家 人人有责——如何管钱(理财) 其中涉及一些热点,如超前消费、规避风险等
3、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新
“活动”成为课文 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探究”的设 计 语言生动、 有趣,生活 化(课题的 表述) 呈现方式的 改变 淡化某些概 念的学科规 范(案例、 情境)
我 们 生 活 的 世 界
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们生活的历史

七年级上语文字词

七年级上语文字词
七年级上语文字词
目 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基础知识梳理 • 重点字词讲解与示例 • 阅读理解与运用能力培养 • 写作技能提升与实践活动设计 • 课堂互动环节与拓展资源推荐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七年级上册语文字词课程简介
课程概述
七年级上册语文字词课程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掌握 一定数量的常用汉字和词语,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句子的成分和结构
掌握句子的成分,如主语、谓语、 宾语等,以及句子的结构类型,如 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等。
句子的语气和语调
理解句子的语气和语调,能够运用 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表达不同的情感 和态度。
03 重点字词讲解与示例
重点汉字讲解及书写指导

意为长而硬的鸟羽,引申为书写 用的大笔。书写时需注意左半部 分“羽”的书写顺序和右边的“
把握文章结构
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段落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文章内容。
个人观点表述和批判性思维训练
个人观点表述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 能力。
批判性思维训练
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质疑,培 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写作实践
推荐阅读书目或网站链接提供
推荐阅读书目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推荐适合的阅读书目,如《现代汉语词典》、《古 代汉语词典》、《中华字海》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拓展字词知识。
网站链接提供
介绍一些优质的在线学习资源网站,如“汉典”、“国学大师”、“中国文字博 物馆”等,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 生积极参与字词学习和运用活动,培养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初一上学期语文教学综述

初一上学期语文教学综述

初一上学期语文教学综述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欣赏:通过学习名著、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 语言运用:学习语法知识、阅读理解、写作等,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3. 古代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修养。

4. 现代文化:关注当代社会问题,学习现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思辨能力。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丰富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阅读引导:通过导读、问题引导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4. 写作训练:通过写作指导、作文批改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和表达能力等。

2. 作业评定:对学生的书面作业进行评定,评估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

3. 考试评估:通过阅读理解、写作等考试形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总结初一上学期的语文教学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希望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学生能够在语文学科中取得进步,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课 《荷叶__母亲》写作特点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课 《荷叶__母亲》写作特点

《荷叶母亲》写作特点
主要特点:借景抒情,抒发对母亲的深情。

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雨荷图,作者由此联想到女儿对母亲的依恋,母亲对女儿的呵护。

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并以莲自比,讴歌伟大的母爱,自然贴切,新颖独特。

借鉴:“托物言志”是抒情散文常用的方法,即把作者的感情寄托在某物上,让此物本身代表自己表达。

自然万物皆可寄情,只是所寄情的物要恰当,物的功能或象征性能负载人的感情,否则是不能感染读者的。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重点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重点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重点知识点总结一、内容综述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主要涵盖了古代中国历史的基础知识和重要事件。

本单元重点知识点总结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和回顾这一时间段的核心历史内容,包括重要的时间线、历史人物、政治制度、文化成就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

本单元首先介绍了远古时期的人类起源和发展,包括传说中的黄帝、炎帝等先祖的贡献。

随后重点介绍了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包括分封制、井田制等核心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接下来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描述,展示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的大繁荣。

此外秦汉时期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形成统一的国家结构,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本单元还涉及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文化艺术的发展,以及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综述,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1. 简述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重要性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这一阶段的历史学习不仅是对国家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初步探索,更是构建个人历史文化认知体系的基础。

该课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掌握历史规律和历史变迁的基本线索。

通过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学生能够建立起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致框架和脉络。

同时历史课程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对未来的预见能力,使其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形成良好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因此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重要性体现在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2. 介绍第一单元的主题和主要内容史前文明的出现。

