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宋之问、朱彝尊《度大庾岭》赏析
《度大庾岭》(宋之问)评析
![《度大庾岭》(宋之问)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31638b5d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31.png)
《度大庾岭》(宋之问)评析原文:《度大庾岭》宋之问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怨长沙。
评析:这是一首五律,是宋之问流放泷州(广州罗定)途经大庾岭时所作。
大庾岭在今江西大余县与广东南雄县之间,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
诗作表现了诗人远谪思家的悲凉心境。
宋之问在武后朝,本来颇受宠幸。
后因谄事张易之,发配岭南,其心中的痛苦哀伤,不言而喻。
度大庾岭时,他眼望那苍茫的山色,长空的群雁,回想昔日在京荣华富贵,今日却远赴荒蛮之地,过了大庾岭,就与中原大地远隔天涯,迁谪失意的痛苦,怀土思乡的悲哀凄凉心情,不禁一齐涌上心头。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从京城长安到大庾岭,远隔千山万水,不知走了多少时日,诗人却觉时间过得太快,越过此岭,与中原即远隔天涯,所以诗人不时地停下马车,一步一回头地眺望故乡。
“方”字,“一”字,看似极为平常,在此处却用得极妙!通过这停车眺望的动作,把诗人那种情切切、意拳拳的对京城、故乡的眷恋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了。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据说,大庾岭山势高峻,岭南岭北,气候悬殊,南边梅花已落,北边才开。
诗人是阳月(十月)到达庾岭的,(见《题大庾岭北驿》诗句:“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看到岭上盛开的梅花,就更加怀念这时梅花尚未开放的家乡,以致于流泪了。
南翥鸟:南飞的大雁。
传说,大雁飞翔至此而折回。
诗人多想随大雁回到家乡,向自己熟悉的人们诉说自己的不幸,但自己是带罪的人,只能放眼北眺,因此,欲哭无泪了。
这两句诗含思凄绝,曲折蕴藉。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怨长沙。
”雨雪停止,天色放晴,云彩鲜艳夺目。
诗人在翻越大庾岭时,见此自然景色,不免更思家。
事情已无可挽回,诗人只得强压下自己的心绪,作无可奈何之语:只要有一天能回到故乡,我是不敢象长沙王太傅贾谊那样心怀怨恨的。
贾谊无罪遭贬,心情郁愤,语多怨恨。
宋之问与之不可比,自然不敢象贾长沙那样有更多的怨恨。
《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唐诗注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7b2a241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e4.png)
《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题大庾岭北驿》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作品。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在流放途中所见的景物及所想象的意象,借景抒情,引用一则“雁过梅岭”的奇妙传说,再结合自己当前的处境,抒发了诗人对官场坎坷的慨叹和思念家乡的感情。
全诗情调低回婉转,感情真挚动人,诗旨在写“愁”,全篇却未着“愁”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合,传情达意,因而情真意切,动人心弦。
作品原文:题大庾岭北驿⑴阳月南飞雁⑵,传闻至此回⑶。
我行殊未已⑷,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⑸。
明朝望乡处⑹,应见陇头梅⑺。
词句注释:⑴大庾(yǔ)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
北驿:大庾岭北面的驿站。
⑵阳月:阴历十月。
⑶传闻:传说,听说。
⑷“我行”句:意谓自己要去的贬谪之地还远,所以自己还不能停下。
殊未已:远远没有停止。
殊,还。
⑸瘴(zhàng):旧指南方湿热气候下山林间对人有害的毒气。
⑹望乡处:远望故乡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岭处。
⑺陇头梅:大庾岭地处南方,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
陇头:即为“岭头”。
陇,山陇。
白话译文:十月份南飞的大雁,听说到这就往回飞。
我的行程远没停止,不知何时还能回来?江面平静潮水刚落,山林昏暗瘴气不开。
明晨登高望乡之处,应见岭头初绽红梅。
创作背景:此诗大约是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宋之问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东南)途经大庾岭北驿时所作。
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他却成了谪罪之人,被发配岭南,在人生道路上从高峰跌入深谷,胸中不免充满了忧伤和痛苦。
当他到达大庾岭时,眼望那苍茫山色,想到一岭之隔,咫尺天涯,顿时,他那迁谪失意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于是写了好几首诗。
此诗是其中一首。
作品鉴赏:“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开头两句写诗人看到的景象和由此联想到的事情。
大庾岭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1935f25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05.png)
宋之问《题⼤庾岭北驿》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宋之问《题⼤庾岭北驿》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宋之问《题⼤庾岭北驿》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题⼤庾岭北驿①宋之问阳⽉南飞雁,传闻⾄此回。
我⾏殊未已,何⽇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②。
【注】①⼤庾岭为五岭之⼀,古⼈以此为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飞⾄此不过岭南之传说。
诗是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庾岭时所作。
②《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陆凯有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
江南何所有,聊赠⼀枝春。
”“南飞雁”这⼀意象在诗中有什么作⽤?请简要分析。
请从虚实结合的⾓度对诗歌的后两联进⾏赏析。
“南飞雁”的作⽤是和诗⼈形成对⽐。
“南飞雁”到了⼤庾岭就不再南飞⽽要往北返回,诗⼈却还要流放到更荒远的南⽅,通过对⽐,突出了诗⼈流放途中的凄惨和绝望。
颈联实写,写诗⼈贬谪途中所见景⾊:⽔⾯静寂江潮初落,林间迷蒙瘴⽓缭绕。
尾联虚写,写诗⼈的想象:明晨再望故乡,虽不见故乡但岭上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