这部分内容将介绍人类早期的生存状态,包括狩猎采集时代、农业革命以及城市文明的萌芽等。

学生需要了解史前文明的发展脉络和特点,为后续学习各个古代文明奠定基础。

初一语文书人教版上册

初一语文书人教版上册

初一语文书人教版上册请注意,GPT-3模型无法生成具有实际内容、准确满足标题描述要求的文章。

它只能生成模仿文字,不具备判断文章格式和内容是否准确的能力。

以下是一个示例文章,仅供参考:在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中,学生将接触到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文内容。

这些内容涵盖了文言文、现代文等多种文体和题材,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学习兴趣。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的教材特点和学习方法。

第一部分,我们来谈谈初一语文上册的教材特点。

作为人教版语文教材的一部分,初一上册的教材内容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教育性。

首先,在内容的选择上,人教版初一语文紧密围绕国家语文教学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为目标,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在文本的编排上,初一语文上册采用了统一的章节结构和文本布局,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最后,在语言的运用上,初一上册的课文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通过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和形象描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初一语文上册的学习方法。

学习语文,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下面给出一些建议供学生参考。

首先,学生要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掌握文章的结构和段落大意。

其次,学生要注重词语和句子的理解,通过词语识记和句子分析,提高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此外,学生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通过阅读相关的语文材料和练习题,提高语文水平和解题能力。

最后,学生要注重写作训练,通过写作的实践,提高自己的表达和思维能力。

总的来说,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作为初中语文教材的一部分,具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和教育价值。

学生通过学习初一上册的内容,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当然,学习语文是需要学生付出较大努力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地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

希望同学们能够善于总结经验,多思考,多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也叫生命科学第一单元我们生活的生物圈第一章生物及环境1、地球上有各种不同的环境,有水域,有陆地,有炎热的地方,也有寒冷的地方,几乎到处都有生物存在。

2、对于每种生物来说,影响它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主要有阳光、空气、土壤、水、温度等。

如极地狐及大耳狐的形态不同,主要受温度影响;短日照可以促进菊花提早开花。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3、生物及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同种生物之间的影响可以是互助也可以是斗争,如蚂蚁间的互助,公羚羊之间为配偶争斗。

异种生物之间的影响也是如此;〔种间关系:竞争、互助、共生、捕食、寄生等。

〕如蝴蝶及开花植物〔互助〕,菟丝子及大豆〔寄生〕。

4、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牛产粪便污染环境,影响牧草生长;蜣螂去除粪便,改进土壤;不同植被对空气的湿度影响不同;树木可净化空气减少噪音;蚯蚓疏松土壤。

总之生物及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适者生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构造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如形态上适应的有拟态、保护色等;构造上适应的有鸟有鸟翅、鱼有鳍等;生理、行为上适应的有:鸟类迁徙、夏眠等。

科学探究的的根本方法一、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1、认识显微镜观察上图的显微镜,识别显微镜的每一局部,弄清每一局部的名称和功能。

〔1〕机械局部:镜座、镜柱、镜臂、镜筒、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转换器、载物台、通光孔、压片夹。

〔2〕照明局部:反光镜〔含平面镜和凹面镜〕、遮光器、光圈。

〔3〕光学局部:目镜、物镜〔低倍镜、高倍镜〕。

2、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放大原理〕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一定要透明〕→物镜〔第一次放大成倒立实像〕→镜筒→目镜〔再放大成虚像〕→眼。

3、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取镜和安放:用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镜座,正确取出显微镜,放在实验桌上,略偏左,使镜臂对着身体,镜筒向前。

综述的主要特点

综述的主要特点

综述的主要特点有:一是综合性。

综述要在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对描述对象的全貌作出全面、系统的反映;二是描述性。

综述应是对某项研究情况的客观反映,作者不能加以评论或提出建议。

当然,在对材料进行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作者所持的看法和所采用的方法是要起作用的,但这种作用应以不影响综述的客观性为前提。

根据综述所描述的对象不同,常用的综述可分为三种:
⑴会议综述:主要包括前言和主体两个部分。

前言部分简要介绍会议概况(会议时间、地点、主办单位、与会人员、主要议题等,有的还可以增加会议背景和意义);主体部分具体介绍会议内容,主要讨论的问题及各种学术观点。