虚实结合,深化主旨,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愁苦和被流放到荒远地⽅的悲哀⼼情。
作品鉴赏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途经⼤庾岭时,写在岭北驿的⼀⾸五律。
⼤庾岭在今江西⼤庾,岭上多⽣梅花,⼜名梅岭。
古⼈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北雁南归⾄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本来,在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却成了谪罪之⼈,发配岭南,其⼼中的痛苦哀伤⾃是可知。
所以当他到达⼤庾岭北驿时,眼望那苍茫⼭⾊、长天雁群,想到明⽇就要过岭,⼀岭之隔,与中原便咫尺天涯,顿时迁谪失意的痛苦,怀⼟思乡的忧伤⼀起涌上⼼头。
悲切之⾳脱⼝⽽出:“阳⽉南飞雁,传闻⾄此回。
我⾏殊未已,何⽇复归来?”意谓:阳⽉雁南飞⾄此⽽北回,⽽我呢,却像“孤雁独南翔”,⾮但不能滞留,还要翻⼭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我呢,何时才能重来⼤庾岭,再返故乡和亲⼈团聚!由雁⽽后及⼈,诗⼈⽤的是⽐兴⼿法。
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
《题大庾岭北驿》古诗原文及鉴赏
![《题大庾岭北驿》古诗原文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a0c47017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73.png)
《题大庾岭北驿》古诗原文及鉴赏【诗句】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出处】唐·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意思】可是我却偏要不停地南行,什么时候才能来归?【全诗】《题大庾岭北驿》[唐].宋之问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释】①驿:驿站。
②阳月:农历十月。
③殊:实。
④瘴:南方湿热蒸郁之气。
⑤陇:据沈德潜云疑作“岭” 字。
【解题】宋之问曾两次贬谪岭南,一在神龙元年(705)二月贬泷州参军,一在景云元年(710)六月流钦州。
此诗未有再次被贬之意,当为神龙元年所作。
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境,为五岭之一,是赴岭南必经之地。
驿:驿站、驿亭,供邮传人和过往官员住宿以及提供交通工具之所。
诗中以雁至此北回反衬自己南行无已,想到南方的艰苦环境,末以陆凯寄梅典故预拟乡思,馀味无穷。
全诗感情真实,自然秀美,为之问五律代表作。
【全诗鉴赏】这是一首写诗人遭贬途中忧愁和思念故乡的诗。
往钦州途中,十月过大庾岭,写下此诗。
前四句言十月雁南飞,来春可北还;而诗人却不能停步,还得翻山越岭,走向瘴疠之地,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回归,与亲人团聚?这里用比兴的`手法,言人不如雁,形成鲜明对照,将诗人遭流放的忧愁、痛苦、哀怨以及思乡念亲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了。
第三联写景:傍晚江潮初落,水面显得平静;林间一片昏暗,瘴气迷蒙缭绕。
出句以“江静”反衬心潮之不静,对句以“林昏”正衬心境的愁苦迷茫。
故乡何在? 亲人何在?前途何在?这里用景物渲染,烘托其悲苦之情,更添遭贬的忧伤,思亲的痛苦,失意的凄凉。
真可谓瞻念前途,不寒而栗,人何以堪? 结联抒情。
明晨登岭,遥望故乡,见到岭上早梅,我多想摘取一枝寄给亲人啊! 结句用典,以景结情,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更显得情致凄婉,悠然绵长,令人遐思不已。
此诗不著一“愁”字,而句句含愁,更为凄恻缠绵,情意流荡;更显情景交融,含蕴无穷。
此诗自然清新,感情真挚,在当时流传甚广,深受喜爱。
《题大庾岭北驿》译文赏析及鉴赏答案
![《题大庾岭北驿》译文赏析及鉴赏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c21beb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7c.png)
《题大庾岭北驿》译文赏析及鉴赏答案《题大庾岭北驿》是由宋之问所创作的,全诗写的是“愁”,却未着一“愁”字。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感到愁绪满怀,凄恻缠绵。
小编精选了一些《题大庾岭北驿》的鉴赏,一起来看看吧。
《题大庾岭北驿》唐朝:宋之问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题大庾岭北驿》古诗简介《题大庾岭北驿》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在被贬岭南途经大庾岭时所作。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在流放途中所见的景物及所想象的意象,借景抒情,引用一则“雁过梅岭”的奇妙传说,再结合自己当前的处境,抒发了诗人对官场坎坷的慨叹和思念家乡的感情。
诗旨在写“愁”,全诗却未着“愁”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合,传情达意,因而情真意切,动人心弦。
《题大庾岭北驿》翻译/译文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
鸟儿不进,我却行程未止远涉岭南,真不知何日何时,我才能遇赦归来?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深山老林昏暗暗,瘴气浓重散不开。
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抑或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题大庾岭北驿》注释⑴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
北驿:大庾岭北面的驿站。
⑵阳月:阴历十月。
⑶殊:还。
“我行”句意谓自己要去的贬谪之地还远,所以自己还不能停下。
⑷瘴:旧指南方湿热气候下山林间对人有害的毒气。
⑸望乡处:远望故乡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岭处。
⑹陇头梅:大庾岭地处南方,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
陇头:即为“岭头”。
《题大庾岭北驿》赏析/鉴赏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
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宋之问被贬途径大庾岭北驿时,怀乡的忧伤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意谓:阳月(即农历十月)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呢,却像“孤雁独南翔”(曹丕《杂诗》),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而我呢,何时才能重来大庾岭,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e362db4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7b.png)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宋之问(656?—713?),一名少连,字延清,行五,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
与沈佺期同为上元二年(675)进士。
天授元年(690),武则天召与杨炯在洛阳分直习艺馆。
后任洛州参军,累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预修《三教珠英》。
中宗神龙元年(705),因谄事张易之,坐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南)参军。
逃归洛阳,因告密有功,擢升鸿胪主簿,转户部员外郎,兼修文馆直学士。
迁考功员外郎,世称“宋考功”。
后因贡举贪贿,贬越州长史。
睿宗立,配徙钦州。
玄宗先天中,赐死徙所。
两《唐书》有传。
宋之问人品不足取,但能诗,与沈佺期齐名。
《新唐书•宋之问传》云:“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
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
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沈、宋对唐代近体诗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律诗的发展,到了沈、宋,才真正进入自觉的阶段。
正如赵翼所说的:“至唐初沈、宋诸人,益讲求声病,于是五七律遂成一定格式,如圆之有规,方之有矩,虽圣贤复起,不能改易矣。
”(《瓯北诗话》卷十二)沈、宋并称,但各具千秋。
胡应麟曰:“沈、宋本自并驱,然沈视宋稍偏枯,宋视沈较缜密。
沈制作亦不如宋之繁富。
”(《诗薮•内编》卷四)现存诗二百余首,明人辑有《宋之问集》行世。
【原文】题大庾岭北驿阳月南飞雁 [1] ,传闻至此回 [2] 。
我行殊未已 [3] ,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4] 。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5] 。
【注释】[1]阳月:农历十月。
《尔雅•释天》:“十月为阳。
”[2]“传闻”句:谓传说雁南飞至大庾岭而北回。
[3]未已:未尽,未完。
[4]瘴:指南方深山密林间湿热郁蒸致人疾病之气。
[5]陇头梅:相传南朝宋时,陆凯在江南寄梅花一枝与长安友人范晔,并赠诗曰:“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原文译文鉴赏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原文译文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ce491a16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04.png)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原文|译文|鉴赏《题大庾岭北驿》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作品。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在流放途中所见的景物及所想象的意象,借景抒情,引用一则“雁过梅岭”的奇妙传说,再结合自己当前的处境,抒发了诗人对官场坎坷的慨叹和思念家乡的感情。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题大庾岭北驿》原文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译文及注释译文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
鸟儿不进,我却行程未止远涉岭南,真不知何日何时,我才能遇赦归来?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深山老林昏暗暗,瘴气浓重散不开。
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抑或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注释⑴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
北驿:大庾岭北面的驿站。
⑵阳月:阴历十月。
⑶殊:还。
“我行”句意谓自己要去的贬谪之地还远,所以自己还不能停下。
⑷瘴:旧指南方湿热气候下山林间对人有害的毒气。
⑸望乡处:远望故乡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岭处。
⑹陇头梅:大庾岭地处南方,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
陇头:即为“岭头”。
鉴赏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
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宋之问被贬途径大庾岭北驿时,怀乡的忧伤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意谓:阳月(即农历十月)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呢,却像“孤雁独南翔”(曹丕《杂诗》),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而我呢,何时才能重来大庾岭,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
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
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人雁比较以后,五六两句,诗人又点缀了眼前景色:“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译文及赏析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5c713ea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1d.png)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译文及赏析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译文及赏析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译文及赏析1《题大庾岭北驿》唐代:宋之问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题大庾岭北驿》译文十月份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
我还未到达目的地,还要继续前行,真不知什么时候我才能再次归来?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深山林中昏暗,瘴气浓重散不开。
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应该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题大庾岭北驿》注释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
北驿:大庾岭北面的驿站。
阳月:阴历十月。
殊:还。
“我行”句意谓自己要去的贬谪之地还远,所以自己还不能停下。
瘴:旧指南方湿热气候下山林间对人有害的毒气。