⑵讨论综述:是综合描述某个时期某个课题的讨论情况。

主要写作方法有三种:
一是简要介绍讨论中形成的各种观点,而不涉及具体内容。

这种写法高度概括,但信息价值并不很高。

二是介绍讨论的问题并围绕问题介绍各种观点及主要论据。

在写作中一般是先列出比较受关注的问题,再在各个问题之下分别介绍各种不同的观点及论证观点的主要论据。

三是讨论的引起和发展顺序,写明各阶段争议的焦点并列举各种意见。

这种写作方法,能够使读者较好地了解整个讨论的来龙去脉。

⑶研究综述:是综合描述某个课题(或某个专业)的研究情况。

由于该综述是要全面反映某个课题(或某个专业)的研究情况,因此在写作中必须做到尽量全面占有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作业课件 第四单元 生命的思考 单元综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作业课件 第四单元 生命的思考 单元综述

知识点一 珍视生命 知识整合展示
【中考真题演练】 1.(湖北荆门中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为挽救生命而 努力,为守护生命而拼搏,为悼念生命而默哀。这些让我们体味到(A ) A.生命至上,要敬畏生命 B.生命来之不易,要尽情享受生命 C.他人的生命比自己的生命重要,要珍视他人生命 D.精神生命比肉体生命重要,要活出生命的精彩 【分析】该题考查“珍爱生命”这一知识点。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任何代 价都换不来。我们要爱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B错误,不能尽情享受生命,而是 要奋斗生命;C错误,他人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D错误,精神生命与肉 体生命都重要。故选A。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浙江宁波中考)获得“改革先锋”称号的程开甲院士,是我国核武器事业 的开拓者。他隐姓埋名40年,一生为国铸核盾。他的一生诠释了人D( )
A 只有事业成功生命才有意义 B.只有牺牲个人利益才能实现生命价值 C.默默无闻是丰盈生命的必备要素 D.对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的人生更精彩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知识点三 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绽放生命的光彩 知识整合展示
【中考真题演练】 9.(湖南岳阳中考)岳阳人民引以为傲的歼15飞行员张超,是为航母舰载机事业 牺牲的英烈。习近平主席签署命令,追授张超为“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号召 广大官兵向张超同志学习。材料表明B( ) ①生命既是脆弱的又是坚强的,生命更是崇高的、神圣的 ②将个人追求建立 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基础上,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 ③生命的伟大在于创造和贡 献,只有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生命才会精彩 ④生命有延续,英雄张超会成为激 励青少年勇于担当和无私奉献的榜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七年级上册地理说课稿

七年级上册地理说课稿

七年级上册地理说课稿(一)一、说教材1、地位、作用和特点:《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是七年级地理课本第上册的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的第三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世界的人种之后编排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旧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所以“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此外,《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知识与我们日常语言、生活、生产、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贴近生活、联系生活、联系实际。

特点之二是:了解世界性语言,加深对国外语言和宗教的了解,放眼世界。

2、教学目标: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要求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读图分析、小组活动、合作探究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世界语言和宗教的分布与差异,并尊重世界各国的语言和宗教,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因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记住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记住人数最多的宗教。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2)能通过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

(3)由学生的相互交流,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培养学生讨论、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推广普通话;同时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激发学生学好外语的兴趣。

(2)树立正确的种族观,通过角色扮演能够正确对待宗教信仰的差别,培养唯物史观,树立无神论观念。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2)教学难点:形成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分布的空间观念。

4、教材处理由于本节课讲解世界语言和宗教分布是重点,但是书上的两幅分布图太小,也太繁杂,于是,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将每一种语言和宗教在世界的分布单独展示出来,这样更方便学生找分布地,也便于他们记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概括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概括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概括本文档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的概括,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