望乡处:远望故乡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岭处。
陇头梅:大庾岭地处南方,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
陇头:即为“岭头”。
《题大庾岭北驿》赏析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在流放途中所见的景物及所想象的意象,借景抒情,引用一则“雁过梅岭”的奇妙传说,再结合自己当前的处境,抒发了诗人对官场坎坷的慨叹和思念家乡的感情。
全诗情调低回婉转,感情真挚动人,诗旨在写“愁”,全篇却未着“愁”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合,传情达意,因而情真意切,动人心弦。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开头两句写诗人看到的景象和由此联想到的事情。
大庾岭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诗人怀乡的忧伤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
接下来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大雁能够在这里停下来和诗人还要继续南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引发诗人无限的伤感,大雁尚且按时可以飞回北方,诗人自己却不知何时才能回归,表达了诗人留恋与不舍的悲戚心情。
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
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
唐诗解读——宋之问之《度大瘐岭》
![唐诗解读——宋之问之《度大瘐岭》](https://img.taocdn.com/s3/m/b04941be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85.png)
唐诗解读——宋之问之《度大瘐岭》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注:辞国:辞别家乡。
轺:轻便的车。
翥:向上飞翔。
解读:这是宋之问被贬泷州时,途经大瘐岭时所作,描述了翻越大瘐岭时的所见所感,意在表明自己对朝廷对他的处理意见不满以及盼望回京的心情。
首句以“度岭”切题,展开全篇。
因为大瘐岭是中原与南蛮的畛域,作者的内心自然是百感交集,心绪难平,“方”“一望”写出了诗人面对重大挫折时的心情,对故乡的难舍,前途的福祸不定,增添了心中的隐忧与悲凉。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南翥鸟即南飞的鸿雁,大瘐岭山势险峻,岭上南北气候寒暧迥异,此时岭上南枝已落北枝始开,勾起了诗人起想起他北方的家园来:中原的梅花盛开了吗?家人可好,问花花不语,问亲亲不知。
诗人情难自已,不禁泪流满面,可这无奈与乡思能随着眼泪流尽吗?当这种沉闷的感情至极点时,诗人转入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山林间的雨似停非停,天已微露晴光;江河上的云雾,也渐渐变换出缤纷的彩霞。
忽生柳暗花明,一幅清新的南国烟雨图铺陈开来,可能是悲伤至极的人们为自己寻找一丝慰藉。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该句乐观的心理较之前联更为明显,只要有朝一日能够回到长安,绝不象贾谊那样心怀幽恨。
“恨长沙”用了贾谊典故,贾谊因遭受陷害,被贬至长沙,因长沙地处荒蛮,内心不免怨恨,抑郁不振。
宋之问在此自比贾谊,言为不敢,实则更甚。
宋之问早年诗歌多歌功颂德、绮艳当行的宫廷应制之作,后期因屡遭贬谪、历经磨难,诗歌内容有了感人至深的情意与摧人肺腑的魅力。
与他同名的沈佺期也同年被贬谪岭南,也留下了“搔首向南荒,拭泪看北斗。
何年赦书来,重饮洛阳酒”等名句。
宋之问(656—713)字延清,排行五。
山西汾阳人。
因曾官考功员外郞,世称宋考功。
675年进士及第。
任协律郞。
690年,与杨炯并以学士分值习艺馆,历洛州参军。
705年,中宗复辟成功后,因以谄事张易之,坐贬泷州参军。
《度大庾岭》全诗翻译赏析
![《度大庾岭》全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df2a5f5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79.png)
《度大庾岭》全诗翻译赏析《度大庾岭》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名取自诗中地名。
这首诗讲述了诗人独身一人穿越大庾岭的景象,以及他在这个过程中思考的问题。
这首诗也是一首优美的山水诗,其中充满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下文将对这首诗的翻译和赏析进行探讨。
一、翻译《度大庾岭》的翻译有几种不同版本,下面是一种较为通行的版本: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过了黄昏犹回首,然烟锁博山茫茫。
居高听远风吹树,望远路长人独忙。
这个翻译相对准确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但还是有许多细节上的瑕疵。
下面对原文逐句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1. 远上寒山石径斜,“远上”可以理解为“向远处”,“寒山”指的是高山,高山气温低,通常容易让人感到寒冷。
“石径”指的是呈斜上形的山路,诗中说的“斜”并不是指直角或水平,而是指与地面不垂直的倾斜。
整句话的意思是:远离平地,通过寒冷的高山小路。
2. 白云生处有人家。
“白云生处”指的是有云彩在山峰附近堆砌,看上去像是云在山峰上生长一样。
这种景象有时可以让人产生错觉,以为云彩是伴随着某个人家存在的。
该句话表示在山上的某个地方,有人家存在。
3. 停车坐爱枫林晚,“停车坐爱”可以理解为停车下来坐着,情不自禁地爱上了眼前的景象。
“枫林”指的是一片枫树成片的地方,通常是指那种落叶并且叶子呈现红色或橙色的形态。
“晚”则可以理解为傍晚时分。
整句话表达了在观赏枫叶的美丽时分停下来感受。
4. 霜叶红于二月花。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话包含着浓郁的色彩和季节感。
“霜叶”指的是有霜冻过的叶子,有时候会变成红色,与红色的花瓣相似。
这种状况通常在晚秋到初冬的时候出现。
针对“二月花”这个词,它指的是正在盛开的花朵。
这一整句话传递出的景象是红色和独特的美丽。
5. 过了黄昏犹回首,“过了黄昏”可以理解为太阳消失了。
“犹回首”可以理解为回顾,留恋于过去或是追忆重现的场景。
整句话表达了诗人在离开某个地方之后,还回溯回去,想必一些美丽的景色。
度大庾岭原文_翻译及赏析
![度大庾岭原文_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477da61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04.png)
度大庾岭原文_翻译及赏析雄关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岁月徂。
丞相祠堂虚寂寞,越王城阙总荒芜。
自来北至无鸿雁,从此南飞有鹧鸪。
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
——清代·朱彝尊《度大庾岭》度大庾岭雄关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岁月徂。
丞相祠堂虚寂寞,越王城阙总荒芜。
自来北至无鸿雁,从此南飞有鹧鸪。
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
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
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
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
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
曾参加纂修《明史》。
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
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
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朱彝尊夜入灵岩寺,初更月上时。
庄严僧拜石,静默叟听诗。
门外南天柱,楼前大将旗。
象形皆妙肖,造化亦神奇。
——近代·马君武《游雁荡》游雁荡夜入灵岩寺,初更月上时。
庄严僧拜石,静默叟听诗。
门外南天柱,楼前大将旗。
象形皆妙肖,造化亦神奇。
老牧鞭群羝,长鸣度荒圃。
眈眈黄於菟,怒攫连四五。
弱肉强之食,兹事由来古。
天地果好生,生羊勿生虎。
——宋代·艾性夫《感物》感物老牧鞭群羝,长鸣度荒圃。
眈眈黄於菟,怒攫连四五。
弱肉强之食,兹事由来古。
天地果好生,生羊勿生虎。
谁把蛩吟过草堂,烨然引玉照奚囊。
喜看彪固能联笔,愧杀曹刘有短墙。
千古*** 几绝响,一壶冰雪忽增光。
客来谩寄山中稿,莫笑梅花只淡妆。
——宋代·艾性夫《酬杨簿正父子和诗》酬杨簿正父子和诗谁把蛩吟过草堂,烨然引玉照奚囊。
喜看彪固能联笔,愧杀曹刘有短墙。
千古 *** 几绝响,一壶冰雪忽增光。
客来谩寄山中稿,莫笑梅花只淡妆。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原文及赏析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267b21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a4.png)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原文及赏析《题大庾岭北驿》全诗写的是“愁”,却未着一“愁”字。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感到愁绪满怀,凄恻缠绵。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题大庾岭北驿唐代:宋之问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译文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
鸟儿不进,我却行程未止远涉岭南,真不知何日何时,我才能遇赦归来?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深山老林昏暗暗,瘴气浓重散不开。
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抑或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注释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
北驿:大庾岭北面的驿站。
阳月:阴历十月。
殊:还。
“我行”句意谓自己要去的贬谪之地还远,所以自己还不能停下。
瘴:旧指南方湿热气候下山林间对人有害的毒气。
望乡处:远望故乡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岭处。
陇头梅:大庾岭地处南方,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
陇头:即为“岭头”。
鉴赏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
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宋之问被贬途径大庾岭北驿时,怀乡的忧伤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意谓:阳月(即农历十月)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呢,却像“孤雁独南翔”(曹丕《杂诗》),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而我呢,何时才能重来大庾岭,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
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
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人雁比较以后,五六两句,诗人又点缀了眼前景色:“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黄昏到来了,江潮初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
【古诗文阅读】朱彝尊《度大庾岭》阅读答案及全诗鉴赏
![【古诗文阅读】朱彝尊《度大庾岭》阅读答案及全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3fc64aebf78a6529657d5318.png)
【古诗文阅读】朱彝尊《度大庾岭》阅读答案及全诗鉴赏度大庾岭①(清)朱彝尊雄关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岁月徂②。
丞相祠堂虚寂寞,越王城阙总荒芜。
自来北至无鸿雁,从此南飞有鹧鸪。
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
注:大庾岭:在江西大庾县境内,南接广东南雄县。
唐丞相张九龄曾派人在此开道路植梅花,岭上设关卡,后人在岭上设祠堂纪念。
徂:消逝。
越王:指汉南越王赵佗,其都城在广州府城西二十七里。
(1)颔联中写“越王城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4分)(2)简要分析本诗的思想感情。
(4分)参考答案(1)将首联中“岁月徂”的情思意象化,更为具体形象;想象中的荒芜城阙,与眼前的丞相祠堂并举,古今、远近、虚实结合,拓宽了诗歌时空,使全诗内涵更为丰富,境界更为辽阔,余韵深藉。
(4分)【评分细则】1.答出将“岁月徂”的情思意象化,使之具体形象,2分。
2.答出古今、远近、虚实结合,使内涵丰富,境界辽阔,2分。
(2)本诗表现了伤时怀古与思乡的情思。
诗人由雄伟的大庾岭联想到开路种花的唐丞相,由丞相祠堂的寂寞联想到越王城阙的荒芜,饱含对岁月流逝的感喟,对古代圣贤的怀想;后两联强调大庾岭的特殊地理位置,刻画夕阳遍照乱山、诗人不忍伫立回望的场景,表达出强烈的思乡之情。
(4分)【评分细则】1.答出“伤时怀古”之意,1分;有所分析,1分。
2.答出“思乡”之情,1分;有所分析,1分。
二:(1)赏析本诗首联中“孤”字的妙处。
(2)结合全诗,简析尾联的抒情方式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3、写出颈联中“鸿雁”和“鹧鸪”的寓意。
(2分)(1)鸿雁:(2)鹧鸪:【阅读答案】(1)①孤独;②双关,既指山岭孤高,也指自己的孤独;③奠定感情基调,统领全诗。
(2)运用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或以景结情的手法。
感慨时光流逝、事业功名不在、思念家乡、孤独寂寞。
3.(1)(1分)书信,比喻乡音。
写出“书信”或“乡音”均给1分。
(2)(1分)喻指思乡。
写出“思乡之情”也给1分。
陇头梅花遥寄故园情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赏析