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1.1 地球内容- 地球的形状:椭球体- 地球的尺寸:赤道周长、极半径、赤道半径- 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技能- 如何使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1.2 地图内容- 地图的类型: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地图的构成: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技能- 地图的阅读与使用- 学会绘制简单的地图第二单元陆地与海洋2.1 世界的海陆分布内容- 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大洲和大洋的划分技能- 能够描述世界主要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2.2 气候及其影响因素内容- 气候的类型和特点-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地形、洋流等技能- 学会根据气温和降水组合判断气候类型第三单元天气与气候3.1 天气内容- 天气的定义和特点- 常见的天气系统:高压、低压、气旋、反气旋技能- 能够解释简单的天气现象3.2 气候内容- 气候的定义和特点- 气候类型的划分:热带、温带、寒带技能- 学会判断气候类型第四单元人类与社会环境4.1 人类活动与环境内容-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技能- 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4.2 世界的人口内容- 世界人口的分布和增长- 人口问题:人口过多、人口过少技能- 能够描述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第五单元亚洲5.1 亚洲的自然环境内容- 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点技能- 描述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5.2 亚洲的人口与社会经济内容- 亚洲的人口分布特点- 亚洲的经济特点:农业、工业、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技能- 描述亚洲的人口与社会经济特点第六单元非洲6.1 非洲的自然环境内容- 非洲的位置和范围- 非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点技能- 描述非洲的自然环境特点6.2 非洲的人口与社会经济内容- 非洲的人口分布特点- 非洲的经济特点:农业、工业、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技能- 描述非洲的人口与社会经济特点以上是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的概括,希望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知识点总结一、内容综述首先课程从古人类的起源开始,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的开端和发展。

包括史前文明、农业革命、城市的兴起等重要的历史阶段。

接着课程转向古代文明的演进,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的发展,介绍了这些文明的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文化成就。

此外课程内容还包括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阐述了封建社会的特点以及它在全球各地的发展状况。

课程也关注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变迁,涉及近代政治制度的变化,包括民主革命和社会进步的影响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学生将建立起一个全面的历史框架,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

同时也会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的方法论和历史批判思维的能力。

1. 介绍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以及对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的复习和总结意义历史学科是一门涵盖人类社会过去发展进程的学科,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对历史的探究与学习,我们可以了解人类文明的演变,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并获取丰富的智慧与经验。

因此学好历史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上册历史知识点的学习是建立历史知识体系的基础阶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于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的复习和总结,其意义在于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和掌握历史知识。

通过对历史知识点的复习,学生可以巩固已学知识,加深理解并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总结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关键事件,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复习和总结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梳理和深入思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锻炼和提升。

因此对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的复习和总结是十分重要的。

二、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在原始社会晚期,人类社会逐渐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从而进入了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过渡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变革的初步显现。

生产力发展:随着石器制作的进步,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与发展,人们开始定居,并形成较为稳定的部落联盟。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概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概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概述本文档旨在概述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帮助读者了解该教材并为教学提供参考。

教材概述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多个单元,涵盖了各种语文知识和技能。

该教材主要以课文和相关题为主要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综合素质。

教材特点以下是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的一些特点:1. 多样的文本类型:教材中的课文包括了多种文本类型,如小说、散文、诗歌等,旨在让学生接触不同风格和形式的文本,培养他们对不同文体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多样的文本类型:教材中的课文包括了多种文本类型,如小说、散文、诗歌等,旨在让学生接触不同风格和形式的文本,培养他们对不同文体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关注生活与实际: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和实际情境,从中提取有意义的素材,帮助学生加深对社会和人性的了解。

关注生活与实际: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和实际情境,从中提取有意义的素材,帮助学生加深对社会和人性的了解。

3. 重视思维训练:教材中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如归纳总结、推理分析、创新思维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重视思维训练:教材中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如归纳总结、推理分析、创新思维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4. 注重文化传承:教材中涵盖了一定的文学经典和传统文化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瑰宝,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欣赏能力。

注重文化传承:教材中涵盖了一定的文学经典和传统文化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瑰宝,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欣赏能力。

5. 注重语言技能训练:教材中的题和作文训练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写作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

注重语言技能训练:教材中的习题和作文训练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写作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

6. 融合现代教育理念:教材内容采用了一些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如情感教育、素质教育等,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的概况及其主要特点第一册分为四个单元,内容涉及自远古到南北朝的历史,贯穿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的基本线索,力求表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本册全书共25课,其中,21课为常规课,4课为学习与探究课。