![陇头梅花遥寄故园情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651e7f1d0d233d4b04e693b.png)
⊙⊙孙晓利(山东省莱阳市柏林庄中心初级中学)陇头梅花遥寄故园情——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赏析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古诗文诵读7677这首诗是宋之问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北驿时所作。
诗人以情布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虽未着一“愁”字,却将内心的无限愁绪,抒写得缠绵凄恻,扣人心弦。
诗的首联是诗人登上大庾岭的所见。
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
古人认为此地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飞到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此时的宋之问已由宫廷侍臣变为天涯逐客,将由京城到瘴疠炎蒸之乡饱受岁月的煎熬。
只身前往蛮荒之地,家隔千山万水,归家之期遥遥无望,前途祸福难料。
瞻前顾后,忆往思今,怎不百感交集,涕泪交加?正在犹豫不前、眷顾家国之时,南飞的大雁更是触动他满腹的愁思,因此诗的开篇就为全诗奠下了凄凉的基调。
颔联是诗人登上大庾岭的所感。
大雁南飞,飞到大庾岭就不再往南飞了,而诗人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大雁都不飞去的地方去。
大雁的南飞既有限度,也有返期,诗人却要继续南行,何年何月才能重返故乡,与亲人团聚,自己根本无从知道,怎不令人愁肠百结?此联由雁及人,用对比手法,将诗人怀土思乡的忧伤、哀怨、痛苦,表现得含蓄蕴藉,而又真切感人。
颈联描写了诗人眼前的景象。
江上潮水下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雾气弥漫,林间瘴气缭绕,暮色渐浓,周围的一切越发显得荒凉,这景象给诗人受伤的心口,再添上一段忧伤。
此联诗人用“江静”反衬了自己内心无一刻宁静的哀怨痛苦,将自己悲苦的心境烘托得更加深切。
又以景衬情,用昏暗的境界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衬托了诗人内心的迷离惝恍,使抒情色彩更进一层。
尾联从写景转为抒情。
诗人在心中暗暗祈祷:“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是该可以见到的!自己多么希望也能寄上一枝梅花,安慰家乡的亲人啊!句中的“陇头梅”,化用南朝诗人陆凯的诗句“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宋之问、朱彝尊《度大庾岭》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宋之问、朱彝尊《度大庾岭》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c2f6eb2360cba1aa811dac0.png)
宋之问、朱彝尊《度大庾岭》赏析度大庾岭(唐)宋之问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度大庾岭(清)朱彝尊雄关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岁月徂。
丞相祠堂虚寂寞,越王城阙总荒芜。
自来北至无鸿雁,从此南飞有鹧鸪。
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
宋之问《度大庾岭》赏析宋之问因媚附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而获罪,唐中宗复位后,于公元705年(神龙元年)春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参军.这首《度大庾岭》诗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真实生动地叙述了过岭的情景,凄楚悲凉,真挚感人。
起句“度岭方辞国”,扣题直叙,说明诗人已经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之巅,将要走出中原,辞别故国了,一个“方”字把“度岭”“辞国”联系在一起,顿然使人产生一种摇曳心旌的感觉,使文势陡率而高远.对句“停轺一望家”,诗人停下长途跋涉的驿车,在中原与“夷国”的边界驻足远望家乡的方向,至此,一个失魂落魄的遭贬谪的宦游人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了.这“一望”的“一”字,也甚为传神,传达出诗人去国怀乡的深沉感情。
颔联“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紧承首联中的“望”字而来,诗人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花儿开放.诗人眼中的鸟儿是“南翥”,花儿是“北枝”,因此触动了北人南迁的情思,他的魂魄和思绪都随着那向南飞翔的故乡之鸟而去了,那岭北绽放的梅花却多情地向他频送春光.此景此情,使他黯然神伤.这联诗写得情景交融,将诗人魂断庾岭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下句是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霎那间.诗人描写景色的渐变,衬托自己心情的变化的美丽景色.“初含”、“欲变”等字眼,赋予云雨以灵性.写云,不直接表现天空的云,而是描绘江中的倒影.可见山雨是濛濛细雨.这样写可以一箭双雕,将山的空明、水的澄澈同时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诗人在《早发大庾岭》诗里写道:“晨跻大庾险,驿鞍驰复息.雾露昼未开,浩途不可测.兄弟远沦居,妻子成异域.羽翮伤已毁,童幼怜未识.踌躇恋北顾,亭午晞霁色.春暖阴梅花,瘴回阳鸟翼.”由此可知《度大庾岭》是《早发大庾岭》的续篇.这首诗中写的“山雨初含霁”,大约是在中午或午后;“江云欲变霞”,可能是在下午或傍晚。
[度大庾岭]大庾岭
![[度大庾岭]大庾岭](https://img.taocdn.com/s3/m/314f43c4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1c.png)
[度大庾岭]大庾岭大庾岭一:唐诗《题大庾岭北驿》《题大庾岭北驿》年代: 唐作者: 宋之问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赏析:这是诗人在被贬岭南途经大庚岭时所作。
首句就用鸿雁飞到这里也要折回,极状了谪途的艰险和不如大雁还能转飞回去的痛苦心情,还写出自己虽苦而仍要安慰亲人,感情十分真实动人。
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
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
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本来,在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却成了谪罪之人,发配岭南,其心中的痛苦哀伤自是可知。
所以当他到达大庾岭北驿时,眼望那苍茫山色、长天雁群,想到明日就要过岭,一岭之隔,与中原便咫尺天涯,顿时迁谪失意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
悲切之音脱口而出:“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阳月(即农历十月)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呢,却象“孤雁独南翔”(曹丕《杂诗》),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而我呢,何时才能重来大庾岭,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
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
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人雁比较以后,五六两句,诗人又点缀了眼前景色:“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黄昏到来了,江潮初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
这景象又给诗人平添了一段忧伤。
因为江潮落去,江水尚有平静的时候,而诗人心潮起伏,却无一刻安宁。
丛林迷瞑,瘴气如烟,故乡何在望眼难寻;前路如何,又难以卜知。
失意的痛苦,乡思的烦恼,面对此景就更使他不堪忍受。
恼人的景象,愁杀了这位落魄南去的逐臣,昏暗的境界,又恰似他内心的迷离惝恍。
度大庾岭阅读答案
![度大庾岭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e6de98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0a.png)
度大庾岭阅读答案度大庾岭阅读答案度大庾岭阅读答案,这首诗感慨了事业功名都随岁月流逝,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伤怀之情。
本文由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度大庾岭原文:度大庾岭·雄关直上岭朱彝尊雄关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岁月徂。
丞相祠堂虚寂寞,越王城阙总荒芜。
自来北至无鸿雁,从此南飞有鹧鸪。
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
度大庾岭字词解释:①大庾岭:地名,位于广东和江西交界处。
岭上广植梅树,故又名梅岭。
②徂:消逝。
度大庾岭翻译:无度大庾岭阅读答案:试题:1.写出颈联中“鸿雁”和“鹧鸪”的寓意。
(2分)(1)鸿雁: (2)鹧鸪:2.结合全诗,简析尾联的表现手法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4分)答案:1.(2分)(1)(1分) 书信,比喻乡音。
写出“书信”或“乡音”均给1分。
(2)(1分)喻指思乡。
写出“思乡之情”也给1分。
2.(4分)运用直抒胸臆、寓情于景的.手法。
感慨事业功名都随岁月流逝,表达了思乡伤怀之情。
写出表现手法给2分,写出表达的情感给2分。
度大庾岭创作背景:无度大庾岭赏析:无个人资料: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
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
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
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
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
曾参加纂修《明史》。
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
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
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去国怀乡愁,流人何时归?—宋之问《度大庾岭》解读明月心
![去国怀乡愁,流人何时归?—宋之问《度大庾岭》解读明月心](https://img.taocdn.com/s3/m/606f2401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fe.png)
去国怀乡愁,流人何时归?—宋之问《度大庾岭》解读明月心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初唐诗人宋之问因于武后一朝谄事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而被世人不齿,在诗作方面,也被人视为品格低下。
然平心而论,宋之问在律诗的定型过程中,其与沈佺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所作之诗,亦有值得称道的,尤其是他被贬谪、流放过程中,所作诗篇颇多感情真挚、气韵生动之作。
我们下面要欣赏的这首《度大庾岭》就是他的名篇之一。
本诗真实生动地叙述了作者流放钦州(今属广西)过大庾岭的情景,情感凄楚悲凉,真挚感人。
首联出句“度岭方辞国”中的“国”指“长安”,“方”字耐人寻味,离开长安便是“辞国”,作者却说“度岭”才是(方)“辞国”,表现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对句“停轺一望家”中的“轺”指“车”,此句是说诗人停下长途跋涉的驿车,在岭上驻足远望家乡的方向,“一望”的“一”字甚为传神,传达出诗人去国怀乡的深沉感情。
“度岭”、“辞国”与“停轺”、“望家”均不过直写其事,然而加上“方”、“一”勾勒,立即便有了主观的情味。
诗意至此,一个遭贬谪的失魂落魄的形象便展现在读者眼前了。
颔联“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紧承首联中的“望”字而来,写遥望家乡时的感受。
诗人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花儿开放,他便感到似乎他的魂魄已随着南飞之鸟而远离故乡;据说大庾岭南北气候差异,南枝花谢了,北枝犹开,流人家在北方,故思乡之泪竟打湿了北枝之花。
这联诗写得情景交融,“南翥鸟”与“北枝花”的巧妙对仗,将诗人魂断大庾岭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
下句是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霎那间。
这两句写景,宕开一笔,在情绪上来一下顿挫,“雨霁”巧妙映带上文的“泪尽”。
此时,雨散云收,天气转晴,又出现彩霞,是否寓示着人事的否极泰来?这是诗人从景物变化中得到的一点暗示,表明诗人是寄希望于未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之问、朱彝尊《度大庾岭》赏析度大庾岭
(唐)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度大庾岭
(清)朱彝尊
雄关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岁月徂。
丞相祠堂虚寂寞,越王城阙总荒芜。
自来北至无鸿雁,从此南飞有鹧鸪。
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
宋之问《度大庾岭》赏析
宋之问因媚附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而获罪,唐中宗复位后,于公元705年(神龙元年)春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参军.这首《度大庾岭》诗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真实生动地叙述了过岭的情景,凄楚悲凉,真挚感人。