七年级上册各单元的介绍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一)第一单元的特点时段:从早期人类约170万年至距今约4000多年前。

特点:“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叙述了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

中华文明遍布各地,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

炎、黄作为传说人物成了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反映这一时代的巨大进步。

(二)第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标准:(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本单元下设4课: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正文有三目,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北京人是重点。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正文有三目: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及大汶口原始居民。

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重点,农耕文化的特征是难点。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正文也是三目:炎帝与黄帝、尧舜“禅让”、大禹治水。

炎帝与黄帝是重点,“禅让”是难点。

第4课“破解彩陶之谜”是一堂学习与探究课。

(三)第一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1.为什么以“中华文明起源来概括?”而不以“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远古时代”来命题?(1)强调历史的连续性。

说明今日文明是古老文明的延续,以求表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2)强调人性化。

以祖先创造的实际成果入手(如用火,种植粟、稻,房屋),有利于直接感受祖先对后人的恩泽,较“母系氏族繁荣期”为好。

(3)强调贴近生活。

“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专业用语太难,而“中华文明”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4)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

由于采取主题单元式安排教材,同一个单元内应相互照应。

以“中华文明起源”能概括四课内容。

2.谁是中华大地最远古的人类?目前一致公认的是元谋人。

另有重庆的巫山人(240万—180万年前)、山西的西侯度文化(180万年前)。

3.农耕文化有什么特征?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是中华民族古代的两种不同文明,存在着互补性。

农耕文明起源于母系氏族繁荣期,是指以农耕生产为主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农耕技术、石器、陶器生产,定居方式、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等方面内容)。

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均属农耕文明阶段。

“聚落”一词与以往称为“氏族”不同。

“聚落”就是早期人类的定居地。

“氏族”又称“氏族公社”,是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集团)。

聚落从地域意义上说,它应包含着很多氏族,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可能是由若干个氏族组成的一个大公社、一个大的聚落。

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有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性。

共性是:①两者都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属母系氏族阶段;②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③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都会使用和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

相异之处是:①地理环境不同;②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③农作物不同;④陶器制作的风格不同。

因此,我们常认为半坡聚落反映了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河姆渡聚落反映了南方湿润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长江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

4.为什么把黄帝称作为“人文始祖”?(1)他战胜蚩尤,促进了各族的相互融合,为华夏族奠定了基础。

(2)中华文明中的很多创造发明都归结于他的功劳,如衣车宫井,为华夏族奠定了物质基础。

(3)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象征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黄帝又成了中华精神文明的象征。

(4)他的品德、才能、功绩为后人所称颂、崇敬,在中华民族有崇高威望,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人文始祖”。

5.如何理解“传说”与“史实”?古人无区别,近代随着考古学的兴起而出现了区别。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考古资料证实者为“史实”;未证实者为“传说”。

炎帝和黄帝(反映中华民族雏形的形成)→ 尧舜的“禅让”(国家萌芽的出现)→ 大禹治水和夏朝(国家的产生),都是传说时代。

6.什么是“学习与探究”活动课?活动课是以学生的生活和体验为核心而设计的、有一定实践性的一种课程。

这是本次历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整个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课是全书的第一课,更有其特殊意义。

本课展现了四幅彩陶图片(陕西黄陵出土的“人形陶罐”,陕西宝鸡出土的“小口尖底瓶”,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要求学生用最传统最基本的眼看、耳听、手记的方法,去直观感知彩陶文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比如:从“人形陶罐”的造型和用处中可见,孩童头像造型生动逼真,笑容可掬,双唇微启,想像他在期待着什么?憧憬着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给人以各种遐想;从它的用处看,可能是贮水的容器,也可能是艺术品,说明新石器时代陶塑艺术已趋成熟。

“小口尖底瓶”是个汲水器,从大腹、尖底形状看,也可说明人类早期已掌握了最原始的自动的汲水原理。

“舞蹈纹彩陶盆”从其三组舞蹈图形看,可见我国先民的生活情景:手拉手翩翩起舞,轻松自如。

有人认为它表现的是庆功,有人说是崇拜图腾,也有人认为在祈求人口繁殖。

总之,这幅彩图是散发着先民的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佳作。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盛物、盛水的器具。

两组图案,用三角、圈点表示鱼头,斜长三角表示鱼身,交叉斜线代表鱼鳞,寥寥数笔,画出了生动的形态;人面鱼纹图案又以十分夸张的手法构思了悠然自得的神态,表现了人与鱼的关系。

有人认为是一种鱼猎的巫术,表示捕鱼的愿望;有人认为是图腾崇拜;有人认为有从鱼到人的意思。

通过观察,了解先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展开讨论,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第一单元的教学建议1.因本单元涉及较多的各类知识,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在能力上不应做过高要求,达到标准要求的“了解”“知道”“简述”第一层次即可。

2.由于课文内容“少而精”,给教师的讲课留有余地,因而教师可按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教学,还可以注入一些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3.在教学方法上,可按常规讲课,最省事;也可按课文顺序逐项讲课,但无新意,最容易穿新鞋,走老路;建议最好能讲成探索性课型,如:讲解第1课的重点内容时,可从北京人的生存年代、体质特征、生产特征、生活特征,之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想像北京人一天的生活”甚至问“北京人喝过开水吗?”“想像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衣食住行?”以引起求异思维的发展,激励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证据,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历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起学习的兴趣。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一)第二单元的特点时段:从公元前2070—前221年特点: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二)第二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标准:(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3)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4)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5)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6)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

(7)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8)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9)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0)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这一单元是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社会重要活动的侧面相统一的方式来呈现主题的,其中含括从夏到战国的历史时段的史实和铁器、牛耕、甲骨文和青铜器、分封、百家争鸣等重要历史内容。

下设八课: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正文有“家天下”的夏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三个子目,重点是国家的产生与更迭。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正文有西周的分封制、贵族平民与奴隶、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三个子目,重点和难点都是分封制。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正文有齐桓公称霸、问鼎中原、合纵连横三个子目,重点是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齐桓公称霸)。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正文有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三个子目,重点是商鞅变法,难点是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三课都是两个子目,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化的概貌,其中甲骨文、青铜器、孔子、百家争鸣、都江堰和编钟都是每课的重点。

第12课了解身边的“历史”也是一堂探究课。

(三)第二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1.如何理解国家的产生?(1)国家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以某个历史事件作为标志。

以往我们把禹传启、“父传子”作为国家建立的标志,这只是历史的一个“巧合”,而不是历史的必然。

(2)为了叙述的方便,本课中,我们把“禹传子”只作为“家天下”的出现,作为“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标志。

本课按国家最新公布的“夏商周工程年表”的推断,明确提出把“公元前2070年”“禹”建国作为中国最早国家的开始,作为我国历史跨入文明时代的开始。

(3)“禅让制”的存或废不应以父子相传作为依据。

因为实行“禅让”时有国家,如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禹先按传统办法推举伯益为继承人,说明要用禅让的办法来更换继承人;但是,伯益的威望和权力不如启,使启能轻易地继承了王位。

同样,国家建立后也有禅让。

如曹丕取代汉献帝及宋太祖陈桥兵变也都应视为是“禅让”。

这就说明,不要把“禅让”看得太理想、太简单、太天真了。

(4)夏朝历史至今仍旧是传说,因为尚未发现文字可靠的材料。

但从二里头文化的发掘来看像夏文化,而且夏商周三代紧密相连;又从甲骨文的成熟与发达来看,似应有一个衔接点更好。

因此,夏朝的存在为多数学者所接受。

但不宜过分夸大,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为什么只讲奴隶制和封建制,而不讲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1)教材在国家社会形态上避免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的表述,而是采取了“夏朝在基本保留氏族血缘纽带的情况下进入奴隶制阶段”“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将血缘关系融入国家统治,对凝聚宗族、稳定等级秩序、维系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说法;更没有强化社会形态,把“夏商”看成是“奴隶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把“西周”说成是“强盛的奴隶制国家”,而是把夏商西周说成是“创造了光辉的古代文明”;也没有把“春秋”作为“奴隶制的解体”,把“战国”作为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而是表述为“与希腊、罗马一样,是东西方文明交相辉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