起句“度岭方辞国”,扣题直叙,说明诗人已经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之巅,将要走出中原,辞别故国了,一个“方”字把“度岭”“辞国”联系在一起,顿然使人产生一种摇曳心旌的感觉,使文势陡率而高远.对句“停轺一望家”,诗人停下长途跋涉的驿车,在中原与“夷国”的边界驻足远望家乡的方向,至此,一个失魂落魄的遭贬谪的宦游人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了.这“一望”的“一”字,也甚为传神,传达出诗人去国怀乡的深沉感情。
颔联“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紧承首联中的“望”字而来,诗人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花儿开放.诗人眼中的鸟儿是“南翥”,花儿是“北枝”,因此触动了北人南迁的情思,他的魂魄和思绪都随着那向南飞翔的故乡之鸟而去了,那岭北绽放的梅花却多情地向他频送春光.此景此情,使他黯然神伤.这联诗写得情景交融,将诗人魂断庾岭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下句是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霎那间.诗人描写景色的渐变,衬托自己心情的变化的美丽景色.“初含”、“欲变”等字眼,赋予云雨以灵性.写云,不直接表现天空的云,而是描绘江中的倒影.可见山雨是濛濛细雨.这样写可以一箭双雕,将山的空明、水的澄澈同时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诗人在《早发大庾岭》诗里写道:“晨跻大庾险,驿鞍驰复息.雾露昼未开,浩途不可测.兄弟远沦居,妻子成异域.羽翮伤已毁,童幼怜未识.踌躇恋北顾,亭午晞霁色.春暖阴梅花,瘴回阳鸟翼.”由此可知《度大庾岭》是《早发大庾岭》的续篇.这首诗中写的“山雨初含霁”,大约是在中午或午后;“江云欲变霞”,可能是在下午或傍晚。
在这样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诗人的心潮逐渐趋于平静,开始振作起来面地现实考虑自己的出路.在《早发大庾岭》里有这样的诗句:“适蛮悲疾首,怀恐泪沾臆.感谢鹓鹭朝,勤修魑魅职.生还倘非远,誓以报恩德.”可见他希望勤奋修职,争取早日赦归.由于天气的好转,诗人心情也逐渐开朗,由天气的变化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也充满了希望.于是不禁发出了“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的感慨,表示他只希望有回去的那天,就心满意足了,对自己受贬迁不敢有所怨恨.这是用了西汉贾谊遭权臣们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典故,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贾谊到长沙后不适应湿热的气候“自以为寿不得长”而心生“恨”意.尾联以直抒胸臆而作结,但上句的“归有日”又与首联的“辞国”、“望家”遥相呼应。
这首诗感情真挚,情景交融;章法严谨,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是一首成熟的五言律诗,堪称“示后进以准”的佳作。
宋之问和朱彝尊《度大庾岭》赏析
《度大庾岭》诗歌赏析
此诗真实生动地叙述了作者过大庾岭的情景,情感凄楚悲凉,真挚感人。
起句“度岭方辞国”,扣题直叙,说明诗人已经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之巅,将要走出中原,辞别故国了。
大庾岭在古人心目中是腹地和南部边陲的分野,是文明和蛮荒的界限。
此去身陷边鄙,祸福难科,家阻万山,赋归无期,忆往思来,百感交集。
此句一个“方”字把“度岭”“辞国”联系在一起,顿然使人产生一种摇曳心旌的感觉,使文势陡率而高远。
对句“停轺一望家”,诗人停下长途跋涉的驿车,
在中原与“夷国”的边界驻足远望家乡的方向。
此刻站在高高的山岭上,还能望长安于日下,指故里于云间,而“明朝望乡处,应见岭头梅”(《题大庾岭北驿》),其它全被山岭遮住了。
因此,要抓紧时机,停下车来,滞留山头,深情地向家园方向再望一次。
至此,一个失魂落魄的遭贬谪的宦游人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这“一望”的“一”字,也甚为传神,传达出诗人去国怀乡的深沉感情。
颔联“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紧承首联中的“望”字而来,诗人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花儿开放。
据说大庾岭南北气候差异,南枝谢了,北枝才开。
人在岭北,犹如花开枝头;一入岭南,就像花残凋落。
诗人眼中的鸟儿是“南翥”,花儿是“北枝”,因此触动了北人南迁的情思。
心向北,身往南,距离越拉越大,矛盾痛苦越来越深,诗人的魂魄和思绪都随着那向南飞翔的故乡之鸟而去了,那岭北绽放的梅花却多情地向他频送春光。
此景此情,使他黯然神伤。
这联诗写得情景交融,将诗人魂断庾岭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
下句是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霎那间。
这两句专门写景,避免正面表达感情,迂回取道,曲径通幽,在结构上是转折,在情绪上是顿挫,宕开一笔,别开生面。
诗人描写景色的渐变,衬托自己心情的变化。
“初含”、“欲变”等字眼,赋予云雨以灵性。
写云,不直接表现天空的云,而是描绘江中的倒影。
可见山雨是濛濛细雨。
这样写可以一箭双雕,将山的空明、水的澄澈同时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诗人在《早发大庾岭》诗里写道:“晨跻大庾险,驿鞍驰复息。
雾露昼未开,浩途不可测。
兄弟远沦居,妻子成异域。
羽翮伤已毁,童幼怜未识。
踌躇恋北顾,亭午晞霁色。
春暖阴梅花,瘴回阳鸟翼。
”由此可知《度大庾岭》是《早发大庾岭》的续篇。
这首诗中写的“山雨初含霁”,大约是在中午或午后;“江云欲变霞”,可能是在下午或傍晚。
在这样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诗人的心潮逐渐趋于平静,开始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考虑自己的出路。
在《早发大庾岭》里有这样的诗句:“适蛮悲疾首,怀恐泪沾臆。
感谢鹓鹭朝,勤修魑魅职。
生还倘非远,誓以报恩德。
”可见他希望勤奋修职,争取早日赦归。
由于天气的好转,诗人心情也逐渐开朗,由天气的变化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也充满了希望。
于是不禁发出了“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的感慨,表示他只希望有回去的那天,就心满意足了,对自己受贬迁不敢有所怨恨。
这是用了西汉贾谊遭权臣们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典故,说自己不敢像贾谊谪居长沙时那样因不适应湿热的气候“自以为寿不得长”而心生“恨”意。
这种以退为进的写法,更把那希望生还的拳拳之心衬托了出来。
尾联以直抒胸臆而作结,但上句的“归有日”又与首联的“辞国”、“望家”遥相呼应。
此诗起势不凡,有如醍醐灌顶,在读者心上激起冲击浪,浪一重,愁一重,水一曲,肠一曲,几经曲折,最后以绵绵无尽的情意作结,给人以余味无穷之感。
这首诗感情真挚,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章法严谨,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表现出一种自然而又流动的整齐美,是一首成熟的五言律诗,堪称“示后进以准”的佳作。